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典诗词中意象的翻译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古典诗词中意象的翻译策略
作者:周秀苗农雅琪
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2年第12期
摘要:在诗歌创作当中,语言无疑是整首诗歌的精华所在,而意象则是整首诗歌的灵魂所在。

诗歌的意象传译是传达诗歌中“意美”的关键所在。

本文结合了东西方学者在诗歌意象翻译的成果,在中国传统的诗歌意象理论的基础之上,对中国诗词中的意象翻译步骤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诗歌意象翻译
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在传统的诗歌翻译过程当中,翻译者主要是从诗歌的语言学途径、文化途径以及诗歌的诗学途径这三个主要途径进行翻译研究的。

但是,在诗歌中蕴含有大量的独创的意象,这些意象是作者思想内涵的体现,是语言文化的精髓,对整个文学作品的成功表现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整个民族智慧的结晶。

所以我们要充分地结合古典诗歌的语言和文化来对诗歌作品进行翻译,特别要注重在中国古典诗歌翻译过程当中的意象翻译部分。

一、诗歌意象翻译的主要原则
许渊冲在其所著的《谈唐诗的英译》一文中明确地指出,对唐诗的翻译要尽量保留诗歌的本来面貌,尽可能地保留诗歌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在诗歌的三美当中,最为重要的是诗歌的“意美”。

因为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以及两种语言在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历史、意识形态等差异,很难达到诗歌的“意美”、“音美”和“形美”的完全翻译。

所以在翻译的过程当中,想要充分地考虑到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尽可能完美地达到原诗的准确翻译。

由于汉语与英语在发音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中文讲究抑扬顿挫,在中文中包含着四个声调,这四个声调基本上组成了中文的所有词组。

而英文与中文的发声有着很大的差异,因为英语是多音节的词汇,所以英语单词在发音过程中有着上千个音节。

在诗歌的格律押韵上,汉语诗歌的格律押韵主要为“平仄律”,而在英语诗歌的格律押韵主要是“轻重律”。

在诗歌的翻译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翻译人员如何用系统简洁的语言来实现诗歌的源态翻译,努力用不同的语言种类来展现诗歌原本所表达的“意美”和“诗境”。

在诗歌的翻译过程中,“音美”和“形美”都是比较容易实现的。

但是诗歌的“意美”所表达的是诗歌的深层次的意思,每个人对诗歌的“意美”都有其不同的理解。

“意美”被人们称作语言背后的语言。

所以,翻译人员需要对两种语言结构都要了解,对于不同语言环境下的世界进行融合,寻求其中的共通之处,才真正能够达到诗歌的意象翻译。

在中国,文学作品的创作都比较讲究意境美,在这些文学作品当中最能够体现意境美的非诗歌和散文莫属。

这些作品的意境主要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绘,体现作者当时的心情。

意象的表达具有极其强烈的表现力,可以把一些抽象的事物和思想进行物化,可以把自己的思想融
合到客观事物当中。

意象是展现诗歌魅力的主要表现方式,是评价一个诗歌文学价值的主要评判标准,体现出诗人的主要风格特征。

二、古典诗词中意象的英译策略
在中国的古代诗词中,词汇具有超脱语法规则束缚的极大自由。

这种特点使得中国古典诗歌可以呈现出必要的事物和意象,不用或者很少进行加注和注释。

然而英语词汇则是抽象的字母构成的语言符号,严格的语法规则使得具有缜密细致、分析演绎的特点。

因此,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的时候必然要受到英语语法规则的种种限制,比如名词和代词的数和格,动词的语态和时态等等。

如果在古典诗歌的翻译过程中没有及时处理好以上的问题,那原诗中的意象就会损失大半,甚至是“味同嚼蜡”了。

(一)直译数字法
此种翻译策略主要适合诗歌中一些数字意象。

由于安于古典诗词和英文诗歌中都有运用模糊数字来渲染气氛或者进行夸张,那么进行直译是最简单有效的办法。

比如: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Ten thousand years are too long,Be sure to seize the night and day.
在例句中,“一万年”直接被翻译成“ten thousand years”。

可以说在意、行、神三个方面都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但是,对于模糊数字的翻译并不是仅仅局限于直译,另外还可以采取省译、减译、增译、和改译等多种方法,只有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才能将模糊数字运用好。

(二)典故加注法
古典诗歌的翻译几乎很难做到完全对等,一方面是由于中西方的语言差异;另一方面是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

