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参与子女教养研究的回溯与展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亲参与子女教养研究的回溯与展望

【摘要】父亲参与子女教养在家庭亲职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它不仅有助于子女认知、同伴交往、人格与道德、性别角色形成等方面的发展,而且也对父亲自身的心理健康、夫妻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现实的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常处于被淡化的地位。父亲对子女教养的参与程度受到父亲的工作压力、婚姻满意度及配偶的支持、父亲的个人特征和角色认同、孩子的气质类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进一步的研究可关注父亲参与子女教养的内涵、可控因素、隔代抚养条件下父职教育的状况等。

【关键词】父亲参与子女教养父亲缺位

一、父亲参与子女教养研究的产生

父亲参与子女教养是家庭亲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对亲职教育的研究普遍侧重于母亲职能,即母亲在孩子成长中扮演的角色,父亲的角色更多地被看做是生命繁衍的一个必要条件,其对于子女教养的作用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1975年Lamb发表《父亲:孩子发展中被遗忘的贡献者》一文,大大激发了人们对父亲角色研究的兴趣,并开始有了相对系统的研究。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目光转向父亲,父职教育在亲职教育中的位置更加凸显,研究范围逐步扩大,不仅涉及父亲在家庭育儿、家计维持中的角色、父职教育对子女身心发展的作用、父亲缺位的消极影响,而且更进一步探讨影响父亲参与教养的影响因素、父亲参与教养对父亲自身成长的意义等。对父亲参与子女教养的研究方法也从过去单一的理论分析和实证调查,发展为观察、追踪、实验、个案等多种研究方法的结合,研究结果也更加深入和系统。

父亲群体得到研究者的重视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以及个体背景。从历史背景来看,父亲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经历了一系列变化。在我国,随着工业化与都市化的进程,家庭模式由原来的三代同堂以父子轴为重心的大家庭转变为以夫妻轴为主的核心家庭结构。而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升、性别平等呼声的逐渐升起和女性就业人数的增多,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角色分工模式被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局面,也就是说,当女性走出家庭,在职场上与丈夫一起承受家庭经济压力的同时,丈夫自然而然地被要求回归家庭,夫妻之间相互协调担负起各项家庭责任。从社会背景上来说,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和离婚率的不断攀升,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的儿童数量逐渐增多,父教的缺失对于留守儿童个性、社会性、情绪、道德、认知等方面产生的消极影响也日益明显。在独生子女的家庭中,不少父亲也日渐领悟到亲历孩子成长过程的必要性,不希望自己在子女教养过程中被边缘化,他们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子女的教养中。从个体背景上来说,父亲与母亲在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关注的事物、情感控制类型、接人待物方式、社交圈子等方面都不一样,父亲角色是母亲以及其他男性角色所无法替代的,孩子会从其特有的风格及男性力量中获益。

二、父亲参与子女教养的现状与影响

1.“父亲缺位”的现状与影响

父亲职能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但目前,“父亲缺位”仍然是家庭教育中的普遍现象。“父亲缺位”是指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少得到父爱,或父亲在子女教育中参与很少,甚至孩子没有得到父爱或父亲没有参与子女教育的状况。[1]“父亲缺位”一方面表现在对子女教育的投入时间上,一些完整家庭或单亲家庭中的孩子与父亲的见面时间很少,甚至没时间见面。另一方面表现在对孩子的具体教育过程中,有的父亲与孩子见面的时间虽多,但受家庭分工的影响,他们主要忙于事业,很少甚至根本不参与子女的教育。李霞曾对北京地区学前儿童的父亲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父亲与孩子的交往要少于母亲与孩子的交往。其中80%的父亲把没有时间与孩子交往的原因归结为自己工作忙。有将近50%的父亲虽与孩子在一起,但并不参与子女的教育。[2] 陈丹对上海市12所幼儿园的27场有家长参与的幼儿园活动的观察发现,参与的家长主要是母亲及祖辈家长,父亲则参与较少。其中,家长助教活动18场,没有父亲参与,亲子外出活动5场,有10%左右的父亲参与,家长开放日活动4场,有15%左右的父亲参与。[3]

李文道等人的研究发现,父教缺失的孩子更容易违法犯罪,父教缺失影响孩子的性别化进程,危及孩子的同伴关系,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出现情绪沮丧、自暴自弃、不求上进、厌恶交友、急躁冲动、喜怒无常、感情冷漠、逃课、早恋、离家出走、偷盗、喜欢使用暴力等状况,即“父爱缺乏综合征”。[4]

