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章叙事性作品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章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本章知识点本章概述:一般说来,文学具有三种含义,即它的文化含义、审美含义和文学的通行含义。
但是,文学的概念是不确定的和不断变化的。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观念。
文学从本质上说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
文学的普遍属性在于,它是一般意识形态;文学的特殊属性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具有话语蕴藉属性。
由此,可以给文学下一个定义: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第一节文学的含义本节概述:文学有三种比较重要的含义:文学的文化含义、文学的审美含义和文学的通行含义。
但事实上,文学的含义常常发生复杂的演变。
正是在这种演变中,通常意义上的非文学有可能会变成文学。
这正显示了文学含义的不确定性与不断变化的特点。
同时,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观念,文学的含义总在演变中,需要历史地和具体地对待。
知识点1:文学的文化含义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最初居于主导地位的是文学的文化含义。
一方面,文学还没有从历史、哲学、演讲术等一般文化现象中分离出来独立发展;另一方面,它所包含的某种特殊审美属性也已经被觉察到了,尽管到后来才被明确地突出出来。
知识点2:文学的审美含义无论中西文论对文学的审美属性存在如何不同的传统见解,但毕竟都持有相近立场:文学与一般文化形态不同,具有特殊的审美属性。
这一点在今天早已成为一种共识。
知识点3:文学的通行含义在现代世界,通行的还是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主要被视为审美的语言作品。
知识点4:文学与非文学尽管现行用法已经确定,但事实上,文学的含义常常发生复杂的演变。
正是在这种演变中,通常意义上的非文学有可能会变成文学。
这正显示了文学含义的不确定性与不断变化的特点。
同时,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观念,人们常常会按这种观念去创造新的文学,或者把以往的非文学读解为文学,非经典阐释为经典。
可见,文学的含义总在演变中,需要历史地和具体地对待。
第二节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重点)本节概述:文学从本质上说是意识形态。
文学概论第四章 叙事作品课后习题
概念1)叙事:是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
2)叙述时间指的是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相互对照所形成的时间关系,所谓的”故事时间”是故事中时事件持续的长短和前后顺序,”文本时间”是叙述文本中叙述语言的长短和前后顺序。
3)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4)叙述标记:是文本中出现的对于理解故事来说具有标志作用的叙述手段。
5)故事是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组成故事要素包括社会生活中的事件、由这些事件组织成的因果线索完整的情节、发生这些事件的具体场景。
6)事件:就是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及其后果,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7)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关系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也就是把表面上看来偶然地沿着时间先后顺序出现的事件用因果关系加以解释和重组。
8)情景是由人物的行为和环境组合起来的实际场面和景况,就是用于塑造生动形象的事件组织成的具体情境。
9)扁平人物是具有单一或简单性格特征的人物。
当这种单一的性格特征反复出现并在人们的印象中成为某一类人物的特征时,这种扁平人物就称成为类型人物。
10)表意型人物是不具有性格内涵而仅仅表示某种抽象观念的人物。
这种人物可以划入扁平人物一类。
11)圆形人物:是指具有多种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
12)性格人物是特指中国古代叙事理论中所说的”性格”,即表现出真实生动的性情气质,给人以感觉上的亲切逼真的人物。
13)行动:是人物的有目的的行为,它是事件发生和发展的直接原因。
14)叙述功能是根据人物在情节过程中的特定作用而规定的人物行为模式。
15)叙述逻辑是根据人物在逻辑上的可能性而总结的人物行为模式。
16)叙述动作是指讲故事这一行为本身,这个概念包括了叙述者、接受者以及讲故事时的声音情态这样三个方面。
17)真实的作者和隐含的作者真实的作者就是创作作品的作者本人。
隐含的作者就是在作品整体中起支配作用的意识,是作者的”第二自我”。
18)隐含的作者和叙述者隐含的作者则是叙述者背后使叙述者和他的讲述行为得以存在的一种意识。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_童庆炳_主编]课后答案解析(完整版)
第一章基本概念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
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
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
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
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第二章基本概念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2.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3.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
文学理论教程 第四章 叙事性作品
