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放大镜

合集下载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1《放大镜》教案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1《放大镜》教案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1《放大镜》教案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这一节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的第一课第一节,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放大镜的特性,探索放大镜的原理,以及了解放大镜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对于生活中的事物也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理解。

但学生在使用放大镜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对放大镜的原理和应用也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耐心引导,让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放大镜的原理和应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学会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对科学的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放大镜的原理和应用。

2.难点:放大镜的原理。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放大镜的特性,发现放大镜的原理。

2.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放大镜的原理。

3.讨论法:让学生通过讨论,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放大镜、实验材料。

2.学具:放大镜、实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放大镜的原理,并通过实验演示放大镜的特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实验,利用放大镜观察实验材料,验证放大镜的原理。

4.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放大镜的原理和应用。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放大镜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6.小结(3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放大镜的原理和应用。

7.家庭作业(2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结果进行记录和总结。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放大镜》教学课件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放大镜》教学课件
放大镜
想一想
花太小看不清怎么办?东西太小看不清怎么办?
看一看
观察比较下列三种镜片,说出放大镜的特点。注意:观察完毕 后填写学生活动手册。
玻璃片
近视眼镜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放大镜
几种物体的比较
玻璃片 近视眼镜片 放大镜 能否放大物体
特点
使用放大镜的注意事项
1、不能用放大镜观察太阳。 2、放大镜的镜片是玻璃的,易碎! 3、不能用手摸镜片,油污会把镜片弄脏,镜片会变得模糊不清。
放大___倍 放大___倍 放大___倍 镜片侧面特 点(凸度)
用放大镜观察
用放大镜观察三种物质的纹理,并完成观察报告。 注意:可以使用彩笔和画图的方式填写。除了用放大镜观察,还 要用手摸一摸。
一号布料
二号布料
三号皮革
观察报告
布料 一号 二号 三号
颜色 绿 蓝 粉
软硬 软 软 硬
纹理
想一想
方形鱼缸里的鱼和圆形鱼缸里的鱼看起来有什么不同?
放大镜的使用步骤
1、右手握住放大镜的手柄; 2、将放大镜放在要观察的物体上方; 3、调整放大镜与物体之间的距离,直到看清楚为止。
看一看
观察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有什么不同? 注意:观察完毕后填写学生活动手册。观察时要调整放大镜与 物体之间的距离,使物体放大而清晰。
观察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
我的发现: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镜片的凸度越大。
观察
观察树叶上的露珠发现了什么?
看一看
找一个空水杯,透过水杯去观察一些物体。你发现了什么?
拓展活动
发动小脑袋,想一想放大镜在生活和学习中有哪些应用? 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便利?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科学复习资料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科学复习资料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一课放大镜1.放大镜的镜片特点: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人们把放大镜叫作凸透镜,它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2.自制放大镜的方法有:广口瓶、玻璃杯、烧瓶、烧杯、塑料袋(盒)等装上水,冰块、水滴、透明玻璃球都有放大功能。

(注:横向放大,纵向不放大)。

3.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或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少;凸度越小,放大倍数越少,视野越大。

4.近视眼镜不是凸透镜,不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老花镜可以放大物体的图像。

第二课怎样放的更大1.制作简易显微镜的方法:上下移动调整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直到找到物体最清楚的图像,用纸筒和胶带把两个透镜固定下来,一个简易的显微镜就做好了。

2.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

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外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

用透镜组合而成的显微镜叫光学显微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一两千倍。

3.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及作用4.电子显微镜可以把图像放大到200万倍,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细菌和病毒。

第三课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1.苍蝇落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2.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

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触角形状:蝗虫、蟋蟀——丝状,蝴蝶——棒状,蚕蛾——羽毛状,蚂蚁——膝状,天牛——鞭状。

3.科学家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出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4.蝇的眼睛有许多小眼睛组成,这样复眼能看到周围360°范围的物体。

5.受蝴蝶鳞片的启发,将人造卫星的温控系统制成了对温度敏感的百叶窗样式,随着温度变化可调节窗的开合。

6.使用显微镜方法步骤概括起来是:(1)(安放);(2)在低倍镜下(对光)(3)抬高镜筒,(上片);(4)(调焦)看物镜,降低镜筒;看目镜,慢慢抬升镜筒直至能看清标本为止;(5)(观察)。

