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范式
教育学研究范式范型研究综述或述析教育管理
教育学研究范式范型研究综述或述析教育管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不断进步和发展,也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研究范式和范型。
本文将对教育学研究范式范型进行综述或述析,重点关注教育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方法。
1. 实证主义范式实证主义范式是一种以实证研究方法为基础的研究范式,强调对现象进行客观观察和量化分析,旨在发现普遍规律和因果关系。
在教育管理领域,实证主义范式常用于评估教育政策、教师绩效和学生学业成果等方面的研究。
研究者通常采用问卷调查、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等方法收集和分析数据,以得出可量化的结论和建议。
2. 解释主义范式解释主义范式注重对教育现象的解释和理解,强调研究者对现象的主观认知和构建的意义。
在教育管理领域,解释主义范式常用于研究教育政策制定的背后原因、教育组织中的权力关系和教育改革中的文化因素等。
研究者通常采用深度访谈、观察和文本分析等方法,以获得对教育现象更深入的理解和解释。
3. 批判理论范式批判理论范式侧重于对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下的教育问题进行批判性分析,强调对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的考察。
在教育管理领域,批判理论范式常用于研究教育制度中的权力结构、教育政策的社会影响和教育改革中的社会不平等问题等。
研究者通常采用文献研究、社会调查和政策分析等方法,以揭示教育现象背后的权力机制和结构性问题。
4. 拓扑学范式拓扑学范式是一种关注教育网络和关系的研究范式,强调对网络结构和关系模式的分析。
在教育管理领域,拓扑学范式常用于研究学校组织结构、教育政策的传播和教师社交网络等方面。
研究者通常采用网络分析和关系建模等方法,以识别和理解不同教育实体之间的联系和交互。
总结:教育学研究的范式和范型多种多样,每一种范式都有其独特的重点和方法。
实证主义范式注重事实和量化分析,解释主义范式强调解释和理解,批判理论范式关注权力和社会问题,拓扑学范式关注网络与关系。
在教育管理领域,研究者可以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选择合适的范式和方法,以促进教育管理实践的发展和改进。
教学研究的三种主要范式探析
教学研究的三种主要范式探析标题:教学研究的三种主要范式探析教学研究是教育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旨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
在教学研究中,存在着多种研究范式,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本文将深入探析教学研究的三种主要范式,包括实证主义范式、解释主义范式和批判主义范式,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运用。
### 一、实证主义范式实证主义范式是一种以实证研究为特征的范式,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收集客观、可观测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从而揭示教学现象的规律性。
实证主义研究追求客观性、可重复性和普适性,注重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验证性。
在实证主义范式中,研究者常常采用实验设计、问卷调查等方法,通过统计分析来验证假设并得出结论。
这种范式注重量化数据,通过大样本的研究来获取普适性的结论,从而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 二、解释主义范式解释主义范式强调对社会现象的深刻理解,关注个体和群体在特定环境下的经验、观念和文化。
与实证主义范式不同,解释主义研究更关注背后的意义和文化背景,试图理解教学现象的本质。
在解释主义范式中,研究者常使用质性研究方法,如深度访谈、参与观察等,通过对个体经验的深入挖掘,寻找教学现象的内在含义。
这种范式更加关注情境的复杂性,强调对社会现象的理解需要考虑多样性和文化差异。
### 三、批判主义范式批判主义范式强调对权力关系和社会不平等的批判性思考,关注教育体制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批判主义研究试图揭示社会背景对教学现象产生的影响,关注社会权力结构如何影响教育的公正性和不公正性。
在批判主义范式中,研究者通常运用批判理论、社会学等方法,关注教育体系中的权力分配、文化认知和社会阶层等因素。
这种范式追求对社会现象的深度理解,力求通过研究揭示隐藏在教育现象背后的社会问题,为改善教育体系提供建议。
### 结语综上所述,教学研究的实证主义、解释主义和批判主义范式各自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方法。
实证主义强调客观性和普适性,解释主义注重个体经验和文化,而批判主义关注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
教育研究的范式范文
教育研究的范式范文教育研究的范式是指一种理论框架或方法论,用于引导和组织教育研究的思路、设计研究问题、收集数据以及进行数据分析和解释等研究过程。
不同的范式反映了不同的研究理念和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教育现象。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教育研究范式:1.实证主义范式:实证主义范式强调使用科学方法进行客观观察和测量,追求确定性和一致性。
这种范式的研究重点是发展可重复的实验性研究设计,以验证假设,并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数据来检验关系。
实证主义范式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在教育研究中也有较大的影响。
2.诠释主义范式:诠释主义范式认为现象的个体性和情境性比普遍性更重要,注重理解和解释。
研究者使用定性方法,如访谈、观察和分析文本,探索现象的内在含义和意义。
诠释主义研究关注个体和群体的意识和经验,试图理解背后的意图和行为。
3.批判理论范式:批判理论范式强调对社会现象中的权力关系和社会不平等进行批判性分析。
该范式通过关注社会结构中的权力和压迫关系来解释社会现象,并试图改变不平等现象。
批判理论范式关注社会正义和民主,并试图推动社会变革。
4.建构主义范式:建构主义范式认为知识是通过主观体验和社会互动的建构而成的。
这种范式的研究关注个体社会化和文化背景对知识构建的影响。
研究者使用定性和定量方法来研究个体和群体构建知识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以上只是几种常见的教育研究范式,实际上教育研究领域还有很多其他的范式和理论观点。
教育研究者需要根据研究问题和目标选择合适的范式,并结合不同的方法和工具进行研究。
总之,教育研究的范式是教育研究中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不同的范式可以提供不同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工具,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教育现象,并最终促进教育发展和。
教育学的研究范式