–行动元,根据不同功能可分为主体/客体,发送 者/接受者,辅助者/反对者等范畴。
(四)场 景
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 境组合成为场景。
二、结构
• 结构,作品中各个成分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
• “托罗洛夫等结构主义者认为,小说的基本结构与 语言的句法可以类比,……一个单一的句子和一个 完整的叙事文本在句法结构上可能是大致相同的, 因为人们往往依赖相同的结构方式来组织他们的经 验,一篇叙事文本的结构不过就是一个放大了的句 子结构。”(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 社,1994,113)
• 教材中所介绍的内容较为简略,可参阅叙事学的 有关著作。
1. 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2. 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上海译文出
版社,1987 3. 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北京:三联书店,1999 4. 巴赫金:《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巴赫金全集》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二)深层结构
• 共时性向度:研究内容各个 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 之间的关系
• 列维-斯特劳斯
列维-斯特劳斯(C. Lévi-
Strauss,1908~2009)
• 法国人类学家和结 构主义理论家
➢ X和Y,是行动者,相当于专有名词;它们 充当语句的主语。
➢ 谓语项,是一个动词,如违犯、处罚、避免。 ➢ 在上述叙事结构中,有两个基本单位,陈述
和序列,陈述由专有名词和动词构成,如 “X违犯戒律”;序列由构成一个完整故事 的各种陈述组成,如“X违犯戒律→Y必须 处罚X→X设法免受处罚→Y相信X没有违犯 戒律”就是一个序列。
文学概论,讲义,第四章 叙事作品
第四章叙事作品第一节叙事理论与叙事作品一、从传统叙事理论到现代叙事学(一)传统叙事理论叙事的概念:叙事:是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叙事的内容是故事。
西方叙事艺术理论:1.在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已是全面研究叙事艺术理论专著。
2.古罗马诗人贺拉斯在《诗艺》中进一步提出叙事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问题。
3.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诗人布瓦洛等人又将贺拉斯的观念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以理性制约。
4.感情表现和类型化人物为中心的完整系统的古典叙事理论。
5.启蒙运动后由法国学者狄德罗、德国诗人莱辛对平民戏剧的推崇,叙事理论逐渐形成了关注现实社会、关注人物性格的现实主义观念。
中国叙事艺术理论:1.宋元以后,随着通俗叙事文学的发展,对叙事艺术的研究也发展起来。
2.明代后期,评点把具有中国特色的叙事研究形式发展到高峰。
3.19世纪以后,梁启超提出“小说界革命”的口号,倡导一种与社会改造目的直接相关的叙事理论。
4.王国维对宋元戏曲研究方面的著作则是对中国传统的戏剧叙事所进行的系统研究,标志着中国的叙事艺术研究在西方叙事文学和理论的影响下开始形成新的特征。
(二)现代叙事学什么是现代叙事学?现代叙事学是20世纪初从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开始的。
普洛普于 1928 年发表的《民间故事形态学》一书中对俄罗斯100个民间故事进行分析研究后指出,这100个故事实质上受到一个恒定结构的制约。
这一结构体现在按照严格的、不可改变的次序前后相接的31个“功能”中。
法国结构主义学者列维施特劳斯把普洛普民间故事研究中功能与结构的观点介绍到法国。
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文学研究领域受到结构主义和普洛普民间故事分析的影响后,出现了大量关于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尝试,包括以格雷马斯为代表的神话分析,以布雷蒙德为代表的民间故事分析和巴特、托多罗夫、热奈特等人为代表的小说研究。
这些探索通过一系列学术活动逐渐酝酿形成一种新的研究叙事艺术的理论和批评方法,这种新理论被称做“叙事学”。
第四章叙事性作品文学概论
文本时间---语言顺序---语言长短决定
(一)时序
时序:顺叙•倒叙•插叙
三种时序的不同组成构成了叙事文本的 时序。
三种时序又可以进一步细分,如倒叙可 分为外倒叙、内倒叙、部分倒叙、完整倒叙 等。
(二)时距
时距:是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长短的比较、对 照所形成的时间关系。亦称叙述的步速。
叙事学的发展
意识形态叙事研究
20世纪8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开始转 向文学的社会文化背景,从意识形态角度研究叙 事文学。 小规模的叙事学复兴
20世纪90年代,借鉴女性主义、解构主义、 精神分析学、历史主义、电影理论、计算机科学 等众多理论和方法,形成所谓的“新叙事学”。
传统叙事理论 与叙事学的区别
因此“必须把语言看作一种形式而不是实 质’:它是具有各种模式的结构,而不是具有内 容的各种要素的总和,这个观念与整体性概念是 密切联系着的。
4.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就语言学而言,“不同民族的语言有不同的 语法结构,这可以看作是语言的表层结构,但所 有民族的语言又有共同的逻辑句法结构,这可以 看作是语言的深层结构
叙述方式的两个方 面:叙述者与叙述视角
(-)全知视角 (二)人物内视角 (三)外视角叙述者 (四)第二人称叙述 (五)叙述视角和人称的 变换
叙述者
绝大多数小说不是由作者出面讲故事,而是 由其代言人对你讲话。这个代言人便是小说文本 中的叙述者。
叙述视角
就是叙述者的角度,是作家为读者观察形象 体系所指定的距离、角度和视野。它直接体现着 叙述的基调、方式和形态。
(-)全知视角:叙述者>人物
在全知视角中,叙述者大部分是第三人称, 也有第一人称。但不管是第三人称,还是第一 人称,都是全知全能的叙述者。
第四章叙事作品
(二)叙事作品
1、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和 长篇小说这三种基本类型 2、戏剧剧本 3、影视文学又成为比小说 更大众化、更具社会影响 的叙事文学样式 4、网络文学作品
