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放射性测量

合集下载

放射源安全管理规定(四篇)

放射源安全管理规定(四篇)

放射源安全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放射源的安全管理,保护公众和环境免受放射源辐射的危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活动的放射源的安全管理,包括但不限于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物质、放射性器具和放射性设备。

本规定不适用于位于核设施范围内的放射源安全管理,核设施范围内的放射源安全管理另有规定。

第三条放射源管理应遵循核安全的基本原则,即合法使用、最低合理剂量、采取技术和管理措施进行安全和放射性危险防控。

第二章放射源安全管理基本原则第四条放射源使用单位应具备合法经营资质,按照放射源的放射性危险等级确定适当的安全措施。

第五条放射源使用单位应依法建立和完善放射源安全管理体系,明确管理责任,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第六条放射源使用单位应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确保放射源在运输、存储、使用等过程中的安全。

第七条放射源使用单位应制定紧急救援预案,确保在放射源事故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采取应急措施,减少危害和风险。

第三章放射源管理人员第八条放射源使用单位应建立放射源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制度,确保管理人员具备相应的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

第九条放射源使用单位应委派专职或兼职的放射源安全管理人员,负责放射源的安全管理工作。

第十条放射源安全管理人员应具备相应的学历、职业资格和工作经验,并持有放射源安全管理证书。

第十一条放射源安全管理人员应了解和熟悉放射源的特性、安全管理规定和应急处理措施,并能够独立和有效地进行管理工作。

第四章放射源的申请、审批和登记第十二条放射源使用单位在使用放射源之前,应向所在地的核安全监管机构申请放射源的使用许可,在获得核安全监管机构的审查通过后方可使用。

第十三条放射源使用单位应对放射源进行登记管理,包括放射源的名称、编号、类型、用途、产地、进货、使用和处置等情况。

第十四条放射源使用单位应按照核安全监管机构的要求,定期向核安全监管机构报告放射源的使用情况、管理情况和废弃物的处置情况等。

(完整版)原子核物理及辐射探测学1-4章答案

(完整版)原子核物理及辐射探测学1-4章答案

第一章 习题答案1-1 当电子的速度为18105.2-⨯ms 时,它的动能和总能量各为多少?答:总能量 ()MeV ....c v c m mc E e 924003521511012222=⎪⎭⎫ ⎝⎛-=-==;动能 ()MeV c v c m T e 413.011122=⎥⎥⎥⎦⎤⎢⎢⎢⎣⎡--= 1-2.将α粒子的速度加速至光速的0.95时,α粒子的质量为多少?答:α粒子的静止质量()()()u M m M m e 0026.44940.9314,244,224,20=∆+=≈-= α粒子的质量 g u m m 2322010128.28186.1295.010026.41-⨯==-=-=βα1-4 kg 1的水从C 00升高到C 0100,质量增加了多少?答:kg 1的水从C 00升高到C 0100需做功为J t cm E 510184.41001184.4⨯=⨯⨯=∆=∆。

()kg c E m 1228521065.4100.310184.4-⨯=⨯⨯=∆=∆ 1-5 已知:()();054325239;050786238239238u .U M u .U M ==()()u .U M ;u .U M 045582236043944235236235==试计算U-239,U-236最后一个中子的结合能。

答:最后一个中子的结合能()()()[]MeV .uc .c ,M m ,M ,B n n 774845126023992238922399222==⋅-+=()()()[]MeV .uc .c ,M m ,M ,B n n 54556007027023692235922369222==⋅-+= 也可用书中的质量剩余()A ,Z ∆:()()()()MeV ....,n ,,B n 806457250071830747239922389223992=-+=∆-∆+∆= ()()()()MeV ....,n ,,B n 545644242071891640236922359223692=-+=∆-∆+∆=其差别是由于数据的新旧和给出的精度不同而引起的。

勘探地球物理概论 重力,磁法,电法,放射性

勘探地球物理概论 重力,磁法,电法,放射性

勘探地球物理概论(二)重力勘探1. 熟悉地球重力场模型2. 了解重力测量野外工作方法3. 熟悉常见岩(矿)石密度4. 掌握重力异常数据处理方法5. 熟悉重力资料解释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三)磁法勘探1. 熟悉地磁要素及地磁场的解析表示2. 了解磁法勘探野外工作方法3. 熟悉常见岩石磁性特征4. 掌握磁异常各分量转换方法及简单形体磁异常解释方法(四)电法勘探1. 掌握岩石电阻率的测定方法,熟悉电阻率剖面法、测深法基本装置类型2. 了解岩石的自然极化特性,熟悉常见自然极化电场特点及自然电场法的应用3. 了解岩石的激发极化机理,熟悉激发极化的频率特性、时间特性及其应用4. 掌握电磁法的理论基础,熟悉电磁测量剖面法、测深法的分类特点及应用(五)放射性和地热勘探1. 熟悉放射性现象及α射线、β射线、γ射线的基本特点2. 了解放射性测量方法原理3. 熟悉地热学中的常见物理量含义及岩石热物理性质4. 了解地球热结构特点,掌握大地热流密度的含义和测量方法地球物理勘探复习资料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简称“物探”):是以岩矿石等介质的物理性质差异为物质基础,利用物理学原理,通过观测和研究地球物理场的空间与时间分布规律以实现基础地质研究、环境工程勘察和地质找矿等目的的一门应用学科。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放射性勘探、地热勘探。

应用物探方法所必须具备的地质及地球物理条件:1.探测对象与周围介质之间必须具有较明显的物性差异;2.探测对象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即其大小相对于埋藏深度必须有相应的规模),能产生在地面上可观测的地球物理异常场。

3.各种干扰因素产生的干扰场相对于有效异常场必须足够小,或具有不同的特征,以便能进行异常的识别。

物探的多解性:物探资料往往具有多解性,即对同一异常场有时可得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地质解释,这种情况往往是由于复杂的地质条件和地球物理场场论自身局限性所造成的。

且不可避免。

产生多解的原因:(1)数学解的不稳定性(2)观测误差(3)干扰因素(4)地球深部的不可入性所带来的观测数据中“信息量”的不足物探工作:先局部后整体第一章:重力勘探重力勘探是以研究对象与围岩存在着密度上的差异为前提条件的。

原子核物理课后习题-刘修改

原子核物理课后习题-刘修改

原子核物理课后习题-刘修改核物理习题与思考题第一章原子核的基本性质1. 原子核半径的微观含义是什么?它与宏观半径有何区别?2. 半径为O 189核半径的1/3的稳定核是什么核?3. 若将原子核看作是一个均匀的球,试计算氢(1H )核的近似密度.4. 计算下列各核的半径:A He 1074742,g ,.23892U 设r0=1.451510-?米.。

