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史》简介

合集下载

中国陶瓷史 ppt课件

中国陶瓷史 ppt课件
中国陶瓷史
陶瓷文明 曙光初现
❖ 陶器的诞生 ❖ 陶器与瓷器的区别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 黄河流域 ❖ 仰韶文化 ❖ 马家窑文化 ❖ 齐家文化 ❖ 大汶口文化 ❖ 龙山文化
长江流域 河姆渡文化 良渚文化
❖仰韶
❖仰韶文化
马家窑

秦砖汉瓦
文物的证据 马镫
❖ 马镫约发明于公元3世纪,三国时期以后
❖ 另外,徽宗独创的瘦金体书法独步天下,直 到今天相信也没有人能够超越。这种瘦金体 书法,挺拔秀丽、飘逸犀利,即便是完全不 懂书法的人,看过后也会感觉极佳。传世不 朽的瘦金体书法作品有《瘦金体千字文》、 《欲借风霜二诗帖》、《夏日诗帖》、《欧 阳询张翰帖跋》等。此后八百多年来,迄今 没有人能够达到他的高度,可称为古今第一 人。
❖ 明朝这一残忍的殉葬制度,直到 1465年明英宗死时,才得以废除。明 英宗死前,下遗诏说:"用人殉葬,我不忍去做,这件事应从我这里废止。 "至此,这一制度才最终废止
❖ 1974年3月,在陵东的西杨村村民抗旱打井 时,在陵墓以东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间, 发现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经考古 工作者的发掘,才揭开了埋葬于地下的2000 多年前的秦俑宝藏。8000多件
❖ 中国浓厚的宗法制的文化决定了我们民族的厚葬传统, “他对他的先祖,对祖先,他要讲究孝,要讲究尊重, 要讲究让他们过得更好,在地下世界更好,所以他要 厚葬。他为了一个是显示他的遵守这个宗法的秩序, 一个是他为了显示他自己的财富。”
❖ 汉武帝那个茂陵,当时就有文献记载,全国每年全国 的财政收入三分之一是用来安葬皇帝用的,就是每年 往里边放新的东西,不断地增添,据说到他去世的时 候这个根本都放不下了。许多学者都认为就在先秦时 代,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是一个社会动荡的时代,就 是原来的礼制受到破坏,一些新上升的有权利有财富 的人就拼命地想越过这个原来的这个等级,包括丧葬 制度,就是追求这个厚葬,恰恰就是在这个时候盗墓 之风盛起。

中国陶瓷史(上、下)

中国陶瓷史(上、下)

中国陶瓷史(上、下)作者:来源:《全国新书目》2015年第03期本书是第一部以艺术人类学的视角和全球性的学术眼光完成的《中国陶瓷史》,它是目前关于中国陶瓷艺术研究的集大成式的最新成果。

作者立足于艺术人类学和陶瓷艺术展开分析和研究,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历史和陶瓷经济、陶瓷文化的地区与国际交流进行了探讨。

后记这部《中国陶瓷史》从1997年开始,断断续续地写了十六年,现在终于完成了。

回想起自己的写作,其实很不容易,早期的三年时间,我是全力以赴地写,并完成了第一稿。

但后期我承接了国家重点课题西部人文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一做就是八年,在这八年的时间里,我到过陕西的关中和陕北地区考察当地的民间文化和艺术,包括对陈炉镇陶瓷产地的考察也是在这一时期进行的。

后来又到贵州的黔西北考察当地的苗族文化与艺术。

这些大量的田野考察工作,加深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及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后来课题结项的成果即一系列相关研究报告和论文,让自己在艺术人类学的方法和理论上有了一些新的建树和思考。

这些田野实践与理论总结,从表面来看与我的中国陶瓷史研究关系不大,其实是有许多内在联系的,其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也提高了自己对中国文化历史和艺术历史的认识水平,使自己在写作中更有全局观念,能更加平等地看待不同阶层、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互动。

如果没有这些认识和观念,我所完成的《中国陶瓷史》将是另外一种面貌,因此可以说,一部专著就是一个作者一定阶段思想的结晶。

2008年西部研究课题结束,我又重新写这部《中国陶瓷史》,一写又是六年。

在这六年的时间中,我游历了印度洋、波斯湾、红海、地中海周边的一些国家,这些都是当年陶瓷之路经过的地方,其让我对中国古代陶瓷贸易的地理空间有了一定的认识。

同时我又在美国、欧洲以及日本和亚洲其他国家、非洲的许多地方,看到了中国的瓷器是那样显赫地被摆放在许多著名的博物馆里。

在那些博物馆中我感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因为在那里我看到不同国家的人们用大篇幅的文字来表达对从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中国制造的极大敬意,不仅仅是陶瓷,还有中国的其他物品。

中国陶瓷史

中国陶瓷史

中国陶瓷史一、陶瓷概述中国是世界上几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

在陶瓷技术与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尤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年,中国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

从我国陶瓷发展史来看,一般是把“陶瓷”这个名词一分为二,为陶和瓷两大类。

通常把胎体没有致密烧结的粘土和瓷石制品,不论是有色还是白色,统称为陶器。

其中把烧造温度较高,烧结程度较好的那一部分分称为“硬陶”,把施釉的一种称为“釉陶”。

相对来说,经过高温烧成、胎体烧结程度较为致密、釉色品质优良的粘土或瓷石制品称为“瓷器”。

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发展,经历过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种类繁杂,工艺特殊,所以,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分类除考虑技术上的硬性指标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历来传统的习惯分类方法,结合古今科技认识上的变化,才能更为有效地得出归类结论。

从传说中的黄帝尧舜及至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是以彩陶来标志其发展的。

其中有较为典型的仰韶文化、以及在甘肃发现的稍晚的马家窑与齐家文化等等,解放后在西安半坡史前遗址出土了大量制作精美的彩陶器,令人叹为观止。

相传尧传天下于舜,舜传天下于夏禹,禹则传给其子,开始了所谓的“家天下”。

夏传至桀,暴虐无道,商汤将之放遂,自立为帝,所以以征讨得天下者,自汤开始。

商得天下后统治达六百余年(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前后),一直到纣王。

后被武王征伐,纣王自杀,于是天下归于周。

周朝的统治时期大致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事实上的有效统治在公元前771年就已结束。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称为战国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秦朝崛起,大一统之中国开始,但秦王朝只持续到公前206年,就被汉朝所取代。

