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推断

合集下载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八法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八法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八法文言实词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难点,年年必考。

其不仅数量多(《大纲》规定120个,但高考又不仅限于这些),而且变化灵活,意思不易确定,因而合理推断词义在考试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就介绍八种推断方法,供同学们学习。

1、根据字形推断词义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

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完全丧失,这种表意功能就是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

因此,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中的“信”,这是一个会意字,一个“人”一个“言”意为人言真实。

此句中的“信”就解为“真实”。

1999年高考题文言文中有一句“启听淮北取籴”,其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2、借助课文推断词义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中同一词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再确定文言语料中该词的含义。

如1998年全国卷第16题“金人曳出,击之败面”一句将“曳”解为“蜂拥”,将其放在句中考查作“出”的状语似可通,这是不顾它本身的含文而望文生义。

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口技》中的“曳屋许许声”及《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弃甲曳兵而走”等句就可解为“拖、拉”的意思。

3、借助语境推断词义古代汉语中的实词90%以上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理解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把理解代入语境中,解释准确而无滞碍者应为正确,这就是常言说的“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境”,如《祭十二郎文》“汝时犹小,当不复记忆”一句中的“犹”多数同学把它解为“还”,句意为“你当时还小,一定不再记得了”乍一看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放在语境中就错了,因为作者与“十二郎”虽为叔侄,但年龄相差无几,不会这样说话,因此解为“更”才更合理。

再如①“郦道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这句中“言”为“叙述”之意。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实词推断课件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实词推断课件
“信义著于四海”:“信义”作主语,可判断“信”是名词, 作“信用”讲。
“烟涛微茫信难求”:状语,确实。
“楚王贪而信张仪”:谓语,信任。
4、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谓语不能是名词只能判断为通假字, 通“伸”,“伸张”的意思。
(2)看搭配例如: “辍耕之垄上”,“之”后接表地点的“垄上”,很明显, “之”在这里只能译成动词“到"才能与之搭配。 “自放驴,取樵炊爨(cuàn)”,“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 动词“炊爨”,上下文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 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
为国奋力之时。
(202X年全国卷3)翻译: 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 译: 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
3.语法推断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 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根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 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 副词充当等。 (1)划分句子成分法
)不裹粮(
),长子孙
者不知兵。今者天下无金革之声,而户口日益破,疆塌无侵削之虞

),而垦田日益寡,生民日益困,财力日益竭,其故何哉?凡
与天子共治天下者,刺史县令而已,以其耳目接于民,而政令速于行也。
今朝廷命官,既已轻任刺史县令,而又促数于更易。且刺史县令,远者三
岁一更,近者一二岁再更(
),故州县之政,苟有不利于民,可
译:天台生热得难受。晚上躺在蚊帐里面,童仆拿着扇子在前面给他扇凉, 舒舒坦服地就睡着了。 (2)2008山东省试题
母哭骂曰:“汝杀吾儿,欲劙lí颈以塞责耶!”
译:他母亲哭着骂他说:“你杀死我的儿子,想砍自己的脖颈来搪塞吗?”
2.邻字推断法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方法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方法课件
位置对称的词语,词性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反。
[例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过秦论》 “地”名词→“固”名词→险固的地势
结构分析法 ①对仗(排比、对偶、并列) ②互文
位置对称的词语,词性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反。
[例2]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说苑•贵德》 有罪的把他杀掉,无罪的让他活着。
实词词义的 6种推断方法
实例讲授
语境分析法 据形索义法 结构分析法 语法分析法 通假分析法 联想推断法
语法分析法
语法→词性→词义
主、宾—名词、代词 谓—动词、形容词 定—形容词、名词、代词 状—副词
判断词义的规律 1.主语或宾语位置的词语是名词。
范增数目项王。 范增多次用眼睛示意项王。
判断词义的规律
2.名词用在“之”字前、用在“所”字后、用在副词 后、用在介宾短语前、用在“而”字后(除并列关系) 要解释为动词。
练中悟法
文言实词词义的 6种推断方法
实词词义的 6种推断方法
实例讲授
语境分析法 据形索义法 结构分析法 语法分析法 通假分析法 联想推断法
理解语境
语境
内部语境: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 外部语境:整段文字、整篇文章
原则: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语境分析法
[例]憎其人者,恶其余胥。《说苑•贵德》 冤仇那个人,会连他所住地方的墙壁都厌恶。
实词词义的 6种推断方法
语境分析法 据形索义法 结构分析法 语法分析法 通假分析法 联想推断法
课后翻译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 且奈何?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 秦必去矣。
(202X·I 卷《战国策·魏策三》)
课后翻译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六种方法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六种方法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六种方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文言文往往多读几遍,文意自然就明了了。

