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学视角看文学翻译-最新资料
从翻译美学视角看汉英散文翻译
![从翻译美学视角看汉英散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5daa05de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65.png)
从翻译美学视角看汉英散文翻译【摘要】本文从翻译美学的视角探讨了汉英散文翻译的重要性和影响。
首先介绍了翻译美学的定义和重要性,然后详细分析了美学在汉英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和翻译美学对汉英散文翻译的影响。
接着探讨了翻译美学要素在汉英散文翻译中的体现和翻译美学视角下的汉英散文翻译策略,以及汉英散文翻译中的美感追求。
最后总结了汉英散文翻译中翻译美学的意义,并探讨了翻译美学对汉英散文翻译的启示和应用前景。
通过这些内容,展示了翻译美学在汉英散文翻译中的重要性和影响,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翻译美学、汉英散文、视角、应用、影响、要素、体现、策略、美感追求、意义、启示、应用前景1. 引言1.1 翻译美学的定义翻译美学是研究翻译艺术和翻译实践中美的表现形式的学科。
它关注翻译过程中美感的产生和传递,探讨翻译作品中美的表达方式和效果。
翻译美学旨在提高翻译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使翻译作品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
翻译美学研究的对象包括翻译的语言美学、文学美学、视觉美感等方面,力求在翻译实践中体现出美的境界和品位。
通过翻译美学的研究和应用,可以更好地挖掘翻译作品中的美学潜力,提升翻译的艺术水准和文化品位。
翻译美学不仅是翻译研究的重要分支,也是文化交流和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支撑。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翻译美学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翻译美学的重要性翻译美学在汉英散文翻译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翻译美学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美学内涵,从而更准确地传达原文的美感和情感。
通过对原文的审美特点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译者可以更好地把握原文作者的意图和情感,从而更好地进行翻译。
翻译美学可以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水平。
美学是翻译的一种重要标准,一个优秀的翻译作品应该不仅忠于原文,而且要具有独特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通过运用翻译美学的理念和方法,译者可以在保持原文风格的基础上,赋予译文更多的审美价值,使翻译作品更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
翻译美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的审美再现——以张培基英译散文《匆匆》为例
![翻译美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的审美再现——以张培基英译散文《匆匆》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0ad2a06c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22.png)
115[摘 要] 作为翻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翻译不仅要传达出原文的内容,还要表现出原文的艺术与美。
基于此,以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为基础,对张培基英译散文《匆匆》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从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两个方面探讨文学翻译中的审美再现。
[关 键 词] 文学翻译;翻译美学;审美再现;《匆匆》翻译美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的审美再现——以张培基英译散文《匆匆》为例刘子琪一、引言文学是语言层面的艺术,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吸引无数文学工作者为之不断探索。
一直以来,文学作品的翻译都是翻译界关注的热点,亦是研究的难点。
如何将优秀的文学作品有效地输入另一语言系统和文化环境中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近年来,文学翻译的审美性质备受重视,成为热门话题,翻译美学的出现也将文学翻译研究带入一个全新的领域。
本文拟以翻译美学理论为框架,对张培基英译散文《匆匆》从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两个层面探析译文的审美再现。
二、文学翻译与翻译美学文学作品在创作之时就被赋予了一定的美学价值,这一独特性也正是文学作品吸引众多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翻译是一种语言的艺术, 因此翻译与美学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
而文学翻译作为翻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是一种审美活动,需要传达原文的艺术审美信息,是对原作品的艺术再创造。
正如茅盾先生所言:“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1]如果忽视了文学翻译的美学价值,翻译就会变得苍白无力,无法给读者带来一种美的享受, 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文学翻译。
刘宓庆在《翻译美学导论》指出文学翻译中的审美再现表现在语言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两个方面。
具体而言就是首先理解形式系统的审美信息,主要包括语音、词汇及句法三个层面,从表象要素切入;然后进入非形式信息,包括情志和意象两个方面,着眼于内在美学介质。
作为翻译学学科下的一个子学科,翻译美学的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对文学翻译实践的指导功能[2]。
从翻译美学视角看汉英散文翻译
![从翻译美学视角看汉英散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3223bd1c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8e.png)
从翻译美学视角看汉英散文翻译散文是一种修辞性的写作形式,语言的表达要合乎一定的审美标准。
在翻译散文时,要考虑到语言的美感,因为它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篇文章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分析汉英散文翻译的问题。
一、音律美音律美是指文字的语音和语调的美感。
首先我们可以注意到汉英的句子长度不同,中文句子较长,英文句子较短。
这是由于英文表达时更注重简洁性,而中文则喜欢使用修辞手法来表达强烈的感受。
因此,在翻译时要保持原文的音律美,在结构、长度、韵律等方面要尽量和原文一致。