教育学的研究范式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过程及教育效果等方面的问题,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推动教育改革。
在教育学研究中,有不同的研究范式,它们提供了不同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教育相关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几种主要的教育学研究范式,并分析其特点和应用。
一、实证主义范式实证主义范式是一种强调科学性和客观性的研究取向。
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观察数据,寻找变量之间的关联和因果关系。
实证主义范式在教育学研究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常用于测量教育现象、评估教育政策和教育项目的效果等。
例如,在研究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时,实证主义范式可以使用问卷调查来收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背景信息,然后进行统计分析,找出与学习成绩相关的因素。
这种研究方法侧重于客观数据和量化分析,能够提供较为客观的研究结果。
二、解释主义范式解释主义范式侧重于理解个体和群体行为的意义和目的。
它重视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和相互理解,关注研究对象的主观经验和意义构建过程。
解释主义范式常用于研究教育现象的内在意义、教育行为的动机和个体差异。
例如,在研究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时,解释主义范式可以采用访谈和观察等方法,深入了解学生的主观感受、学习动机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这种研究方法注重对个体的细致观察和深入交流,能够提供具体而深入的研究结果。
三、批判主义范式批判主义范式强调对社会现实和权力结构的批判和反思。
它关注教育的社会背景、教育制度的运作方式以及隐含的权力关系。
批判主义范式常用于研究教育中的社会不平等、教育体制的结构性问题和教育正义等。
例如,在研究教育公平性时,批判主义范式可以关注社会阶层对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和不公正现象,通过对权力关系和结构性问题的批判来推动教育改革。
这种研究方法注重对社会背景和社会问题的分析,能够揭示教育中存在的不公正和不平等现象。
四、构建主义范式构建主义范式注重个体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和意义的共同构建,认为知识是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教学研究的三种主要范式探析
教学研究的三种主要范式探析教学研究的三种主要范式探析:
一、第一种是解释性研究范式,它侧重于理解和解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认知和行为因素。
它主要分析和说明行为的起源和发展背景以及受影响的因素,并提出分析和发展这些行为的潜在机制。
解释性研究可以采用质性或定性的方法,利用根据调查、观察等形式的数据、文献、档案进行研究。
二、第二种是评价性研究范式,它侧重于评价教学所实现的目标或教学效果。
它涉及对教学结果、教学条件和教学活动的评价工作。
评价性研究可以采用定量的方法,广泛应用于教育评估中。
常用的类型有系统性评估、诊断性评估、学习水平测定、调查性评估和能力性评估等。
三、第三种是提高性研究范式,它注重在以往的评估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问题的原因,对现象进行分析,提出改进建议,以改善现状或解决问题。
提高性研究通常使用实验设计,从基础上研究具体教学活动的多种情境,比较不同教学活动的结果,结合经验提出有效的改进建议。
教育研究的范式课件
是意识的产物,也是认知的成果,而非独立存在的 实体。换言之,社会实体乃是人的心灵所创造的。
(2) 人如何了解社会实体?
• Positivism认为社会实体乃客观存在,因此作为一
种知识,理当可以经由观察与测量而具体掌握,揭 露其真相、描述其事实,并进而解释其中所蕴含的 法则。
种科学范式主导科学活动。
• Natural scientists generally believe that the
succession from one paradigm to another represents progress from a false view to a true view. No modern astronomer, for example, believes that the sun revolves around the Earth.
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类型
• 一般来说,不同范式对社会实体看法的差异
,显示在下列几个问题上: (1) 社会实体的本 质是什么?(2) 人如何了解社会实体?(3) 采 用哪种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最为适合?
(1) 社会实体的本质是什么?
• Positivism认为社会实体与存在于物理世界者一样
,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独立与人的思考与意识之外 ,不受研究者主观意向与了解的影响。
什么是研究范式(2)
• 范式(paradigm),韦氏词典将之解释为“
范例”(example)、“模型”(model)、 “类型”(pattern)。
• 1970年托马斯·库恩(Thomas S. hn)出
版了“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之后,“范式 ”成为学术界讨论研究方法论与学术发展的 核心概念。
教研范式说明文本
教研范式说明文本教研范式是一种教育教学研究的方法论,旨在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它基于研究性教学的理念,通过教师的自主研究和反思,不断改进教学实践,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教研范式的核心思想是教师作为一个研究者,要不断地观察、思考和实践,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学生的需求和问题,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与同事的交流合作,共同研究和解决教学中的难题,提高教学水平。
教研范式的实施过程可以分为四个步骤:确定研究问题、收集和分析数据、制定教学行动计划、评估和反思。
首先,教师需要明确自己的研究问题,可以是学生的学习困难、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等。
然后,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
基于数据的分析,教师可以制定相应的教学行动计划,并实施到教学实践中。
最后,教师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并对教学行动进行调整和改进。
教研范式的核心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通过自主研究和实践,教师可以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与同行的交流合作,共同研究和解决教学中的难题,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教研范式是一种基于研究性教学的教育教学研究方法论,通过教师的自主研究和反思,不断改进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教师作为一个研究者,需要不断观察、思考和实践,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发展。
