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综述

合集下载

绪论医学影像技术综述

绪论医学影像技术综述
教学内容
教学程序
时间
教学资源
评估反馈
CT成像
1、CT是数字化图像,是重建的断层图像;
2、CT的密度分辨率高于常规X线影像
3、CT的空间分辨率低于常规X线影像
1、普通检查:常称为平扫或非增强扫描。指未行静脉内注射造影剂的扫描。腹部及盆腔普通扫描通常在扫描前口服一定量的对比剂充盈胃肠道,以增加胃肠等空腔脏器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对比度。
2.特殊检查包括体层摄影、放大摄影、记波摄影、软X线钼靶摄影、高千伏摄影等。
3.造影检查
I.造影剂可分两类:
(1)阳性造影剂:不易为X线透过的造影剂(如钡剂和碘剂等),高密度。
(2)阴性造影剂:易为X线透过的造影剂(如空气等),低密度。
II.造影检查前准备
长 治 卫 校 教 案 续 页
No:5
教学目标
第一章影像诊断学的基本性质
一、X线成像二、CT成像
1、X线的产生1、图像特点
2、X线特性1)穿透性2、检查技术普通检查、造影剂增强扫描、薄层扫描
2)荧光效应
3)感光效应 三、MRI成像
4)电离效应 1、MRI设备
2、检查技术
5、检查方法1)普通检查透视和摄影。
2)特殊检查体层摄影、放大摄影、记波摄影、
三、了解CT、MRI的图像特点、检查技术。
重点
X线成像、计算机体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临床应用;
难点
X线成像、计算机体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临床应用;
教法
讲授法 多媒体教学法
学法
记忆法 归纳学习法
教学资源
教材 多媒体
布置预习 ( 3 分钟)

医学影像学概况

医学影像学概况

医学影像学概况引言医学影像学是现代医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它通过使用各种影像技术,如X射线、超声波、核磁共振和计算机断层扫描等,来获取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信息,从而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介绍医学影像学的概况,探讨其在医学领域中的作用和发展现状。

一、医学影像学的历史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895年,当时德国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发现了X射线,并首次将其应用于医学领域。

这一发现开创了医学影像学的先河。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医学影像学技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超声波成像技术应用于医学影像学,并在20世纪70年代得到广泛使用。

此后,核磁共振成像(MRI)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现代医学影像技术陆续问世,为医学诊断提供了更加精准的工具。

二、医学影像学的分类医学影像学可以分为两大类:结构影像学和功能影像学。

结构影像学主要用于显示人体内部的结构形态,如骨骼、内脏器官和血管等。

结构影像学包括X射线摄影、CT、MRI等技术。

功能影像学则关注人体内部的生理功能,如脑部活动、血流灌注和代谢等。

功能影像学包括正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

三、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应用中的作用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应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可以帮助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

通过影像学的手段,医生可以观察和分析患者的内部结构和异常情况,从而确定病因和制定治疗方案。

其次,医学影像学也可以用于评估治疗的效果。

医生可以通过影像学技术来观察病灶的生长、减小或消失,判断病情的进展和疗效。

此外,医学影像学还可以用于指导手术操作,提高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四、医学影像学的发展现状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影像学也在不断进步。

一方面,影像技术的分辨率和清晰度不断提高,使得医生可以获得更加精准、详细的影像信息。

另一方面,医学影像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数字化医学影像使得医生可以通过计算机对影像进行分析、处理和存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医学影像学概况

医学影像学概况

医学影像学概况医学影像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通过使用各种成像技术来观察和诊断人体疾病。

它提供了医生们获取内部结构和功能信息的方法,对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和诊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医学影像学的概况进行详细介绍。

一、医学影像学的定义及发展历程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基于物理学、生物学和医学知识的综合性学科。

它的产生和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随着X射线的发现和应用,医学影像学逐渐成为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影像设备的先进,医学影像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应用。

二、医学影像学的分类医学影像学可以根据成像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类。

常见的医学影像学包括:1. X射线影像学:这是最早也是最常见的影像学方法。

通过投射X 射线到人体组织中,然后通过电子传感器或荧光屏幕等设备来观察和记录图像。

2. CT扫描:CT扫描是一种利用电脑处理大量X射线图像的成像方法。

它可以提供更详细和准确的内部结构图像,对于病灶的检测和定位非常有帮助。

3. 核医学:核医学是一种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来观察人体组织和器官功能的方法。

它可以通过注射放射性同位素并使用相应的设备来记录放射性信号,从而提供有关组织和器官功能的信息。

4. 磁共振成像(MRI):MRI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来生成人体内部结构的详细图像。

它没有使用X射线,因此辐射风险较低,对于柔软组织的成像效果较好。

5. 超声波:超声波影像学使用高频声波来生成图像。

它广泛应用于妇产科、心脏、肝脏等各个领域,具有无辐射、无创伤、实时性好等优点。

三、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应用中的作用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应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 早期发现和诊断:医学影像学可以帮助医生们早期发现病变和疾病,进而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例如,乳腺X射线摄影对于乳腺癌的早期检测非常重要。

2. 疾病评估和监测:医学影像学可以提供疾病的评估和监测手段。

通过不同的成像技术,医生们可以观察病变的大小、位置、形态等信息,进而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

超声,CT,MRI,PET,SPECT,医学影像调研综述

超声,CT,MRI,PET,SPECT,医学影像调研综述

医学影像调研综述目前,主流的医学影像的成像仪器主要有超声,X 线,CT ,MRI ,PET 等。

它们的成像原理和成像特点也各不相同,所以它们的主要用途也不同。

(一)超声超声波是一种频率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它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可用于测距、测速、清洗、焊接、碎石、杀菌消毒等。

