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次动态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层次动态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摘要]介绍了一种分层次动态教学模式。

针对士官学员这个群体的基础参差不齐,层次多样性,构建动态教学课堂,分层次教学,采用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重点阐述了如何构建动态教学课堂,分层次教学,并在此基础上对07级学员进行了3个阶段的实验,被实验的年级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研究表明分层次动态教学模式是可行的,可以大范围推广应用的。

[关键词]控制策略动态教学分层次教学模式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常常遇到这样的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方面好学员“吃不饱”,另一方面差学员“吃不了”。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员智力、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影响了学员成才和个性的张扬。

根据我们对多届学员的抽测摸底,对这样一个基础参差不齐、多样化的群体,用一个教学标准是行不通的。

针对这一问题,构建动态教学课堂[1],分层次教学,采用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课堂是进行教与学的公用平台,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主阵地。

引入分层次动态教学模式,根据学员不同层次,构建动态课堂, 研究实践如何通过教员演起来,使学员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将学员凝聚于课堂。

开创基于动态教学模式的课堂,促使我们在教育对象、形式与内容等方面不断思考,以取得教学双赢的效果。

分层次动态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构建动态教学课堂;(二)分层
次教学。

一、构建动态教学课堂
动态教学是指从“柔性”的角度出发,动态研究教学计划。

关注教学计划内容本身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规定在不同时期为适应军队人才需求基础下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选择什么课程来培养、培养方式又是怎样的,其研究的侧重点是“计划内容应该如何”。

宏观上把握军队人才需求动态,对分方向专业和新开设的专业教学计划作宏观的规划,推行学分制下学员个体教学计划“自主性”管理——鼓励个性化发展,点亮学员创新之灯。

在日常教学中,教学设计的定义是教员依据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自己对教学过程的理解,以各种方式、方法对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进行安排和考虑。

在教育技术学领域中,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通常,在制定教学策略时,教员更多关注的是教学活动程序的选择、教学方法的确定、教学组织形式的安排等一系列成熟的易操作的内容,对难以操作的内容只好在课堂教学中随机应变,处理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教员的经验。

要构建动态教学课堂,离不开教学控制策略。

教学控制策略是教学策略的一种,是一种通常没有被教员足够重视但一直应用的、与教学进程密切相关的策略。

教学控制策略是静态教学设计动态化的关键[2],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教和学效果不断提高的重要保证。

在静态的教学设计模式中加入控制策略,并使控制策略贯穿于教学设计的始终,这样不仅完善了课前设计,保证了设计的有效实施,而且调控了实施进程,推进了设计目标的最终实现。

其一般模式如图1所示。

图1:动态的教学设计一般模式图
二、分层次教学
“分层次教学”是在班级授课制下按学员实际学习程度施教的一种重要手段,“分层次教学”思想,源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

原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提出“使包括后进生在内的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分层次教学”是尊重学员的个性,促进包括后进生在内所有学员发展的有效措施。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能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指导学生学习并达到掌握所学内容的必需的学习时间,给予个别指导和全新的学习机会,许多学生可获得同样的收获”[3]。

这就是“分层次教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这种“学习条件”和“必要的全新的学习机会”。

分层次教学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学员分类,根据不同类型的学员特点和需要,施以分类指导,分类训练,分类考核的分层次教学
方法。

它以素质教育为中心,面向全体学员,因材施教,使教和学更具有针对性,能更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员的积极性,适应不同层次的学员要求鼓励优等生冒尖,促进中等生争先,帮助后进生人人过关成才。

三、实验阶段
分层次教学主要分为三个实验阶段(2007年3月—2009年1月)。

第一阶段(2007年3月—2007年9月)为探索实验阶段。

首先:摸清情况,找准问题。

了解学员的个性特点和能力差异,找出知识链条中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进行分层次教学。

其次:对症下药,措施有力。

针对学员思想散漫、学习没有兴趣、没有动力、没有克服困难的毅力等问题强化情感教育。

针对学员基础差、知识掌握不牢采取迈小步、吃小口、步步准、口口顺的小步教学法。

目标层次分明,内容难易适当,精讲多练,学新补旧,使学员能学得懂,弄得通,感到学会有望。

第二阶段(2007年10月—2008年9月)为实验阶段。

创设成功机会,激发学员产生向上的动机和行为。

首先:狠抓基础,加强训练。

备好教材,内容要从学员实际出发,课堂要抓住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其次:及时反馈,随时调整。

