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勘探 第一章-fu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 = kH
式中:k磁化率,它表征物质磁化的难易程度,是一个量纲为
一的物理量。SI单位制用SI(k)标明,CGSM单位制用 CGSM(k)标明,两者的关系是1SI(k)=1/4πCGSM(k)。在
两种单位中,磁化强度的单位,分别是A/m及CGSM(M),两 者的关系是1A/m=10-3CGSM(M)。
经受蛇纹石化时,辉石被蚀变分解成蛇纹石和磁铁矿, 磁化率增大,可达到几个SI(k)单位。
(3)基性岩、中性岩,一般说来其磁性较超基性岩低。 (4)花岗岩建造的侵入岩,普遍是铁磁—顺磁性的,磁 化率不高。 (5)喷出岩在化学和矿物成分上与同类侵入岩相近,其 磁化率的一般特征相同。
(6)火成岩具有明显的天然剩余磁性,其Q= Mr /Mi 称 为柯尼希斯贝格比。不同岩石组成的Q值范围,可在0-10
※ 组成岩石的各种矿物成分及其含量的多少; ※ 岩石中孔隙度大小及孔隙中的充填物成分; ※ 岩石所承受的压力等。
2.火成岩(2.5~3.6 g /cm³)
(1)主要取决于矿物成分及其含量的百分比,由 酸性→基性→超基性岩,随着密度大的铁镁 暗色矿物含量增多密度逐渐加大。
(2)成岩过程中的冷凝、结晶分异作用也会造成 同一岩体不同岩相带,由边缘相到中心相, 密度逐渐增大。
上式为物质磁化与外磁场的关系。显然,在同一外 磁场的作用下,空间为磁介质充填与空间为真空相 比,B增加了kH项,即介质受磁化后所产生的附加 场,其大小与介质的磁化率成正比。
3.感应磁化强度和剩余磁化强度 感应磁化强度:位于岩石圈中的地质体,
处在约为0.5×10-4T的地球磁场的作用下; 它们受现代地磁场的磁化,而具有的磁化强
度,叫感应磁化强度(Mi),表示为: Mi =k(T/µ0 )
T:地磁场总强度(磁感应强度);k是岩石、
矿石的磁化率。
剩余磁化强度:岩石、矿石在生成时,处于一定 条件下,受当时的地磁场磁化,成岩后经历漫长 的地质过程,所保留下来的磁化强度,称作天然 剩余磁化强度,它与现代地磁场无关。
岩石的总磁化强度
两种。前者磁化率随温度增高而增大,接近居里点则陡然 下降趋于零;加热和冷却的过程,在一定条件下磁化率都有 同一个数值。后者其加热和冷却曲线不相吻合,即不可逆。
铁磁体磁化,同时发生机械变形,其形状和体积的改变
称为磁致申缩。
岩石的剩余磁化强度随着岩石受压的增大而减小。
(一)岩石剩余磁性的类 型及特点
1.热剩余磁性(TRM)
(3)随着成岩时代的久远及埋深加大,上覆岩层对下伏岩层 的压力加大,这种压实作用也会使密度值变大。
4.变质岩(2.6~2.8 g /cm³)
变质岩的密度一般大于原岩的密度;变质程度越深, 密度越大;动力变质而使岩石破碎,则密度减小。
变质岩的密度与矿物成分、含量和孔隙度均有关,这主 要由变质的性质和变质程度来决定;
M= Mi+ Mr = k(T/µ0)+ Mr 磁法勘探中,表征岩石磁性的物理量是:k(Mi) 、Mr 及M
(二)矿物的磁性 1.抗磁矿物与顺磁矿物:绝大多数矿物属顺
磁性与抗磁性。
常见矿物的磁化率
2.铁磁性矿物 自然界中不存在
纯铁磁性矿物,最重 要的铁磁性矿物当推 铁—钛氧化物,由 FeO、Fe203、TiO3组 合成的固熔体的主要 矿物及其他磁性矿物
3.沉积岩(1.6~2.7 g /cm³)
沉积岩的密度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孔隙度及岩石所处的构 造部位:
(1)沉积岩一般具有较大的孔隙度,如灰岩、页岩、砂岩 等,这类岩石密度值主要取决于孔隙度大小,干燥的岩 石随孔隙度减少密度呈线性增大;
(2)孔隙中如有充填物,充填物的成分(如水、油、气等)及 充填孔隙的百分比也明显地影响着密度值;
(三)各类岩石一般磁性特征 1.沉积岩的磁性 一般说来,沉积岩的磁性较弱,主要取决于副
矿物的含量和成分,它们是磁铁矿、磁赤铁矿、赤 铁矿,以及铁的氢氧化物。造岩矿物如石英、长 石、方解石等,对磁化率无贡献。