例如:“北风卷起枯叶,飘向往事的眼眶”,这句话由于使用了短句,体现了汉语的音律美。
如果翻译成英文时,可以使用并列句来表达同样的意思,如“North wind whisks up dry leaves, drifting towards the eyes of the past.”使句子结构简洁并保持英文的语音美。
二、意境美意境美是指通过诗意、意象等手法来表达情感的美感。
在散文翻译中,译者要注意保持原文的意境美。
对于使用成语、比喻等修辞的句子一定要理解其中所表达的情感,然后再选择适当的英文表达方式。
例如:“时光是把杀猪刀,无情地割下我们的青春。
”这句话使用了比喻,表达了青春易逝的主题。
翻译时可以选择使用类似的比喻进行表述,如“Time is a butcher's knife that ruthlessly cuts away our youth.”使原文的意境得以保留。
三、形象美形象美是指很容易让读者形成一定的图像感。
在翻译时,要考虑到原文中的人、物、情境等在读者心中的形象。
对于难以翻译的专业术语或领域内的描述,要尽量保留对应的词汇或者使用同义词进行替换。
例如:“深秋的森林中,芦芭河潺潺流过,太阳一点点收起阳光,以天空为组织者,开头接受瑞雾的敬礼。
”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森林景象,其中“芦芭河”这个地方名词在英文中没有对应,可以保留使用拼音,如“Lubahu River”。
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研究
![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cd1274e1711cc7931b716fb.png)
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研究作者:贡保才让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3期摘要: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的艺术,离开了语言,文学无以存在;语言既是文学作品存在的显现,使文学实物化,又是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生成的重要条件,美是文学与其他艺术所具备的特质。
关键词:翻译;美学;文学翻译一、翻译与美学综述谈到翻译,至今有了千百年的历程。
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翻译都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首先,翻译是一种技能,翻译既然涉及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就必然作为一种技能或技巧而存在。
其实,它是一种科学,涉及了语言学、美学、修辞学、文学、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等。
再次,还是一门艺术。
译文之所以有优有劣,翻译水平之所以有高有低,关键在于译者具备应用的修养和坚实基础之外,还在于是否掌握了对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是否掌握翻译的规律、方法和“再创作”的艺术技巧,那些好的译文往往可以给人以美的印象和感受。
“美学”出自于希腊语aesthesis,最初的含义是:人们对感观形成的感受。
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Alexader Gottlieb aumgarten)在他的《美学Aesthetica》一书中首次赋予审美概念范畴的定义。
《美学Aesthetica》的出版是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重要标志。
鲍姆加登在《美学Aesthetica》提出:美学是一门研究感觉、情感之间相互规律的一门学科。
学者通过对美学由来的历史进行研究发现,美学定义是困难的,无论那种定义提出,最终都会出现一些不赞同的声音。
但是,美学作为一门与人类感觉、情感存在渊源的学科,其存在价值的重要的,因此,给美学下定义是必须的。
美学这一概念从出现至今,一直受到东西方各界学者的管家,各种富有权威性的美学论著、美学辞典等争相出现,美学家更是层出不穷。
通过学者对大量资料的整理,可以将美学定义归纳整理为以下五种:一是美学是一种关于美的学科;二是美学是一种艺术哲学;三是美学是一种基于审美经验而对美和艺术进行研究的学科;四是美学是一种对美学词汇进行分许的语言学科;五是美学是一种研究审美价值的学科。
从语言美学视角看汉英小说翻译
![从语言美学视角看汉英小说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6f34ca13bcd126fff7050be9.png)
从语言美学视角看汉英小说翻译
由于语言文字的本质区别,翻译工作者的职责不仅是要准确地理解原文的信息与内涵,并且还要领悟原文的精神和艺术魅力,才能将原文作者的意图与想法用恰当的表达方式翻译出来。
有一种观点认为,一部完美的翻译作品不仅仅要保留原文的意义与情感,而且表达情感的方式和语言风格也要尽量保留。
所以翻译工作者不仅要注重语言细节问题,如表层含义,还有文字的顺序和结构问题。
翻译的这个方面就可以用中国翻译理论中的翻译美学来解释。
本篇论文借助于刘宓庆的翻译审美理论中的语言审美这一主线,分析比较了汉语和英语共同的美和独特的美,并以王安忆的《长恨歌》的英译本为个案分析。
首先介绍了语言美学和翻译美学,然后详细论述了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的同质美与异质美,其次说明汉译英文学翻译过程中汉语独特的语言美感的磨蚀和在英语中重现的现象。
通过这种描述性质的比较研究分析和个案的译例分析,总结出刘宓庆翻译审美理论在实践翻译中的指导意义。
汉语语言美感的磨蚀是在所难免的,但是通过译者创新性的翻译策略,英语的语言美感是能弥补这种磨蚀的。
从本文的理论依据和译例分析可以看出,文学翻译过程中借助美学策略能够帮助译者完成更高质量的作品,所以文章最后指出,翻译审美理论体系对于指导文学翻译的实践活动有重要意义。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中国古代文学翻译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中国古代文学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9b094f69227916888586d744.png)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中国古代文学翻译翻译美学是一个翻译与美学联姻的新学科。
古代文学是我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美学意义自不待言。
翻译美学的出现和发展为中国古代文学翻译的赏析开辟了一条新路,也为中国文学翻译提供借鉴。
一、陶渊明与《桃花源记》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火不断,社会十分黑暗。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陶渊明创作了《桃花源记》,以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寄托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对当时生活在战乱中的人民的同情。
《桃花源记》中的语言质朴自然,精炼,文笔简洁优美。
二、审美主体翻译家方重与林语堂方重是我国著名文学家、翻译家,译有《乔叟文集》、《理查三世》及《陶渊明诗文选译》等。
林语堂是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他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到海外,有意于将中国的古典文学、传统文化乃至中国式的生活理念介绍到国外,为西方人士认识中国搭建起一道桥梁。
