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5 左 5-3=2 右 右

(二)认知发展阶段论
局限三: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 指不能从对方的观点考虑问题,以为每个人看到的 世界正如他自己看到的一样
皮亚杰与英海尔德(1956)的研究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 能进行逻辑推理。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 (1)多维思维 (2)思维的可逆性(守恒观念出现的关键) (3)去自我中心 (4)具体逻辑推理
记住几个关键期 1、口头言语发展关键期:2岁
这个阶段儿童学习口头语言非常快,如果让儿童生活 在外国,不到一年就能学会日常口语。 2、书面言语发展关键期:4-5岁: 教孩子识字在游戏中学,可用卡片、图片、实物等 提高孩子识字的兴趣。
3、4岁左右是数字概念形成的最佳时期 此时可引导孩子认识数字,由简到繁,做些加减乘 除的演算,背唱“九九”歌。方法当然也是启发 诱导,以实物、回片、玩具等引起孩子的兴趣。
2015/12/23
48

二)性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心理发展阶段 乳儿期 婴儿期 幼儿期 童年期(学龄初期) 少年期(学龄中期) 青年早期(学龄晚期) 成年期 老年期 年龄 0-1岁 1-3岁 3-6,7岁 6,7-11,12岁 11,12-14,15 14,15-25岁 25-65岁 65岁以后
根据人类认 知、个性以 及社会化的 共性对人的 心理发展进 行划分:
(一)认知发展观
皮亚杰认为认知的本质就是适应,即儿童的认知 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 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请考虑以下的行为变化中同化和顺应的过程是怎样的? 婴儿由吃母乳改为吃奶瓶装的牛奶; 婴儿以摇晃的方式玩弄多种玩具; 幼儿把尿盆当帽子戴。 幼儿从用手掌握住小球到用三指捏住小球。 从学会中国象棋到学会国际象棋。
二、佛洛依德人格发展理论
性、力比多、动欲区 性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 停滞、倒退和人格特征
2015/12/23
47
(一)性、力比多、动欲区
弗洛伊德的著名断言之一就是:性本能冲动对人的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 乃至对整个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人有两种主要的本能 —一种是维持个体生命的生存本能 —一种是延续种族的性本能或生殖本能 实际上、弗洛伊德几乎把人类所有的高尚精神文化活动 都看成是性冲动的替代和升华。 因此,与生存本能相比, 性本能对心理活动和人格发展的意义重要得多。 2、性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生殖活动是狭义的性 一切寻求快感的潜力是广义的性—弗洛伊德称之为力比多(也常用力比多 这一词来泛指心理活动的能量、但是力比多更主要是指性本能的能量)
2、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 用,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的活动中 形成发展起来并借助语言实现的。
3、心理发展的本质 维果斯基认为,心理的发展是指一个人的 心理在环境和教育影响下 ,在低级的心理机 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 程。
•低级心理机能 低级心理机能
T从出生后的的48周起接受爬梯训练,每天练习10分钟,
双生子爬梯实验
图1-4 双生子训练爬梯的结果
四、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格塞尔(A. Gesell)“成熟优势论”:双生子爬梯
实验:
成熟前的训练不起多大作用,是事倍功半。
教学前必须明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这是新教学
的出发点,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进行新的教
转化 •高级心理机能 高级心理机能 环境及教育
4.最近发展区
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凭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 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 间的差异。
潜在发展水平 教学应着眼于 最近发展区 实际发展水平
第三节 中小学生的人格与社会性发展
一、人格的发展
(一)人格的定义 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 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人格(personality)=persona=面具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第二章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 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低级高级 简单复杂 量变质变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连续性和阶段性
个体的心理发展在某些年龄阶段会因为持续发 展的积累而出现某种心理特质的突发性变化或 出现新的心理特征阶段性 从人的一生看,发展是连续的各阶段并非彼此 孤立,而是重叠渐进连续性
“狼孩”、“猪孩”都是从8岁被人发现、解救,再 由专业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施以专业的救治、矫正。 但是,再好的教育条件,也没能使她们恢复“人性”, 她们落下了“弱智”的终身残疾,原因就是错过了学 习的“关键期”。 与此相反还有一个例子:二战时,一名叫横井庄一 的日本士兵,在东南亚大森林里迷了路。他只好独自 一人,像野人一样生活了28年,失去了说话的能力。 可是获救后,他只用了82天,就完全恢复了原来的能 力,原因就在于,在他的成年之前,他没有错过受教 育的那些“关键期”。
学,这就是教学的准备性原则,我国教育学中 “量力性原则”或“可接受原则”。
四、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二)关键期
关键期:奥地利动物学家劳伦兹从动物的心理 研究中提出来的 . 小鸭子在破壳后不久,鸭妈妈会带着它们四下走动 一圈。从此以后把这个母鸭当作它们的妈妈。科学 家把这一现象称为“印刻学习”。劳伦兹在小鸭子 出生后的10~16个小时,不先让它们看到母鸭,而 首先看到劳伦兹自己,于是,有趣的事情发生了。
皮亚杰发现,年幼儿童不能理解守恒原理。 守恒是指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 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 单维思维
对学前儿童缺乏守恒的解释 “集中化”(centration)的思维方式:即 仅注意情景中的某一方面。
前运算阶段:2-6、7岁
局限2:思维不可逆的
(可逆性指改变人的思维方向,回到起点)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四)差异性
个体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发展阶段, 但是却有发展起止时间有早晚、发展速度有快慢, 最终水平和优势领域也不相同。 唐朝诗人 王勃6岁写文章, 9岁读《汉书》, 13岁写《滕王阁 序》。留下“落 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 色。”的名句。
三、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一)童年期的主要心理特征 童年期(学龄初期):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 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 1、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2、情感较稳定,意志自制能力在提高 2、自我意识水平不断提高 3、品德发展具有过渡性
(二)少年期(学龄中期)的主要心理特征 1、半成熟、半幼稚 2、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并存 3、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要以具体形象作 支柱。 4、自我控制力不强 (三)青年初期
小鸭的“印刻学 习”的关键期在 出生后的10~16个 小时。 小狗的“印刻学习” 关键期在出生后的 20~50天。
小鸭子将劳伦兹当成了 自己的母亲。
婴儿为什么不能长时间看电视
婴儿降生后如果给他看电视,婴儿的头脑里就会 刻上电视的印迹。这样,婴儿对母亲的声音反而会 变得没有反应。
婴儿因电视而产生的这种“印刻效应”,大约发 生在0-2岁左右。
1、定义: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 时期,在这一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 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2.对教学的要求: 抓住关键期,事半功倍。 错过关键期,事倍功半。
为什么狼孩的智力没有开发出来?