2.火成岩的磁性 (1)不同类型的侵入岩,其k平均值随着岩石的基性增强
而增大。它们的磁化率数值分布范围宽。 (2)超基性岩是火成岩中磁性最强的。超基性岩体系在
在恒定的磁场作用下,
岩石从居里点以上的温度 ,逐渐冷却到居里点下,在 通过居里温度时受磁化所获 得的剩磁,称热剩余磁性
(简称热剩磁)。
热剩磁具有如下特点: (1)强度大,大致正比于外磁场强度,并同外磁场方向 一致。因此,火成岩的天然剩余磁化强度方向,代表了成岩 时的地磁场方向。 (2)具有很高的稳定性,热剩磁的弛豫时间长。 (3)实验证明,总热剩磁是居里温度至室温各个温度区 间的部分热剩磁之和。即热剩磁服从叠加定律(特里埃 第一定律)。 (4)热退磁过程也服从叠加定律(特里埃第二定律)。 岩石的热剩磁是古地磁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
特点: (1)强度正比于定向排列的磁性颗粒数目,
比热剩磁小得多。 (2)形成碎屑剩磁的磁性颗粒来自火成岩,
这些颗粒的原生磁性来自热剩磁,因此,碎屑剩 磁比较稳定。
(3)等轴状颗粒,其碎屑剩磁方向和外磁 场(地磁场)方向一致。
3.化学剩余磁性(CRM) 在一定磁场中,某些磁性物质在低于居里温
度的条件下,经过相变过程(重结晶)或化学过 程(氧化还原)所获得的剩磁,称为化学剩余磁 性(简称化学剩磁)。
为P2 ,水的密度为σ0
则wenku.baidu.com:
m
V
(P1 -P2)·g=V·σ0·g
V PP
1
2
m
m
P 1
V P P P P
1
2
1
2
0 1g / m3
任何物质的磁性都是带电粒子运动的结果。
原子总磁矩 电子轨道磁矩 电子自旋磁矩 原子核自旋磁矩
(一)抗磁性(逆磁性)
又叫逆磁性、反磁性。一些物质的原子中电 子磁矩互相抵消,合磁矩为零。当受到外加磁场 作用时,电子轨道运动会发生变化,而且在与外加 磁场的相反方向产生很小的合磁矩,如H2O,SiO2, AlCI2 。
具有层状结构的变质岩,表现有磁各向异性。
其Mr方向往往近于片理方向。磁化率各向异性可
用下式来评价:
k
k最大 k最小 k平均
式中:λk是磁化率各向异性系数。在强变质沉积
岩石中,λk值可达1.0~1.5。
(四)影响岩石磁性的主要因素 1.岩石磁性与铁磁性矿物含量有关 2.岩石磁性与磁性矿物颗粒大小、结构有关 (1)相对含量相同,磁化率与粒经成正比。
(二)地球内部的密度分布
根据有关地球物理资料,推测地球内部物质密度变化如下图所示:
σ (g /cm³)
14 12 10 8 6 4 2
地表
9.9
地幔
5.5
1000
2000
3000
4000
2900(核幔分界面)
5000
12.46
Km
6000
6371(地心)
设标本在空气中的重
量为P1 ,在水中的重量
2.5 ∼ 3.7 2.5 ∼ 2.8 2.9 ∼ 3.1 2.7 ∼ 3.2 2.9 ∼ 3.3
4.9 ∼ 5.3 4.9 ∼ 5.2 4.9 ∼ 5.2 4.5 ∼ 4.6 4.3 ∼ 4.6
(一)岩(矿)石密度的一般规律
1.火成(岩浆)岩密度>变质岩密度>沉积岩密度
根据长期研究的结果,认为决定岩、矿石密 度的主要因素为:
抗磁性物质的原子(离子)的磁矩应为零, 即不存在永久磁矩。当抗磁性物质放入外磁 场中,受到外磁场作用后,电子受到洛仑兹 力的作用,外磁场使电子轨道改变,其运动 轨道绕外磁场做旋转(拉莫尔旋进),感生 一个与外磁场方向相反的磁矩,表现为抗磁 性。所以抗磁性来源于原子中电子轨道状态 的变化。
k:磁化率,表征物质受磁化的难易程度
2.磁感应强度和磁导率 在各向同性磁介质内部任意点上,磁化场H
在该点产生的磁感应强度(磁通密度)为
B=μH 式中:B 以T[特(斯拉)]为单位,μ是介质的 磁导率,单位为H/m[亨(利)/米];H以A/m(
安 /米)为单位。
令μr=μ/μ0(相对磁导率),有: B=μH=μ0μrH=μ0H+μ0(μr-1)H=μ0(1+k )H =μ0(H+M) (k =μr-1)
各类岩石的密度表
密度(g/cm³ 岩石名称 )
火成岩类
1.1∼1.3
花岗岩
1.8 ∼ 2.8
安山岩
2.4 ∼ 3.0
辉长岩
2.3 ∼ 3.0
玄武岩
2.7 ∼ 3.0
橄榄岩