一文览尽:中华陶瓷史(浓缩版)

一文览尽:中华陶瓷史(浓缩版)

一文览尽:中华陶瓷史(浓缩版)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华文明对瓷器的发明和利用可以追溯至距今八千到一万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头百姓,中国人的一生中没有陶瓷的身影是不完整的,那么,在陶瓷伴你走到今天的过程中它都经历过那些事呢?- 01 -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这一时期非常的重要,萌芽,并登上历史舞台,但后人对其知之甚少新石器时代都是陶器,最早的中国瓷器出现在商代中期。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中国陶器宛如半成品的泥坯烧干烧硬了一样,长时间受潮的话表面还会一层层的脱落,制作粗糙,器形不均,毕竟是制作水平摆在哪里的,所以也是没办法的事。

制作方法大概就是在一些草编或竹编的器具表面涂满黏土之后进行烧制的。

因为烧制的水平低下,粗糙不堪,所以在商代以前的中国陶瓷都被称为是“原始瓷”,原始彩陶器大致分有壶、罐、盆、罐瓶、勺等。

据考古资料表明:1.我国境内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陶器遗址是位于江西省万年县内的仙人洞遗址、广东英德青塘、灵山滑岩石洞和广西桂林甑皮皮岩。

2.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等十几个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瓷,其主要品种有灰陶、彩陶、黑陶和几何印纹陶等。

同时这一时期还出现了青铜器,并且成为了贵族们的新宠,所以陶瓷还暂时没有占据正宫的位置,主要的还是民用的较多,多是自产自销,自娱自乐的东西。

欢迎关注公众号:收藏一加一- 02 -夏商周:萌芽期,原始青瓷代表就是商朝殷虚遗址,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都有,陶器上的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铜器有密切的关系,并且出现了带有少量釉质的硬陶器,釉色青绿中带有褐黄,是石英、黏土、长石等溶解不完全所致。

而胎质也比之前的更硬,多呈现出灰白色,与一些常见的青砖的颜色比较接近,也是种像模像样的“原始青瓷”在应用上也开始各种走俏,日用、建筑、殉葬、祭祀等等都有。

中国陶瓷史

中国陶瓷史

一、陶器的起源与发展1、陶器的起源陶器的出现是因为人类有了定居的生活,它的发明与人类发现火无不密切相关。

陶瓷器有人称之为火与土的艺术,最初的制陶大致是用手捏塑或粘贴成型,后来出现了泥条盘筑法,再后来就是轮制成型法、模具法、雕塑法等多种方法。

陶器的发明,巩固了人类的定居的生活,扩大了农业生产,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2、陶器的发展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从南至北遍布全国各地。

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出土的彩陶、黑陶都非常精致与漂亮。

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等也都出土了大量陶器,内容极为丰富与多样。

浙江地区除发现较早的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外,近年来,不同种类的文化遗址不断涌现。

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揭开了浙江早期新石器时期文化的原始风貌。

而形成序列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中丰富的陶器制品,呈现出各个时期的文化特色。

商周、春秋战国时期,陶器的品种很多,有些已经很精致,胎质坚硬,有仿铜器,也有做成建筑材料等,浙江地区就有发现。

汉代陶俑、铅釉陶等都是当时的常见品种。

铅釉陶为低温绿釉,釉中泛着银光。

胎与釉结合不太紧密,有脱釉现象。

唐三彩是一种陶器产品,它是唐代厚葬之风的产物。

最有特色是它的釉色,主要色彩黄、蓝、紫、褐,烧成后的色调斑斓绚丽。

有仕女俑、骑马俑、镇墓兽等大形造型,也有盘、碗、瓶、枕等小件器物。

珐华器是以蓝釉为特色的一种陶瓷品种。

它有陶胎和瓷胎二种。

明代山西地区出现的珐华器为陶胎。

景德镇地区生产的珐华器为瓷胎。

琉璃器主要用于建造楼台亭阁等建筑,它是一种陶器。

主要有瓦当、瓦筒等构件。

它的釉色主要为黄色、绿色和蓝色。

紫砂是一种无釉细陶,宜兴紫砂器创烧于宋代,明清两代盛行,紫砂产品主要是茶壶,工艺精美。

广东石湾和广西钦州也生产紫砂器,其产品地域特色浓郁。

3、陶与瓷的区别原料的不同,陶器的原料是粘土,瓷器的原料是瓷石、高岭土。

温度的不同,陶器烧成温度在1000°C以下,瓷器的烧成温度在1200°C以上。

中国陶瓷史

中国陶瓷史

中国陶瓷史片断:第一章原始时代发明陶瓷之起源——燧人氏神农氏为制陶之鼻祖——黄帝始设陶正之官——宁封之神话——宁封昆吾所制之器——陶器之装饰上古之民,穴居野处,茹毛饮血,与禽兽无异,毫无知识可言,其对于一切之努力,大都以饮食为中心耳。

食物既为当时努力之中心,则凡对于饮食有关系者,初民必当竭尽精力以求之,于是釜瓮之属,因需要之急迫,渐有发明矣。

初民,因生食之致病也,乃求熟食之方,因食物之易腐败也,乃思久藏之法。

其初,则抟土为坯,日晒干之,成为土器,及神农伏羲时,则掘土为穴灶,以火烧土,使成为素烧(土坯干后,未上釉药,即以火烧成,谓之素烧。

)之陶器,用以烹饪,用以贮藏。

考《路史》云:“燧人氏笵金合土为釜”,《周书》:“神农作瓦器。

”《物原》:“神农作瓮。

”由上述诸书观之,则燧人氏,钻木取火,笵金合土为釜,茹毛饮血之苦,神农作瓮,使民得以贮藏食物,免腐败之患,其福利于人民,为如何耶?且由此推知,燧人神农二氏之前,必有类乎釜与瓮之雏形之物,为二氏所本,因采其旧法,而加以新意,以成釜与瓮之物,可断言也。