1920年,印度山林的狼群里,有两个赤身裸体的人 跟随狼群奔跑。美国传教士辛格追踪并用武力驱 赶走老狼,救出两个“狼孩”。这是两个从小被 狼叼去在狼窝里生长的女孩。小的3岁,大的8岁。 她们不肯穿衣,不吃熟食,不在床上睡觉,喜欢 白天趴在地上睡,半夜爬到户外嚎叫,不会站立 行走,不会说话,也不会笑,完全失去了人的智 能。 小女孩抚养一年后死去,大女孩2年后才会直立, 6年后才学会独立行走,但快跑时还得四肢并用, 7年学会了45个单词,听懂几句简单的话,抚 养16岁死去,她的智力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 原因:8岁开始教育已经太晚了。错过了关键期。
第二节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认知发展观
机体与环境不平衡 适应(adaptation) 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同化 指儿童把新的刺激物纳入 已有图式之中的认知过程。
原 有 图 式
顺应 指儿童通过改变已有图 式来适应新刺激物的认 知过程。 原有 图式
环境
环境
因素
因素
第二节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二)认知发展阶段论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本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够 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
青少年在处理皮亚杰著名的“绳摆问题” 时的表 现,证明了假设演绎推理的存在。 假设有一些不同长度的绳子,栓上不同重量的物 体,都悬在一根木棍上。让一些学龄前儿童和青 年分别指出什么将影响绳摆通过拱弧的速度。 形式运算阶段的青少年提出了4种假设:1 绳的长 度; 2 悬物的重量; 3 悬摆的高度; 4 对悬物的推 力。 然后只变化其中一种因素,观察其他要素的变化 情况,他们会尝试各种可能,最终发现,只有绳 长导致速度差别。
四、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一)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 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 展过程。 两个因素 成熟:生理的-先天的 学习:知识储备;技能基础-后天的
双生子爬梯实验
格塞尔让同卵双生子T和C在不同的年龄开始学习爬楼梯。 连续6周;C则从出生后的第53周开始训练,每天的练 习时间相同,仅训练两周,就赶上了T。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二)定向性与顺序性
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模式, 具有一定方向性和先后顺序,不可逆,不能逾越。 例如,儿童身体和运动机能的发展按照自上而下 (头尾)法则即抬头—>翻身—>坐—>爬—>站—> 行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翻、六坐、七滚、八爬、九立、周会走”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三)不平衡性 1、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同的速度。 例如,儿童在一岁前和青春期的心理发展最快。 2、不同的心理过程,具有不同的发展速度。 例如,儿童掌握语言的速度是神速的,而抽象逻辑 思维的形成却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培育。
(二)认知发展阶段论
主要特征: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客体永久性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当某一客体从儿童的视野消失时, 儿童知道该客体仍然存在。
(二)认知发展阶段论
客体永久性实验
5个月大
9个月以后
(二)认知发展阶段论
2、前运算阶段(2-7岁)
符号功能的出现,使儿童能够通过表象和言语来表征 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思维开始摆脱具体动作的束 缚。 (1)单维思维(守恒实验) (2)思维的不可逆性 (3)自我中心(三山实验)
4、想象力发展的最佳时期是3~6岁
此时期可以多带孩 子游览参观,开拓视 野,多讲一些童话故 事,并增置智能玩具 等。
第二节 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二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 亚 杰 (1896 ~ 1980) , 皮亚杰,瑞士著名心 理 学 家 和 哲 学 家 , 20 世纪杰出的心理学家, 于 20 世 纪 60 年 代 初 创 立了发生认识论,形 成了其独具特色的认 知发展观,对教育产 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
(三)认知发展阶段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思维发展的阶段性是普遍存在的,思维发展的顺序 是不可改变的,但不同个体身上存在显著差异。
(四)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
1、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二、维果斯基的发展观与教育
1、维果斯基的生平
维果斯基(1896-1934)是苏联卓越的心理学家。由 于他在心理学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而被誉为“心 理学中的莫扎特”,他所创立的文化历史理论不 仅对前苏联,而且对西方心理学产生了广泛的影 响。维果斯基一生留下180多种著作,其心理学思 想至今仍有很大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