2.1 ∼ 2.2
矿石
赤铁矿
2.4 ∼ 2.9
磁铁矿
2.6 ∼ 3.2
黄铁矿
2.6 ∼ 2.9
铬铁矿
2.6 ∼ 2.9
重晶石
密度(g/cm³)
特点: (1)在弱磁场中,其强度正比于外磁场强
度。 (2)有较高的稳定性。 (3)在相同磁场中,化学剩磁强度只有热剩
磁的几十分之一,但大于碎屑剩磁强度。 上述三种剩余磁性,统称为原生剩磁。
2.碎屑剩余磁性(DRM) 沉积岩中含有从母岩分化剥蚀带来的许多碎
屑颗粒,其中磁性颗粒(磁铁矿等)在水中沉积 时,受当时的地磁场作用,会沿地磁方向定向排 列,或者是这些磁性颗粒在沉积物的含水孔隙中 转向地磁场方向。沉积物固结成岩石,保存下来 的磁性称为碎屑剩余磁性(沉积剩余磁性,简称 碎屑剩磁)。
地磁化;自发磁化的小区域称为磁畴,每个磁畴的磁 化均达到磁饱和。实验表明,磁畴磁矩起因于电子的 自旋磁矩。
1.磁化强度
与磁化场呈非线
性关系。右图中

磁 性
HC 称为矫顽磁
力。
2. 磁化率与温度的关系,服从居里-魏斯定律
即:
C
k
T TC

磁 性
式中:C是居里常数,T是热力学温度,TC是居里温
度, 当T>TC,铁磁性消失,转变为顺磁
第一章 岩(矿)石物性与各类 矿床的地球物理特征
地球物理勘探以岩石、矿石(或地 层)与围岩的物理性质差:密度、磁化性 质、导电性、放射性等异为基础。
第一节 岩(矿)石的密度
一、岩矿石的密度 三大岩类物质循环
岩石名称
沉积岩类 土壤 砂岩 页岩 石灰岩 石膏 岩盐
变质岩类 片麻岩 蛇纹岩 石英岩 大理石
通常,由于重结晶等作用,区域变质作用将使变质岩比 原岩密度值加大;
经过变质的沉积岩,如大理岩、板岩和石英岩比原生石 灰岩、页岩和砂岩更致密些。
由于变质作用的复杂性,所以这类岩石的密度变化显得 很不稳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5.矿石
金属矿:σ 很大,一般大于岩石的平均密度(2.7 g /cm³) 非金属矿:其σ 小于岩石的平均密度(2.7 g /cm³)
(2)衡量剩磁大小的矫顽力HC ,与铁磁性矿
物颗粒成反比。喷出岩的剩磁常较同一成分的侵入 岩的剩磁大。
当磁性矿物相对含量、颗粒大小都相同,颗粒 相互胶结的比颗粒乘分散状者磁性强。
3.岩石磁性与温度、压力有关
(1)顺磁体磁化率与温度的关系由居里定律确定:
(2)铁磁性矿物的磁化率与温度的关系,有可逆及不可逆
性。
3.在无外磁场作用
时,各磁畴的磁化强
度矢量取向混乱,不
呈磁性。当施加外磁
铁 磁
场时,磁畴结构发生

变化;随外磁场增加,
通过畴壁移动和转动
的过程,显示出宏观
磁性。
(一)表征磁性的物理量
1.磁化强度和磁化率
磁化强度:均匀无限磁介质受到外部磁场H的作用时,衡量 物质被磁化程度的物理量,它与磁场强度H的关系为:
(3)不同成岩环境(如侵入与喷发)也会造成同一岩 类的密度有较大差异,同一成分的火成岩密 度,喷出岩小于侵入岩。
(4)年代老的岩体的密度小于新岩体的密度。
喷出岩 2.5~2.6 g /cm³ 侵入岩 2.7~2.9 g /cm³ 基性、超基性岩 3.0~ 3.6 g /cm³
火成岩成分和密 度的关系
或 更大范围内变化。
3.变质岩的磁性 变质岩的磁化率和天然剩余磁化强度的变化范
围很大。按磁性,变质岩可分为铁磁—顺磁性和铁 磁性两类,其与原来的基质有关,也与其形成条件 有关。由沉积岩变质生成的,称副变质岩,其磁性 特征一般具有铁磁—顺磁性;由岩浆岩变质生成 的,称正变质岩,其磁性有铁磁—顺磁性与铁磁性 两种。这和原岩的矿物成分,以及变质作用的外来 性或原生性有关。
抗 磁 性
(二)顺磁性
顺磁性是指有些物质可以受到外部磁场的影 响产生同指向的磁场的特性。这样的物质具有正 的磁化率。。
顺 磁 性
顺磁性物质的主要 特征是:不论外加磁 场是否存在,原子内 部存在永久磁矩。
抗 磁 性
(三)铁磁性 Ferromagnetism
过渡族金属(如铁)及它们的合金和化合物所具有 的磁性叫做铁磁性。法国P.E.外斯认为:铁磁体内部存 在强大的“分子场”,即使无外磁场,也能使内部自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