知识点总结(知识清单)2023-2024学年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

知识点总结(知识清单)2023-2024学年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一课《放大镜》1.放大镜可以把物体(放大)。

2.放大镜的特点是透明、中间(厚)、边缘(薄)。

所以放大镜又叫(凸透镜),放大镜镜片中间的厚度叫作(凸度)。

凸度越大,放大的倍数越大,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只与凸度有关,与镜片的大小无关!3.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4.老花眼镜是运用(凸透镜)制作的,近视眼镜是运用(凹透镜)制作的。

5.自制放大镜:装满水的烧杯(透明的水瓶)、水滴等。

第二课《怎样放得更大》1.自制简易显微镜是由两个(凸透镜)组成,需要的材料是(两个放大镜、一个纸筒)。

两个放大镜可以把物体(放得更大)。

2.显微镜主要分为(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

3.光学显微镜里,靠近物体的透镜叫做(物镜),靠近眼睛的透镜叫(目镜)。

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取决于两块凸透镜的放大倍数,即(物镜)的倍数×(目镜)的倍数。

5.显微镜的组成部分:(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各部分的作用:目镜和物镜:放大。

调节旋钮:调节物镜与被观察物体之间的距离。

载物台:放置被观察的物体(玻片标本)。

反光镜:反射光源第三课《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1.使用(放大镜)能够看清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微之处,使用(显微镜)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物体的细微结构。

2.蝴蝶的翅膀是由许多彩色的(小鳞片)组成,这些鳞片会随光线的照射方向自动变换角度,从而调节体温,根据这一特点,科学家们发明了(百叶窗样式)的人造卫星控温系统。

3.昆虫的触角就是他们的鼻子,人们仿造苍蝇的触角研制出了“蝇式气味分析监视仪”。

4.苍蝇的(复眼)可以看到(360°)范围内的物体,根据这一视觉原理,人类研制出了“蝇眼照相机”“蝇眼雷达”和“蝇眼探测系统”5.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同一物体,观察到的图像越来越大,而视野反而越小。

(①课本第7页各个昆虫的触角及显微镜下的花粉和灰尘)第四课《观察洋葱表皮细胞》1.物体必须制成(薄而透明)的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清楚。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1课《放大镜》(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1课《放大镜》(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放大镜的基本概念。放大镜是一种简单的显微镜,它可以放大物体的图像,使我们能够看到肉眼无法看到的微小细节。放大镜在科学研究、医疗诊断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放大镜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比如,通过放大镜观察邮票上的纹路,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邮票的设计和印刷技术。
学生学习效果
1.理解放大镜的基本概念、构造和作用,掌握放大镜的放大原理,并能够正确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2.能够识别和理解放大镜在不同环境下的使用方法,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观察工具。
3.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观察能力:实践→问题→答案
-小组讨论:主题→观点→交流→解决问题
③艺术性和趣味性:
-使用图示或图片来表示放大镜的构造和放大原理,增加视觉吸引力。
-用有趣的比喻或故事来解释放大镜的作用和使用方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设计一些互动式的板书,如学生上台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课后作业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五年级时已学习了关于观察物体和显微镜的知识,对本节课的放大镜有一定的认知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深入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提高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科学探究与实践能力。通过学习放大镜的基本构造、放大原理和使用方法,学生将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将学会运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和探索,培养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同时,学生将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科版六上《放大镜》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上《放大镜》教学设计

《放大镜》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微小世界》单元的起始课,本课由三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是观察比较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发现放大镜的特点。

第二个活动是比较放大镜不同放大倍数的镜片有什么不同,指向凸度对放大镜放大倍数的影响。

第三个活动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自制放大镜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放大镜特点的理解。

三个活动看似紧密联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容易将内容割裂教学,使得知识不连贯,不系统。

因此我将本课内容做了调整,如下图:重组后,将孩子熟悉的情境嵌入到对放大镜的学习与研究中,使被动学习变为主动研究,将活动一与活动二整合在一起,在鉴别放大镜活动中,学生有了持续对比观察的时间,并能在比较中自然地形成对放大镜的认识,让学习自然发生。

