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节看似成功的数学课所引发的思考

合集下载

基于一堂小学数学公开课的思考

基于一堂小学数学公开课的思考

基于一堂小学数学公开课的思考近日,我参加了一堂小学数学公开课,这让我深刻思考到以下几点:首先,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要有充分的信心。

只有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信心,才能勤奋地学习,把握住每一个机会,不断提高自己。

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够真正完成数学学习,取得一定的成绩。

其次,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要有创新意识。

数学是一门内容复杂、抽象的科目,学生要学会用自己的思维去解决问题,能够根据问题具体情况运用数学方法和理论来求解。

在这一点上,创新意识尤为重要,学生要多思考,尝试用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此外,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还应注重实践。

现在是信息时代,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来解决,但是实际操作机会还是很多的。

因此,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要多进行实践,独立完成实验报告,以补充理论知识,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最后,学习数学应结合现实生活。

数学直接影响社会生活,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学习数学时要注重实践,使学生能够把数学学习联系到实际生活中,才能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发掘数学的价值。

以上就是我在参加小学数学公开课时深刻思考到的几点。

希望学生能够坚持不懈地学习数学,取得更好的成绩。

在参加公开课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部分学生数学成绩并不理想,但他们对数学并没有完全的兴趣和了解,往往局限于固定的思维模式,甚至害怕把问题解决出来,使得他们在数学学习上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

其次,资源与教学方式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

公开课的主要内容以宣传性的讲座形式为主,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但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则缺乏有效的推动和激励。

最后,小学数学公开课在信息传播、考级测试和学习成果评估等方面存在落后,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缺乏有效的考核动力,也难以及时了解学习情况,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持续性。

考虑到上述问题,我认为小学数学公开课应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建立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把数学学习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的意识,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的动力和持续性,让学生逐步建立起独立思考的信心和能力,进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由一节数学课引发的思考——听《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有感

由一节数学课引发的思考——听《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有感

因为 A C= B D. 所以 E F = F G。 故四边形 E F GH 是 正 方 形 。
s Ⅸ D = } B D ・ A C , 证 明 A C . 1 _ B D 。
假设 A C不 垂直 于 B D, 过 B、 D 分别 向 AC作垂线 , 垂足
注意到推论 2 的逆命题也成 立, 这里就不讨论 了。 分别 为 E 、 F ,则 s ∞ = s ^ a D + s ^ B c : DF- A C= B E・ A C= 1 推论 3 平 面四边形对 边 的平方和 相等 的充要 条件是 对 边中点的连 线段 的长度相 等。 . F ・ B E ) ・ A C< 1( OD+ OB ) ・ AC = A - B D・ AC, 这 与 已知 矛盾 。 证明 如 图 2 , 依 次取 A B 、 B C、 C D、 A D 的中点 E 、 F 、 G、 H, 顺 次连 接 得 到 四边 形 DE F G 故假设 不成 立, 原命 题为真 , 即A Ci B D。
现在 原 来
略( 倒推) ” 一课的教学, 并参与了 课后研讨, 引发了本人对“ 解 决问题的策略” 的教学与教师 日 常设计教案的思考。
课 堂 实 录
学生独立思考 , 填 写表格 , r - 报 时说说推 算过程 。 5 洌 式解答 。 6 旧 顾 解答过程 。 师 小结 : 题 目中告 诉我们是 现在的 量 , 求原 来的量 , 一般
, , ' , ' , ' , , ’ ’ , ' ' ' , , ' , l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l , ' , ’ ’ ’ ● l , l ' ' ● ' - l
顺次连接得 到四边形 E F G H 由推 论 1知 , 平行四边形 E F GH 是 矩 形 。 因为 E 、 F 、 G是 A B 、 B C、 C D 的中点 ,

一节数学课给我的思考

一节数学课给我的思考

一节数学课给我的思考高新区金鼎中学 崔旭开学三个多月了,我和我的学生们也逐渐从陌生到熟悉,在充分了解学生之后,我开始思索如何让课堂发挥最大的效率,课堂的时间毕竟有限,能否在短短的40分钟里面引导学生有效的学是教师备课的关键。

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无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无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无教完内容或教了多少,而是指学生有无学到什么或学的好不好。

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在辛苦也无任何效果教学。

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在不断的摸索中,我发现除了自己要认真研究学生,认真研究教材,认真设计教学外,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参与,我发现有时候一堂课上完,非但不会感到疲惫,反而很有满足感,这就需要学生的配合和参与,要学生切切实实的学的有效。

