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弗洛姆的人性思想_刘慧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9期(总第248期)世纪桥Shi Ji Qiao No.9,2012(General No.248)
浅论弗洛姆的人性思想
刘慧颖
(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要:本文所要着重论述的是弗洛姆社会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人性思想。文章首先介绍了弗洛姆人性思想的生成背景。特别详细介绍了弗洛姆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有关人的学说的综合。文章着重对弗洛姆人性思想进行相对全面的梳理与探究,包括其人性思想理论的生成逻辑及其含义,以及弗洛姆对服务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做了进一步的定义,在他所倡导的人道主义伦理学部分,对自私、自爱、自身利益、良心等问题作了更深一步的探讨。文章最后对弗洛姆的人性思想进行评价。
关键词:弗洛姆;人性;人道主义伦理学;性格
收稿日期:2012-03-26
作者简介:刘慧颖(1977-),女,黑龙江双城人,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0级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所有伟大的思想家都受到其成长经历及其所接触到的思想的影响。弗洛姆作为颇具世界性影响的思想家,他的伦理思想的生成也有其特定的背景。
弗洛姆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的一个犹太人家庭。母亲情绪低落、郁郁寡欢,父亲性情急躁、喜怒无常。父母的这种不稳定的情绪使弗洛姆性格孤僻、有一种天生的孤独感,也正因此,弗洛姆“对奇特而又神秘的人类行为的原因发生兴趣”。同时他又是在浓厚的中世纪古老传统氛围中长大的,犹太教法典,《圣经》,先知的故事都让弗洛姆“对世界的认识就不是一个现代人的”。这为其学术之路培养了理论兴趣。1919年弗洛姆进入海德堡大学学习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1922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25年到1929年弗洛姆接受了正统的弗洛伊德主义教育。从1930年起弗洛姆成为一名开业的精神科医生,四十多年的精神病治疗工作为其观察人的行为、研究人性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也从而使弗洛姆的人性思想具有客观现实基础、深刻和令人信服。1933年赴美讲学。1934年他加入美国籍,1939年,弗洛姆离开了法兰克福研究所。随后他在哥伦比亚大学、贝宁顿大学、耶鲁大学执教。1951年弗洛姆进入墨西哥国立大学学院任精神分析学教授。1980年3月18日,弗洛姆在瑞士辞世。概括地说,弗洛姆的家庭出身和其学术经历为他人性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弗洛姆所处的时代特征是:“伟大的革命,巨大的战争,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和人类生活与文化的机械化执着的趋向”。1929年至1933年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
机、法西斯主义在德国和意大利的得势、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冷战和军备竞赛,使弗洛姆看到了人类互相残杀的悲剧;二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危机和社会危机使弗洛姆看到了物质繁荣背后的人的危机。弗洛姆时代的这些重大历史事件是他观察和思考的对象,是孕育了他人性思想的胚床,更是他付诸实践以图改变的目标。
赞美诗和先知们的书、佛教、约翰·雅各布·巴霍芬的学说、尤其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都对弗洛姆人性思想的生成提供了理论基础。赞美诗和先知们的故事使弗洛姆对世界和平有了美好的向往,也因此培养了他的救世情结;认为人人皆有佛性的禅宗在弗洛姆看来具有重要的伦理意义;第一个发表母系社会言论的思想家巴霍芬使弗洛姆掌握了了解历史的钥匙;相比较而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都同样具有批判精神、相信真理的解放力量、人道主义、动力学和辩证方法的运用构成了弗洛姆将其综合的前提。
弗洛姆认为人性是人的科学的主题,他指出:“一门人的科学之概念依赖于这样一个前提,它的对象即人是存在着的,因而具有一种人种所特有的人的本性”。研究它的方法是观察人对各种个人、社会的环境之反应,并从对这些反应的观察中推论出人性。人性只有在特殊环境下的特定表现中才能加以观察。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和马克思所认为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对人性的重要影响,在弗洛姆看来都有其局限性,因此他采用社会生物学的方法来研究人性。在他看来,人性既不是固定不变的,
·
·31
也不是无限可塑的。而是存在于人类自身的历史发展中,存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存在于人自身的特殊境遇和生存需要中,存在于错综复杂的矛盾中;人性是一种先天具有的潜能,人的发展就是逐步开发、实现、改造这种潜能的过程;人生活的目的就是根据人的本性法则展现他的力量。
