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麻色头发的少女》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麻色头发的少女》赏析
第一次听这首曲子是课上听老师放的,感觉很棒,就下载下来,一直听,还查了一些关于它的资料。这首曲子是印象派音乐诗人德彪西在1910年根据法国诗人勒孔特所做的诗《亚麻色头发的少女》谱写的同名前奏曲。
《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是德彪西用诗化的音乐语言谱写成的。诗歌素来以语言的唯美、凝练和意象的模糊性卓尔不群,那么,诗化的音乐也一样,其语言也要体现出运用方式上的独特性。聆听作品时我们能感受到音乐传达出的诗一般的意象。
乐曲一开始就呈现出清新而优美的具有五声调式特点的主题,流畅的旋律和着轻松的的三拍子节奏微微起伏,温柔宁静中透出少女那充满憧憬和幻想的微笑。在四度、五度并行的和弦组成的调式和声形成的和谐气氛中,这一抒情的主题进一步发展和再现,最后在清新柔美的气氛中结束。整首作品短小精致,细腻入微,委婉动人,汇集了印象主义音乐的突出特点。
罗曼·罗兰曾称赞德彪西为伟大的梦境画家。在《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中,他为我们展示的画卷正如勒孔特在诗中所描绘的——“坐在盛开着鲜花的越桔树丛中的遥远爱人的温雅和妩媚姿态”。
这部作品以音乐语言描绘出两个主题。一是“少女”,即如曲名一般,表层的对一个温雅妩媚的少女形象的描绘,模糊而又明了。二是“晨曦”,这个是经过查阅资料,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后才能品味到,感觉到的。当时德彪西所处的时代,正值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这一时期,音乐创作方式及风格在发生改变。属于年轻一代的德彪西选择的道路是锐意创新的,他探索,开创了一个新的音乐时代,这是以他为代表的印象主义音乐的黎明。
然后是网上查阅到的关于这首曲子的一些比较专业性的特点。
一、五声性的主题旋律
这首作品中的主人公“少女的主题”只有11小节,除去旋律上的重复乐句,就只有7小节。但这短小的乐句对于乐思的陈述依然足够,多一分则肥,少一分则瘦,这可谓语言凝炼简短。相对于德彪西另外的一些作品如《沉默的教堂》、《德尔菲舞女》等,这一主题是较具歌唱性的,主题的旋律建构在颇具东方神韵的五声音阶基础上(德彪西本人包括他同时代音乐家都力图摆脱大小调体系的束缚),五声音阶相对于大小调音阶而言,其结构式较为松散的;相对于大小调音阶中主音的“极权”地位而言,五声音阶中的每一个音又是相对独立和平等的。所以这段五声性的旋律给了我们广阔自由的想象空间,尤其对于习惯了西方音乐中大小调体系思维的人来说,这段旋律给人的新鲜感又在音乐语言之外增强了听觉意象的模糊性。
二、色彩丰富的和声
《亚麻色头发的少女》这一作品在将音乐诗化方面无疑是成功的。和所有的印象派音乐作品一样,和声作为音乐语言的一部分,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举足轻
重的角色。
“少女的主题”第一次呈现时,旋律下方的和声进行显然已经不再是古典、浪漫主义时期的典型形态,它打破了传统的功能进行,传统和声功能序进被色彩性的和声进行截断,走向也打破常规。至此,音乐的主题完成了自身的陈述并且暗示了之后的和声将会呈现出的“强化色彩,淡化功能”的趋势。
在主题之后的连接句中,更富于色彩性,和声进行转向以二度为主,“少女”本来已模糊的意象被淹没。值得一提的是,其中还运用了一个由五声音阶叠置而成的和弦,大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之前五声性主题的收束又引出连接了乐句。
三、自由的乐曲结构
德彪西音乐中的另一个特点“乐曲结构比较松散自由,段落界限比较模糊”在这首作品中也有所体现。
首先,我们不容易按照分析古典主义音乐的方式去明晰准确地用某种曲式结构去分析它,从整体框架上,只能如上文所述,大致的分为:主题、连接句、第二主题、连接句、主题的再现这样几个部分。
其次,从每一个部分来看,其乐句多是非方整的,如主题的第一次呈现时是一个七小节乐句,再现时缩减成了一个五小节乐句。
再者,段落的界限是比较模糊的。第一,作品的几个段落在结束时没有明显的终止式,并且接踵而至的连接句也在极力掩盖上一段落结束处的主和弦,力图淡化我们对它的听觉印象。
无可否认,聆听德彪西,你很难联想到印象派绘画和象征主义诗歌以外的东西。他的音乐语言是高度诗化的,他的音乐是“朦胧的、飘逸的、空幻的、幽静的”,是人们最难以捉摸却又最准确地描绘出人们内心感受的神灵之笔。
自动化1201
张国强
20120321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