而吾国陶器,发源在燧人神农二氏之前,亦从可推知可断言也。

特上古之时,文化不开,此时历史,缺乏记述,致令吾人今日,不能详细明晰当时之情形而悉举证之为可惜耳!然古人居此与禽兽为伍,昏昏噩噩,毫无外界知识,足资凭借之际,竟能奋然特出,发明陶器,其脑筋灵敏之程度,诚令吾人无任惊异与钦佩矣!大略神农伏羲之时,所制陶器,只注重于食物,不暇其他。

人后,则推而泛之,凡日用、送死、敬神、建筑之具,靡不陶器是赖,我人试一考察陶器进展之程序,足资证明。

黄帝之时,制衣服,造宫室,作书数,明射术,文物之盛,为前此所未有,陶器亦随其升涨之衡度,而迅速的进展。

《史记》:“黄帝命宁封为陶正。

”《吕氏春秋》:“黄帝有陶正昆吾作陶。

”《说文》:“昆吾作陶。

”由此观之,黄帝至设陶正之官,(英人波西尔(S.W.Bushell)因黄帝始设陶官,令宁封为陶,乃误认黄帝为始发明陶术之人,其著之皇皇巨作《中国美术》即以此为立论。

1982年出版的《中国陶瓷史》,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古陶瓷书籍!

1982年出版的《中国陶瓷史》,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古陶瓷书籍!

1982年出版的《中国陶瓷史》,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古陶瓷书
籍!
声明:文章转载自中国收藏网,仅为转载,侵权可联系删除
在古玩界,收藏把玩陶瓷器的人很多!很多!还有很多位鉴定陶瓷器的专家和大师!比如说所谓的耿宝昌、李知宴、李宗扬等等。

我在这里向大家推荐,静下心来仔细阅读一本陶瓷器专著1982年出版的《中国陶瓷史》!这一本厚厚的书!很完整的诉说了,中国近一万年之间陶瓷发展史!很客观地诉说了,中国各朝代的陶瓷发展史!因为,编著这本书的人,都是中国第一代的古陶瓷专家和大师!这本书出版于上个世纪的八十年初年,改革开始才刚刚开始,这些真正的陶瓷专家们,一不为名利!二不为钱财!没有一点点血醒味!实事求是地编写这本巨著!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所以,我要向你们玩陶瓷的人!介绍这一本陶瓷专著!看了后至少可以少受上当和不受上当!
至今,编写中国陶瓷史的书,有非常多的版本!1982年中国硅酸盐学会出版的《中国陶瓷史》影响力最大,其次比较有影响力的是2011年叶喆民出版的《中国陶瓷史》、2018年李鉴宸出版的《中国陶瓷史脉络图》,不过我认为这本1982年编写这部《中国陶瓷史》最好!对你,我,他,帮助最大!供参考!
现在社会上,有许多收藏爱好者,没有看过古人鉴定书籍!还没有看过近代大师们写得专著!光看现代这些所谓鉴定大师写的书,这帮大师们在台上,胡吹!胡说!胡编!最可怕得是,台下一些不知情的收藏爱好者,跟着胡吹捧!胡鼓掌!胡点赞!这就是少读,少看真正的鉴定书籍的结果!把自已灵魂都出卖了,浑然不知呀!所以,平时耍多看!多听!多学!真正专家和大师出版的书和话!树立有自已独立思考和见解的观点!通过自己的实践!达到真正意义的收藏爱好者!为丰富自已人生和财富,取自有道!快乐人生!供参考!谢谢!
声明:文章转载自中国收藏网,仅为转载,侵权可联系删除。

[新编《中国陶瓷史》完成审稿]中国陶瓷史

[新编《中国陶瓷史》完成审稿]中国陶瓷史

[新编《中国陶瓷史》完成审稿]中国陶瓷史《中国陶瓷史》是叶喆民先生以其原作《中国陶瓷史纲要》为基础,修订后出版的。

近年来,随着考古发掘和大规模基本建设的展开,发现了许多古陶瓷窑址、窑具和陶瓷器,使陶瓷界 __陶瓷的发展历史有了新的发现和认识,《中国陶瓷史》中的一些观点和见解急需修订和改正。

为此,早在xx年下半年,中国古陶瓷学会就组织在国内外文博界有影响力的4l位专家,启动了新编《中国陶瓷史》工程。

今年六月下旬,中国古陶瓷学会在浙江省湖州市召开了新编《中国陶瓷史》审稿会。

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耿宝昌,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王莉英,副会长陈克伦、孙新民、李建毛、栗建安、沈岳明等专家参加了新编《中国陶瓷史》审稿会。

这是30年来,陶瓷学界专家首次对《中国陶瓷史》进行的修编,并于6月22日在湖州完成审稿。

新编《中国陶瓷史》预计今年年底即可交付印刷,明年正式出版。

这次修编的一大重点是把湖州德清窑作为“中国青瓷的发源地”写进了中国陶瓷史。

王莉英说:“近30年来,许是此次修编《中国陶瓷史》的重头戏。

没有原始瓷就没有青瓷,也就没有后来的彩瓷,原始瓷是中国瓷器的摇篮。

”新编《中国陶瓷史》的出版,无疑是中国陶瓷界乃至中国文物界的重大事件,它将对我国陶瓷史的研究及陶瓷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下面,让我们共同回顾一下“瓷之源”的发现历程。

中国原始青瓷的源头瓷器是中华文明的一大骄傲。

然而,中国瓷器的源头在哪里?大江南北出土的那些商周原始瓷器又是在哪里生产的?早期的青瓷是个什么样子?这在古陶瓷界一直都是一个模糊不清的问题,也是文物考古工作者苦苦追寻的一个目标。

一直以来,陶瓷界都把浙江绍兴上虞小仙坛东汉窑址的产品认定为中国最早出现的成熟青瓷。

近年来,湖州德清的火烧山窑址、亭子桥窑址和南山窑址的发掘给陶瓷界指明了方向——中国的瓷器,正是从德清所在的东苕溪流域产生萌芽,然后走向世界。

浙江省湖州市东苕溪中游是国内目前已知最早的、仅见的商代原始瓷窑址群分布区,该地区迄今已发现夏商至战国的原始瓷窑址109处,是名副其实的“瓷之源”。

中国陶瓷史

中国陶瓷史

一、陶器的起源与发展1、陶器的起源陶器的出现是因为人类有了定居的生活,它的发明与人类发现火无不密切相关。

陶瓷器有人称之为火与土的艺术,最初的制陶大致是用手捏塑或粘贴成型,后来出现了泥条盘筑法,再后来就是轮制成型法、模具法、雕塑法等多种方法。

陶器的发明,巩固了人类的定居的生活,扩大了农业生产,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2、陶器的发展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从南至北遍布全国各地。

