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苏联对华政策解读
中国抗日战争国际援助的重要作用
![中国抗日战争国际援助的重要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ffb13f0b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e2.png)
中国抗日战争国际援助的重要作用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战争,为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立下了赫赫战功。
而在这场战争中,国际援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中国提供了宝贵的支持和帮助。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抗日战争国际援助的重要作用。
一、政治方面的国际援助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苏联是中国最重要的国际援助对象之一。
苏联通过向中国提供武器、军事顾问和经济援助等多种形式,对中国进行了有力支持。
苏联的援助不仅增强了中国的战斗力,还提供了重要的战略和政治支持。
例如,苏联红军在中国东北地区对日作战,为中国军队提供了强力的背后支撑,使中国抗日力量得到了有效组织和指挥。
在政治上,苏联的支持也加强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地位,推动了全国人民的团结和壮大。
不仅如此,其他国家也纷纷向中国提供了援助。
例如,美国通过“莱特莫·道格拉斯协议”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包括武器、弹药和飞机等。
这些援助不仅有力地增强了中国军队的实力,还向世界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即中国抵抗日本侵略有着国际支持。
二、经济方面的国际援助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国家,在抗战初期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
国际援助在补充中国物资不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美国通过中国物资委员会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包括粮食、纺织品和医疗用品等。
这些物资的援助为中国提供了经济上的支持,维持了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了中国抗战的持续进行。
此外,国际援助还为中国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经济合作的机会。
苏联通过合作建设东北工业基地,加强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这些工业基地不仅满足了中国军需的需要,还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中国的抗战提供了有力的后勤支持。
三、军事方面的国际援助国际援助在军事方面对中国的抗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苏联的援助不仅提供了中国武器装备,还向中国派遣了大量的军事顾问。
这些军事顾问通过对中国军队的训练和组织,提高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
同时,苏联还向中国提供了紧急的军事支援,在中国军队的关键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俄关系史6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苏关系
![中俄关系史6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苏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7a716c58804d2b160b4ec064.png)
来 自 苏 联 的 援 助
• 1938年1月,孙科访苏,斯大林同意提供1亿美元 贷款,供中国购买苏联军火 • 1939年6月,苏联再次签署1.5亿美元对华贷款条 约 • 实际到账贷款额为17300万美元,是中国从外国 获得最大一笔贷款 • 1937年11月,苏联提供重型轰炸机、驱逐机,以 及汽车、航空汽油、武器弹药、机关枪、大炮、 坦克、零配件 • 1938年5-6月,苏联军事代表团来华指导作战 • 1937年12月起,苏联志愿飞行员来华参战
中 苏 文 化 协 会
• 1935年7月在南京成立中苏文化协会 • 在全国各地设立分支机构 • 定期出版《中苏文化》杂志,发表政治和文化名人 文章 • 举行苏联艺术展览、电影放映 • 在苏联举办中国木刻艺术展 • 1937年2月10日,上海举行普希金逝世100周年纪 念会
梅 兰 芳 访 问 苏 联
• 梅兰芳率团访问莫斯科和列宁格勒,演出3周,引发 轰动 • 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爱森斯坦相谈甚欢,东西艺 术家交流 • 为苏联剧作家、导演和演员举行中国戏曲报告会
中 苏 电 影 合 作
• 1935年苏联电影事业创立15周年,中国4家电 影公司组团参加莫斯科国际影展,蔡楚生导演、 王人美主演的《渔光曲》获“荣誉奖”,是中 国第一部在国际获奖的影片 • 1938年,苏联电影摄影师卡尔曼访华,拜访武 汉、重庆和延安,摄制纪录片《中国在斗争中》 和《在中国》
中 国 对 苏 联 的 援 助
பைடு நூலகம்
• 按照苏联提出的货单输送矿产品和农牧产品 • 成立专门机构,对战略物资和大宗农牧产品实行 统购统销 • 本国物资紧缺,难以保证对苏易袋偿债 • 主要对苏输出物资:钨砂、锡、锑、锌、汞、生 丝、羊毛、茶叶、皮革原料等
日 本 北 上、 南 进
抗战时期苏联对华政策浅析
![抗战时期苏联对华政策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da2c0664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ad.png)
作者: 侯衔正
出版物刊名: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17-120页
主题词: 苏联对华政策;抗战时期;斯大林;中国抗日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蒋介石政府;共产国际;毛泽东;中国近代;国民党
摘要: <正> 中国抗日战争是全民族团结进行的一次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抗日战争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也得到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各同盟国家的支援,这些支援对于中国能够坚持抗战并取得中国近代历史上反抗外国侵略的第一次伟大胜利是一个重要条件。
苏联是抗日时期支持中国的国家之一。
毛泽东曾指出:。
抗日战争时期美苏对华关系
![抗日战争时期美苏对华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19de14d9f78a6529647d53f2.png)
抗日战争时期美苏对华关系苏联:俄国是初期为“中立”,后来对华的军事及经济援助,出兵东北击溃日本精英部队。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对华政策几经嬗变:即由初期联华制日,到中期由热变冷,甚至严重对立,最后出兵东北,和中国人民并肩战斗,战胜共同的敌人。
苏联在这一时期为巩固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面所采取的举措,也是其援华抗日的重要表现。
”抗战初期,苏联采取联华制日政策。
