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刍议
[摘要]当前,企业对中职生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面临的学生素质的落差、培养目标的偏差和教师职业素养的时差等挑战,探讨了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途径: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将职业素养培养贯穿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营造富有职业味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富有职业素养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不断提高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实效。[关键词]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
当前,企业转型升级对劳动者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学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初中级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全面提升中职生的职业素养,关系到学生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是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一大重要课题。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在从事职业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工作做好的素质和能力。职业素养概括的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职业道德(2)职业思想(意识)(3)职业行为习惯(4)职业技能。前三项是职业素养中最根本的部分,属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范畴的产物,而职业技能是支撑职业人士的表象内容,而后一项,是通过学习、培训比较容易获得。在衡量一个人的时候,企业通常将二者的比例以6.5:3.5进行划分。总的来说,职业素养是完成和发展职业活动所必须的基本意识、能力和知识的集合,反映了从业者在
从业过程中的精神状态和能力水平,可以通俗概括为“德”和“才”两方面。
又根据“素质冰山”理论,职业素养犹如一座冰山,浮在水面以上的只占冰山的1/8,包括职业者的形象、资质、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属于显性的职业素养,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技能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而水面以下的部分占整体冰山的7/8,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属于隐性的职业素养。由此可见,培养中职生的职业素养,既要重视知识、技能等显性的职业素养的培养,更应重视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等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
二、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面临的挑战
1.企业用工的高标准与学生的素质基础之间存在着“落差”
当前,随着全球产业迁移浪潮的兴起,国内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产业结构调整,引起了职业岗位的快速更新与升级。高层次的职业替代低层次的职业,产业变化引起职业的高级化,对劳动者的职业素养也随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长期以来,由于中职生大多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义务教育阶段打下的素质基础并不扎实,与日渐高企的企业用工标准相比存在着较大的落差。对于中职校而言,必须正视这一日益扩大的落差给中职教育带来的巨大挑战。
2.中职校培养目标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之间存在着“偏差”
中职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由于认识偏差,职业素养既未能在人才培养规格中占据应有的地位,也未被列入学校育人的整体规划,重视“技能”、忽视“素养”的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近年来如火如荼的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加剧了职业素养培养弱化的倾向。一个不容回避的后果是,中职生能够以较过硬的职业技能获得较高的初次就业率,但在一年内的离职率也比较高——或选择离开企业或被企业淘汰,这一现象所反映的恰恰是“中职生”向“职业人”转化过程中职业素养的缺失。同时也凸显了中职校的培养目标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之间的偏差,不及时扭转职业素养培养弱化的倾向,纠正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之间的偏差,将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也将违背职业教育的价值和使命,必须引起中职校的高度关注。
3.中职教师职业素养与行业的快速发展之间存在着“时差”
当前,越来越多的中职校要求专业课教师具有“双师”资格,这一要求对于中职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在“双师”资格的认定上,现在大多数学校都以“中级职称+中级工”这一标准来鉴定专业课教师是否具有“双师”资质。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拥有“中级工”的称号是否就意味着专业课教师一定具备了相应行业企业的职业经历和职业能力?答案无疑是否定的。事实上,中职校专业教师的职业经历和职业素养与行业企业日新月异的发展相比存在着“时差”,中职校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丰富专业课教师职业实践
经历,不断提高专业课教师的职业素养,努力缩小与行业企业要求之间的差距。
三、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途径
1.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职业素养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应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融入到教育的全过程,渗透到教学体系当中。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借鉴和吸收企业文化的实质和内涵进行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计,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和实训环节,是强化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不二法门。通过工学结合,让学生以职业人的身份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接触真实的工作任务,可以使他们能学到课堂中学不到的东西,取得一定的工作经历,从而顺利地进入职业生涯。
2.构建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
中职生在校三年要经历“职业准备期”向“职业发展期”过渡,应当按照学习进程,注重教育内容的序列化、系统化和连续性,结合阶段特点,构建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如下图):
图中,“纵向目标”为高一至高三各年级重点培养目标,即高一学生能初步了解专业、职业,了解自我;鼓励学生参加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学生社团活动,形成爱国、爱集体、爱专业、吃苦耐劳的思想,培养他们学好技能,回报社会的理想;高二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好专业知识,包括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为踏上社会做好技能上的准备;高三则加强顶岗实习的管理,提高学生适应企业、社
会的能力。“横向内容”是该体系的几个互相关联、互相融通而又相对独立的内容板块,包括德育教育、文化课程、专业技能、实习管理,并有特色活动与之配套。综合地说,中职三年,学生要经历从“职业体验”式学习到“顶岗实习”的专业实训,从“单项技能训练”到“企业综合实践”的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逐步实现从“初中毕业生”到“中职生”,再到“准职人”,最后到“职业人”的目标。
3.构建富有职业味的校园文化
“职业性”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文化特质和核心因素,是职业院校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本质体现。这种“职业性”不仅体现在工作行为上,而且体现在相关的职业品质、职业态度、职业能力、职业发展、职业适应等方面。这种“职业性”要求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职业能力,而且要有职业素养,而职业能力和素养的养成恰是校园文化“化人”的过程。因此,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应更多地给学生提供富有职业味的文化,校园文化的建设要牢牢把握“职业”的向度,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操作性、应用性、职业性。校园文化活动应通过营造职业氛围,展示与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与职业技能;还应精心构建富有职业味的校园环境,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营造出良好的职业氛围,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职业影响和熏陶,从而使他们在一种职业性的生存环境里,耳濡目染,受到文化氛围的熏陶。
4.建设一支富有职业素养的“双师型“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