在医学、军事、工业、农业上有很多的应用。

超声波因其频率下限大约等于人的听觉上限而得名。

基本原理:超声波是由机械振动引起的波动通过介质传播后而产生的。

超声利用其在人体组织中的反射、折射、衍射与散射等性质测定出各组织界面的位置,反映出组织的一维信息。

尽管超声在人体各组织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但这种差异的范围只有百分之五,因此可认为超声在人体软组织中的传播速度皆为1500米/秒。

回波大小与界面处组织声阻抗或密度有关,界面一定则反射的超声波大小一定,可以根据回波强弱判定界面处的参数。

利用反射波的幅度反映反射波的强度以获取该介质的密度。

利用回波信号距发射脉冲时间与超声波速相乘后可得到反射界面与探头的距离。

由此二者构建出图像。

结构框图:各部分功能:1、振荡器:即同步脉冲发生器。

产生控制系统工作的同步脉冲。

2、发射器:产生高压振荡脉冲,激励超声换能器。

3、换能器:电---声换能,发射超声;声---电换能,接收回波。

4、回波信息处理系统:对回波信号进行各种信号处理。

包括:放大,衰减补偿,动态压缩,滤波,检波等。

5、显示器/记录器:显示回波信号,必要时记录信号。

6、扫描发生器:输出扫描信号给显示器。

(二)X 射线X 射线是波长介于紫外线和γ射线间的电磁辐射。

X 射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辐射,其波长约为0.01~10nm 之间。

X 射线具有很高的 穿透本领,能透过许多对可见光不透明的物质,如墨纸、木料等。

这种肉眼看不见的射线可以使很多固体材料发生可见的荧光,使照相底片感光以及空气电离等效应。

基本原理:X 射线应用于医学诊断,主要依据X 射线的穿透作用、差别吸收、感光作用和荧光作用。

影像医学总结报告范文(3篇)

影像医学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影像医学作为一门融合了物理学、生物学、医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体系,在现代医学诊断和治疗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影像医学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进步。

本文旨在对影像医学的发展历程、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总结和探讨。

二、影像医学发展历程1. 早期影像医学早在公元前,人们就尝试通过观察骨骼、牙齿等硬组织来诊断疾病。

随着医学的发展,影像医学逐渐形成。

19世纪末,德国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发现了X射线,为影像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X线影像学20世纪初,X射线影像学应运而生。

通过X射线穿透人体,获取人体内部结构的影像,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后,X线影像学不断发展,出现了多种成像技术,如透视、正位、侧位等。

3. 超声影像学20世纪50年代,超声影像学开始应用于临床。

超声成像具有无创、实时、便捷等特点,成为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

随着技术的进步,超声影像学逐渐发展为多普勒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等。

4. 核医学影像学20世纪50年代,核医学影像学问世。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通过探测放射性衰变产生的射线,获取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影像。

核医学影像学在肿瘤、心血管等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5. 计算机断层扫描(CT)1972年,英国物理学家戈登·穆尔发明了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

CT技术具有高分辨率、高对比度等特点,成为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

6. 磁共振成像(MRI)20世纪80年代,磁共振成像(MRI)技术问世。

MRI具有无创、无辐射、多平面成像等特点,成为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

三、影像医学现状1. 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影像医学技术不断创新。

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为影像医学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2. 分子影像学分子影像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交叉学科,通过研究生物大分子与影像学技术的结合,实现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靶向治疗。

3. 个性化医疗随着影像医学技术的进步,个性化医疗成为可能。

医学影像分析中的图像配准方法综述

医学影像分析中的图像配准方法综述

医学影像分析中的图像配准方法综述医学影像分析是指利用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等计算方法对医学影像进行分析和处理,以获取相关的解剖、功能和病理信息。

而图像配准是医学影像分析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指的是将不同模态或不同时间点获取的医学影像图像进行准确的对齐,以便在后续分析和研究中提供更可靠的结果。

医学影像配准方法的目标是将不同的图像进行对齐,使得它们在空间和几何上相互吻合。

这样做的优点是提高了医学影像分析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同时也为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提供了更全面的信息,以便更好地诊断疾病、研究病变发展和评估治疗效果。

医学影像配准方法可以分为刚性配准和非刚性配准两大类。

刚性配准(Rigid Registration)是指通过旋转、平移和缩放等刚性变换使得图像彼此对齐。

刚性配准适用于同一器官的不同扫描或同一时间点的不同斜视图像等情况。

它的优点是计算快速、操作简单,但局限性在于无法处理组织形变引起的图像变化。

而非刚性配准(Non-rigid Registration)克服了刚性配准的局限性,它可以处理器官形变、组织变形以及疾病进展引起的图像差异。

非刚性配准算法基于局部区域的相似性进行配准,并对图像进行局部形变模型的建立,常见的方法有弹性体变形(Elastic Deformation)、三维网格配准(3D Mesh Registration)和基于特征的配准(Feature-based Registration)等。

在医学影像配准中,常用的方法有基于互信息(Mutual Information)的配准、基于特征点匹配的配准和基于局部图像特征的配准等。

基于互信息的配准算法是一种无需事先标记特征点的配准方法,它通过最大化目标图像和参考图像之间的互信息量来完成图像的配准。

互信息测量的是两个图像之间的统计相关性,由于它不受图像灰度变化和噪声的影响,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影像配准领域,尤其适用于多模态影像的配准。