【学情分析】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他们的科学学习,他们知道放大镜的功能,但大多数学生没有主动观察过放大镜的结构,而且对使用放大镜也是很随意的,因此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及相互关系并不了解。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多种镜片知道放大镜又叫凸透镜,镜片是透明的,中央厚边缘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

科学思维用比较的方法,发现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探究实践通过观察比较不同镜片的探究活动,了解放大镜的特点,并使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一个放大镜,加深对放大镜镜片特点的理解态度责任感受到人类对微小世界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人类发明放大镜的动力,形成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和对放大镜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放大镜叫凸透镜,镜片是透明的,中央厚边缘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

难点: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不同镜片的活动发现放大镜的特点。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小组:第一组材料:玻璃片、直径相同不同倍数的放大镜5个、玻璃试管、凹透镜2个第二组材料:白色塑料袋、保鲜膜、烧杯、水、铁丝、滴管【教学过程】一、聚焦:怎么使用放大镜1、情景引入最近学校的八角金盘的叶子似乎生了病,在页面上老师看到了一些小白点,我猜测可能是某类害虫在做怪,为了对症下药,我们必须要了解这些小生物到底是什么,可是她们实在太小了,你们能给老师一点意见嘛?问题引导:1、我们应该怎么使用放大镜去观察八角金盘的叶子?2、在实际情况中哪种方法更适合观察虫害?理由是什么?设计意图:通过一个真实的情境引出放大镜的使用,很自然地引出了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还通过研讨让学生知道不同的情境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研究。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1《放大镜》课件(共18张PPT).ppt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1《放大镜》课件(共18张PPT).ppt
2.“物动 镜不动”
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到看到的图像大而 清晰。
Hale Waihona Puke 研讨1.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 答:放大镜的镜片特点有:中央厚、边缘薄,透明。
研讨
2.不同放大倍数的镜片有什么不同?
答:不同放大倍数的镜片 凸起程度(凸度)不同。
3.镜片的放大倍数跟什么有关?
答: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 放大倍数越大,与放大镜的直径、大小无关。
拓展
答:1、透明容器加满水。 2、在透明塑料膜或玻璃片上滴一滴水。 3、把透明冰块做成中间厚、边缘薄的
形状。
根据放大镜镜片的特点,自制一个放大镜。
我们要选择什么材料,怎样制作,如何检验它是否具有放大作用?
科学聚焦
如何正确使用放大镜?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有两种:
1.“镜动 物不动”
被观察的物体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距离不变,, 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到图像大 而清晰。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放大镜
微小世界
目录
01
聚焦
02
探索
03
研讨
05
拓展
06 课堂小结
07 课堂练习
我们怎 样能仔 细观察 这些小 动物?
放大镜
放大 镜能 用来 干什 么?
考古研究 生物研究
地质研究
聚焦
你知道放大镜吗?
人们在生产、生活、学习 和科研中经常要用到放大 镜帮助观察,放大镜的镜 片有什么特点?
请记录下来。
放大镜不同放大倍数的镜片有什么不同?请记录下来。
放大___5__倍
放大__1_0__倍
放大__2_0__倍
镜片侧面

教科版六年级上科学第一单元第1课《放大镜》优质课说课稿

教科版六年级上科学第一单元第1课《放大镜》优质课说课稿

教科版六年级上科学第一单元第1课《放大镜》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是教科版六年级上科学第一单元的第1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特点,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并能够运用放大镜进行科学探究。

教材以放大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入科学探究的世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科学探究有着浓厚的兴趣。

但在使用放大镜等方面,他们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和误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放大镜,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特点,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并能够运用放大镜进行科学探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积极探究、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放大镜的原理和特点,正确使用放大镜进行科学探究。

2.难点:放大镜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放大镜实物、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放大镜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放大镜的作用和原理,激发学生的兴趣。

2.探究:教师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放大镜的特点和原理,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4.总结: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点评,总结放大镜的原理和特点,引导学生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

5.拓展:教师提出一些与放大镜相关的科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探究。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第一课《放大镜》放大镜能够放大物体的图像。

