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层三维横波地震勘探方法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田物探・
文章编号:100121986(2001)0420050203
浅层三维横波地震勘探方法研究
霍全明1,程增庆2,付金生2,勾精为2
(1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100083;21中国煤田地质总局物探研究院,河北涿州 072750)
摘要:通过对横波传播规律及运动形式的数学模型、物理模型及实测数据的研究,发现横波与纵波一样具有三维波场的特性,利用横波的这一特点就可以进行三维横波的野外观测。
经大量实际资料表明,利用三维横波资料可以解释埋于地下5~40m 深度范围内的空洞及古巷道,同时能对地层进行精确地分层。
关 键 词:工程地质;三维横波;地震勘探中图分类号:P 31513+1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浅层横波速度约为纵波的二分之一到六分之一,浅层横波的低速度、短波长等特点使其具有较好的分辨能力的优点,一般情况下可以在5~50m 的深度范围内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浅层工程地质勘探中目的层的埋深一般小于100m ,此时纵波的观测窗口较小,而横波的观测窗口相对要大一些。
对于浅层土层,土层骨架横波速度为100~800m s ,土层骨架纵波速度为300~1500m s ,当土层孔隙中充满流体水时,土层纵波速度迅速上升到1400m s 以上,而土层横波速度基本保持不变甚至有下降的趋势。
因此当潜水位较浅时浅层地震勘探中有一种现象:纵波的波阻抗界面少于横波的波阻抗界面,这种机理在深层油气藏的勘探中也得到过成功的应用。
2 三维横波地震勘探的模型研究
地震波在固体地层中传播的性质直接与岩石的力学性质有关。
地下岩层始终处在岩体静压力、构造应力和瞬变应力的作用下,前两种力在短时间内是不变的,只有瞬变应力产生地震波的传播。
在震源区以外的岩层由于受到小应力的瞬时扰动,其形变与外力成线性关系,外力消失,介质复原。
在地震勘探中这种传播地震波的岩层称为弹性介质,连续弹性的波动方程已由前人推导如下:
Θ
52
u 5t
2=Λ 2
u +(Κ+Λ)5Η5x ,Θ52v 5t 2=Λ 2v +(Κ
+Λ)5Η5y ,Θ
52Ξ5t 2=Λ 2
Ξ+(Κ+Λ)5Η5z , 2=
52
x 2+52
y 2+5
2
z 2
,Η
=5u 5x +5v 5y +5w
5z
,式中 2——拉普拉斯算子;
Η——体胁变; Θ——介质密度;
Λ,Κ——拉梅常数。
波动方程所描述的弹性波(纵波和横波)的位移量是一种空间物理场,也就是说它是x 、y 、z 、t 的函数。
从波动方程出发得到的横波波场是x 、y 、z 、t 的函数,据此就可以像观测三维纵波一样可观测三维横波。
由于弹性波场中存在纵波、横波、转换波和面波,进行三维横波地震勘探时除横波以外其它类型的波均被视为干扰波。
当弹性介质中某一部分受到外力作用发生切变时,由于切变和切向弹力的互相作用,使质点成层的发生振动,显然如果施加作用力的条件(即震源及其作用的介质)是完全对称的,则不会产生横波。
如果采用对质点运动方向有限制的震源,并利用对一个方向的质点运动具有方向灵敏度的检波器,就能够激发和接收到具有一定方向的偏振波(横波)。
横波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偏振,所谓偏振就是当横波通过时,如果质点都在一个方向上运动,则称横波是在该方向上偏振。
这样,横波就可分为两类,质点在入射平面内振动的波叫垂直偏振横波,用SV 表示;质点在垂直于入射平面的方向上振动的波叫水平偏振横波,用SH 表示。
图1对横波三维波场做了数学和物理模拟。
从图1c 中可以看出,在小角度区SH 波的波场的幅度和相位一致性是较好的,随着辐射角度的增加,反射SH 波的幅度值变得越来越小,其幅值满足A 2=A 0co s Η规律(Η为辐射角)。
从图1d 中可以看出,地震特征一致性较好的区间为17142°~139136°,图中显示在纵测线两侧约60°区间内的横波特征的一致性和纯净性(干扰)均较好。
从物理模型和计算模型的结果不难得出如下结论:SH 横波波场同纵波场一样具有三维空间特征,但
SH 横波波场的辐射特征较纵波的复杂,在观测三维SH 横波
时,不宜采用太大的非纵偏移距方能保持横波的干扰较小的特点。
收稿日期:2000211212
作者简介:霍全明(1960—),男,山西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煤田地球物理勘探工作1
・
05・煤田地质与勘探
COAL GEOLO GY &EXPLORA T I ON V o l .29N o.4
A ug .2001
图1 横波三维波场数学和物理模拟结果图
a ——地质模型示意图;
b ——观测系统;
c ——计算得到的极化SH 横波地震波场;
d ——物理地震模型时间剖面
3 三维横波波场的野外观测
在从地震模型得到三维横波波场特征的认识后,进行了三维横波波场的野外试验观测(图2)。
长排列上共布置36道,道距2m ,圆排列上共布置36道,道距1135m 。
长排列波场与圆排列波场中的反射波是一一对应的,120m s 、190m
s 和300m s 处的反射波信噪比较高。
图中长排列为纵排列观测到的横波记录,分辨率高、信噪比也高,在图的左下方有一组规则干扰波;右图为圆排列观测到的横波记录,37道是0°处观测到的,72道是180°处观测到的,54道为90°处,54道为纵排列处的记录道。
直达波比较单纯的区间是47道至65道之间,而反射横波一致性和干扰较小的区间是45道至67道之间,直达波在纵测线两侧4615°的区间内一致性较好,反射横波在纵测线两侧5615°的区间内一致性较好且干扰较小。
在非纵距变大时波场较复杂且干扰波越来越复杂。
图3是不同地表条件下取得的三维横波单炮记录,图3a 是草坪地表取得的,图中110m s 、190m s 、280m s 处的反射波信噪比较高,直达波的视速度为360m s ,在100m s 处的叠加速度为140m s ,在200m s 处的迭加速度为200m s ,在
280m s 处的叠加速度为320m s 。
这种自上而下速度逐渐递
增的速度规律与地层的差异压实作用是相符合的;图3b 是水泥地表取得的单炮记录,浅层地表混凝土厚38c m ,土层速度为330m s ,直达波的视速度为938m s ,反射波的迭加速度为620m s ,显然地表的混凝土对地震波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图3c 是厚沥青地表取得的横波记录,沥青厚度42
c m ,直达波的视速度为638m s ,
反射波的迭加速度为410m s ;图3d 是薄沥青地表取得的单炮记录,直达波的视速度
为420m s ,反射波的迭加速度为380m s 。
4 应用实例
