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回民中学谭新会.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汉代新儒学
(三)宋代理学
(四)明清时期儒学的变化即早期反封建民 主思想的兴起
(一)孔、孟的儒家学说
1.孔子创立儒家学说 2.孟子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3.“礼法表里”的荀子
(二)汉代新儒学
1.董仲舒提出新儒学 2.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3.重大影响
(三)宋代理学
1.理学产生的原因 2.理学对儒学的发展
1.中国古代大运河与南水北调工程
从经济史角度看,大运河的历史主要反
(1)隋朝开凿大运河: (2)唐朝时运河的作用: (3)宋朝时的运河: (4)元朝时的运河:
2.《中国古代史》教材插图中新增主要 知识点分类举例
(1)经济类。 (2)中外交往类。 (3)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管辖类。 (4)其它:
3.秦隋元三代的制度建设和短命而亡的 历史教训
一、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二、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政策 三、中国古代儒家学说的演变
一、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1.知识归纳
(1)先秦时期:西周开始实行分封制。
(2)秦汉时期:秦统一全国后地方实行 郡县制。
(3)宋元时期: 北宋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
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 政。金建立后,为加强统治力量,阿骨打 推行猛安谋克制。
第四阶段元明清时期:重点是元朝的地方 行政制度——行省制度、明清专制皇权的强化、 赋役制度的改革、资本主义因素的出现、明清 之际的进步思想家等。
四.重点关注
第一,从命题内容上看,中国古代史命 题遵循两个非常明显的历史线索:一是中华 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以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 巩固;二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以及对整个人 类社会的贡献,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抑商的表现有:
如隋唐时期对“市”的规模和开市时间都有限制; 明清时期封建国家设立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 税,并严格限制工商业规模。 清朝在全国城镇、交通要道,遍设税局,叫“内地 常关”。 征税范围几乎包括全部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 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等。
3.对重农抑商政策及其作用的评价
郑州回民中学 谭新会
目前,新的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方 兴未艾,新的历史教材大都是以“文明 史观”来编写的,与此同时,近年来的 历史高考试题基本上都体现了“文明史 观”。
一.什么是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的主要特点: (1)从现实人类文明所达到的高
度去追溯历史,把历史与现实紧密 结合在一起。
(2)从长时段重点考察历史当中 比较稳定、长期发挥作用的因素。
(3)以生产力标准,把人类文 明的历程划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 文明两个阶段。
(4)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 体进行观察,在充分肯定人类 社会取得的进步的同时,揭示 存在的问题。
(5)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承 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统一。
(6)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 文明当中进行综合全面地考察 研究。
二.Baidu Nhomakorabea考回顾
(四)明清时期儒学的变化即早期反 封建民主思想的兴起
1.兴起背景:
2.代表人物及主张 (1)李贽的思想: (2)黄宗羲的思想: (3)顾炎武的思想: (4)王夫之的思想:
3.评价
1.中国古代大运河与南水北调工程 2.《中国古代史》教材插图中新增主要知 识点分类举例 3.秦隋元三代的制度建设和短命而亡的历 史教训 4.唐朝的都督府和都护府
1、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
(1)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的反映。 (2)主要原因是为了维护封建国家的财政收 入。 (3)重农抑商政策是与封建土地私有制相适 应的一种经济政策,有利于维护地主阶级的 封建特权。 (4)重农抑商政策对维护封建统治发挥着重 要作用。 (5)商业的发展影响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
(1)制度创新和经济建设 (2)经验教训:①工程建设要量力而行,从人
民的承受程度出发;②统治者要“轻徭薄赋”,注 意减轻农民负担,注意协调各种社会矛盾和关系。
(3)复习角度:从“三农”问题中的减轻农民
负担角度立意,考查古代史上增加农民负担的典型 例子;从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角度立 意,考查古代史上秦隋元三朝短命而亡的原因和教 训;从与时俱进,理论创新角度立意,考查秦隋元 三代的制度创新。
2.重农抑商政策的内容具体表现 重农的具体表现如下:
(1)调整土地政策,使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发展生产。 (2)调整赋役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和保证农业生产时间。 (3)改进推广生产工具,兴修水利工程,提高农业生产力。 (4)引进并推广新的农作物品种,编写农书,总结农业生产 经验。