记得那是刚刚学完有理数的时候,有一天上课讲导学稿上的题目,有一题说的是“一根1m 长的小棒,第一次截去它的31,第二次截去剩下的31,如此截下去,第五次后剩下的小棒的长度是多少?”我给学生经过简单的点拨:原长度为1m ,第一次截去31后,剩下32311=-, 第二次就是在剩下32的基础上在截去31,剩下232313232⎪⎭⎫ ⎝⎛=⨯-, 第三次在232⎪⎭⎫ ⎝⎛的基础上在截去31,剩下32232313232⎪⎭⎫ ⎝⎛=⨯⎪⎭⎫ ⎝⎛-⎪⎭⎫ ⎝⎛,如此类推,第五次后剩下532⎪⎭⎫ ⎝⎛。

我讲完后问听懂了没,有差不多一半的学生都没回应,我知道这个问题可能他们没听懂,我又解释了一遍,还是有同学没有反应,这时候有几个男生就跃跃欲试的说:“老师,可不可以这样理解…”,我突然想到,何不让学生来讲,站在他们同样的学习经历,同样的角度,可能会容易理解一些,于是,我就问:“谁有别的方法,可以上来讲,你们也体会一下当老师的感觉。

”好几个男生都举起了手,我就叫李政浩上来讲(他的手举得最高,一直在叫:“老师,我,我…。

”),他第一次上台,比较紧张,拿起教鞭比划,说假如教鞭就是1m 长的小棍,截去31,剩下32这么多(他用手遮去一部分),然后可以把剩下的32m 在截31,这样又剩下32,两次合起来就是剩下232⎪⎭⎫ ⎝⎛,剩下的232⎪⎭⎫ ⎝⎛在截去31,就剩下332⎪⎭⎫ ⎝⎛,所以5次后剩下532⎪⎭⎫ ⎝⎛。

数学教学反思案例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反思(优秀6篇)

数学教学反思案例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反思(优秀6篇)

数学教学反思案例高中数学教学案例反思(优秀6篇)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教师一直非常重视之。

以下是作者给大家分享的6篇高中数学教学案例反思,希望能够让您对于数学教学反思案例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

数学教学反思案例篇一本节课的教学是在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以及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课的开始,我让学生进行两道计算练习:561+325= 37+25= 通过学生的计算与交流,巩固了竖式计算中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的方法,同时也复习了以前所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这样的复习既巩固了旧知又为新知作铺垫。

在新课教学中,我还是利用前面的图书馆借书的情况统计表这个题材,根据各个年级的借书情况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列出进位加的算式后,我让学生尝试先独立计算,因为在笔算两位数加法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个位上数相加满10要想十位进1的方法,因才在解决问题时,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做题,在交流算法时,提出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十位上的8+4=12,该怎么办?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在教学试一试时,虽然在计算中连续进位的难度对学生来说比较高,但遵循的是相同的运算方法,我还是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计算,再同桌交流。

交流时,我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十位上哪几个数相加,得多少,你是怎样处理的?每道题目加的顺序时怎样的?为什么从个位加起?通过这些提问,使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完成对加法技能的掌握,同时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在学生计算出结果后提出“计算的对不对呢”这个问题引出学生验算的需要,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验算方法进行验算,进一步提高计算正确率。

然后及时引导学生比较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的异同,从而更好的巩固了用竖式计算的注意点,同时强调“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在习题的练习时,我安排了竖式计算、改错,还有解决问题。

竖式计算中学生计算速度比较慢,改错题中学生通过观察、计算很快发现错误原因,再进行改正。

一堂数学课引发的思考

一堂数学课引发的思考
学 生 能 在 教 师 引 导 下 鼓 励 通 过 自主 学 习 、合 作 交 流 探 索 出运 算 规 律 及 特 点 ,切 实 体 现 了 教 学 要 以 学 生 为 主
另外 ,代表小组向全班汇报这一环节 ,我认为也是