弗洛姆对性格概念进行了重新的阐释并提出了“社会性格”这一概念。从而肯定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关系才是性格形成的根本基础。弗洛姆同时也突破了家庭的局限,认为个人不仅有个体性格,而且一个文化时期内,各个民族、社会和阶级都有一个表明各自特点的性格结构,这被弗洛姆称为“社会性格”。他认为此概念的提出可以说明经济基础是如何决定上层建筑的,这一点是马克思所没有阐释过的。弗洛姆还认为性格由一系列各不相同的性格特征构成,性格特征即是个人与外界关系的类型,被他称之为“倾向”。依据占主导地位的性格倾向,弗洛姆进一步对性格从内容上进行了划分。他根据同化过程中的取向是否具有生产性,将人的性格分为生产性性格和非生产性性格。
在弗洛伊德的个人无意识的概念基础上,弗洛姆提出了社会无意识的概念,强调了社会结构对人的存在和意识的决定作用。弗洛姆用此概念解释了纳粹组织的整体疯狂和失去理性。弗洛姆对人的性格的研究和阐释为其人道主义伦理学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弗洛姆认为:“行动的力量创造了运用这种力量的需要,而不能运用这种力量则会造成机能失调和不幸福。”这句话中的“这种力量”就是人的真正本性,指的是一种内在的成长和尊严的驱动力量。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是一种追求幸福、完美的内在驱力。在弗洛姆看来人的唯一出路就是充分运用他的生产性的能力,去实现幸福、爱与理想,成为能够成为的样子,否则完整性和生产性的缺乏会导致精神疾病。
基于此,弗洛姆对人道主义伦理学的几个具体问题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他一针见血的指出了人在伦理目标中争取战胜利己主义和自私的同时却在现实生活中把利己主义和自私当作人类行为的规范,这样,就产生了如下的问题:爱己与自私是一回事还是互相对立的,现代人的自私是否是把自己当作一个个体面关心自己的智慧、情感、感官潜力?人的自私与自爱相一致,还是由缺乏真正的自爱所引起。弗洛姆认为自私者没有能力爱他人,也没有能力爱自己。自私与自爱是对立而非一致的。由此他提出:“对人自己的生命、幸福、成长、自由的肯定,植根于人的爱之能力,即关心、尊重、责任和认识。”弗洛姆作了详细的区分的另一个具体的议题是人的良心的问题,在此,弗洛姆对那些所谓取悦于外在的或内在化的权威的意识的善良之心的权威主义良心和人道主义良心作了区分,他认为人道主义良心是我们自己的声音,它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不受外界制裁和奖赏的影响,它有助于我们整个人格充分发挥和展现其作用的行为、思想及情感,都产生一种内心赞成、“正直”的情感。良心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反应,使我们成为彻底发展潜能的人。
综上所述,弗洛姆从生物学、社会学、尤其是心理学方面对人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认为人由于受上述条件的制约有时会迷失自己,但人是有认识和发展自己的潜能的。
弗洛姆自成体系的人性思想有其合乎情理的推论之处和不同凡响之处,对当代社会发展和人道主义伦理学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弗洛姆的人性思想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他的人性思想的构筑的基础具有相对的抽象性,他认为存在着“人性的固有法则以及人性发展和实现的固有目标”,但他所宣扬的这种以人性为标准的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阶级和一切人的永恒的善恶观念是缺乏依据的,人虽然有生物、心理方面的共性,但对人性的规定适应更侧重社会方面、历史方面的,人性永远是具体的、历史的。“任何人类事物的主题不进入历史形式的本身,无论如何都只能是一种停滞的抽象概念”。
尽管弗洛姆的人性思想有其不足之处,但瑕不掩瑜,弗洛姆的人性思想仍旧散发着不可磨灭的光辉,学习和研究其人性思想对我们的现实社会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是每一个现实的人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然而在这一追求过程中,却也同时给自身制造了很多的痛楚,如何理解和诠释这种自相矛盾是哲学家们呕心沥血的目标,弗洛姆在他的人道主义伦理构筑的过程中有其全面的解释;其次,一直以来,科学的发展使我们更倾向于观注外部世界,而对于我们自己却了解甚少,弗洛姆的思想引发了我们对自己及生活本身进行深入的思考。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虽然成为世界发展的主题,但局部的冲突和矛盾却一刻也没有停歇,恐怖主义的行为更引发了世人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在弗洛姆的社会性格和社会无意识的概念中,我们应该可以见到黑暗中的一丝光亮。
参考文献
[1]弗洛姆,罗原译.生命之爱[M].北京: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
[2]弗洛姆,张燕译.在幻想锁链的彼岸[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3]郭勇玉.孤立无援的现代人——弗洛姆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M].台北:猫头鹰出版社,2000.
[4]弗洛姆,孙依依译.为自己的人[M].北京:三联书店,1988.
[5]殷晓蓉.人性、道德与现代人的困境——弗洛姆人本主义伦理学评析[J].学术月刊,1994,(8).
[责任编辑:姜欣悦]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