要注意根据已知的上下文的意思去推知个别的未知的难懂的字词的意思。

根据语境和语言规律推断实词的具体含义的方法有:1.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

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日薄西山)势拔五岳掩赤城。

(出类拔萃)臣从其计,大王赤赦臣。

(言听计从)2.借助较整齐的句式来推断词义。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通五经,贯六艺。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有时借助整齐的句式,可以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

比如: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变姓名,诡踪迹。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3.形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

如:4.声训法,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顿的意义。

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思是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

5.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句中跬步的意义。

跬步对小流,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

又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中的忧劳与逸豫构成对举,与忧劳义相反的逸豫就是安逸享乐之意了。

同理可以推出梅以欹为美,正则为景句中欹的词义为不正或倾斜;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中的殚义可由熟悉词竭的意义推知;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句中的弥可由愈义推知。

6.选项推断法一般来说,文言文后边的设题的选项实际上是对文言文选段比较晦涩难懂的关键字词的某种注解,要充分利用设题的选项理解原文,交互理解。

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推断

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推断
例:(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可以独飨白粲(càn)。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具有表意功用。
方法例析
会意字(利用字形)
例:晏又以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爱民为先。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丰则贵籴,歉则贱粜,或以谷易杂货供官用。
丰则贵籴,歉则贱粜。 籴:买入粮食;粜:卖出粮食。
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推断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鸿门宴》
03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与妻书》
04
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并说说你推断的理由。
0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左右欲刃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
02
形声字法(利用偏旁)
依形推义(利用字形推断)
冯异字公孙,颖川父城人。好读书,通《左氏春秋》、《孙子兵法》。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士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异自以久在外,不自安,上书思慕阙廷,愿亲帷幄,帝不许。
2
自放驴,取樵饮爨。(樵:打柴)
3
(三)对称分析(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 即利用上下文中对偶、对比、排比、并列、互文等相近似的语言结构,来推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意义。这些对应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反、相同或相近。 (1)齐人追亡逐北。 (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3)举类迩而见义远。 (4)化险为夷。 (5)党同伐异。
联系:绳之以法。绳:约束、制裁 联系:日薄西山。薄:接近 联系:投笔从戎。投:放弃 联系:殚精竭虑。殚,竭尽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法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法

海南宁夏卷试题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山涛领选,启武帝 启:禀告。
3
如卿所言,乃堪为丞 堪:能够。
4
尚书左仆射裴颁亦深器之 器:看重。
5
6
答案:D赞许。
7
词 性 不 对
A.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辩:辩驳
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出类拔萃,超出)
(不期而遇 约定) 孙膑期曰:暮见火举而齐发
(不速之客,招致,招引 )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6
5
(怨天尤人,责问,责怪) 医而尤其故
字形分析法 即根据汉字的构字方法(主要是形声,会意)来猜测字词的意义。
语境分析推断
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
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内部语境 外部语境
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
推断:“应”和“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上,而“对”为“回答”之意, “应”为“应答”。 (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例:辨析“应”在句中的实词义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文专题复习
一、对称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这些句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
掩盖
彰显
党,偏袒指结帮分派,偏向同伙,打击不同意见的人。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复习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复习
②句中的“应”和“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动作对象为“诸侯”,而“对”为“回答”之意,故“应”为“ ”。
随着,和着
应答
注意一词多义,据上下语境组词
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 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A.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述他说:“这是一个狡猾的孩子,必将有所成就。” B.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赞他说:“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必将有所成就。”
作宾语,故是代词“他们”
作主语,故是代词“他”
不作句子成分,只表反问语气“难道”
四、词语结构推断法
如 “ 忠不必用兮 ,贤不必以”
属对仗
“忠”“贤”相对,应同义,
“用”“以”相对,“以”即“重用、任用 ”
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在同一位置上词语意思相同、相对或相反。
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不速之客
黄色词在哪些课文语句或成语中有相同的意义?
其后秦伐赵,拔十城; 出类拔萃
贪得无厌
联想课文有关语句或熟悉的成语的用法,比照初步确定
七、代入排除法(以熟带生法)
把解释带进文中,语句通顺并合乎逻辑事理,则一般是正确的。
首选的方法,最经济实效。
特别注意古今异义现象和通假现象。
八、标志确认法(虚词)
生而聪慧
笃爱之
B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根据“以”前后的意义关系可以认定,句中的“以” 是 (词性)可译为 。
连词
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辱二三子” :使你们遭受羞辱,据前后意义关系,可认定句中的“以”是 (词性) ,可译为
连词