苏联援华态度积极,不仅在国联“为我尽力声援”,而且派出志愿空军和军事专家参加对日作战。
1937年8月21日,中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苏联以条约形式确定援华制日政策,但不承担直接参战的义务。
《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对当时处于孤立无援困境中的中国是极大的支持和鼓舞。
条约签订后,苏联开始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大力支持中国抗战。
1937年9月21日国联会议上,苏联外长李维诺夫针对国联咨询委员会就认定日本的行动是侵略性质的问题上迟疑不决提出质问:“现有之事实,岂不是证明日本之罪状。
”在布鲁塞尔九国公约会议上,李维诺夫警告与会各国不要纵容和鼓励侵略,他要求各国一致行动起来,制止侵略,维护和平。
早在1937年3月,苏联就决定向中国南京政府首批提供5000万美元贷款,用以购买苏联的飞机、坦克等军事装备;苏联还同意在其境内培训中国的飞行员和坦克兵。
以后又于1938年7月、1939年6月先后提供两笔贷款。
至1939年,苏联提供援华贷款总额达2.5亿美元。
1939年6月,中苏政府代表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通商条约》,并克服种种困难开辟了从中亚到新疆、甘肃的运输线。
随着援华贷款协定的签署,苏联的武器和军备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
同时苏联还向中国派出大批军事专家和飞行员。
1937—1941年,先后有2000余名苏联空地勤人员在中国工作过,其中有700名飞行员在中国轮流作战。
他们中有不少人在中国战场上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那时受过苏联顾问教官训练的中国军人达9万以上。
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援助与合作
![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援助与合作](https://img.taocdn.com/s3/m/ef2f34e5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20.png)
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援助与合作1941年12月至1945年8月期间,中国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国际援助与合作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围绕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援助与合作展开论述,探讨其对中国战胜日本侵略的重要作用。
一、苏联援助中国抗日战争初期,苏联对中国的援助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中国共产党抵达延安,成立了抗日根据地。
随后,中共中央与苏联政府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苏联开始向中国提供物资和军事援助。
苏联援助包括提供武器装备、军事训练、技术支持等,大大弥补了当时中国军队的装备不足和作战能力不强的问题。
此外,苏联还组织了一批军事顾问团,派遣军事专家来中国指导抗战作战。
二、美国援助美国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援助也是非常重要的。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美国正式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
作为盟国的中国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支持。
美国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军事物资,如坦克、飞机、枪炮等,并对中国进行了军事训练。
此外,美国还在中国境内设立了航空基地和物资供应站,为中国军队提供后勤保障。
美国援助的到来,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对中国抗战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其他国家的援助除了苏联和美国,还有其他一些国家也向中国提供了援助。
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纷纷向中国提供了军事物资和经济援助。
这些援助虽然规模不如苏联和美国,但在中国抗战中也起到了积极的支持作用。
此外,中国还获得了来自澳大利亚、荷兰、菲律宾等国的援助,丰富了中国的战略资源。
四、国际合作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各国共同抗击日本侵略。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与国民党政府和其他抗日力量保持着密切合作与协调。
此外,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战争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与包括苏联、美国在内的各国结为了抗日同盟。
这种国际间的合作与合作,为中国争取了重要的外交支持和国际地位,为中国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五、总结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援助与合作是中国战胜日本侵略的重要因素之一。
抗战时期苏联对华的三次军贷
![抗战时期苏联对华的三次军贷](https://img.taocdn.com/s3/m/6baa8ac476eeaeaad1f3306b.png)
1937年4月,苏联驻华大使鲍格莫洛夫通知中国政府,如果中国愿意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可以向中国出售飞机和坦克,并提供1亿中国元(有资料称5000万美元,但据我掌握的资料是1亿中国元)的贷款。
但中国方面却没有回音。
直到“七·七事变”后,蒋介石才感到形势严峻。
1937年8月14日,蒋要张冲(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以其名义向鲍格莫洛夫递交军火供应协议的草案:向中国提供350架飞机、200辆坦克和236门大炮,并且上述军火应在协定签订之日起一个月内提供,同时还要向中国派遣苏联飞行员、航空技师、炮兵和坦克手,以训练中国军事人员。
1937年8月21日,中苏两国正式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此后,苏联决定开始向中国提供经济贷款和军事援助,并派遣军事专家和志愿航空队参加中国的抗日战争。
蒋介石原定洛阳航校校长王叔铭将军率7名飞行员、2名机械师去苏验收武器,鲍格莫洛夫将此电告莫斯科,8月17日,莫斯科回电答复同意中方提议,并要求在莫斯科同王叔铭将军进行谈判。
这时蒋介石考虑到军火援助的重要性,决定提高中方代表团的规格,遂任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次长杨杰(代行总长)为代表团团长,成员包括张冲、王叔铭、蔡庆华、夏天、全铎、余人翰、刘唐领等在内共计18人。
为保密起见,代表团取名“工业部赴苏实业考察委员会”杨杰将军不仅地位远在王叔铭之上,而且声名显赫,又极为主张密切同苏联的关系,易为苏联人接受,同时杨力求苏联对日参战的思想与蒋吻合,蒋想通过杨的活动实现苏联参战之目的,故此美国学者加弗称杨杰为蒋介石对苏关系上的三个关健性顾问(另两个为蒋廷黻和孙科)。
后来杨取代蒋廷黻为驻苏大使(1938年5月至1940年4月)。
以杨杰为首的代表团组成后,于8月27日飞抵西安,拟经西安、迪化飞往莫斯科。
当天陈立夫同鲍格莫洛夫已就军火供应问题粗略达成协定,其要点为:1、贷款总额为1亿中国元;2、条约以英镑形式缔结;3、贷款从提供后第2年开始分5年偿还;4、供应200架飞机和200辆坦克;5、全部贷款的3/4以金属偿还,1/4可为茶叶或其他消费品;6、细约在莫斯科签订。