2.重农抑商政策的内容具体表现
辽朝实行蕃汉分治制度:
元朝实行了行省制度,行省是中央政 府派驻地方的机构,并成为常设的地方 行政机构。
(4)明清时期:
明朝在西藏地区建立僧官制度。 清朝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第一,确立册封制度。 第二,设驻藏大臣。 第三,建立金瓶掣签制度。 明清时期,我国对西南地区实行土司 制度和“改土归流”政策。
二.高考回顾
2007年高考卷第40 题第(2)问
“金迁都燕京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 则突出考查了民族交往中的政治行为 文明。另外,选择题中“八旗制度的 早期特点”题则主要是考查政治组织 文明史。
二.高考回顾
2008年高考卷第37 题从考查内容看, 充分体现了“文明史”的视角,特别是 在对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 比较中,凸显了中华民族在制度文明方 面的先进性和对世界文明进程的贡献。
2.难点突破——改土归流
含义:明清两代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废除 世袭土司,改由朝廷派遣流官直接统治的 一种政治制度。 背景和原因:
过程:
意义:
3.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与作用
特点:自秦朝实施郡县制度以来,逐渐
发展和完善。组织系统庞大,结构严密。
作用
二、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政策
新课程历史必修二在讲重农抑商政策 时突出三个方面:商鞅首倡、西汉抑制、 明清固守。
三.知识整合
其次,物质文明包括物质生产文明、物 质交流文明、物质生活文明等。
建议高三师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知识整合: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展,主要包括:中央政 府出台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农具的变化 (农业生产力)、农作物的培植、推广和引进、 重要水利工程和大江大河的治理、土地制度和 赋税制度、经济重心南移的问题等;
唯物主义或辩证法思想的思想家;反封 建民主思想;古代的宗教及其传播等。
如果用“文明史观”来统领中国 古代史,可把古代史分为: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 中华文明的高峰、 转型前夜的中华文明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春秋 战国:重点是分封制与宗法制、战国时期 的变法运动、学在官府与百家争鸣、铁器 时代。
2006年高考卷第37题在引言部分就明确指
出:“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以华夏文化为基 础,融汇各民族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生生不 息。”材料的内容从春秋到宋元,试题要求学 生分析中原文明与少数民族文明交融及融合的 原因等,从统一的中华民族的高度考察中华文 明的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从现实人类文明所 达到的高度去追溯历史,反思历史。
四.重点关注
第二,从文化碰撞与融合的角 度,辩证分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与 融合现象。
四.重点关注
第三,从王朝之间变迁的角度 来考查社会转型时期(即历史上的 过渡时期)的特点。注重前后知识 的比较,探究原因、影响。在方法 上以文明史范式为主进行思考。
四.重点关注
第四,从民生的角度关注古代中 国统治者、政治家、思想家的言论 行为和举措(政策),分析其思想 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第二阶段秦汉时期:重点是皇权与中 央官僚体制、郡县制与郡国并行、“中国” 版图的确立、从“焚书坑儒”到“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丝绸之路、察举征辟与 九品中正等。
第三阶段唐宋时期:在社会变革方面重点 是隋唐三省六部的演进、府兵制的由盛而衰、 科举制的兴起与发展、大运河与水路交通网的 形成、坊市制度和城市经济;在中华文明的顶 峰方面重点是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科举制的完善等。
中国古代手工业文明的发展, 主要包括:古代纺织业、陶瓷业、 冶铸(铁)业、造船业、造纸业、 印刷业的发展等;
中国古代商业文明的发展,主 要包括:古代商业、交通、城市、 货币的发展概况等。
三.知识整合
第三,精神文明包括科技文明、学术 思想文明、文学意识文明和宗教文明等。
中国古代思想的变化,主要包括: 儒家思想的发展;一些具有朴素
三.知识整合
首先,政治文明包括观念、行为、制度和 技术文明成果,而制度文明是核心。
建议高三师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知识整合: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司法建设、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创立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历朝疆域及其都城的变迁; 中国古代杰出人物的政绩等。
4.唐朝的都督府和都护府
《中国古代史》(选修)在“隋唐统一多 民族国家的发展”一节中,先后提到“东突 厥都督府”、“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 府”、“瀚海都督府”、“黑水都督府”等 概念。
“都督府”和“都护府”仅一字之差,却 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
(1)从重农抑商的内容看,既要肯定其重农,强调 农业的基础地位合理性的一面,又要认识到其抑商, 阻碍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片面性一面。
(2)从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作用看,重农抑商政策 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 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中国古代儒家学说的演变