三、叙事层面的构成
1、叙述内容——故事是什么 指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 故事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 包括事件、人物、场景等等。 这是传统的叙事理论最关心 的对象。
三、结构
(-)表层结构——文本结构 (二)深层结构——文化结构 (三)文法——文法是中国传统叙 事理论中的概念 一方面,是故事怎样发展的问题; 另一方面,是读者的阅读过程怎样 发展的问题。
四、行动
行动是人物的有目的 的行为,它是事件发 生和发展的直接原因。 (-)叙述功能研究 (二)叙述逻辑研究
(-)叙述功能研究
A——挑衅B——间介C——对策H——斗争 I——胜利K——补足欠缺W——接受赏赐 叙事(功能)模式: ABC H——IK W
六个行动素三对范 畴: 一,主体对客体 二,送信者对受信 者 三,助手对敌手
叙事模式的 类型: 1、契约型 2、任务型 3、离合型
3.频率。频率是叙述时间的另一个方面, 是文本中的特定叙述语言或故事内容自 身的重复关系。 事件反复:故事内容的重复,同一类型 的事件反复出现。 叙述的重复:指的是同一个事件在故事 中被反复叙述。一个事件在故事中被反 复提及会突出其重要性。
二、叙述视角
叙述方式的两个方面:叙述者与叙述 视角 (-)全知视角 (二)人物内视角 (三)外视角叙述者 (四)第二人称叙述 (五)叙述视角和人称的变换
(完整word版)《文学理论教程》最全考试知识点
文学概论试题库一、选择题1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ABCD )A哲理性B荒诞性C象征性D抽象思维直接参与2抒情偏于表现作者主观世界,是用话语的( CD)A抒情动作B抒情内容C声音组织D画面组织3抒情反映现实现实生活方式的特殊性( BCD)A 象征性B主观性C评价性D精神方面4抒情话语的突出功能是(A )A表现功能B通讯功能C意义功能D形式功能5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有(ABCD)A倒装与歧义B夸张与对比C借代与用典D比喻与象征6“风格即人”的提出者是(D)A亚里士多德B钱钟书C王夫之D布封7下列与风格内涵有关的是(ABCD)A创作个性B多样性C稳定性D相对性8风格的特性是( ABC )A独创性B多样性C稳定性D相对性9将文学风格分为四对八体的是(A)A《文心雕龙》B《诗品》C《修辞学发凡》D《诗学》10文学接受客体指(ABC)A认识属性 B 审美属性C文化属性D整体属性11文学接受的主体指(ABC)A阐释者B审美者C认识者D思想者12“期待视野”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者(B)A黑格尔B姚斯C刘勰D布封13“隐含读者”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D)A莱蒙托夫B姚斯C布封D伊瑟尔14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会达到(ABCD)A净化B共鸣C领悟D延留15下列语言学批评流派的有(ACD)A新批评B自然主义批评C俄国形式主义D结构主义16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提出者(B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毛泽东17思想标准的基本内涵是( ACD)A真实性B革命性C情感性D倾向性18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ACD )A意蕴表现的深刻性B进步的倾向性C文体构成的完美性D形象创造的鲜明性19文学批评的美的观点与历史观点是(BCD)A批评风格B最高标准C批评方法论D批评原则20属于心理批评的有(ABCD)A人本主义心理学B原型心理学C格式塔心理学D精神分析学21孔子当年游齐,闻《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这是欣赏活动中的(B)效果。
A领悟B延留C净化D共鸣22最早指出文学本文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的人是(A)A伊瑟尔B加达默尔C英加登D弗洛伊德23接受动机可分为(ABC)A审美动机B求知动机C借鉴动机D施教动机24刘勰把风格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等八种的根据是(A)A 语言表现B 体裁类型C 结构安排D 形象创造25抒情性作品的基本要素是(AB)A抒情内容B抒情话语C抒情现实D抒情自我26抒情性作品的结构是(ABC)A声音B画面C情感经验D情景关系27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 C)A结构B声音C故事D视角28当代叙事学理论的研究重点为(BCD)A人物、情节、环境B叙述方式C叙述的声音特点D说话者与受话者的关系29文学话语的沟通功能的两个基本方面是(CD)A叙事功能B抒情功能C描述外在事物D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30从表意方式的角度可以把审美意象分为(CD)A表意式意象B表情式意象C寓言式意象D符号式意象31中国古典文论中从意境审美风格上分类的是(D)A刘勰B曹丕C司空图 D 刘熙载32提出意境有“韵外之致”、“味外之味”的是(C)A刘勰B曹丕C司空图 D 刘熙载33组成文学活动要素的是(ABCD)A读者B世界C作家 D 作品34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AC)A实践性B艺术性C价值取向 D 综合性35“移情说”的提出者是(D)A立普斯B克罗齐C弗洛伊德 D 布洛36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考察文学活动的角度(D)A文学文化学B文学信息学C文学符号学 D 文学社会学37属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基石有(ABC)A对象化说B意识形态说C艺术生产论 D 艺术价值论38属于文学心理学的理论代表有(CD)A桑塔耶那B罗兰巴特C阿恩海姆 D 考夫卡39著名的“陌生化”概念提出的理论学派的是(A)A俄国形式主义B新批评C接受美学 D 结构主义40下列与游戏说理论有关的人是(BD)A德漠克利特B康德C歌德 D 席勒41文学概念的三义指(ACD)A作为文化B作为意识形态C作为审美 D 作为惯例42文学具有的双重性质为(AD)A审美B情感C想象 D 意识形态43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特性(BCD )A革命性B主导性C层次性 D 多样性44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主要价值取向有(AB)A为人民服务B为社会主义服务C为工农兵服务 D 为政治服务45“雅与俗”在文学领域被使用具有的含义(C)A思想性与艺术性B功利性与无功利性C提高文艺与普及文艺 D 创作与接受46“两种民族文化”理论的提出者(A)A列宁B高尔基C毛泽东 D 鲁迅47关于“文学创造的主体的种种解释(ABCD)A模仿者B创造者C集体人 D 移情者48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有(ABCD)A实践获取B书本获取C有意获取D无意获取49艺术构思中作家最基本和常用的构思技能与方式是(B)A突出B综合C简化 D 变形50文学创造中的情感态度应该具有(CD)A情感性B理智性C诚挚性 D 高尚性51现实型文学的特征为(AD)A逼真性B创造性C表现性 D 再现性52理想型文学的特征是(CD)A再现性B逼真性C表现性 D 虚幻性53象征型文学的艺术特征是(CD)A表现性B象征型C暗示性 D 朦胧性54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ABDE)A本质论B创作论C价值论D接受论E构成论二、判断题1审美意象总是以表达哲理和观念作为存在的目的和最高审美理想(√)2象征性是审美意象的本质体制(╳)3审美意象的思维中,抽象思维能够直接参与(√)4叙事的意识形态性就是体现在叙事内容中的一定意识形态特征(╳)5叙事内容的基本成分就是讲故事(√)6叙事话语始发于叙事动作(√)7没有叙事话语,便没有叙述动作(╳)8叙述者就是指作者(╳)9有些叙事作品中,叙述者的声音会脱离叙述的故事内容而凸现出来,声音本身变成了被关注的对象。
文学理论教程 第四章 文学创作
但谁也不会真的将艺术世界等同于现实世 界。作品不是人生经验的实录。创作,是 人生经验的升华。
在这里我们首先讨论创作中主体与客体 (社会生活经验)的关系。
1、人生经验是创作的动因和源泉
原型是“纯粹形式”
“生活中有多少种典型环境,就有多少个原型。无 穷无尽的重复已经把这些经验刻进了我们的精神 构造中,它们在我们的精神中并不是以充满着意 义的形式出现的,而首先是‘没有意义的形式’, 仅仅代表着某种类型的知觉和行动的可能性。” (同上,101) “原型是领悟的典型模式。每当我们面对普遍一 致和反复发生的领悟模式,我们就是在与原型打 交道。”(同上,5) 简单地说,原型是“纯粹形式”,是一种先天的 能力,先验的知觉和行动的可能性。
• 译者孙周兴注:“道说”乃是“存在”— —亦作“本有”——的运作和发生。
问题:
1. 关于王国维两段话的理解。“诗人对于宇宙
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 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 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客观之诗人, 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 化,《水浒》《经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 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
在具体的创作中强调感兴的作用。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 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陆机:《文 赋》)
“神与物游”“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 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人 禀七情,应物斯感。”(《文心雕龙·明 诗》)
诗人所感之物,包括山川、风俗。从根本 上说,作“文”是人代天地立言,明道垂 文。
文学概论题库-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文学概论试题库一、选择题1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A哲理性B荒诞性C象征性D抽象思维直接参与2抒情偏于表现作者主观世界,是用话语的()A抒情动作B抒情内容C声音组织D画面组织3抒情反映现实现实生活方式的特殊性()A 象征性B主观性C评价性D精神方面4抒情话语的突出功能是()A表现功能B通讯功能C意义功能D形式功能5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有()A倒装与歧义B夸张与对比C借代与用典D比喻与象征6“风格即人”的提出者是()A亚里士多德B钱钟书C王夫之D布封7下列与风格内涵有关的是()A创作个性B多样性C稳定性D相对性8风格的特性是()A独创性B多样性C稳定性D相对性9将文学风格分为四对八体的是()A《文心雕龙》B《诗品》C《修辞学发凡》D《诗学》10文学接受客体指()A认识属性 B 审美属性C文化属性D整体属性11文学接受的主体指()A阐释者B审美者C认识者D思想者12“期待视野”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者()A黑格尔B姚斯C刘勰D布封13“隐含读者”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A莱蒙托夫B姚斯C布封D伊瑟尔14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会达到()A净化B共鸣C领悟D延留15下列语言学批评流派的有()A新批评B自然主义批评C俄国形式主义D结构主义16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提出者()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毛泽东17思想标准的基本内涵是()A真实性B革命性C情感性D倾向性18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A意蕴表现的深刻性B进步的倾向性C文体构成的完美性D形象创造的鲜明性19文学批评的美的观点与历史观点是()A批评风格B最高标准C批评方法论D批评原则20属于心理批评的有()A人本主义心理学B原型心理学C格式塔心理学D精神分析学21孔子当年游齐,闻《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这是欣赏活动中的()效果。
