2017文言文语法现象归纳

合集下载

文言文语法现象归纳

文言文语法现象归纳

文言文语法现象归纳嘿,同学们!咱们今天来聊聊文言文那些有趣的语法现象。

先来说说实词。

实词就像文言文这个大舞台上的主角,它们的作用可大了。

比如说“吾日三省吾身”中的“日”,在这里可不是指太阳哦,而是“每天”的意思,这就是实词的一种用法——名词作状语。

想象一下,你每天都要像个小闹钟一样,定时三省吾身,是不是很有画面感?再讲讲虚词。

虚词就像是舞台上的配角,虽然看起来不那么起眼,但少了它们可不行。

“之”这个字常见吧,“学而时习之”里的“之”,指的是学过的知识。

但在“水陆草木之花”中,“之”就是“的”的意思。

是不是有点像孙悟空会七十二变,同一个“之”字,在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模样。

然后是特殊句式。

“何陋之有?”这是个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该是“有何陋”。

这就好像是把东西放错了位置,得重新整理整理才能明白。

还有“马之千里者”,这是个定语后置句,正常应该是“千里之马”。

就像是把马的定语放到后面去了,得转个弯才能理解。

词类活用也是文言文的一大特色。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本来是形容词,在这里变成了动词,让江南岸一下子变得生机勃勃。

就好像是春风有了魔法棒,轻轻一挥,江南岸就绿了。

给大家讲个我自己的经历。

有一次我去参观一个古建筑,看到墙上刻着一首文言文的诗。

我兴致勃勃地读起来,结果好多语法现象没搞懂,那叫一个尴尬。

回去之后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文言文的语法弄明白。

文言文的语法现象就像是一个神秘的宝藏,等着我们去挖掘。

只要我们用心去探索,就能发现其中的乐趣和奇妙。

比如说“使动用法”,“苦其心志”里的“苦”,不是说心里苦,而是“使……受苦”。

“意动用法”也很有趣,“渔人甚异之”中的“异”,是“对……感到奇怪”。

还有判断句,“陈胜者,阳城人也”,多直接明了。

被动句“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让我们知道了国家的情况。

同学们,文言文的语法世界是不是很精彩?只要我们多阅读、多思考,就能像在迷宫中找到出口一样,轻松应对各种语法现象。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

谓 名关 语 词键
2、句末用“也”表判断
。 性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用“者”表判断
主于
4、“…….者也。”式的判断句 5、用“为”(wéi)表判断 6、用“乃”等副词表判断 7、无标志判断句 8、名词谓语前加表判断
+
语掌 握
名其 词基 性本 特
整理ppt

被动句
被动句
整理ppt
二、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即 主语不是动作行为的施动者,而是动 作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子。
① 举贤以自佐
整理ppt
练习
⑴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⑵彼且恶乎待哉? ⑶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⑷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⑸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⑹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 ⑺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⑻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
⑼是以区区不能废整远理pp。t 《陈情表》
整理ppt
课堂学习 质量检测
一、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并用现代汉语解释 这些句子。(20分)
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2、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虎丘记》袁宏道)
整理ppt
宾语前置
整理ppt
宾语前置——动词宾语前置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 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 “莫”等否定词表示。 )
1、古之人不余欺也。 2、秦人不睱自哀。 3、忌不自信。 4、故不我若也。 5、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整理ppt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何 安 奚 ”等宾语前置。