教研范式的实施需要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也需要与同行的交流合作,共同研究和解决教学中的难题,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通过教研范式的实施,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和效果。
教学研究的三种主要范式探析
教学研究的三种主要范式探析教学研究是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其中包括了许多不同的范式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教学研究的三种主要范式,分别是实证主义范式、解释主义范式和批判主义范式。
实证主义范式是教学研究中最常见的一种范式。
实证主义范式强调通过观察和实证数据来验证理论或提出假设。
这种范式假设存在着可观察和可测量的客观现实,通过收集大量数据并使用统计分析方法来验证假设的有效性。
实证主义范式的目标是寻求普遍真理和客观事实,以指导教学实践。
实证主义范式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问卷调查和观察方法等。
解释主义范式强调理解和解释个体的行为和情境。
与实证主义范式不同的是,解释主义范式关注的是个体的经验、意义和解释,并试图理解人的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动机。
解释主义范式的研究方法包括质性研究、个案研究和文本分析等。
解释主义范式更注重个体的主观体验和独特情境的解释,相对于实证主义范式更加关注教育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批判主义范式强调对社会背景和权力关系的批判分析。
这种范式认为教育是社会政治力量的一种表现,教学行为和教育政策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性问题,还带有政治和社会背景的影响。
批判主义范式强调对社会不平等、权力关系和教育政策的批判性分析。
批判主义范式的研究方法包括政治经济分析、社会历史分析和社会学研究方法等。
批判主义范式试图通过揭示社会背景和权力关系的影响,推动教育的社会变革和公平发展。
尽管这三种范式在教学研究中都有其独特的贡献,但它们也存在一些争议和批评。
例如,实证主义范式可能会忽视个体的主观经验和独特情境,解释主义范式可能过于注重个体的经验而忽视了一般性的规律性,批判主义范式可能过于强调社会背景和权力关系而忽视了实际教学过程。
因此,在实际的研究中,研究者通常会结合多种范式和方法,以便更全面地理解和解决教学问题。
总之,教学研究的三种主要范式中,实证主义范式关注普遍真理和客观事实,解释主义范式关注个体的经验和情境,批判主义范式关注社会背景和权力关系。
2:教育科研的三大范式
一、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
• Positivism • 1.对客观现实的看法
• 真實是一種客觀的存在,可以透過理性工具對它進行科學驗證 • 世界就在那,以程度不等的静态形式以供研究人员研究。 • 经验、感觉 • 物质现实和社会现实独立于观察者,只要能毫无偏见地对这些现实进行观察,
观察的结果就构成科学知识。 • 从机械论的角度看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 2.研究者的角色 • 价值中立 • 研究人员应尽可能把自我意识排除在收集资料和报告研究成果的过程之外。 • 3.研究的焦点 • 科学验证
3.研究的焦点
批判反思
• 三大范式怎样做教育研究? • 实证主义——研究者立场 • 建构或诠释学(解释学)——学习者立场 • 批判——理想者 • 以好学生为例
• 定量研究(受实证主义影响)出数据,定 性研究(受建构主义、批判主义影响)出 理论。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区别
美国对定性研究方法的分类
第三节 教育研究的三大范式
• 一、范式(Paradigm)
• 它指的是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等 的集合。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 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 方式。
• 库恩对科学发展持历史阶段论,认为每一个科学发展阶段 都有特殊的内在结构,而体现这种结构的模型即“范 式” 。范式通过一个具体的科学理论为范例,表示一个 科学发展阶段的模式,如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之于古代科 学,托勒密天文学之于中世纪科学,伽利略的动力学之于 近代科学的初级阶段,微粒光学之于近代科学的发达时期,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之于当代科学。
是坚持理论研究还是扎根于实证研究?
• 是理论思辨研究?还是面向实践的实证研 究?
• 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对峙 • 理论的力量:影响大、持久 • 实证研究的用处
教育研究的基本范式-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教育研究的基本范式教育研究方法是人们在探索和认识教育科学规律中所使用的一些方式、手段、技术、技巧。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有两种主要的研究范式:一是模仿自然科学,强调适合于用数学工具来分析的经验性的、可定量化的观察,研究的任务在于确定因果关系,并做出解释,称为科学主义研究范式;另一种是从人文学科推衍而来的,所注重的是整体和定性的信息以及说明的方法,称为人本主义研究范式①。
一、科学主义的研究范式“科学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一股思潮,它是“以实证方法、数学方法、逻辑分析和语言分析的方法为手段,研究数学、逻辑学、自然科学中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以及人和社会问题”②。
科学主义将“科学”仅仅理解为实证白然科学,它要求哲学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和与之相关的社会问题,它崇尚可感经验、精确量化、机械性预设,反对用思辨的方法探讨、研究问题,相信唯有科学才是认识世界的有效而可靠的方法,唯有科学及其自身进化才能保证社会进步,科学主义因此又被称为“唯科学主义”。
科学主义在教育研究中表现为:一方面强调教育科研应采用可量化的研究;另一方面重视各种数据的收集、分析,并以此为依据阐释教育现象。
其研究特点如下: (1) 由于看到了事物本身具有内在固定的、可以重复发生的规律,因此人们十分重视事物(4) 常因果关系的解释,以及精确的定量分析与预测。
(2) 提倡严格控制的可量化的研究,重视研究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3) 试图对教育现象进行不偏不倚的研究,认为研究对象不依赖于研究者而独立存在,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在研究中应当是彼此分离的。
使用演绎法进行研究。