基于特征点匹配的配准算法是一种通过识别图像中的关键特征点,并对其进行匹配和对齐的方法。

医学影像类文献综述范文

医学影像类文献综述范文

医学影像类文献综述范文影像医学是借助医学影像设备对人体或人体某部分进行检查的一门科学,如放射学科、心血管病学科、神经系统学科等。

目前常用的影像医学技术有X线成像检查[包括X线片(Radiography)、心血管摄影(Cardiacangiography)、血管摄影(Angiogra)等]、CT成像检查[包括普通和螺旋CT]、核磁共振成像、超声成像、内视镜(Endoscopy)、单一光子发射电脑断层扫描(SPECT/CT)、正子发射电脑断层扫描(PET/CT)、热影像技术(Thermography)、光声成像技术(Photoacousticimaging)、显微镜(Microscope)、萤光血管显影术esceinangiography)]等。

近年来影像医学发展非常迅速,影像医学设备不断更新,检查技术不断完善,特别是科学的融入,使影像医学如虎添翼,增添了活力,丰富了内容。

医学影像在内分泌专业也得到广泛的应用。

影像学技术在甲状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和进展超声具有简便、经济、高敏感性的优点,是甲状腺疾病较常规的检查方法之一。

常规B超是早期运用于甲状腺疾病的检查方法,其主要用于观察甲状腺组织内有无病变存在,明确病变的数目、大小、分布是否规律、边界是否清楚、形态是否规整、有无包膜、内部回声强弱、有无钙化灶等,彩超主要用于评估甲状腺病变及其周围的血流情况,二者结合为甲状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更多的依据。

CT是当前用于检查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最常用的影像方法之一,并可鉴别其良恶性。

常规检查方法包括CT平扫、增强。

特别是近年来逐渐普及的多层螺旋CT具有密度分辨力高、三维成像及多方位成像等优点,可清晰显示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形态、大小、数目、密度、边缘及与正常组织的解剖关系,有无淋巴结转移,尤其对甲状腺病变内的钙化灶及良恶性钙化有很高的敏感性,可为术前评估提供更多信息。

结节或肿块边界不清、密度不等及有无淋巴结肿大转移是判断恶性结节和肿块的三个基本点,细颗粒状钙化是诊断甲状腺癌的特征性表现。

医学影像学基础知识总结

医学影像学基础知识总结

医学影像学基础知识总结
什么是医学影像学?
医学影像学是指通过一系列影像技术,如X光、CT扫描、
MRI等,从人体内部获取影像,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疗效的评估。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历程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20世纪50年代,超声心动图问世,医学影像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随着计算机技术
的发展,CT和MRI等数字化影像技术也逐渐问世,为医学诊断提
供了更高的准确度和良好的图像分辨率。

常见的医学影像技术
- X光:常用于检查骨折、肺部病变等。

- CT扫描:利用多个方向的X光图像构建三维图像,通常用于检查颅内出血、肺结节等。

- MRI:利用强磁场和无线电波来生成身体部位的详细图像,通常用于检查脑部及肌肉骨骼疾病。

- 超声心动图:利用超声波技术检查心脏结构和功能。

医学影像学的应用
医学影像学的应用非常广泛,涉及到各种医学领域,如神经科学、心血管疾病、乳腺癌等。

医学影像学还可以用于指导手术、监测治疗效果、疾病预防等方面。

结论
医学影像学在现代医学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无论是最基础的X光,还是最先进的MRI技术,都为医生提供了更加准确的诊断手段。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医学影像学的应用范围将会越来越广阔。

医学影像学总结

医学影像学总结

医学影像学总结
医学影像学是利用各种成像设备和技术对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进
行非侵入性检查和诊断的一门学科。

以下是对医学影像学的总结:
1. X 线成像:X 线成像包括普通 X 线摄影、数字化 X 线摄影(DR)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技术。

X 线成像能够提供骨骼、肺部、胃
肠道等部位的图像,常用于骨折、肺部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的诊断。

2. 磁共振成像(MRI):MRI 利用强磁场和射频波生成人体内部
的高质量图像,对软组织的分辨力高,可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肌肉骨
骼系统、腹部、心血管系统等的诊断。

3. 超声成像:超声成像是利用高频声波对人体内部结构进行成像
的技术。

它具有无辐射、操作简便、实时成像等优点,常用于肝脏、
胆囊、肾脏、乳腺、甲状腺等器官的检查。

4. 核医学成像:核医学成像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药物在体内
分布的图像,包括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等技术。

核医学成像在肿瘤诊断、心肌显像、神经系
统疾病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

5. 介入放射学:介入放射学是在影像设备引导下进行微创治疗的技术,包括血管介入和非血管介入。

介入放射学可以用于治疗肿瘤、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等。

6. 图像后处理和诊断:医学影像学不仅提供图像,还包括图像后处理和诊断。

医生可以通过对图像的分析和解读,结合临床资料,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医学影像学在现代医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监测提供了重要依据。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学将不断完善和创新,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医学影像处理技术综述

医学影像处理技术综述

医学影像处理技术综述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医学影像处理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医学影像处理技术是指应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医学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以诊断和治疗疾病。

这项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医学临床、医疗诊断、医学研究等领域,成为现代医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综述目前医学影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一、医学影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医学影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当时,医学图像采集技术还十分落后,各种医学图像仍然采用传统的X光片、CT扫描片等方式进行记录,处理与分析十分困难。

在此背景下,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医学影像处理技术的出现提供了契机。

1963年,美国科学家L. P. Clarke首次提出了数字图像处理的概念。

随后,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开始研究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医学图像处理方面的应用。