2.父亲参与子女教养的作用

第一,父亲参与教养有利于子女认知、同伴交往、人格与道德、性别角色形成等方面的发展。有研究对比了完整家庭的孩子和早期父母离异并缺失父爱的孩子在智力测验中的成绩,结果发现完整家庭中的孩子在方块设计、迷津和算术测验上的得分、操作测验上的得分,以及在全量表智商分数上均显著高于父母离异且缺失父爱的孩子。这说明,早期父爱缺乏而导致的教育作用的减弱会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5] 父亲参与教养程度高的男孩子由于更有安全感和自信心,其人际关系更融洽,能更开放地活动,进取精神更强。[6] 主要是因为父亲在与孩子交往时,更注重“立规矩”,并更多是通过身体运动和游戏与孩子交流,这对孩子形成勇敢、自信、果断的人格特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7] 当控制了智商、社会经济地位、年龄、兄妹状况等因素之后,父亲缺失的儿童比父亲存在的儿童在教师评价中的道德方面的得分要低。[8] 父亲通过角色期待、抚养方式、游戏互动等影响儿童性别角色的认同、稳定性和恒常性,同时也影响儿童的自我概念、未来婚姻观和社会归属感等性别角色内容的发展。[9]

第二,父亲参与子女教养对父亲本人同样重要。首先,父亲在参与子女教养的过程中能够更多地了解自己,体验到为人父的喜悦,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乐趣,更为自信,能更好地应对沮丧情绪。[10] 其次,父亲参与育儿会直接影响到他对家庭的贡献感,而这种贡献感又会直接影响夫妻关系的满意程度,并间

接地影响自身心理的健康。[11] 育儿活动会使男性增加与其他家庭成员尤其是配偶和女性亲属的联系,增进与老年父母之间的代际关系。[12]三、父亲参与子女教养的影响因素

父亲能否参与到子女的教养过程中,除了受传统思想观念和家庭分工格局的影响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因素。第一,父亲的工作压力。国内外的研究均发现,工作压力较大的父亲会忽视、懈怠自己的育儿职责。[13] [14] 第二,婚姻满意度及配偶的支持。Cummings等人指出,与不和谐的婚姻相比,和谐的婚姻会让母亲和父亲更可能有相似的、共享的和互补的家庭角色,因此父亲更可能参与教养,婚姻的恶化会使父亲参与变得更消极和更不敏感。[15] 第三,父亲的个人特征和角色认同。V olling和Belsky的研究发现,自尊水平更高、更关心他人感受的父亲,与其他父亲相比,会与孩子有更积极的互动。[16] 一个父亲对父亲角色越认同,他就越有可能投入到育儿活动中,并且当其他角色要求与父亲角色相冲突时也会优先考虑其父亲角色。[17] 第四,孩子的气质类型。Sirignano 和Lachman的研究发现,如果孩子的气质类型属于困难型,男性在向父亲身份过渡的过程中,会体验到自我效能感和控制感的下降,而如果孩子的气质类型属于容易型,则父亲能体验到控制感的上升。[18]

四、研究展望

父亲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让父亲更多地参与到儿童的教育中来,提高父亲的职能,是个十分有意义和有价值的议题。进一步的研究可关注父亲参与教养内涵的界定,也就是说父亲要在哪些层面参与教养,是认知层面、情感层面,还是行为层面,亦或是多维度的整合,这是父职教育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此外,如何从父亲参与教养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来对父职教育进行考察,如何对参与效果进行评价,这些都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从以往的研究结果来看,在父亲生活的微观环境中,有许多因素影响着父亲对子女教养的参与,如年龄、社会经济地位、孩子的性别以及孩子的气质等因素很难人为地控制,但是母亲的工作状况、母亲的态度、婚姻关系等因素都是可控因素。而如何操纵和改变这些因素,促使父亲更加合理地参与到孩子教养中,是今后父职教育研究的一个视角。此外,与西方文化不同,在我国“421”式的家庭结构中,隔代抚养的状况十分普遍,在这种状态下父亲怎样参与到孩子的抚养中来,必然会有不同于西方文化下的特色现象,这个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凌文辁,方俐洛.英汉心理学词典[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李霞.父亲角色在孩子人格发展中的作用探析[J].法制与社会,2007(6).

[3]陈丹.幼儿园活动中的父亲参与不可或缺——基于性别心理学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