放大镜透明,中间厚,边缘薄,因此也被称为凸透镜。

透镜的视野是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

老花眼镜使用凸透镜制作,近视眼镜使用凹透镜制作。

第二课《怎样放得更大》自制简易显微镜由两个凸透镜组成,使用一个放大镜把另一个放大镜放大的图像进一步放大。

显微镜主要分为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

在光学显微镜中,靠近物体的透镜叫做物镜,靠近眼睛的透镜叫做目镜。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取决于物镜的倍数乘以目镜的倍数。

第三课《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使用放大镜能够看清许多用肉眼观察不清的细微之处,使用显微镜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物体的细微结构。

蝴蝶的翅膀是由许多彩色的小鳞片组成,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第四课《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物体必须制成薄而透明的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清楚。

使用显微镜时要双眼睁开,用左眼看目镜进行观察,右眼协助记录。

1663年英国科学家XXX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软木的薄片,发现了许多小房间一样的结构,把它命名为细胞。

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观察的视野就越小,视野内看到的细胞数量就越少,但细节越明显。

第五课《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自然界中的大多数生命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是生物体最基本的功能和结构单位。

植物的叶表皮上有气孔,它的主要作用是蒸腾和呼吸。

生命体细胞具有消化、呼吸、生长发育、繁殖遗传、运动、排泄等功能。

显微镜主要由物镜、目镜、反光镜、载物台、调节旋钮等部分构成。

第六课《观察水中的微小生物》微生物也是生物,它具有和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如呼吸、繁殖、排泄等。

我知道的水中的微生物有草履虫、衣藻、绿藻、水蚤、变形虫等。

观察微生物时为了限制微生物在水中的运动,我们可以在玻片上放一些棉纤维。

第七课《微生物与健康》许多微生物对人体有益,如酵母菌,还有一些对人体会造成伤害。

2.随着观察工具的不断改进,人们发现霍乱、肺结核、伤寒等可怕的疾病都是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放大镜》参考课件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放大镜》参考课件

准备普通玻璃片和近视镜的镜片,用它们看书上 的字,看一看它们是否具有放大功能。
普通玻璃 近视镜镜片
放大物体,近视镜 可以放大物体。
同学们,你们同意安安的想法吗?你的想法是什么? 下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普通玻璃
近视镜镜片
没放大
没放大
三种镜片有什么不同? 放大镜镜片 普通玻璃 近视镜镜片
3
1.8厘米 10.9毫米 2.6毫米
相差 4.5毫米 5.9毫米 8.3毫米
发现
放大镜最厚处与最薄处差越大,放大镜放大 倍数越大。
放大镜的最厚处与最薄处相差越大, 说明放大镜的“凸度” 越大,我们也可以说,放大镜“凸度” 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自制放大镜 可乐瓶
平底烧瓶
集气瓶 烧杯
矿泉水瓶 一次性杯子
1
2
3
放大镜具有放大的功能,因为放大倍数不同,看 到的物体大小也不同。
思考
放大镜具有什么特点? 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大呢?
放大镜的特点是什么? 首先,我们来研究放大镜有什么特点,使得它具有放大的功能。
这是我为同学们准备的三个放大镜。如果你没有这 样的放大镜,可以观察自己手中的放大镜。下面我 们就拿出放大镜,观察一下它们有什么特点。
思考:它们和放大镜有什么相同之处?
做好《怎样放的更大》学习准备
1.准备至少两个放大镜。 2.裁纸刀、剪刀、矿泉水瓶、马克笔或彩笔。 3.用放大镜观察家中植物,或者家中的物体,看看你 有什么新的发现?
卡尺的使 用
外侧 量爪
数显
内侧 量爪
B
D
ABC DE A AB C D E
C
E
F
测量数据
透镜 放大镜 普通玻璃 近视镜片

教科版六年级上科学第一单元第1课《放大镜》优质课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上科学第一单元第1课《放大镜》优质课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上科学第一单元第1课《放大镜》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是教科版六年级上科学第一单元的第1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途径,掌握放大镜的基本使用方法,了解放大镜的放大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从生活中的放大镜引入,逐步引导学生探索放大镜的原理和应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对生活中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但在科学实验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缺乏基本的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实验和讨论,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基本使用方法,掌握放大镜的放大原理。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增强他们探究问题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放大镜的基本使用方法,放大镜的放大原理。