5. 宏观质量单位与微观质量单位有何不同? 同位素,同量异位素,同质异能素,同中子素之间有何区别? 对下列每一种核素至少举出一种同量异位素和一种同位素: U Cu N 2386314,,.6. 对下列每一种核素至少举出一种同位素和一种同中子异位素:Sn Pb O 12020816,,.7. 若将α粒子加速到其速度等于光速度的95%,则α粒子质量为多少u? 合多少千克?氢原子静止质量为M (He 4) =4.002603u .8. 若电子的速度为2.5810?米/秒,那么它的动能和总能量各为多少电子伏特?9. 计算下列核素的结合能和比结合能: U Ni Fe O C H 238585616122,,,,,. 10. 从Ca 4020中移出一个中子需要多少能量? 从中移出一个质子的能量又是多少?其中钙40,钙39的原子静止质量分别为: M (Ca 40) =39.96258u ,M (Ca 39) =38.97069u ,M (K 39) =38.9163710u.11. 计算从O O 1716和中移出一个中子需要的能量. 有关原子静止质量为: M (O 16)=15.994915u ,M ( O 15) =15.003072u ,M ( O 17)=16.999133u .12. 计算从和O 16F 17 中移出一个质子需要的能量. 有关原子质量为: M (N 15)=15.000108u ,M (F 17) =17.0022096u ,M (O 16) =16.999133u.13. 计算下列过程中的反应能和阈能:;422309023492He Th U +→;1262228623492C Rn U +→ O Po U 1682188423492+→14.K 40核的自旋角度动量|1P | =25η,郎德因子为g 1=-0.3241,计算K 40的核自旋方向相对Z 轴方向有几种可能的取向? 其最大分量是多少η? K 40的磁矩为多少核磁子N μ? 1P 与的相互取向如何?15.为什么重核的裂变和轻核的聚变可以放出大量的能量来?第二章放射性衰变的一般规律1.发生Po 21884α衰变后子体核为Pb 21482和α粒子的动能.2.已知K 41的原子量为40.9784u ,-β粒子的最大能量为βE =1.20Mev ,γ射线的能量γE =1.29 M ev ,计算Ar 41的原子量.3.已知Ne 22的原子量为21.99982u , +β粒子的最大能量为0.54 Mev ,γ射线的能量γE =0.27Mev ,试计算Na 22原子的质量.4.Cu 64能以-β,+β,EC 三种形式衰变,有关原子的静止质量如下: Cu 64:63.929759u , Ni 64:63.9296u , Zn 63:63.929145u. 试求: (1) +β, -β粒子的最大能量. (2) 在电子俘获中中微子的能量.5.放射性核衰变的规律是什么? 衰变常数λ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是半衰期和平均寿命?6.计算经过多少个半衰期后放射性核素的活度可以减少到原来的50%,3%,1%,0.1%,0.01%?7.已知U N P 2381432,,的半衰期分别为14.26天,5730年,4.468?109年,分别求出它们的衰变常数.8.实验测得0.1毫克的Pu 239的衰变率为1.38?107次核衰变,已知Pu 239原子静止质量M (Pu 239) =239.0521577u ,求Pu 239的半衰期.9.一个放射源在t=0 时的计数率为8000cps ,10分钟后的计数率为1000cps.其半衰期为多少? 衰变常数为多少? 1分钟后的计数率是多少?10.已知Ra 226的半衰期为1.6310?年,其原子静止质量为226.025u ,求1克Ra 226( 不包括子体 )每秒钟发射的α粒子数.11.放射性活度精确为1Ci 的Co 60(T=5.26年),P 32 (T=14.26天)的质量各为多少克?12.人体内含18%的C 和0.2%的K. 已知天然条件下C C 1214和的原子数之比为1.2:1012, 14C 的半衰期为5370年, 40K 的天然丰度为0.0118%,半衰期为1.26910?年. 试求体重为75千克的人体内部放射性活度.13.衰变常数为λ的放射性核素,每个原子核在单位时间内衰变的几率是多少? 不发生衰变的几率是多少? 每个核在0~t 时间内发生衰变和不发生衰变的几率又是多少?14.已知Ra 224的半衰期为3.66天,问在第一天内和前十天内分别裂变了多少分额? 若开始时有1毫克的Ra 224,问第一天和前十天中分别衰变掉多少个原子? 15.已知Po 210的半衰期为138.4天,问1毫克的Po 210其放射性活度为多少贝可勒尔? 合多少居里?16.已知Rn 222的半衰期为3.824天,问1居里的Rn 222的质量是多少千克?17.什么是放射性原子核的多分支衰变? 原子核多分支衰变是满足什么样的衰变规律? 写出其表达式.18.什么是原子核的递次衰变?对于递次衰变序列A C B →→,若A ,B 核的衰变常数分别为B A λλ,,它们在任一时刻t 原子核数目为)(),(t N t N B A ,试求出子体B 随时间变化的规律.19.什么叫做放射性平衡? 天然放射系有几种平衡的情况? 它们产生的条件是什么?第三章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1. 4兆电子伏的α粒子在空气中的射程为2.5厘米( ρ空气=1.29?103-克/立方厘米),假定射程与密度成反比,试求4兆电子伏的α粒子在水中和铅中的射程(ρ铅=11.3克/立方厘米)?2. 一束准直的能量为2.04Mev 的伽玛光子束穿过薄铅片,在20°方向上测量反冲电子,试求该方向发射的康普顿反冲电子的能量是多少?3. 铯Cs 137放射源放出的γ光子能量为0.661Mev ,Co 60伽玛源放出的1.17Mev 和1.33Mev ,试求这些光子同物质发生康普顿效应时产生的反射光子(180=θ°)的能量和反冲电子的能量.4. 什么是光电效应? 康普顿效应? 电子对效应? 试论述它们的微观作用机理. 各种反应的特点和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有何次级效应?5. 对于康普顿散射,试导出γE ′=)cos 1(12θγγ-+c m E E e ,)cos 1()cos 1(22θθγγ-+-=E c m E E e e ,2)1(2θφγtg c m E ctg e += 三个公式.6. 什么是反应截面? 什么是吸收系数? 它们的量纲分别是多少? 使用什么单位?它们的物理意义又是什么?7. 已知入射γ光子的波长为0.2埃,试计算在康普顿效应中,当散射光子对入射光子前进方向各取30°,90°时,散射光子对入射光子波长的改变多少? 散射光子和反冲电子的能量各为多少?8. 能量为1Mev 的γ光子,由于康普顿散射波长增加了25%,试求反冲电子的能量.9. 若某物质对入射γ射线的吸收系数为11.0-=cm μ ,试求入射γ射线从I 0减弱到1/2I 0时所需的厚度.10. 若铝和铅的吸收系数分别为118.5,44.0--==cm cm pb Al μμ,问多厚的铝与6cm 的铅对γ射线强度的减弱相当?11. 某一能量的γ射线在铅中的线性吸收系数为5.8cm -1,则它的质量吸收系数和原子的总反应截面是多少? (Pb=11.3gcm -3 ,A=207.21u , Z=82)12. .Tl 204源放出的β射线的最大能量为0.77Mev ,密度为1.4克/立方厘米的薄膜对该β射线的质量衰减系数为mg cm m /03.02=μ,若要使该β射线在穿过薄膜后强度减少为原来的2/3,求薄膜的厚度为多少毫米?13. 15兆电子伏的γ射线在铅中的总吸收截面为20靶恩,若要使该γ射线强度分别降低1/e和1/100,问需要的铅片厚度各是多少?14. 试说明能量分辨率的物理意义.闪烁探测器测得的γ射线仪器谱和理论谱有何不同?15. 闪烁探测器的光学偶合剂为什么不能用水? 光学偶合剂和光导的作用是什么?16. 使用闪烁探测器和使用Ge ( Li )探测器时,分别应注意哪些问题? 为什么?17. 在用闪烁探测器测量计数或进行能谱分析时,其闪烁测量系统的闪烁体和光电倍增管应如何选取?第四章放射性测量中的统计误差1. 设t=0时放射性核的总数为 N 0,在0-t 时间内衰变掉的原子核数为n ,每一个核在0-t 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几率为p=1-t eλ-,不发生衰变的几率为q=t e λ-,试导出二项式分布规律。