论抗日战争时期苏联对中国共产党的政策
![论抗日战争时期苏联对中国共产党的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f0d9cc00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97.png)
作者: 易新涛[1]
作者机构: [1]湖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68
出版物刊名: 甘肃理论学刊
页码: 50-55页
主题词: 抗日战争;苏联;中国共产党;政策
摘要:抗战时期,苏联基于国家利益要求与和平外交政策的指导,在发展中苏国家关系的同时,不断调整对中共的政策。
抗战之初,苏联在舆论和道义上给予支持,但拒绝军事援助,并要求中共对国民党进行妥协退让。
苏德战争的爆发前后,苏联再三要求中共“武装保卫苏联”,赞扬和支持解放区战场。
抗战胜利前后,苏联承认国民党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同时极力贬低中共。
这些政策,客观上支持和援助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卫战争,也表现出苏联大国沙文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倾向,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为中国革命带来了不利因素。
中国抗战期间的军事合作与援助
![中国抗战期间的军事合作与援助](https://img.taocdn.com/s3/m/f24ae518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e4.png)
中国抗战期间的军事合作与援助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极为艰苦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得到了许多国家的军事合作与援助,这些支持对于中国的抗战进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从苏联、美国以及其他盟友对中国的军事合作与援助进行探讨。
一、苏联的军事合作与援助苏联作为毗邻中国的国家,对中国的军事合作与援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苏联先后派遣了许多军事专家和军事顾问团队来协助中国的战争,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和战略支持。
此外,苏联还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军事装备和武器,包括坦克、飞机、大炮等现代化武器。
苏联的支援帮助中国巩固了自身的战斗能力,提升了中国军队的整体实力。
二、美国的军事合作与援助美国在抗战期间也给予了中国重要的军事合作与援助。
1941年后,随着日本袭击珍珠港,美国对日本宣战,成为中国的盟军。
美国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军事物资,包括战略物资以及对中国军事建设的重要支持。
美国还派遣了军事教官和顾问团队,协助中国提高军事训练水平和战略规划能力。
此外,美国还积极参与了对华空运援助,并提供了重要的财政援助。
美国的支持对中国的战争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其他盟友的军事合作与援助除了苏联和美国之外,其他国家也纷纷向中国提供军事合作与援助。
英国在抗战期间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和物资援助。
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也纷纷向中国提供了军事支持。
这些国家的军事合作与援助增强了中国的战斗力量,为中国的抗战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综上所述,中国抗战期间的军事合作与援助对于中国抵抗日本侵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苏联的支持在技术和装备方面为中国提供了强大的支撑,美国的援助在战略和物质方面赋予了中国更多的能力。
其他国家的支持也为中国提供了重要的军事支援。
这些合作与援助的协同作用,不仅增强了中国的战斗力,也为最终的抗战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在抗战中的外交战略中国与苏联的关系
![中国在抗战中的外交战略中国与苏联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a9377453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e5.png)
中国在抗战中的外交战略中国与苏联的关系中国在抗战中的外交战略 -- 中国与苏联的关系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篇章,同时也是中国外交战略的一个关键时期。
当时中国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为了抵抗日本的军事侵略,中国政府积极寻求国际上的支持与援助。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与苏联的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在抗战中的外交战略以及中国与苏联的关系。
一、中国的抗战外交战略中国在抗战期间采取了一系列的外交战略,主要包括:1. 寻求国际援助中国政府积极向国际社会寻求援助,通过外交渠道向各国传达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意愿和团结抗击日本的决心。
中国外交部长宋子文等外交官访问了多个国家,争取外国政府的支持。
2. 维护国际正义中国政府通过外交手段宣传日本的侵略行为,揭露日本在华盗掠资源和残暴暴行。
此举旨在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并争取各国政府的支持。
中国还成立了国际联合抗日舆论信息中心,向世界各国提供有关日本侵华罪行的信息。
3. 发展国际友谊中国不仅寻求国际支持,还积极推动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
中国政府与一些国家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加强了与东南亚、南亚、欧洲等地区国家的交往。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会议,与各国领导人保持密切联系。
二、中国与苏联的关系中国与苏联之间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这对中国的抗战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中国与苏联之间的合作重点:1. 军事援助苏联是中国在抗战中最重要的军事援助国。
1937年抗战爆发后,苏联迅速向中国提供了大量军事援助,包括武器装备、军事顾问和训练支持。
苏联还组织了志愿军前往中国参加战斗,为中国的抗日斗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2. 经济援助苏联在经济援助方面也给予了中国很大的支持。
苏联提供了贷款和物资援助,帮助中国进行战争物资的生产和采购。
苏联还在中国修建了大量工厂,为中国提供了军火、铁路和其他基础设施。
3. 政治支持苏联政府对中国政府给予了全面的政治支持。
