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工艺文化及其特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府新论》2000年增刊土家族工艺文化及其特征

苏和平

一、土家族的工艺美术

土家族的工艺美术主要包括纺织、挑绣、服饰、建筑、竹编、剪纸、印花、花烛等。

11纺织。纺织类以“溪布”最早,最著名,约始于北宋时期。因为宋朝的封建统治者称土家先民为“溪洞诸蛮”,故把他们纺织的布称为“溪布”,亦称“溪洞布”,至明、清时称“斑巾”、“峒巾”、“土锦”,以后发展完善为“西兰卡普”。“西兰卡普”是溪布发展的最高艺术成就,“西兰卡普”又叫“土家织锦”。一般以白、蓝、红等颜色的棉线为经线,任意搭配各种色彩的丝线或棉线作纬线,以通经断纬的方法,由反面挑织而成。其生产工序基本为手工操作,用牛骨针在木质斜形腰机上纺织。一般以三块缀联,每块两边织有花边,共同构成完整图案。“西兰卡普”的彩织纹样约有一百四十多种,丰富多彩、富于变化。一般分为三类:一是几何图案,如四十八勾、二十四勾、双八勾、单八勾、“ ”字形等,有八、九十种,其中有的图案颇具远古时代的遗风。二是自然景物的图案,如表现动物的石必花、马必花、猴手花、阴雀花、蝴蝶花、狗牙齿花、蛇皮花、野鸡尾花、猫脚迹等。这些图案体现了土家族对聚众赶仗活动的缅怀。还有各类植物的图案,如菊花、八角香花、梅花、苞谷花、金勾莲花、牡丹花、荞子花、韭菜花等。反映土家青年爱情生活的有“荷花鸳鸯”、“喜鹊闹梅”、“凤穿牡丹”等。三是反映民族政治历史、表现民族团结文化交流的图案,如“土王五颗印”、“四凤抬印”、“二龙抢宝”、“福禄寿喜”、“鲤鱼跳龙门”、“龙云图”、“双凤朝阳”、“长命富贵”等图案,均为西兰卡普中经久不衰的精品图案。

“西兰卡普”图案的形式规律为“正反相生、黑白交替、连续对称、直线造型,以及象征手法和抽象表现等。

21挑绣。土家族的挑绣包括挑花、牵花、绣花等。挑花多以白布为底,以黑线挑织而成,也有在深靛蓝色的布底上挑白花的。色彩反差强烈,给人以素洁高雅之感。图案纹样均不事先描绘,往往即兴随意所做,但图案成组对称,成四方连续排列,有植物、人物、动物等内容。绣花有大小型之区别。大型绣花一般绣在面料背面,先绘扣绣,不同色彩,多为黑色底白花或白底黑花;小型绣花是先画也图案再绣,均以各类彩色丝线绣成。主要用来装饰

衣裤、枕巾、鞋帽、门帘、鞋垫等。其针角绵密、厚实精致,具有经济实用的特点。牵花是以白布做底,以各类彩色丝线绣制。先画出所需图案,再以针牵出轮廓,利用布的经纬绣成,对称但不规则。

31服饰。土家族服饰的颜色是以青、蓝、白为主色调。在改土归流之前,男女皆穿对胸上衣和八幅罗裙,衣服长而且肥,衣袖大而短,裤子短而宽,上下搭配协调,这种款式的衣服通风效果好,散热快,适宜于气候湿热、山高坡陡的地区,劳动者穿着。

土家族服饰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男性服饰。男性服饰要镶花边,衣裤均有梅花条边,裤腿上绣着构图精密的“膝花”。改土归流后这种特色渐弱。仅头纟厘白帕,长约七至九尺成人字形,左边留两寸长帕边。上衣称“琵琶襟”,衣领适中,衣袖宽大,扣不对胸,呈曲折形,酷似琵琶。青年男性多着高领长袖,绣韭花边的对襟短衣,正中有五至七对布扣。裤为青蓝布加白布裤腰,裤筒短而肥,俗称“折折裤”。鞋为高梁青面白底鞋。老年男性多着圆口布鞋。干活时均腰间围一块蓝布或青布围腰。年长者着无领对襟衣,脚着布筒袜,劳动时着棕耳草鞋。②女性服饰。女性喜着滚边挑花或绣花式的排子衣,梳长辫,扎红头绳,耳佩圆圈或大耳坠。头顶搭一块挑花头帕,或围成一圈花毛帕,额头留出一束头发,腕佩银圈、玉镯、有绷花、蒜苔等形状。在胸前系挑花或腊染围腰一块,上齐胸、下至膝,喜着粉红色、红色绣花鞋。少女服饰简朴,已婚妇女较华丽。头纟厘约五至七尺的青丝帕,多为毛巾帕,成大盘状,头饰的种类各有风韵。一般头发编成单发辫、梳成盘龙髻,笼丝织成的发网上,插饰大小不等的银质花饰。胸前挂“牙钱”、“扣花”上系银铃、银链、银牌、银牙签。③儿童报饰。按季节年龄戴不同款式的帽子。一般冬季戴“狮头帽”、“狗头帽”、“鱼尾帽”;春秋季戴“紫金帽”;夏季戴“冬帽圈”、“凉帽”等,一般帽绣有“富贵双全”、“喜鹊闹梅”、“凤穿牡丹”等文字与图案。帽的正前,缝有“十八罗汉”、“大八仙”、“小八仙”等银质装饰。帽顶、帽后用银链吊银牌、银铃、银虎爪、银鳌鱼。腕上佩戴吊有空心银锤和银铃的银圈。婴儿的背戴上绣着花、鸟、滕之类的图案。