第二章.放射性测量讲解

第二章.放射性测量讲解

1)固相测量 用玻璃纤维滤片或纤维素脂滤膜收集 细胞或其碎片等等,含0.4%PPO的甲苯 闪烁液1~3ml。 2)乳状液测量 适用于低水平大体积的水溶性样品, 常用乳化剂如Triton X-100,制成透明或 半透明状。


(二)样品制备: 将样品制备成适合放射性测量的形 式。常用的方法有淋洗法、提取法、分 离法、酸性消化法、碱溶解法和燃烧法 (使样品氧化或燃烧,无化学发光和明 显的淬灭)等。
3、计算机系统、辅助结构和电源
计算机系统的主要作用是适时采集数据 和处理数据、分析数据、显示数据并对 仪器进行自动控制。
由于仪器使用的目的、运行的方 式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辅助结构,比如 全自动γ 计数器的自动换样装置。 放射性测量仪器的电源分为两类,一 类是直流高压电源,对于闪烁探测器, 主要用于光电倍增管各极分压供电; 一类是低压电源,主要供电子学线路、 计算机、辅助设备运行使用。
(二)淬灭校正的方法 产生淬灭的原因很多,导致不同 样品的探测效率不一致。需作淬灭校 正才能相互比较计数率。淬灭校正就 是要求出每一样品的实际探测效率, 再将其计数率cpm换算成衰变率dpm, 从而将淬灭程度不同的因素消除掉。 常用的方法有:内标准源法 、样品 道比法 、外标准道比法 、H数法等。
2 、样品体积;样品体积增加,漏计 角增大,自吸收也增大,计数效率下 降。因此,测量时需严格使样品体积 一致。 3 、射线的能量;一般来说能量越高 ,穿透力越强,与闪烁体作用产生光 子的几率越低,因此计数率也越低。
4、仪器分辨时间;测量仪能分别记 录两个相邻脉冲之间的最短时间叫做 分辨时间,若输入的脉冲信号间期小 于该分辨时间,仪器来不及反应而漏 计。漏计在测量较高放射性活度时的 几率更大。因此,高活度样品测量, 宜先取出部分稀释后再测,所得结果 需经过体积校正,换算为原始样品的 计数率。一般井型计数器不宜测量超 过5000cps的样品。

高中生物的放射性实验教案

高中生物的放射性实验教案

高中生物的放射性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放射性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放射性的基本特性,掌握放射性的相关知识。

实验材料:放射性源(如铯-137)、探测器(例如Geiger-Muller计数管)、计数器、防护手套、实验台等。

实验步骤:
1. 实验前准备:穿戴防护手套,将放射性源放置在实验台上。

2. 测量背景辐射:打开计数器,测量背景辐射的计数值,记录下来。

3. 测量放射性源的辐射:将探测器与放射性源放置在一定距离内,记录下放射性源的计数值。

4. 计算衰变常数:根据放射性源的计数值和时间的关系,计算出放射性源的衰变常数。

5. 探究放射性的特性:通过实验数据,探究放射性的半衰期、辐射能量等特性。

实验总结:根据实验结果,总结放射性的基本特性,分析实验中的误差及改进方法。

安全提示:在实验过程中需穿戴防护手套,避免直接接触放射性源,注意实验区域的辐射防护。

实验延伸:可以进一步探究不同放射性源的辐射特性比较,或者进行辐射在生物体内生物效应的实验等。

实验评价: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放射性的基本原理和特性,能够运用实验方法进行探究和研究。

以上是关于高中生物放射性实验的教案范本,希朥对您有所帮助。

细菌学:第二章 细菌的分类形态和进化

细菌学:第二章 细菌的分类形态和进化
• 用于沙门氏菌、葡萄球菌毒素、 E.ColiO157 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等 快速检测
免疫学技术
• 2、酶免疫技术 •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高度特异性和酶
促反应高度敏感性,通过肉眼或显微 镜观察及分光光度计测定,达到在细 胞或亚细胞水平上示踪抗原或抗体部 位,及对其进行定量目的。
免疫学技术
• 3、免疫印迹技术
↓ cDNA序列测定
↓ 反推rRNA序列 – 细菌基因组16S rDNA 可以直接以PCR 放大,然后测序
Eubacteria (真细菌界)
Archaebacteria (古细菌界)
Eukarya (真核生物界)
利用16SrRNA建立分子进化树
• 同一菌种的各个细菌,在某些方面仍有一定的差异, 可再分成亚种(subspecies)
☆分类是根据微生物的相似性和亲缘关系,将微生物归入不同的分类类群。 ☆鉴定是确定一个新的分离物属于已经确认的分类单元的过程。
☆命名是根据国际命名法规给微生物分类单元以科学的名称。
5 界 论
6 界 论
8 界 论
三域学说
古古生生菌菌
– 系统分类学Phylogenetic Classification
• 亚种以下的分类等级为型(type),以区别某些特殊 的特征。
• 例如:抗原结构不同而分的血清型(serotype);对 噬菌体敏感性不同的噬菌体型(phagetype);对细菌 素敏感性不同的细菌素型(bacteriocin-type),生化 反应和某些生物学性状不同的生物型(biotype)。
4)rRNA在细胞中含量大(约占细胞中RNA的90%),也易于提取;
5)16SrRNA普遍存在于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中(真核生物中其同 源分子是18SrRNA)。因此它可以作为测量各类生物进化的工具。

