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梳理修订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知
识点梳理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现代文题型集锦
注意:散文(描写了);说明文(说明了);议论文(论证了)
一.字词句的含义、效果、作用类
1.加点词的含义(表达效果或者作用):本义+语境义+表达了/体现了……
2.文章标题的含义:表层意义+深层意义/象征意义+中心内容+修辞
文章标题的作用:①线索;②修辞(比喻、一语双关);③揭示文章的中心主旨;④概括主要内容;⑤吸引阅读兴趣;⑥交代对象(人物等);⑦情感触发点。
3.某句话(某段话)的表达效果(或者赏析某句话):
①抓修辞;②抓富有表现力的词:动词、形容词、叠词、拟声词等;
③抓描写手法(熟记描写手法及其作用)或角度;④感官角度;⑤句式:长短句、整散句,作用:错落有致,富有变化,读起来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充满音韵美、节奏美。
某句话的作用:内容上+结构上(定位置、明作用)
1.概括文章的故事、某件事:什么人干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2.概括某人某物的特点:立足文本,定区域,抓字词。
3.概括某段(全文)内容要点:划分层次;提取关键词;整合答案。
三.人物形象和评价类
1.文中主人公是什么样的人:成语概括+文中事例、词句分析
2.评价文中某人或某事(或者谈看法):表达观点+事例分析+(结合生活实际)升华观点
四.情感类
1.文中表达了什么情感?
通常有两类:其一,喜爱、赞美、歌颂、向往、歆羡;感激、感动
其二,震惊、难过、尴尬、惭愧、自责、讽刺、批评
2.你有什么收获(启示)词句概括+立足文本分析+结合实际阐述
五.分析、补写或续写心理活动类
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瞻前顾后,根据文中的暗示对照作答。
写出其心理活动:抓住问题关键词,结合文本,全面思考。
六.文章结构类
1.找出前后照应的句子或者暗示对照的句子或前后呼应的句子
这两句一般内容上有内在联系,表达的情感和内容具有一致性。
作用:交待含蓄,内容完整,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2.文中某句话(某段话)的作用:定位置,明作用。
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
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3.插叙的作用:①交代背景、缘由;②补充或衬托故事情节;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④为后文作铺垫;⑤突出主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品质、精神;⑥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4.文章线索:明线和暗线
七.其他考点
1.人称的考查: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拉近读者距离,便于感情交流,抒情,有时有拟人化的效果;
第三人称:全方位视角,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2.标点符号:
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破折号的作用: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3.修辞手法答题技巧: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作用,增强语气;引用:增强说服力
夸张: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对偶:语言简练工整;
比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表现了/表达了/赞美了……。
拟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什么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怎么样(的情态),表现了/表达了/赞美了……。
排比: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对象+特性+“使条理分明”或“节奏和谐,显得热情洋溢,富有气势”或“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
4.细节描写。
作用:①刻画人物性格。
②深化作品主题。
③推动情节发展。
④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分类:人物细节描写;景物细节描写;场景细节描写
人物细节描写:
外貌描写(肖像描写):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行动描写(动作描写):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
语言描写: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折射出人物所处时代的特点。
心理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以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
神态描写: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
答题格式:文中通过……(举典型词句)对某人进行……描写,体现了他……感情,刻画了他……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时代背景。
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③展示人物性格。
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后文作铺垫。
⑤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答题格式:运用了景物描写,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了人物……的心情(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场面描写作用:①塑造人物,表现主题。
②渲染气氛,烘托氛围。
③明示暗点主题。
答题格式:运用了场面描写,做到了点面结合,营造了……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心情(凸现了人物……性格),升华了文章主旨。
七、说明文常考题:
1.说明分类: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说明方法:举例子(具体真实)、列数字(准确客观)、打比方(生动形象)、作比较(突出强调)、下定义(科学准确)、分类别(条理清楚)、作诠释(具体解释)、摹状貌(形象具体)、画图表(清楚直观)、引用(引出说明对象;增添文学性、趣味性、诗情画意;吸引读者兴趣;增强说服力)
答题格式:(以举例子为例)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的例子,具体真实的说明了……的……特点,增强了说明文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注意:分析时立足文本,具体结合文章内容。
4.某个词能不能删去(能不能换)观点+解释字词+假如+说明文语言特点
5.某个词的作用(表达效果)解释字词+分析作用+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6.找词句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一般找:程度副词、表猜测、表限制性的词语(大约,可能,据说,至少等)
分析时:原因分析(解释该词)+假设删去会如何+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八.议论文知识点梳理
(1)议论文基本知识点:①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②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③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2)④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⑤语言特点:准确、严密、鲜明、概括、简洁。
(2)论题和论点。
1.论题:作者所要议论的问题。
论点: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2.找论点“四看”:看标题;看文章开端;看文章结尾;四看文章思路。
3.论点提出的方法:1.题目本身是论点。
2.文章开头提出论点。
3.文章中间提出论点。
4.文章结尾提出论点。
5.从文章中归纳出论点。
4.论点特点:A.形式上是完整的句子。
B.是对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
C.具有概括性。
D.论点不能是比喻句。
(3)论证层次和逻辑
1.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2.本论部分逻辑分两类: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叫纵式;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叫横式。
3.理清论证层次和逻辑时,把握文章内容,看文章是如何提出论点并展开论证的,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段、过渡句和过渡词等关键性文字。
(4)理清论证思路
四步曲:1.划分段落层次或者段内层次;2.归纳段落或者段内层意;3.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这类表示起承转合的词语把层意串连起来;4.通读一遍。
(5)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事实论证):举了……的例子,具体详细地论证了……(中心论点/分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趣味性)。
2.道理论证(主要是引证):用(某某资/史料、某句名言、俗语等)充分论证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文采)。
3.比喻论证(喻证法):把……比喻成……,形象生动地论证了……。
4.对比论证:把……与……进行对比,鲜明地论证了……。
5.类比论证:用简单类似的事例(联系内容)深入浅出地论证了……。
(6)议论文中引用材料或事例的作用
一般有三种:1.增添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充当下文(某个论点)的事实论据,增强说服力;3.引出论题、论点(或者中心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