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出土的彩陶、黑陶都非常精致与漂亮。

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等也都出土了大量陶器,内容极为丰富与多样。

浙江地区除发现较早的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外,近年来,不同种类的文化遗址不断涌现。

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揭开了浙江早期新石器时期文化的原始风貌。

而形成序列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中丰富的陶器制品,呈现出各个时期的文化特色。

商周、春秋战国时期,陶器的品种很多,有些已经很精致,胎质坚硬,有仿铜器,也有做成建筑材料等,浙江地区就有发现。

汉代陶俑、铅釉陶等都是当时的常见品种。

铅釉陶为低温绿釉,釉中泛着银光。

胎与釉结合不太紧密,有脱釉现象。

唐三彩是一种陶器产品,它是唐代厚葬之风的产物。

最有特色是它的釉色,主要色彩黄、蓝、紫、褐,烧成后的色调斑斓绚丽。

有仕女俑、骑马俑、镇墓兽等大形造型,也有盘、碗、瓶、枕等小件器物。

珐华器是以蓝釉为特色的一种陶瓷品种。

它有陶胎和瓷胎二种。

明代山西地区出现的珐华器为陶胎。

景德镇地区生产的珐华器为瓷胎。

琉璃器主要用于建造楼台亭阁等建筑,它是一种陶器。

主要有瓦当、瓦筒等构件。

它的釉色主要为黄色、绿色和蓝色。

紫砂是一种无釉细陶,宜兴紫砂器创烧于宋代,明清两代盛行,紫砂产品主要是茶壶,工艺精美。

广东石湾和广西钦州也生产紫砂器,其产品地域特色浓郁。

3、陶与瓷的区别原料的不同,陶器的原料是粘土,瓷器的原料是瓷石、高岭土。

温度的不同,陶器烧成温度在1000°C以下,瓷器的烧成温度在1200°C以上。

1 中国陶瓷史

1 中国陶瓷史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专门有一个收藏中国瓷器的瓷宫; 波兰王约翰有一个专门陈列中国瓷器的中国厅; 德国的一些宫殿,如恩斯巴赫、夏洛腾堡等,以收藏中国瓷器著称; 英国女王玛丽二世醉心于中国瓷器,在宫内专门设置许多玻璃橱陈列各种瓷 器。
欧洲贵族的最爱
瓷器对于欧洲贵族的意义
黄土变黄金
中国风装饰风格
•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1638—1715)不仅收藏中国瓷 器,还把中国瓷器装饰的元素化入宫廷建筑设 计 中。路易十四时期,法国宫廷已经出现用陶瓷替代 银器等金属器皿的状况,到了路易十五,为了让宫 廷全方位地使用陶瓷,强制下令把宫廷、贵族家中 所用的金银器全部 熔化另作它用。 在凡尔赛宫,为情妇蒙特斯潘,即曼特农夫人,修 建了特里亚农瓷宫(即中国瓷宫)。此宫的装饰设计 大量采用中国青花瓷白地蓝花风格 欧洲洛可可式艺术风格,以生动、优美、轻倩、自 然为特色,其倡导的艺术作风与中国艺术风格中的 精致、柔和纤巧和幽雅殊途同归。洛可可风格盛行 于法国,法国人对中国的瓷器、丝绸、尤为偏爱。 那时法国正是欧洲文艺、美术、戏剧、礼节、服 饰、装潢仿效的中心,所以具有“中国风格”的物品 流传整个欧洲社会。
哥窑地址不详、弟窑龙泉青瓷
概述:南宋时,老大章生一所开的窑厂即为哥窑,老二章生二所 开的窑厂即为弟窑。兄弟俩都烧造青瓷,都各有成就。但老大技 高一筹,烧出“紫口铁足”的青瓷,一时名满天下,其声名传至皇帝 ,龙颜大悦,钦定指名要章生一为其烧造青瓷。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无对,窑变无双。
概述:钧窑分为官钧窑、民钧窑。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 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最有名,烧 制各种皇室用瓷。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 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 交相融汇,灿若云霞,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 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 。

中国陶瓷史

中国陶瓷史

中国陶瓷史第一篇:中国陶瓷史艺术陶瓷发展的概况1、艺术陶瓷发展过程夏、商、周朝时期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

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

隋唐朝时期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却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另外此时在装饰手法上也有了创新,如在器物上另外的泥片—贴花。

到了唐代,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於火烧温度。

最著名的窑为越窑与邢窑。

越窑在南方浙江省绍兴,主要制造青瓷;邢窑在北方河北省邢台,主要制造白瓷。

越窑的青瓷明彻如冰,晶莹温润如玉,色泽是青中带绿与茶青色相近。

邢窑所产的白瓷,土质细润,器壁坚而薄,器型稳厚、线条流畅。

唐代最重要的产品是唐三彩,色彩亮丽有黄、绿、青三色铅釉,利用三色交叉混合的上釉技术来制造出美丽的花朵,以及先在坯体上刻花成暗色图案,变化无穷,彩色斑斓。

分布在长安和洛阳两地,在长安的称西窑,在洛阳的则称东窑。

种类很多人物、动物、碗盘、水器、酒器、文具、家具、房屋,甚至装骨灰的壶坛等等。

五代十国时期这个时期较为有名的是后周世宗的柴窑,以天青色为主。

宋朝时期的陶瓷文化—集瓷器之大成宋代的陶瓷氏我国的鼎盛时期,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为五大名窑,形制优美,高雅凝重。