三、《桃花源记》英译评析及其美学意义再现就审美客体而言,刘宓庆将其分为形式系统即审美符号集和非形式系统即审美模糊集两大部分。
其中审美符号集包括语音、文字、词语层和句段中的审美信息,而审美模糊集则包括“情”与“志”和&ldqu;意”与“象”的两部分审美信息。
就《桃花源记》的翻译而言,文章将选取审美符号集的词语层和审美模糊集中的“意”与“象”部分进行两个译本的研究,评析其审美的再现途径。
1.词语层。
“有审美价值的用词显然是经过原语作者精心选择的,通常符合以下标准,也是我们的审美依据,即准、美、精。
“准”是指用词表达了原意和适应了语境,“美”指用词能给人身心以很大愉悦的品质,“精”指翻译时用词应该精练,无拖沓”。
《桃花源记》中有一段对桃花林的描述,原文如下: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方重和林语堂的译文如下:方译:All of a sudden he came upon a peach grove.For hundreds of paces along both banks of the stream,the peach-trees were in full bloom.No other trees were to be seen in the whole grove.The soft grass looked fresh and beautiful.Here and there falling blossoms were dancing gracefully in a thousand hues.林译:he suddenly came upon a peach grove which extended along the bank for about a hundred yards.He noticed with surprise that the grove had a magic effect,so singularly free from the usual mingling of brushwood,while the beautifully grassy ground was covered with its rose petals.此段中原文的“忽”字凸显了桃花林的出现不仅出乎渔人的意料,也出乎读者意料。
从美学视角看中国诗词意象翻译
![从美学视角看中国诗词意象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1a38f71c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2b.png)
文艺理论49摘要:诗词起源于我国古代,诗繁盛于唐代,词流行于宋代,是中国文坛上耀眼璀璨的明星。
意象是诗词的灵魂核心,诗人借由大量的意象来表现其审美风格,营造别具一格的艺术氛围,激发读者美的感受和感性意念。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愈发加深,许多国外学者对中国诗词文学产生了浓郁的兴趣。
但是,要怎样翻译,才能最好地呈现中国诗词意象,让国外读者领略中国诗词的美妙,是诗词翻译的主要研究方向。
本文基于此,立足于美学视角,通过《早发白帝城》《钗头凤》这两个例子来分析研究中国诗词的意象翻译,给相关工作者以参考。
关键词:美学视角;中国诗词;诗词意象;意象翻译一、《早发白帝城》意象翻译文学作品通过多种意象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氛围就是意境,不管是诗词还是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意境都需要通过意象来表现,特别是着重抒发情感的作品,准确意象翻译能够带领读者领略不同的审美意境。
意境是多个意象组合而成的,是整体的形象感受表现,站在美学的角度来看,意境本身就具有生动性,是现实生活的映射,可以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因此,准确还原中国诗词中的各种意象,是美学的需要,也是翻译效果保证的需要。
例如,《早发白帝城》写的是李白在流放中途遇赦,心情畅快,想要马上回家和家人团聚的心情。
但这首诗中并未直接写出诗人的情感,而是以周围的景色作依托,以周围的意象来营造一种美好的意境。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句十分生动地表现出了诗人出发前的愉快心情,“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一句中包含了猿声、轻舟以及山脉这些意象凸显了诗人流畅轻快,以感性的方式抒发心中情感。
而诗人以景色来表达内心情感,是中国古代诗人创作诗词时经常使用的方法。
所以,这里的意境含义增多一层,在翻译的时候,也需要深入地进行挖掘和分析,如此才能准确翻译意象,再现意境。
许渊冲版本翻译中,将“彩云”意象翻译成at dawn,采用的是直译手法,贴切全诗,意象表达较为充分,翻译准确,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忠于原诗。
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
![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ebce011f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b4.png)
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文学翻译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凝聚了文学与翻译学两个领域的精髓,其艺术性在翻译实践中显得尤为重要。
许渊冲作为中国当代著名翻译家,他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以美学视角深入研究了文学翻译的艺术性。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许渊冲的翻译艺术思想及其对文学翻译的贡献。
一、思想源流1.1 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许渊冲将自己的翻译观点纳入美学范畴,认为文学翻译不仅是语言转化的机械过程,更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
美学视角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要关注文学作品所蕴含的美感,将源语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传达到目标语中。
1.2 个人体验与观念的融合许渊冲将个人体验与观念的融合看作是翻译的必然过程。
他提倡翻译过程中主体的主导性,认为翻译家应该以自己的审美意识来进行诠释和重构,使译文在传达源语作品的同时,具备翻译家自身的审美特色和个人风格。
二、美学视角对文学翻译的意义2.1 增强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许渊冲认为美学视角下的翻译能够增强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通过翻译作品的重新创作和塑造,翻译家可以在目标语言中重现源语作品所呈现的美感,使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能够感受到源语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和艺术氛围。
2.2 促进文学翻译与目标文化的融合美学视角下的翻译要求译者了解目标文化的特点和审美情趣。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家应该根据目标语言文化的需求,进行合适的调整和加工,以便更好地吸引目标读者。
通过这种融合,文学翻译能够更好地传递源语作品的文化内涵,使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得以实现。
2.3 培养读者的审美素养美学视角下的翻译注重译文的美学效果,通过精心的翻译和诠释,打破了传统翻译的功利化和工具性,更加注重译文的审美品质。