文言实词含义推断方法-2024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精讲

文言实词含义推断方法-2024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精讲
如2022年新高考全国Ⅰ卷有“魏王折节割地”的句子,可由“折节” 联想成语“折节下士”“低头折节”中的“折节”的意思,可确定“折节” 是改变志节的意思。
6.利用联想迁移法,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与教材例句不一致的一项
是 ( D)
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后汉书·吴汉传》)
·
教材例句:听臣微志(《陈情表》)
听:准许,成全
B.叩之泠然中五声(王世贞·《<宗子相集>序》) 中:符合 教材例句:其·曲中规(《劝学》)
C.入池城,隳踏田,民怨(《资治通鉴》) 隳:毁坏
教材例句:隳·名城,杀豪杰(《过秦论》)
D.厌黎藿,慕膏粱(陆游《绪训》) 厌:满足
·
教材例句: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 “厌黎藿”中的“厌”是 “厌恶”的意思,教材例句中的 “厌”是“满足”的意思。
“轻视”他。
(2)为部民所詈( 辱骂 )
·
[解析] 结合语境“知县周以中巡视乡里,百姓无礼,他非常生气,逮捕了很多
民众”可知,百姓的行为应是“辱骂”。
(3)以中益怒,曰:“丞慢我。”( 怠慢 ) [解析] 从语境看,吴履·察知百姓的冤情,在未通知周以中的情况下,“立释之”,
在周以中看来,这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因此可以借助“形旁”来推断词义。例: ①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2022·新高考全国Ⅱ卷) “鸷”,从“鸟”从“执”,凶猛的鸟,可推断“勇鸷”指像鸟一样勇猛。 ②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2021·全国甲卷) “剽掠”中“剽”从“刀”,“掠”从“手”,讲的又是契丹军队的事,因
【对点训练】
3、利用相邻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百姓怨望而海内畔矣(《史记·秦始皇本纪》)( 怨恨 )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高考文言专题复习
01
结构分析法
03
通假分析法
05
语法分析法
02
据形索义法
04
联想推断法
06
语境分析法
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
/CONTENTS
04
05
01
03
02
字形
1、丰则贵籴dí ,歉则贱粜tiào 2、冀得一归觐jìn
01
03
02
怎样利用通假推测词义?
例1: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析:“取”,会意字,从手,从耳,象手牵耳而割取之。古代抓到俘虏,割取左耳,作为记功的凭据。引申“拿取”“夺取”等义,在此都讲不通,以“娶”代之,则通,可推断为“取”通“ ”。

例2:“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析:“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 ”,名词作状语,豁然开朗。
5.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析”字由“木”和“斤”两部分组成,而“斤”在古汉语里是 “斧子”的意思,用斧子把木头劈为两半,再结合前边“分”“离”这些字的意思,就可推断出“析”的意思为“分开” 国家已经四分五裂了,根本保卫不了 6.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句中的“饷”字从字形上看,是以 “饣”为偏旁,前有“不”字,再对应后面的“食”字,可知道这是一个动词,并可以推断出“饷”的意思是“给饭吃” 荒年的春天,自己年幼的弟弟来了也不供饭;丰年秋收时,疏远的客人也招待他吃饭。 7.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 渡口 舸舰塞满了渡口,尽是雕上了青雀黄龙花纹的大船。 8.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磴,其有七千有余 石阶 上山的路全程有四十五里,都是用石块砌成石阶,那石阶总数有七千多。 9.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到……去 谭君本人直接到袁世凯居住的法华寺去拜访 10.可以独飨白粲 càn 食用米 可以独自吃白米饭

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方法

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方法

(一)字形推断法汉字是表意文字,有些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可以通过分析字形来推测词义。

而80%以上的形声字的“形旁”与字义联系尤为密切。

常见形旁多有它的词义指向,如从“钅(金)、木、氵(水)、火、土”者词义多与五行有关,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多与兵器有关,从“讠(言)、辶(走)、彳(行)”者多与人的行为有关,从“禾”者多与五谷有关,从“贝”者多与金钱有关,从“皿”者多与器具有关,从“纟”者多与丝有关,从“宀”者多与房屋有关,从“月”者多与肉有关,从“页”者多与头有关。