古典诗词简约、委婉、含蓄的问题特征决定了典故、隐喻等修辞手法的广泛运用。

由于对典故的理解有障碍和知识的空缺,翻译经常采取忽略的态度,然而谨慎的翻译工作者一般采取加注(加注和尾注)的方式加以说明:比如李商隐的《乐游原》就被许渊冲翻译成为:
On the Merry—Making Plain
加脚注:
“The merry,— making plain,situated to the south of the capital (present--day Xi’an),was the site of the tombs of five emperors of the Han Dynasty”
说明“乐游原来是位于首都(现在的西安)东南面,是汉代五位皇帝的陵墓所在的地方。

虽然并没有完全传达出原诗中的文化内涵(乐游原即是乐游苑,地方名,长安城的最高点。

汉献帝曾经在此建立乐游庙。

每年的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很多人都登楼赏玩。

到了唐代,就变成为乐游原),并且翻译得很笼统,不像地名,,但是童谣表达了主要的含义——古代遗址,游玩之地。

对于典故的加注,可以弥补原来意象的缺失,使译文读者对原文可以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三)文化空缺转换法
对于古典诗词中隐喻和意象的翻译,很多译者都采取转换的办法。

比如把“黄花”转换翻译成“chrysanthemums”,“红豆”翻译成“love seeds”。

原因就在于:汉语中的黄花和红豆都属于有特殊文化含义的蕴涵词,汉语读者很容易发生联想,但是英语读者却很难从“yellow flower”与“ red beams”中获得丰富的想象。

所以,对于意象的英译,有必要进行不同的转换办法,所以译者也会采取不同的转换策略。

所以,这种顺应语境的转换翻译就会减少对原文的误解,加深读者对原诗的理解。

(四)意境释译法
一首令人称颂的诗歌,往往是意中有境,,情景交融,境中寓意,读者读后沁人心脾,耐人寻味。

刘禹锡曾经说过:“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和梅尧臣的“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都是在说明竟境是一种含蓄美、朦胧美和模糊美。

译者和作者神思契合,译者之“我”与作者之“我”浑然一体,才能再现原文的“意”与“境”。

不然,译者就会局限在原文的形式之中,译文也将会貌合神离,韵味全无。

对于李商隐的《锦瑟》一诗中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原诗中作者通过“珠有泪”、“玉生烟”等意象来抒发自己的哀愁和纯洁,原文里的含义非常模糊,对诗文的解说更是历来众说纷纭。

但正是这种不确定性的意境,感染读者,给读者留下了无尽想象的空间。

各种译本都采用了释义的翻译方法。

三、结束语
诗歌是中国古老的文学艺术,其中包含着众多的意境。

对于诗歌的英译工作,我们要灵活运用,使译文能够更加生动传神地传达出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目的。

参考文献
[1]叶洪论诗歌翻译中的意象对等,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1999,3
[2]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王东风文化差异与读者反应——评Nida的读者同等反应论[A].郭建中,文化与翻译[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谈《论语》理想人格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
江西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工处刘文萍
摘要:通过深入研究《论语》可以发现,孔子追求的理想人格,其实并不是后世儒者所称道的“圣人”,而是“君子”。

“君子”,既是孔子《论语》中的主体,更是孔子《论语》的理想人格追求,这彰显着丰富的思想教育理论。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君子实现价值
君子人格的理想构建,即基于对“礼”的合理性与“仁”的主体性的价值认同,通过道德的修养去完善人格,是人在思想和行动上达到对“礼”的自觉维护的一种预期。

立足于现实生活实践,完成对君子人格的模式设计和对人的现实人格的价值提升,即是孔子《论语》思想的基本点和着力点,也是其所能够引领儒家乃至中国思想文化和民族精神前进方向的深层原因。

《论语》的理想人格我们应该从中批判地继承,使之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

一、对《论语》中的理想人格进行批判地继承
儒家思想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一直都是占据主流地位的,一直以来儒家思想体系都是作为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统治者都通过它来作为思想教育的工具。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而且可以看作是儒家的文化形态逻辑上的起点,其中有着深刻的人文精神与丰厚的文化资源,特别是其中在塑造人的理想人格,对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思想道德的形成与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李泽厚先生曾在《(论语今读)前言》中讲到:“我至今读儒学(当然首先是孔子和《论语》),儒学在塑造、构建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大概起了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严重作用。


在《论语》中,孔子理论的中心就是仁,通过仁提出了不同层次的人格修养的思想,层次由低到高,分别为有恒者、善人、贤人、惠人、成人、士、君子、圣人。

这些对当时的士阶层提供了立身行事的准则,同时也对儒家乃至中国文化人格理想思想的构建,对于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延伸与发展,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孔子在《论语》中所强调的“君子”的理想人格已经在数千年历史下根植到中国人的灵魂深处。