(一)孔、孟的儒家学说
(三)宋代理学
(四)明清时期儒学的变化即早期反封建民 主思想的兴起
(一)孔、孟的儒家学说
1.孔子创立儒家学说 2.孟子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3.“礼法表里”的荀子
(二)汉代新儒学
1.董仲舒提出新儒学 2.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3.重大影响
(三)宋代理学
1.理学产生的原因 2.理学对儒学的发展
1.中国古代大运河与南水北调工程
从经济史角度看,大运河的历史主要反
(1)隋朝开凿大运河: (2)唐朝时运河的作用: (3)宋朝时的运河: (4)元朝时的运河:
2.《中国古代史》教材插图中新增主要 知识点分类举例
(1)经济类。 (2)中外交往类。 (3)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管辖类。 (4)其它:
3.秦隋元三代的制度建设和短命而亡的 历史教训
一、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二、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政策 三、中国古代儒家学说的演变
一、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1.知识归纳
(1)先秦时期:西周开始实行分封制。
(2)秦汉时期:秦统一全国后地方实行 郡县制。
(3)宋元时期: 北宋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
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 政。金建立后,为加强统治力量,阿骨打 推行猛安谋克制。
第四阶段元明清时期:重点是元朝的地方 行政制度——行省制度、明清专制皇权的强化、 赋役制度的改革、资本主义因素的出现、明清 之际的进步思想家等。
四.重点关注
第一,从命题内容上看,中国古代史命 题遵循两个非常明显的历史线索:一是中华 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以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 巩固;二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以及对整个人 类社会的贡献,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抑商的表现有:
如隋唐时期对“市”的规模和开市时间都有限制; 明清时期封建国家设立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 税,并严格限制工商业规模。 清朝在全国城镇、交通要道,遍设税局,叫“内地 常关”。 征税范围几乎包括全部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 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等。
3.对重农抑商政策及其作用的评价
郑州回民中学 谭新会
目前,新的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方 兴未艾,新的历史教材大都是以“文明 史观”来编写的,与此同时,近年来的 历史高考试题基本上都体现了“文明史 观”。
一.什么是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的主要特点: (1)从现实人类文明所达到的高
度去追溯历史,把历史与现实紧密 结合在一起。
(2)从长时段重点考察历史当中 比较稳定、长期发挥作用的因素。
(3)以生产力标准,把人类文 明的历程划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 文明两个阶段。
(4)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 体进行观察,在充分肯定人类 社会取得的进步的同时,揭示 存在的问题。
(5)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承 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统一。
(6)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 文明当中进行综合全面地考察 研究。
二.Baidu Nhomakorabea考回顾
(四)明清时期儒学的变化即早期反 封建民主思想的兴起
1.兴起背景:
2.代表人物及主张 (1)李贽的思想: (2)黄宗羲的思想: (3)顾炎武的思想: (4)王夫之的思想:
3.评价
1.中国古代大运河与南水北调工程 2.《中国古代史》教材插图中新增主要知 识点分类举例 3.秦隋元三代的制度建设和短命而亡的历 史教训 4.唐朝的都督府和都护府
1、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
(1)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的反映。 (2)主要原因是为了维护封建国家的财政收 入。 (3)重农抑商政策是与封建土地私有制相适 应的一种经济政策,有利于维护地主阶级的 封建特权。 (4)重农抑商政策对维护封建统治发挥着重 要作用。 (5)商业的发展影响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
(1)制度创新和经济建设 (2)经验教训:①工程建设要量力而行,从人
民的承受程度出发;②统治者要“轻徭薄赋”,注 意减轻农民负担,注意协调各种社会矛盾和关系。
(3)复习角度:从“三农”问题中的减轻农民
负担角度立意,考查古代史上增加农民负担的典型 例子;从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角度立 意,考查古代史上秦隋元三朝短命而亡的原因和教 训;从与时俱进,理论创新角度立意,考查秦隋元 三代的制度创新。
2.重农抑商政策的内容具体表现 重农的具体表现如下:
(1)调整土地政策,使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发展生产。 (2)调整赋役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和保证农业生产时间。 (3)改进推广生产工具,兴修水利工程,提高农业生产力。 (4)引进并推广新的农作物品种,编写农书,总结农业生产 经验。
2.重农抑商政策的内容具体表现
辽朝实行蕃汉分治制度:
元朝实行了行省制度,行省是中央政 府派驻地方的机构,并成为常设的地方 行政机构。