41建筑、绘画、雕刻。在土家族的部分建筑中,是集雕刻、绘画而成的综合性艺术整体。雕刻主要指石雕和木雕。制做程序先绘画,后雕刻,自画自雕。这类艺术品形象生动,线条清晰、花纹精美。例如,鄂西咸丰县唐崖土司城遗址中的牌边、石马、石人等。城门前一组石马石人相对峙。石马高二点四米,长三米,颇显强悍骁勇,形象生动逼真;石人高二米,身背雨伞,手牵辔绳,如待命出征的骑士。这些作品具有寓静于动、粗犷中又包括着精细的极富变化的特点。

牌楼为全石仿木结构亭阁式斗拱建筑,翘角飞檐,三门石柱。宽六点零三米,高六点零八米,其正面有“荆南雄风”,背面有“哪咤闹海”、“土王巡游”、“云吞雨雾”、“槐荫送子”等图样。正门洞的两角有雕塑象鼻对峙,两侧基石柱有撑鼓相护。牌坊前有一对石狮。

在整个遗址城内,有三街十六巷,三十六院,摆手堂建筑是土司时期较重要的一类建筑。其主要分为摆手场和土王祠两部分。摆手堂的整个结构,简单凝重,质朴大方,别具特色,上集绘画、石雕、木雕等艺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实体。

在永顺县城东老司城和祖师殿,建于明初洪武年间的主要建筑有:祖师殿、彭氏宗祠、玉皇阁、若云书院、关帝庙及土司陵墓等。其中保存较完整的为祖师殿,其建筑式样和规模,与古代宫殿基本相同,充分展示了土家族工匠的智慧与非凡技艺。

建于五代咸康(公元925年)年间的来凤咸康石窟,是综合雕塑、绘画,建筑为一体的艺术群体。在险峻的赭红色岩壁上,挖凿拱门形石窟三座。其中内雕有释迦牟尼、弥勒、燃灯三尊石佛。南端有小石窟一排,内有小岩石佛像数尊,整个石窟长九十八米,摩岩石雕小佛三十五尊,大佛三尊。小佛像刀法雕刻细腻,神采飞扬,大佛像造型高大,气魄豪放。

土司的陵墓在土司家族建筑中也别具一格。唐崖土司城遗址陵墓分前、中、后三部分。前部为墓前小坟,用全石铺成,两侧有浮雕的花墙;中部为墓厅走廊,高2153米,宽1188米,长6138米,厅前有石门;后部为灵柩寝宫,四间并排,各有棺床。陵墓为全石仿木建筑、门、斗拱、楼、檐、柱齐全。图案有六十余种,显示出较高的建筑水平。

代表着土家族民居建筑的吊脚楼,在土家族人民生活中占有着重要地位。它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屋相连,其余部分悬空,倚柱而立,基本属于干栏式建筑。

吊脚楼的类型有:①“一”字吊式,即正房起吊一头。此类形式不具有普遍性,主要分布在宣恩、咸丰等地。②平地起吊式,即以单吊式为基础发展而成的。双吊单吊皆有,虽然建在平地,却将厢房抬起。此形式不具有普遍性,主要分布在鄂西来凤县。③二层吊式。在单吊和双吊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即在一般吊脚楼上再加一层。单吊双吊皆适用,但不具有普遍性,主要分布在汀西桑植溪河和鄂西宣恩晓关等地。④四合水式。这种形式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将正屋两头厢房的吊脚楼部分与上部连成一体,构成一个四合院,两厢房间的楼下为大门。⑤双吊式。此形式是在单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正房两头有吊出的厢房。此种形比较普遍。其中宣恩沙道沟一带及咸丰县大田坎区的梅坪刘家大院的比吊式吊脚楼最为普遍。⑥单吊式。此形式即正屋的一边厢房伸出并悬空,倚柱而立。又称“一头吊”、“钥匙头”。此种形式的吊脚楼最为普遍。

51竹编。土家族的竹编一般指竹编和藤编两种形式。即采用野竹、家竹、及树藤为材料编织各种家俱什物。有针线篮、椅子、筛子、背笼、扎笼、箩筐、竹席、提篮、背兜、摇床、凉板、沙发、挂屏、茶盘、烟杆、书夹、书笺、台灯、文具、竹筷等。总之土家族织编器物的用途极广,而且内容丰富多彩。土家族民间乐器中笛子、二胡、竹琴等都是用竹子做成,具有音质清亮悠扬的特点;土家族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夕,在江中竞划的“干龙船”也是以竹子扎成船形。竹子在土家族人民的生活中无处不有。

竹簧工艺品及其雕刻更是竹编中的精品。最常见的“嫦娥奔月”、“哪咤闹海”、“天女散花”、“仕女舞剑”、“白鹤闹松”、“丹凤朝阳”、“喜鹊闹梅”等。尤其是土家族的凉席,更是柔似轻纱,薄如蝉翼,是酷夏消暑纳凉的佳品。

61剪纸。剪纸是风格古朴、寓意深远、神奇多姿的土家族工艺美术品。在生活中极具装饰性,尤其是思南土家族的剪纸艺术独树一帜。剪纸的制作过程是:用小巧的剪刀,在经过折叠的各种色彩的纸上,剪出各种造形的艺术图案。其中有供刺绣临拓的“花图”,有婚嫁喜庆吉日用的“枕帕花”、“枕头花”、“搭帕花”、“背带花”、“背裙花”、有贴在灯条约上作装饰的“灯花”

剪纸内容丰富,常用图案有“喜鹊闹梅”、“蝴蝶戏花”、“鲤鱼跳门”、“双凤朝阳”、“二龙抢宝”、“等。此类图案均造型生动、朴实饱满、手尖大胆夸张、富有想象力,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