定窑又称粉定,定窑在今河北省曲阳县的灵山镇,古名定州,所以称定窑,是继唐代邢窑之後,生产白瓷最好的窑。

定窑釉分北定、南定,宋室南迁之後,一部份到了景德镇,一部份到了吉州,称为南定。

在景德生产的釉色似粉,又称粉定。

定窑还有如柿子般颜色的红定、紫色的紫定、黑色的黑定等等。

一般的装饰手法有划花、印花、雕花等各种图案包罗万象,其制作细腻精致、线条流畅、胎质坚细、呈乳白或象牙色,以碗盘较多,胎薄而圆正。

为避免烧制变形,多采覆烧,再镶以金属作缘。

中国陶瓷史共18页文档

中国陶瓷史共18页文档
大汶口文化陶器的器型介绍
谢谢你的阅读
知识就是财富 丰富你的人生
陶泥没有经过 细致 淘洗,陶片断面还发 现有泥片贴敷的层理 结构;胎质粗糙,皆 手制;胎壁厚薄不均, 火候较低,一般在
700°-900°之
间,易破碎;陶色多 呈红色或橙红色。
实物图
老官台文化或大地湾一期文化陶器
陕西西乡李家村 1 虽然有深腹罐、圜底本、三足
本和碗等器物,但是小口的却很 陕西华县老官台 少见
分为早、晚两期。大汶口文化早期陶器,以砂质红陶和泥质 红陶为主,晚期红陶仍虽较多,但是灰陶和黑陶的数量明显 增多,并出现了白陶器。早期陶器以手制为主,晚期在慢轮 修整器形的基础上出现了轮制陶器。陶胎一般较为细腻而精 致,陶器器表多素面磨光,并饰以划纹、弦纹、篮纹、圆圈 纹、三角纹、镂刻纹等纹饰。彩陶的纹样有圆点纹、条带纹、 圆圈纹、水波纹、涡旋纹、花瓣纹、网纹、三角纹、勾连纹、 连弧纹、方心八角纹等,系用红、黑、白三色彩绘,有较高 的艺术水平。其中有些彩绘和河南仰韶文化彩陶的花纹图案 极其相似,呈现出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之间相互密切交融 的表证。
前3670-前2685
前2750-前1890
前8000-前
磁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
老官台文化或者大地湾一期文化
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 马家窑文化陶器 大汶口文化陶器 龙山文化陶器 大溪文化陶器 屈家岭文化陶器 长江中下游北阴阳营文化陶器 河姆渡文化陶器 马家浜文化陶器 良渚文化陶器
磁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之比较
陕西元君庙 陕西宝鸡北首岭 甘肃秦安大地湾
2 陶罐的底部除为平底外,多加 有三矮足,或口沿作锯齿状,另 有小口瓮、杯和盂等
3 纹饰以划纹和绳纹居多,并有 锥刺纹、附加堆纹与多少不等的 彩陶。

中国陶瓷史[说明]

中国陶瓷史[说明]

中国陶瓷史[说明]中国陶瓷史中国陶瓷史系统介绍了中国陶瓷发展的历史陶瓷史新石器时代的陶瓷时间划分早期中期晚期地域划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其他地区黄河早流域期中晚期前5000-前 6000 磁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老官台文化或者大地湾一期文化前4000-前 2000 前3190-前 1715 前4040-前 2240 前约2300前约1800 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马家窑文化陶器大汶口文化陶器龙山文化陶器大溪文化陶器屈家岭文化陶器长江中下游北阴阳营文化陶器河姆渡文化陶器马家浜文化陶器良渚文化陶器东南地区新石器时代陶器长江中下游流域前3825-前2405 3825- 2405 前2550-前2195 前4360-前3360 前3670-前2685 前2750-前1890 其他前8000-前 5000 磁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之比较陶器文化代表磁山文化器型纹饰工艺特点陶泥没有经过细致淘洗,陶片断面还发现有泥片贴敷的层理结构;胎质粗糙,皆手制;胎壁厚薄不均,火候较低,一般在700?-900?之间,易破碎;陶色多呈红色或橙红色。

实物图以敞口、深腹罐; 绳纹;篦纹;并有划小口、双耳罐;敞纹;波折纹;偶有简单的彩陶。

口、圜底本或三足本为主;并有一些平底盘;椭圆形盂; 三足鼎、杯;和靴形支架等。

直口或敛口深腹罐; 篦纹;划纹小口、双耳壶;敞口、圜底本;三足本和碗为主;部分双耳壶底部有加圈足或三锥状足。

裴李岗文化老官台文化或大地湾一期文化陶器陕西西乡李家村 1 虽然有深腹罐、圜底本、三足本和碗等器物,但是小口的却很陕西华县老官台少见 2 陶罐的底部除为平底外,多加陕西元君庙有三矮足,或口沿作锯齿状,另有小口瓮、杯和盂等陕西宝鸡北首岭 3 纹饰以划纹和绳纹居多,并有甘肃秦安大地湾锥刺纹、附加堆纹与多少不等的彩陶。

山东滕县北辛庄遗址马家窑文化陶器马家窑文化因1924年首次在甘肃临洮县马家窑村古文化遗址发现而得名。

马家窑文化是一种受关中地区仰韶文化影响发展起来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它的陶器形制特征近似仰韶文化,但又具有明显的地方特征。

《中国陶瓷史》

《中国陶瓷史》

《中国陶瓷史》《中国古陶瓷》课程简介一、课程号:04122650二、课程名称:中国古陶瓷(A History of Chinese Ceramics)三、周学时:3-0 学分:3四、预修课程:中国古代史五、教学内容简介:《中国陶瓷史》是历史系文博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本课程以考古获得的陶瓷实物资料为依据,辅以文献资料和陶瓷传世品资料,从历史、科技、艺术、经济等诸方面对中国古代陶瓷的起源、发展和成就进行系统讲授。

六、推荐教材或参考书《中国古陶瓷》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古陶瓷(A History of Chinese Ceramics) 一、课程号:04122650二、周学时:3-0 学分:3三、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中国陶瓷史》是历史系文博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本课程以考古获得的陶瓷实物资料为依据,辅以文献资料和陶瓷传世品资料,从历史、科技、艺术、经济等诸方面对中国古代陶瓷的起源、发展和成就进行系统讲授。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三方面的基本内容:1.能用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制陶术的起源,并了解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古陶分布、主要型制和特征。