(4)明清时期:
明朝在西藏地区建立僧官制度。 清朝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第一,确立册封制度。 第二,设驻藏大臣。 第三,建立金瓶掣签制度。 明清时期,我国对西南地区实行土司 制度和“改土归流”政策。
二.高考回顾
2007年高考卷第40 题第(2)问
“金迁都燕京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 则突出考查了民族交往中的政治行为 文明。另外,选择题中“八旗制度的 早期特点”题则主要是考查政治组织 文明史。
二.高考回顾
2008年高考卷第37 题从考查内容看, 充分体现了“文明史”的视角,特别是 在对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 比较中,凸显了中华民族在制度文明方 面的先进性和对世界文明进程的贡献。
2.难点突破——改土归流
含义:明清两代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废除 世袭土司,改由朝廷派遣流官直接统治的 一种政治制度。 背景和原因:
过程:
意义:
3.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与作用
特点:自秦朝实施郡县制度以来,逐渐
发展和完善。组织系统庞大,结构严密。
作用
二、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政策
新课程历史必修二在讲重农抑商政策 时突出三个方面:商鞅首倡、西汉抑制、 明清固守。
三.知识整合
其次,物质文明包括物质生产文明、物 质交流文明、物质生活文明等。
建议高三师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知识整合: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展,主要包括:中央政 府出台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农具的变化 (农业生产力)、农作物的培植、推广和引进、 重要水利工程和大江大河的治理、土地制度和 赋税制度、经济重心南移的问题等;
唯物主义或辩证法思想的思想家;反封 建民主思想;古代的宗教及其传播等。
如果用“文明史观”来统领中国 古代史,可把古代史分为: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 中华文明的高峰、 转型前夜的中华文明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春秋 战国:重点是分封制与宗法制、战国时期 的变法运动、学在官府与百家争鸣、铁器 时代。
2006年高考卷第37题在引言部分就明确指
出:“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以华夏文化为基 础,融汇各民族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生生不 息。”材料的内容从春秋到宋元,试题要求学 生分析中原文明与少数民族文明交融及融合的 原因等,从统一的中华民族的高度考察中华文 明的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从现实人类文明所 达到的高度去追溯历史,反思历史。
四.重点关注
第二,从文化碰撞与融合的角 度,辩证分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与 融合现象。
四.重点关注
第三,从王朝之间变迁的角度 来考查社会转型时期(即历史上的 过渡时期)的特点。注重前后知识 的比较,探究原因、影响。在方法 上以文明史范式为主进行思考。
四.重点关注
第四,从民生的角度关注古代中 国统治者、政治家、思想家的言论 行为和举措(政策),分析其思想 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第二阶段秦汉时期:重点是皇权与中 央官僚体制、郡县制与郡国并行、“中国” 版图的确立、从“焚书坑儒”到“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丝绸之路、察举征辟与 九品中正等。
第三阶段唐宋时期:在社会变革方面重点 是隋唐三省六部的演进、府兵制的由盛而衰、 科举制的兴起与发展、大运河与水路交通网的 形成、坊市制度和城市经济;在中华文明的顶 峰方面重点是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科举制的完善等。
中国古代手工业文明的发展, 主要包括:古代纺织业、陶瓷业、 冶铸(铁)业、造船业、造纸业、 印刷业的发展等;
中国古代商业文明的发展,主 要包括:古代商业、交通、城市、 货币的发展概况等。
三.知识整合
第三,精神文明包括科技文明、学术 思想文明、文学意识文明和宗教文明等。
中国古代思想的变化,主要包括: 儒家思想的发展;一些具有朴素
三.知识整合
首先,政治文明包括观念、行为、制度和 技术文明成果,而制度文明是核心。
建议高三师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知识整合: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司法建设、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创立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历朝疆域及其都城的变迁; 中国古代杰出人物的政绩等。
4.唐朝的都督府和都护府
《中国古代史》(选修)在“隋唐统一多 民族国家的发展”一节中,先后提到“东突 厥都督府”、“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 府”、“瀚海都督府”、“黑水都督府”等 概念。
“都督府”和“都护府”仅一字之差,却 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
(1)从重农抑商的内容看,既要肯定其重农,强调 农业的基础地位合理性的一面,又要认识到其抑商, 阻碍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片面性一面。
(2)从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作用看,重农抑商政策 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 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中国古代儒家学说的演变
(一)孔、孟的儒家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