这种翻译观念不仅提高了文学翻译的艺术性,也有助于培养读者的审美素养,提升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三、许渊冲的翻译实践3.1 对古典文学作品的翻译许渊冲在对古典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中,将美学视角应用于翻译过程中。
从美学视角看文学翻译
![从美学视角看文学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41ada7c0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f2.png)
从美学视角看文学翻译
从美学视角看文学翻译,指的是文学翻译中美学要求的翻译技巧、运用及其在实际翻译中的作用。
文学翻译涉及丰富多采的语言文化,
在文化冲击中,文艺翻译者不仅需要考虑语言文化传承,还需要将原
文中的文艺美感传递到译文中。
文艺翻译要求在翻译过程中,要保留
原文中的风格、文体、语调等文艺特征,并将其完整地呈现出来,以
便保持其美学属性。
文学翻译要求使用一定的翻译技巧来把原文的美学特色传达到译
文中。
文学翻译家要根据原文的体制特征,进行策略性的翻译,利用
不同的翻译策略来实现有效的文学翻译,特别是要注意文体、语调、
句式等美学关键点。
在文学翻译中,最核心的任务是翻译精神,超越
语言的藩篱,捕捉原作者艺术形象,尽可能多地用一种语言准确表达
另一种语言,从而达到美学要求。
此外,文学翻译需要考虑文化背景的差异,文学翻译的目的是把
原文文艺特色传达到译文,这要求翻译者必须了解两者语言文化之间
的差异,把握传统文化的特点,运用一定的文化补充方法,结合原文
中的文艺特征,营造美学因素,展示原文的精神内涵,以充分体现文
学翻译的美学价值。
文学翻译离不开对其美学特色的理解和运用,翻译者必须特别关
注原文的美学特征,并有效将其传达到译文中,采取合理的翻译手段,来保证文学翻译的美学地位。
也就是说,文学翻译要求翻译者把握好
文艺特色,采取有效的翻译技巧,正确把握文学翻译的美学方向,并
遵循美学原则,从而使译文出现文艺美感,实现文学翻译的美学价值。
浅谈美学视角下文学作品的翻译
![浅谈美学视角下文学作品的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5c05b91d0066f5335b81210a.png)
浅谈美学视角下文学作品的翻译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文学翻译作为翻译研究的重中之重,在国内外星罗棋布的翻译研究中,大部分成果是关于文学翻译从而开展的。
在翻译美学理论的结构中,翻译者的审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译者的审美活动对译作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也影响着读者对作品的评价。
译者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为了达成翻译目的,在翻译过程中会表现出其主观能动性,包括文化意识、人文品格以及对审美的创造性。
美学注重的是读者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体现出了读者的重要性。
在某种意义上说,文学作品就是为读者而创作的,而“真正”的读者是美学意义上的读者,此类读者在本质上影响了作品的存在,因为每部作品的艺术生命,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由读者的接受来决定其长短。
文学翻译作为翻译研究的组成部分,至关重要,国内外的翻译理论与实践都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怎样成功、完美的做好文学翻译。
在文学翻译中,美学视角逐渐得到了关注,改变了传统的翻译观,翻译美学也因此为翻译研究拓展了全新的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
在文学翻译领域中,波及到的美学问题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对待,因为其包括了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翻译,比如:论述文、叙述文等,不同的体裁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从而决定了在对其翻译的时候需要考虑到不同的侧重点和策略,波及到的美学问题也完全一样。
本文主要从美学的视域下对文学作品中的诗歌与散文这两种文体的翻译进行探讨,比较和分析文学翻译的原则、标准及对其制约影响的因素,为促进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提供参照。
一、诗歌翻译的美学问题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且是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其以抒发情怀的方式,高度凝练,具有丰富的感情色彩,可称之为是文学的灵魂,在文学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虽然诗歌的语言简洁,但并涵盖了丰富的喻意。
中国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在读者品读之后,意境依然存在且深远,其音韵、意境、风格和情感等诸多方面的完美融合才构成一部统一的古诗,只有掌握这几个方面的因素,才能成功的翻译中国的诗歌。
《2024年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范文
![《2024年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b8ac08af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94.png)
《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文学翻译艺术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中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以其卓越的翻译技艺,独特的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本文旨在从美学视角出发,探讨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分析其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实现艺术与美学的完美结合。
二、美学与文学翻译的内在联系在美学视角下,文学翻译不仅是对原文语言和文化的转化,更是对原作美学的再现与传递。
因此,翻译者必须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敏锐的美学感知力,才能准确传达原作的美学价值。
许渊冲的翻译理论正是基于这一理念,他强调在翻译过程中应追求“信、达、雅”的统一,即在准确传达原文信息的同时,也要尽可能地再现原作的美学风格和情感色彩。
三、许渊冲的翻译理论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
他提出了“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这一理论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要同时关注原文的意境美、音韵美和形式美。
在许渊冲看来,只有同时兼顾这“三美”,才能实现文学翻译的艺术性和美学性。
此外,他还提出了“化境”的翻译策略,即通过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使译文自然流畅,达到“化境”的效果。
四、许渊冲的翻译实践许渊冲的翻译实践充分体现了其独特的翻译理论。