A领悟B延留C净化D共鸣22最早指出文学本文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的人是()A伊瑟尔B加达默尔C英加登D弗洛伊德23接受动机可分为()A审美动机B求知动机C借鉴动机D施教动机24刘勰把风格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等八种的根据是()A 语言表现B 体裁类型C 结构安排D 形象创造25抒情性作品的基本要素是()A抒情内容B抒情话语C抒情现实D抒情自我26抒情性作品的结构是()A声音B画面C情感经验D情景关系27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A结构B声音C故事D视角28当代叙事学理论的研究重点为()A人物、情节、环境B叙述方式C叙述的声音特点D说话者与受话者的关系29文学话语的沟通功能的两个基本方面是()A叙事功能B抒情功能C描述外在事物D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30从表意方式的角度可以把审美意象分为()A表意式意象B表情式意象C寓言式意象D符号式意象31中国古典文论中从意境审美风格上分类的是()A刘勰B曹丕C司空图 D 刘熙载32提出意境有“韵外之致”、“味外之味”的是()A刘勰B曹丕C司空图 D 刘熙载33组成文学活动要素的是()A读者B世界C作家 D 作品34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A实践性B艺术性C价值取向 D 综合性35“移情说”的提出者是()A立普斯B克罗齐C弗洛伊德 D 布洛36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考察文学活动的角度()A文学文化学B文学信息学C文学符号学 D 文学社会学37属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基石有()A对象化说B意识形态说C艺术生产论 D 艺术价值论38属于文学心理学的理论代表有()A桑塔耶那B罗兰巴特C阿恩海姆 D 考夫卡39著名的“陌生化”概念提出的理论学派的是()A俄国形式主义B新批评C接受美学 D 结构主义40下列与游戏说理论有关的人是()A德漠克利特B康德C歌德 D 席勒41文学概念的三义指()A作为文化B作为意识形态C作为审美 D 作为惯例42文学具有的双重性质为()A审美B情感C想象 D 意识形态43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特性()A革命性B主导性C层次性 D 多样性44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主要价值取向有()A为人民服务B为社会主义服务C为工农兵服务 D 为政治服务45“雅与俗”在文学领域被使用具有的含义()A思想性与艺术性B功利性与无功利性C提高文艺与普及文艺 D 创作与接受46“两种民族文化”理论的提出者()A列宁B高尔基C毛泽东 D 鲁迅47关于“文学创造的主体的种种解释()A模仿者B创造者C集体人 D 移情者48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有()A实践获取B书本获取C有意获取D无意获取49艺术构思中作家最基本和常用的构思技能与方式是()A突出B综合C简化 D 变形50文学创造中的情感态度应该具有()A情感性B理智性C诚挚性 D 高尚性51现实型文学的特征为()A逼真性B创造性C表现性 D 再现性52理想型文学的特征是()A再现性B逼真性C表现性 D 虚幻性53象征型文学的艺术特征是()A表现性B象征型C暗示性 D 朦胧性54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A本质论B创作论C价值论D接受论E构成论二、判断题1审美意象总是以表达哲理和观念作为存在的目的和最高审美理想()2象征性是审美意象的本质体制()3审美意象的思维中,抽象思维能够直接参与()4叙事的意识形态性就是体现在叙事内容中的一定意识形态特征()5叙事内容的基本成分就是讲故事()6叙事话语始发于叙事动作()7没有叙事话语,便没有叙述动作()8叙述者就是指作者()9有些叙事作品中,叙述者的声音会脱离叙述的故事内容而凸现出来,声音本身变成了被关注的对象。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五版课后习题归纳整合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五版全书章节·课后习题·归纳整理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基本概念]·文艺学·文学活动·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思考问题]1.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及当代中国文学理论建设】[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特色当代性[思考问题]1.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试作简要的说明。
2.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理解的特点。
3.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二编文学活动【第三章文学活动】[基本概念]·生活活动·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文学本体论·劳动说·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思考问题]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2.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请简述之,并指明它们的片面性。
3.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4.试辩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种原因。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基本概念]·文学的含义·话语·话语蕴藉·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思考问题]1.文学有哪两种含义?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什么?2.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3. 什么是话语蕴藉?怎祥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试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4.当前在文学的含义和属性问题上有哪些代表性观点?这里把文学视为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它表现在哪几点上?【第五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基本概念]·主导性与多样性·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人民性[思考问题]1.简述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课后答案(第十到十六章)