苏联通过国际舆论和外交场合宣传中国的抗战事业,并在国际上支持中国反对日本侵略的决议。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苏关系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苏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2b550c6b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50.png)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苏关系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是中国抗日战争完整的历史阶段。
事变爆发后中苏关系迅速改善,1932年中苏复交,到1945年8月14 日中苏订立友好同盟条约,这一时期也是中苏关系的一个完整的历史阶段。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与德国建立反苏反共同盟,严重威胁苏联的安全,既是中国的敌国,也是苏联的敌国,应对日本的侵略战争是这一历史阶段中苏关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是弱国,在整个抗战期间争取国际援助是中国外交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从中苏复交之日起,国民政府就极力争取苏联直接对日本参战,建立中苏抗日同盟,共同战胜日本。
在整个抗战前期中国始终将与苏联建立战略同盟列为整个对外政策的优先地位,只是到苏联与日本签订中立条约之后,才将建立战略同盟的目光转向美国。
苏联是强国,但同时面对来自德日两方面的威胁,分化德日同盟,中立德国和日本,至少避免德日同时进攻自己,是苏联外交的重中之重。
苏联对华政策从属于苏联的对德日政策,而不是相反。
中苏彼此战略要求的不同,决定中苏在对日关系上只能结成一定程度的、而且是不巩固的同盟。
因此在与日本订立中立条约、达到中立日本的目的之后,苏联就停止了对华援助。
恰在此时,在新疆问题上中苏之间发生了矛盾,国民政府迅速与美国建立起战略同盟,将对苏关系降到次要地位。
以1941年4月日苏中立条约的签订为界限,抗战期间的中苏关系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1年4月23日日苏中立条约签订为前期,该约签订后至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为后期。
前期。
九一八事变后,关东军占领东三省。
蒋介石集中兵力“围剿”红军,不抵抗日本,谋求东北问题通过国际外交解决。
但美英大国和国联对日本的侵略行径采取绥靖政策,蒋介石外交解决东北问题无望,转而谋求改善对苏关系,争取得到近邻苏联的援助。
“满洲国”成立后,中国与苏联远东地区接壤的中国东北地区的统治者已不再是不堪一击的地方军阀,而是强大的日本关东军。
抗日战争后期苏联对华政策的变化与影响
![抗日战争后期苏联对华政策的变化与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77b443eb910ef12d2af9e749.png)
抗日战争后期苏联对华政策的变化与影响摘要抗日战争后期,由于欧洲形势的日益紧张,苏联对华政策迅速发生逆转。
1945年2月苏联与美国秘密签订《雅尔塔协定》,为了兑现它在《雅尔塔协定》和《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所取得的在华利益,以及不相信中国共产党能取得全国胜利,采取了支持国民党统一中国的政策,在客观上为后来的中国革命带来许多消极影响。
关键词苏联对华政策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的政治形势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中国社会的发展面临着复杂的国际背景和国内政治形势。
1937年前后,由于德、意、日法西斯不断扩大侵略战争,步步紧逼苏联,苏联面临东西两面作战的危险性逐渐增大,为此,苏联确定了援华抗日的对外政策。
但随着欧洲形势的更加紧张,特别是由于苏德战争的爆发,苏联对华政策发生逆转,与此同时,罗斯福与斯大林在维持国际秩序和世界和平方面取得了一致。
1945年签订的《雅尔塔协定》是美苏互相妥协而产生的重建世界秩序的全盘方案,划分了两国在东亚地区的影响范围,为了进一步落实其协议,1945年8月14日又与中国国民党签订了《中苏有好同盟条约》,不顾中国的民族利益与领土主权完整,支持蒋介石压制共产党,客观上为后来的中国革命带来许多不利影响。
一、秘密签订侵犯中国主权的《雅尔塔协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随着反法西斯战争局势的发展,苏、美两国各自勾画着世界格局的蓝图,中国是他们蓝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美苏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在对待中国的问题上,既有争夺,又有妥协,以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全局地位。
美国根据自己的军事和政治策略,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确定了一个近期的军事目标,即利用中国拖住日本南进的力量,减少美军在对日作战中的牺牲;一个长远的政治目标,即在战后建立一个相对稳定而亲美的中国,成为美国可以用来抗衡亚洲共产主义和反美势力的主要力量。
对此,美国政要们是直言不讳的。
然而,要实现这两个目标,还必须得到苏联的支持与承诺,否则是办不到的。
赫尔利在给美国政府的一份报告中说:“我们相信,苏联的影响将支配中国共产党的行动”,他认为只要“苏联应允支持国民党政府”,中国共产党则“将与国民政府达成协议”,“如无苏联支持,则中国共产党终将以一个政党的地位参加国民政府”。
浅析抗战前期的苏联对华援助
![浅析抗战前期的苏联对华援助](https://img.taocdn.com/s3/m/a991cc085022aaea998f0ff0.png)
浅析抗战前期的苏联对华援助从1937年7月盧沟桥事变到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苏联对中国人民的抗战给予了巨大的支持和援助,对中国人民最终打败日本法西斯作出了重大贡献。
但不可否认的是,是否有利于本国利益是此期间苏联对华援助的基准之一。
标签:抗战前期;苏联;对华援助一、苏联在抗战前期对中国的积极支持和援助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中国人民从此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
从1937年7月至1941年6月,苏联对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给予了大力支持和积极援助,从而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士气。
(一)对中国的抗战进行正面的报道,从舆论和道义上对中国的抗战给予支持抗战爆发后,苏联的报刊便不断报道中国的战况并对日本的侵略行径进行严正谴责。
《真理报》从1937年7月9日起,就接连报道中国抗战的消息,对日军在中国的侵略行径给予揭露和痛斥。
与此同时,苏联还利用各种国际会议和外交场合支持中国的抗战,谴责日本的侵略,呼吁国际社会联合行动以制止日本的侵略。
1937年9月,苏联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率代表团参加国联全体会议并在会上作了《集体抗击侵略,集体捍卫和平》的发言,呼吁国际联盟采取措施制止战争,援助中国。
11月3日到24日,在布鲁塞尔召开的九国公约国际会议上,李维诺夫又率团出席并发表讲话,支持中国代表团的主张,呼吁国际社会制裁日本。
另外,苏联还在国联行政院会议等诸多国际会议上谴责日本的侵略暴行。
苏联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谴责与痛斥,从舆论和道义上都对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给予了巨大的支持和鼓励。
(二)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从政治上对中国的抗日战争给予支持九一八事变后不久,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的侵略扩张,苏联就意识到中苏两国均面临来自日本的威胁,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苏联向国民政府提议,恢复自1929年因中东路事件而中断的两国外交关系。