他不仅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如《红与黑》、《简爱》等世界名著的中文译本,还积极推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英译工作。
在翻译过程中,他始终坚持以“三美论”为指导,力求在传达原文信息的同时,再现原作的美学风格和情感色彩。
他的译本不仅语言优美、流畅自然,而且能够准确传达原作的神韵和意境。
五、许渊冲翻译艺术的启示许渊冲的翻译艺术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首先,翻译者应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敏锐的美学感知力;其次,应关注原文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最后,要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和策略。
同时,翻译不仅是一种技术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过程。
只有真正理解并掌握这一精髓,才能成为一位优秀的文学翻译家。
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
![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6a05d25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7a.png)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了解外国文 化,提高文学素养
学习跨文化交际理论:了解跨文 化交际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文学翻译人才的美学素养要求
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熟 悉文学理论和文学史
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
和风格
具备较高的审美能力,能 够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的
戏剧翻译的美学要素
语言美:翻译过程中保持 原作风格的语言美
情感美:传达原作情感, 使读者感受到戏剧的情感
美
意境美:通过翻译,使读 者感受到戏剧的意境美
形式美:保持原作的形式 美,如诗歌、散文等文体
的特点
散文翻译的美学价值
散文翻译需要保持原作的语 言风格和修辞手法
散文翻译的美学价值在于传 达原作的情感和意境
未来文学翻译中美学研究的趋势与展望
美学研究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 日益凸显
美学研究将推动文学翻译的创新 和发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美学视角将更加注重文学翻译的 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美学研究将为文学翻译提供新的 思路和方法
感谢观看
译方法和技巧
文学翻译实践中 的美学体现
章节副标题
诗歌翻译的美学表现
音韵美:保持原诗 的音韵特点,使翻 译后的பைடு நூலகம்歌具有音
乐美
情感美:传达原诗的情 感,使翻译后的诗歌具
有情感美
形式美:遵循原诗的 形式规则,如押韵、 对仗等,使翻译后的
诗歌具有形式美
文化美:传达原诗 的文化背景,使翻 译后的诗歌具有文
美学价值
具备创新精神,能够在翻 译过程中融入自己的创意
浅议文学翻译美学
![浅议文学翻译美学](https://img.taocdn.com/s3/m/9fcc07d7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75.png)
浅议文学翻译美学
文学翻译美学是一种研究文学翻译的美学理论,它探讨了文学翻译的艺术性、审美性和文化性。
文学翻译美学的核心是文学翻译的艺术性,它强调文学翻译的审美性,认为文学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技能,而是一种艺术形式,它要求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求准确无误,而且要求翻译者具备艺术审美能力,能够将原文的审美价值转化到译文中,从而使译文具有艺术性和审美性。
文学翻译美学还强调文学翻译的文化性,认为文学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技能,而是一种文化技能,它要求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求准确无误,而且要求翻译者具备文化素养,能够将原文的文化内涵转化到译文中,从而使译文具有文化性。
文学翻译美学是一种研究文学翻译的美学理论,它强调文学翻译的艺术性、审美性和文化性,要求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求准确无误,而且要求翻译者具备艺术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能够将原文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转化到译文中,从而使译文具有艺术性、审美性和文化性。
文学翻译美学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文学翻译的质量,使文学翻译更加贴近原文,更加贴近读者,从而更好地传播文化,拓展文化交流。
从翻译美学看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三个原则
![从翻译美学看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三个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d5cb188d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7d.png)
从翻译美学看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三个原则一、本文概述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在文学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涉及到语言层面的转换,更需要在审美层面上实现原文的艺术再现。
翻译美学,作为研究翻译审美问题的新兴学科,为文学翻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撑。
本文旨在从翻译美学的视角出发,探讨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三个原则,以期深化对文学翻译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提高翻译质量,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具体而言,本文首先将对翻译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进行阐述,明确其在文学翻译中的指导意义。
随后,结合具体的文学翻译实践案例,详细分析审美再现的三个原则:忠实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和可接受性原则。
忠实性原则要求翻译在传递原文意义的保持原文的美学特质和风格;创造性原则强调翻译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艺术再创造;可接受性原则则关注译文读者的审美需求和文化背景,力求使译文易于理解和接受。
通过对这三个原则的深入探讨,本文旨在揭示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内在规律和机制,为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借鉴。