科学主义研究范式中基本研究步骤遵循了自然科学的研究过程,即研究者从观察教育现象人手,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并界定问题;然后经过查阅有关资料和进行深入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暂时假设;为验证假设,研究者需要根据研究要求选样本,进行测验和实验,收集有关数据、资料,并对这些数资料分析处理.寻找出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为了提高可信度,研究者有时也会采用控制组、实验组相对照的方法,确定变量的因果关系,最后得出结论。
教育研究的三种理论范式
Paradigm:是指科学共同体围绕某一学科 或专业所具有的理论上或方法上的共同 信念。这些共同信念规定了科学家研究 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基本理论前提。
人们所进行的科学研究是在既定的
范式下利用已有的研究工具、实验仪器
和设备所进行的认识世界的活动。没有
范式的研究活动是一种缺乏科学传统和
Relation between theoretical paradigm and
operational paradigm
Positivism/Postpositivism
Quantitative Research
experimental
quasi-experimental
measurement
学术背景的随心所欲。
教育研究的范式有必要区分理论范式 和操作范式。理论范式是指研究的前提 性设定;操作范式是指研究共同体实际 的操作规程。
理论范式是方法论性质的。
操作范式是具体研究方法层次的。
事实上理论范式是操作范式的前提性 承诺,有可能的是:研究者在操作时, 缺乏理论前提 的意识,这也是缺乏方法
Theoretical Demmesion on Paradigm Ontology: nature of reality Epistemology: nature of knowledge Axiology: nature of judgment Methodogy: approach to systematic inquiry
4、教育中的性别、种族、阶级方面的差异是 人为造成的,而不是本身固有的。
5、研究者与被研究者,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 6、被研究者理应成为研究的合理参与者。
4、科学研究是一种渐近的过程,不能完全认识 客观世界。
语文教育研究的范式
语文教育研究的范式、原则与基础一、语文教育研究三大范式二、语文教育研究的原则三、语文教育研究的基础一、语文教育研究范式“范式”及“范式转移”释义作为一个专门术语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首先使用的,是指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信念体系,它以一种范例的形式决定了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方法和程序。
. 范式一词推广到教育研究领域,主要是指教育研究者在从事研究过程中的共同的教育信仰,以及在此信仰指导下的教育研究方法和程序。
. 传统的两大范式:定量研究范式和定性研究范式. 一是模仿自然科学,强调适合于用数学工具来分析的观察——经验的、可量化的观察。
研究的任务在于确定因果关系,并作出解释。
另一范式是从人文学科推衍出来的,所注重的是整体和定性的信息,以及说明的方法。
——胡森:《国际教育百科全书》. 这种划分,事实上是只着眼于教育研究的现状,如果把视野扩展到教育研究乃至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长河,显然还存在着另一研究范式,即哲学研究范式。
. 教育研究范式可分为三种:思辨研究、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 这里的定量研究与实证研究是等同的,因为定量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哲学基础、研究方法与程序都是相同的;. 定性研究与质的研究是同一含义,质的研究与定性研究则都由英文翻译而来,只不过在内地翻译成定性研究,在港台地区翻译成质的研究而已。
思辨研究的特征. 思辨研究着重概念操作而不注重事实操作,思辨研究的对象,是不可直接观测或调查的抽象概念,所以,也有人将思辨研究称作哲学思辨研究。
. 思辨指的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不依据感性经验的思维方式。
因此,思辨研究是指从“先验原则”或“公理”出发,依靠直觉、洞察、逻辑推理来获取知识。
.哲学思辨研究范式是以哲学思辨的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思考,并着重于依据一定的哲学观构划教育的理想或应然状态。
——李雁冰. 哲学思辨是教育研究中最古老、存在最久远的研究范式,这是由哲学、教育的特性决定的。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研究是关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学问,它必须到哲学那里去寻找答案,“哲学就是教育的最一般方面的理论。
教育研究范式的演变过程
教育研究范式的演变过程教育研究范式的演变教育研究范式是指教育研究的理论框架,它提供了一种统一的方法来理解和研究教育问题。
它的演变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研究者们开始探索教育研究的不同方法。
这些方法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传统范式、构建主义范式和复合范式。
传统范式是20世纪50年代最早的教育研究范式,它基于经典科学方法,侧重于定量研究,以收集和分析数据来探索教育问题。
它的主要特点是以实证为基础,以描述和推断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探索和描述教育现象为主要研究目的。
构建主义范式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新型教育研究范式,它基于构建主义理论,侧重于定性研究,以收集和分析数据来探索教育问题。
它的主要特点是以构建主义理论为基础,以叙述和解释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探索和理解教育现象为主要研究目的。
复合范式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新型教育研究范式,它基于复合研究方法,侧重于定量和定性研究,以收集和分析数据来探索教育问题。
它的主要特点是以复合研究方法为基础,以描述、解释和推断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探索、理解和推断教育现象为主要研究目的。
传统范式、构建主义范式和复合范式是教育研究范式的三个主要阶段,它们的演变反映了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
传统范式以实证为基础,以描述和推断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探索和描述教育现象为主要研究目的。
构建主义范式以构建主义理论为基础,以叙述和解释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探索和理解教育现象为主要研究目的。
复合范式以复合研究方法为基础,以描述、解释和推断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探索、理解和推断教育现象为主要研究目的。
这三个阶段的演变反映了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也反映了教育研究范式的演变。
传统范式以实证为基础,构建主义范式以构建主义理论为基础,复合范式以复合研究方法为基础,这三个阶段的演变表明,教育研究范式的演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不断发展和完善,以更好地满足教育研究的需求。