个 交流 的 过 程 ,只不 过 比 小 组 内 的 交流 的 范 围更 广 。

堂 数 学 课 引发 的思 考
刘 生
( 林 省 长 岭 县 大 兴 镇 中 心校 , 林 长岭 吉 吉 111) 3 53
前 几 日,组 织部分教师听 了一节数 学课 ,课题 是 《 连减的简便计算》 ,听后 ,教师对本节课能用新课程理 念指导教学实践 ,有诸 多优点 :例如 ,教 师能把枯燥 无味 的运 算教学 与生活实际紧密联 系起 来 ,使学生有 了学 习兴趣 ,落实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课程理念 ;
2 讲要 适 度 ,促 使 学生 掌握 系统 的知 识 .
体 、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落实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方面
的 目标 ……
在收获小学数 学课堂的新 的教学 方式 、方法 的同 时 ,我与任课教师在次 日对这个班的学生 ,针对这节课
做 到理 解 的 同学 占 5%,表 现 在能 பைடு நூலகம் 据数 字 特 点 和运 算 5
1 ' 一
特点,灵活运用方法解决连减的计算韪和应用题。对本 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能 够说出结论 ,但该结论毕竟不是十 节课内容能够理解一些 ,但却 又似是而非的 同学 占了 分完善或表述不清,这时教师应在学生汇报基础上做详 4%,表现 : ()知道运算规律但不能根据数 字特 点 实的总结。对学生应知而不知 ,讨论交流后仍理解不到 5 1 灵活选择算法 ,生搬硬套公式 ; ()能观察到数字特 位之外 ,教师要做必要的、精当的讲解 。力求做到在发 2 点但不理解运算规律 ,看到能凑成整十 、整百 、整干的 数就 硬进 行 加 、减 。 对于不是很难 理解的一节课 。自认为 不错的一堂 课 ,为什么还有 4% 5 的同学没有掌握好基本知识 ,没有 形成基本技能 ,这不禁引起了我的思索。 1 合作应具有实效性,使学生在合作 交流中初步理 .

我最成功的一堂数学课

我最成功的一堂数学课

我最成功的一堂数学课。

从教以来,对我来说可喜的收获就是教学理念有了变化,如果说能顺利的授完一节课,课后测试效果好就是一节成功的课,我觉得这样想法对一个教师来说是意味走进了教育的死胡同,会使自己固步不前。

所以,一节成功的数学课不仅仅是教师充满活力地顺利授课,它还应该是学生对该节课敢质疑,会质疑,学生自己有想法,并且能表达自己的思想,学生在课堂上充满自信,敢说话,不怕说错,师生关系和谐,能让学生活动起来,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能很好的调控课堂,教学内容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学生学得轻松,压力不大,学生之间有问题可争论,甚至下课后,能让学生意犹未尽。

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

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例我最成功的一节课是讲的合并同类项这一节。

我开头一节选用引例:小猫和妈妈去市场买菜,回家的途中遇到了小猴和小兔。

小猴问他:“小猫,你们买了什么菜啊?”小猫不假思索的地说:“买了三只鱼鸡!”小猴和小兔哈哈大笑。

小猫赶紧改口说:“不,不,是三只鸡鱼!”小猴和小兔笑得在地上打滚。

小猫见了,不知道他们为什么笑得这么开心?同学们,你们知道他们为什么笑吗?这时学生马上回答鸡和鱼是不一样的东西,不能合在一起说。

于是,我马上进行小结:俗语说:“物以类聚”。

说的就是这样的情况,相同的东西才可以放在一起,这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合并同类项。

通过这个生动的引例使学生马上把注意力集中起来。

学习效果良好。

经过一节课的讲解,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合并同类项的方法。

不过第二天上课再继续讲这节课时,一个学生就问我:“老师,为什么要合并同类项。

”我笑了笑,说:“看来,你还不明白我昨天举的例子的意思。

一节数学课的思考与探索

一节数学课的思考与探索

一节数学课的思考与探索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认为一节数学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1.启发性的问题
一节数学课应该开始于一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个问题应该涵盖本节课将要学习的主要知识点,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以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究。

2.清晰的学习目标
在一节数学课中,学生应该明确理解学习目标及其与前序和后续课程的关系,以便他们了解学习的重点和目的。

3.多样化的学习体验
一节成功的数学课应该设有多种学习体验。

这些体验可以是课堂讨论、小组合作、个人训练等多种形式,以便让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全面总结课程内容的不同方面。

4.参与性的学生
一节成功的数学课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与同伴一起探索数学。

教师应促使学生分享自己的思维方式、互相支持、并接受课堂讨论的挑战。

5.直接的反馈和评估
这是最后一个但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学生需要及时得到重要理解和错误的反馈。

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包括某些表现良好的儿童,指明他们正确解决问题的方式,以便其他学生来理解他们的错误。

老师还应提供形式多样的评估标准,以便学生更好的掌握他们的学习进程。

一节数学公开课所引发思考

一节数学公开课所引发思考

一节数学公开课所引发的思考新课程改革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成为课堂教学理念的主流,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这一教学理念成为新课程研究的重点。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依然表现为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得不到很好的体现。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是处于被动式接受知识的位置,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机会较少,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新课程所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还是得不到体现。

下面结合我校的一节数学科组公开课的教学流程,谈谈如何在课堂中渗透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一、课例分析:(等比数列的第一课时)1、(上课)教师和学生一起口头回顾先前所学的知识——等差数列的内容(教师讲,学生坐着无所事事)——建议:可以提问学生或练习形式来解决这一环节2、(新课引入)教师通过投影出三个例(教材中的例)分析出三个数列,然后要求学生观察这三个数列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归纳出等比数列的定义。