2.从科技、经济等诸项条件着眼,掌握原始瓷器、成熟瓷器出现时期研究中的一系列主要观点和瓷器发展的基本线索。

3.通过对代表性窑场及其品种的介绍,了解各个朝代的名窑名瓷,在此基础上,能初步鉴别一些典型器物的年代及窑口归属。

四、课程内容和课时分配绪论:(3学时)第一节陶瓷史的研究对象第二节陶瓷史的研究方法第一章制陶术的起源和中国制陶工艺的成就(9学时)第一节制陶术的起源第二节新石器时代制陶概况第三节白陶和印纹硬陶第四节古代制陶术的科学总结一. 制陶原料二. 成型技术三. 表面装饰四. 烧成工艺第二章瓷器出现时期的研究(9学时) 第一节原始瓷器的起源一.“同源”、“异源”之争二. 原始瓷器的起源第二节原始瓷器的发展、中断与复兴一. 原始瓷器发展概况二. 战国原始瓷器的中断三. 原始瓷器的复兴第三节成熟瓷器的出现一. 成熟瓷器出现的时间——东汉二. 成熟瓷器出现的地区——浙江第四节铅釉陶一. 铅釉与石灰釉的区别二. 铅釉技术的起源和铅釉陶特色第三章瓷业的奠基和“南青北白”格局的出现(12学时)第一节江南瓷窑分布和青瓷的繁盛一. 越窑二. 江南其他瓷窑的分布第二节北方瓷业发展和白瓷的成就一. 北方的青瓷二. 白瓷的诞生和发展三. 唐代邢窑白瓷四. 南方白瓷第三节其他瓷器品种与唐三彩陶器一. 黄釉瓷器二. 花釉瓷器三. 纹胎瓷器四. 唐三彩陶瓷第四章瓷业的繁荣和多种瓷窑体系的形成(12学时)第一节宋代瓷业繁荣的主要因素第二节北方地区的瓷窑体系一. 定窑系二. 磁州窑系三. 钧窑系四. 耀州窑系第三节南方地区的瓷窑体系一. 龙泉窑系二. 青白瓷窑系第四节汝窑、哥窑与官窑一. 汝窑二. 哥窑三. 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第五节宋代黑釉瓷器的生产一. 宋代饮茶斗茶风尚与黑瓷茶具特色二. 油滴釉和兔毫釉的形成机理第五章旧式体系的新突破和传统工艺的再创造(12学时) 第一节承前启后的元代制瓷业一. 承前:传统品种继续生产二. 启后:景德镇制瓷业的新成就第二节明清两代的景德镇御器厂第三节明清两代的青花瓷器第四节明清两代的颜色釉瓷器第五节明清两代的彩绘瓷器五、考试要求:期中闭卷考试六、推荐教材:。

《中国陶瓷史》课件

《中国陶瓷史》课件
《中国陶瓷史》ppt 课件
REPORTING
• 中国陶瓷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 中国陶瓷的种类与特点 • 中国陶瓷的制作工艺与技术 • 中国陶瓷的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 • 中国陶瓷的影响与传承
目录
PART 01
中国陶瓷的起源与早期发 展
REPORTING
原始陶瓷的产生
总结词
原始陶瓷的出现标志着中国陶瓷的萌芽,其制作技术虽简单,但为后续陶瓷发 展奠定了基础。
数字化与智能化
借助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 ,推动陶瓷产业的转型升 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 质量。
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 动中国陶瓷走向世界舞台 ,共同推动全球陶瓷产业 的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VS
模具成型
模具成型是一种利用石膏模具进行成型的 工艺,其优点是可以快速、大量地生产陶 瓷制品,且制品形状和尺寸一致。中国陶 瓷史上,模具成型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简 单到复杂的过程,从单一模具到多套模具 的演变。
陶瓷装饰工艺
釉彩装饰
釉彩是中国陶瓷装饰的重要手段之一,包括 釉下彩和釉上彩等。釉下彩是在生坯上施彩 ,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烧成后色彩渗 入釉层之中,呈现出独特的装饰效果。釉上 彩则是先烧成瓷器,再在瓷器表面施彩,经 低温烧制而成,色彩鲜艳、亮丽。
刻划、雕塑装饰
刻划、雕塑是中国陶瓷装饰的另一种重要手 段。刻划装饰是在陶瓷表面刻划出各种图案 和花纹,如龙纹、花卉等;雕塑装饰则是通 过雕刻、堆贴等方式创造出立体感强的装饰 形象。
陶瓷烧成工艺
要点一
烧成温度
烧成温度是陶瓷制作过程中最重要的工艺参数之一。不同 类型和不同用途的陶瓷制品需要不同的烧成温度,甚至同 一种陶瓷制品也可能需要不同的烧成温度。中国陶瓷史上 ,烧成温度的掌握和控制经历了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

[新编《中国陶瓷史》完成审稿]中国陶瓷史

[新编《中国陶瓷史》完成审稿]中国陶瓷史

[新编《中国陶瓷史》完成审稿]中国陶瓷史《中国陶瓷史》是叶喆民先生以其原作《中国陶瓷史纲要》为基础,修订后出版的。

近年来,随着考古发掘和大规模基本建设的,发现了许多古陶瓷窑址、窑具和陶瓷器,使陶瓷界对中国陶瓷的发展有了新的发现和认识,《中国陶瓷史》中的一些观点和见解之中急需修订和撤废。

为此,早在2009年下半年,中国古陶瓷学会就组织在国内外文博界有影响力的4l位专家,启动了新编《中国陶瓷史》工程。

今年六月下旬,中国古陶瓷学会在浙江省湖州市召开了帝女花《中国陶瓷史》审稿会。

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主席耿宝昌,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王莉英,副会长陈克伦、孙新民、李建毛、栗建安、沈岳明等专家参加了新编《中国陶瓷史》审稿会。

