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精选文档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终稿)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终稿)](https://img.taocdn.com/s3/m/993b8736cf84b9d528ea7aa5.png)
建立专制主义制度 丞相权力很大
西汉的中(内)、外朝制度;
汉 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一分为二 趋势:
皇帝总揽大权
相权不
隋唐
三省六部制
①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
北宋 构②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
三司使分割相权
一分为三 一分为三
断削弱, 皇权不 断加强
元 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相权反弹
二、从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
阶段 朝代
地方官制
对中央集权影响
形成 秦
汉初
巩固
武帝
郡县制 郡国并行 推恩令
加强 削弱 加强
完 善
唐 道府县、藩镇割据
削弱
加强
宋
收兵权建禁军;派文 加强;但三冗; 官设通判;设转运使 积贫积弱
新 发元 展
宣政院直辖地
河北、 山东、
中书省 直辖地
山西
元代的行省
总结:从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
从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
阶段 朝代
形成 秦
巩 汉初 固 武帝
地方官制
郡县制 郡国并行
推恩令
完 善
唐
加 强
宋
道府县、藩镇割据
新 发元 展
对中央集权影响
加强 削弱 加强
削弱
太祖问: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
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 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宰相赵普回答: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
阶段 朝代
形成 秦
汉初
巩固
武帝
完 善
唐
地方官制
郡县制
对中央集权影响
加强
加强 宋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4e70461f7375a417866f8f7c.png)
练习
1、推行郡县制有利于巩固秦的统一,是因
为这一制度 A.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B
B.便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
C.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
D.提高了政令施行的效率
2、隋唐时期,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一
C 现象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⑵原因: 汉高祖对秦亡的错误认识
⑶影响: 出现王国问题,分裂割据 ⑷解决: ①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⑸特点: ①“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 ②“有所损益”:郡国并行制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二)唐朝:
1、唐中期设置藩镇(节度使) 2、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藩镇势力的发展对中央集权带来怎样的影响?
唐玄宗 设藩镇
拥兵自重
安史 之乱
集权削弱
藩镇 割据
实质是中央集权 与地方分权之争
(三)、北宋:
材料1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
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
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他
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
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
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不能应试者, 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 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 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 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 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 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第一章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一章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e8473e67650e52ea55189884.png)
一 从汉至元,各朝代采取哪 些措施削弱相权?
从 汉
中央政 治制 度
汉朝 中朝与外朝 隋唐 三省六部制
至 的演变 宋朝 “二府”
元
政
元朝 中书省
治
制
度
的
演 变
地方政
治制 度
的演变
二 从汉至元,中央采取哪些措施加 强对地方的控制?
从 汉
中央政 治制 度
汉朝 中朝与外朝 隋唐 三省六部制
至 的演变 宋朝 “二府”
元
政
元朝 中书省
治 制
西汉 诸侯王国
度 的
郡——县 东汉 州——郡——县
演 变
地方政
隋朝 州——县 唐朝 道——州——县
治制 度 宋朝 路——州——县
的演变 元朝 行省—路—府—州—县
• “自封建变为州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 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 蒙古统治者应采取什么措施才能进行有 效的统治?这些措施在历史上产生了什么 重大影响?
从汉至元,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造成哪些影响?