有些字能直接从字形分析出词义,有些字虽不能直接分析出词义,却可以根据字形圈定出该字的意义范围,为进一步推测词义提供依据。

例如:①襟三江而带五湖。

(《滕王阁序》)【解析】“带”,象形字,上半部分像带纽和左右佩,下半部分像垂带形,本义是腰带,这里是“以……为腰带”的意思。

②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庖丁解牛》)【解析】“刃”是指事字,指刀上一点表明为刀锋,此句中的“刃”用其本义。

③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解析】“信”,会意字,一“人”一“言”意为人言真实,此句中的“信”由“真实”引申为“可靠、忠诚”。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伶官传序》)【解析】“组”,以“纟”为形旁,可以知道词义和丝麻有关,前边有“系”(捆绑)燕父子,由此可以推知“组”的意思为“绳索”。

(二)字音推断法文言文中有通假的语言现象,当根据本字的义项无法讲通时,可以借助声旁,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进行推断。

例如:①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兰亭集序》)【解析】“趣”,形声字,借助声旁“取”的读音推断其同“趋”,意为“趋向”。

②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孔雀东南飞》)【解析】“取”,会意字,从手,从耳,象手牵耳而割取之。

古代抓到俘虏,割取左耳,作为记功的凭据。

引申为“拿取”“夺取”等义,在此都讲不通,以“娶”代之,则通,可推断为“取”通“娶”。

怎样推断文言实词词义

怎样推断文言实词词义

学法指导文言文中实词的数量较多,准确理解实词的含义是读懂文言文的前提。

同学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遇到无法理解的实词该怎么办呢?结合各种已知条件来推断实词的含义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下面,笔者就介绍一下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三种方法,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阅读并理解文言文。

一、字形推断法字形推断法,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字形结构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形声字较多,在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时,大家如果能熟知形旁的表意功能,从字形的结构特征入手,就不难推断出实词的含义。

一般来说,凡是从“贝”旁的字多与“钱”有关。

古时的贝壳被作为货币,又用作装饰,所以从“贝”的字多与钱财宝物、装饰品或贸易商品有关,如“赐”“赊”“贿”“赈”等;从“玉”旁的字多与玉石珠宝有关,如“琳”“琼”“瑜”“环”等;从“灬”旁的字多与火有关,如“热”“煮”“熏”“煎”等;从“隹”旁的字多与“鸟”有关,如“雀”“雏”“隼”“雕”等;左边从“阝”旁的字多与山有关,如“陵”“陟”“险”“陡”等;右边从“阝”旁的字多与地名、城镇有关,如“郭”“邦”“郊”“都”等;从“宀”旁的字多与房子有关,如“家”“安”“宅”“宇”等;从“纟”旁的字多与丝织品、绳索有关,如“绮”“结”“纤”“纱”等;从“禾”旁的字多与五谷有关,如“种”“稻”“稼”“秧”等。

在学习《劝学》时,一些同学无法理解“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中的“骐骥”一词。

两个字的形旁均为“马”,故不难推知其与马有关。

在学习《琵琶行》时,一些同学无法理解“一曲红绡不知数”中的“绡”。

“绡”从“纟”旁,应该与丝织品、绳索有关,结合全文,可以推知该词指的是“生丝织成的薄纱”。

在学习《五代史伶官传序》时,一些同学无法理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中的实词“组”。

“组”的偏旁为“纟”,应该与丝织品、绳索有关,而其前又有“系”字,故不难推断出“组”指的是“绳索”。

二、结构推断法结构推断法,即结合文言文的句法结构来推断实词的词义。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

大显身手
完成“文言实词课后练习
一、字形分析法(形声、会意)
通假推断法(同音、近音)
3
知识迁移法(成语、教材)
结构观察法 (相反、相近)
4
借助语境法 (上下文)
课堂总结Βιβλιοθήκη 3、从“(言)、辶(走)、彳(行)”者与 有关
禾--
皿--
宀--
贝--
纟--
求--
隹(zhuī )--
歹--
月--
目---
兵器
动物
人的行为
五谷
金钱
死亡
器具
丝麻