教员通过作业、课堂教学、学员表情、辅导、谈话等了解学员学习情况,及时反馈,进行调整。

也可以确定单元目标,通过单元教学,进行形成性测验,采用适当矫正手段,按标准进行巩固。

第三:讲究艺术,善于组织。

讲究语言艺术,说话要有风趣、幽默,善于组织课堂教学,创设愉快学习气氛[4]。

第四:注意方法,提高效率。

加强科学方法指导,充分有效的利用课堂实用时间,促进转化,努力转化差生,促进全面发展。

第三阶段(2008年9月——2009年1月)为实验总结阶段。

该阶段收集任课教员以情促教个案教育和典型模式课例,整理和补充撰写结题实验报告和论文。

最后,2008年3月至今为推广应用阶段。

具体应用见应用情况。

四、实验措施
实施分层次动态教学模式,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是教学手段得力[5],我们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
一是课堂提问分类别。

在前提测试和教学达标穿插提问中,有意识将问题分成难、中、易三部分,有目的地找不同层次的学员回答。

二是授课内容分档次。

在讲课前,将授课内容分为三个档次;即基础知识,综合能力和拓展运用。

前两个档次面向中等生和后进生,拓展运用面向优等生。

三是作业批改有详略。

优等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大多都是笔下错误或马虎造成的。

这样,我们只是在作业中给予标识。

而中下游学员作业出现的问题。

则往往是由于知识掌握不牢,理解偏差所致,在批改这类作业时,就从错误的内容,原因,性质等方面做好
作业批改记录。

四是课后辅导有精细。

在课后辅导活动中,对优等生的辅导,粗略地停留在“画龙”上,启发他们自己“点睛”,这样,常常使这些学员茅塞顿开,产生创新意识,而对后进,中等生则根据题目涉及的问题,基础知识进行细致地辅导,来撞击他们思维的火花。

五是单元过关分先后。

单元过关是我检查分层次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如果说制定多层次教学目标是异步备课,把讲课内容分成三个档次就是异步授课,单元过关,就是异步考核。

由于学员程度不同,要求也就不一样。

优等生要求一次过关,中等生鼓励一次过关,后进生要求多次过关,必须过关。

六是分类管理有动态。

分层次教学不时扩大差别,而是缩小差别。

在教学中,注重通过动态管理,来提高徐学员的积极性。

如:根据学员课堂听课,问题解答,作业及考试成绩等方面的情况,即使调整所在层次。

分层次教学从各方面调动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一是学员课堂思维活跃,发言空前踊跃,回答问题积极,热情高。

“金口玉言”也“滔滔不绝”;二是作业能及时完成书写认真,课内训练完成迅速,三是通过检测各类学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最大潜能,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从而达到了分层次教学挖掘潜能,缩小差别,全面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五、实验效果
为了验证实验效果,我们对07级实验班,07级非实验班以及同专业往届(06级)的成绩进行了统计。

表1为07级实验班和非实验班在08,09年期末成绩各项指标比较。

表2为07级测控实验班和06级测控各学期成绩指标比较。

通过表1可以看出,无论是平均成绩、优良率,还是不及格率07级实验班相对非实验班都有大幅提高;通过表二可以得出,07
级测控实验班期末成绩的各项指标也原因高于06级测控班。

表明“分层次教学”是解决控制流失学员的重要途径,减少流失学员,增加了分层次教学的教学效应,具有普遍的推广价值。

面向全体学员,促进全面发展,增强学员积极性、主动性,差生的学习目的、态度、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实验年级学员成绩有了大幅显著提高。

六、结束语
“分层次动态教学模式”在我系已经进行了2年实践,积累的基本经验是:变固定的班级授课形式为学员自由流动的分层次教学体制;变统一的教学内容为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在课程设置上,开设选修课,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与分层次同步实施的保证措施。

在院系领导的精心组织下,在广大任课教员的积极努力下,分层次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逐步建立了具有士官系特点的“分
层次动态教学”基本模式。

其基本特点是构建动态课堂,根据学员特点,区分不同层次,心理教育先导,解决认知矛盾,强化动手操作,及时反馈矫正,努力转化差生,促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曾英.试论课堂教学中的问答策略[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115~117.
[2]张大均,余林.试论教学策略的基本涵义及其制定的依据[j].课程·教材·教法,2003(9):6~8.
[3]张国蓉.实施课堂控制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j].求实·教育与教学研究,2002(6):237~238.
[4]方健华,李建军.教师应怎样面对动态生成的课堂[j].教育
科学研究,2005(12):38~40.
[5]杨滢.课堂氛围营造艺术[j].教育艺术,2007(4):44~45.
(作者单位:1.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士官系北京昌平,2.西藏军区装备修理大队雷达修理所拉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