这是30年来,陶瓷学界专家首次对《中国陶瓷史》进行的修编,并于6月22日在湖州完成凡例。

新编《中国陶瓷史》预计今年年底即可纸张交付印刷,明年正式出版。

修编的一大重点是把湖州德清窑作为“中国青瓷的发源地”写进了中国陶瓷史。

王莉英说:“近30年来,许是此次修编《中国陶瓷史》的重头戏。

没有原始瓷就没有青瓷,也就没有后来的彩瓷,原始瓷是海外瓷器的摇篮。

”新编《中国陶瓷史》的出版,无疑是中国陶瓷乃至中国文物界的重大事件,它将对我国陶瓷史的研究及陶瓷的发展产生重大数项干扰。

下面,让我们协力回顾一下“瓷之源”的发现历程。

中国原始青瓷的源头瓷器是中华文明的显而易见一大仰慕。

然而,中国瓷器的源头在哪里?大江南北出土的那些商周瓷器又是在哪里生产的?早期的青瓷是个什么样子?这在古陶瓷界一直景泰蓝都是一个模糊不清的问题,也是文物考古工作者追寻的一个目标。

一直以来,陶瓷界都把浙江绍兴上虞小仙坛东汉窑址的产品认定为中国最早出现的成熟青瓷。

近年来,湖州德清的火烧山窑址、亭子桥窑址和南山窑址的发掘给陶瓷界了方向——中国的瓷器,正是从德清所在的东苕溪流域产生崩解,然后走向世界。

浙江省湖州市东苕溪中游是国内目前未被发现最早的、仅见的商代原始瓷窑址群本体分布区,该地区迄今已发现夏商至战国的原始瓷窑址109处,是名副其实的“瓷之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陶瓷史》简介《中国陶瓷史》是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由北京文物出版社发行,1982年发行了第一版。

它是中国硅酸盐学会邀请全国各方面的陶瓷专家,用了几年的时间集体编写而成的。

这本书在1979年初稿完成后,经过多次修正、补充,才在1982年定稿。

这本书的出版,是我国陶瓷界的一件大事,它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切与注视。

那个时候,我国国内关于陶瓷历史的著作是很少的,相反国外学者在这方面却有很多专著,这是种很不正常的现象。

因为,中国是世界著名的陶瓷古国。

早在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的先民就已经会制造和使用陶器。

瓷器又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

我国陶瓷的产生与发展对人类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陶瓷的历史也是人类物质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建国后,随着我国文物考古工作的迅速发展和陶瓷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不仅为编写《中国陶瓷史》增添和提供了许多新的实物和资料,而且也为探索和解决我国陶瓷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打下了物质基础,从而使编写《中国陶瓷史》的条件日臻成熟。

虽然这本书主要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叙述,但它是文物考古学界、陶瓷工艺学界、工艺美术学界三方面许多同志共同研究的成果。

它是一本比较全面而又有充分科学实验做依据的一本书。

《中国陶瓷史》按照历史顺序,从以下几个时期详细地介绍了中国的陶瓷史。

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

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

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

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

朝廷对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视。

秦汉时期陶瓷文化秦汉-古代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和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

隋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公元五百八十九年,杨坚篡北周并南陈,统一中原,改国号为隋,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却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另外此时在装饰手法上也有了创新,如在器物上另外的泥片—贴花,就是一例。

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

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於火烧温度。

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温度能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们说唐代是真正进入瓷器的时代。

唐代最著名的窑为越窑与邢窑。

越窑越窑在南方浙江省绍兴,主要制造青瓷;邢窑在北方河北省邢台,主要制造白瓷。

越窑的青瓷明彻如冰,晶莹温润如玉,色泽是青中带绿与茶青色相近。

邢窑邢窑所产的白瓷,土质细润,器壁坚而薄,器型稳厚、线条流畅。

唐三彩唐代最重要的产品是驰名中外的唐三彩,一直到文明的今天还受到广泛的喜好与收藏。

唐三彩是陪葬的陶器,色彩亮丽有黄、绿、青三色铅釉,故名唐三彩,但不一定每件唐三彩都三色俱全,但可利用三色交叉混合的上釉技术来制造出美丽的花朵,以及先在坯体上刻花成暗色图案,变化无穷,彩色斑斓。

唐三彩分布在长安和洛阳两地,在长安的称西窑,在洛阳的则称东窑。

唐代盛行厚葬,不仅是大官贵族,百姓也如此,已形成一股风气。

唐三彩种类很多人物、动物、碗盘、水器、酒器、文具、家具、房屋,甚至装骨灰的壶坛等等。

大致上较为人喜爱的是马俑,有的扬足飞奔,有的徘徊伫立,有的引颈嘶,均表现出栩栩如生的故种姿态。

至於人物造型有妇女、文官、武将、胡俑、天王,根据人物的社会地位和等级,刻画出不同的性格和特徵;贵妇面部丰圆,梳成各式发髻,穿著色彩鲜艳的服装,文官彬彬有礼,武士刚烈勇猛,胡俑高深目、天王怒目威武、雄壮气概,足为我国古代雕塑的典范精品。

五代十国时期的陶瓷文化这个时期较为有名的是后周世宗的柴窑,以天青色为主,世宗评为「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所以有「雨过天晴青」的美称。

陶路上记载「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可略知其制作精美。

越窑到了五代,一度成为吴越王钱氏的御用器皿,臣庶不得享用,因此当时又称为「秘色窑」,皆属於青瓷的制造。

宋朝时期的陶瓷文化—集瓷器之大成后周赵匡胤夺取政权,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

宋代的陶瓷氏我国的鼎盛时期,「宋瓷」也是闻名世界。

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为五大名窑,形制优美,高雅凝重,不但超越前人的成就,即使后人仿制也少能匹敌。

定窑定窑又称粉定,定窑在今河北省曲阳县的灵山镇,古名定州,所以称定窑,是继唐代邢窑之後,生产白瓷最好的窑。

定窑釉分北定、南定,宋室南迁之後,一部份到了景德镇,一部份到了吉州,称为南定。

在景德生产的釉色似粉,又称粉定。

定窑还有如柿子般颜色的红定、紫色的紫定、黑色的黑定等等。

一般的装饰手法有划花、印花、雕花等各种图案包罗万象,其制作细腻精致、线条流畅、胎质坚细、呈乳白或象牙色,以碗盘较多,胎薄而圆正。

为避免烧制变形,多采覆烧,再镶以金属作缘。

汝窑汝窑在河南省临汝县,是北方第一个著名的青瓷窑,烧制御用宫中之器,时间很短,数量也少。

器型简单,但釉色温润柔和,在半无光状态下有如羊脂玉,并截取定窑、越窑的装饰技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钧窑钧窑在河南省禹县,古代称为钧台,明代称钧州,所以命名为钧窑,传世不多。