2017届文言文专题复习之句式

2017届文言文专题复习之句式

于冗官 3、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 (P62 T16(1) 2013 年全国2卷) 他的哥哥当时本有声望,却在闲散官吏位置上(状语后置)停留, 李揆(省略)竟然不加推荐。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 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常译为“……是……,…… (不)是……”。
翻译下列各组句子,分析并归纳各组的句式特点:
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恶、 安、焉、奚”等。
格式:1、宾语在动词前:主十宾十动
2、宾语在介词前:主十宾十介 十动
练习、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C ( ) A、不然,籍何以至此? B、而彼且奚适也? C、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D、 臣实不才,又敢谁怨?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调定语。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中心语 定语
烧溺死者人马甚众
定语 中心语
正常语序:定语+中心语(名词、代词)
定语后置的几种类型
1、 “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3、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考查题型: 翻译题
《名师一号》 翻译下列句子: P60 T4(1) 中国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2015年全国1卷) 我只知道我的君主能在中国(状语后置)称帝而已,如果另 立异姓人做皇帝,我将为此而死。
不吾索, 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 2、金人虽不吾索, 万一可济。 (P60 T4(2) 2015年全国1卷) 金人虽然不索取我(宾语前置)本人,我也应当跟太子一起 去,求见两位酋长当面指责他们,或者还有可能把事情办好。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中的基本语法1. 名词名词在文言文中有单数和复数之分,复数的形式多数以“等”、“稽”、“众”等字为后缀,如“士众”、“人等”、“年稽”。

另外,名词还有专指和泛指之分,专指可用“是、此、彼”等字加在名词前;泛指则用“一、有”等字加在名词前。

2. 代词代词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反身代词等。

人称代词分为主格和宾格,指示代词分为近指和远指,疑问代词用于疑问句,反身代词表示同一动作的施与受者为同一人。

3. 动词动词分为实义动词和虚词,实义动作表示实际的动作,虚词用于连接句子或修饰谓语动词。

动词的时态有过去、现在、未来之分,而语态则有主动和被动之分。

4. 形容词形容词作为定语修饰名词,可以表现事物的外貌、特征、品质等。

形容词的位置可以放在名词前或后,也可以独立成句。

5. 副词副词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

副词的位置通常放在被修饰的词之前。

6. 介词介词用于表示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或动作的来源、去向等。

介词通常跟在动词之后,或放在名词之前,有一定的固定搭配。

7. 连词连词用于连接词语或句子,分为并列连词、递进连词、转折连词等。

并列连词有“而、且、及”等。

递进连词有“且、并、又”等。

转折连词有“然而、而、虽然”等。

8. 数词数词表示数量,分为基数词和序数词,基数词指明数量,序数词表示顺序。

9. 句子句子的结构包括主语、谓语和宾语,有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等不同类型。

10. 修辞手法文言文中有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夸张、对比等,这些手法在修饰文辞、增加表现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文言文中的语法现象1. 语法成分的省略文言文中的主、谓、宾语经常可以省略,但根据上下文的需要,有时也要保留。

同时,名词和代词的补语也可省略。

2. 语序文言文中的语序不固定,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变化,但通常主谓宾的顺序比较固定。

3. 语体文言文中有“直言体”和“比兴体”之分,“直言体”即直接陈述事实,“比兴体”则用比喻、借代、夸张等手法来描述事物。

2017文言文断句方法

2017文言文断句方法

1、武帝欲杀乳母/乳母告急于东方朔/朔曰/帝忍而愎/旁
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 人言之/益死之速耳/汝临去/但屡顾我/我当设奇以激之/
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 乳母如言/朔在帝侧曰/汝宜速去/帝今已大/岂念汝乳哺
立之言如古人者
时恩耶/帝怆然遂舍之
而(我)广泛粗略地阅读经书史籍,姑且盲随世俗, 2、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
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 吾 欲 发 兵 / 使 公 及 桓 楚 将 / 是 时 桓 楚
/要项伯 1
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现代用的标 亡 在 泽 中/ 梁 曰 /桓 楚 亡 /人莫 知 其 处
解题方法
点符号是“句读”的发展,所以用标点符号给古书断句 / 独 籍 知 之 耳(《项羽本纪》)
☆当堂断句练习:
“外”是对照。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确定句读也就容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 易多了。
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
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当堂断句练习:
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
1
六十老翁产一子,人言非是我子也,家产田园尽
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 二、借助动词,特别是表说话的动词断句。
付与女婿,外人不得争执。---给女婿
断的句子。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动词,特别是“曰”“云”
断句方式二:
自然,语感对断句有很大的帮助,但除此之外,

