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64页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次)产业——非直接的物质生产部门,为第一、第二产业生产服务和 为人民生活服务的产业:
流通部门:交通、邮电通讯、商业、饮食、物资供应、仓储 生产、生活服务部门:金融保险、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服务、旅
游、咨询、信息、地质普查 提高科技文化和居民素质部门:教育、文化、卫生、广播、电视、体
育、社会福利 为社会公共服务:国家机关、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军队、警察
霍夫曼定理 在工业化过程中,消费资料工业不断下降,资本资料工业不断上升。
雁行形态说 后进国家的产业发展按“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模式相继交替发
展,形似三只大雁。
3、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产业结构演进三个阶段
在整个产业结构演进中,其结构比重(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由第一 产业占优势比重,逐渐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
市场机制带动产业结构演进
供需关系、价格机制、竞争机制
政府干预引导产业结构演进
——制订产业发展规划 ——运用财政、税收、信贷、价格、工资等政策工具 ——通过维持市场秩序、规范企业和个体的行为等手段
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演变
2、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佩第—克拉克定理 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
有资源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 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之分。
三、区域产业结构模式
1、主导产业选择 主导产业是产业结构中的组织核心,只有具备下列特征的产业才能成
为主导产业: 高比较优势系数
比较优势系数是比较集中系数((a/A)/(b/B))、比较生产率系数 ((x/X)/(y/Y))、比较输出系数((m/M)/(n/N))、比较利税 系数(t/T)的乘积,数值越大,越具备成为主导产业。
主要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 互制约的联系 。
劳动力、资金、各科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 置状况及相互影响。
二、产业分类
1、三次产业分类
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佩第曾提出相似理论 1935年 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教授A·费希尔(英国人)第一次明确提 出三次产业的概念 1940年 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广 泛使用了三次产业的概念。
第三产业转移,形成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增加。
库兹涅茨法则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 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而 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而它 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高产业关联度
感应度系数(a/A)和影响力系数(b/B)都高,则可以选择为主导产业。
高需求收入弹性 如果需求收入弹性系数(x/s)大于1,则表示富于弹性,即产品的社会需求
大
高生产率上升率 高产业创新能力 2、关联产业配套 3、基础性产业配套 4、潜导产业及支柱产业发展
四、产业结构演进
1、产业结构演进机制
第一节 产业结构及其演变规律
一、产业结构
1、产业 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 或: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的总称。 产业作为经济单位(有别于不动产),是居于微观经济的细胞 (企
业)与宏观经济的单位(国民经济)之间的一个中观经济。 2、经济结构
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以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 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3、产业结构
——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特别是就业人数比重大,最终实现产 业倒置,即由一、二、三 三、二、一
转向信息 知识经济时代
五、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
1、评价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的资源结构相对应性 ,即能否 有效地发挥本区域在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
2、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系统功能 3、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内部关联程度 4、评价区域产生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 5、评价区域产生结构的先进性 6、评价区域产生结构的结构性效益
基础性产业——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 产业
支柱产业 ——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 业
潜导产业 ——是指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 表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的产业
3、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
根据产业对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 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划分产业类型。
三次产业分类法有不同冠名:
佩第—克拉克分类法 费希尔—克拉克分类法 克拉克大分类法
三次产业分类法主要依据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来分类的
第一(次)产业——以自然资源为劳动对象,产品基本上直接从自然界取得, 主要为农业、狩猎业、采矿业(后纳入第二产业)
第二(次)产业——产品是通过对自然物质资料(农产品、采掘业产品)加 工、再加工取得的,主要为工业(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
2、产业功能分类
根据各个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联系进行分类
主导产业 ——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关联产业 ——指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
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 前向联系产业是利用主导产业产品的产业 ➢ 后向联系产业是为主导产业提供生产资料的产业 ➢ 侧向联系产业是为主导产业提供技术、能源及其它服务的产业
一三二(农业社会)或 Hale Waihona Puke Baidu二三(农业、工业社会)
二一三(工业化初期)或二三一(工业化中期)
三二一 三一二
(后工业化社会)
产业结构演进的四个层次
——由农业 轻工业 重化工业演进:反映工业化程度
——由原材料工业和传统工业 制造(组装)工业演进:反 映加工高度化程度
——由初级产品 中间产品 最终产品演进:反映产品加 工深度
——由劳动密集型 资本密集型 技术(知识)密集型演 进:反映生产要素密集程度
产业结构演进特点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呈下 降趋势(农业产值和劳动力数量)。
——工业部门发展速度增快,促使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由农业主导型转为工业主导型,并且工业 增长(工业产值和就业人数所占比重)逐渐趋向稳定。