核安全综合知识——第2章 核能和核技术利用

核安全综合知识——第2章 核能和核技术利用

第二章 核能和核技术应用目录第二章 核能和核技术应用........................................................................................................- 1 - 目录......................................................................................................................................- 1 - 考试要求..............................................................................................................................- 1 - 引言......................................................................................................................................- 1 - 第一节 辐射源种类............................................................................................................- 2 - 第二节 反应堆和加速器生产放射性同位素基本知识....................................................- 9 - 第三节 放射性同位素在医学、工业、农业、食品加工等行业的应用......................- 12 - 第四节 放射性同位素应用中的辐射安全问题..............................................................- 21 - 第五节 射线装置在医学、工业、农业等行业的应用..................................................- 24 - 第六节 射线装置应用中的辐射安全问题......................................................................- 30 - 第七节 核燃料循环设施..................................................................................................- 36 - 第八节 核动力厂和其他反应堆......................................................................................- 62 - 第九节 核动力厂和其他反应堆的安全问题..................................................................- 79 - 本章小结............................................................................................................................- 92 - 思考题................................................................................................................................- 93 -考试要求1.熟悉辐射源的种类(宇宙射线,天然放射性同位素,用于医学、学业、工业、食品加工等的放射源,密封型和非密封型源,辐射产生器/设施,核动力厂和其他反应堆以及其他核燃料循环设施等);2.了解放射性同位素的基本特征;3.了解反应堆和加速器生产同位素的基本知识;4.了解放射性同位素在医学、农业、工业、食品加工等行业的应用;5.熟悉放射性同位素在医学、农业、工业、食品加工等行业的应用中的辐射安全问题;6.了解辐射产生器/设施的应用;7.熟悉辐射产生器/设施在应用中的核与辐射安全问题;8.了解与核燃料循环设施(包括铀钍及伴生放射性矿勘探、开采与加工,富集铀的生产,燃料元件制造,核动力厂和其他反应堆、乏燃料后处理以及放射性物质运输、放射性废物管理等)有关的基本知识;9.熟悉核燃料循环设施(包括铀钍及伴生放射性矿勘探、开采与加工,富集铀的生产,燃料元件制造,核动力厂和其他反应堆、乏燃料后处理以及放射性物质运输、放射性废物管理等)在选址、设计、建造、运行、退役等阶段核与辐射安全方面的主要问题;引言随着核能和核科学技术的发展,核设施、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在医疗、工业、农业、地质调查和教学等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第二章(1--2节)提升训练A卷(练习)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第二章(1--2节)提升训练A卷(练习)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第二章(1--2节)提升训练A卷(练习)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36题;共72分)1. (2分)图中所示的标志中,加油站必须张贴的是()A .B .C .D .2. (2分)下列标志中,属于物品回收标志的是()A .B .C .D .3. (2分)不同的事物可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下列关于符号特点的说法,不确切的是()A . 简明性B . 完整性C . 统一性D . 方便性4. (2分)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会用到很多科学方法,如控制变量法、放大法、分类法、模型法等,下列用到模型法的是()A . 根据生物能否进行光合作用分为植物和动物B . 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方向C .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D . 将一用细线悬挂着的乒乓球轻轻靠在发声的音叉上,乒乓球会被弹开,这一现象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5. (2分)有一密封容器内储存有一定量的氧气,上面有一个不漏气的活塞,慢慢下压活塞,密封容器内部分子变化模型合理的是()A .B .C .D .6. (2分)下列表达方式中不属于模型的是()A . 水分子B . 电压表C . 漏斗D . 磁感线7. (2分)“超临界水”(水分子中含有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因具有许多优良特性而被科学家追捧,它是指当温度和压强达到一定值时,水的液态和气态完全交融在一起的状态,用“小空心圆”表示氢原子,“ ”表示氧原子,下列模型中,能表示“超临界水”分子的是()A .B .C .D .8. (2分)物质的构成与原子和分子的关系正确的是()A . 分子物质原子B . 分子原子物质C . 原子物质分子D . 原子分子物质9. (2分) (2020七上·新昌月考) 模拟实验是认识科学现象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实验不属于模拟实验的是()A . 探究“地球是球体”时设计的“铅笔在篮球上的运动实验”B . 探究“分子间有空隙”时设计的“黄豆和芝麻混合的实验”C . 探究“板块碰撞”时设计的“两本书相对向中间移动的实验”D . 探究“分子间有空隙”时设计的“酒精和水混合的实验”【考点】10. (2分)若用“空心圆”表示碳原子,用“实心圆”表示氧原子,则保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粒子可表示为()A .B .C .D .11. (2分)工业上用甲和乙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化合反应制备丙,下列是三种分子的模型图,根据下列微观示意图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A . 甲的化学式为C2H4B . 保持乙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水分子C . 乙和丙都属于氧化物D . 化学反应前后分子发生了改变【考点】12. (2分)下列各图是气体微粒的示意图,图中“空心圆”和“实心圆”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那么其中表示同种分子的是()A .B .C .D .13. (2分)“一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了()A . 分子很小B . 分子可以再分C . 分子之间有间隔D .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14. (2分) (2019七上·天台期末) “模拟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

第二章 辐射剂量学I

第二章 辐射剂量学I

辐射与防护主讲:张玲玲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课堂回顾概述辐射的分类辐射的特点我国辐射环境及监控技术现状辐射的用途第二章辐射计量学主讲: 张玲玲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第一节辐射剂量学的基本量和单位一、辐射剂量学的基本量和单位1、放射性活度(A)定义:表示在单位时间内放射性原子核所产生的核转变数。

国际单位:贝可(Bq)曾用单位:居里(Ci)1Ci=3.7 ×1010Bq1Bq表示每秒钟发生一次核转变典型成年受检者在各种核医学诊断中的活度指导水平检查项目放射性核素每次检查常用的最大活度/MBq甲状腺甲状腺显像甲状腺癌转移灶(癌切除后)甲状旁腺显像131I99mTc131I201Tl99mTc20200400807402、照射量(X)定义:表示γ射线或X射线在空气中产生电离能力大小的辐射量。

国际单位:C/kg曾用单位:琴伦(R)1R=2.58×10-4 C/kg应用条件:X、γ射线;介质为空气有些文献提到介质的照射量时,是指在介质中放置少量空气后测得的照射量值。

照射量是在X 、γ射线,在空气中,单位体积元内产生的全部电子均被阻留在空气中时,形成的总电荷除以该体积元空气质量。

其定义式为:式中,X - 照射量,C/Kg;dQ - 射线在质量为dm 的空气中释放出来的全部电子(正电子和负电子)被空气完全阻止时,在空气中产生的一种符号离子的总电荷的绝对值,C ;dm - 受照空气的质量,kg 。

