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阅读课文的教材文本解读实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英语阅读课文的教材文本解读实例

课例背景:文本解读即读者借助一定的阅读技巧和策略及已有背景知识对语言符号进行信息的预测、处理,加以理解、接受,构建起与主题相关的图式,如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结构图式,然后做出信息理解中的各种假设。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读者对文本的理解越深且不断验证并调整已作出的各种假设,以实现与作者的思想沟通。如若拿到文本教师就匆忙备课,教学设计则粗糙而致使教学效果低下,文本解读成为教师教学的必要。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开始,有怎样的解读就有怎样的教学定位。文本解读的深度也决定了教学的高度。这就要求教师对作品要反复揣摩,烂熟于心,从中获取知识、智慧。教师既要在细节处探查入微又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教材文本解读实例:Reading The earth is becoming warmer—but does it matter? Of Module 6, Unit 4

1 从文章设置结构看,体现了科普文的科学严密

本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科普说明文强调科学性,首先就要注意思维的严密。思维的严密不仅表现在内容上的科学准确,也表现在写作的条例和整个文章的布局安排上。结构的合理性正是作者思维严密的外在表现,从熟悉到陌生,从现象到研究,从本质到应用,作者层层深入地展现着科学的行文思路,既条理清晰地体现了行文科学严谨的特点,又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习惯和规律。

1.1 在“warming up(热身)”部分,编者先提出一个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到的能源问题以及能源的可持续与不可持续的问题。接着在读前部分提出“greenhouse(温室)”的概念。这样就为阅读文章做足了铺垫。阅读文中指出“It is human activity that has caused global warming rather than a random but natural phenomenon.”“All scientists subscribe to the view that the increase in the earth’s temperature is due to the burning of fossil fuels like coal, natural gas, oil to produce energy. Some byproducts of this process are called ‘greenhouse’ gases.”这样读者读起正文就能够理解而且很容易得出一点“人类日常消耗的能源产生了温室气体从而导致了全球温暖化.”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上先以人们熟悉的话题能源入手,并且使用图示辅助课堂理解(by products of producing energy greenhouse gases greenhouse effect warm the earth).

1.2 从阅读文章看全文的结构。整篇文章是以事物的内部联系即从结果到原因的逻辑顺序进行解说的。整篇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先是黑体Introduction部分明确提出全球温暖化正在发生,接着提出一个问题“How has this come about and does it matter?”这样的问题引出全文而且能够设置悬念,引人入胜。黑体部分的设置突出topic,能够突出重点,引起重视。正文Body部分主要有三部分:原因的分析(两个图表two graphs),人们对全球温暖化所持的不同观点(引用quotes),以及最后总结Conclusion部分又以一个问题结束文章“Does that mean we should do nothing? Or, are the risks too great?”前后呼应,发人深省,意

犹未尽。正文的解释部分作者引用了图表、数据还有科学家的引言来支撑观点,信服力强。在阅读课的设计中我在略读部分先让学生了解篇章的结构,并且分段找出大意,体会科普说明文逻辑的严密性。

2 从语言角度来读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2.1 科学性和知识性。读完这篇文章相信读者会对全球温暖化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科学性是所有科技作品的生命,科普作品也不例外。科学必须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南。而科普作品则担负着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启蒙思想的职责,更应保证科学性。失去科学性的科普作品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科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环环相扣充满着科学性,本文作者发掘自己的专业所长,从自己熟悉的领域开始,用全面发展的观点,把成熟的、切实可行的知识,层层深入地介绍给读者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而且作者引用图表,数据以及权威的科学家的引言来说明问题,道理阐述得充分确凿,充分体现说理的科学性。

2.2 通俗性。通俗性就是要用明白晓畅的文字介绍科技知识,使之生动、易懂。“整个科普创作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专门知识通俗化的过程。”(章道义等编《科普创作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8页)这句话点明了科普创作的实质。不通俗地把科学知识表达出来,读者理解不了,就起不到科普创作的作用,科普创作也就失去了意义。作者联系人们生活和工作实际从人们熟悉的供电供暖等用途的能源入手,从人们熟悉的到陌生的科学知识就是很通俗易懂的体现。通篇文章语言朴实不华丽不晦涩,表达简明扼要,深入浅出。接下来提到的多种文学手法的运用能够

帮助读者轻松愉快的读懂文章,这也是科普说明文通俗性的一个突出体现。

2.3 运用多种文学手法。作者语言准确,引用确凿的事实,具体的数字和某些科学术语来说明问题,但这不等于说科普说明文就要排斥文艺手法的运用。恰恰相反,“质而无文,行之不远”,为了科学知识得以更好的传播,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作者在不“以文害质”即不影响科学知识准确性的前提下,适当的采用文艺手法,在平实的说明中穿插了生动的描写,在科学的介绍里交织进形象化的语言。如作者在开头介绍话题时就用一个问题导出正文,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文章结尾总结处又提出一个与之呼应的问题,这样的设置很有艺术性,前后呼应,发人深省。在行文中作者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说明问题。如下定义(renewable energy,non-renewable energy, greenhouse, greenhouse gases, greenhouse effect etc.);做诠释(如人类活动与全球温暖化得内在关系,能源与温室气体的关系。It is human activity that has caused this global warming rather than a random but natural phenomenon. All scientists subscribe to the view that the increase in the earth’s temperature is due to the burning of fossil fuels like coal, natural gas and oil to produce energy. Some byproducts of this process are called “greenhouse” gases, the most important one of which is carbon dioxide.”);举例子,如人们对温室效应可能带来的灾难性的影响和温和的影响的具体的例子,大气层中具体气体的例举等;用引言,作者为说明问题多处引用具有权威的科学家的话来说明问题;列图表,正文中两个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