第四编:文学作品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基本概念:1、叙事学:研究叙事艺术的理论和批评方法。
2、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是最小的叙事单位。
3、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叙事作品是一种话语系统,它的内部结构可以从两个向度进行分析。
首先是历时性向度即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艺理论中所讲的结构主要是指这种历时性向度的结构关系,其次是共时性向度,研究内容各个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前者为表层结构,后者称之为深层结构。
4、行动逻辑:一般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是下列三段是序列,可能性,变为现实,取得结果。
5、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文本时间”也可称为“叙事时间”,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是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后提供给读者的文本秩序。
“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是故事内容中虚构的事件之间的前后关系。
6、视角:是作品种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
7、叙述者的声音:故事中叙述者的存在不仅表现于叙述的内容以及叙述话语本身,而且表现于叙述的动作,即用什么口气或什么态度叙述,这就是叙述者的声音。
8、叙述接受者:作者在为叙述者讲故事时,心目中总有一个隐含的接受者即叙述接受者。
思考问题:1、如何理解叙事的特征?答: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叙事的兴趣不在于精致的人或物,而在于动态的事件,即入的行为及其造成的后果,它的认识价值就在于显示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叙事是话语的虚构,叙事文学用话语来虚构艺术世界。
2、情节与事件的关系:答: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情节是按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用以表现人物的行为冲突,揭示人物命运的变化过程和性格。
由此可见,其一,事件是情节的单位,而情节是事件的组合;其二,两者讲述的目的不同,有的事件重“事”,有的事件重“人”,即显示人的命运性格,而情节的讲述目的只是揭示人物的命运与性格,所以,情节不仅是按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事件,而且要求事件的展开要能表现人物的性格与命运。
叙事性作品ppt课件
16
《救风尘》的表层结构(序列)
❖ 第1句是初始的平衡状态——宋引章出嫁,意味着她 将获得一种安定的生活;
❖ 第2句是平衡状态的破坏——她的婚后生活与出嫁时 的期待翻转了过来;
❖ 第3句是恢复平衡的努力——是以赵盼儿的行为为主 进行的;
凌蒙初《拍案惊奇》
叙述的口气和态度
31
独白式结构
声音
叙述者的声音相对应, 作品中还存在着其他声音。
如:人物对话、独白、心理活动。
所有这些声音实际上都是来自叙述者声音的 不同部分。
叙述者完全控制作品中的声音。
32
复调式结构
声音
基础:作品中人物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 表现:人物似乎总是在叛离叙述者的理性。
减速:文本时间大于故事时间 25
视角
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
★第三人称视角
上帝视角: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 受限视角:吴尔芙《达洛威夫人》
★第一人称视角
叙述者为主人公:鲁迅《狂人日记》 叙述者为旁观者:鲁迅《孔乙己》
★第二人称视角
第三人称视角之变体:冰心
26
叙述声音
叙述声音由叙述者出发。 叙述者与作者 叙述者与声音 叙述者与接受者
35
叙述动作之理想模式
读
迫近
者
叙述者
作 抽离
者
接受者
36
文学文本解读
★文学文本解读活动就是把一般的文学阅 读活动细化和深化。 ★是一个对文本的反映、实现、改变、丰 富的过程。 ★是一个融会了读者的感受、体验、联想、 想象,以及审美判断等多种心理活动的过 程。
37
文学文本解读的一般过程
文学理论教程(第4版)下学期主要考点及课后题答案
7节奏: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它是指一种有规律的,连续进行的完整的运动形式。
8隐喻:修辞方法比喻的一种,表明喻体与喻本的相合关系,不用喻词。
9象征:是以具体事物间接表现思想感情的修辞手法。
思考问题
1文学抒情与叙事的区别:抒情偏于表现作者自己的主观世界,叙事偏于再现客观世界;抒
3抒情话语:是一种表现性话语。它具有象征性地表现情感的功能,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
织和富有意蕴的画面组织来体现难以言传的主观感受过程。
4抒情性作品的结构:即声音、画面和情感经验。
5声情并茂:将抒情作品通过听觉和视觉的节奏给情感节奏赋予外形,并将它直接有力地传
达出来,这就是声情并茂。
6情景交融:作家、艺术家借景物描写,写出独特微妙的感受过程,达到情感的表现。情景
8叙述者的声音:故事中叙述者的存在不仅表现于叙述的内容以及叙述话语本身,而且表现
于叙述的动作,即用什么口气或什么态度叙述,这就是叙述者的声音。
9叙述接受者:作者在作为叙述者讲故事时,心目中总有一个隐含的接受者即叙述接受者。
思考问题
1如何理解叙事的特征?