2017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采分点之三——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2017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采分点之三——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当形容词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它已不再表示 人或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 人或事物时,即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 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或宾语。在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形容 词翻译为相应的名词。如: 郯子之徒,其贤 不及孔子。(《师说》) .
的修饰关系,故“日”用作状语,译为:每天。
2 . 表 示 方 位 、 地 点 。翻 译 时 译 为 “ 向„ „” “ 在 „ „ ” “从„„”等介词结构。如: 上 食埃土,下 饮黄泉。(《劝学》) . .
分析:“上、下”为地点名词,与动词“食、饮”构成状语与 中心词的修饰关系,故“上、下”用作状语,译为:向上、向下。
2.名词+补语 名词本来不能带补语, 但有时带了补语, 这个名词就 有了动词的特点,活用为一般动词。如: 沛公军 (于)霸上。(《鸿门宴》) .
分析: “军”为名词, 与“(于)霸上”构成动补关系, 故“军”为动词,译为:驻扎、驻军。
3.副词(或能愿动词)+名词 被副词、能愿动词修饰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范增数目 项王。(《鸿门宴》) .
4.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杖击之,即 逸去。
解析:句中的“夜”“杖”均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在夜 晚”“用杖打”。
参考答案: 有个人晚上从外面回来, 见到一个家伙蹲在他 门口,以为是猪狗一类的动物,用拐杖打它,它就跑了。
(五)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中心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 的意思。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 用于使动时, 后面就带宾语。 如: 舞 幽壑之潜蛟,泣 孤舟之嫠妇。(《赤壁赋》) . . 分析:“舞”“泣”均为不及物动词,但分别带了宾语

文言文语法现象归纳共49页文档

文言文语法现象归纳共49页文档

谢谢!
文言文语法现象归纳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 —西塞 罗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文言文语法现象

文言文语法现象

状语后置句 (介词结构后置句)
(一)判断句

判断句:在翻译过程中,判断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的句子叫做判断句。(通常翻译出是或不是)

如:(1)是寡人之过也。 “也”表判断。
(2)亚父者,范增也。“......者,......也” (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4)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为......”




结束放映
2015.9吴珊
莫 言 深 闺 空 寂 寞
善 舞 红 袖 传 飞 鸿

古今字:不同历史时期记录同一个词使用不同形体的字, 使用年代较早的叫做古字,使用年代较晚的叫做今字。

如: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 异体字:字音字义相同而字形不同的字。 如:“涙”和“泪” 通假字: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如: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注:读音读本字、注释
(三)倒装句.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 现代汉语中通常“动词(介词)+宾
语”,而在古代汉语中“宾语+动词(介词)”的现象就 叫做宾语前置句。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往往前置 如:沛公安在? 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往往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二、古今异义
定义:古今异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 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

如: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慷慨” 古义:激愤 今义:不吝惜;充满正气,情绪 激昂。)

三、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所谓词类活用,是指一个词在特定的语言
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而作另一类词使用,如名词作动词用、 动词作名词用等。随着词性的改变,这个词又同时具有新 的含义。

2017届文言文特殊句式、固定句式(教师版)

2017届文言文特殊句式、固定句式(教师版)

2017届文言文特殊句式、固定句式(教师版)D3、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4、曾不若孀妻弱子。

5、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人骑。

6、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7、是可忍,孰不可忍?8、此帝王之资也二、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一)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第一组:1、不拘于时,学于余。

2、而君幸于赵王。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4、不能容于远近。

5、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句式特点:】用介词“于”表被动。

第二组: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句式特点:】用“见”“见……于……”表被动。

第三组: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2、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4、如姬父为人所杀。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句式特点:】用“为”“为……所……”表示被动。

第四组:1、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

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句式特点:】用“受”“受.......于..........”表示被动第五组:1、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4、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句式特点:】用介词“被”表被动,与今相同。

第六组:1、戍卒叫,函谷举。

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3、王之蔽甚矣。

【句式特点:】没有语言标志,动词从意念上表被动。

【被动句主要形式:】1、用介词“于”表被动。

2、用“见”“见……于……”表被动。

3、用“为”“为……所……”表被动。

4、用“受”“受.......于..........”表示被动5、用介词“被”表被动。

6、动词本身表被动。

(二)知识迁移:1、选出不是被动句的一句( A )A、同舍生皆被绮绣B、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C、帝感其诚D、羸兵为人马所蹈藉2、选出不是被动句的一句( c )A、吾属今为之虏矣B、皆好辞而以赋见称C、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D、行将为人所并3、翻译句子:(朱)晖(huī)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