照射量率是单位时间内的照射量。

定义式为式中, - 照射量率,C/(kg ·s);dX - 时间间隔dt 照射量的增量,C/kg ; dt - 时间间隔,s 。

某些常见辐射源(X 或γ)的辐射水平dmdQ X =dtdX X =∙∙X3、比释动能 (K )定义: X 或γ光子等非电离辐射粒子在与物质相互作用时,物质中原子核外电子接受能量形成次级粒子射线,在单位质量的物质中,不带电粒子转移给带电粒子的全部初始动能之和叫作比释动能。

第2章 原子核与放射性衰变

第2章 原子核与放射性衰变

2.3.5 放射性活度
定义:放射性源在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 核的个数,单位是贝可(勒尔)。
1Bq=1/s 物理意义:反映射线源的产生射线的强度 常用单位为居里(Ci)
1Ci=3.7×1010次核衰变/s 注意:活度不等于射线强度。对同一种放
射性元素,活度大的源其射线强度也大, 但对不同的放射性元素,不一定存在该关 系。
2.4.4 电子跃迁与原子核跃迁比较
比较 电 子: 轨道能级跃迁 eV~keV 原子核: 原子核能级跃迁 MeV(不同数量级)
2.5 衰变纲图
综合反映某核素放射性衰变的主要特征和数的示 意图。
穿透物体的能力很小,在空气中也只能飞 行几个厘米,但具有很强的电离能力。
α衰变分析
能量守恒:Eα,Eγ分别为粒子动能和子核反冲动能
mX c2 mY c2 m c2 E Er
α衰变的衰变能:Eα,Eγ之和
E0 E Er mX (mY m ) c2
不定的正整数),因此又叫4n+2族。
145 140

238 U
234 Th
234 Pa
234 U
230 Th

226 Ra

222 Rn
N 135
218Po
214 Pb
215 At
130
210 Tl

214 Bi

214 Po

210 Pb
125
206 Tl
210 Bi

210 Po


206 Pb
80
85
90
95
Z
2.4 典型放射性衰变
衰变遵循规则:衰变前粒子的电荷总数和 质量总数与衰变后所有粒子的电荷总数和 质量总数相等。 衰变

核辐射测量原理-作业答题要点.doc配套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合编的原子核物理实验方法

核辐射测量原理-作业答题要点.doc配套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合编的原子核物理实验方法

第一章 辐射源1、谈谈你所感兴趣的一种辐射源。

答题要点(略)。

第二章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8、10MeV 的氘核与10MeV 的电子穿过铅时,它们的辐射损失率之比是多少?20MeV 的电子穿过铅时,辐射损失和电离损失之比是多少?解:已知辐射能量损失率理论表达式为:对于氘核而言,m d =1875.6139MeV ;对于电子而言,m e =0.511MeV ,则10MeV 的氘核与10MeV 的电子穿过铅时,它们的辐射损失率之比为:222222822227.4210d e d e d e e dZ Z Z m Z NE Z NE m m Z m -=≈⨯Ee=20MeV 时,在相对论区,辐射损失和电离损失之比有如下表达式:()()800r e ZE dE dx dE dx -=-则 20MeV 的电子穿过铅时,辐射损失和电离损失之比为:2082 2.05800⨯≈ 11、某一能量的γ射线在铅中的线性吸收系数是0.6cm -1,它的质量吸收系数和原子的吸收截面是多少?这γ射线的能量是多少?按防护要求,源放在容器中,要用多少厚度的铅容器才能使容器外的γ强度减为源强的1/1000? 解:已知μ=0.6cm -1,ρ=11.34g/cm 3,则由μm=μ/ρ得质量吸收系数μm=0.6/11.34cm 2/g=0.0529 cm 2/g由 得原子的吸收截面: 232322070.0529 6.02101.8191018.19m A A N cm bγσμ-⎛⎫==⨯ ⎪⨯⎝⎭≈⨯= 查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截面和元素的质量衰减系数表可知,在μm=0.0517cm 2/g 时相对应的γ射线的能量为1.5 MeV ,μm=0.0703 cm 2/g 时,222NZ m E z dx dE S radrad ∝⎪⎭⎫ ⎝⎛-=A m N Aγμμσρ==相对应的γ射线的能量为1.0 MeV ,如果以y 轴表示能量,x 轴表示质量吸收系数,则相对应的两个点(x1,y1)、(x2,y2)分别为(0.0517,1.5)、(0.0703,1.0):利用插值与多项式逼近中的拉格朗日逼近:21121221x x x x y y y x x x x --=+--可得μm =0.0529 cm 2/g 时所对应的能量:0.05290.07030.05290.05171.5 1.00.05170.07030.07030.0517174121.5 1.01861861.50.935 1.00.0651.4030.065 1.468y MeV--=⨯+⨯--=⨯+⨯=⨯+⨯=+=(这里用的是两点式逼近,同学们有兴趣的话可以查表多找几个点用多项式逼近计算)由 得01()1000I t I =时铅容器的质量厚度t m 为: ()()()000332111000ln ln 11ln 10ln 100.052933 2.3ln 100.05290.0529130.435/m m m m I I t I I g cm μμμ--⎛⎫⎛⎫ ⎪=-=- ⎪ ⎪⎝⎭ ⎪⎝⎭=-=-⨯==≈ 或由 得: ()000111000ln ln 33ln 10 2.311.50.60.6I I t I I cm μμ⎛⎫⎛⎫ ⎪== ⎪ ⎪⎝⎭ ⎪⎝⎭==⨯=第三章 放射性测量中的统计涨落3、本底计数率是500±20min -1,样品计数率是750±25min -1,求净计数率及误差。

第二章 放射性衰变

第二章 放射性衰变


三、α衰变纲图
各横线表示原子核的 能级 ;
各横线之间带箭头的 斜线表示核衰变的类 型,并用向左箭头表 示α 衰变;
238 图2-2、 94 Pu 的衰变纲图
各水平横线之间带箭头 的垂线表示子核通过发 射γ光子向能量较低的 能级跃迁。
§2.4 原子核的β 衰变和中微子

β衰变是指一种原子核放出β粒子或俘 获轨道电子转变成另外一种原子核的放 射性现象;
2
(226.0254 222.0176 4.002603)uc 2
4.84MeV
E A4 222 Ed 4.84MeV 4.75MeV A 226
EY
4 4 Ed 4.84MeV 0.09MeV A 226