有利
不利
从 汉
中央政 治制 度
汉朝 中朝与外朝 隋唐 三省六部制
至 的演变 宋朝 “二府”
元
政
元朝 中书省
治 制
西汉 诸侯王国
度 的
郡——县 东汉 州——郡——县
演 变
地方政
隋朝 州——县 唐朝 道——州——县
治制 度 宋朝 路——州——县
的演变 元朝 行省—路—府—州—县
原创5: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原创5: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5bfd0fe7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25.png)
汉 武 帝 刘 彻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 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结 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
4
2.唐中期节度史与藩镇割据
唐中期,节度史享有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安史 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唐朝藩镇割据导致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 唐朝设藩镇(节度使)
10
元朝行省制度的意义: (1)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统 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国省 制的开端。
11
宣政院直辖地
河北、中书省 山东、直辖地 山西
元代的行省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秦 (三公九卿)
汉 (中、外朝制)
魏晋南北朝 (三省体制)
19
3.隋唐时期为什么实行科举制?科举制是怎样演变发展? 有何影响? 原因: 隋朝统一后,由于世家大族没落,依靠门第选官
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继续下去 演变: 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隋炀帝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宋(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度)
20
影响 ①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 化素质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 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皇帝
中书省
尚书省
(草拟、颁发诏令) (执行命令)
门下省 (审核政令)
吏、户、礼、兵、刑、工 2.评价: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 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15
宋朝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 皇帝
财政
行政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6ea8404aa0116c175e0e483f.png)
(三)北宋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削减藩镇节度使权力,派 文臣做地方官
2、改“道”为“路”,监察州 县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四)元朝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实行行省制
省最高行政长官:平章政事由蒙古人担任
地方行政结构:省、路、府、州、县
2、晋、冀、鲁由中书省直接管理
3、设宣慰司管理边远民族地区
2、增参知政事为副相,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3、设三司管理财政,分 割宰相的财权
削弱相权 扩大皇权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四)元朝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省二院)
1、最高行政机关:
中书省领六部,行宰相职权
2、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
元朝 加强皇权 的新举措
3、统领宗教及西藏事务: 宣政院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3 、唐朝: 三省六部制 皇帝
中
尚
门
书
书
下
吏户礼兵刑工
想一想: 唐朝中央政令是如何出台的? 评价: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
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 重大创造。
(三)北宋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二府三司三衙)
1、中央 “二府”
行政:中书门下——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军政:枢密院——长官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
从汉到元政治 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两汉的演变 (中、外朝制)
1、沿袭皇帝制度
2、三公九卿 外朝(执行机构)
3、中朝(决策机构) 4、东汉:尚书台
(二)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1、魏晋南北朝:形成三省体制
皇帝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ddc05817a45177232e60a26f.png)
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 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 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 要原因。下列各项最能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 项是 A 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 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降低将帅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 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B
加强对官吏的检察是实现吏治清明的重要
A 地主势力的削弱 B 三公九卿制的废除 C 决策中枢的转移 D 外戚和宦官专权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三省体制
(三)、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中书省——决策机构 门下省——审议机构 尚书省——执行机构,下设六部
意义:相权一分为三,各省分工合作、互相监督,既提高了 办事效率,又加强了皇权,封建官僚统治机构日益完善。三 省六部制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具 有划时代的意义。
• ①完善科举程序 ②创立行省制度 • ③强化文化政治 ④世俗文学兴起 •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答案】C • 【解析】本题关键词是是“数千载发展,在赵宋到达一个
新高度”,只有②项是元朝的创新,不合题意。科举制从 隋朝产生,到宋朝在程序上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并 实行糊名法防舞弊。“文化政治”是指儒家思想作统治思 想及“文人治国”,从西汉武帝以来就有这种趋势。世俗 文学是指从从唐代传奇到宋元话本、宋词等。
措施。历史上,下列机构或官职具有监察
职能的是①御史大夫②通判③御史台④军
机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A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一)、两汉时期 1、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与王国问题的 解决(推恩令)
2、刺史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dbfe18713c1ec5da51e2701e.png)
枢密院
最高军事机关
中书省
宣政院
宗教、西藏
上承天子,下总百司
皇权新发展
从汉到元君主专制是怎样演变的?总体 呈现怎样的特点?
阶段 调整、演变情况 “三公” →中、外朝(西汉) 特点
两汉
从魏晋 三省六部制形成、完善 南北朝 到隋唐 北宋 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 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割相权
相权 不断 削弱 皇权 不断 加强
元朝 设中书省替代三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中书省长官行使相权,位高权重.
