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视力障碍的盲人交往并帮助他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与视力障碍的盲人交往并帮助他们

第一节如何正确看待视障人的特殊面容及盲态

1. 正确认识视障人士的特殊面容和盲态

很多视障人在面容上与明眼人有很大不同,我们经常可以从外观就能看出这个人是否有视力残疾。例如,无眼球、小眼球、角膜浑浊、虹膜缺损、白内障、青光眼、眼球震颤等各种眼疾都有一定的外观表现。也正因为如此,很多视障人士都经常戴眼镜来掩饰眼睛,不想让人们看到他们与常人不同的一面。

值得注意的还有盲态。形成盲态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因为视力上的原因,视障人为了保护自身的安全,在行动时会有意无意之间作出一些保护性动作,这是客观上无法避免的;另一方面,因为视力障碍,对自身言行的关注在客观上也是有所欠缺的。所以,当视力不好的时候,他们让自己做出一些感觉舒服的动作,但又没有意识到这个动作是不雅观的。盲态可能会使一些明眼人感觉不舒服,甚至产生厌恶的情绪,进而对盲态显著的视障人士采取拒绝或回避的态度。这样就使视障人士丧失一些交往的机会,降低了视障者对自身的认同和自尊自信感,降低他们与明眼人交往的愿望。

不论是特殊的面容或者盲态,可能都会使明眼人在初次见到视障人时,心理感觉有些奇怪,甚至害怕。我们应该理解这些现象,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残疾人本来就“奇怪”或者“丑陋”。我们要以正确的心态去关注视障人士,真诚地与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站在他们的角度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采取合适的方式帮助他们。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和认同,要通过眼神。视障人士由于视力上的残疾,在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或者与他人沟通的时候可能会让明眼人觉得有所欠缺。作为明眼人,我们应该以一种平等友好的机会尊重视障人士,和他们实现真诚的交流和沟通。还有就是视障人士由于缺乏视觉信息,对于面部表情的理解不够深入。例如,明眼人在笑的时候有笑声,慢慢没有笑声了之后,脸上的笑容有一个慢慢消失的过程。但是视障人士由于缺少这种视觉经验,他们常常出现的情况是:笑声一停止,脸上立刻恢复一般状态。这是因为,很多视障人士生活和交往的对象和空间很小,除了家人之外,他们缺少与明眼人交往的经验。视力上的障碍也使他们看不到或者难以看清社交的场面,难以通过社会学习,自然地模仿和学习人际交往中的礼节,特别是在体态、表情方面,容易不合乎人之常情。我们应该对这种类似的面部表情表达上的不足给予理解和谅解。我们应该对这种体态、表情等方面

的异常给予理解,放弃固有的偏见,敞开心扉和他们做朋友。

2. 了解视障人士的常见心理问题

出于对自身残疾的认识以及周围社会环境的影响,部分视障人士在性格上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特征,当然只是部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数视障人士在逐渐的社会交往和被他人认同的基础上,都能形成健全的人格,成为社会交际中活跃和受欢迎的一分子。只有在了解了视障人士性格特征的基础上,我们在与视障人士的人际交往中才能更加愉快,使我们自己,同时也使得视障人士体验到更多人际交往的快乐。他们可能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或者性格特征主要为:

(1)缺乏安全感。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里,对于安全的需要是仅次于生理需要的一种基本的需要。安全需求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和生理需求一样,在安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之前,人们唯一关心的就是这种需求。即使一些明眼人,在黑暗中也常会感觉害怕和不安,这都是因为黑暗对人似乎有一种无形的威胁。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到视障人士心理是多么地恐惧,时时刻刻感觉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安全的世界里。就是那些有光感或者有部分视觉的人也仍然会因为无法认清环境、无法把握环境中发生的变化而产生不安全感。这种对于环境的不安全感也会迁移到人际交往当中来,他们不信任与之交往的人,容易有多疑的现象发生。

(2)自卑。生理上的残疾是造成视障人士自卑的一个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差,认知片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总感觉低人一等,生活畏首畏尾,总是“弯着腰”过日子。视障人士之间的交往表现得并不明显,但是在与明眼人相处的时候,很多视障人士表现得比较自卑。

(3)内向、孤独。独来独往,不善于与人交往,在同龄人中、在同一个群体中没有知心朋友。形成他们内向性格的原因主要有:长期的家庭封闭生活;因为生理原因,曾经受到某些刺激,从而认为他人是可恶的、不可信任的;性格古怪、内向,不善于交际,不愿意与人交往。

(4)任性、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需要什么就要得到什么,不管这种需要是否合理,达不到目的就大吵大闹,纠缠不休,直到达到目的为止;经常无端发脾气,情绪起伏很大,情绪好时春风满面,情绪差时暴风骤雨。

(5)冷漠、易怒。传统社会对目盲的迷信解释、对盲人的种种偏见、无知者对盲人不公或不善甚至于歧视的态度,以及社会环境中各种并未考虑到盲人需要的房屋建筑、公共设施、

交通道路等,使得很多视障人士感觉不到社会的温暖,感觉到为社会所遗弃,为他人所轻视。因此,他们在性格上表现出冷漠、自私,甚至极端地愤恨易怒,有攻击性。

(6)急躁、缺乏耐心。急躁情绪,是在部分视障人士,尤其是儿童阶段体现出来的一个特点。由于看不见,独立活动能力差,面对复杂的外部世界,视障儿童心理上无助的感觉,渴望他人帮助自己完成某些事情。同时,也因为看不见,他们在头脑中难以形成做事的条理和秩序,经常感觉乱糟糟的,做起事来不知从何处入手。

在上述心理影响下,视障人士就难以自如地处事、做事,如果再加上有明眼人的对比,他们就更容易产生急躁情绪了。

此外,部分视障人士还可能出现焦虑、消沉、过于敏感、抑郁等心理问题。视力残疾带给他们的影响是深重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轻视和孤立他们。

第二节社会场合帮助视障人士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技巧

和视障人士的交往既有和明眼人交往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相同之处在于,要用正常的心态和平等的态度与他们交往,这是人与人交往的前提;不同之处在于,要对他们多一些理解、关心和耐心,并掌握与其沟通的正确、恰当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人们普遍认为目盲是最残酷、最可怕的残疾之一。社会对视障人往往投以较多的同情、怜悯和关注,即社会对他们常常抱消极的态度,加上由于过去视障教育事业的不发达和对视障人士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不够重视,视障人士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总被认为是被别人照料的群体。如果视障人士都能接受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做到独立自理,社会对视障人士的态度就会大不一样,这就会给视障人士赢得很多朋友、赢得更多地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再则,视障人士也有与明眼人一样享有过安全、有效、稳妥的生活的权利,他们不希望也不可能永远生活在一种保护性的环境之中而一辈子受人照料。他们需要品尝人间的酸甜苦辣及悲欢离合,他们希望也应该拥有自己的生活,这是他们的基本人权,是他们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前提。

一、社会场合帮助视障人士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帮助视障人士的时候,我们应该遵循下列一些基本原则:

(1)以一种平等的态度给予视障人士以帮助,而不是以一种怜悯和慈善的心态给予帮助。(2)帮助视障人士应该要事先取得他们的允许。例如,可以问他们“您需要帮助吗?”。(3)帮助不等于包办,要尽力增强视障人士的独立生活能力。

二、帮助视障人士时应注意的事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