二、α能谱与核能级 1、α 粒子能谱
T1 / 2 1.414T1 / 2 ln 2 1
三、放射性活度
(1)放射性活度:我们定义放射性物质在 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即-dN/dt 为该物质的放射性活度,也叫放射性核素的 衰变率
A
dN
dt
λN 0 e
λt
λN A0 e
λt
(2)单位:习惯上采用居里(Ci)作为放射性活 度单位,它的定义是,一个放射源如果在每秒钟 产生3.7×1010次衰变,这个放射源的放射性活
变,变为另一种核素,同时放出各种射线,
原子核的这种性质称为放射性。
2、放射性衰变的模式 (1)α衰变:放出带两个正电荷的氦核; (2)β衰变:包括β+衰变、β-衰变和电子俘 获(EC); (3)γ衰变(即γ跃迁)与内转换(IC); (4)自发裂变(SF) (5)几种罕见的衰变模式
二、放射性衰变的基本规律

核医学仪器

核医学仪器

核医学仪器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第二章核医学仪器核医学仪器是指在医学中用于探测和记录放射性核素放出射线的种类、能量、活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和空间分布等一大类仪器设备的统称,它是开展核医学工作的必备要素,也是核医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根据使用目的不同,核医学常用仪器可分为脏器显像仪器、功能测定仪器、体外样本测量仪器以及辐射防护仪器等,其中以显像仪器最为复杂,发展最为迅速,在临床核医学中应用也最为广泛。

核医学显像仪器经历了从扫描机到γ照相机、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PET)、PET/CT、SPECT/CT 及PET/MR的发展历程。

1948年Hofstadter开发了用于γ闪烁测量的碘化钠晶体;1951年美国加州大学Cassen成功研制第一台闪烁扫描机,并获得了第一幅人的甲状腺扫描图,奠定了影像核医学的基础。

1957年Hal Anger研制出第一台γ照相机,实现了核医学显像检查的一次成像,也使得核医学静态显像进入动态显像成为可能,是核医学显像技术的一次飞跃性发展。

1975年M. M. Ter-Pogossian等成功研制出第一台PET,1976年John Keyes和Ronald Jaszezak分别成功研制第一台通用型SPECT和第一台头部专用型SPECT,实现了核素断层显像。

PET由于价格昂贵等原因,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广泛应用于临床。

近十几年来,随着PET/CT的逐渐普及,实现了功能影像与解剖影像的同机融合,使正电子显像技术迅猛发展。

同时,SPECT/CT及PET/MR的临床应用,也极大地推动了核医学显像技术的进展。

第一节核射线探测仪器的基本原理一、核射线探测的基本原理核射线探测仪器主要由射线探测器和电子学线路组成。

示踪原理和技术

示踪原理和技术
2、利用示踪剂与被追踪物质的物理混 合,达到示踪的目的。
3、纯粹利用放射性达到示踪目的。
第二节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试验 设计
一、基本工作程序 举例
1、按试验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拟定试验计 划和方案; 2、示踪剂的准备; 3、供试客体的准备和管理; 4、示踪剂的引入方法;
5、试样的采集和固定; 6、试样的制备或目的物的分离提取; 7、试样的放射性测量; 8、测量数据的处理; 9、结果 的分析和报告; 10、清量试验中的用具和废物处理。
第三节 测量样品采集和制备
一、采集样品的原则
(一)代表性 (二)避免污染
注意:样品不要给放射性较强的物质污染 或交叉污染。
二、制备样品的方法
(一) 完善的制样方法应满足以下要求
1.良好的重现性; 2. 制备手续简便; 3. 所得的样品有尽可能高的计数率; 4. 容易保存,便于复查; 5. 样品均匀一致,减少误差。
一、基本依据及特点 (一)依据
1、一种元素的同位素具有化学性质的 一致性。
2、放射性同位素在物理性质上射线的 可测性。
(二)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的特点
1、优点
(1)灵敏度高: 可测10-18~10-14 g (2)可以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进行研究 (3)易于分辨原有的和实验加入的原子 (4) 实验操作手续简便 (5)一种不可替代的研究手段86Rb 18.7d源自1.73MeV14C
5730y
0.155MeV
35S
87.1d
0.167MeV
3H
12.3y
0.018MeV
三、示踪剂用量的估算
确定示踪剂用量的二个基本原则:
(1)在试验终了时制得的测样,其计数率 要高于本底计数率的两倍。
(2)示踪剂用量尽控制最小。

放射性检测规章制度范本

放射性检测规章制度范本

放射性检测规章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放射性检测工作的管理,确保放射性检测工作的安全、准确、高效,根据《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放射性检测活动的组织、管理和操作人员,以及涉及放射性检测的设备、设施和场所。

第三条放射性检测工作应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确保放射性检测工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四条放射性检测机构应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架构,明确各级职责和工作人员的岗位责任。

第五条放射性检测机构应设立放射性检测安全管理机构,负责放射性检测安全管理工作,包括制定放射性检测安全管理制度、开展放射性检测安全培训和演练等。

第六条放射性检测机构应配备相应的放射性检测设备和防护设施,确保放射性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七条放射性检测机构应制定放射性检测工作程序和操作规程,明确放射性检测工作的各个环节,确保放射性检测工作的安全、准确、高效。

第三章人员管理第八条放射性检测机构应对从事放射性检测工作的人员进行岗位培训,使其掌握放射性检测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第九条从事放射性检测工作的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和职业健康条件,并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第十条从事放射性检测工作的人员应遵守放射性检测工作程序和操作规程,确保放射性检测工作的安全、准确、高效。

第四章设备管理第十一条放射性检测机构应定期对放射性检测设备进行检定和校准,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十二条放射性检测机构应建立设备使用和维护记录,及时记录设备的使用情况、维护情况、检定情况等。

第十三条放射性检测机构应制定设备故障和事故应急预案,确保在设备故障和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采取措施,减少对环境和人员的影响。

第五章放射性废物管理第十四条放射性检测机构应建立健全放射性废物管理制度,对放射性废物进行分类、标识、存放和运输。

第十五条放射性检测机构应按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的要求,对放射性废物进行处理和处置,确保废物对环境和人员的影响降到最低。