后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1932年12月12日,双方在日内瓦发表公报,宣布中苏两国从即日起恢复正式外交关系,这就为以后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奠定了基础。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外援其他国家援华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外援其他国家援华](https://img.taocdn.com/s3/m/b7b0a573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f0.png)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外援其他国家援华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外援:其他国家援华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斗争,为了击败日本侵略者,中国不仅依靠国内自力更生的努力,还得到了许多其他国家的宝贵援助。
这些外援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国的抗战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外援和援华国家的贡献。
一、苏联援华苏联是中国抗日战争中最重要的外援国家之一。
自1937年淞沪会战以来,苏联就开始向中国提供援助。
苏联援华主要包括军事援助、经济援助和战略合作。
苏联派遣了大批军事顾问,协助中国军队提高战斗力,并向中国提供了大量军火装备和物资。
同时,苏联还在远东地区与中国展开合作,共同对抗日本侵略者。
苏联的援助大大提升了中国的抗战能力,对中国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美国援华美国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另一位重要援助国。
在抗战初期,美国政府采取了中立政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对日本侵略的认知加深,美国开始向中国提供援助。
美国援华主要包括军事援助、物资支援和经济援助。
美国提供了大量的军火物资和装备,为中国军队的作战提供了重要支持。
此外,美国还通过援助基金、贷款和经济合作等方式帮助中国战时经济的发展。
美国的援助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中国人民的士气,促进了中国抗战的胜利。
三、英国援华英国也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位重要援助国。
在抗战爆发后,英国政府积极响应中国的抗战呼吁,向中国提供了军事装备、物资和金融援助。
英国提供的武器装备包括飞机、坦克和大炮等,为中国军队的作战提供了重要支持。
同时,英国还派遣了军事顾问来华,协助中国军队的作战计划和战略指导。
英国援华的贡献为中国的抗战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其他国家援华除了苏联、美国和英国,还有许多其他国家也向中国提供了宝贵的援助。
例如,加拿大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和物资运输船只,为中国的战时需求做出了贡献。
澳大利亚支援了中国的航空部队建设,并积极参与中国的后勤保障工作。
抗战期间苏联的援华政策评析
![抗战期间苏联的援华政策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cc67ef16c5da50e2524d7f3f.png)
一
、
苏 联 在 抗 战 初 期 对 日本 侵 略 中 国 的
斯 大林 意识 到德 国是 苏联 的重 要 威 胁 , 始调 整 其 开 对 外政 策 。
态度
抗 日 战 争 期 间 ,苏 联 是 支 援 中 国 抗 战 的 有 力 盟 友 。 “ 一 八 事 变 ” ,苏 联 对 中 日 冲 突 虽 然 采 取 不 九 后
海: 商务印书馆 , 4 : 1 1 8 1. 9 [] 6 陈立夫. 战时 教 育行政 回忆 [ . M] 台北 : 台湾 商务 印 书馆 ,
17 5—5 2 2. 9 3: 8 9, O, 6
[] 7 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 委员会. 第二次 中国教育年 鉴[ ] 上 K. 海: 商务印书馆 ,9 8 2 3 1 4 :6 . [] 8 吴琼. 民国时 期 教师 薪俸 的历史 演变 [ ] 教 育 评论 , 9 6 J. 19
苏联 航空 志愿 者就 达 20 0 0人 , 中 在 中 国 血 洒 长 空 其 者 2 0余 人 。 0 但 是 , 苏 日 中 立 条 约 》 改 变 了 战 争 , 9 1年 8 《 也 14
( 任编 辑 : 军 平 ) 责 刘
因此 , 们 既要肯 定苏联 援华 的客 观进 步作 用 , 我
一
态 度 。 苏 联 的 《真 理 报 》 连 不 断 发 表 文 章 , 责 日 接 谴 夺 , 达本 国政府 的正 义立 场 。 表 ④苏 联 与 中 国 国 民 政 躬 踯对恢 复两 国关 系有 着 极 大 的兴 趣 。因此 ,92 1 3 年 6 2 日 , 民政 府 授 权 出 席 日内 瓦 会 议 的 中 国 2 国
干 涉 的 中立 主 义 ,但 同 时 声 明 在 精 神 上 、 情 上 完 感
从合作与冲突视角下探析抗日战争时期的中苏关系(1931-1945
![从合作与冲突视角下探析抗日战争时期的中苏关系(1931-1945](https://img.taocdn.com/s3/m/722d360c25c52cc58bd6beb3.png)
从合作与冲突视角下探析抗日战争时期的中苏关系(1931-1945摘要:自1932年中苏复交后,中苏间形成一种复杂而不稳定,冲突与合作并存的国家关系。
苏联方面采取平行外交战略与中国国共两党合作,但这既不能使国民政府满意,也不能让中共信服,为中苏关系破裂埋下隐患。
中苏在抗战前期以友好合作,相互支持为主;后期,受苏联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思想的影响,两国冲突不断,嫌隙渐深。
关键词:抗日战争;中苏关系;平行外交战略;合作与冲突1918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以中国东北军炸毁南满铁路为由,公然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
当时,国联包庇日本,未为中国主持公道;英法美等国无暇顾及日本在远东的侵略活动,同时想利用日本对付苏联和中国革命;国民党试图说服日本政府取消侵略的计划也以失败而告终。
中国处于外敌强大而孤立无援的困境中,而苏联亦是困难重重,陷入了日本与德国两面夹击的危险情境下。
中苏两国最终在外部威胁下,在两国不得不相互依存,谋求合作的境地下,在彼此仍然不信任的冷淡关系中,于1932年正式复交。
中苏复交标志着两国间的关系迈向了新阶段,但两国间矛盾性的合作,使两国关系充满不稳定因素。
冲突与合作是抗日战争时期中苏两国交往中呈现的最基本的表现形式。
1932年中苏复交后,苏联方面采取了平行外交战略与中国国共两党进行合作,即苏联在维持与代表中国的国民政府的战略伙伴关系外,还暗中帮助与其关系密切的中国共产党,以此来最大程度上援助中国的抗战,并以中国的抗日战场去牵制日本的有生力量,保护苏联本国安全。
本文以十四年抗战为时间节点,对其进行横向剖析,从苏联的平行外交战略角度,对苏联与中国国共两党的合作进行探究;并探寻引发中苏两国在抗战后期离心离德的缘由。
一、苏联与国民政府动荡的同盟关系中苏复交初期,两国政府间仍存有的不信任感,且由于苏联对中共的支持,政府间的合作较少。
直到1934年,国民政府摧毁了中共在南方的根据地,摆脱红军威胁后,开始尝试与苏联合作。
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援助与支持