2.难点:放大镜放大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观察放大镜的放大效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讨论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察和思考,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

3.启发式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放大镜、实物、投影片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放大镜,用于观察和实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放大镜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放大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放大镜的基本使用方法,如如何调整放大倍数、如何观察物体等,并演示给学生们看。

3.操练(10分钟)学生们分组进行实验,用放大镜观察不同的实物,如树叶、昆虫等,并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结果。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放大镜是如何放大物体的?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加深对放大镜原理的理解。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放大镜课件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放大镜课件

从侧面观察、 比较三种镜片的形状,用能放大物体图 像的镜片与另三种镜片进行比较,找寻它们不同的特点。
能否放大物像
放大镜的镜片 放大镜的镜片 玻璃片 (一面贴有纸)
近视眼镜 的镜片
特点 (截面图)
探索一
从侧面观察、 比较三种镜片的形状,用能放大物体图 像的镜片与另三种镜片进行比较,找寻它们不同的特点。
教育科学版 六年级《微小世界》单元
1.《放大镜》
聚焦 哪些场合会用到放大镜?
观察 小动物
观察 植物
查字
地质 考察
聚焦
正确使用放大镜
使用方法:将放大镜移到一定的位置,使眼睛能看到清晰而又放 大的图像为止。
注意事项:不用手直接摸镜片,使用完毕装入盒子,避免镜片与 尖锐物体接触等。
聚焦
使用放大镜观察指纹
3.镜片的放大倍数跟什么有关?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高。
拓展
自制放大镜
选择什么材料? 怎么制作? 如何检验是否具有放大作用?
拓展
自制放大镜
在塑料薄膜或载玻片上滴水,制作 一个水滴放大镜。
拓展
自制放大镜
在透明集气瓶、圆筒玻璃杯、圆底 烧瓶、烧杯等物品中装上水做成一个放 大镜。
放大镜有什么功能? 放大镜能把物体图像放大。
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
探索一
观察比较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近视眼镜的镜片
用这四种镜片观察大小相同的文字、指纹或皮肤上的毛孔,找 一找哪一种镜片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探索一
放大镜的镜 放大镜的镜片

(一面贴纸)
玻璃片
近视眼镜的镜 片
能否 放大 物像
探索一
放大镜的镜片 放大镜的镜片 玻璃片 近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镜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1单元第1课《放大镜》说课稿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1单元第1课《放大镜》说课稿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1单元第1课《放大镜》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材中包含了放大镜的原理介绍、放大镜的制作方法以及相关的科学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学会制作简单的放大镜,并能运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和研究。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对科学实验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然而,他们对于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可能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和观察,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对放大镜的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学会制作简单的放大镜,并能运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和研究。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对科学实验产生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积极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学会制作简单的放大镜,并能运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和研究。

2.难点:学生对放大镜的原理进行深入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方法和手段:1.实验法: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引导法: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帮助学生理解放大镜的原理。

3.小组合作: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引出放大镜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探究放大镜的原理:让学生观察放大镜的构造,引导学生思考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3.制作放大镜: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放大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观察与研究:学生运用自己制作的放大镜进行观察和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1单元第1课《放大镜》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1单元第1课《放大镜》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1单元第1课《放大镜》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是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1单元第1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放大镜的特性,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正确使用放大镜。

教材内容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放大镜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技巧。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和正确使用方法还不够了解,需要在课堂上进行深入讲解和演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基本结构和特性。

2.使学生掌握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3.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放大镜的能力。

4.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2.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放大镜的基本知识和工作原理。

2.演示法:展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和实验操作。

3.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放大镜,进行观察和实践。

4.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放大镜使用心得和观察结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放大镜、实验器材、PPT。

2.学具:每人一个放大镜,实验记录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有趣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是如何呈现出来的?引入放大镜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放大镜的基本结构和特性,如凸透镜、焦距等。

通过PPT展示放大镜的工作原理,让学生初步了解其成像原理。

3.操练(10分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如如何调整焦距、如何观察物体等。

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放大镜,进行观察和实践。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放大镜使用心得和观察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放大镜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有哪些?如医疗、科研等。