总之,教育研究范式的演变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它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传统范式、构建主义范式和复合范式。
教育研究的范式范文
教育研究的范式范文引言:教育研究作为一门学科,旨在通过对各类教育问题的研究探索,为教育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理论指导。
在教育研究领域,存在着不同的范式,它们构成了研究的基本框架和方法论,对于教育研究的推进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传统的实证主义范式、解释主义范式和批判性范式的特点和应用进行探讨,并以教育研究的案例,说明不同范式的应用。
一、实证主义范式实证主义范式是一种以经验观测和实证验证为基础的科学研究方法论。
该范式强调通过量化方法,收集、分析和解释可观察到的现象,并建立一般性规律或预测能力。
实证主义范式主张客观性和中立性,追求客观事实的发现和验证。
它常用于研究问题的描述、解释和预测,对于教育政策评估、教学方法效果的测试和分析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
案例:通过实证主义范式研究教育政策的有效性在教育研究中,政策评估是一个重要的领域。
以美国教育政策评估为例,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收集大量的数据,运用统计模型对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估。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收集学生的测试成绩、学生违纪情况等数据,结合教育政策的实施信息,统计分析政策对学生成绩和行为的影响。
通过实证主义范式的研究方法,可以客观、准确地评估教育政策的有效性,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依据。
二、解释主义范式解释主义范式强调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和解释,强调主体的主观意义和文化背景。
解释主义范式认为社会现象是由个体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需要通过理解这些相互作用的历史、文化和背景来解释其意义。
在教育研究中,解释主义范式常用于研究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观念和信念等方面。
案例:通过解释主义范式研究教育者的行为与意义例如,研究者可以选择一个教育机构,观察其中的教师行为,并通过交流和观察等方式了解教师的意义构建过程。
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理解、教学策略的选择和教学过程中的反思等方面,并通过对教师个体、社会背景等因素的分析,解释其行为的意义。
解释主义范式的研究方法可以提供更为深入和全面的理解,帮助我们认识到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个体差异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教研活动范式分析(3篇)
第1篇摘要:教研活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对教研活动范式的分析,旨在揭示教研活动的特点、流程、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为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和实效性提供参考。
一、引言教研活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它能够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然而,在实际的教研活动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活动形式单一、内容空洞、效果不佳等。
为了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和实效性,有必要对教研活动范式进行深入分析。
二、教研活动范式概述1. 定义教研活动范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或教师群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的教研活动模式。
2. 类型(1)按组织形式分类:个体教研活动、集体教研活动、跨校教研活动。
(2)按活动内容分类:教育教学研究、课程与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评价、教师培训等。
(3)按活动方式分类:研讨、观摩、培训、竞赛等。
三、教研活动范式特点1. 专业性教研活动以教育教学为核心,注重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2. 实践性教研活动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践,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目标。
3. 创新性教研活动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4. 合作性教研活动强调教师之间的合作,共同探讨教育教学问题,实现资源共享。
5. 持续性教研活动具有长期性、持续性,能够不断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四、教研活动范式流程1. 准备阶段(1)确定教研主题,明确活动目标。
(2)制定活动方案,包括活动时间、地点、人员、内容等。
(3)邀请专家、学者或优秀教师参与活动。
2. 实施阶段(1)开展研讨、观摩、培训等活动。
(2)分享教育教学经验,探讨教育教学问题。
(3)总结活动成果,形成共识。
3. 反馈阶段(1)对活动效果进行评估。
(2)收集教师反馈意见,改进活动方案。
(3)总结经验,为今后教研活动提供借鉴。
五、教研活动范式效果1. 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教育研究范式
教育研究范式教育研究的范式范式”的形成,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它是由美国科学家库恩提出的,其基本含义即为学科的科学群体所认同,学科的内容和研究要素、过程、方法等须形成基本规范和结构式的框架。
教育研究作为一门具体科学研究,它的研究范式即是指教育科学的研究群体对本群体所从事的教育研究活动的基本规范和结构式的框架的共同认识。
范式决定了准则,人们借此选择和明确探究的问题及研究思路,它以一种返利的形式决定该领域研究者的科学研究方法和程序。
随着范式的不断变化发展,范式作为一个介于共同体和外部世界之间的相对稳定的有意义的系统,本身具有着丰富的文化涵义。
首先,范式建构主导着科学共同体成员心理价值,使他们在探索自然的道路上不断获得成功的同时, 也使自己成为具有共同心理价值意识的群体,成为归有所属的真正的科学家;其次,范式规范着主体行为方式,尤其是规则范式中所具有的一系列规则以其既得的有效性和权威性规范着共同成员参与科学活动的行为方式;最后范式对科学家具有示范效应。
例如经典著作、典型事例、教科书、已解决的难题等不仅为某种科学研究的出现提供了模型,给科学家从事某项研究提供了榜样,而且教师等做了示范作用。
因此教育研究的示范指导我们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除了加强对各种示范类型的理解和运用还要有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才能使范式符合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发展。