![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援助与支持](https://img.taocdn.com/s3/m/cb26a236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88.png)
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援助与支持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一场伟大斗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得到了来自国际社会的广泛援助和支持。
这不仅是中国人民顽强抵抗的结果,也是各国对于日本侵略行径的公然挑战。
一、苏联无私援助苏联是中国抗日战争中最主要的国际支持者之一。
1937年7月7日,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苏联派遣大批军事顾问和技术人员来华,协助中国军队提高战斗力。
同时,在军事物资援助方面,苏联也给予了中国极大支持。
苏联不仅向中国提供了大量军需品,还通过空运和海运向中国运送战斗物资。
苏联对中国的援助不遗余力,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美国提供物质支持美国是中国抗日战争中提供物质支持最多的国家之一。
自抗战爆发以来,美国政府就对中国抗日战争采取了积极支持的态度。
美国政府不仅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还在中国内地设立了航线和基地,方便物资运输。
此外,美国还通过军事专家培训、技术援助等方式帮助中国军队提高作战能力。
美国的援助对于中国反击日本侵略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
三、其他国家的援助除了苏联和美国,还有很多其他国家也向中国提供了援助。
其中,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也积极援助中国。
他们向中国提供了军火装备、飞机等,帮助中国军队抵抗日本侵略。
此外,还有一些亚洲国家如印度、菲律宾、缅甸等也纷纷向中国提供了援助。
这些国家与中国一起并肩战斗,共同抵御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四、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感染了世界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感染了世界各国。
抗战初期,中国面临巨大的困境,但中国人民对于抗战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和支持。
中国的顽强抗战形象感动了全世界,让更多国家对中国抗日事业提供援助。
总结:中国抗日战争得到了来自国际社会的广泛援助和支持,这一点无可争议。
苏联、美国以及其他国家对中国的援助,都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的抗日事业。
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深深感染了世界各国,为中国争取了更多的援助和支持。
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援助与支持是中国人民伟大斗争的有力支撑,也为世界和平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抗日战争与中国的国际关系 - 副本
![抗日战争与中国的国际关系 - 副本](https://img.taocdn.com/s3/m/6461e9df26fff705cc170a54.png)
人力支援
派遣军事顾问,军事工程技术人员 援华空军志愿队
②抗战中后期的苏联对华政策:
1941.4.13与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
苏日之间互相承认所谓蒙、满
1945.2英美苏三国签订《雅尔塔协定》
承认外蒙独立 大连港国际化,重租旅顺,中苏共管中东路
3、新中国与苏联 ①解放战争时期的对国共两党的态度
牺牲中国,换取对日妥协
《日美谅解方案》
②参战后的美国对华政策
经济援助
租借法案 《抵抗侵略互相协定》
军事援助
截至1943年底军事援助达2亿美元,1945年援 助总额增长2倍 大量军事人员援华
提升中国国际地位 《中美关于取消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 之条约与换文》
开罗会议
3、新中国与美国 ①扶蒋反共
三、中日关系
1、中日关系回顾
历史上一衣带水的邻邦 加入近代侵略中国的行列
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 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日俄战争
2、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
①日本的侵略本性 军事封建性的国家 一个靠侵略战争发展的国家 ②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步骤 试探阶段 占领山东 “二十一条” 西原借款 准备阶段 九一八事变 一二八事变 华北事变 实行阶段 以七七事变 八一三事变为起点
③日本侵华的疯狂与野蛮 蓄谋已久,充分准备 企图以灭绝人性的手段达到速战速决 以战养战,疯狂掠夺 武装移民,精神摧残
3 、新中国与日本
70年代以前 1972年邦交正常化 1993年以后,出现所谓“政冷经热”现象 融冰
日本实行向美国“一边倒”
4 、战后日本拒不反省的原因
抗战时期世界各国对中国的援助政策
![抗战时期世界各国对中国的援助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9321b378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69.png)
Vo l.32No .9S ep.2011第32卷第9期2011年9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 o urnal of C hifeng University (S o c.S ci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实际外援只有苏联一国。
由于日本侵略范围的不断扩大,逐渐触及西方主要大国的利益,国民政府的外援才由苏联一国变为苏美英法等多国。
各国的援助对中国的抗战是不可或缺的。
一、苏联为本民族利益而进行的对华援助1.苏联对华援助的原因苏联作为抗战初期唯一对华援助的国家,其援助有以下原因:苏联在二战前的处境是最为艰难的。
作为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意识形态,无论是英美法还是德意日均打出了反苏、反共的旗号。
尤其是英美法的西方国家面对德意日法西斯势力采取“中立”、“不干涉”的绥靖政策,并把德日两国祸水“东引”、“北引”。
从地缘上说,苏联西面是强大的德国,而东面是对其垂涎已久的日本,处于德日两法西斯野心国家的中间,极有可能面临两线作战的险境。
苏联对于日本除了通过1938年6月的诺门坎战役,给予日本沉重打击外,苏联当局还清楚地看到,除了通过中国军民的抗战牢牢地把日本牵制在中国战场,阻止其“北进”,别无良策。
正如1940年斯大林召见即将赴中国任武官的崔可夫时明确提出:“您的任务,崔可夫同志,以及所有中国人的任务,是牢牢地捆住日本侵略者的手脚。
只有在侵略者的手脚被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避免两线作战,如果德国侵略者进犯我们的话。
”①我们可以看出苏联对华一切援助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中国军民在中国战场牵制住日本军队,打消日本“北进”作战念头。
2.苏联对华援助的具体措施从抗战初期到1939年,苏联向中国提供了2.5亿美元的贷款,用于购买苏联的军事物资。
从1937年10月到1939年的两年中,苏联向中国提供了飞机985架、坦克82辆、大炮1300多门、汽车1550辆、机枪14000多挺以及大批弹药和其他军需物资②。