文言文语法现象

文言文语法现象

文言文语法现象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其语法现象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差异。

了解这些语法现象对于准确理解和欣赏文言文至关重要。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语法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名词可以用作动词,比如“驴不胜怒,蹄之”中的“蹄”,原本是名词“蹄子”,在这里用作动词,意为“用蹄子踢”。

形容词也能用作动词,像“春风又绿江南岸”里的“绿”,本是形容词“绿色的”,在此处被用作动词,意思是“使……变绿”。

动词还能用作名词,例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出”和“入”,原是动词“出产”和“收入”,在这里变成了名词,分别指“出产的东西”和“收入的财物”。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也较为常见。

使动用法是指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比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苦”和“劳”就是使动用法,即“使……痛苦”“使……劳累”。

意动用法则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

“渔人甚异之”中的“异”就是意动用法,意思是“认为……奇异”。

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也有其独特之处。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等,具有实在的意义。

虚词则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例如“之”这个虚词,用法就颇为多样。

它可以作代词,如“学而时习之”,代指学过的知识;可以作助词,如“怅恨久之”,起补充音节的作用;还可以作动词,如“吾欲之南海”,意思是“到……去”。

文言文中的句式也与现代汉语不同。

判断句常常通过特定的词语或句式来表示,如“……者,……也”“……,……也”“……者,……”等。

“陈胜者,阳城人也”就是典型的判断句。

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马之千里者”是定语后置,正常语序是“千里之马者”;“战于长勺”则是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长勺战”。

省略句在文言文中也屡见不鲜。

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都可能被省略。

比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省略了主语“蛇”;“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省略了谓语“鼓”。

2017年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方法与技巧指导

2017年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方法与技巧指导

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方法与技巧(一)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

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例子】1、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2、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新序·刺奢》)3、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非不枵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4、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5、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2017文言文复习之词类活用

2017文言文复习之词类活用
追亡逐北 亡:逃亡——逃亡的人
北:败北——败北的人
动词活用为名词: 1、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 2、有时前边有“其”或“之”。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主语位置
到这里的人
追亡逐北
宾语位置
宾语位置
逃兵
动词活用为名词
找出下列句中哪些词语是属于词类活用并翻译
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产的东西;收入的财物
1、名词+宾语
籍吏民,封府库。
以其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2、副词+名词
范增数目项王。
3、能愿动词 (能、可、欲)+名词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名词+ 介宾
今王鼓乐于此。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5、“所”+名词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音“增”,渔网——用网捕鱼)
三、形容词活用 四、数词活用
1、名词作一般动词
23、 、名名词词作使状动语 用法 4、名词意动用法
1、动词作名词
324、、、动动动词词词意使为动动动用用用法法法
12、、形形容容词词作作名 一词 般动词 3、形容词使动用法 4、形容词意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数词活用为形容词
一、 名 词
名词 活用为
※名词用作动词,其后面没有其他谓语动词。 例如:左右欲刃相如。
※名词用作状语则其后面还有其他谓语动词。 例如:又郊败之。 练习:比较分析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用法。
①合流屈曲而南。 (名词用作动词) ②斜削东下,与东山夹溪南流。 (名词用作状语)
总结规律
活用类型
如何识别
名词作状语 名在主谓间
名词作动词 名词作谓语
• D.5、6、8、9、10