本文也期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和翻译工作者对翻译美学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共同推动文学翻译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二、翻译美学的理论基础翻译美学,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其理论基础主要源自语言学、美学、文艺学等多个学科。
在语言学方面,翻译美学强调语言的美感和表达力,关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转换过程中美的传递和再现。
美学和文艺学则为翻译美学提供了审美判断和评价的标准,帮助我们理解文学翻译中如何保持原作的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
翻译美学的理论基础还包括了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结合。
翻译理论为翻译美学提供了指导和支持,帮助我们理解翻译的本质和规律。
而翻译实践则是翻译美学的实证基础,通过具体的翻译案例,我们可以分析和总结出翻译美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和效果。
在翻译美学的理论框架中,审美再现是核心问题之一。
审美再现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尽可能地保持原作的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使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能够获得与阅读原作相似的审美体验。
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
![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d1466537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a8.png)
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引言:文学翻译作为跨越不同语言与文化之间的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翻译并非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一项需要艺术修养和美学追求的艰巨工作。
本文将以美学视角切入,以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为例,探讨其对文学翻译艺术的贡献和影响。
一、文学翻译艺术的美学追求文学翻译的目标不仅仅是准确传达原作的意义,更是以美感为核心,追求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沉浸感和审美体验。
美学追求在翻译过程中的应用,不仅要考虑语义转换,还要注重文学意境的再现,保持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
其次,美学追求要求翻译师能够对原作进行深入的文学解读与理解。
只有准确理解原作所表达的文学思想、情感和艺术形式,翻译师才能找到与原作相对应的翻译策略,准确传达原著作者的意图。
最后,美学追求还要求翻译师具备艺术创造力。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师不仅要忠实地传达原作的内涵,还需要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和手法,使译文在自身的语言文化背景中得以展现出原作的艺术魅力。
二、许渊冲的翻译理论许渊冲,中国著名翻译家,他对翻译艺术的美学追求提出了许多独到的理论观点。
首先,许渊冲倡导“阅读性翻译”理念。
他认为,译者应该以读者的阅读体验为中心,力求使译文在读者中产生与原作相似的感受。
通过对原作的深入解读和理解,翻译师可以根据不同语言文化的表达方式,选择合适的译语和翻译策略,从而达到让读者产生沉浸感的效果。
其次,许渊冲强调“形势翻译”的重要性。
他认为,翻译并非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要将原作的独特风格、语言特征以及艺术形式等转化到目标语言中。
通过灵活运用翻译技法,比如借助典故、变换语序等手法,翻译师可以更好地再现原作的艺术魅力,使译文具有独立而鲜活的语言美感。
最后,许渊冲关注译文的审美效果。
他认为,翻译师应该注重译文的语音美和韵律美,通过调整句子的音节和节奏,使译文在语言的层面上也具备艺术审美的效果。
从美学视角看文学翻译
![从美学视角看文学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c23bccadf524ccbff121842a.png)
从美学视角看文学翻译【摘要】文学翻译是一种基于原作的再创作,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对原作进行充分的理解和把握,在此基础上解读原作的表象要素和非表象要素,从而最大程度地再现原作的风格和内容。
【关键词】文学翻译表象要素接受美学【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131-01一、引言近年来,翻译作为一门较新的学科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翻译的发展也就更加突飞猛进。
2006年上海外国语大学设置了翻译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标志着翻译作为独立的学科出现,促进了翻译专业的发展。
对于翻译方面的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和理论的研究层出不穷。
文学翻译也是广为关注的话题之一。
从美学的视角进行的研究也日益增多,而这也是我国文学翻译的一个特色,因为中国文学与美学的关系源远流长。
此外,中国浩瀚的文学宝库也需要走向世纪,在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中,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传统瑰宝是我们新一代翻译学者的使命。
二、理解—文学翻译的基础文学翻译是一种立足于原作的再创作,是用语言创造的艺术,不仅仅是事物的概念和情节的记述,而且要具备能够吸引读者的艺术意境,即通过艺术的形象使译作读者体会到与原作读者相同的阅读美感和艺术享受(邓景茹:2010,135-137)。
译者(审美的主体)在翻译原作(审美客体)过程中的关键是要对原作进行充分地理解,在此基础上把握原作的物质层面(文学符号系统)和精神层面(审美过程),即通过对源语文本的理解,最终满足审美要求,再现原作的表象要素和非表象要素。
阐释学是一门关于理解的普遍研究,其核心是理解。
阐释学循环理论认为只有理解了整体,才能理解局部;只有理解了局部,才能理解整体。
理解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被理解对象内部与整体的关系,即语言层面与审美层面的关系;被理解对象与其背后的文化背景,审美客体与主体及其审美意识之间的关系;理解者的先见与理解者的整个活动之间的关系。
文学翻译的美学视角
![文学翻译的美学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d3bf4f22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3d.png)
文学翻译的美学视角
文学翻译在汉译英的过程中绝不仅仅是一味的释义,而是要把文字意义在彼此语言之间进行呼应,使原文式样对译文形式及内容有落落大方的感受。
文学翻译翻译者要时刻处于授义博翻的状态,通过对文学形象和文学美学的多元选择思考使得原文的价值和意识特性在译文中表达出来,把原文的文学表现力和艺术性营造出译文的文学效果。