例如科学和人文是21世纪教学的两大重点,因此在教育范式研究中还要体现时代性,研究方法的科学化和教育研究成果的客观性,坚信教育研究能够达到自然科学那样的规范水平。
教育研究人文精神则强调教育研究的人文性质、教育研究成果的价值标准,坚信教育研究只有通过人文途径和方法才能规范化。
二者的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日益把实验室研究与现场的实情研究结合起来; 坚持把科学研究与哲学分析结合起来, 使事实与价值在研究上获得一致;强调教育研究过程中理性因素与情感因素结合,无论研究者还是被研究者, 都以完整的“人”进人研究情境和过程,以求研究成果更合乎实际情境中的人。
教育研究范式
主要特点:第一, 验证性。
它是先提出研究假设, 并从实践中搜集资料来证实或证伪假设, 同时也表明了其研究逻辑的演绎性。
第二, 控制性。
在研究情境方面, 教育定量研究范式一般要求控制无关变量, 或设置控制组来抵消无关变量的影响, 以便精确的研究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第三, 可重复性。
教育定量研究范式要求研究者保持客观的态度, 研究资料和过程尽量避免价值、主观倾向的“污染”, 因此, 定量研究者认为只要有精密的测量分析工具和规则的操作程序, 研究就应是可重复的。
优点:简明扼要并且有说服力的。
局限:首先,定量研究范式很难把握教育活动的深层意义与价值。
其次,定量研究范式忽视了教育活动的整体性。
再次,定量研究范式造成大量信息的流失,从而歪曲了本真的教育存在。
最后,定量研究范式揭示的规律可信性就被弱化了。
适用范围:从教育研究的对象:教育定量研究适用于活动层面的一些物化或易于量化的部分从教育研究的性质:教育定量研究适用于事实层面的研究, 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从教育研究的目的:为了提供事实例证, 为理论论证或政策决策服务, 一般可采用教育定量研究范式。
主要特点:第一, 归纳性。
教育定性研究范式的研究者在研究之前, 一般没有理论假设, 而是直接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概念和命题, 然后再上升到理论, 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归纳式研究模式。
其最著名的理论建构模式是 1967 年格拉斯和斯特劳斯提出的“扎根理论”。
第二, 自然情境性。
教育定性研究范式要求教育研究者花费相当多的时间, 深入到实际生活中去, 对自然发生的事件进行观察, 描述各种行为的发生, 并记录不同条件下所产生的结果。
因此, 它常常又被称为场地研究、现场式研究、田野研究等。
第三, 描述性。
根据教育定性研究范式搜集的资料, 一般采用文字或图片的形式, 而不采用数据的形式。
它要求研究者尽可能“原汁原味”呈现研究对象, 使研究的信息尽可能的详细与丰富。
第四, 过程性。
教育定性研究范式关心的是过程, 而不是结果和产品。
教育研究范式的变革与发展趋向
教育研究范式的变革与发展趋向一、本文概述《教育研究范式的变革与发展趋向》一文旨在探讨教育研究范式的历史演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本文将首先回顾教育研究范式的传统模式,包括实证主义、解释学、现象学和批判理论等,分析它们在推动教育科学研究发展中的作用与限制。
随后,文章将重点讨论当代教育研究范式的变革,特别是混合方法研究、跨文化研究、定性比较分析等新兴范式在解决复杂教育问题中的应用与价值。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教育研究范式的未来发展趋向,包括研究方法的多元化、研究视角的跨学科融合、以及研究重心的转移等,以期为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推动教育科学的繁荣与发展。
二、教育研究范式的历史演变教育研究范式的历史演变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它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哲学观念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研究的影响。
从最初的哲学思辨,到实证主义的盛行,再到后现代主义的多元视角,教育研究范式不断经历着变革和发展。
在哲学思辨阶段,教育研究主要依赖于哲学家的逻辑推理和直觉洞察,通过思辨的方式探讨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这一阶段的研究往往是主观的、非实证的,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
随着实证主义的兴起,教育研究开始转向以实证为基础的定量研究范式。
实证主义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统计等方法收集客观数据,并对数据进行量化分析,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这一阶段的研究注重可观察、可测量的事实,追求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然而,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教育研究范式再次发生了变革。
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性、复杂性和相对性,认为教育研究应该关注不同文化、不同群体的声音和观点,采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和视角。
这一阶段的研究注重批判性、反思性和解释性,追求对教育现象的深入理解和全面解释。
教育研究范式的历史演变是一个不断变革和发展的过程。
从哲学思辨到实证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每一种范式都有其独特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都为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教育研究范式(精)
---------------------------------------------------------------最新资料推荐------------------------------------------------------教育研究范式(精)教育研究范式教育研究范式长期以来,不同研究者采取不同的教育研究思路、框架,这就逐渐形成了教育研究的多种范式。
一、哲学研究范式一、哲学研究范式(一)概念(一)概念研究者认为,哲学研究范式是以哲学思辨的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思考,并着重于依据一定的哲学观构划着教育的理想或应然状态。
〔李雁冰,2019(1)〕(二)历史(二)历史研究者指出,哲学研究范式是最古老的一种教育研究范式,它产生于古代,至今仍然作为一种有效的研究范式而存在着。
代表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卢梭、赫尔巴特、杜威、马斯洛以及要素主义、永恒主义、改造主义等各教育流派。
〔李雁冰,2019(1)〕(三)缺陷(三)缺陷一是单一化的终极价值取向,与此有关,在思考教育问题时,往往在设想某种终极理想的人,作为构建教育理论的依据。
正因为如此,各种理论往往抱着独此为尊、唯我为是的态度,由此导致的争议往往是各执一端,看不到各自理论的局限和理论间的共通性。
而且,事实上,任何追求某种终极的实体的人性的政府都是虚妄的。
二是容易流于哲学本身所易犯的虚玄而脱离教育实际,有违教1 / 12育研究这一实践性极强的科学精神。
因此教育研究的哲学范式衰落下去。
