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秋季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第一单元 人与人之间 第二课 假如我是你(第2课时)学案(无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假如我是你》第二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学会理解他人、关心他人,与他人互相帮助。
【预习自测】
1.学会宽容,需要具有。宽容包括:宽容他人的,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对于他人的成绩、长处和优点,不;对于别人的缺点和不足、错误或过失,不过分。当然,宽容并不等于,宽容是在基础上的求同存异。
2.理解他人是指了解他人的
等,并给予适当的关心。
3.学会理解的关键是学会。换位思考是指站在他人的上思考问题,体会他人的,设身处地地替他人着想。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深刻地阐释了换位思考的含义:
。
4.被他人关心是人人都有的需要。关心是,一般来说,我们愈关心他人,就愈能得到他人的关心。无论是关心他人,还是被他人关心,都是的。相互关心,让世界充满温馨与爱!
5.关心他人,不仅要关心他人的,也要关心他人的等,并在他人需要时,及时伸出真诚的援助之手。
【新课讲授】
一、理解他人
1.说出你的故事
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被他人不理解的经历?你当时是什么感受?
2.我叫吴杰,是一名七年级学生。我长这么大最大的苦恼就是妈妈不理解我。妈妈总要求我这样那样,可我却总是达不到她的要求。而我的心情她总是不理解:当我不会做数学题而着急时,妈妈总是说“这有什么难的”;当我和同学闹矛盾而闷闷不乐时,妈妈总是责怪我“多大点事儿啊”;当我想要和同学一起玩耍时,妈妈常常教诫我先把学业搞好,长大了有的是玩的时间。
提问:(1)你有与吴杰同样的感受吗?
(2)吴杰的妈妈怎样理解吴杰,才能让他不痛苦?
(3)什么是理解?如何才能理解他人?
3.体验: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分析和化解过去或现在与他人(同学、老师或父母)发生的矛盾
二、关心他人
1.一群光头男孩
有一个名叫布莱恩的少年得了脑瘤,接受化疗,一头漂亮的金发全部掉光了。他难过极了,整天躲在家里,连最要好的朋友也不愿意见,大家很着急。一天,同班的一个男孩对妈妈说:“我想把头发全剃光,这样,布莱恩就不会是学校里唯一光头的男孩了。”妈妈赞同地点点头,帮儿子把一头金发剃光了。这一天,学校里多了一个光头男孩。第二天,学校里又多了一个光头男孩。第三天,出现了一群光头男孩。第四天,这群光头男孩来到布莱恩家门口,大声叫着布莱恩的名字。布莱恩看到这一情景,激动地跑出屋子,和这群光头男孩相拥在一起。
提问:如果你是布莱恩,此时的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2.视频:大妈出钱征“女儿”
提问:大妈为什么要出钱征“女儿”?大妈需要哪方面的关心?
3.一大杯牛奶
外科医生霍华德•凯利,年少时家里很穷,为了攒够学费,不得不利用暑假去打工。为了多挣点钱,他经常工作到很晚。由于生活的压力,小霍华德萌生了退学的念头。
一天晚上,小霍华德感到又累又饿,可是一摸口袋,只有一美分。此时此刻,他多想有人能施舍些东西,让他填填肚子呀!小霍华德敲开了一户人家的门,开门的是一位年轻的姑娘,他没好意思张口要饭,只是请姑娘给他一杯水。也许姑娘看出他疲劳极了,端了一杯牛奶给他。霍华德谢过主人,走在回家的路上,他感到生活充满阳光。从此,他打消了退学的念头,边打工边上学,终于学有所成,成为一名出色的医生。
霍华德成名之后,有一次,被邀请为一个疑难病症患者会诊。当他看到病历上的地址时,
不由得心头一颤:难道是她?霍华德奔到病房,一眼认出病床上衰弱的病人正是当年送他牛奶的姑娘。经过霍华德和其他医生的共同努力,病人终于痊愈了。
出院的日子临近了。一天,护士拿来了医药费通知单。病人不敢打开来看,因为她明白这次治疗的费用一定数额巨大,也许会使她倾家荡产。最后,她鼓起勇气打开费用单,结果令她十分惊讶——有人已经为她付了医药费。费用单上写着一行小字:医药费——一大杯牛奶。
4.事例一:17日中午,傅先生像往常一样骑自行车下班,到家后一摸上衣口袋,发现刚买的诺基亚N85手机不见了。傅先生随即借了同租室友的手机,拨打了自己的手机号码。
“喂,你是哪位?”一个陌生男子的声音。傅先生说:“我的手机是不是被你捡到了?”“是呀,我们在环岛西路见,我把手机还给你。”男子说。
傅先生带着室友的手机立即赶到环岛西路,可是等了好久,对方也没出现。他再次拨打自己的手机号,发现已经关机了。傅先生估计,男子可能是反悔了,遂失望而回。到家不到5分钟,室友手机又响起,正是那名男子。“你现在在哪里?”男子问。“我在家,武夷山一中附近”。“那我过去把手机还你,但你得给我点好处。”傅先生想了想说:“我给你两百元吧。”对方同意了。
10分钟后,一对中年夫妻出现在约定地点。通过“交易”拿回手机的傅先生百感交集,他说:“拾金不昧怎么变了味?”
提问:你认为帮助他人需要索取回报吗?为什么?
事例二:林林最近因为期中考试成绩不好感到很焦虑,每天熬夜到一点,早上五点起床读书,可是一段时间下来成绩不升反降。同桌王倩知道她心情不好,于是经常陪她聊天,带她出去游玩,告诉她一些学习建议。林林心态逐渐平和下来,还改进了自己的学习方法,成绩慢慢回升了。
提问:王倩对林林是一种帮助吗?你有没有在精神方面帮助过别人?
【交流分享】
丛飞原名张崇,1969年10月生于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的农村。他是一名音乐人,但对社会来说最知名的标签是“爱心人士”“高贵的义人”,他用自己演出的钱,从1994年8月开始进行了长达11年的慈善资助,一生参加400多场义演,累计捐款300多万,资助183名贫困学生。
但上帝有时也会打瞌睡,如此善良的丛飞没有得到眷顾,结果查出了胃癌。丛飞患病需要花费高昂的费用,此时大家将目光聚焦到丛飞曾帮助的人身上。他所帮助的那些人,有的
已经有了很高的收入。但事实是,那些被帮助的人几乎都选择了沉默。
唯一发声的人群是那些没收到继续捐赠的家长,但言辞却是“你说好供我家孩子读到大学的,孩子刚刚读到初中,你就不管了,你这不是坑人吗?”丛飞朋友的解释:“丛飞现在患病,无法演出,等他身体稍有恢复,一定想办法寄钱过去。”受助学生家长半信半疑:他得的是什么病?丛飞朋友:是胃癌。对方:噢,那你问问他,他啥时候病好出来挣钱?
还有一个女孩,丛飞资助她到大学毕业,但因为她对丛飞帮她找的音乐教师职位不满意,从此不与丛飞联络。媒体称,记者询问女孩:他资助你时,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呢?女孩回答:至于有什么样的想法,我也说不太清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任何人做事情都是有所图的,至于他图什么,我不说你也应该能猜到。
还有一个孩子,受丛飞资助读完大学,已经参加工作,毕业后切断与丛飞的联系。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不小心说漏嘴,说出了受丛飞资助的事情,媒体报道后,他老大不乐意,要求丛飞想办法,从文章中删去他的名字。
思考:1.你认为丛飞所做的一切值得吗?
2.你对这件事情如何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