文言文翻译用2017

文言文翻译用2017

㈤补:补出文句中省略了的内容(主语、
谓语、宾语、介词等)
例:
⒈沛公谓张良曰:“ ( 汝)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省略主语) (鼓) ⒉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 。 (鼓) (省略谓语) (之) ⒊竖子,不足与 谋。
⒋将军战 河北,臣战 河南。 (于) (于)
(省略宾语) (省略介词)
更何况 马鞍 悬挂
(在)柱子(上 )呢?
(换) (留) (换)(补) (换)
思考:命题时是根据什么拟定评分细
则的?命题者为什么要选这三句作翻 译题?
①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 (3分) “为…所…”,被…怎么样,1分;啮,咬,咬破,1分 ②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 (3分)
“见”1分,表被动;“是以”宾语前置1分;
字字落实留删换
文从句顺调补贯
练一练
读读下面文段,翻译画横线的句子,指出用了 “六字法”的哪些方法。 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库吏惧必死, 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冲谓曰:“待三日 中,然后自归。” 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 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太祖问之,冲对曰: “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祥。今单衣见啮, 是以忧戚。太祖曰:“此妄言耳,无所苦也。” 俄而库吏以啮鞍闻,太祖笑曰:“儿衣在侧, 尚啮,况鞍县柱乎?”一无所问。
高考链接(17年全国I卷)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 王无复言。 译文: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 再说说其他要求。”赵王没有再说话。
评分标准:“枉”、“更”、判断句各1分。语意连贯2分。
(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 姓歌之。 译文:后来青州出现严重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 界就死去,(平原郡)连年丰收,百姓都歌颂赵憙。 评分标准:省略句1分;“大”、“辄”、语意连贯 2分。

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

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

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一、使动用法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它能让宾语具有“使动”动词所赋予的行为和性状。

(1)动词使动用法。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2)名词使动用法。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毛遂自荐》)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王:使……为王。

(3)形容词使动用法。

例1: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安:使……安。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急:使……急。

二、意动用法所谓意动动词,就是含有认定意义的动词,它对宾语含有“以为什么”或“以为怎样”的意思,或者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什么或看成怎样。

古汉语表示意动的动词有“以……为……”、“以为”、“为”等。

如:例1:市人皆以赢为小人。

(都市里的人都认为我侯赢是个小人。

)《信陵君窃符求赵》例2:皆以美于徐公。

(全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但是,在古汉语里可以有另外一种表示方法,它可以不用意动动词,而用别的词来代替意动动词,并简化结构,我们称之为意动用法。

(1)名词用作意动动词。

名词用作意动动词,就是把名词放在宾语前面,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如:例1:孟尝君客我。

(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

)《冯谖客孟尝君》例2:侣鱼虾而友麋鹿。

(把鱼虾当作伴侣,把麋鹿当作朋友。

)《前赤壁赋》(2)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

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就是把形容词放在宾语前面,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看成怎样。

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后所构成的动宾式,所表示的内容和古汉语的“以……为……”一样。

如:例1:成然之。

(成名认为他的妻子的话很对。

)《促织》例2:又安敢毒耶?(我又怎么敢认为这个差役痛苦呢?)《捕蛇者说》例3:吾妻之美我者。

2017届高考文言文复习之断句

2017届高考文言文复习之断句

丘的长官说:“好吧。”于是派遣他到楚国去。
栏目 导引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6.据修辞,定句读 文言文中常有对比句、对偶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 则近道矣。 古 之 欲 明 明 德 于 天下 者 先 治 其 国 欲 治 其 国 者 先 齐 其 家 欲 齐 其 家 者 先 修 其 身 欲 修 其 身 者 先 正 其 心 欲 正 其 心 者 先 诚 其 意 欲 诚 其 意 者 先 致 其 知 致 知 在 格 物。 (选自《大学》)
(1)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 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 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 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 下”等词,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你”“您”。其中“阁下”“陛下” ,在外交用语中还用。
栏目 导引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限划 8 处) 春,二月,曹操攻黎阳,与袁谭、袁尚战于城下,谭、尚败 走,还邺。诸将欲乘胜攻之,郭嘉曰:“袁 绍 爱 此 二 子 莫 适 立 也 今 权 力 相 侔 各 有 党 与 急 之 则 相 保 缓 之 则 争 心 生 不 如 南 向 荆 州 以 待 其 变 变 成 而 后 击 之 可 一 举 定 也。”操曰:“善!”五 月,操还许,留其将贾信屯黎阳。 (选自《资治通鉴· 卷第六十四》 ,有删改)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 了这本末始终的先后次序,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 的人,想要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先要治理好自己的

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

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

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一、使动用法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它能让宾语具有“使动”动词所赋予的行为和性状。