房舍
毛皮

鸟雀
试试看:
1、 “有牧人御众之才” 2、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3、迨诸父异爨,东西多置小门。 4、“彀士十万人”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
单击添加副标题
文言文专题复习
1
2
3
讨论
探究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几种推断方法,能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准确推测实词词义。
复习目标
01
1、丰则贵籴,歉则贱粜 2、冀得一归觐
“籴”、“粜”大家比较陌生。可根据字形,推断为会意字,跟“粮食”有关,意思是买进粮食、卖出粮食。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鸿门宴 》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陈情表 》
超出
B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 教材中学过的典型的实词意义要及时积累、灵活运用,迁移到课外。 知识迁移法 给你方法
试试看:
试试看:
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隆中对》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因果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因果关系,推断出实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通过分析“井蛙”与“海”的对比,可以推断出“井蛙”表示的是局限于狭小范围的人或事物。

2. 类比推断法:根据文言文中的类比关系,推断出实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夫人之相与俛仰一世也。

”通过类比“相与俛仰”与“夫人”的关系,可以推断出“相与俛仰”表示的是对人的尊敬与敬仰。

3. 上下文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提示推断出实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朝闻道,夕死可矣。

”通过上下文的语境,可以推断出“道”表示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原则。

4. 反义推断法:通过寻找上下文中的反义词,推断出实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蜀将何以待之?”通过对照“蜀将”与“待之”的关系,可以推断出“待之”表示的是应对、对待的意思。

5. 对比推断法:通过对比上下文中的其他实词,推断出实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通过对比“参差荇菜”与“左右流之”的关系,可以推断出“左右流之”表示的是水流的方向。

通过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并准确推断出其具体的含义。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实词推断方法(共54张PPT)课件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实词推断方法(共54张PPT)课件
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王乃使玉人
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中的“理”字的意思是
“ v.治玉”。
凡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
(shū) ”者词义与 兵器有关;
凡“马、牛、羊、 犭、鸟、虫”等与 动物类有关;
凡“讠(言)、忄(心)”与心理有关,“辶(辵)、彳
(行)”等与
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 “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牛刀小试
解释“弄璋”、“弄瓦”在文中的含义并说 说你的理由。
隆庆时,绍兴岑郡侯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 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 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 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 弄。”怒而责之。未几,果双生一男一女, 卜者名大著。
解释“篡”、“贼”在文中的含义并 说说你的理由。
▪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 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 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 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 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 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 下之害也。”
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
阿谀逢迎 刚正不阿(奉承、 迎合奉承) (公权)议论 政事时不迎合奉承皇上。
▪ 六.字形分析法 ▪ 即根据汉字的构字方法(主要是形
声,会意)来猜测字词的意义。
▪ 形声字:
形旁:表 示事物的 类别

声旁: 主要起 标声的
作用
会意字:
▪ 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 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
四、邻词推断法 (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 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 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 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 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 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
1.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这句话前后正好语意相对, 由此, 可推断“亡”与 “有”的意思也应相对, 当“无”讲。另外, 有时亦可借 助整齐的句式, 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 进而推断出这个 词的正确意思。
2.“秦孝公据殽函之固, 拥雍州之地”中“固”的含义:
可根据句式整齐这一特点。由“地”推出“固”也应 为名词, 可译为“险固的地势”。
3、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 4、 追亡逐北 (亡 、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 5、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以,对应“用”,被任用) 6.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腰”与“戴”对应,动词,腰戴) 7、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字义同“灭”字)
(全
国I)
3.二月卖新丝,五月粜(tiào)新谷。
解答: 籴——买进粮食; 粜——卖出粮食; 比——靠近,挨着;((比肩接踵,比邻而居,鳞 次栉比)
结论: ⑴用“贝” 作偏旁的字与“钱财”有关。
例: ①抚军亦厚赉成名。
(赉lài: 赏赐)
《六
国论》
号呼靡②﹙及穷购。饿:无悬聊赏(,依重赖金,寄收托买)﹚,追购又急,天高地迥,
3.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伏”通“服”,佩服)
形旁从 “禾”与五谷有关;
即根据汉字的构字方法(主要是象形、指示、形声、会意)来猜测字词的意义。
会意字:
▪ 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 之 分间合的成关的系意合义成, 这一种个造字字, 法综从人据合叫止持甲表会,戈骨示意从 行文这。戈 进,些。 ,构字成
从“皿”与器具有关; 从“阝(fǔ)”与地名或高地有 关;