通过三维横波的波动理论分析及波场的研究与观测,设计了适合浅层三维横波地震勘探的野外观测系统,借鉴三维高分辨率纵波地震勘探的成果,对激发及接收等参数进行了
图2 在草坪地表条件下进行的波场调查
野外试验,利用纵波的一些处理软件进行处理。
图4是三维横波的系列时间剖面,该剖面的信噪比和分辨率均较高,最浅的目的层埋深为612m ,612m 深的界面为砾石层顶界,砾石层底界埋深为1216m ,砾石层内幕有一些杂乱的反射。
图
5是在沥青地表条件下获得的地震时间剖面,图中A 处为一
充填的地下水渠绕射波(充填物为混凝土),充填渠道的直径为018m ;图中B 处为一水渠空腔,空腔高约016m ,宽约115
m ,空腔绕射波强于充填水渠的绕射波。
5 结束语
本文从波动理论、数学模型、物理模型及野外的实例观测系统地研究了三维横波的激发、传播规律及特征,建立了一整套三维横波地震勘探的设计、采集、处理及解释系统。
在多种地表条件下取得了高信噪比的浅层三维横波地震资料。
・
15・第4期霍全明,程增庆等:浅层三维横波地震勘探方法研究
图3 不同地表条件下取得的三维横波单炮记录
a ——草坪地表取得的记录;
b ——水泥地表取得的记录;
c ——厚沥青地表取得的记录;
d —
—薄沥青地表取得的记录
图4 三维横波的系列时间剖面
1——砾石层顶界面反射波;2——砾石层底界反射波。
系统研究了浅层三维横波地震勘探的数据采集方法,设计制造了具有简便、高效、安全的浅层横波震源,并在野外取得了大量的浅层横波资料。
确定的浅层三维横波的数据处理流程,经处理解释获得了地下5~50m 深度范围内的高信噪比的浅层反射信息,得到了地下埋深20m 以浅的直径大于
016m 的地下空洞及水渠的绕射波和浅层地层横向变化特
征等小构造的反射信息。
参考文献
[1] 王振东1浅层地震勘探应用技术[M ]1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81
[2] 陈滋康1用物探技术探测浅层洞穴[A ]1当代地质科学技术进
展[M ],1987—1988年版,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81
图5 沥青地表条件下获得的地震时间剖面
[3] 程增庆等1三维地震的横向分辨率[J ]1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增
刊,19861
[4] 俞寿朋1高分辨率地震勘探[M ]1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31
[5] 李庆忠1走向精确勘探的道路1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1[6] T atham R H and M cCom ack M D .M ulticomponent seis mo logy
in petro leum exp lo rati on [J ].Society of Exp lo rati on Geophysics ,19911
[7] T h igpen B B ,D alkby A E and L andrum R .Specical repo rt of
the subcomm ittee on po larity standards [J ].Geophysics ,1975,401[8] W iggins R A ,L arner K L and W isecup R D.“R esidunl statics
analysis as a general linear inverse p roblem [J ].Geophysics ,1976,411
[9] T ro rey A W .D iffracti on fo r arbitrary source 2receiver locati on
[J ].Geophysics ,1977,421[10] H all T r E M .EDD Y 2SE I A ,A N ew type of geophone [C ].the
55th A nnualM eeth ing of SEG ,19851
[11] i ondi B L ,Ko sto r C.H igh 2reso luti on velocity spectra using
eigenstructure m ethods [J ].Geophysics ,1989,541
The research on sha llow three -d i m en siona l tran sverse wave m ethod of se is m ic explora tion HU O Q uan 2m ing 1,CH EN G Zeng 2qing 2,FU J in 2sheng 2,GOU J ing 2w ei
2
(1.Ch ina U n iversity of M in ing T echno logy ,B eijing 100083,Ch ina ;2.R esearch In stitu te of Coal Geop hysics Exp lo rati on of Ch ina A dm in istrati on of Coal Geo logy ,Zhuozhou 072750,Ch ina )
Abstract :T h rough the research on m athem aticalmodel ,physicalmodel and real data of the dissem inati on ru le and mo ti on fo rm of tran sverse w ave ,it is founded that tran sverse w ave has the sam e characteristic in th ree 2di m en si onal w ave field of longitudinal w ave .In the ligh t of th is featu re ,field ob servati on on th ree 2di m en si onal tran sverse w ave can be done .A great deal of p ractical data show that ,u sing the data of th ree 2di m en si onal tran sverse w ave can exp lain the cavity and ancien t lane ,bu ried at the dep th of 5~40m and can stratify p recisely the layers si m u ltaneou sly .Key words :engineering geo logy ;th ree 2di m en si onal tran sverse w ave ;seis m ic exp lo rati on
・25・煤田地质与勘探第29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