钧窑创始於唐代,历经宋、金至元代,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种类之多不胜枚举;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火红,还有窑变。

器型以碗盘为多,但以花盆最为出色。

官窑官窑是在宋大观及政和年间於汴凉所造,青瓷釉色晶莹惕透,有开裂或呈冰片状,粉青紫口铁定是其特色。

哥窑哥窑创使者为浙江省处州的章氏兄弟,哥哥章生一所烧者为「哥窑」,弟弟章生二所烧者为「弟窑」,又名龙泉窑或章窑。

哥窑主要特徵是釉面裂纹开片,这种裂痕是由於釉与胎的收缩率大小的不同有的称为鱼子纹蟹爪纹,也有的称为百集碎。

釉色有粉青、米色,釉中出现大小气泡,瓷胎呈黑褐色,口缘显出一道褐色边称为「紫口铁足」。

龙泉窑龙泉窑釉色苍翠,北宋时多粉青色,南宋时呈葱青色,没有开片在器皿转折处,往往露胎呈现胎色,瓷釉厚润,装饰上很少刻花、划花,而流行用贴花、浮雕,例如在盘中常堆贴出双鱼图案,在瓶身上贴出缠枝牡丹图案。

宋代瓷业鼎盛,除上述五大名窑外,山西省平阳的平阳窑、陕西省耀州的耀州窑,福建省建安的建窑,江西省吉州的吉州窑,也都烧制相当好的瓷器。

磁州窑在今河北省磁县,是华北大窑业中心,很受日本重视,历代都有大量的瓷器销往日本,日本人也把瓷器叫磁器,是有其原因的。

元朝时期陶瓷文化元代入主中原九十一年,瓷业较宋代为衰落,然而这时期也有新的发展,如青花和釉里红的兴起,彩瓷大量的流行,白瓷成为瓷器的主流,釉色白泛青,带动以后明清两代的瓷器发展,得到很高的成就。

明朝时期陶瓷文化我国的陶艺发展到了明代又进入一个新的旅程,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为主,而明代之后以白瓷为主特别是青花、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产品,而景德镇更成为主要的窑厂,规模最大,一直延续明清两代五、六百年而不衰,描写当时盛况为「昼间白烟掩空,夜间红焰烧天」。

永乐轩德时期为青花瓷器的早期,虽然比不上甜白、脱胎的精致,但由於苏泥渤青钴料的输入使用,使这时期的青花大放异彩;画工的艺术修养很高,利用青料的散晕,作末骨花卉的笔法,产生水墨的趣味;有的利用线条上不同浓淡,产生活泼的变化,显得更为生动有力。

元代以来回教的输入也给此时带来丰富的图案,加上中国绘画的运用,布局内容清晰明朗,感觉出他的雄浑古朴。

成化、正德为青花瓷的中期,此时苏泥渤青已用完,改用平等青,色淡比不上苏青的浓郁,更无散晕水墨效果,所以另外朝著加彩或细致的表现方面发展,绘画手法力求精练,细描匀染,加上白瓷薄胎,达到精致的目标。

嘉靖、万历年间为青花瓷之晚期,回青的使用,给嘉靖诸窑带来盛况,色彩浓艳而强烈。

此时产量较大,并由荷兰船运往欧洲。

万历年间有名的五彩、斗彩、成为后世彩瓷发展的基础,甚至日本伊万里古瓷也是根据这时期的斗彩发展出来,「万历彩」也就在史上成名。

同时又有红地黄彩、蓝地黄花、红地青花、黄地青花五彩、描红等等各式彩磁及前代各窑之大成,图案更是千变万化、增加许多。

明代开始,窑址都趋於集中在景德镇,无论官窑或民窑都偏向於彩绘瓷器,宋瓷前都以单色釉为主,而明代后走入了彩绘世界,瓷胎也趋向薄、细、白的求,在坯身上记住款式也从此开始,年代、堂号、人名都有,使研究考据有更确实的辨认。

清朝时期陶瓷文化清朝中国瓷器可谓登峰造极。

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国陶瓷史上最光耀灿烂。

清代陶瓷生产,除以景德镇的官窑为中心外,各地民窑都极为昌盛兴隆,并得到很大的成就,尤其西风渐进,陶瓷外销,西洋原料及技术的传入,受到外来影响,使陶瓷业更为丰富而多采多姿,也由於量产及仿制成风,画院追求工细纤巧,虽有惊人之作,但少创意而流於匠气。

福建省德化白瓷,莹白而带透明感,生产佛像相当有名。

清代中期,外销陶瓷发展出来的广彩,艳丽照人。

粉彩雍正时期则以粉彩最有成就,粉彩主要特徵是用色调柔和淡雅,比例精细工整,故又称「软彩」;采用白粉扑底成立体状再加色彩,并染成浓淡明暗层次,清新透彻,温润平实,深具工笔花鸟之意味及浓厚的装饰性。

珐琅彩乾隆时期继承前清二朝风气,产生不少秀丽精巧作品,而後则不惜资本,追求创意,综合各种工艺技法,运用在陶瓷之上,仿其他各种素材的产品也很多。

在彩绘上最大的成就就是珐琅彩,最早采用进口的颜料烧制,所以也称「洋彩」。

珐琅彩所用的材料,色择晶莹,质地凝厚,用作装饰,花纹有微凸堆之感。

景德镇瓷胎运到宫廷,命画院化工加以彩绘,多属「内廷秘玩,所以装饰画法极为精细,追求华美艳丽,狻具宫廷气息,加上宫中的「古月轩」作款式,全属内府,成为有名的古月轩瓷。

紫砂宜兴紫砂到清代产量更大,名家辈出,除宜兴壶的制造外,日常各式用品如碗盘、花瓶、花盆等都有,保持胎本色、古意盎然、各种色陶也都具有创意。

中国是世界上几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

在陶瓷技术与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尤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