解析等比数列的定义中的条件,然后通过练习巩固对等比数列定义的理解。

(学生坐着在听讲,过程中有个别提问)(这是常规的做法)——建议:可以考虑不用课本的例,用学生熟悉的和感兴趣的例。

检查学生是否对等比数列的定义真正理解由学生自己去举例,对定义中的条件可通过练习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可省去不必要的讲授。

3、(新课讲授:等比中项)直接给出课本对等比中项的说法,然后解析一轮,为什么要求等比中项的前后二个项必须同号,接着做练习。

(学生在听讲,做练习时集体回答)(这是常规的做法,这种做法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气氛会较沉闷)——建议:可通过等差数列的等差中项作为入手,通过设置练习,让学生理解在等比数列中,有等比中项这个结论。

同时再通求等比中项的练习,导出为什么等比中项中的前后二项的符号必须同号。

这是一种发现式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去发现问题。

学生真正参与课堂,课堂气氛也不会沉闷。

4、(新课讲授:推导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教师投影给出用累加法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然后在边上设置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去推导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一堂数学公开课引发的思考

一堂数学公开课引发的思考

一堂数学公开课引发的思考我们曾经参加过这样的一次教学研讨会议:会上有一位老师在兄弟学校上了一节公开课,从上课的过程可以看出,尽管这位老师精心准备,课堂有较强的驾驭能力,但从学生的反应情况看,课堂教学效果并不太理想。

会后反思主要原因就是他不了解外校学生的情况,才出现这样的效果。

因此,我认为作为一名优秀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除了认真钻研教材有扎实的基本功以外,还千万不要忽视了备课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了解和研究学生。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新的数学知识的过程。

教师只有对自己的学生有了充分的了解和研究,才能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恰当地处理教材内容,再加上恰当的教学方法,就能有效地防止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不良现象。

有不少学生常常这样说:“我们理解的地方老师讲的多,不太理解的地方老师讲得反倒少了。

”等等,这些都说明老师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教学也就自然而然的失去目标。

心中无数,也就往往使学生失去了自主学习,自主观察,自主探究,自主合作的机会。

失去了教学应具有的针对性,也就很难完成教学目标。

、那么怎样了解和研究学生呢?首先,必须对所教学生个人的自然情况:例如姓名、性别、年龄、接受能力、创新能力,与同学的关系、家庭教育、养成教育、学习兴趣和习惯等都有所了解。

即古人所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另外就每一名学生所在班级的整体情况,如班级的组成、学习风气、相互间的合作意识等,也应有所了解和研究,这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之一。

要使你的教学设计成功,课堂效果达到最佳,就必须了解和研究学生,对学生的各种情况都要了如指掌。

其次,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

学生在学习每一节课的新知识之前,并不是对该节课的知识一无所知。

他们已经具备了和学习新知识有关的知识和能力,老师了解学生的这些知识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对自己设计的教学目标影响最大,教学目标制定低了,学生就会慢慢失去学习的兴趣;制定高了,则好高骛远,容易挫伤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失去克服困难的信心。

一节数学课引发的思考

一节数学课引发的思考

一节数学课引发的思考通过近一段时期的学习,使我充分认识到数学教学不再是教师“教给”学生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操作”、“发现”,并通过合作与交流、自主学习的过程。

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实际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使他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的发现。

下面我就所上的一节《多边形的面积》复习课为例具体谈谈。

一、创设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教学伊始,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带到最佳状态,教师要善于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我在课堂开始,利用多媒体画一个多边形(图形见人教版五年级上册96页2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提问“你想到解决这个图形面积的方法了吗?”把你想到的办法在小组内说说。

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想去探索的欲望。

二、动手操作,为学生提供探索空间。

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较为广阔的探索空间,尽量让学生动手量一量、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说一说,这样,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真正体会、理解知识的内涵,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

例如,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小组合作同学合作量一量所需数据,通过多种方法(剪拼、割补或辅助线的方法)解决,并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下来,在在全班内交流.。

在实际操作中,不仅更好的理解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组织合作探究,营造自主探索的氛围。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光让学生说。

而且要让学生想说、敢说、能说到点子上,而合作交流是一种胶片好的方法,对于一个问题,组织讨论、交流,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不同看法,可以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

如:在这一课中,展开小组讨论是必要的,但偏离了重点。

今后值得注意的是讨论的应该是解决这个图形的面积的方法而不是计算结果。

初中数学教学启发思考(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数学教学启发思考(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数学教学启发思考第一篇范文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必要的数学知识,更要通过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本文将结合我国初中数学教育的现状,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启发思考进行探讨。

一、启发思考的内涵启发思考,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的教学方法。

它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启发思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初中数学教学现状分析近年来,我国初中数学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仍然采用“填鸭式”教学,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训练。