答: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叙事的兴趣不在于精致的
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2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水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习惯性行为方式,
实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是文学风格的内在根
据,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3日常个性:是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结构方面的独特性。
4风格构成:风格是作品的内容形式经创作个性的有机整合后所呈现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格
《文学理论教程》知识框架图(全版)
文学形式的升华
文学形式之美
第四编 文学作品
含义 现实型文学 特征:再现性,逼真性
含义
文学作品的类型 理想型文学 特征:表现性,虚幻性 含义
象征型文学 特征:暗示性,朦胧性
(9)文学作品
古代:文学类型初步形成
的类型和体裁 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 近代:文学类型充分发展
现代:文学类型多向演变
含义
发生阶段 艺术发现
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
外在机缘与内在体验的契合
原来事物在知觉中被创造成新的事物
创作动机与外在机缘
创作动机
远景&近景
创作动机的结构 主导&非主导
高尚&卑下
有意识&无意识
艺术构思的内涵
回忆和沉思
想象与联想
构思阶段 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 灵感与直觉
文学创造的主客体
③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摹仿者&创造者
旁观者&移情者 毕达哥拉斯
主体 集体人 荣格
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
特殊的艺术生产者 美的体验者、创造者、评价者
具体的社会人
特点
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
双向运动
(7)文学创造过程
材料储备 文学创造材料的含义
获取材料的途径 无意获取&有意获取
实践获取&书本获取
美学特征
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
吸引力
文学典型
艺术魅力 震撼力 真实性,新颖性,诚挚性,蕴藉性
感染力
典型环境
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在语言学中,语言(language)是一个完 整的系统,言语(speech)只能在这个系 统中才有意义。“能使任何单独的要素 ‘有意义’,并不是要素本身的个别的独 特性质,而是这种性质和其他语音的性质 之间的差异。”(同上,13)表示这个差 异的是普遍存在的“二元对立”(binary oppositions)关系。
托多罗夫的“语法”(叙述的结构)研 究
托多罗夫对文学做“叙述的结构分析”,认为 作品是“某个抽象结构的表现”,“而对那个 结构的理解才是结构分析的真正目的”。结构 分析的目的,在于“从每一部作品中发现它与 其他作品的共同之处(例如文学体裁、文学时 期的研究),甚至与其他所有作品的共同之处 (例如文学理论)。”(托多罗夫:《叙述的 结构分析》,《最新西方文论选》,桂林:漓 江出版社,1991,124)
(四)场 景
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 境组合成为场景。
二、结构
• 结构,作品中各个成分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
• “托罗洛夫等结构主义者认为,小说的基本结构与 语言的句法可以类比,……一个单一的句子和一个 完整的叙事文本在句法结构上可能是大致相同的, 因为人们往往依赖相同的结构方式来组织他们的经 验,一篇叙事文本的结构不过就是一个放大了的句 子结构。”(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 社,1994,113)
2、故事进展图式
图式:平衡——破坏平衡——新的平衡。
上述《十日谈》故事属于“免受处罚”这一类故事。 平衡被“违犯戒律”打破,恢复平衡可由实施处罚 来实现,但《十日谈》中通过“免受处罚”确立一 种新的平衡。
托多罗夫说:“帮助我们描述这些类型的故事的分 类,可以大大扩充我们对一本书中的世界的了解。 对于薄迦丘而言,两种平衡象征着(大多数情况下) 文化与自然,社会与个人;故事内容通常是表现后 者的地位高于前者。”(托多罗夫:《叙述的结构分
• 在语言中,一个句子存在着两个结构,一个是句子 的表层结构,一个是句子的深层结构。
(一)表层结构
• 历时性向度: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 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
• 以句法关系表示故事结构关系,将叙述内容简 化为叙述句。其基本结构是: 施事者(专有名词)+状态变化(动词)+对 象
• 故事进展是由动词谓语引起的状态变化: 平衡——破坏平衡——新的平衡
• 在实际鉴赏中不必硬性区分两种作用,在分析中 则应明确所用的分析方法,着重分析某一方面。 叙事学分析对“事件”作用(叙事功能)有细致 地分类、归纳。
(二)情 节
• 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 故事“是按时间顺序来叙述事件的”。(福斯特:
《小说面面观》,75) •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便是故事;而
析》,《最新西方文论选》,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 129)
托多罗夫“语法”分析小结
托多罗夫的方法是,每个故事的叙述看 成一个放大了的句子结构,通过句子结 构的分析,可以找到支配陈述和序列的 组合规则——语法。
附注:平衡,借用遗传心理学的术语。“表示一个 社会的成员之间存在着一种稳定的、却非静止的关 系。它是一种社会准则,一种游戏的规则,一种特 定的交换系统。”(同上,129)
2.二元对立关系
• 二元对立概念(成双的功能性差异的复杂 格局)是结构概念的基础。对二元对立的 辨认是儿童“最初的逻辑活动”,创造和 感觉二元对立的能力体现了人类一种基本 的、独特的心灵活动,这就是创造结构的 活动。(参见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 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5-16)
3.共时性概念
1. 叙事理论古已有之,叙事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 代的法国。
