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_现代化危机与中国新农村建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中国家在资本主义文明阶段的经验归纳

任何跟进工业化的后发中国家,面对资本稀缺都势所必然地采取“亲资本”政策(无论左翼右翼),只有在进入资本过剩阶段之后才能转向“亲民生”。

任何资本投资的国家都试图运用其建制权直接控制或以债权来参透后发国家政府制度体系以获取最大收益

中国经济危机特点

内生危机:1950年-1980年是30年工业化资本初期在极度稀缺的压力下两次引进外国设备造

成1960、1968、1974、1979年都出现政府赤字大幅度上升导致投资不足,就业下降;1980-1990年

是20年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扩张时期,在资本相对稀缺制约性两次引进和开放,造成1988、1993年出现赤字,通胀导致改革和对外依存度

外生性危机: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和2008年华尔街金融风暴都导致外需下降,迫使国内依靠增发国债启动投资,加大三大资本过剩和加剧污染。

三、中国潜在危机的主要问题及战略调整

三大过剩

□劳动力过剩

□生产过剩

□资本过剩

争论:不断加剧的两极分化必然导致内需不足,中国在高投资阶段之后进入生产过剩?

中国发展主义案例分析:改革以来经济增长与耕地征占

(案例分析)三次圈地运动的原因和相关问题

第一次是1984年实行财政分级承包之后资本高度稀缺条件下的“以地兴企”

县级以下地方政府工业化/平均每年带动上千万亩土地和农民非农化/农民劳动力和土地成为高负债条件下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

基本上没有引发冲突、没有“三农问题”。出现了农民收入和消费大量增加导致的典型的内需拉动型的黄金增长;原因是: 村内土地3年一小调/变现收益主要在乡村内部分配/增加村内的支农和社会福利开支

第二次是1994年分税制地方金融普遍出现贷差时期的“以地生财”

地方政府工业化大部分未完就普遍出现财政赤字/后续投资饥渴/政府直接出面以征占方式实现土地资本化、占有收益并转嫁成本

在农村资金非农化速度加快的同时、土地与劳动力两个要素的非农化比例愈益不合理/农民收入增速下降/三农问题浮现,同期内需不足/经济对外依存度大幅度提高

第三次是在1998-2003年银行市场化改革后的“以地套现”

银行商业化改制/异化于地方产业资本的、追求流动性获利的独立资本力量

地方政府只能通过不断占地才能从银行不断套取现金、大量资金投入到已经潜在生产过剩的开发区和短期无法回收的基本建设、楼堂馆所;形成高增长=高投资+高负债的模式

如果在宏观紧缩之中银根、地根抽紧,或土地供应中断,已经积聚起来的很大的政府与土地金融连接的破产风险将可能爆发。

四、国家战略:草根化农村成为危机承载主体

国家战略的重大变化——本质具有包容性的“三农”与国家可持续发展

□ 2005年以来相继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镇化”、“新农村建设”

□ 2007年以来更加强调农业的生态环保、社会文化等非经济功能

□ 2008年“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三农可持续发展目标

理解乡土中国的基本常识:世界农业的客观异质性

农业自身内部具有自然过程与经济过程高度结合的特征:在世界近代通过殖民化推进工业化的资本文明史中,农业内在特征不可能根除,遂客观上分化成三个异质性很强的不同类型□ 前殖民地国家(美加澳为代表)的大型农场农业

□ 二战前殖民主义宗主国(欧盟代表)的中小农场农业

□ 未被彻底殖民化的原住民为主的东亚传统小农经济国家(日韩为代表)的农户经济

……

中央与地方关系中的财税体制问题

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增加政府财政能力

社会欠账

□基本养老保险总体结余但平复不均

□养老体制的双规制劫富济贫

□享受了农民工红利的发达地区没有承担非本地员工的正常养老成本

五、后税费时期的乡村治理问题

□乡土中国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政治的“三治问题”

○秦汉以来的郡县制与最低成本的“皇权不下县,县下唯乡绅”

○新世纪之前的税费时代“向上负责”的治理体系,在“后税费时代”延续和政府亲资本导致某种程度上的强化

○多样化弱势群体的包容性发展缺乏表达——因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相结合,而呈现多样化,不肯能依靠科层化制式的官僚体系来满足。

□需要将重构和改善纳乡村治理入国家战略

○提高弱势群体组织化程度,奠定政府治理的社会基础,克服对接支农资源的交易成本,与其他措施互补

解决当前治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及本土实践

政府牵头构建综合性合作框架,提高弱势农户自我发展能力

执政党重提组织化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主体地位的实现途径

□为什么要”农民组织化“?

○降低政府与分散小农之间因交易费用过大而不对称问题

○在自我赋权、改善自治的条件下,改变单极治理和劣绅治理

□怎样才能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地方政府开展 “积极的执政能力建设”:主动构建与农民组织的伙伴关系,降低交易费用○生态文明理念之下的可持续发展:重在发扬中国几千年乡土社会传统的自主治理能力,推进农民的有机生产→联合购销→互助金融→文化建设

□倾向性问题

○外部介入:农村基层复杂利益矛盾的“泛政治化”提出

○内部发育:防止“精英俘获”、弱势群体受排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