到了20世纪80年代,大规模微电子芯片的出现为数字图像的处理提供了更加可靠的技术支持,使得医学影像处理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二、医学影像处理技术的分类与应用医学影像处理技术涵盖广泛,可分为一维、二维、三维等多个方向,其中的一些技术应用也逐渐走向成熟。

1. 一维医学影像处理技术:主要应用于心电信号和脑电信号处理等方面。

通过数字信号处理,可以处理出心电波形或脑电波形,以分析患者的心脏与脑部状况。

此外,在医学诊断中,一些肺部疾病可通过呼吸道成像进行一维数据分析。

2. 二维医学影像处理技术:常用于医学影像检测和分析,如图像减噪、图像增强、图像分割、医学图像的自动化分析等。

这些技术可以从医学图像中提取出重要的特征和信息,以支持医生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3. 三维医学影像处理技术:主要应用于病灶、血管、神经以及其他人体解剖结构的三维重建。

这种技术可将大量医学图像信息重组成三维的立体模型,以便医生更加全面、准确的了解病灶、血管、神经的形态、分布等信息,更加精准的进行手术设计和治疗。

三、医学影像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医学影像处理技术在临床医学领域的应用具有广泛的前景与重要性。

医学影像学总论(1)综述

医学影像学总论(1)综述
医学影像学
放射学教研室 马德智
Hale Waihona Puke 第一篇总论 概述: 自伦琴1895年发现X线以后不久,在医学上, X线就被用于对人体检查,进行疾病诊断,形成 了放射诊断学的新学科,并奠定了医学影像学的 基础。至今放射诊断学仍是医学影像学中的主要 内容,应用普遍。50年代到60年代开始应用超声 与核素扫描进行人体检查,出现了超声成像和γ 闪烁成像。70年代和80年代又相继出现了X线计 算机体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 MRI)和 发射体层成像(ECT)如单光子发射体层成像 (SPECT )与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ET)等 新的成像技术。这样,仅100年的时间就形成了 包括X线诊断的影像诊断学。
一、医学影像学的学科内容: 1、放射诊断学:1895 2、超声成像:A超1966,B超1967 3、核素成像—γ闪烁成像:1955 4、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CT):1969 5、磁共振成像(MRI):1979 6、发射体层成像(ECT):1979
SPECT PET 7、介入放射学:1976

放射诊断学
超声成像
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磁共振成像
发射体层成像
介入放射学
二、医学影像学的性质: 是使人体内部结构和器官形成影像,从而 了解人体解剖与生理功能状况以及病理变化, 以达到诊断的目的;都属于活体器官的视诊范 畴,是特殊的诊断方法。70年代迅速兴起的介 入放射学,即在影像监视下采集标本或在影像 诊断的基础上,对某些疾病进行治疗,使影像 诊断学发展为医学影像学的崭新局面。医学影 像学不仅扩大了人体的检查范围,提高了诊断 水平,而且可以对某引些疾病进行治疗。
X线影像密度的关系


描述病变密度的术语 密度增高 密度减低

医学影像处理与分析技术综述

医学影像处理与分析技术综述

医学影像处理与分析技术综述一、医学影像的重要性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医学影像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医学影像能够直观地反映人体内部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可以为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

医学影像技术包括X光摄影、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T)、超声波、核医学等。

随着影像应用的扩大和技术的不断提升,如何有效地利用影像数据成了研究和临床应用的重要问题。

二、医学影像处理技术医学影像处理技术是指在医学影像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数字化的处理和分析。

数字化的医学影像能够在计算机中存储和处理,方便医师对影像进行更细致的观察和分析,也能够帮助医学研究人员予以更有效的算法处理和分析。

1.图像预处理图像预处理是医学影像处理的第一步,目的是对影像数据进行预处理以提高影像质量。

这个步骤包括去噪、滤波、增强和平滑等。

去噪技术包括中值滤波和高斯滤波,而增强技术包括直方图均衡化和锐化等。

2.分割技术图像分割技术就是将医学影像中的各部分划分为不同的区域,例如肿瘤和正常组织。

这个过程利用各种算法,例如区域生长、基于阈值、聚类、神经网络,区域分裂/分叉、变形模型等方法。

3.医学影像的三维重建和可视化技术通过将成像数据加载到计算机中,可以根据实际影像中的三维数据进行三维重建。

三维重建技术可以使医学图像的信息更加全面,也可以帮助医生更全面地了解疾病的情况。

三维可视化技术可以将三维重建后的影像呈现为模型,从而帮助医生更直观的观察和研究疾病。

4.医学图像的特征提取和选择特征提取是指利用图像处理技术来从医学影像中提取有用的特征。

这些特征可以提供有关疾病的信息和特点。

而特征选择是指从提取的特征中选择最好的特征用于机器学习或其他算法。

三、医学影像分析技术1.分类在机器学习中,分类通常是指将输入数据分成不同的类别。

在医学影像分析中,这种技术可以用于区分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或其他情况的分类。

2.聚类聚类是一种无监督学习的算法,它可以将相似的图像分解为相似的组类。

医学影像学习算法的研究综述

医学影像学习算法的研究综述

医学影像学习算法的研究综述医学影像学作为现代医学领域中重要的一部分,其在疾病诊断、治疗及评估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计算机科学、数学和物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医学影像学的算法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研究。