〔李雁冰,2019(1)〕(四)具体方法(四)具体方法一是从某种特定的哲学观点出发,演绎出相应的教育思想;二是从个别的教育问题入手,上溯至某种哲学框架,从而建构教育理念的框架。
无论何种途径,思考的都是教育中的目的、价值、规范等带有终极意义的问题。
二、量化研究范式二、量化研究范式(一)概念和哲学基础(一)概念和哲学基础 1.概念:有的称之为定量研究;还有研究者称之为实证分析范式;有研究者认为,量化研究范式亦即实证研究范式,是以教育事实为研究对象,借助数学工具,以求发现教育规律的研究范式。
教育心理学研究范式剖析
教育心理学研究范式剖析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学习和教育的学科,通过分析心理过程、认知能力和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因素,旨在提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政策。
研究范式是教育心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本文将对教育心理学研究范式进行深入剖析。
一、实验研究范式实验研究范式是教育心理学中最常见的研究方法之一。
在实验中,研究者可以控制和操纵不同的变量,并通过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表现,来研究特定的教育现象或者探索某种认知过程。
实验研究范式可以提供有效的因果关系,帮助教育者了解特定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例如,一个典型的实验研究范式可以是对比两种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研究者可以将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对照组继续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通过对比两组学生的学习成绩,研究者可以得出关于教学方法影响学习成绩的结论。
二、观察研究范式观察研究范式是另一种常见的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
观察研究范式的目的是观察和描述现实生活中的教育情境,以便了解特定的行为和因素之间的关系。
观察研究范式不会主动干预研究对象,而是通过观察和记录来收集数据。
举个例子,一个观察研究范式可以是观察学生在自习室学习的行为和方式,以了解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偏好。
研究者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等方面的行为,来分析不同因素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三、问卷调查研究范式问卷调查研究范式是一种用于收集大量信息和意见的方法。
研究者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向受访者提出特定的问题,并以标准化的方式收集数据。
问卷调查研究范式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人们的态度、信念、意见和经验等信息,进而分析其与教育相关的行为和决策。
例如,一项问卷调查研究可以是调查学生对于在线学习的态度和体验。
研究者可以设计一份问卷,包括关于在线学习的问题,如学生对于在线学习的喜好程度、学习动机以及对于在线学习环境的反馈等。
通过分析问卷结果,研究者可以了解学生对于在线学习的看法和体验,进而为教育实践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研究范式长期以来,不同研究者采取不同的教育研究思路、框架,这就逐渐形成了教育研究的多种范式。
一、哲学研究范式(一)概念研究者认为,哲学研究范式是以哲学思辨的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思考,并着重于依据一定的哲学观构划着教育的理想或应然状态。
〔李雁冰,2000(1)〕(二)历史研究者指出,哲学研究范式是最古老的一种教育研究范式,它产生于古代,至今仍然作为一种有效的研究范式而存在着。
代表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卢梭、赫尔巴特、杜威、马斯洛以及要素主义、永恒主义、改造主义等各教育流派。
〔李雁冰,2000(1)〕(三)缺陷一是单一化的终极价值取向,与此有关,在思考教育问题时,往往在设想某种终极理想的人,作为构建教育理论的依据。
正因为如此,各种理论往往抱着独此为尊、唯我为是的态度,由此导致的争议往往是各执一端,看不到各自理论的局限和理论间的共通性。
而且,事实上,任何追求某种终极的实体的人性的政府都是虚妄的。
二是容易流于哲学本身所易犯的虚玄而脱离教育实际,有违教育研究这一实践性极强的科学精神。
因此教育研究的哲学范式衰落下去。
〔李雁冰,2000(1)〕(四)具体方法一是从某种特定的哲学观点出发,演绎出相应的教育思想;二是从个别的教育问题入手,上溯至某种哲学框架,从而建构教育理念的框架。
无论何种途径,思考的都是教育中的目的、价值、规范等带有终极意义的问题。
二、量化研究范式(一)概念和哲学基础1.概念:有的称之为定量研究;还有研究者称之为实证—分析范式;有研究者认为,量化研究范式亦即实证研究范式,是以教育事实为研究对象,借助数学工具,以求发现教育规律的研究范式。
2.哲学基础:有研究者认为,量化研究的哲学基础是科学主义;也有认为,是实证主义。
(二)历史17、18世纪以来,自然科学长足进步,工业技术成绩斐然。
在这种情况之下,以追究形而上学为己任的哲学传统受到质疑,科学及其方法逐渐取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19世纪中期,孔德创立了以经验和科学为基础的新哲学体系——实证主义哲学,即所谓“真正的科学方法”,并竭力把它推广到社会研究领域。
1900~1930年间,教育研究中量化研究范式兴起,梅伊曼和拉伊创立的实验教育学,涂尔干等社会学家把教育作为社会事实来研究,都是量化研究范式用到教育研究中来的典型事例。
(三)功能与局限1.功能:具有结构性、清晰性以及一定的预见性的特点,可用来指导我们的研究工作。
2.局限:第一,从研究对象来看,教育研究中实证—分析范式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上的具体事实,是剥离了价值取向的事实,这在现实的研究中是很难保证的,因为整个教育活动是处于各种价值取向相互作用的无形网络之中。
第二,量化研究追求数量和精确性,但是教育科学的对象要比自然科学的对象复杂得多,适用于自然科学的严密的数学工具很难完全用于教育研究。
第三,从研究对象与研究主体关系来看,我们只有把对象和主体放在一起考察才能更深刻地认识研究对象。
第四,量化研究造成许多弊端,如: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视为被加工的原料,学校则是指生产的工厂;教育研究从整体上失去了理论创造特征,成了仅仅是规范实践的教条,实践也因这种规范而成了无创造的操作活动,这一切引起了人们的反思、批判。
三、质性研究范式(一)概念和哲学基础1.称谓“质性研究”来自英文中的Qualitative research。
有以下几种翻译:(1)“质性研究”〔马云鹏、周亚君、白芸〕;(2)“定性研究”〔李雁冰,谢小庆,常河山,曾君〕;(3)“定性研究”,后来改称为“质性研究”〔陈向明〕;(Qualitative research一词在我国大陆以前译为“定性研究”,在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被译为“质性研究”。
〔陈向明,1996(3)〕由于在我国历来的研究方法论中,定性研究有其特殊的含义,多指研究者本人对问题的思考和看法,多从思辨的角度对研究问题进行描述。
而这种定性研究的思考方式与质性研究有很大不同,故将Qualitative research译为定性研究似乎不妥,也容易在概念上引起混淆和误解,因此译为质性研究或质化的研究更合适一些。
