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1、课程宗旨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宗旨是,以吸收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明成果的态度和眼光,面向大学生和研究生,介绍作为灿烂中华文明结晶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悠久深邃的思想文化,提高大学生和研究生的人文修养。通过重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文明成就,中华民族创造历史,推动历史前进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精神实质有所了解,培养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心,使青年一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人才,成为新时期勇于和善于实践,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善于学习和思考,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2、课程内容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以中国思想文化为其中最为核心课程,另设置有中国哲学精神、中国历史精神、中国宗教文化为主,兼及政治制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内容。力求全面准确地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同时立足社会现实和先进文化建设,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引发学生的思考。

本课程体系由1门核心课程与其它专题性子课程组成,中国思想文化为核心课程,中国哲学精神,中国宗教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等为专题性子课程。核心课程与专题性课程各自单独为一个体系,合起来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整体。

本课程核心课程“中国思想文化”课堂讲授部分主要由18讲课程组成,每讲2课时,根据历史顺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特点、历史演变过程进行阐述,主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选择最有代表性的相关内容,进行专题介绍和提炼总结,力求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整体性的认识和把握。各讲的主要内容、知识点为:

第一讲《中国思想的起源》,本讲的主要内容是,结合考古发现、古代文献记载,探讨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主要标志、主要特点及史前文明发展的历史线索,加深对中国上古文明的认识。

第二讲《夏商周时期的社会与思想》,本讲以“礼乐文明”的产生及其内涵为主线,考察夏商周时期的中国历史进程、思想文化的内容与特色,以及礼乐文明的影响及历史贡献,深化对中国早期文明的认识。

第三讲《孔子思想及其价值》,本讲以先秦思想家孔子的思想文化为对象,介绍了孔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孔子文化哲学的内涵、以及孔子思想和先秦儒学思想的历史价值,揭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家思想文化的特色。

第四讲《老子思想及其文化意义》,本讲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先秦道家思想创始人老子的思想,包括对老子生平及《道德经》的内容,老子的哲学思想,及其人生理想及政治主张等内容的介绍,展示老子及道家思想的价值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深远影响。

第五讲《孟子对儒家思想文化的发展》,本讲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孟子的思想及战国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与演变,包括孟子生平、孟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与继承、孟子思想的历史影响等内容,加深对先秦儒学思想文化的认识。

第六讲《庄子思想及其文化意义》,本讲以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庄子的思想为对象,主要介绍了庄子的生平及著述、庄子的哲学思想、庄子的社会理想、庄子对老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庄子思想的历史影响等,揭示先秦道家思想的发展过程。

第七讲《荀子与战国晚期的综合思潮》,本讲以战国末年的荀子思想为对象,介绍了荀子与战国末年思想综合的时代背景、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荀子对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综合与发展,展示了先秦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与儒家思想文化的特色。

第八讲《秦汉时期的思想变迁与文化特点》,本讲内容以汉代思想文化为主题,主要包括介绍了汉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趋势(黄老道家思想,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汉代思想的主要特征、汉代思想的意义等内容,目的是加深对汉代文化的理解。

第九讲《玄学思想与魏晋风度》,本讲以魏晋玄学思潮为主要对象,介绍了魏晋玄学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玄学思潮的发展演变过程、玄学的整体特点、玄学的性质与特点等内容,展示了玄学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

第十讲《东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思潮》,本讲主要介绍东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想概况,包括佛教产生及其基本教义、佛教传入中国,东晋南北朝时佛教的发展,佛教教义在中国的传布等内容,揭示佛教思想中国化的历史特点。

第十一讲《隋唐时期佛教思想与文化》,本讲以隋唐时期的佛教思想和文化为主题,主要介绍了佛教在隋唐时期的发展,隋唐佛教的理论创新,佛教对隋唐文化的影响与贡献等内容,展示了佛教思想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第十二讲《二程与朱熹的天理论》,以北宋和南宋的理学思想为主要对象,介绍理学代表人物二程及朱熹的理学思想,揭示理学思想的内容及特点。

第十三讲《陆九渊和王阳明的心学》,本讲主要介绍了宋明理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心学思想,并以陆九渊和王阳明的思想为代表,以此加深对宋明理学思想文化的认识。

第十四讲《明清实学思潮》,本讲以明末清初思想和清代朴学为主题,介绍了李贽、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人的思想,展示了明清之际中国传统文化及思想界的新变化。

第十五讲《戴震与乾嘉学术的文化理想》,本讲介绍了清代学术文化的内容及特点,并以戴震、阮元等人的思想为代表,探讨了清代的朴学思想及文化成就。

第十六讲《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思想文化》,本讲以中国近代的思想文化为主题,介绍了龚自珍、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思想,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近代转型的过程。

第十七讲《二十世纪上半期三大思潮》,本讲介绍了中国二十世纪上半期在国内思想界出现并逐渐形成体系的三大思想思潮:自由思潮、保守思潮、革命思潮等重要思潮,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化过程的一些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第十八讲《侯外庐与中国思想史研究》,本讲主要介绍了侯外庐先生在中国思想史研究领域的主要成就、代表观点、方法论经验及现实作用等内容,目的在于深化对中国思想和传统文化的理论认识与反思。

3、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作为由1门核心课程与其它专题性子课程组成的全校系列选修课,按每年2-3门滚动开设。在每学期开学后的一周内,由学生根据个人的爱好和兴趣,以院系为单位向教务处报名选修。核心课程授课时间为40课时(36课时讲授,另外2课时讨论,2课时实地参观)。每门专题性课程的实际授课时间为20课时,按每周2课时设计教学内容。各门课程之间注意内容的互相补充与相互衬托。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要求做到以下四点:

具体知识传授与整体精神把握相结合。每门课程首先要做到是对与本课程相关的主要内容的比较全面的介绍,要保证学生在选修完本门课程之后,对该课程的基本知识有较牢固的掌握。同时也要注意处理好知识的传授与文化特点的把握之间的关系,要努力做到使学生在选完本门课程之后,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大势,中国文化精神有所领悟。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的关键在于处理好思想内涵与历史文化的关系。它不能完全是哲学思想观点的传授,也不能完全是历史文化知识的介绍,而是应从思想观念把握历史文化的特征,从历史文化的变化去看思想观念的演进。它需要对历史文化内容有较准确的理解,同时还能够从思想观念对历史文化的特质加以概括与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