文言文复习总结——实词推断九种方法

文言文复习总结——实词推断九种方法

文言文复习总结——实词推断九种方法同学们!文言文复习里实词推断可是个关键事儿,今儿咱就来总结下这九种方法,可得好好听着。

一、字形推断法。

1.1 看偏旁部首。

好多汉字的偏旁部首就藏着它的意思呢。

比如说“禾”字旁,一般跟庄稼粮食有关,像“稷”,就是古代一种粮食作物。

再看“贝”字旁,大多跟钱财有关,像“贿”,那就是送钱贿赂的意思,多形象呀!1.2 有些字的形状也能给咱提示。

比如“刃”,看那字形,就是刀上的一点,指的就是刀刃,这多巧妙啊!二、语境推断法。

2.1 把实词放到句子里、文段中去琢磨。

就像咱们平时聊天,得联系上下文才能明白对方啥意思。

比如说“沛公军霸上”,从“霸上”这个地方,结合当时刘邦的情况,就能推断出“军”在这里是“驻军、驻扎”的意思,而不是军队的“军”啦。

2.2 还得考虑当时的背景和情境。

如果是打仗的时候,出现一些跟军事、战斗有关的实词,那它的意思往往就跟打仗相关。

这就好比在战场上,大家说的话肯定都是围绕着战斗展开的。

2.3 注意句子的语气和情感色彩。

要是句子是欢快的,那里面的实词意思可能也是积极向上的;要是悲伤的氛围,那实词的意思可能也带着点哀愁。

三、语法推断法。

3.1 看看实词在句子里充当啥成分。

比如名词一般作主语、宾语,动词作谓语。

要是一个词处在谓语的位置,那它大概率是动词。

像“范增数目项王”,“目”在这里作谓语,那就不是眼睛的意思啦,而是“用眼睛示意”这个动词的意思。

3.2 分析词的搭配。

有些词跟特定的词搭配有固定的意思。

比如说“以”,后面跟的是名词,那可能是“用”的意思;要是跟动词,那意思可能就不一样了。

四、联想推断法。

这就好比咱们看到一个东西,会联想到跟它有关的其他事儿。

看到文言文里的实词,就联想学过的课文、成语里有没有类似的用法。

像“殚精竭虑”,知道“殚”是用尽的意思,那在其他文言文里看到“殚”,也可以往这个方向去猜。

五、邻字推断法。

有些文言文中,相邻的字意思相近或者相反。

比如“沉湎”,“沉”和“湎”意思就相近,都是沉溺的意思。

文言文复习——实词推断九种方法

文言文复习——实词推断九种方法

(行)”等与
有关;
人的行为
可见字形对于推断词义有比较大的作用。通常来说, 凡: 形旁从 “禾”与五谷有关; 从“皿”与器具有关; 从“阝”与地名或高地有关; 从“求”与毛皮关; 从“隹(zhuī) ”与鸟雀有关; 从“系”与捆绑有关; 从 “攴(pū) ”与敲击关; 从“歹”与死亡有关, 从“月”与肉有关, 从“页”与首有关, 从“目”与眼有关。
(1)“诚”在句中的位置?充当什么成分?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的确、实在
【 推断】“诚”在主语“臣”之后,在谓语动词“知” 的前面,可知,它充当状语成分。
“诚”应是副词,意为“的确、实在”。
告之于帝,帝感其诚。 诚心、诚意
【 推断】“诚”在代词“其”的后面,“诚”是谓语动词 的宾语。 “诚”应是名词,意为“诚意、诚心”。
小结:
1、找并列结构(看哪部分与哪部 分并列) 2、找并列成分(哪个词跟哪个词并 列) 3、比较推断词义。
五、语法分析推断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其组合是有规 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和语法功能, 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 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多由 副词充当,定语多由名词或形容词充当。
6、卒(通“猝”)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 国胡以馈之? 发军饷
试试看:
1、宰臣上炙而发绕之。(烤) 2、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打) 3、抚军亦厚赉成名。(赏) 4、富翁某,商贾多贷其赀。(财)
迁移练习
(1)2006年浙江省试题(选句《蚊对》方孝孺) 天台生(人名)困暑,夜卧帷中,童子持翣飏于前。 译:天台生热得难受。晚上躺在蚊帐里面,童仆拿
着扇子在前面给他扇凉,舒舒服服地就睡着了。 (2)2006年全国卷试题(选句) 单于曾为书嫚吕后,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 形声。从女,曼声。本义:轻侮,侮辱 匈奴王单于曾经写信侮辱吕后,吕后大为恼火,召

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在阅读文言文时,实词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是句子中意义的主要承载者。

实词推断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之一。

本文将介绍几种推断实词的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一、上下文法上下文法是一种主要依靠上下文演绎的方法。