君主专制的演进(巧记方法 )
汉承秦制有变化,武帝起用布衣相; 魏晋南北有三省,隋唐六部完善它; 宋代皇权更加强,制约宰相有办法; 参知政事分行政,三司财政约束它。 元朝也设中书省,唐元中书要分开。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
汉 武 帝
其后更用主父偃谋,令诸侯 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字弟,而汉为 定制封号,辄别属汉郡。汉有厚 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 -《汉书》卷53 设置刺史
全国划分为13个 州郡,各置刺史一 人,刺史位卑权重, 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 : 趋势 2、唐朝: 趋势
唐玄宗 拥兵自重 设藩镇
宰相赵普回答: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 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 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 兵,则天下自安矣。”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制度的变化) 3、北宋: 趋势 进一步加强
(1)措施: 1)军事:杯酒释兵权,编禁军; 2)行政: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负责 监督; 特点: 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②分割地方的权力, 加强中央集权;③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3)财政:设转运使,将地方赋税大部分 转运到中央,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开支。 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 (2)评价: 面,基本上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臃肿,形成 “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 的祸根。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精编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精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a9e1abb9fe4733687f21aaf1.png)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感悟与思考在历史教科书里,汉、唐无疑是我们的历史学家所推崇的强大帝国, 然而,对于世界来说:汉、唐帝国的光环在罗马与阿拉伯帝国的映衬下显得有些褪色,而元帝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远远胜过足以引起我们自豪的汉、唐。
这个由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建立、在疆域上空前辽阔的统一政权,不仅将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传入各地,也吸取了外来的先进的管理方式:仿效阿拉伯及罗马帝国的行政体制,首次在中国设立行省,对秦以来的郡县制作了一个大大地发展,对中国行政管理制度进行了一次巨大革命,影响一直持续到今。
思考与判断: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是怎样演变的?归纳与运用【知识归纳】一、中央政治制度1.汉朝:汉承秦制,有所变化。
皇帝制度,行政三公(中朝、外朝、尚书台)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制度。
先是尚书省,继而中书省、门下省3.隋朝:以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最高行政机构4.唐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重大创造历朝沿袭5.宋朝:二府、参知政事、三司6.元朝: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综合汉蒙政治制度二、地方政治制度:1`。
汉朝: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十三州,设刺史;东汉州郡县三级制,州牧为州最高长官2.隋朝:州县两级制,州设刺史,县设令3.唐朝:唐太宗分全国为十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设观察使;唐中后期设节度使4.北宋:文臣作地方官;州县两级制;“道”改为“路”5.元朝:行中书省;行省以下设路、府、州、县,边远地区设宣慰司。
中国省制开端,影响深远【知识运用】1.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什么?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明中央集权制度内存在着哪些主要矛盾?从汉至元,历朝的政治制度的变革不外乎两点:中央尽量分散相权,限制相权,以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地方尽量削弱其权力,加强对其控制和管理,以达到加强中央权力,解除地方威胁之目的。
这两方面的措施恰好说明了,在中央集权制度下,有两对矛盾是无法解决的。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0414e5c8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ff.png)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背景汉至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变革和演变。
本文将主要介绍从汉朝到元朝期间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二、汉朝政治制度1. 两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两汉时期,政治制度以中央集权为主导。
汉朝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政治制度,包括中央官制、郡县制、九品官职制等。
这些制度在两汉时期基本上保持不变,为汉朝的长治久安提供了稳定的政治基础。
2. 汉朝后期的政治衰败然而,到了汉朝的后期,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政治制度开始出现疲弱。
在外部方面,北方匈奴的威胁持续加强,不断侵扰边境地区。
在内部方面,贵族集团的腐败和专权现象严重,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民众的不满。
三、三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 曹魏的政治制度在三国时期,曹魏国家机构设置与汉朝基本相同,但也做出了一些调整和改革。
曹魏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地方政权进行了更加严密的控制。
曹魏实行了官僚制度,采用九品中正制来选拔官员,这一制度有效地减少了贵族士人的特权,增加了社会的公平性。
2.蜀汉的政治制度蜀汉的政治制度与汉朝基本一致,但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一些差异。
蜀汉为了有效应对曹魏的威胁,采取了军事集权的方式来管理国家,加强了对地方军队的统一指挥。
3. 吴国的政治制度吴国采取了一些特殊的政治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
吴国实行世袭制,吴国君主的继承权由君主亲属来继承,而不是通过选举或封禅的方式。
这一制度确保了吴国的统治血脉连续,但也导致了继承人的能力和品德的不稳定性。
四、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呈现出了分裂和多样化的特点。
南朝刘宋政权实行了世袭制,而北朝的政权实行了唐朝的选官制。
各个政权之间的制度有较大的差异,导致政治的不统一和混乱。
五、元朝政治制度1. 元朝政权的建立元朝政权是由蒙古族元世祖忽必烈建立的,它继承了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以蒙古族贵族为主导。
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将全国分为十二个行省,每个行省设有行省都督。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doc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doc](https://img.taocdn.com/s3/m/9335d9d3941ea76e58fa04f2.png)
