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数理化自学丛书想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由数理化自学丛书想到的
(2010-08-15 22:40:51)
分类:好文共享
标签:
杂谈
作者:失落的ET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曾经出版过一套数理化自学丛书,计有《代数》、《平面几何》、《立体几何》、《三角》、《物理》、《化学》六大分册。这套丛书经过精心的编纂,充分考虑了读者自学的需要,内容充实,通俗易懂,讲解详细,贴近生活,并配有相当多的例题,对于含有实践环节的科目(如物理、化学等),还给出了相应的实验指导。不仅适用于在校学生作为教学参考书,也可满足工程技术人员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需要。丛书的出版,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具有特殊的意义。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原动力。建国以前,旧中国的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建国以后,面对百废待举的国内形势,新中国迫切需要大批工程技术人员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这种背景下,数理化自学丛书应运而生,丛书的出版,为提高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这套丛书被扣上了指引青年走“白专”道路的帽子,被禁止出版。与此同时,大批工程技术人员和科技工作者遭到迫害,使中国的科技力量遭到严重打击。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数理化自学丛书恢复出版,并
进行了修订,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界科技的发展情况,为与世隔绝多年的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和科技工作者带来了来自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的讯息。加之高考制度的恢复,许多考生在这套丛书的帮助下,通过考试进入大学学习,他们之中大部分毕业后成长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骨干力量。丛书的恢复出版,对恢复被文化大革命破坏了的中国科技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虽然改革开放以后,数理化自学丛书没有修订再版,内容对于现今这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而言,已经有些过时。但在今天看来,这套丛书仍有许多现实的指导意义。首先,这套丛书在内容编排上,非常贴近生活,不仅讲解了理论,还给出了所讲解的理论的一些应用,而这些应用都在当时的生产生活中被广泛采用。其好处在于,不仅避免了理论教材的单调乏味,使学习充满乐趣,有利于培养读者对于工程技术的兴趣。而且可以使读者了到解理论的实践运用,防止出现理论学习和实践脱节的情况,使读者可以迅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由于丛书的许多读者都是在工厂工作的青年工人,这一点对于他们来说尤为重要,丛书借助他们身边活生生的实例来讲解复杂的理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反观今天的中学教材,往往偏重理论,多少显得枯燥无味,使得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在这种情况下,部分高中学生甚至连理化生实验都无法独立完成,更不要说学以致用
了。记得新中国早期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有这样的镜头,高中毕业生已经可以带领全村人搞电气化,并按照图纸制造出水轮机叶轮。与今天的现实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外,中国长期以来片面追求升学的应试教育体制和在这种体制下产生的填鸭式的题海战术,也使得学生在中学这个人生观正在形成的时期被沉重的课业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这种教育模式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限制他们自身兴趣的个性化发展,从而导致了学生理想和人生规划的缺失。在高考指挥棒下,学生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便是考大学。至于为什么要考大学,选择什么专业、毕业后从事什么职业等一系列问题则很少有人做出明确的规划。
其次,由于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特殊的时代背景,许多工程技术人员和科技工作者成长的道路和今天有所不同。今天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科技工作者往往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而改革开放以前,许多人则是通过自学考上大学的,这种情况造就了他们非常强的自学能力,为大学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自学能力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自学是学校教育的较高层次(学士学位教育及以上)和学校教育结束以后,人们终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是保证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紧跟科技发展的前沿,避免被时代所淘汰的有力工具。今天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科技工作者必须随时更
新自己的知识,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统揽科技发展的方向。而这种更新过程主要靠自学来完成。今天的中学教育,往往不在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因为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对应试所需知识讲解均比较详细,唯恐有所疏漏,需要学生自学的内容不多;同样因为应试教育模式的缘故,繁重的课业负担是学生更无暇自学课外内容。在这种背景下,高中毕业生普遍缺乏自学能力,为进入大学初期的不适应埋下了隐患。
上面两个问题造就了这样一批大学生,他们在进入大学以前,对自己报考的专业知之甚少,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和人生目标没有明确的规划。进入大学后,很多人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加之理想缺失,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动力。又由于习惯了中学阶段教师面面俱到的填鸭式教学法,缺乏自学能力,在面对大学中较高的课程密度时,难以跟上学习进度。于是,这些人在大学中自甘堕落,苟且偷生,整日怨天尤人,不思进取。虽然他们是目前中国不完备的教育体制的牺牲品,但却没有人让他们自甘堕落。笔者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大学四年中居然没有自己安装过一次操作系统,编写的程序代码也屈指可数。这种学生在中国高校中普遍存在,而且数量不在少数,这不能不说是对中国原本就不丰富的大学教育资源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同时也加剧了用人单位对大学本科毕业生素质的担忧,一定程度上
造成了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难。由于中国大学的考核制度不甚严格,他们之中很多人都能顺利拿到学位证书,但当他们走出校园,面对竞争压力的时候,能说是社会抛弃了他们么?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对大学的本质进行一下探讨。大学是如何培养人的?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需要了解一下目前大学生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很多大学毕本科业生在招聘会上,面对用人单位的需求,往往觉得自己相距甚远。很多人抱怨自己大学四年没学到多少东西,另一些人虽能说出自己争我的一些技能,但却没有一项可以满足用人单位“熟练掌握”的要求,仅仅是一知半解。而且这种现象在大学毕业生中不占少数,从而导致目前的人才市场上畸形的供需状况,一方面是人才缺口不断扩大,而另一方面则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上面提到的用人单位的担心外,还有以下两点。首先,大学连年扩招带导致人才的高消费。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每年都花大力气扩大高校招生规模,使得毕业生人数猛增。用人单位面选择上的困难,一部分单位就用学历标准压制本科毕业生。其次,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本科毕业生实践能力不足,缺乏工程经验,不能迅速胜任本职工作。而用人单位往往出于成本方面的考虑而不愿意在培训上投入。更有甚者是因为担心本科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