它是指在文段或文篇中,运用上下文的提示和语言环境,推断未知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1. 利用词义上下文推断词义上下文是指文句中其他词语提供的语言环境,有时候可以通过语境中的其他实词,推断要考察的实词的意义。

例如:“吾常观夜梦,与俗殊异,故犹未之谲也。

”——《庄子·外物》观这个实词在这里的意思是“看”,可以从“与俗殊异”这个词组的语境中推断。

2. 利用词汇上下文推断词汇上下文是指文句中其他词语的表达方式和用法,可以从同一文篇或语料库中的其他实词,推断目标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例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离骚》在这里,依和霏都是形容词,改动了其他实词的词性,可以通过这个词汇上下文推断它们的意义是“轻柔、微微”的。

二、形声法形声法是指运用字形和音形相似的字作为脚手架,推断目标实词的含义和读音。

它更多的是一种结合字形、音形、词义进行推断的方法。

以‘阝’为例,左侧表示“阜、陵、险、岸、峰”等意义,右侧表示读音“负、妇、副、富、付”等。

在使用形声法时,可以从字形、音形和词义三个方面入手,推断目标实词的含义和读音。

例如:“啸歌长风,逸兴怡情。

”——《鸢飞/咏鹰》在这里,“啸”左侧的“口”表示其语言特点与吐气起哄相似,右侧的“肴”表明音形就是“销号”,其中“销”和“啸”音相似,“号”贡献子音。

三、会意法会意法是指根据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共性,根据象形或指事字的含义,推断的一种方法。

会意法是文言文实词推断的重要方法,也是汉字历史成长的根本。

例如:“车辙辙,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卜算子》辙和萧是会意字,有些字显然包含多个标识内容。