本文将对医学影像学中常用的学习算法进行综述和探讨。

一. 传统医学影像学算法传统医学影像学算法主要是基于数学和物理学原理的数学模型,用于处理成像数据进行医学应用。

主要的算法包括:1.信号处理算法:主要用于预处理、噪音去除和图像增强。

2.分割算法:用于将图像中的感兴趣区域从背景中分开。

3.配准算法:用于将两幅或以上影像进行对齐,以提高医学影像信息的量和质量。

4.分类算法:用于将数据按照某种特征属性分成类别。

这些传统算法对于一些特定的医学影像应用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往往需要人为干预和较为复杂的操作,因此需要借助机器学习等算法来更加准确地进行影像分析和处理。

二. 机器学习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应用机器学习是指计算机程序通过学习数据样本来提高自身性能的过程。

在医学影像学中,机器学习算法可以识别并提取图像中的特征,然后将这些特征用于影像分类、配准、分割和增强等任务。

与传统算法相比,机器学习算法具有更高的自动化和效率,同时能够有效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目前在医学影像学中主要应用的机器学习算法为:1.监督学习算法监督学习算法是指通过已知的标记数据样本,来训练指定分类器,并最终对未知的数据进行分类。

在医学影像分类、疾病检测和分割等任务中,监督学习算法已经成为主流的算法之一。

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监督学习算法为卷积神经网络(CNN)和支持向量机(SVM)等。

2.无监督学习算法无监督学习算法是指通过未标记的数据样本,来学习数据样本中的结构、特征或者其他的信息。

在医学影像配准、分割和聚类等任务中,无监督学习算法具有广泛的应用。

目前应用最常见的无监督学习算法为聚类算法和自编码器算法等。

三. 机器学习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应用案例1.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影像分类2012年,Alex Krizhevsky等人提出的深度卷积神经网络(Deep CNN)在国际图像识别挑战中取得了极高的成绩,引起了学术界和工业界广泛的关注。

医学影像技术发展综述

医学影像技术发展综述

医学影像技术发展综述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医学影像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

从最早的X光片到现在的CT、MRI等各种影像技术,医疗工作者们能够准确地诊断病情,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医学影像技术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进行探讨。

一、医学影像技术的历史医学影像技术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人们已经发现了X射线的存在。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开创了医学影像技术的先河。

第一个用X射线检查头颅的人是德国的Wilhelm Conrad Röntgen博士。

他于1895年对自己的手进行了X光拍摄,发现了X光的潜力,随即开始研究X光的性质,并于1896年公布了第一张X光片,这标志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诞生。

1927年,美国的Robertson发明了X光透视术,从而将X光技术应用到手术中。

1953年,英国的John Radcliff在X光机上首次成功地观察到脑动脉血流的情况。

20世纪50年代,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等新型影像技术相继问世。

这些新型影像技术在医学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掀起了一场革命,为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医学影像技术的现状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医学影像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

目前,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诊断,还可以用于引导手术、评估疗效等方面。

下面我们来看看医学影像技术的现状。

1、X光等传统影像技术的应用X光等传统影像技术是医学影像技术的基础,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X光影像中,不同组织对X光的吸收率有所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阴影。

这种阴影虽然可以提供一定的诊断信息,但对于某些组织和器官,比如肝脏、胰腺等,X光的透明度相当,难以对其进行精确的诊断。

2、磁共振成像技术MRI是基于磁场和射频电磁场互作用的影像技术,能够在不使用有害射线的情况下,获得高质量的人体组织影像。

医学影像学的研究进展综述

医学影像学的研究进展综述

医学影像学的研究进展综述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相对应地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的医学影像学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现在,医学影像学已经由传统的解剖成像转变为功能与分子显像,利用影像来对疾病进行确诊的准确率也大大地提高了,在对患者进行疾病诊治与治疗指导的过程中,各种影像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发挥着巨大的优势。

本文就对医学影像学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研究进展;综述医学影像学是医学领域当中一门比较实用也是发展比较快的学科。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影像设备的成像也像向数字化迈进,成像质量也不断提升,不管是图像的时间分辨率还是空间分辨率都较之前有了很大改善,这就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影像诊断在临床上的确诊率,从而有利于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

下面我们就对比较常见的影响手段及其发展状况作以综述。

一、常规X线常规X线是临床上最为常用的影像学方法,其技术应用最早,操作也很便捷,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传统的X线为模拟模式,使用的是胶片,而今X线已经发展为数字模式,使用的是医用显示器阅片。

数字模式下的数字图像分辨率高,能够对细节有比较清晰的显示;曝光范围比较宽,方便根据实际的临床需求来对图像进行各种处理。

比较常见的X线方法有数字X线成像系统、计算机X线摄影。

二、CT从上个世纪啊九十年代开始,SSCT被应用于临床上。

而以CT血管造影为代表的三维后处理技术应用得最为广泛,它的操作流程简便、扫描速度较快,而且显示方式较传统的方式来说有了很大改变。

但是这种技术也有一定的缺陷,因为SSCT的溶剂覆盖速度范围不够宽,致使医生需要通过手动的方式来对螺距进行调节或者将层厚增加,这就很大程度地限制了骑在临床当中的使用。

近些年来,临床上开始应用计算机辅助检测技术,这种新技术主要针对于肿瘤来进行,具有极高的稳定性,检测速度较快,而且没有生理局限,误差率低,因此能够在不增加医生工作量的情况下提高早期肿瘤的检出率,优势明显。

医学影像学综述

医学影像学综述
医学影像学是运用各种成像技术对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术及其原理。放射影像学以X线成像为基础,通过X线穿透不同组织产生的密度差异来成像。计算机体层成像则通过计算X线穿过人体后的衰减数据,重建出人体内部的断层图像,具有高分辨率和定量分析能力。磁共振成像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使体内氢质子发生共振,通过检测质子弛豫过程产生的信号来成像,具有多参数成像、多方位成像和流动效应等特点。此外,影像诊断用对比剂能够提高影像的对比度,超声成像则利用超声波在人体组织中的反射、散射等物理特性来成像。这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医学影像学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医学影像技术文献综述