流通部门:交通、邮电通讯、商业、饮食、物资供应、仓储 生产、生活服务部门:金融保险、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服务、旅
游、咨询、信息、地质普查 提高科技文化和居民素质部门:教育、文化、卫生、广播、电视、体
育、社会福利 为社会公共服务:国家机关、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军队、警察
霍夫曼定理 在工业化过程中,消费资料工业不断下降,资本资料工业不断上升。
雁行形态说 后进国家的产业发展按“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模式相继交替发
展,形似三只大雁。
3、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产业结构演进三个阶段
在整个产业结构演进中,其结构比重(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由第一 产业占优势比重,逐渐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
市场机制带动产业结构演进
供需关系、价格机制、竞争机制
政府干预引导产业结构演进
——制订产业发展规划 ——运用财政、税收、信贷、价格、工资等政策工具 ——通过维持市场秩序、规范企业和个体的行为等手段
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演变
2、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佩第—克拉克定理 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
有资源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 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之分。
三、区域产业结构模式
1、主导产业选择 主导产业是产业结构中的组织核心,只有具备下列特征的产业才能成
为主导产业: 高比较优势系数
比较优势系数是比较集中系数((a/A)/(b/B))、比较生产率系数 ((x/X)/(y/Y))、比较输出系数((m/M)/(n/N))、比较利税 系数(t/T)的乘积,数值越大,越具备成为主导产业。
主要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 互制约的联系 。
劳动力、资金、各科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 置状况及相互影响。
二、产业分类
1、三次产业分类
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佩第曾提出相似理论 1935年 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教授A·费希尔(英国人)第一次明确提 出三次产业的概念 1940年 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广 泛使用了三次产业的概念。
第三产业转移,形成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增加。
库兹涅茨法则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 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而 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而它 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高产业关联度
感应度系数(a/A)和影响力系数(b/B)都高,则可以选择为主导产业。
高需求收入弹性 如果需求收入弹性系数(x/s)大于1,则表示富于弹性,即产品的社会需求
大
高生产率上升率 高产业创新能力 2、关联产业配套 3、基础性产业配套 4、潜导产业及支柱产业发展
四、产业结构演进
1、产业结构演进机制
第一节 产业结构及其演变规律
一、产业结构
1、产业 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 或: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的总称。 产业作为经济单位(有别于不动产),是居于微观经济的细胞 (企
业)与宏观经济的单位(国民经济)之间的一个中观经济。 2、经济结构
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以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 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3、产业结构
——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特别是就业人数比重大,最终实现产 业倒置,即由一、二、三 三、二、一
转向信息 知识经济时代
五、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
1、评价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的资源结构相对应性 ,即能否 有效地发挥本区域在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
2、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系统功能 3、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内部关联程度 4、评价区域产生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 5、评价区域产生结构的先进性 6、评价区域产生结构的结构性效益
基础性产业——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 产业
支柱产业 ——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 业
潜导产业 ——是指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 表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的产业
3、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
根据产业对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 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划分产业类型。
三次产业分类法有不同冠名:
佩第—克拉克分类法 费希尔—克拉克分类法 克拉克大分类法
三次产业分类法主要依据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来分类的
第一(次)产业——以自然资源为劳动对象,产品基本上直接从自然界取得, 主要为农业、狩猎业、采矿业(后纳入第二产业)
第二(次)产业——产品是通过对自然物质资料(农产品、采掘业产品)加 工、再加工取得的,主要为工业(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
2、产业功能分类
根据各个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联系进行分类
主导产业 ——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关联产业 ——指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
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 前向联系产业是利用主导产业产品的产业 ➢ 后向联系产业是为主导产业提供生产资料的产业 ➢ 侧向联系产业是为主导产业提供技术、能源及其它服务的产业
一三二(农业社会)或 Hale Waihona Puke Baidu二三(农业、工业社会)
二一三(工业化初期)或二三一(工业化中期)
三二一 三一二
(后工业化社会)
产业结构演进的四个层次
——由农业 轻工业 重化工业演进:反映工业化程度
——由原材料工业和传统工业 制造(组装)工业演进:反 映加工高度化程度
——由初级产品 中间产品 最终产品演进:反映产品加 工深度
——由劳动密集型 资本密集型 技术(知识)密集型演 进:反映生产要素密集程度
产业结构演进特点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呈下 降趋势(农业产值和劳动力数量)。
——工业部门发展速度增快,促使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由农业主导型转为工业主导型,并且工业 增长(工业产值和就业人数所占比重)逐渐趋向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