这种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的情绪,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

此外,一些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过于关注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这也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初中数学启发思考的教学策略针对我国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启发思考,采取以下策略:1.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善于创设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

2.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当的指导,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找到成就感,提高自信心。

3.引导合作交流:教师要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小组讨论、探究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启发、取长补短,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教给他们有效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分析问题。

5.多元化评价:教师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既注重学生的成绩,也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

一节数学课的思考与探索

一节数学课的思考与探索

一节数学课的思考与探索一节数学课,为我们带来了许多启发和思考。

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数学在我们学习和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这一篇文章,我将分享我对于一节数学课的思考和探索。

在一节数学课中,老师的讲解是非常重要的。

老师讲授的内容需要准确、清晰、易懂。

同时,语言的表达也需要流畅、生动,让我们愉快地学习数学。

在我看来,老师应该把重点放在概念和原理的解释上,使学生可以清楚地理解数学的本质。

同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造性,不仅仅是让学生记忆公式和答案。

在数学课上,我们需要思考和探索,而不是单纯的接受和记忆。

老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思考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

课堂上,我们也可以在与同学互动中激发灵感,思考更多的问题,寻找更多的解决方法。

这样,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学习数学,并且能够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探索中,我们需要充分发挥数学方法的灵活性。

数学方法并不仅仅只适用于数学领域,它们可以用于各种领域的问题解决,例如物理、经济和工程等等领域。

对于数学方法的掌握和运用,需要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模式。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数学领域的不足之处和局限性。

数学理论同样需要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并且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完善。

在数学课上,我们还需要注意数学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数学需要耐心、细致、坚持不懈的学习。

我们需要在学习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掌握新知识的满足感。

同时,在遇到困难时,我们需要想办法寻求帮助和解决问题,而不是放弃和退缩。

学习数学需要大量的练习和反思。

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地实践,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我们也要在练习中思考,总结经验和教训,发现规律和应用方法。

在一节数学课的思考和探索中,我们通过学习数学知识和方法,不仅可以培养数学思维和创造力,还能够为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帮助。

数学课上的探索和思考,让我们了解到数学的魅力和深度,也使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具有自信心和实践力。

数学优质课学习感悟

数学优质课学习感悟

数学优质课学习感悟在数学课上,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并且也有了一些研究感悟。

数学课是一门既有挑战性又有趣味性的学科,它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研究,更是一种思维的训练。

下面是我在数学优质课研究中的一些感悟:探索与发现数学课上,老师通常会给我们提供一个问题或者一个数学概念,然后鼓励我们去探索和发现其中的奥秘。

这种研究方式让我感受到了研究的乐趣和成就感。

通过自主探索,我可以发现问题背后的规律和方法,这种发现的过程让我对数学产生了更深的理解和兴趣。

逻辑思维的培养数学课程培养了我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我需要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将问题拆解成一个个小步骤,并且合理连接起来。

通过这样的思考过程,我学会了分析问题、找出规律,并且灵活运用数学原理和公式来解决问题。

这样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可以帮助我在数学研究中取得好成绩,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帮助我解决各种问题。

忍耐和坚持数学是一门需要耐心和坚持的学科。

解决数学问题往往需要多次尝试和变通,有时候还需要一些时间去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定理。

在数学课上,我不仅学会了坚持做题目,也懂得了在遇到困难时不放弃,而是继续努力去解决问题。

这样的坚持和忍耐精神也对我的其他研究和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合作与交流数学课堂上,老师鼓励我们进行合作和交流。

通过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和分享解题思路,我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还学会了倾听和尊重他人观点。

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且通过和他人的合作互补,共同解决问题。

数学课上的合作和交流让我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且培养了我与他人有效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通过数学优质课的学习,我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更培养了自主探索、逻辑思维、坚持不懈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这些学习感悟将对我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培养了我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让我们在学习中不断追求进步和发现新的奥秘。

为了数学实验的成功——一节数学实验课引发的思考

为了数学实验的成功——一节数学实验课引发的思考

为了数学实验的成功——一节数学实验课引发的思考作者:黄艳梅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中旬》 2018年第8期[摘要]数学实验是探究数学知识的一种基本方法,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

数学实验设计与组织来不得半点马虎,否则会造成数据失真,影响数学结论的正确性。

为了数学实验的成功,要做到严密设计实验方案,严格组织实验,严谨处理数据。

[关键词]数学实验;严密设计方案;严格组织实验;严谨处理数据[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3-0035-01最近,我观摩了一节题为“大树有多高”的数学实验课,颇有感触:教者在物质材料的准备上颇为充分,组织过程也相当卖力,但是学生的实验却没有成功,主要原因是教者未能严密设计实验、严格组织实验和严谨处理实验数据。