第二章----常规测井方法及地质响应---(2)GR测井

第二章----常规测井方法及地质响应---(2)GR测井
2、康普顿效应
伽马光子与物质原子核外轨道上的电子发生相互作用,将部分能 量传给电子,使电子从某方向射出,而损失了部分能量的伽马光 子向另一方向散射出去,该伽马光子被称为散射伽马光子。 康普顿减弱系数: ZN A
N 2( KA Z E 1 . 022 ) A
其中:K为常数,Eγ 为入射γ 的能量,NA为阿佛加德罗常数, 23 1 6.02486 10 mol ,A为克原子量,Z原子序数,ρ 为密度。
2、 自然伽马测井和放射性同位素测井
第一节 伽马井的核物理基础
四、伽马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2、 自然伽马测井和放射性同位素测井
第一节 伽马测井的核物理基础
二、岩石的放射性核素
1、主要放射性核素
起决定作用的是铀系、钍系和钾。
2、伽马能谱
不同的核衰变放出的γ 能量不同,一般谱成分太多,只选择代 表性的伽马射线来识别:
铀系 选 E v 钍系 选 E v 钾 选 E v 1.76Mev 92
K 1.46Mev 19
2、 自然伽马测井和放射性同位素测井
第一节 伽马测井的核物理基础
四、伽马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电子对效应
γ 在能量大于1.022Mev时,它在物质的原子核附近与核的库仑场 相互作用,可以转化为一个负电子和一个正电子,而光子本身被 全部吸收。 吸收系数(衰减系数):伽马射线通过单位厚度的吸收介质,由于 此效应而导致γ 射线强度的减弱,用吸收系数 表示:
放射性测井
物理性质的参数,研究井剖面岩层性质的一类测井方法。
放射性测井(核测井)是测量记录反映岩石及其孔隙流体的核
特点:不受井眼介质限制,在裸眼井和套管井、各种钻井泥浆的井中 分类:按使用的放射性源或测量的放射性射线类型分类。

放射性场所的规章制度

放射性场所的规章制度

放射性场所的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放射性场所的管理,确保放射性物质的安全使用和管理,保护人员健康和环境安全,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所有使用放射性物质的单位或个人。

放射性场所指任何使用放射性物质的场所,包括但不限于核医学诊断和治疗中心、核实验室、辐射监测站等。

第三条放射性场所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经过相关部门的培训和考核合格方可从事相关工作。

第四条放射性场所管理应当遵循科学、严谨、公正、便捷的原则,确保操作规范、设备完好、资料齐备。

第五条放射性场所管理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积极配合相关监管部门的检查和监督。

第二章放射性物质的管理第六条放射性物质的采购、存储、使用必须符合相关规定,购买放射性物质必须经过合法的渠道,存储必须采取安全措施,使用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条件进行。

第七条放射性物质的使用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不得擅自改变使用条件。

第八条放射性物质的废弃物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处理,不得随意丢弃或乱倒,必须经过放射性监测合格方可处理。

第九条放射性物质的流转必须在合法的情况下进行,必须经过安全检查,确保在流转过程中不会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第十条放射性物质的损坏或丢失必须及时报告相关部门,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处理,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第三章辐射防护第十一条放射性场所的人员必须严格遵守辐射防护措施,佩戴必要的防护用具,避免不必要的接触。

第十二条放射性场所应当定期对工作环境进行辐射监测,保证环境辐射水平在安全标准范围内。

第十三条放射性场所的人员必须参加相关的辐射防护培训,了解辐射的危害和防护方法。

第十四条放射性场所应当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针对辐射事故进行预案演练和应急处理。

第四章监督检查第十五条放射性场所应当接受相关监管部门的定期检查和抽查,配合进行相关的监督工作。

第十六条发现放射性场所存在违规行为或安全隐患,相关监管部门有权责令整改,直至暂停相关工作。

【精品】第二章辐射剂量学

【精品】第二章辐射剂量学

第二章辐射计量学主讲:张玲玲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课堂回顾一、辐射剂量学的基本量和单位放射性活度;照射量;照射量率;比释动能;吸收剂量;吸收剂量率;剂量当量;有效剂量当量;待积剂量当量;集体剂量当量;集体有效剂量;剂量当量负担和集体剂量当量负担二、与辐射防护有关的量与概念关键人群组;关键照射途径;关键核素;危险度;危害随机性效应;非随机性效应(确定性效应);四、剂量限制体系辐射防护原则;基本限值;导出限值;管理限值导出限值定义:根据基本限值,通过一定的模式导出一个供辐射监测结果比较用的限值,这种限值称为导出限值。

引出导出限值的原因:辐射防护监测中,测量结果很少能直接用剂量当量来表示。

为了管理目的,主管部门或企业负责人可以根据最优化原则,对辐射防护有关的任何量制定管理限值。

必须严于基本限值或导出限值。

第二节电磁辐射的量度单位电磁辐射定义回顾电磁辐射是由同相振荡且相互垂直的电场与磁场在空间中以波的形式移动,其传播方向垂直于电场与磁场构成的平面,有效的传递能量和动量。

电场强度E磁场强度H一、电场强度E定义:是用来表示电场中各点电场的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

匀强电场中,场强公式是:E=U/d式中,U是电场中某点的电势d是沿电场线方向上的距离。

一般单位:V/m(伏/米)、mV/m(毫伏/米)、μV/m(微伏/米)。

表示电场干扰大小时:dB(分贝)微波领域,电磁场的强弱常用功率密度表示:W/cm2(瓦/厘米2)、mW/cm2(毫瓦/厘米2)、μW/cm2(微瓦/厘米2)二、磁场强度H定义:在任何磁介质中,磁场中某点的磁感应强度B与同一点上的磁导率u 的比值,称为该点的磁场强度。