以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学翻译为例,中英两种语言在语音结构、句式构建及文体上有诸多共性,也有不同性,那就需要译者以最大限度地减小文字、语势和语调上的歧义,确保原文的文学价值不受影响,从而在文学翻译中体现出诠释美学的表达。
文学翻译的翻译精度和准确性,同时也是翻译者的专业水准的体现,只有完整地捕捉原文的文学价值,把原文的文学诗意以多种不同方式体现至译文中,才能够发挥出文学翻译的美学效果,使文学翻译保持其最高境界。
综上所述,文学翻译要求译者善于思考,运用翻译规则,将原文一翻千遍竭尽全力把原文的文字、语势和语调传达出来,使得原文式样在译文中有落落大方的感受,体现出文学翻译的美学视角。
《2024年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范文
![《2024年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450fec3e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c0.png)
《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篇一一、引言文学翻译不仅仅是文字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两个民族情感与精神的沟通桥梁。
近年来,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深入,许渊冲先生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在美学视角下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就许渊冲的翻译艺术展开研究,探讨其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二、许渊冲的翻译理论概述许渊冲先生是中国翻译界的重要人物,他的翻译理论以“信、达、雅”为基本原则,强调翻译的艺术性和审美性。
在许渊冲看来,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和美学的再现。
他主张在翻译中既要忠实于原文,又要充分考虑译文的表达效果和读者的审美需求。
三、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1. 美学与文学翻译的关系美学是研究艺术、审美和审美经验的学科,而文学翻译则是将一种语言的文学作品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原文的美学价值,通过恰当的翻译技巧和表达方式,将这种美学价值传递给读者。
2. 许渊冲的翻译实践中的美学体现许渊冲的翻译实践充分体现了美学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
他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原文的意境、韵律和语言美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再创造,将原文的美学价值完美地呈现在译文中。
他的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和审美性。
四、许渊冲的翻译技巧与策略1. 意译与直译的结合许渊冲在翻译过程中善于运用意译与直译相结合的方法。
他根据原文的语境和含义,灵活地选择直译或意译,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符合译语的表达习惯。
2. 运用修辞手法许渊冲在翻译中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比等,使译文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他通过运用这些修辞手法,将原文的美学价值更好地传递给读者。
五、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对当代文学翻译的启示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为当代文学翻译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他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文化的传递和美学的再现,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和审美性。
这一理念对于推动文学翻译的发展、促进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审美“三原则”
![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审美“三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24be258551e79b89680226e1.png)
刘波涛 内蒙古农业大学外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9
[摘要] 俗话说,文学是人学。 文学作品的创造带给人们无限的精神享受,引领人们走向文明并不断发展。 文学翻译不 仅是一种文化传播的有效手段,也是加强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地区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 文学翻译作为一种审美学 科,其发展经历了很长时间,并呈现出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和共同之处。 文章通过对文学作品翻译的历史,翻译工作的 具体内容,来分析阐述为什么文学翻译要遵循“审美三原则”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美学视角;文学翻译;审美;三原则
二、文学翻译美学视角的研究主体 文学作品的翻译美学视角关乎着文学作品的翻译效果,因 此,展开对翻译美学主体内容的研究,能够充分体现出翻译工 作的重要性,并找到艺术体验的良好运作途径。 语言功能学的 理念支持着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实施,在具体的翻译工作中需 要通过美学视角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掌握规律,实现文学
针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工作有美学的高度追求,从文 章翻译的细节入手进行作品的内涵分析,进一步解释作品的 意境和语言应用方法,找到两种语言,甚至是两种文化的交 融临界点,从中体现美学视角的重要性,以及对文化传承的 重要引导作用。 综上所述,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肩负着重大 的使命,良好地运用文学作品的翻译美学理念能够充分提升 文学作品的赏析美感,能够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也有利于 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 根据翻译美学的基础 理念进行研究,可以发现翻译工作的主要职责就是通过对文 学作品语言转换,再进行专业的分析和解释,以另外一种语 言方式进行作品环境烘托,进而实现对文学作品的翻译和节 点上的再创造工作。 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注重的是作品本身 的美学审视角度,也通过良好的分析找到作品的内涵,保留 地域文化形成的语言魅力。
从接受美学角度看文学的异化翻译法
![从接受美学角度看文学的异化翻译法](https://img.taocdn.com/s3/m/c0350307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bc.png)