在该课中,教者组织学生讨论实验方法后,就匆匆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开展分组实验。

在分组实验中,他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配给每组的实验器材是长度分别50 cm、100 cm、150 cm的竹竿各一根,卷尺一个,记录单一份。

学生先后测量出每一根竹竿的长度和投射在地面的影长,再去测量大树的影长。

实验结束后,教者引导学生计算竹竿长度与影长的比值,利用比值计算大树的高度。

该课给了我颇多的启迪:正确的数学结论需要科学严谨的数学实验做保障,数学实验设计与组织来不得半点马虎,否则会造成数据失真,从而影响数学结论的正确性。

一、严密设计方案实验方案如同一份导航地图,引领学生步步前行,一步错,满盘输。

因此,在实验教学之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尤其是要严密设计实验方案,确保实验的有效开展。

上述案例中,教者在实验设计上存在漏洞,他没有让学生在同一时间测量,这样太阳会移动,太阳高度、影子长短也会发生变化,测量的数据就会有偏差,物体高度与影长的比值就会改变。

对此,可改进实验方案:让几个学生同时垂直竖立竹竿,另请几个学生同时测量影长,这样就较好地实现了“同一时间”的问题,可以有效保证比值的一致性。

由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引发的思考-word文档

由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引发的思考-word文档

由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引发的思考◆您现在正在阅读的由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引发的思考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由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引发的思考《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并能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数学实践活动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现实生活之间的纽带,学生很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也很乐意加入到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来。

本学期我上了《测定方向》一课,下面就来谈谈自己对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几点思考。

一、有足够的知识准备数学实践活动是对已有知识的巩固和运用的一个过程,因此,在活动开展之前你必须要有充分的知识准备,这样才能够运用自如,才能够将知识很好的贯穿于活动之中,达到活动的最终效果。

例如,在《测定方向》一课中,要求学生运用指南针指示的方位来辨认八个方向,通过学生在自己的校园里进行方位测定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在实际中辨认八个方向的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事先要有一定的辨认方向的基础,要知道是哪八个方向,明白它们的分布特点,以及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有了这些知识的铺垫,活动才能够顺利有效地进行。

因此活动开展之前的知识准备是非常重要的。

二、明确活动的方式和分工实践活动是一个合作学习的过程,有合作就要有分工。

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对每一小组内的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工,让每个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都有事可做,都能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快乐。

就如《测定方向》这节课,它的操作性很强,如果没有明确的分工,学生很难完成这次活动,甚至在活动中乱作一团。

在通过复习方向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我明确四人一小组,其中一人为组长,一人记录,两人测量。

由组长带着组员找一个测量地点。

并且友情提醒:要选择便于开展观测活动的地方,不要全班都集中在一起。

然后进行观察、测量,做好记录。

要求选择一些典型景物,不要把某方向的的景物都记录下来。

关于数学“成功课堂”的思考与设想

关于数学“成功课堂”的思考与设想

关于数学“成功课堂”的思考与设想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有许多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这块领地“摸着石头过河”,为提高课堂效率冥思苦想、绞尽脑汁,不断尝试仍感到收效甚微,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则是对数学教学缺乏理性思考。

现结合当前数学教学现状,就“成功课堂”谈几点粗浅认识,因篇幅所限难免挂一漏万,谨以此提供一个思路,以期抛砖引玉。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实现数学“成功课堂”的前提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重中之重是转变教育观念,这是实现数学“成功课堂”的前提。

尽管改变观念如同改变性格一样步履维艰,但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改,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唯一出路。

这就要求教师把“学科本位”的思想拓展到“教书育人”的高度去认识。

其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使其个体具有探究、实践、猜想、钻研等独立操作能力,掌握化归、类比、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群体则具有讨论、研究、合作、交流等团队意识和协调能力。

其二要完善评价机制。

过去“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是教师的流行性通病,而解题过程恰恰是思维的反映,过程可以印证解题思路是否清晰、思维正确与否、错误的根源所在、方法是否新颖、见解是否独到等,这是至关重要的。

结果是过程的必然,是水到渠成的,过程正确而结果错误只是一念之差,只需及时自我矫正便可。

传统教学缺乏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那种“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坚韧不拔的精神不被赏识,更有甚者借题发挥,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故意放大优等生的优点和学困生的缺点。

对学困生缺乏耐心,即使正确也会引发无端的猜疑,是否是“舶来品”?无疑会给学困生心灵上造成重创。

所有这一切都与新课改的初衷背道而驰。

评价中教师应不吝把最美好的语言奉献给我们的孩子们,也许这恰恰是转变其学习态度的最好契机。

二、建构“思维通道”是实现数学“成功课堂”的关键一个教师的知识体系是有教学阅历、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构成的,事实上这远远不够,还要有宽阔的“思维通道”。