定义式:H=B/u式中,B-磁感应强度u-磁导率单位:A/m(安/米)、mA/m(安毫/米)、μA/m(微安/米)三、射频电磁场高频与甚高频的电场强度单位:▪ V/m (伏/米)、mV/m (毫伏/米)、μV/m (微伏/米)、dB (分贝) 特高频单位:▪ W/cm 2(瓦/厘米2)、mW/cm 2(毫瓦/厘米2)、μW/cm 2(微瓦/厘米2) 四、其他常用的表示电磁辐射强度大小的单位1、功率 辐射功率越大,辐射出来的电、磁场强度越高,反之则小。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水样的采集和保存方法、水样预处理方法、有机污染物综合指标(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5、高锰酸盐指数)和溶解氧DO监测分析方法;难点是水样的预处理及分析仪器的测定原理。
[教学方法]教授为主、兼适当讨论。
[教学时间] 16课时
[教学内容] 1、水质污染与监测
2、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
6、准确度、精密度、灵敏度、检测限和测定限的含义及在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中的作用;
7、如何绘制监测质量控制图,监测质量控制图怎样控制监测数据。
第十章自动监测与简易监测技术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学生掌握空气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和水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各部分组成、功能及对环境主要污染物的监测原理;了解工厂企业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和简易监测方法。
[教学重难点]本章教学重点为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和空气污染生物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难点是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兼适当讨论
[教学时间] 4课时
[教学内容] 1、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2、空气污染生物监测
3、污染生物监测
4、生态监测
[考核目标] 1、污水生物系统法监测河水水质污染程度的原理;
4、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质的测定
5、颗粒物的测定
6、降水监测
7、污染源监测
8、标准气体的配制方法
[考核目标] 1、制订空气污染物监测方案的程序和主要内容;
2、进行空气质量常规监测时,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对监测点位的优化和选择;
3、空气采样器的基本组成和各部分的作用,影响采样器效率的因素;
4、分光光度法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原理;
本门课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其内容包括主要的环境要素监测即:水和废水监测,空气和废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质量监测,噪声监测,放射性监测等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液体闪烁探测器
(1)液体闪烁体 液体闪烁体由溶剂和溶于溶剂中的有
机闪烁剂装在特制的容器中组成。 (2)光电倍增管
两只光电倍增管。水平放置端窗相对, 中间为样品室。 (3)光收集系统 同固体闪烁探测器
2、后续电子线路 (1)符合电路:
降低光电倍增管噪音水平,提高仪 器的信噪比,有效降低本底。 (2)相加电路:
①气体电离探测器:仅用于某些防护监测 仪,如GM计数管等。
②闪烁探测器:是目前核医学中最常用的 射线探测器。
③半导体探测器:主要用于活化分析时分 析γ谱。
(一)固体闪烁计数器 整体结构由固体闪烁探测器、
后续电子线路、计算机系统和辅助 结构组成。 1、固体闪烁探测器
是将γ射线转化为电信号的装 置,既可探测射线强度,又屏蔽组成。
具体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电离作用 2.荧光现象 3.感光作用
二、基本结构 放射性测量仪器一般可分为两部分: (1) 探测器(探头):将辐射量转 化为其他可观察量的转换器。 (2) 后续电子线路:对脉冲信号进 行分析和记录。 (3) 计算机系统和辅助设备。
按射线探测器探测原理的不同可分为 三大类:
用所测计数率的多少来反映放射性活 度的大小,或先测定仪器的探测效率,将 计数率转化为放射性活度,是生物医学中 普遍采用的测量方法。 具体步骤为: (1)测定仪器的探测效率:设标准源的 放射性活度为As(dpm),探测的计数率 为Ns (cpm),本底为Nb(cpm),则探测效 率E为:(Ns-Nb)/As×100%
幅度在上下甄别阈之间的信号通过,并送至 下级电路。可见PHA实际上是射线能量范围 的选择器。通过这种功能,PHA可较有效地
排除仪器噪声的小脉冲和宇宙射线的大脉冲 本底,并可探测射线的能量分布(能谱)。
3、计算机系统、辅助结构和电源
计算机系统的主要作用是适时采集数据 和处理数据、分析数据、显示数据并对 仪器进行自动控制。
由于仪器使用的目的、运行的方 式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辅助结构,比如 全自动γ计数器的自动换样装置。 放射性测量仪器的电源分为两类,一 类是直流高压电源,对于闪烁探测器, 主要用于光电倍增管各极分压供电; 一类是低压电源,主要供电子学线路、 计算机、辅助设备运行使用。
(二)液体闪烁计数器
由探测器、后续电子线路、计算机系统 和辅助结构等组成。其特点是:闪烁体是装 在测量杯中的闪烁液,放射性样品溶解或悬 浮于闪烁液中或分散吸附在固体支持物上再 浸于闪烁液中进行测量,样品与闪烁液接触 紧密,样品的自吸收大大减少,提高了对低 能β射线的探测效率。
(2)测量样品的衰变率:设样品在相
同 的 条 件 下 测 量 的 计 数 率 为 Nx(cpm), 则 样品的衰变率为:Ax=(Nx-Nb)/E (dpm)
计数率: 指射线探测器在单位时间内测量
固体闪烁计 数器结构示 意图
(1)闪烁体 主要有无机晶体、有机晶体和塑料有
机闪烁体三类。 无机晶体闪烁体是人工加入少量杂质
(激活剂)的无机盐晶体,如NaI(Tl)晶 体。NaI(Tl)晶体对γ射线探测效率可高达 80%,是目前γ射线样品测量中探测效率最 理想、最常用的一种探测器。
(2)光收集系统
将两个光电倍增管输出的同步信号 叠加,使脉冲高度增高和相对稳定。 (3)线性门电路:
防止脉冲信号畸变 (4)主放大器:同固体闪烁探测器
(5)脉冲幅度分析器: 为多道脉冲幅度分析器,同时记录幅
度不同的脉冲。道数越多,对幅度不同的 脉冲分辨率越高。
3、计算机系统和辅助结构和电源
除与固体闪烁探测器相似外,还包括 淬灭校正的软件和一个外标准源。所谓外 标准源是一个固体γ源,有足够长的半衰 期和放射性活度,作淬灭校正用。
(4)前置放大器
对光电倍增管输出端的信号进 行跟踪放大,同时与后续分析电路 的阻抗匹配,以减少信号在传输过 程中的畸变和损失。
(5)外周屏蔽(铅屏蔽)
减少外界射线引起的本底计数率。
2、固体闪烁计数器后续电子线路 (1)主放大器
对脉冲信号进行放大和整形。 (2)甄别器和脉冲高度分析器
探测器输出的脉冲信号保存射 线的能量信息,脉冲高度正比于射 线的能量,脉冲高度分析器(PHA) 的作用就是有选择地让需要记录的 脉冲通过。
甄别器是一种只允许超过一定高 度的脉冲通过而将低于这一高度的脉 冲“甄别”掉的触发线路。这个设置 的限制电压值称为甄别阈。利用甄别 器可将输入脉冲改造成高度和宽度一 致的输出脉冲,以适应下一级电路工 作的要求。
PHA是由上、下两个甄别器和一个反
符合线路组成,其工作原理是:两个甄别器 分别设上阈值V上和下阈值V下,上下阈值之 差称为道宽。反符合线路的功能是选择脉冲
第二章 放射性测量
§1 放射性测量仪器
用放射性核素进行医学研究和诊 断疾病是通过探测其放出的射线来实 现的,凡在医学中探测和记录放射性 核素放出射线的种类、能量、活度及 随时间变化、空间分布的仪器,统称 为放射性测量仪器。
一、基本原理 放射性测量仪器是核医学工作中
的必备条件,各种核医学仪器探测的 基本原理都是以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 用为基础,将辐射量转化为其他可测 量的物理量,现代的探测器,多数最 后是转化为电学量,然后用电子仪器 测量和纪录。
包括反射层、光学偶合剂和光导。 反射层把闪烁体向四周发射的光有效 地收集在一个方向上,同时起密封作用。 光学偶合剂可以有效地把光传递给光 电倍增管的光阴极,以减少全反射,比如 甲基硅油等。 光导的作用也是有效地把光传递给光 电倍增管的光阴极,比如聚四氟乙烯等。
(3)光电倍增管(PMT)
是光-电信号转换和倍增的器件。
§2 γ射线的测量
γ射线的测量包括γ射线的能量测量 和计数测量,核医学的测量对象一般都是 已知核素,要求也主要是计数测量,因此, 这里主要讨论γ射线的计数测量。 一、绝对测量和相对测量
绝对测量(absolute counting) :
不借助中间手段直接测量放射性活度。
相对测量(relative counti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