医学影像技术文献综述

医学影像技术文献综述医学影像技术文献综述这事儿啊,就像是一场奇妙的探索之旅。

咱先得知道啥是医学影像技术。

这就好比我们想知道一个神秘箱子里装了啥东西,医学影像技术就是那把神奇的钥匙,能让医生不打开箱子就能看到里面的情况。

像X光,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拍个胸片啥的。

这就像是用手电筒去照那个神秘箱子,能大概看出个轮廓,骨头的形状啊,有没有明显的大问题,一下子就能瞅个八九不离十。

CT呢,就更厉害了,它像是给这个箱子做了个全方位的扫描,一层一层的,不管是里面的小结构还是隐藏的一些病变,都能给揪出来。

那在研究这些医学影像技术的文献综述里啊,有太多值得深挖的东西了。

比如说技术的发展历程。

早期的影像技术那是相当的简陋,就像咱们老祖宗刚开始认识世界的时候,只能通过很简单的方式去了解人体内部。

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像科技的车轮滚滚向前一样,影像技术不断发展,从模糊到清晰,从只能看到大概到能看到非常细微的结构。

再说说这些文献里提到的不同影像技术在不同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以心脏病为例,超声心动图就像是一个贴心的小助手,能实时地看到心脏的跳动,心脏的结构有没有异常,就好像在旁边看着心脏这个小发动机在怎么工作一样。

而磁共振成像(MRI)呢,在检查一些软组织的病变方面特别厉害,就好比是一个超级敏锐的侦探,能在一堆错综复杂的线索(人体组织)里找到那一点点不对劲的地方。

这些文献综述还会涉及到影像技术的准确性问题。

这就像是我们在评判一个裁判是不是公正一样。

有时候影像可能会出现假阳性或者假阴性的情况。

假阳性就好比是裁判误判了,本来没有问题却认为有问题;假阴性呢,就是有问题却没看出来,就像裁判漏判了。

研究文献就得探讨怎么提高这种准确性,是改进设备呢,还是优化操作流程,或者是通过其他辅助手段。

在众多的医学影像技术文献里,还会讲到技术的创新。

创新这个东西啊,就像是在一条已经走得很熟的路上突然发现了一条岔路,可能通向一个更美好的地方。

新的影像技术不断涌现,就像新的星星在天空中不断闪烁。

医学影像学总结

医学影像学总结

医学影像学总结
医学影像学是应用影像技术来探测、诊断、监测和治疗疾病的领域。

它包括传统的X
光和CT等能量性影像学,以及核医学影像学,和一系列的新兴技术,比如MRI,电子磁共振成像,超声影像,核医学检查,光学成像,以及最新的机器视觉和智能技术。

目前,医学影像学被广泛应用于肿瘤、心血管、神经和骨关节病诊断和治疗等不同疾
病领域。

它已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医学诊断工具,可以精确捕捉病变和病理变化,为临床
疾病诊断提供可靠的信息,从而对疾病的治疗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在影像学上也采用了大量的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以及统计和机器学习等技术,通过模式识别的方式提取大量的深度特征,来更好地捕捉和分析疾病的影像特征,改善病
症的诊断和治疗。

随着技术发展,医学影像系统和解决方案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完善,涉及数字影像和
信息处理、通信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等技术,从影像采集和信息存储,到复杂的数据分析和
诊断,都可以由自动化的医学影像系统完成。

医学影像学仍有许多有待发展的空间,未来也将取得更多的进步,通过新的数据采集
方式、更加精准的影像管理、更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智能分析、新的影像辅助诊断方法,不
断完善医学影像学技术,提高疾病检出率,改善治疗效率,旨在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医学影像综述

医学影像综述

医学影像综述医学影像,就像是医生的“透视眼”,能让他们看到身体内部的秘密。

这东西可神奇啦!咱们先说说X光片吧。

这就像是给身体拍了个平面的照片。

你看那骨头啊,在X光片上就特别清楚,就像在黑夜里看到的白色路灯杆一样醒目。

要是骨头断了,嘿,就像那折断的树枝一样,断口处明明白白地显示在片子上。

有时候啊,体内有一些不该有的东西,像金属之类的,在X光片上也是一目了然。

不过呢,X光片也有它的局限性,它只能看到骨头和比较大的物体,对于那些软组织,就有点力不从心了。

就好比你用一个普通的放大镜去看东西,只能看到大的轮廓,那些细微的东西就看不见啦。

再讲讲CT吧。

CT就像是把身体切成一片片来看。

这多厉害呀!它可以把身体的每个小角落都看得很仔细,就像你把一个蛋糕一层一层切开,每层上面的水果、奶油分布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比如说头部有个小的肿瘤,在X 光片上可能发现不了,但是CT就能准确地找到它的位置,大小,形状。