这一时期正是中国抗战最为艰难时期,经过一系列的会战,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丢失了华北、华中、华南大片领土。
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援助](https://img.taocdn.com/s3/m/34b9b5cc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93.png)
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援助一、全面抗战前苏联对中国的援助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对苏联的远东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苏联远东地区的安全即受到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严重威胁,日军北进还是南进的问题始终困绕着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共产党人。
1931年9月24日,苏联外交委员李维诺夫发表公开声明说:"苏联在道义上,精神上,感情上完全同情中国,并愿作一切必要的帮助。
”①苏联在《真理报》和《消息报》等主要报纸上发表社论和文章,揭露和谴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苏联各地劳动人民也纷纷举行集会游行,抗议日本军阀在中国的暴行。
当时抗日将领马占山、苏炳文、李杜等率领的义勇军在东北对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有力的打击,战败后退入苏联国土,他们受到了苏联的热情接待。
苏联拒绝了日本提出的引渡抗日将领的要求,让他们重返中国以打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1932年12月12日,中苏两国恢复了外交关系,苏联积极要求国民党能够同共产党搞好关系,停止对共产党的镇压和围剿,共同打击日本帝国主义。
蒋介石在这种特殊情况下,也积极寻求同共产党的联系。
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关系是中苏两国发展中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在苏联与国民党在南京谈判刚开始时,莫斯科就指示鲍格莫洛夫要“特别注意蒋介石与中国红军的相互关系”,“因为我们不明白,如果蒋介石的主要武装力量用于对付中国红军,那么他想怎么安排抗日。
”②在苏联的压力下,蒋介石向鲍格莫洛夫表示,他准备开始同中共就两党合作开始谈判。
在西安事变发生后,苏联政府对西安事变立即作出反应,《真理报》和《消息报》相继发表信息和评论,希望中国能在蒋介石领导下团结统一,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中共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同时也赢得了蒋介石的好感,促使他同中共与苏联的联系和谈判。
1937年3月,鲍格莫洛夫带着苏联的最高指示再次来到中国向国民党提出了新的建议:“(1)愿意给中国5千万信用贷款,以向苏联购买军用物资;(2)请中国发起包括英、苏、美、日在内的太平洋国家参加太平洋会议,共同制止日本侵略,苏联将对此做出肯定的答复;(3)如果上述会议不能签署条约,苏联将重新考虑缔结苏中双边互助条约的可能性;(4)立即开始互不侵犯条约的谈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日战争时期苏联对华政策解读赵士国内容提要中国抗日战争期间,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苏联对华政策几经嬗变:初期对华军事援助是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中期对华关系由热而冷,是因为苏联遭德军突然袭击,必须全力自保;后期苏军出兵我国东北,另有图谋。
然而苏军对日作战,避免了中国人民为取得最后胜利可能出现的更大牺牲。
关键词抗日战争联华制日由热而冷20世纪30-40年代,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历经14年,终于取得胜利。
其时,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对华政策几经嬗变:即由初期联华制日,到中期由热变冷,甚至严重对立,最后出兵东北,和中国人民并肩战斗,战胜共同的敌人。
从这一时期苏联对华政策变化的情况看,反映出当时国际形势的复杂和多变,也反映出苏联高层决策人物的复杂心态:国际主义、民族利己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兼而有之。
本文拟对此略加剖析,或许能为我们正确处理当今的中俄关系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抗战初期,苏联采取联华制日政策,既有苏日间的历史积怨因素,更有日本威胁苏联安全的现实原因。
甲午战后,日本为报以俄国为首的“三国干涉还辽”之仇,曾于1905年狠狠地咬了俄国一口,苏联对此心怀怨恨。
1931年日本重施对华侵略扩张政策,不仅严重损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而且也将威胁到与中国山水相依的苏联远东地区的安全。
1935年底斯大林获得德日准备缔结反苏协定的消息后惶恐不安,担心德国与日本同时对苏联采取军事行动[1]。
1936年12月,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明目张胆地将矛头指向苏联。
事情已经非常明显,日本有德国人支持,它不仅要侵略中国,而且对苏联远东地区亦有领土要求。
如果日本进攻苏联,德国则有可能采取相应的行动,这样苏联便面临东西两线作战的危险处境。
此时,欧美大国虽然对社会主义的苏联已不像以前那样怀有敌意,但当国际法西斯势力日益猖獗之时却不愿承担维护国际和平的责任。
1937年5月张伯伦在英国上台后,全面推行以妥协退让、嫁祸于人为特征的绥靖政策,其他欧美国家亦步亦趋,纵虎为患。
因此,苏联不可能指望得到它们的任何帮助。
苏联腹背受敌,该如何应对?联华制日是其明智之举。
况且,当时中国的抗战也需要苏联的支持。
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国国民党政府一向奉行反苏反共,依赖英美的政策。
“九一八”事变后,他仍希望得到西方的支持。
1931年10月14日,国民政府外交要员顾维钧等人在给张学良的电报中说:“中国完全委托国联”,“外委诸公主张,如国联无办法,再请美国提出九国条约以制日”[2]。
这期间,蒋介石多次召见英、美、法、德等国使节谈话。
顾维钧等驻国联代表也在国联内外积极活动。
但是,国民政府的所作所为毫无收获。
西方列强不谴责日本的侵略行径,拒绝制裁日本。
中国国民政府对西方列强坐视日本侵略的政策感到失望和不满。
1933年5月16日,国防会议就平津战事所作决议中说:“国际及各国,除道德上之同情外,未曾依据条约制裁日本,亦未与中国以实力援助。
”[3]后来,顾维钧在与蒋介石、汪精卫等交谈后亦如此说:“我很自然地得出一个明确的概念,就是他们都对日内瓦国际联盟失去了信心。
”[4]华北事变给中国带来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卢沟桥事变后中国面临的形势更加险恶。
国民政府要求苏联参战的愿望日益迫切,甚至把苏联参战与否看作是中国抗战胜败的一个关键因素,认为“苏联如不介入,中国就会失败”[5]。
事态的发展表明:日本侵华也是侵苏战争的一个重要步骤。
1937年6月9日,日本侵华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向东京参谋本部进言,他认为应当首先打垮南京政府,以便消除进攻苏联的后顾之忧[6]。
而且,就实际情况来说,中国的抗战也将给苏联提供一个有效遏制日本的良机。
只要中国人拖住了日本的陆军主力,那么日本在结束中国的战争之前,就难以发动大规模的侵苏战争。
这种情况亦为德国人所关注,德国外长牛赖特对日本驻德大使说:“日本政府必须注意到,目前日本与中国的武装冲突必将对苏联有利。
