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中青少年自主性道德缺失表征原因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社会”中青少年自主性道德缺失的表征及原因摘要:由符号所组成的虚拟“网络社会”为当代青少年提供各种信息资源的同时,也考验着他们自主的网络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能力。然而,正处于花样年华的当代青少年主体意识的淡漠让他们处于一种自主性道德缺失的危险状态中。本文将着重探讨在“网络社会”中当代青少年自主性道德缺失的表征及原因。

关键词:网络社会青少年自主性道德缺失

道德是调节人行为的方式,是人类“超我”的表现,是建立在人精神层面的一种自我约束力量,即自律精神。这是构成自主性道德(autonomous morality)的基础和关键。何谓自主性道德?自主性道德是指人们对于道德有自觉意识、自主抉择和自我反省。其中自主性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三个方面的含义。拥有自主性道德的青少年可以主动地将自身的成就动机、兴趣、求知欲与自身的教育发展结合起来,进而具有主动支配和调控自我德育活动的能力,使自己的德育行为符合道德规范的期望。

一、“网络社会”中青少年自主性道德缺失的表征

网络已经引起了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形成了人的第二生存空间“网络社会”亦即构成了一个全球性、开放性、全方位的“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总体”。在这样一个由符号所组成的虚拟社会中,一方面,青少年最便捷地共享各种信息资源,得到了人与人超时空性的普遍交往的机会;另一方面,他们却因沉湎于其中而失却了真实的自我,甚至误入歧途。

这种现象表现在,如:青少年因沉湎于由符号所构成的虚拟世界而远离真实世界;又如:这种由符号构成的虚拟世界与现实的混淆、错位,使人丧失最基本的事实和道德判断能力;再如:网络社会中存在的每一个人也只是一个“符号”,在符号的面具下,他们可能掩饰自己的真实身份,也同样感受不到对方作为真实的人的存在,他们的行为因为摆脱了熟人社会的监督,而表现出对他人不负责任、为所欲为,甚至认为在符号的掩护下的犯罪也不过是敲打键盘、点击鼠标而已。

一些中小学生沉溺于网络世界,形成了难以改变的网瘾,成为网瘾少年、问题少年。还有一些虽然网瘾不大,但不能正确认识网络,在网络中暴露了极端的一面,失去了网络自律,影响了社会公德。也有一部分中小学生,在校使用手机,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发送一些影响健康成长的短信内容,浏览黄色网站,行为失当。根据文献研究,网络成瘾主要有以下5种类型:(1)网络游戏成瘾;(2)网络关系成瘾;(3)网络色情成瘾;(4)信息收集成瘾;(5)计算机技术成瘾。

数据结果显示,近一半(47.9%)的网瘾青少年都属于“网络游戏成瘾”;有13.2%的网瘾青少年在“聊天或交友”上花费的时间最长,属于“网络关系成瘾”;5.2%的网瘾青少年属于“信息收集成瘾”,在“获取信息”上所花时间最长。【1】

二、“网络社会”的自身特征是造成青少年自主性道德缺失的根源

“网络社会”的基本社会特征可以从不同角度做不同描述。而其中与道德教育关系最为密切的是,网络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交流转变为“人机符号人”的交往模式,即网络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交往总是以机器为中介的间接交往。这种具有隐蔽性、匿名性、不稳定性等特点的交往,是造成青少年自主性道德缺失的根源。

1、“网络社会”造成青少年的符号异化,进而导致他们主体意识的丧失

德国哲学家、文化哲学创始人卡西尔,认为人是符号的动物,文化是符号的形式,人类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符号”或“象征”活动。而自计算机项用于符号加工的工具发明以来,催生了以符号为主体的网络社会的出现。在这样一个虚拟的符号社会中,由于人过度的依赖符号,而使人受制于符号而处于被动的受控制的地位,造成了人的符号异化。这种符号异化导致了青少年在符号世界中的主体意识丧失。

2、“网络社会”中善与恶的传播影响青少年的道德养成

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网络社会”已经“把人类逼上如此多的十字路口”,有人将之喻为网络社会的“光”和“影”,也有人说它是“希望”和“陷阱”并存。就道德世界的“善”与“恶”而言,网络社会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社会促进了人与人之间普遍联系的发生,提供了人对人的理解以及感受共同普遍人性的更大可能,从而也推动了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等“致善”的思想与行为的发生。【2】这对于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无疑起着

积极的导向作用。但另一方面,各种网络犯罪、色情泛滥、网络暴力等反伦理、反人性的负面效应导致人们情感的麻木,道德正义感的丧失。这些垃圾信息的泛滥和传递对于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危害尤其严重。由于他们思想和道德上不够成熟,在缺乏成人社会监督的网络中,由舆论与情感筑成的道德防线容易崩溃,容易做出不受意志控制的行为,甚至任意宣泄、无所顾忌,不仅使个人自主性道德丧失殆尽,更产生了个人道德危机。

三、充分利用网络社会资源培养青少年自主性道德

“网络社会”中主体性的发展与提升必须是一个人的自觉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这更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自主性道德意识。但就教育而言,要促成“网上一代”的成长,就要更关注对于网络文化的建设和其价值的引导,以及人性内涵的关怀。道德教育完全可以利用便捷的网络传播渠道和信息技术的使用,建立青少年自主性道德“主题网站”,用生动形象的主体故事和网上情景体验吸引青少年的关注,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进而培养他们的自主性道德。同时,可以创建家长论坛、教师论坛等,让家长和教师可以即时、便捷的进行教育沟通和家校信息反馈,共同关注青少年自主性道德的培养,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网络道德教育效果。例如:利用网络开一个生动的班队会,运用bbs和聊天室,创设德育活动的场所等。与此同时,网络管理员或教师对学生讨论的过程进行随时监控,及时把握讨论的主题和争论的方向,从而保证达到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2009)》,腾讯教育

[2]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43.

[3]马和民,吴瑞君.网络社会与学校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