CT 就像一个超级侦探,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线索。

可是呢,CT也有缺点,它的辐射比较大。

这就有点像你为了找一样东西,得付出点代价似的。

辐射对身体不太好,就像小虫子在一点点啃食健康的树叶一样,所以不能没事儿就做CT检查。

还有磁共振成像(MRI)呢。

这MRI可高级了,它不使用辐射,就像一个温柔的探索者,通过磁场和无线电波来给身体内部成像。

它对软组织的成像特别清晰,就像用高清的镜头去看一朵盛开的鲜花一样,每一片花瓣的纹理都能看到。

比如说看脑部的神经啊,肌肉的损伤啊,MRI那可是大显身手。

但是呢,MRI也不是完美的。

它的检查时间比较长,就像你坐一趟漫长的火车旅行,得在那个狭小的空间里待好久。

而且呀,体内有金属植入物的人可能还不能做呢,就像两个互相排斥的磁铁,会出问题的。

超声成像也很有趣。

超声就像是用声波去触摸身体内部。

医生拿着超声探头在身体表面移动,就像在探索一个神秘的洞穴一样。

超声对检查肚子里的宝宝特别有用,能看到宝宝在肚子里的活动,像小胳膊小腿在动,就像看到一个小生命在秘密花园里玩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孤立型结节影像诊断研究现状及进展作者:沈丽娜08102412 作者单位:湖州师范学院医学院,湖州,313000【摘要】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是胸部放射线检查中最常见的病变之一。

大多为胸部X片或CT偶然发现。

它的诊断和评价一直是当代医学所面临的挑战。

判断肺孤立性结节的良恶性质,是放射科医生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近年来随着影像学设备和技术的发展,以及基础医学研究的深入,SPN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关键字】孤立型肺结节层螺旋CT 体层摄影术线计算机肿瘤血管成像数字化影像技术 CT灌注成像肺部孤立性结节(SPN)定义肺内单发的直径2~30 mm的圆形或卵圆形的肺实质性病灶,同时不合并淋巴结肿、肺不张和肺炎对于肺部孤立性结节的处理主要在于尽早切除恶性肿瘤和尽可能少的对良性病变实施手术[14]。

因此,发现SPN及鉴别其良恶性是影像学的主要任务。

全世界每年通过筛查检出SPN约15万例。

在检出的SPN中,恶性肿瘤占10%~70%,良性病灶中80%为炎性肉芽肿,10%为错构瘤。

早期肺癌手术切除后的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而中晚期的5年生存率低于5%[1]。

影像学评价标准有助于提示SPN的良性或恶性可能性本文将在介绍SPN影像学诊断原则的基础上重点综述近年来的研究进展。

以往SPN主要依赖于胸部常规X线摄片和透视,CT的主要作用在于确定结节的良恶性。

近年来,随着CT技术的改进和提高,低剂量螺旋CT在胸部的应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即在减少受检者射线照射的前提下提高肺癌结节的检出率[2]。

有研究指出,低剂量螺旋CT发现的病灶数是普通X线片8倍。

胸部平片正位观察时,将有20%~25%的肺野被遮盖,侧位观察时,会有15%~20%的肺野被遮盖。

还有学者发现,低剂量CT发现的亚临床小肺癌,76%在X线片上无法显示。

所以,许多学者认为肺癌筛查的工具应当选择CT而不是X线片。

对于低剂量的技术参数国内外专家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多数学者主张使用20~40 mA的管电流,可使射线剂量降低75%~90%,而CT图像的质量不影响诊断。

在美国和一些发达国家,低剂量螺旋CT的肺癌普查已被医疗保险机构认可,从早期发现和防止漏诊的总体效果看,更加符合卫生经济学的原则。

国内在2002年后低剂量的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12]。

采用50 mA管电流低剂量 CT可发现5 mm的小结节[16]。

MSCT是影像学检查技术的新突破,它采用多排探测器阵列同时进行多层面的据采集,大大减少了容积扫描的时间,图像分辨率和清晰度明显提高,图像质量显著改善,得到高质量的各向同性后处理重建图像[3]。

与之相匹配的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可对原始图像进行容积成像(volume rendering,V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表面遮盖法(shaded surface display,SSD)、仿真内镜技术(CT virtual endoscopy,CTVE)、CT灌注成像等技术,对病变进行立体、三维的观察和血流动力学研究[ 11 ]。

SPN的CT增强及灌注研究许多学者做了CT增强和其相关的病理对照研究。

造影剂流入肺癌组织内主要通过支气管动脉,最初人们认为肺癌的血供主要来源于支气管动脉,后来的研究认为肺癌的血供大部分来自于支气管动脉,少部分来自于肺动脉,肺癌时肺动脉血流量减少至正常的0~50%[ 17]。

支气管动脉的直径及数量增加使血流量增加20%~30%,以弥补肺动脉血流的减少。

同时,由于血管的扩张和迂曲也是血管受阻的一个因素[15]。

支气管肺癌的微血管结构有一定的特征性,交织的毛细血管床内往往有血管的曲张、扩张及窦状改变,形成血湖。

一般最为丰富的血管大都位于肿瘤的周边。

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I)可反映良、恶性SPN的血流灌注特点,CTPI是以中心容积定律理论为基础的,当静脉快速注射碘剂后,对选定层面进行同层电影扫描,获得该层面内每一像素的TDC[3],根据该曲线利用数学模型计算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capillary permeability surface area product,PS)等参数,通过彩色编码处理得到组织灌注功能图,用来表现并评价组织器官灌注状态[ 11]。

发现炎性结节与恶性结节灌注特性有所不同,定量测量SPN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为SPN的鉴别诊断提供了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通过引入灌注的概念,得到了最大强化率、平均强化率、增强后前30 s内的早期强化率、首过斜率、增强后前30~90 s期间的平均廓清率5个参数,其中早期强化率、首过斜率代表了SPN对比剂首过时的血流动力学信息[13,14]。