而数学的“思维通道”是由数学的思想方法、信息处理能力、与数学相关的知识经验等元素搭建的。

由一节看似成功的数学课所引发的思考

由一节看似成功的数学课所引发的思考

由一节看似成功的数学课所引发的思考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将情境导入、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融入了自己的教学之中并创造了许多成功的小学数学教学。

但笔者通过旁听“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并与学生课后对话发现一些课堂只是表面的成功。

本文将从课堂教学评价方法问题、一线教师对新课程存在的错误解读以及此类教学对学生的影响三个层面进行反思及论述。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反思教学评价学生主体性一、教学案例:一次到区重点小学参观学习,在四年级的一个班级听了一节关于“三角形内角和”的数学课。

授课老师采用的是非常经典的名师设计。

在教师与学生一同探究两个直角三角板所对应的特殊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后,教师将学生分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分别对锐角、直角、钝角的三角形用量角器测量其内角和。

然后教师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汇报。

师:现在请小组的代表来汇报一下自己小组的测量结果。

生1:我们小组测量得到的是180°生2:我们小组也是180°生3:我们也是180°生4:我们也是180°。

三角形三个角的和是180°师:(犹豫了一下)有结果不是180°的小组吗?生5:(试探地)老师我测量的是181°师:(面露喜色,点点头)哦,出现了结果不是180°的情况,还有其它结果吗?生6:(理直气壮地)我们小组是176°师:大家得到的结果不一样。

看来,通过测量就说三角形三个角的和是180°,还不能让人信服。

哪位同学能想出更加有说服力的方法呢?(学生措手不及,顿时陷入安静)生6:(似乎想到什么,翻到了课本85页)老师,我们可以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然后拼一拼看能拼成什么样的角。

师:(满面春风)很好,那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剪一剪、拼一拼看看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角。

课堂按教学设计顺利进行,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探讨、验证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一节看似成功的数学课所引发的思考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将情境导入、动
手实践、合作交流融入了自己的教学之中并创造了许多成功的小学数学教学。


笔者通过旁听“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并与学生课后对话发现一些课堂只是表面的
成功。

本文将从课堂教学评价方法问题、一线教师对新课程存在的错误解读以及
此类教学对学生的影响三个层面进行反思及论述。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反思教学评价学生主体性
一、教学案例:
一次到区重点小学参观学习,在四年级的一个班级听了一节关于“三角形内角和”的数学课。

授课老师采用的是非常经典的名师设计。

在教师与学生一同探究两个直角三角板所对应的特殊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后,教师将学生分组,以小组
合作的形式分别对锐角、直角、钝角的三角形用量角器测量其内角和。

然后教师
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汇报。

师:现在请小组的代表来汇报一下自己小组的测量结果。

生1:我们小组测量得到的是180°
生2:我们小组也是180°
生3:我们也是180°
生4:我们也是180°。

三角形三个角的和是180°
师:(犹豫了一下)有结果不是180°的小组吗?
生5:(试探地)老师我测量的是181°
师:(面露喜色,点点头)哦,出现了结果不是180°的情况,还有其它结果吗?
生6:(理直气壮地)我们小组是176°
师:大家得到的结果不一样。

看来,通过测量就说三角形三个角的和是180°,还不能让人信服。

哪位同学能想出更加有说服力的方法呢?
(学生措手不及,顿时陷入安静)
生6:(似乎想到什么,翻到了课本85页)老师,我们可以把三角形的三个
角剪下来,然后拼一拼看能拼成什么样的角。

师:(满面春风)很好,那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剪一剪、拼一拼看看能得到
一个什么样的角。

课堂按教学设计顺利进行,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探讨、验证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课堂将近结束时,波澜再起。

师:同学们对今天学习的知识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大多数,齐声)没有!
生7:(怯生生地)老师,为什么可以说咱们拼成的角就是平角呢?
师:(惊愕、严肃地)这个问题咱们课下再谈。

下课!
整堂课的进行,总有些地方让人感到不自然。

下课后,我特意去找刚才上课
回答问题的学生聊天。

原来,180°并不都是前四组测量得到的结果。

他们测量的
结果只有一个是180°,而其余三个小组测量的真实结果分别是175°、178°、183°。

笔者:为什么你们测量的结果不是180°,却要回答180°呢?
生1:我以为180°是老师想要的答案呢,可结果……”
笔者:你们为什么不说出自己的测量结果,却要回答老师想要的结果呢?”
生2:如果我们回答的不是老师想要的答案,老师一定会在你说的过程中用
眼神‘提醒’我们的。