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也就是通过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人施加影响,使其达到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

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下研究人格标准,进行批判性地继承变得非常有必要。

二、理想人格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价值
(一)“君子”型理想人格内涵
孔子所塑造的“君子”型人格是一种能达到“修己以安人”人格,这种人格包含着两个层面:首先是圣人,圣人是孔子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圣人就是道德、智慧与功绩都至高无上的完美的人,其次是君子,君子是道德品质高尚,在精神上有着很高的境界,全面发展的人。

在这两个层面之中,孔子最为极力倡导、推崇和不断追求的理想人格典范就是“君子”,因为“君子”是更符合现实的理想人格,而“圣人”则是人们对理想人格想象中的最高境界。

所以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在《论语》中前后“君子”这个词汇出现过100次以上之多,通过《论语》中的一些对话,以及对君子与小人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论语》对“君子”的一种理想人格勾勒,给我们呈现出君子的文质彬彬,君子的乐而忘忧,君子对仁义礼智信做到极致的一种修养,有仁爱的广阔胸怀,有中庸的处世准则,有严谨的礼仪规范。

总之孔子倡导的“君子”的理想人格是一种由内部的思想意识到外部行为的表现。

(二)“君子”型理想人格的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与“君子”型“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所追求的都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个体发展,其次是社会进步。

所以从这两方面以批判性的态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内,“君子”型理想人格的价值实现,继承有价值的根本精神。

第一,“君子” 型理想人格的个体价值体现。

一是有助于激发人的精神动力。

“君子” 型理想人格,希望人能自强不息,坚忍不拔。

《论语》中就有所体现: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这些话都是在弘扬人的主动意识与进取意识,将这样一种积极的精神植入于人的思想中,对于激发人的精神动力还有主观能动性有很大的作用,能够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帮助人们战胜挫折。

还有助于塑造健全的个体人格。

第二,“君子” 型理想人格的社会价值体现。

一是政治价值,提供了丰富的治国安邦的政治伦理精神。

“君子”型理想人格的特点是“内圣外王”,把自身心性的修养体会所得,推广到齐家、治国、平天下,仁政礼治,行道于天下中。

“以天下为己任”,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另外作为君子,要重视德的完善,这样对以德治国也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第三,“君子”型理想人格的局限性。

由于孔子所处的时期,生产力落后,人们对社会和社会关系的认识水平有限,“君子”型的理想人格也受到影响,所以在今天不是完全能被适用。

一是建立在道德理想状态的理想人格,只能是少数具有高度道德自觉的人的理想人格,过多关注道德价值的合理性,而忽视外在的方式方法,价值理性突出但是工具理性不足,所以只具超越性,不具现实性,二是这种人格是建立在血缘亲情之上,制约了人的个性发展,三是“君子” 的内在道德修养强调的是“私德”而缺少“公德”,在政治上更多强调“人治”,而不是“法治”,不利于社会政治的建设和发展。

(三)《论语》理想人格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论语》中关于“君子”型理想人格的塑造所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有很多我们今天可以借鉴的地方,尽管在当时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粗糙,但是也有很多合理的地方,我们应该对合理的地方肯定并且发扬,提高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对“君子”型理想人格的分析,对我们现如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如何积极探索新途径、新办法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都有很大的帮助,以“君子” 型理想人格丰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用这种儒家的“君子”型理想人格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发挥传统经典在整个民族中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总结:
我们要以“君子” 型理想人格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是用先进的意识形态对人们施加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效果是真诚接受与自我改造,在这一点上,传统的儒家思想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行动及效果上都证明了这一点。

强调人的自觉修养,正是孔子在塑造理想人格中对于君子的要求,这种自我教育的方法,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巩固思想政治的成果是十分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赵行良孔子的理想人格论及其当代价值[J]. 船山学刊, 1998,02
[2]杨谦理想人格与成人之道——孔孟人格论再议[J]. 道德与文明, 2004,04
[3]吴威威近年来国内关于公民道德的研究综述[J]. 道德与文明, 2005,03
[4]汪凤炎郑红孔子界定“君子人格”与“小人人格”的十三条标准[J]. 道德与文明, 2008,04
[5]李谟润论孔子的君子观[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5
[6]李建伟李飞胡凌燕中国大学生理想中的“君子”人格结构探研——基于4982名大学生的调查研究[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9,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