对良性病变的血液循环研究较少。

在良性肿瘤和非活动性肉芽肿中,造影剂的滞留可能与正常组织的血流相同,由于良性病变生长缓慢,有包膜包绕,与其原发组织很相似。

急性炎症时,包括肺炎和肺结核,肺动脉内弥漫性血栓形成,肺动脉血供障碍,支气管动脉扩张,侧支循环建立,血流量较正常高34%,淋巴管扩张,炎性病变内的造影剂能较迅速扩散并通过淋巴管、肺静脉、支气管静脉流出,炎症病变内造影剂的滞留与正常肺组织也大致相同[ 10]。

肿瘤血管生成与肿瘤的生长、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18]。

有学者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肿瘤组织内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与CT强化的对照研究,证明肺癌强化的病理基础由肿瘤新生血管的类型和数量决定[ 9]。

瘤内微血管的分布以肿瘤的外周浸润前沿及间质中较为密集,而肿瘤实质区及坏死区血管稀疏。

直径>3 cm肿瘤其微血管的分布多不均匀,肿瘤易坏死囊变,CT扫描多呈不均匀强化,微血管分布不均匀,可见肿瘤的近边缘区、间质区及坏死灶周围的微血管分布较多,以鳞癌多见。

肿瘤<3 cm时,多数肿瘤呈均匀强化,病理切片见癌巢分布较均匀,无明显坏死及出血,其间质内的微血管丰富,互相连接成网状[7]。

部分周围型肺癌螺旋CT增强扫描动脉期图像上,可见到病灶内或周边纠集的异常血管影,即所谓的肿瘤血管成像(tumor angioimaging)。

一般认为均匀强化大多见于腺癌,均匀强化的腺癌,癌巢分布较均匀,其间的纤维间隔相互连接成网状,内可见丰富的小血管结构,瘤实质无明显坏死或坏死灶极小。

1995年Swensen等采用CT动态增强对111例恶性SPN的强化特征进行研究,认为恶性SPN的强化明显高于良性SPN,其强化程度高于20 HU,并将20 HU作为恶性结节强化程度的下限。

显示CT增强动态扫描对恶性结节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4]。

但随着病例资料的增多,显示多数炎性结节的强化明显高于恶性结节,二者出现较多的重叠,储成凤等的一组病例中恶性结节中有5例,其CT净增值与良性结节有重叠。

3例CT净增值<20 HU,2例>60 HU[8]。

但有学者认为结节从早期的不均匀强化转变为均匀强化是恶性结节特有的征象[13]。

数字化影像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对孤立性肺结节的分析更为容易、更为精确。

肺部小结节自动检测作为医学影像诊断领域的新技术,把它作为一种后处理功能集成在影像传输与存储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中,可在体检人群中筛选肺部有可疑小结节的患者[ 5]。

一个CAD系统可以获得好的结果,即每幅图像中较高的真阳性检测率和极少的假阳性,如果能检测到那些放射诊断医师可能漏诊的结节,那么,这一系统的实际价值则更高[ 6 ]。

近年来,研究者们试图以影像学方法来反映良性和恶性SPN的血液动力学及代谢特点上的差异,以获取对鉴别诊断有用的信息。

孤立性肺结节的影像学功能分析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已有一些影像学方法证实了研究者们提出的假设,即肺恶性结节的造影剂增强或代谢要高于良性结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有更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1] Tan BB,Flaherty KR,Kazerooni EA,et al.The 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Chest,2006,123(1 Suppl):89-96.[2] Nawa T,Nakagawa T,Kusano S,et al.Lung cancer screening using low-dose spiral CT:results of baseline and 1-year follow-up studies.Chest,2006,122(1):15-20.[3] Ikeda K, Awai K, Mori T, et al.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ground-glass opacity nodules: CT number analysis by three-dimensional computerized quantification [J]. Chest, 2007,132:984-990.[4] 臧建, 肖勇, 齐天伟,等. 孤立性肺结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鉴别诊断价值. 中国CT和MRI杂志;2008,2(6):47-8.[5] 王晓华, 马大庆. 计算机辅助诊断在肺结节中的应用进展[J].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6, 40(4):443-445.[6] 聂生东, 郑斌, 李雯, 等. CT图像肺结节计算机辅助检测与分类系统设计[J].系统仿真学报,2007,19(5):935-944.[7] 谭理连, 李杨彬, 李树欣,等.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直径≤3cm周围型肺癌血流动力学定量研究. 中国CT和MRI杂志; 2006,1(4):17-19.[8] 吴仁昌,卢贺峰,常稳禄.螺旋CT增强扫描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7,8(2):259.[9] 周晓玲,曾纪珍,杨迎,等.周围型肺癌SCT增强扫描与血管超微结构和密度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17(3):166.[10] 潘纪戍,张国桢,蔡祖龙.胸部CT鉴别诊断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68-95.[11] 侯铁;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在孤立性肺结节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12] 白红利,杨志刚,余建群,等.低剂量螺旋CT肺部扫描对肺密度的评价.临床放射学杂志,2006,22(7):534-536.[13] 刘大亮,马大庆,陈广.CT的分叶征表现在肺内孤立结节影像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7,41(5):487489.[14] 何永芳,夏旺旭.肺内孤立性结节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现代医药卫生,2008,24:35553557.[15] 王世华,黄世廷,孙景兰,等.胸部结节病36例临床医学影像征象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17(10):1 057-1 059.[16] 孔祥泉,韩萍,冯敢生.低剂量CT肺部扫描技术值得提倡和推广.临床放射学杂志,2006,22(7):533.[17] 冯仕庭,陈境弟,孟悛非,等.肺癌、肺结核球和炎性假瘤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的影像特征(附44例分析报告)[J].实用癌症杂志,2006,(3):348.[18] 吴恩惠,冯敢生,等医学影像学,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