第三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目标1、通过对插图等材料的研读和分析,帮助学生了解从汉到元的主要政治制度了解君权与相权、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发展变化,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演变发展的主线,并且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2、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的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发展轨迹,培养运用历史唯物注意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练习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引导学生理解历史概念,并初步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导学提纲(略)以学案上的预习提纲为依据,学生既能看一遍书,又能完成教材上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秦朝形成中央集权制度之后,以后历朝历代又是如何发展的呢?今天就通过这一课来看一下。
【学习新课】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咱们在第二课中提到过中央集权,那么什么是中央集权?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中央集权的发展情况。
1、汉(1)汉初是什么样的情况?为什么汉不简单的沿用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而是搞一种双轨制?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王的权力越来越大,可在辖区内征收租赋,铸造钱币,任免官吏。
王国已经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严重威胁中央,造成了什么问题?结合课本前言回答。
(2)如何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时采取了一项重要措施是什么措施?类似的现象在唐朝以怎样的形式出现?2、唐阅读12页最后一段,结合上述汉唐两代的历史,思考这样的问题:地方势力威胁中央的根源是什么?3、宋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材料:五代十国建立者的简历后梁:朱温,原任梁王、宣武节度使后唐:李存勖,原任晋王、河东节度使后汉:石敬瑭,原任河东节度使后周:郭威,原任邺都留守将军思考:五代的建立者有何共性?这样的结果会对北宋统治者的治国方略产生一定的影响吗?北宋的建立者是谁以何种方式建立的?所以他采取了什么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4、元(1)行省制度元朝为什么没继续用北宋的方法而用行省制度?结合课本13页历史纵横和插图《元朝行省图》回答。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2dfb48ff5022aaea998f0f6b.png)
(4)武则天:殿试,武举,增加人数, 自荐求官 (5)唐玄宗:高官主考 (6)宋朝: A乡试:州试,地方最高考试 B会试:京城,礼部主持 C殿试:宫殿,皇帝主持 D糊名法 (7)明清: A八股取士 B1862年,京师同文馆 C1898年,京师大学堂 D1905年,废除科举制 4、评价:
(1)积极: A打破了特权垄断 B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 C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D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E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F是近代西方文制度和现代公务 员制度的起源 (2)局限性: A重理论,轻实践 B明清时期,束缚思想,摧残人才 C维护封建君主专制
(1)行中书省:中书省派出机构, 行使政治经济大权由中央节制 (2)行省下设路、府、州和县 (3)边远少数民族设宣慰司 3、意义: (1)加强了中央集权 (2)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3)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大变革, 省制开端 三、选官用官制度: (一)西汉:察举制 1、方式: (1)察举:由下而上推举人才为官 (2)征召:由上而下选拔人才 2、标准:孝、廉
(二)东汉: 州郡县 (三)唐朝: 安史之乱 (四)宋朝:解决藩政割据问题 1、中央派文官到地方任知州 2、派通判监督知州 3、地方节度使兵权收归中央 4、中央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5、实行更戍法 6、地方精兵编入禁军 (五)元朝:行省制 1、原因: (1)疆域辽阔 (2)借鉴前代地方制度 2、内容:
5、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对皇帝负责 (五)元朝: 最高行政机构,中书令, 1、中书省: 辖河北,山东和山西 2、枢密院:军事 3、御史台:监察 4、宣政院:宗教、西藏 二、地方: (一)西汉: 1、汉高祖: 郡国并行制 2、汉景帝: 七国之乱 3、汉武帝: 彻底解决王国问题 (1)夺去大批王侯爵位 (2)推恩令:分割封地,削弱王国实力 (3)派刺史监察地方:州牧
课件8: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8: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02de7d33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a3.png)
2.九品中正制 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上上,上中,上下 中上,中中,中下 下上,下中,下下
3.科举制发展史 创立:隋朝(隋文帝,隋炀帝) 完善:唐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发展:北宋(规范考试程序,增加录取人数,严密考试方法) 僵化:明清(内容:四书五经;形式:八股取士) 改革:戊戌变法期间(废八股改试策论,特设经济科) 废除:清末新政1905年(废科举,办各级学校)
1.汉朝——内外朝制度
(1)原因:汉初丞相集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措施:汉武帝重用身边人(侍从、秘书)参与军国大事,
以削弱相权。
皇帝
(决策权) 内朝
外朝
(执行权)
尚书令 侍中
三公九卿
(3)影响: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2.隋唐——三省制的完善 三省各掌什么权?分析三省六部制体现了唐朝中央机构的哪 些特点,有什么影响?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变化
朝代 制度
标准 方式
汉朝 察举制 品行 举荐
魏晋南 九品中正制 门第 评定
北朝
授官
隋唐 科举制 才学 考试
发展规律
标准 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 向公开公平
选官权 从地方收归中央 选择方式 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趋向严密、科学
作用: ①选官任命权力收归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 员文化素质; ③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 ④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2.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变化? 答:北宋改变唐朝地方藩镇割据状况, 图二:北宋时代文官出行图 重用文臣,加强中央集权。
4.元朝行省制度
原因:地域广阔。 措施:实行行省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世宗进行改革,
南征北战—,—周世宗柴荣
为以后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 定了基础。
太祖问: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
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 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 也?”
