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宗教问题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一、《圣经》表达的宗教思想 (1)

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宗教观念 (2)

(一)救赎意识 (2)

1.苦难 (3)

2.忏悔 (4)

3.博爱 (4)

4.宽容 (6)

(二)基督教的爱 (7)

三、总结 (7)

参考文献 (9)

一、《圣经》表达的宗教思想

要想透彻分析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宗教观念,就必须谈到基督教的圣典——《圣经》。纵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所有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其表现的宗教观念与《圣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们从《圣经》入手来综合探讨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打烙着陀氏独特观点的宗教信仰。

《圣经》是一本记录着上帝所说的话以及上帝借灵感所赐予人类默示的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旧约》和《新约》。它作为千百年来的经典,是所有基督教徒必不可少的读物,是他们信仰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他们人生价值观存在的根据。它如海边的灯塔一般,在生活上指导着基督教徒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在意识上救赎基督教徒的灵魂,指引他们从地狱走向天堂。基督教徒信仰上帝,他们以《圣经》为教义,一方面使自己的灵魂得到拯救,但另一方面还肩负着荣誉上帝的责任和义务,他们传播上帝的“福音”,让所有人类都能得到拯救,即学者们所说的“普世情结”。

《圣经》作为千百年来永垂不朽的书目,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发行量最大、翻译成语言种类最多的书。而《圣经》在有信仰的人心中,不仅仅只是一本给历世历代解读的经书,更是一本超越所有的书,凌驾于一切书籍以上的经书,是“书中之书”。众所周知,《圣经》向教徒们传达的核心思想是:救赎意识、世界大同意识以及博爱意识。在这部圣典中,“耶稣(或者说上帝)是一切”:它虽然是不能被看见、不能被触碰的无法感知者,却是处处存在的。它是世界万物的统治者,代表着最高程度的善。它之所以要使人类消亡,是因为人世间充满了肮脏和丑陋,这样做的意义在于洗涤一切丑恶和污浊,追求原始本能的人性和善。《圣经》里的耶稣虽然不是人性的具体所指,但它是凌驾于人性上面的,是一个能够操控、辨别人性的万能存在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道德本体。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一名信仰三大基督教派别之一——东正教的俄国作家,他用笔杆子记录斯拉夫民族的苦难历程和奋斗的血泪史,记录斯拉夫民族在东正教影响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规范以及思维方式。东正教派独特的创世论、原罪论、上帝万能论、救世论等基本教义形成了俄国斯拉夫独特的民族性格,他们认为上帝耶稣是为了赎人类的罪而死的,耶稣创造了人类,而人类只有经历了磨难和痛苦,在苦难中洗涤心灵的罪恶,从而得到灵魂的救赎,得到重生。与基督教的原罪意识不同,东正教派承认原罪的存在,但他们认为这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磨难中、在救赎中慢慢产生的,这种原罪意识伴随他们的一

生,可以说是深入他们骨髓的。所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性格和作品受到东正教派深刻的影响,他们对于原罪意识的不同认识是陀氏复杂的救赎意识产生的基础。

《圣经》中的救赎意识作为原型在文学界和许多文学作品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等。东正教派独特的宗教意识也深深影响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写作风格,他的作品无不渗透着东正教派的救赎意识,他可谓是“救赎精神的传播者”。他的宗教信仰随着时间和经历的变化,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这些变化都体现在他不同阶段的作品中,可以说是对宗教中救赎精神的创新和发展。所以,全方面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宗教观念对于理解他的作品和文学观念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宗教观念

同所有西方人一样,陀思妥耶夫斯基终生都在接受东正教的洗礼,参加东正教的各种活动,他是一名虔诚的东正教教徒。正是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宗教思想成为他作品中必不可少且独具特色的元素。然而,他生活的颠沛流离和经历的种种苦难又使其作品中的宗教思想充满复杂性和矛盾性,从而形成其别具一格的特色。对宗教理想的宣扬与否定成为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宗教思想的主旋律,所以在二十世纪初唯美主义与形式主义大行其道,取代了十九世纪风靡一时的批判现实主义以后,心理学批评曾经和传统的文学批评与文学史研究共同成为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研究的主趋势。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宗教问题上是一个有思想、有见解的心理学家,他没有按照传统的宗教理论的套路出牌。他没有一味的宣扬、肯定基督精神,把基督精神看做拯救人类的万能钥匙,他曾经迷茫过、犹豫过,甚至怀疑过。他一生都在信仰和否定宗教理想中彷徨,他自己说过:“我是时代的孩童,直到现在,甚至(我知道这一点)直到进入坟墓都是一个没有信仰和充满怀疑的孩童。所以,他的作品中总是充满着各种矛盾和复杂,他在不断探索、不断涉险,他总是在肯定了某事物的合理性之后,又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推翻这种合理性的存在,于是,在他的作品中就会有许多天马行空但又似乎合乎情理的心理描写和场景出现,可以说是让读者“始料不及”却感觉又在“情理之中”。陀思妥耶夫斯基以这些打烙着陀氏风格的独特的写作方式和语言,沉湎于人类的精神世界无法自拔。可以说,陀氏的宗教观念主要表现在救赎意识和基督教的爱两个方面。

(一)救赎意识

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救赎的途径是:苦难、忏悔、博爱、宽容。

1、苦难

陀思妥耶夫斯基接受并认同《圣经》中对苦难的诠释,即《圣经》认为苦难不是精神和肉体的折磨,它是人类通向天堂的桥梁。他在作品中的主人公都经历着苦难,他认为人类在上帝面前都是有罪的,经历生活中的苦难是对自身罪孽的一种惩罚,苦难可以减轻人类的罪孽,在依稀闪耀着灵光的天国面前,这些苦难都是微不足道的。而且,在遇到正在经历苦难的人时,要给予帮助和尊敬。苦难是实现救赎必然要走的道路,是获得幸福的前提条件。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经历苦难甚至发疯的过程都是皈依上帝的表现,苦难不仅仅只是对罪孽的惩罚,也是一种考验善的表现。

首先,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那些受苦受难“抹布式”的小人物是作者的折射。

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经历来看,从小生活条件的贫寒,近十年的囚禁、流放、苦役以及充军生活,再加上自身身体上的一些疾病,这些都对作者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不难看出苦难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创作的源泉。《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中的娜塔莎和内莉、《白痴》中的娜斯塔霞·菲利波芙娜、《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尼古拉等人,在作者笔下都是受苦受难的小人物,他们在处于当时那种社会环境下,他们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受命运的摆布,他们的自尊受到践踏,甚至被打上“白痴”的烙印。

其次,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苦难是在特有时代背景下产生的,这种苦难可以说是作者在精神上的慰藉。

革命和改革的不断失败、农奴制社会的生活方式使社会底层人物小心翼翼地找寻属于他们的空间。他们是时代、社会的受害者,是“抹布式”的小人物,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忍受着自我贬抑和最大的痛苦。他们的自我贬抑使他们经历着精神和肉体的双重苦难,他们不断地在这种苦难中寻找着出路,他们保持着对基督精神的最高崇敬和热爱,在苦难的磨练中净化自己的灵魂。

最后,从原罪意识的角度来看,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作品中肯定了原罪的存在,并提出在苦难中可以重现原始的善。

陀思妥耶夫斯基对苦难的崇拜正是由于他心中有着强烈的负罪意识。一方面,他认为自己有意识地忍受苦难,服从于上帝,能够得到对自我需求和自我精神的最大满足。另一方面,坚强地承担苦难,能够挖掘出隐藏的美与善,从而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