”[7]为了对付日本和德国的进攻和包围,苏联开始调整外交方略。
1933年11月16日,苏联同美国建交。
1934年9月苏联应邀加入国联,并担任理事会常任理事国。
1935年5月2日,苏联与法国在巴黎签订互助条约。
与此同时,积极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决定联华抗日。
1937年8月21日,中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苏联以条约形式确定援华制日政策,但不承担直接参战的义务。
中国则承诺不与第三国缔结共同反苏的协定。
依约,苏联同样允诺不与日本签订任何条约。
《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对当时处于孤立无援困境中的中国是极大的支持和鼓舞。
条约签订后,苏联开始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大力支持中国抗战。
1937年9月21日国联会议上,苏联外长李维诺夫针对国联咨询委员会就认定日本的行动是侵略性质的问题上迟疑不决提出质问:“现有之事实,岂不是证明日本之罪状。
”[8]在布鲁塞尔九国公约会议上,李维诺夫警告与会各国不要纵容和鼓励侵略,他要求各国一致行动起来,制止侵略,维护和平。
在苏联看来,中国军队人数虽多,但人员素质、武器装备等远不如日本。
中国一旦失败,唇亡则齿寒,苏联的战略态势就会严重恶化。
只要中国能拖住日本,削弱日本有生力量,苏联才能免遭日本进攻,而且也可全力对付德国。
早在1937年3月,苏联就决定向中国南京政府首批提供5000万美元贷款,用以购买苏联的飞机、坦克等军事装备;苏联还同意在其境内培训中国的飞行员和坦克兵[9]。
以后又于1938年7月、1939年6月先后提供两笔贷款。
至1939年,苏联提供援华贷款总额达2.5亿美元[10]。
1939年6月,中苏政府代表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通商条约》,并克服种种困难开辟了从中亚到新疆、甘肃的运输线。
随着援华贷款协定的签署,苏联的武器和军备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
同时苏联还向中国派出大批军事专家和飞行员。
1937-1941年,先后有2000余名苏联空地勤人员在中国工作过,其中有700名飞行员在中国轮流作战[11]。
他们中有不少人在中国战场上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那时受过苏联顾问教官训练的中国军人达9万以上[12]。
苏联在这一时期为巩固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面所采取的举措,也是其援华抗日的重要表现。
斯大林在处理国共冲突时的原则是:既反对蒋介石消灭中共,也不赞同中共在军事上反击顽固派。
抗战期间,苏联没有向中共提供武器和军事物资,主要是迫于当时的形势,担心国共发生冲突。
苏联提出的援华条件是,国民党必须停止内战和任何敌视中共的行动[13]。
正因为苏联的正确举措,加上中共顾全大局,所以国共合作抗日是成功的。
苏联对中国的援助,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信心和勇气。
实际上,苏联是当时惟一援助中国抗战的国家。
正是由于苏联的支持和中国军民的英勇抗战,才使日本放慢了大规模侵略中国的步伐。
对苏联的援助中国人有目共睹,且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宋美龄就如此说:“苏联在中国抗战艰苦的时候,给我们援助,不单是飞机,而且有飞行员,苏联是中国的真诚友人。
”[14]二抗日战争进行到中期,苏联对华政策突然由热而冷,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对立。
1941年4月13日苏联与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并发表联合声明,宣称:“苏联保证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保证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
”[15]条约和联合声明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也给中国的抗日战争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在这以后,苏联对华军事援助逐渐减少以至完全停止。
据有关材料证实:两国于1939年6月签订的1.5亿美元信贷协议到1941年6月后就没有履行,苏联据此协议而向中方提供的最后一批物资是在1941年6月以前,加上根据这一协议而提供的前3批物资,中方只动用了其总款额不足一半的钱,即7317.6万美元,余款始终未动用[16]。
1942年3月,苏联还召回了全部在华军事顾问[17]。
苏联对华政策突变,事出有因。
首先是德国法西斯进攻苏联的态势咄咄逼人,迫使苏联全力保卫本土。
1938年9月29日至30日,英、法、德、意四国首脑达成了《慕尼黑协定》,同时还签订了《英德宣言》。
《慕尼黑协定》具有明显的反苏性质。
苏联深感在国际舞台上的孤立和英、法“祸水东引”的现实威胁,将其外交政策定位于确保本国安全,从而与英法和德日同时进行外交周旋,以尽量避免或推迟在苏联领土上战火的燃烧。
苏联很希望同英法达成共同对付法西斯扩张势力的协议,但多次的谈判无果而终。
于是,转而决定试探与德国改善关系的可能。
此时德国为避免两线作战亦对苏联发动了外交攻势。
苏德频繁接触,至1939年8月23日终于签订了带有“附加秘密议定书”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根据该条约,苏联承诺在德国发生与欧洲国家的未来战争中保持中立,德国则承诺确保苏联在波兰、波罗的海和比萨拉比亚的利益不受侵犯。
斯大林此举实是不得已而为之,所以他认为这一条约是苏联向西方“打开了老虎铁笼的门”[18]。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虽然使苏联获得了两年宝贵的时间,但也一度丧失了对德国侵略苏联的警惕。
斯大林判断失误,他“对希特勒德国可能向苏联发动进攻的时间估计错误”,所以当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军向苏联西线发动“台风”战役时,苏军便招架不住,丧师失地,损失惨重。
截至1941年12月1日,苏联伤亡、失踪和被俘人员达700万,损失坦克2.2万辆,作战飞机2.5万架[19]。
战争之惨烈,损失之巨大,即令不身临其境,从上述数字亦可想而知。
苏联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它必须竭尽全力自保,所以它已不可能再像先前那样向中国提供大规模的军事援助了。
其次是日本实施“南进”策略,美日矛盾激化,减少了日本进攻苏联的可能。
大战爆发不到一年,法、比、荷相继败亡,大英帝国岌岌可危。
形势的发展进一步刺激了日本法西斯的扩张野心,它决定快速推进“南进”政策。
因为一向为英、法、荷等老牌帝国主义霸占的富饶的南洋地区成了防御虚弱的“真空地带”,此时正值大好时机。
日本想和苏联改善关系以便“南进”,苏联则为对付德国希望缓和对日关系。
1940年,莫洛托夫便提议按日方2月29日的建议重新起草与日谈判草案[20]。
终于签订《苏日中立条约》。
与此同时,日本的所谓“东亚新秩序”严重威胁着美国的在华利益,美日矛盾日趋激化。
早在1939年7月,美国废除了美日商约。
1941年6月21日,美国宣布拒绝承认日本在西太平洋的霸权和在中国的军事存在。
1941年7月,日本大举进攻法属印度支那,美国旋即宣布对日实行石油禁运。
面对日本新的进攻态势和严重威胁,美国渐渐重视中国的战略地位,希望借中国之力拖住日本南下的步伐。
于是,美国在实行对日禁运的同时,逐步增加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1939年美国对华援助为“桐油借款”2500万美元;1940年有3笔借款合约,共计达1.45万美元贷款;1941年,先有2月4日签订的《中美金属借款合约》给中国5000万美元贷款,接着4月签订《中美平准基金协定》又给5000万美元,5月以租借法案也适用于中国,再拨给中国的物资总值达2600万美元[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