从接受美学角度看文学的异化翻译法
文学的异化翻译法(即“魏尔德”翻译法)是一种将文学作品的形式、风格、意境等诸多因素完整地保留在翻译中的翻译方法,它强调保护原作的独特性,而不是简单地将原作直译为目标语言。
这种翻译方法通常适用于文学作品,因为文学作品通常包含大量的隐喻、暗示、象征等文学元素,这些都需要用目标语言中的文学元素来表达。
而这些文学元素往往是与源语言和文化紧密相关的,因此直译可能会丧失原作的艺术价值和美感。
而异化翻译法在翻译时则允许译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原作的风格、语言、形式等,以保留原作的独特风格和意境,并且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意图。
总之,文学的异化翻译法力求在翻译中保持原作的诗意和美感,强调保护原作的独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美学视角看文学翻译
、引言
近年来,翻译作为一门较新的学科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翻译的发展也就更加突飞猛进。
2006 年上海外国语大学设置了翻译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标志着翻译作为独立的学科出现,促进了翻译专业的发展。
对于翻译方面的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和理论的研究层出不穷。
文学翻译也是广为关注的话题之。
从美学的视角进行的研究也日益增多,而这也是我国文学翻译的一个特色,因为中国文学与美学的关系源远流长。
此外,中国浩瀚的文学宝库也需要走向世纪,在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中,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传统瑰宝是我们新一代翻译学者的使命。
二、理解一文学翻译的基础
文学翻译是一种立足于原作的再创作,是用语言创造的艺术,不仅仅是事物的概念和情节的记述,而且要具备能够吸引读者的艺术意境,即通过艺术的形象使译作读者体会到与原作读者
相同的阅读美感和艺术享受(邓景茹:2010,135-137)。
译者
审美的主体)在翻译原作(审美客体)过程中的关键是要对原作进行充分地理解,在此基础上把握原作的物质层面(文学符号系统)和精神层面(审美过程),即通过对源语文本的理解,最终满足审美要求,再现原作的表象要素和非表象要素。
阐释学是一门关于理解的普遍研究,其核心是理解。
阐释学循环理论认为只有理解了整体,才能理解局部;只有理解了局部,才能理解整体。
理解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被理解对象内部与整体的关系,即语言层面与审美层面的关系;被理解对象与其背后的文化背景,审美客体与主体及其审美意识之间的关系;理解者的先见与理解者的整个活动之间的关系。
施莱尔马赫认为对文学作品而言,阐释学的三种关系演变为:单个语言单位与整个语篇之间的关系;文本与译者心理状态的关系;文本所属的种类与类型的关系。
现象学对20 世纪的西方文艺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标志着一种方法和思维态度,它的核心是通过阅读产生对作品的重构。
这种重构的基础是文学作品本身的存在形式,效果体现在作品的审美价值。
它的代表人物英加登将阅读分为三种:前审美阅读、审美阅读和后审美阅读。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的一种文艺美学思潮。
以现象美学和阐释美学为基础,并吸收了布拉格结构主义理论家穆卡洛夫斯基的“空白论”思想,对“读者反映论”产生了巨大影响。
它
的代表人物伊瑟尔认为:文学文本的语言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
表现性语言,包含了许多“不确定性与空白”。
而这个不确
定性与空白即是文本的召唤结构。
因此文学翻译的译者要在对原文本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审美意境,并给译文的读者留下一定的空间,再现原作的永恒魅力。
三、再现一翻译的宗旨
对于文学文本的译者而言,他既是原作的读者也是译作的作者,担负着双重的审美身份。
因此译者要对原作有充分地理解,从美学要素上把握原作的特色,理解原作的美学表象要素和非表象要素。
表象要素指的是原作语言形式上的美,从现象学来看具体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读完后使人心旷神怡,它必然体现在作家的遣词造句和音韵结构上。
那么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也依附于原作的形式,即翻译形式的依附性;将原作的形式美迁移于译作中,即翻译形式的迁移性;翻译的形式美应统一于译文的整体审美价值中,局部的、外在的形式美要与整体的、内在的审美意识协调、适应、要与接受者因素协调、适应,即翻译形式美的统一性。
而
非表象要素指的是文本的意境或气质,是对原文本的整体审美意蕴的领悟和欣赏,虽未被赋予具体的词、句、篇,是非物质形态的、非直观的,但它们在总体上却又是可感的。
在翻译之前需要审美主体的文化素养和意识来感知,译者要克服“前理解”的消极影响,与原作达到视域融合,把原作从形式到内容上进行审美的再现。
指:字音层、意义层、图示层和被再现客体(刘宓庆:2005)。
译者在翻译操作过程中要经过对原作的前审美阅读把握其
形式上的美学效果,然后通过审美阅读完善内容上的美感,最后通过后审美阅读进行反思性认识,再次完成从内容到形式上的逆
向认识,在译文中再现原作的艺术魅力。
文学文本的理解和接受从字音层面开设,始于形而至于质;
而文学文本的翻译,尤其是翻译的表达阶段,则是应始于形而上质而至于形。
翻译有两个视角:首先是文学视角,然后是语言学
视角。
译者在翻译的表达阶段一定要牢记原作的审美意境,使译
文成为真正的文学文本。
意境是文学文本区别于其它文本的重要特征,它是指如崇高、悲壮、神圣、凝重、飘逸、潇洒、婉约等那种既非客体属性亦非主体心态特征,但却“通常在复杂而又往往根本不同的情境或事件中显露出来,作为一种氛围弥漫于该情境中的人物之上, 并以其光芒穿透万物而使之显现”。
意境将文学文本与普通文本在内容上区别开来,因为文学文本不但具备了英加登现象学的四个层面:字音层、意义层、图示层和被再现客体,还包括非表象
要素。
非表象要素与语言形式没有直接的关系,通常是非直观的;
也是“不可计数的”,常被称谓“非定量因素”。
语言形式的审
美构成是可以计数的,如一个语段里的排比句、音韵词、修辞格等,所以我们说是定量的。
而一篇文章的意境像神韵、气势、韵味、风貌等审美构成很难得出定量,更谈不上计数了,因此是非定量的。
我们将选择文学文本的不同译文进行分析和比较,衡量不同译者的审美意识和标准,以及前理解对于译者的影响和制约,从而论证译者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地再现原作的质感之美。
四、结语
文学翻译是艺术化的翻译,是译者对原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的审美把握,它要求译者用另一种语言完整地再现原作的艺
术形象和艺术风格,使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启发、感动和享受,使目的语读者获得与源语读者相同的审美体验是文学翻译的最终追求。
作为原作的读者和译作的作者,译者应尽其所有地将原文本准确而完美地解读并迁移成目的语,使目的语读者从文本中获得最大的审美体验。
作为审美表现之一,文学翻译特别需要意识的主动控制和思维的积极参与,因而需要美学意识与各种翻译思维的互动。
文学作品的美学功能和语言特性对文学翻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从表象要素和非表象要素两个层面把握文学翻译,译出佳作,更好地再现我国优秀的文学作品,使我们的国学走出中国,走入世纪,使其在世界文学的殿堂里绽放美丽容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