2. 传统叙事理论以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为中 心内容;叙事学研究叙事的本质、功能、形式, 研究对象为故事、叙事话语、叙述行为等。
3. 传统叙事理论的理论基础是“摹仿论”“反映 论”,叙事学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是结构主义 语言学。
结构主义的几个基本观念
• 结构,不是事物本身固有的 结构,而人们认识事物时赋 予将各种现象组织起来所用 的基本形式。
1. 整体性观念 2. 二元对立关系 3. 共时性概念 4. 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5. 人类“心灵的永恒结构”
几种影响叙事学理论的结构主义观念
1.整体性观念
• 实体的构成是完整的,不是各部分的混合。“结构 的组成部分受一整套内在规律的支配,这套规律决 定着结构的性质和结构的各部分的性质。”(《结 构主义和符号学》,7)“这种新的观念,即世界 是由各种关系而不是由事物构成的观念,就成为可 以确切地称为‘结构主义者’的那种思维方式的第 一条原则。简言之,这条原则认为,在任何既定情 境里,一种因素的本质就其本身而言是没有意义的, 它的意义事实上由客观存在和既定情境中的其他因 素之间的关系所决定。”(同上,8-9)
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
第一,文学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与 抒情性作品不同,叙事文学讲故事,描述人的 行为及其造成的后果,其认识价值就在于显示 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
第二,文学叙事是话语的虚构。一般话语所指对 象是在话语之外的现实世界,文学话语所叙的 对象只存在于话语叙述之中。叙事文学用话语 虚构艺术世界。
• 教材中所介绍的内容较为简略,可参阅叙事学的 有关著作。
1. 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2. 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上海译文出
版社,1987 3. 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北京:三联书店,2019 4. 巴赫金:《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巴赫金全集》
河北教育出版社,2019
乔托:《逃亡埃及》
叙事方式与审美意识形态
• 从叙事方式来看,一定的叙 事写作方式形成一定的写作 风格,而种种风格背后的制 约要素之一就是审美意识形 态。
• 譬如自然主义是19世纪实证 主义意识形态的体现。
左拉肖像
四、叙事的构成
• 叙述内容:被讲述的故事 • 叙述话语:讲述故事的语句 • 叙述动作:“叙述”活动本身
素为中心
叙事学(narratologie /narratology)的产生
叙事学产生的标志性事件: • 普洛普概括出俄国民间
故事的31个恒定“功能” • 列维-斯特劳斯开启法国
叙事学研究
普洛普的《故事形态学》
叙事学
• 20世纪60年代法国出现大量关于叙事作品 结构分析的尝试,包括以格雷马斯为代表 的神话分析、以布雷蒙德为代表的民间故 事分析和巴特、托多罗夫、热奈特等人为 代表的小说研究。这些探索通过一系列学 术活动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研究叙事艺术的 理论和批评方法,这种新理论就被称作 “叙事学”。(参见教材,第233页)
《西游记》的艺术世界 是文学话语叙述出来的, 不是对历史事件的描述。
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的区别
文学叙事
历史叙述1
历史叙述2
历史叙述3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叙事内容与审美意识形态
• 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何叙事 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解释, 必然带有时代、民族等意识形 态的印记。
• 譬如《旧约》是希伯莱民族意 识形态的体现。
X和Y,是行动者,相当于专有名词;它们 充当语句的主语。
谓语项,是一个动词,如违犯、处罚、避免。 在上述叙事结构中,有两个基本单位,陈述
和序列,陈述由专有名词和动词构成,如 “X违犯戒律”;序列由构成一个完整故事 的各种陈述组成,如“X违犯戒律→Y必须 处罚X→X设法免受处罚→Y相信X没有违犯 戒律”就是一个序列。
• 事件,就是行动。没有行动的性状属性, 如“张三没有朋友”就是描写,不是行动。 没有动作就不是一个事件。
• 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 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 作品中的事件可分为若干层次。
事件在作品中的作用
• 任何事件在作品中都承担着一定的作用,传统的 分析重在揭示事件塑造性格的作用,叙事学重在 分析事件推动情节的作用。 推动情节的事件 塑造形象的事件
•故 事 •结 构 •行 动
从叙事的角度分析作品的 构成,切分构成作品的基 本单位及各部分的关系。
一、故事
• 叙事就是讲故事,故事由一系列事件构成。 • 叙事是对一系列事件的叙述,叙事是叙述的话语,
故事与话语的区分是“叙事学不可或缺的前提”。 • 一个故事至少必须包括两个事件。
西 厢 记
(一)事件
5.人类“心灵的永恒结构”
• 结构主义者相信存在着人类“心灵的永恒 结构”,而且最接近这个永恒结构的是语 言学和人类学。
• 所以,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本原则也是叙 事学的基础。
二、叙事的涵义与特征
• “讲故事”,即叙事。 • 文学的叙事(narration)是用话语虚构
社会事件的过程
神话和史诗,是早期的 叙事性文学。图为印度 史诗《罗摩衍那》插 图——悉多被劫。
4.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 就语言学而言,“不同民族的语言有不同的语法 结构,这可以看作是语言的表层结构,但所有民 族的语言又有共同的逻辑句法结构,这可以看作 是语言的深层结构。”(罗钢:《叙事学导论》,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6)维柯认为,“在人 类制度的本质中,必定有一种为任何民族所共有 的精神语言”,这是人类普遍具有的能力。这种 共有的精神语言是一种深层的结构。(《结构主 义和符号学》,6)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则是情节。 ——福斯特
公 主 与 王 子 的 故 事
(三)人 物
• 性格与情节的主次地位之分。 • 人物的二重性特点:行动元与角色
行动元是情节的动因,决定人物“做什么” 角色是形象的基础,表现出人物“怎样做”
–行动元,根据不同功能可分为主体/客体,发送 者/接受者,辅助者/反对者等范畴。
第一节 叙事界定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 叙事,就是讲故事。 • 叙事理论,研究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