〔马云鹏等,1999(2)〕)(4)人文理解范式〔梁燕玲、余嘉云〕;(5)“质化研究”〔冯生尧、朱志勇〕。
2.定义:质性研究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方法。
〔陈向明,12页,2001〕3.哲学基础:现象学、解释学、人本主义、自然主义、建构主义、后实证主义、解释学、现象学等。
(二)历史:研究者认为,质性研究范式是崛起于20世纪中期的一种研究范式。
也有研究者认为,早在20世纪初,质性研究方法就在美国的“芝加哥学派”中广泛运用。
(三)特点及适用范围1.特点第一,质性研究是描述性的,它所用的资料以描述性资料为主,研究者以现场的观察记录、关键人物的访谈实录、文件、图片、实物等为主要的资料来源。
第二,质性研究是整体性的,它将现场里的人与事物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它是对研究对象的整体的认识。
第三,强调在自然情境中作自然式探究,在自然情境中收集现场自然事件的资料,不寻求脱离现实的一般结构。
注重情境脉络,从现场的关系结构中去发现事件发生的连续关系和意义。
换言之,质性研究是临床性的。
第四,质性研究是从研究对象的角度来研究问题,注重现场参与者的观点,从现场局内人的观点去了解他们如何看世界;质性研究不作价值判断,研究者着重于了解研究者的观点。
第五,质性研究具有归纳的取向,其方法是归纳性的,运用了归纳分析的方法,即从资料搜索的过程中发展和归纳概念、理论或洞察力,而不是收集资料和证据来评估或验证在研究之前预想的模型、假设或理论。
第六,质性研究是人性化的,研究者亲自去体验被研究者的内在生活和人性特质。
2.适用范围:质性研究特别适合于教育这类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因为它强调对社会现象的深入了解,尊重实践者对自己行为的解释,这就迫使研究人员深入到教育的内部,和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一起学习工作,听取他们的意见,找到问题的症结和解决办法,将研究结果用于教育实践。
目前国外质性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领域的运用已十分广泛,在教育学基本理论、教育管理、课程设置、教学法、师生互动关系、校园文化、教育和社会的关系等方面都有所涉及,成为对量化研究、哲学思辨等其他方法的一种有力挑战、补充和提高。
(五)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关系1.区别第一,哲学基础不同。
量-实证主义哲学,质-现象学、建构主义、后实证主义、解释学、现象学。
第二,研究目的不同。
量-着重于通过对社会事实的测量,以确立各种社会事实及现象间的关系;质-着重于对被研究者的意义解释系统进行再现和建构,不仅重视研究结果,也重视研究过程,还关注不同的人如何理解各自生活的意义,注重从现场的关系结构中发现事件发生的连续关系和意义,揭示各种教育情境的内部动力和定量研究所忽视或舍弃了的人类经验中那些特性的层面。
第三,研究问题的性质不同。
质性研究的研究问题衍自研究者初步获得的知识经验,收集、分析资料后又将多次重新形成研究问题,其研究焦点是全貌的,即探索整体或完全的面貌,其研究偏向于发现,即由收集资料中演化出学说与假说。
量化研究的研究问题在收集资料前直接由穷尽文献探讨而来,通过选取概念、变项及操作定义而形成问题,问题以建立的假设表示,其研究焦点是部分的,即研究精选的、预先界定的变项,其研究偏向于验证,即研究事先已确定的假说。
第四,两者在研究者的角色地位上不同,或者说,两者在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上不同。
质性研究强调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深入接触,相互间是信任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研究者基本上是一个学习者,向现场的被研究者学习他们观看世界的方式,仔细地了解他们的观点。
研究者本人是收集资料的唯一能动的工具。
量化研究中,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是短期的关系,相互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有一定的界限。
〔黄娟娟,1999(7)〕在量化研究中,为了对教育现象进行客观公正的研究,强调研究者必须与被研究者完全分开,以避免偏见;而在质性研究中,研究者却与被研究者作长期接触,观看他们的日常生活,自然地、直接地接触被研究者的内心世界,以期获得被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中的第一手资料。
〔欧群慧,2001(5)〕第五,两者的研究程序不同。
质性研究采用循环式步骤探究问题,即从发现问题到解释研究的发现,并不是那么步骤分明、循序渐进的,而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表现为研究者选择一个研究方法后,即一再地重复探索的过程。
而量化研究程序是直线进行的,操作各自分离的顺序,采用直线型研究程序:界定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检验假设的工具、收集分析资料、获得结论。
〔黄娟娟,1999(7)〕有研究者对两者的研究程序进行了详细的比较。
〔李蓓春,2000(2)〕第六,两者的研究技术或方法不同。
质性研究者以统整的观点进行研究,因此需要在现场很多时间,运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藉以发现所有的研究角度和资料的脉络性,质性研究采用的研究技术、方法主要有观察、参与观察、各种文献之概览、开放性的访谈、历史研究法、人种志方法等,研究在自然情境中进行“自然式探究”,量化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技术、方法为实验、调查、结构化的访问与观察、准实验等。
〔黄娟娟,1999(7);欧群慧,2001(5)〕第七,两者的研究资料性质不同。
质性研究资料性质是主观的、描述性的,资料即是人们在情境中的知觉,资料多以文字或图片的形式呈现,资料收集范围有访谈记录、观察记录、照片、个人资料、现场存有的或现场人们运用的正式文件以及运用问卷和仪器等不同方式收集不同来源和形态的资料,以补充和增进工作及交叉检核资料的真实性。
量化研究所收集的资料性质是量化形式,是数量化资料,以数字的形式呈现。
第八,对研究资料的分析不同。
质性研究用归纳方式分析资料,当然是有分析的归纳,强调理论必须有效地与经验世界相结合。
量化研究是采用演绎方式分析资料,是在资料收集以后才对资料进行分析。
第九,两者对教育研究的影响不同。
质性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活动中的影响表现在:①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教育活动;②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有利于研究者对教育现象的动态性特征形成全面的和正确的认识;③质性研究方法有助于对教育现象背后的意义和价值形成正确理解;④质性研究方法把人类的行为假定为一种有意义的行动、一种自觉能动的活动,这有多方面的意义。
量化研究方法对教育研究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教育领域借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利于教育科研的简单化、精确化、客观化;②在教育领域中适用量化研究方法,可减少教育过程和研究工作存在不一致而给研究结果带来的影响;③运用量化研究方法可以展开教育活动个体行为的研究,从而通过个体的行为变化来推断教育整体特质;④运用量化研究方法,可以使教育研究过程不受研究者主观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