“辙”包括“车”和“一字”两个标识,表示车轮留下的痕迹;“萧”包括“木”和“戈”两个标识,表示静止不动时空气悠闲的声音。

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方法

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方法
2
响应:这里是像回声一样应和,中性词, 现在指积极听从号召,褒义词。
3
先帝不以臣卑鄙
4
练习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 愿为市鞍马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古义指告诫、告诉,现已不用,用于指感谢。 古代指大腿,现在已不用,指臀部、屁股。 这里指买,现在已不用,指城镇、集市。
2
3
4
5
6
6、结合课文内容推断词义
如果这个实词的表面意思在这个语境里理解不通,那么我们可以结合语境联想它在其他场合特别是教材上出现过的意思。
如今年高考卷四川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而郑氏数千指独完 完:灭亡。 吾居长,当任罪 任:承担。 宥之,立握得为左参议 宥:宽恕。 居一岁,入觐,卒于京 觐:拜见。 答案:A。先根据语境“时富室多以罪倾宗,而郑氏数千指独完。”说明郑氏家族不可能是获罪了,那么此处的“完”就不应该是结束,完蛋之类了,再联想教材《六国论》中“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中的“完”是“保全”的意思,正与语境相合。
这几种推断方法能灵活运用,还是要依赖于比较好的语词基础。在这样的基础上单独运用或者综合运用这几种方法来解题,就比只凭识记来应对显得聪明多了。
考纲》要求掌握的实词一共有120个,而每个实词都是多义词,要把这些实词的用法和意思全部识记基本上不可能,那么什么样的作法可以减少这种难度,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那就需要培养对实词的推断能力。
01
“夫子将焉适”(2003年全国春招试题)
02
3、根据词语构成推断词义
汉语的构词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规律进行合理推断。如在现代汉语中,我们使用的词是打击,爱憎,愉快,词语中的各个部分有时是可以相互注释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通假推断法
试试看:
1、崔家顾人刺我,请以闻。
通“雇”,雇佣
2、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通“翌”,第二天
3、昌宗从旁趣说(人名),使速言。
通“促”,催促
(三)想想看:
1.追亡逐北 (败逃者,逃亡的人)
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更加,越来越)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安逸享受) 4.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疲劳) 5.通五经,贯六艺 (贯通) 6.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排斥、排除)
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 时,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从通 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 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来 推断词义。
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
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从通假角度
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
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来推断词义。
给你方法
海客谈瀛州,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的确、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
确实)
陛下虽欲私臣,当如直史何?”上不能夺。 《宋书· 王昙首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偏爱、偏私)
A.城之不拔者二耳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拔:被攻取。
拔: 攻取 《廉颇蔺相如列传》
附: 归附
1.“有飞骑犯法,善才(人名)绳之”, 你能准确解释“绳”这个词吗? 2.(江苏)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有 异言,则杀之。道济趋下阶,叩头曰: “武皇帝在上,臣道济如有异心,速殛 之。”你能推断出“殛”的意思吗?
你是用什么巧妙的方法解决的?
例1:有飞骑犯法,善才(人名)绳之
绳之以法 约束、制裁
例2: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有异 言,则杀之。道济趋下阶,叩头曰: ‘武皇帝在上,臣道济如有异心,速 殛之。’
腰里佩着 2、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
通“疲”,疲乏,疲劳
3、忧懈怠, 则思慎始而敬终
慎,谨慎
4、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被)任用
试试看:
1、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 以来难,臣以为不难。 (帝王) 2、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 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 食,广不尝食。
(不喝水)
3、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 才奋用之秋也。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 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 大的帮助 。 教材中学过的典型的实词意义要及时 积累、灵活运用,迁移到课外。
给你方法
四、知识迁移法
试试看: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 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 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隆中对》
例:①一曲红绡不知数
②自缢于庭树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
绡:丝织品 缢:上吊,吊死
缒:用绳子往下吊
试试看:
1、 “有牧人御众之才”(统治,治理 )
2、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小箱子)
3、“彀士十万人”
(弓箭手)
(二)想想看: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倍”通“背”:违背 2.风吹草低见牛羊 “见”通“现”:出现 3.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试试看:
《高祖本纪》
B.齐人未附
附:归附。
破秦将王离军,……诸侯皆附
C.岁凶,汝旁诸县多盗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凶:荒年
D.意季布匿其所
意:料想
意: 料想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要点提醒 】 联系课文,“以旧解新”,“以 熟解生” 。
联系成语。
即从成语和习惯用语中考察古 词古义。由于不少成语中保留了古 文言句法及一词多义现象,因此解 题时联想自己熟悉的成语典故,也 是解答文言实词题的方法之一。
适当延伸
“党同伐异”、“革故鼎新”、 “前倨后 恭 ”。
伐:讨伐→党:袒护;
革:革除→鼎:建立;
恭:恭敬→倨:不敬、傲慢。
1、势拔五岳掩赤城
(四)想想看:
超出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招致
3. 绩曰:“是固有罪,然皆饥羸病乏,不足 胜杖,姑涅臂以戒,亦可已。”使者怒,欲并 劾绩,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 胜:能承受 B.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夺:强迫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鸿门宴 》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陈情表 》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形声字的 形旁有表意的功能。 会意字则本身就表意。
给你方法 一、字形分析法
1、从“刂(刀)、弓、矛、戈、斤 (斧)、殳shū”与 兵器 有关 2、从“马、牛、羊、豕 、犭、 鸟、虫” 者与 动物有关 3、从“(言)、辶(走)、彳(行)” 者与 人的行为 有关 禾-- 五谷 贝-- 金钱 歹-- 死亡
利用文言句法特点推断。即利用上下文中对 偶,对比,排比,并列,互文等相近似的语言结 构,来推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意义。这些 对应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反,相近(相同)。 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 素只是起陪衬作用;
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给你方法
三、结构观察法
试试看:
1、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杀死Biblioteka 复习目标探究文言文实词词义 的几种推断方法,能结合 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准确 推测实词词义。
(一)想想看:
1、丰则贵籴,歉则贱粜 “籴”、“粜”大家比较陌生。可根据字 形,推断为会意字,跟“粮食”有关,意思是 买进粮食、卖出粮食。 2、冀得一归觐 “觐”虽比较眼生,但它是形声字,从形旁 “见”上,猜出与“见”有关,可以解释为 “拜见”。
(年幼)
试试看:
(湖北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 确的一项是:( ) A、不徒高谈虚论 徒:只是 堪:胜任 纠:纠正 B、及有试用,多无所堪 D、本为羁旅
C、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 羁旅:寄居
C项“纠”与“劾”同义对举,当为同 义复词,“劾”是“弹劾”的意思,因此推 知“纠”应为“检举、告发”之义。
皿-- 器具 宀-- 房舍
纟-- 丝麻 求-- 毛皮 隹(zhuī )-- 鸟雀
月-- 肉 目--- 眼
⑴用“贝”作偏旁的字与“钱财”有关。
例: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贿赂 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购:悬赏征求,重金收买 ⑵用“ 糸 ”作偏旁的字与“丝织品、绳索”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