(1)动词使动用法。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2)名词使动用法。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毛遂自荐》)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王:使……为王。

(3)形容词使动用法。

例1: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安:使……安。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急:使……急。

二、意动用法所谓意动动词,就是含有认定意义的动词,它对宾语含有“以为什么”或“以为怎样”的意思,或者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什么或看成怎样。

古汉语表示意动的动词有“以……为……”、“以为”、“为”等。

如:例1:市人皆以赢为小人。

(都市里的人都认为我侯赢是个小人。

)《信陵君窃符求赵》例2:皆以美于徐公。

(全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但是,在古汉语里可以有另外一种表示方法,它可以不用意动动词,而用别的词来代替意动动词,并简化结构,我们称之为意动用法。

(1)名词用作意动动词。

名词用作意动动词,就是把名词放在宾语前面,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如:例1:孟尝君客我。

(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

)《冯谖客孟尝君》例2:侣鱼虾而友麋鹿。

(把鱼虾当作伴侣,把麋鹿当作朋友。

)《前赤壁赋》(2)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

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就是把形容词放在宾语前面,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看成怎样。

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后所构成的动宾式,所表示的内容和古汉语的“以……为……”一样。

如:例1:成然之。

(成名认为他的妻子的话很对。

)《促织》例2:又安敢毒耶?(我又怎么敢认为这个差役痛苦呢?)《捕蛇者说》例3:吾妻之美我者。

2017高考高考文言之词类活用分析

2017高考高考文言之词类活用分析
对公冶长说:“可以娶妻子。”
{34、、假左右舟欲楫刃者相,如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规律一:名词前面有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 或有“能”“可”“足”“欲”等能愿动 词修饰,名词活用为动词。
5、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 6、无乃尔是过与?(过:责备)
规律二: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 词。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
名词的使动用法练习
①生死而肉骨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齐威王欲将孙膑
肉:使……长肉 王:让……称王 任命……为将
④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臣:使……为臣
⑤既东封郑。 ((《烛封之:武退疆秦界师》,)使……成为疆界)
四、名词的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 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 “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文言文专题复习
词类 活用
何谓词类活用 ?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 中,改变原来的词性和意义的现象(临时具有 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
特点:
一是要有具体语境,没有语境就不能谈活用。 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此处活用彼处未必。 三是“以今律古”,就是现代人以现在的语法 习惯去看待文言文的语法。
掌握方法
如何判别词类活用
一﹑划分句子成分。找出主语﹑谓语﹑宾语 ﹑状语。
二﹑以今律古分析。分析各个成分的词类是否 和现代语法规则一致,不一致的就是活用。
如:
范增 数 目 项王
名词活用作动词



种类
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用作状语
动 词
动词用作名词

形容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1. 古文语法一些关于古文的语法知识,像什么定语后置呀,判断句呀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6)臣本布衣《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宾语省略(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2)为乡里所患《周处》(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四、倒装句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谓倒装(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2.宾语前置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何陋之有《陋室铭》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吾谁与归《岳阳楼记》3.定语后置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4.介宾短语后置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用“见”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用“于”表被动“受制于人”(被人控制)“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被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容词在汉语中,有时失去了它原有的特点, 而获得名词的某些特点,这种现象叫做形容 词语用为名词。 活用后,从意义看,不再表示某种性质和状态, 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和状态的人或物。 古文例句: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 (远地) ②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交情)

10
(五) 普通名词作状语
这时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了。
4

现代汉语例句: “军队” ①人民的军队爱人民。 (主语) ②联合国在该地区驻有军队。 (宾语) ③士兵们要绝对服从军队的安排。 (定语) 前面不能用副词或能愿动词修饰限制。
如:很军队/可以军队。
(不成立)
5
古文例句:
(必修一)
①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烛之武》) (驻军,驻扎) ②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穿白衣、戴白帽) ③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登记) 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 (游泳)
20