笔者:那你们怎么知道哪些答案是老师想要的,哪些又不是呢?
生2:(自信地)动手操作或小组合作之后,老师想让我们回答的答案,一
定是书中的结论;如果老师问了好几次有没有其它的方法,老师想让我们回答的
一定是书中的方法;如果老师夸奖完某位同学后问大家是不是这么想的,一定要
说‘是’;如果老师问‘他的想法对不对呀?’,那么那个同学的回答一定是对的;如
果老师问‘他的想法对吗?’那么一定是那个同学的想法是错的,一定要说‘不对’。


二、反思
学生的话语让人久久不能平静。

这样一节看似成功的教学有太多值得我们反
思的了。

1、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存在偏颇
从教学设计层面来说,这位老师的教学设计毫无疑问的经典的。

而且,整个
教学过程看起来也是环环相扣、顺其自然的。

但是,和学生们交流以后就会发现
实际情况远不像表面那样有效。

学生们的回答和“经验之谈”让人明白,这堂课远
没有达到成功的标准。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老师还有那么多人在这样上课呢?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仍然在用泰勒的目标评价方式来进行教学评价。

我们评价一位老师的时候,经常是用这位老师的某一节课来评价。

评价课的时候
又往往是对教学设计是否符合逻辑、是否运用了情境创设、动手操作和合作探究
来评价优劣。

这样就使得教学评价的着眼点落在教学设计的好与坏以及教学设计
的落实程度之上,而学生真实的感受、真实的状态、真实的想法却无人问津。


样的评价方法,让多少类似于案例中“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成为一个个“经典”?
2、一些一线教师对新课程存在错误的解读
案例中反应的现实却是很让人意外。

新课程已经实施了这么多年,而且新课
程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我们一些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分明就是
一个“最权威的导演”。

我们的导演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不需要事先给学生们提供剧本,仅靠自己微妙的语言和表情就可以使学生的发言、操作与实验的结果都按自
己的安排来进行。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教学现象呢?归根结底就是我们许多一线小学数学教师
对新课程的解读存在偏差。

我们的一些老师错误地认为不论学生是怎么想的,只
要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语言暗示、动作表情等“教学机智”“引导”学生操作或回
答问题,使整个课堂能够按自己的教学设计一步步地进行,并最终取得自己预想
的结果,就是成功的教学。

这样的教学,是将老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目标凌驾于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之上的。

新课程提出将教学目标扩展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的三维目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都错误地认为新课程中提倡的学生主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习课
堂的知识,形成相应的解题技能。

因而,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被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也得不到实现。

由于对新课程存在误解,一些老师在教学时
为了彰显新课程的理念,将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方法生搬硬套
地搬到自己的课堂,学生享受到的是表面意义的新课程。

于是,在课堂上出现了
一些为情境而情境,为操作而操作,为合作而合作的形式化的教学活动的现象。

在这些教学中,学生完全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而变成了老师实现“完美教学”的
棋子。

3、此类课堂对学生有负面影响
这类课堂不仅不能使学生实现自己的主体地位,体验学习的乐趣,还使学生
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猜测老师的想法上。

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渐认为自己学习
的数学课堂不是属于自己的,而是属于老师,并很容易形成数学课堂的学习不过
是帮助老师完成事先安排好的教学活动和教学任务的错误的数学观和学习观。


此看来,这种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会对学生产生严重的
负面影响。

4、我们应该创建怎样的课堂
一线小学数学老师应深刻领会新课程的理念,在实际教学中认真落实、构建
属于学生的数学课堂。

笔者认为,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应该创建激发“儿童与生俱来的未被损坏的天性,即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实验探求
的热爱”的课堂;应该创建激发发自学生内心的动手操作意愿以及允许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犯错误和自我纠正错误的课堂;应该创建可以让学生自我质疑、自我思考、自我操作、自我分析、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自我纠正的课堂。

总而言之,新课
程理念下的成功课堂应是以师生科学思维共识及学生的自我监控为基础,以师生
共同合作与交流为方式,以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共同发展为
目标的属于学生的真实课堂。

一节“三角形内角和”的课堂,引发了人们如此多的思考,证明新课程的实施
还没有真正地深入人心。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应该加大新课程的宣传力度,加
深广大一线小学数学老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使老师们有理念、有能力
构建属于学生的新课程课堂。

换句话说,也就是重视学生的真实情感、真实认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以及自我监控的能力,从而逐步将课堂还予学生的真实
的课堂。

这也正是新课程下我们应该努力最求的课堂。

参考文献:
[1] 李祎.数学教学方法论[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199-204
[2] 王惠.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J].教科文汇(中旬刊),2009,05
[3] 李玲.再论小学数学评价理论[J].黑龙江史志,2008,20
作者单位:吉林省吉林市北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