宰相赵普回答: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 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 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 兵,则天下自安矣。”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其发 展过程中会产生哪两对矛盾?
中央
中
地方
央 集
权
君权
君
相权
主 专
制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三、历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汉初异姓王侯
汉初同姓王
西汉的郡国并行制
七国之乱
汉武帝的“ 推恩令”和“酎金夺侯”
唐朝中期节度使的设置
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乱
普赵相宰
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
①赵匡胤“黄袍加身” 兵:收__精__兵__ “杯酒释兵权” 抽调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②措施 权:削__实__权__ 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设通判负责监督
钱:控__财__权__ 中央掌控地方财权
③集权 利:改变了长期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利弊 弊:造成“三冗” “二积”后患
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北宋时代文官出行的情况
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 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③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⑵消极:①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②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③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 化因素。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
唐朝中期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唐朝藩镇图
在唐后期 150年里河 北三镇的 57 个节度使中, 真正由朝廷 任命的只有 4人。内地 许多节度使 也效法三镇, 各占一方, 唐朝统一局 面破坏,形 成了“藩镇 割据” 的局 面。
宗世周君明世乱
五代十国时期,
政权“十更迭年频开繁拓, 天下,十年养百 姓至五,代十后年期,致太平。”
阅读左边两幅 图请回答:
唐朝中后期地 方节度使权力 很大,形成藩 镇割据的局面. 宋代加强中央 集权,为防止 武人割据,重 视文臣.
域疆的朝元
元代的地方行政机构
明代设三司
中央
承宣布政使司 提刑按察使司
掌民政、财政
掌刑狱
都指挥使司 掌军政
省
府
州
县
废除行中书省,地方设“三司”
从汉至明中央集权的发展
西 汉初郡国二制并存 →景帝削弱王国势力 汉 →武帝颁布“推恩令” ,解决王国问题
唐 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 , 朝 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北 将兵权收归中央 ,充实禁军; 宋 派文臣做知州 ,设通判负责监督;
中央掌控地方财政 .
元 实行行省制度; 朝 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边远地区设宣慰司
明 代
3、隋唐兴起的科举制度
背景: 世家大族衰落 概况: 隋文帝-隋炀帝-唐宋元 依据: 考试成绩
明清科举考试的程序
儒童 童生
童试 生员 秀才
举人(通过) 乡试
乙榜(中举)
元解:名一第 元亚:名二第 魁经:名五四三第
贡士(通过) 会试 会元(第一名)
殿试 甲榜
一甲 赐进士及第 二甲 赐进士出身
状元 榜眼 探花
三甲 赐同进士出身
中 国 科 举 最 后 一 科 金 榜
? 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 “天下英雄,入吾毂中。”明代思想家 顾炎武则说: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 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
⑴积极: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一大进步, 有利于打破特权
三司分权
演变特点
中央对 地方的 控制逐 渐加强
中央集 权不断 发展
1、汉朝实行察举制度
目的: 搜罗人才,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
概况:创立?依据? 汉武帝:品德和才能 影响: 选拔了人才,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西汉的强盛
2、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度
依据: 门第 影响: 世家大族控制了选拔途径,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 人任诸俯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 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
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 下、下上、下中、向 社会征聘人才称征辟。
察举制 各郡国向国家推荐
人才称为察举。
东汉末有这样一首歌 谣讽刺察举制说: “举秀才,不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