〈1〉 名词的意动用法
就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
代表的人或事物 。
例句 :
①越国以鄙远。(《烛之武》) (把…当做边邑)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把鱼虾当做伴侣,把麋鹿当做朋友)
21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指主语主观上认为或感觉宾语具有这个用作 意动词的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句: ①太子迟之。(《荆轲刺秦王》) (认为荆轲迟缓) ②群臣怪之。 (《荆轲刺秦王》) (感到…奇怪) ③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 (认为天下小) 22
7


现代汉语例句:“友善”(可用副词修饰) ①她很友善。 (谓语,不带宾语) ②她是一个友善的老师。 (定语) 古文例句: ①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 (变雄厚,变薄弱)(表发展变化) ②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与…友善、与…交好)(与之相关的行为) 8

(三) 动词活用为名词
16
例句:
①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 (使秦师撤退) ②(燕王)使使以闻大王。(《荆轲刺秦王》) (使大王听到) ③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使百余骑跟从)
17
(1) 名词的使动用法
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 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发生与该名 词有关的 动作行为。 例句: ①既东封郑。(《烛之武》) (使郑国成为边境) ②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韩非子》) (使他成为国相) ③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 18 (使死的人复生,使白骨长肉)
例句:

①既东封郑。(《烛之武》)


(在东面)
②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

(向上)
12

(2) 表示对人的态度 这是用对待名词状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 态度对待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例句:

① 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把他当作兄长来对待) ② 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三国志》) (把…当作父亲来对待)
13
(3)比喻动作行为的情状:用名词所代表的事 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来修饰。 例句: ① 箕踞以骂曰。(《荆轲刺秦王》)
(像箕一样)
② 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像翅膀一样)
14

(4) 表示工具或凭借
用名词状语所表示的事物来说明动作为所 用的工具,依据或原料。
例句:
① 函封之。(《荆轲刺秦王》) (用匣子) ②失期,法当斩。(《陈涉世家》) (依法)
文言文语法
现象分析
福清元载中学 2017.10.23
1
• 一、通假字 • 二、一词多义 • 三、词类活用 • 四、古今异义 • 五、特殊句式
2
三、 词

类 活

一般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3、动词活用为名词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4、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5、名词活用作状语

特殊活用:
6、使动(名词使动/动词使动/形容词使动)
其中①②③句带宾语,④受能愿动词\副词修饰限制.
6
(二)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现代汉语中,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 质状态,在句中充当谓语(不带宾语)或定语; 在古代汉语中形容词往往临时改变它原 有的语法功能,转而表示与其相关的行为或发 展变化,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和语法功能; 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2)动词的使动用法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就是使它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 性质或状态。 例句: ① 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 使玉斗破) 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使秦国弱)

19
(七)意动用法。

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 看作什么”的意思 。因为是主观上认为, 所以称为“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主要包括名词的意动用法和形容词 的意动用法。
在现代汉语中,这种现象主要还残存在一些成语, 熟语或部分合成词中。 如:车载斗量、星罗棋布、土崩瓦解等。
15
(六) 使动用法

在汉语动词谓语中,一般动宾关系的特点是,
主语发出动词谓语的动作,其宾语是谓语的
支配对象。如“晋侯、秦伯围郑”。

而使动用法则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其特 点主要是主语使宾语实行动词谓语所表示的 动作行为。(即动作行为的实行者是宾语)
7、意动(名词意动/(一)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情况下只充当句子的 主语\宾语\定语,不能受副词或能愿动词的修 饰,更不能带宾语; 而古汉语中,名词却常常表示与它相关的行为 或动作,充当句子的谓语,后面可以带宾语,前 面可以用副词或能愿动词修饰限制。



古汉语中,动词在特定情况下,失去动词的特 点,而像名词那样来使用。这种现象叫做动词 活用为名词。活用后,不再表示动作行为,而 是表示与该动词相关的人或事物。 例句: ①入之愈深,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 (看见的景物) ②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 (后继者)
9

(四)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所谓普通名词,是相对于时间名词而言, 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古、今汉语中是很常见的, 而普通名词作状语的情况就不同了,在现代 汉语中很少见,而在古代汉语中则经常出现。 普通名词用在动词前,一般是充当主语, 构成主谓关系,而作状语,就成了修饰关系。
11
常见的有以下四种:

(1) 表示方位或处所 用名词状语证明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或方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