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教育”整体结构功能的优化──三谈我的“大语文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语文教育”整体结构功能的优化

──三谈我的“大语文观

张孝纯

系统是诸种因素的有机组合,系统的各因素又是通过具有多种层次的结构才能组成一个整体系统的,而结构决定功能,相同的因素由于结构不同可以形成不同的事物,产生不同的功能,结构越合理,系统各部分之间的作用就越协调,系统在整体上就能达到优化。(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一书100—108页的有关论述。)语文教育既然是一个系统,那么所谓语文教育质量低,就是这个系统的结构功能低;提高其质量,实际上就是提高这一系统的结构功能。按照唯物辩证法的系统观,进行中学语文教育就必须着眼于这一系统整体,而不是只看它的局部;要努力使这一系统中诸要素各得其所,尽可能形成最合理的结构;要特别注意了解系统中不同层次的特殊规律,并尽力抓好关键的层次;还要高度重视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善于利用外部条件,努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等等。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为了实现“大语文教育”整体结构功能的优化,至少需要做好以下四件事:

一、明确认识中学语文教育这一系统的各个构成要素及其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根据我们粗浅的观察了解,其构成要素主要有六:1 “人员”──参与语文教育活动的人;2 “思想”──指导语文教育活动的思想;3 “内容”──负载语文教育信息的内容;4 “手段”──进行语文教育的手段;5 “过程”──实施语文教育的过程;6 “环境”──影响语文教育效果的环境。

“人员”包括施教者、受教者和影响者。施教者指教师,受教者指学生,影响者指对语文教育能经常产生直接影响的人们(包括语文教育领导管理工作者、语文教材及语文参考书籍及语文练习材料的编写者、语文教育研究工作者以及校内外其他能对学生语文学习产生经常性直接影响的人们)。影响者可分三类:积极的、中性的和消极的。“作为社会性生物的人,永远是一切社会系统的基本因素”,“人员”总是语文教育系统中具有决定作用的最活跃的因素,其他五点无不通过人的活动来发挥作用,所以“人员”这个要素永远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过去人们不大重视影响者,其实,这一要素虽然经常处于语文教学过程之外,但由于语文学科的强烈的社会性,对其作用却不可低估。

“思想”包括指导教师教语文的思想和指导学生学语文的思想,其中主要含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师与生都要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努力摆脱封闭型语文教学的狭小天地的束缚;二是师与生要分别掌握必要的教与学的原则。

“内容”可分为成文内容和不成文内容,这两种内容并存于学生课内和课外的学习活动中。阅读范文、参读文章、说写教材、最基本的语文规律知识(字法、词法、句法、篇法)和语文测试题等属于成文内容,这些不同层次的内容以阅读范文为中心。成文内容可分为示范型、规律型、训练型、考评型、参考型等类型,它们各自都应在自己的位置上适当发挥作用。此外,我们向学生提供的课外必读的读物和编制的“班内语文环境设计”,也是成文的,属延展型。不成文的内容,则是引导学生注意学习包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在内的社会生活这部大书,即周

总理说的“从无字句处读书”。

“手段”可分为物质手段和非物质手段。前者又有传统手段与现代化手段之分;后者指教学方式方法,包括教的方式方法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的方式方法。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手段,经常结合使用,而后者尤为重要,它受教育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认识规律的制约,并接受教学原则的指导,是实现教学任务的最重要的手段。关于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历来没有明确的界说。我以为教学方式有两种:一种小于教学方法,即指教学方法的组成部分或某个侧面甚至某个细节,如,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读、学校讲演等方式;一种是大于教学方法的,指各种教学方法的配合方式,不仅指教师进行教学时的各种教法的配合,也指学生进行学习时的各种学法的配合,以及师生之间教法与学法的相互配合(“最优教学方式”就是后一种)。我这里说的“教学方式”兼指二者,但以为后一种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关系更大,尤宜重视。我们所坚持的,说得更确切些,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力争实现各种教学方法乃至教学细节的最佳结合。指导这种结合的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在整个教学原则体系中居核心地位并贯穿于其他各教学原则之中的启发式原则。

“过程”,一向被学者看成社会系统的构成要素。作为“大语文教育”主要要素之一的“过程”,包括语文课堂教学过程、语文课外活动的指导过程和学生在课外独立学习和应用语文的促进过程。其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处于中心地位的、具有打基础作用的过程,居首要位置。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主要指范文阅读教学过程和说写教学过程,当然,“最基本的语文规律教学”和语文测试也应列为一项相对独立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

“环境”,本来指系统的外在客体,但是许多社会系统并没有鲜明而确定的时空范围,因而系统与环境的界限常常不易截然分清;又鉴于“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样一个突出的特点,所以我们把“大语文教育”的环境分为两种:直接环境(内部环境)和间接环境(外部环境)。前者经常地直接地对语文教育产生明显作用,直接参与了这一“系统质”的建立,而这类环境又是存在于语文教师控制能力范围以内的,应视为这一系统的构成要素。具体说,就是课堂语文环境和校园语文环境。后者则是偶然地、间接地对语文教育产生某些作用,它超出了语文教师控制能力的范围,应视为外部环境。具体说就是家庭语文环境和社会语文环境。对于直接语文环境,我们强调从客观上优化;对于间接语文环境,我们在努力把不可控变成可控的同时,特别强调从主观上优化,──即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健康的和不健康的两种语文环境的能力与习惯。

人员、思想、内容、手段、过程、环境,这六种要素互相联系、相互作用而构成“大语文教育”这个系统,而这个系统又同其他相关系统(即其外部环境)处在一定的联系之中,从事“大语文教育”的人,应当认识并处理好各部分的联系和作用问题,促使其协调运行,争取整体结构功能优化,而不应当孤立地、静止地只盯住任何局部。唯物辩证法的系统观着眼于系统的整体,它要求我们立足整体,统筹全局,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来认识整体和把握整体。系统方法把客观世界的“联系”转化为多层次、多方位、多因素、多变量的动态整体,揭示出“联系”、“关系”在事物存在、运动和发展中的作用。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