让学生举例说明,拓宽视野。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1《放大镜》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1《放大镜》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1《放大镜》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是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放大镜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教材以放大镜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索放大镜的成像原理,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科学实验充满好奇和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放大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还不够了解,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合作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培养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放大镜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2.难点:放大镜成像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观察和操作放大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索放大镜的原理。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和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放大镜、实验材料。

2.学具:放大镜、实验材料、记录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放大镜,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放大镜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为学生实验操作奠定基础。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放大镜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提交解决方案。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完成课后实验,观察放大镜在其他物体上的成像效果,并撰写实验报告。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简洁明了的板书,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5分钟,操练15分钟,巩固5分钟,拓展10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1放大镜》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1放大镜》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1放大镜》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1放大镜》是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放大镜的构造、原理以及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对于生活中的工具也有所了解。

但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对他们来说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掌握。

同时,学生对科学实验充满好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增强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2.难点:放大镜的原理。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教学: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放大镜的制作和原理。

3.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放大镜、显微镜、实验材料等。

2.学具:学生实验套件、记录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放大镜和显微镜有什么区别?它们都是怎么放大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展示实验材料,为学生动手实验做好准备。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制作放大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教师点评,总结放大镜的制作方法。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拓展问题:放大镜的原理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完成家庭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2021秋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1《放大镜》教案

2021秋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1《放大镜》教案

2021秋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1《放大镜》教案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了解放大镜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放大镜的原理、放大镜的使用方法以及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科学探究有一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放大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增强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放大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2.难点:放大镜的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放大镜、实验材料等。

2.课件:PPT或其他多媒体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如昆虫、植物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片,并提出问题:“你们想知道这些图片背后有什么秘密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入本课的主题——放大镜。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其他多媒体教学资源,呈现放大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放大镜的构造和作用,并与学生互动,回答学生的问题。

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放大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并进行讲解和指导。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巩固学生对放大镜原理和使用方法的理解。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和巩固。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科学实验、制作工艺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口瓶
玻璃杯
烧瓶
烧杯
水滴
塑料袋
放大镜的镜片和能放大物体的器具有什么共同 的特点?为什么把放大镜叫做凸透镜,这是为什么?
放大镜镜片
水滴
因为镜片的中央凸起,且 又是透明的。
透明 中间厚,边缘薄
放大镜(凸透镜)
镜片凸度大,放大倍数也大。
课堂小结
•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 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 到更多的细节。
目不动
镜动 物不动
观察方法二
• 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 大而清楚
目不动 镜不动
物动
用眼睛看书上的一幅照片,再用放大镜 观察这幅照片。两次观察所得信息有什么不 同?我们还有什么发现?有哪些细节是用放 大镜后才看到的?
用肉眼看书 上的图片看不清 细节;用放大镜 看书上的图片能 看清细节:蝇的 复眼里有许多小 眼。
三、放大镜的特点
放大镜为什么能放大 物体的图像? 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 倍数比较大?
凡是和放大镜片具有同样特点 的器物,都具有放大功能。
思考与讨论
1.这些物品中哪些能放大物体的图像? 2.能放大物体图像的物品有哪些特点? 3.怎样的物品放大倍数比较大?
• 下面的器具有没有放大作用?说说自己的 理由,然后实际验证一下。
• 2 .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 多方面。
• 3 .放大镜镜片的特点:透明、中间厚边 缘薄 (凸起)。
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放大镜的用途——
工业、农业、公安等
农业科技人员
考古学家
老人读报
鉴定珠宝
公安人员
二、放大镜的用途
物证检验
精密仪器 修理工
观察现场找到 的纤维和指纹
公安人员
放大镜
玉石 检验
牙医
观察植物 的花或种子
农业科 技人员
观察土壤
古Hale Waihona Puke 收藏珠宝首饰 鉴定买卖怎样正确使用放大镜
观察方法一:
眼睛是人的主要观察工具,但 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五分 之一毫米的微小物体。
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发明了放大
镜,能看到更小物体。今天放大镜
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 使用。
后来人们又发明了显微镜,
使人类第一次发现了微生物 和细胞生存的世界。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让放大镜靠近观察的物体, 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 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然后 移动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 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 大而清楚。
观察方法二: 放大镜尽量靠近眼睛。 放大镜不动,移动物体, 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观察方法一
• 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 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 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