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鳖循环水生态养殖模式设计【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

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

中华鳖循环水生态养殖模式设计

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俗称甲鱼、团鱼,南方一些地方又称为潭鱼、嘉鱼等,隶属爬行纲(Reptilia)、龟鳖目(estudinata)、鳖科(Trionychidae)、鳖属(Trionyx)。中华鳖为爬行冷血动物,生活于江河、湖沼、池塘、水库等水流平缓、鱼虾繁生的淡水水域,也常出没于大山溪中。在安静、清洁、阳光充足的水岸边活动较频繁。喜晒太阳或乘凉风。喜食鱼虾、昆虫等,也食水草、谷类等植物性饵料,并特别嗜食臭鱼、烂虾等腐败变质饵料,如食饵缺乏还会互相残食。中华鳖没有有效的亚种分化,却存在着地理变异。日本的鳖曾被称为T.japonicus,舟山群岛上的鳖种群也曾被称为T.tuberculatus。现在常把这些种名作为中华鳖的同物异名。中华鳖在野外广泛分布于除宁夏、新疆、青海和西藏外的我国大部分地区,尤以浙江、江苏、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省产量较高。另外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地也有分布。

目前,国内外在鳖的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基础生物学、繁殖生物学、遗传与育种、疾病与防治、集约化养殖技术、口感口味等方面,在鳖的品质、水环境和饵料耦合影响的应答机制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迄今国内外尚未见有关鳖的肌肉品质评估、养成品质的野生化改良与肌肉品质提升方面的报道。在饲料添加剂和药残等对商品鳖食品安全方面的影响研究及其报道罕见,尤其在生态养殖方面的研究更是稀少。

养殖鳖市场迎合度低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出口也严重受阻基于目前鳖的集约化养殖,水域环境不良甚至恶化,密度高、饲料单一、高强度投喂、饲料结构和质量差,以及病害用药等导致鳖成品品质明显降低之现状,建立野生化还原与品质补偿机制,开展改善水环境,提高鳖成品品质的研究已势在必行,也是今后的发展趋势。众所周知,品质作为产品的灵魂,是体现其商品价值和市场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食品安全备受关注的今天,水产养殖产品品质所包含的质量的安全性,生理、生化指标的健康性,体色与肉质的野生性已成为水产养殖产品迎合并占领市场的关键。无疑,如何高效提高水产养殖产品品

质已日益成为各级政府、渔业主管部门和广大养殖从业人员关注的重点和焦点,也成为水产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目前,在我国较为有效的养殖方式是经常性换水,废水的排放并没有经过任何处理,所排放的废水对生态环境有一定的影响。为能更有效地改善集约化养殖池的水环境,因此,对中华鳖循环水生态养殖模式进行构建十分重要,以次推进我国中华鳖养殖的产业升级和健康可持续发展,顺应当今水产动物品质提升和水产品安全高效养殖研究潮流。

胡金成,杨永海,张树森等[1]在《循环水养殖系统水处理设备的应用技术研究》中介绍了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水处理设备的应用技术, 包括沉淀池、砂滤罐、弧形筛、泡沫分离—臭氧消毒装置、紫外线消毒器、生物滤池、液氧增氧。也介绍了生物滤池的工作能力取决于生物滤池中填料的选择。生物滤池的处理能力与养殖系统的日常养护有密切的关系, 系统中使用消毒剂和抗生素都会破坏和改变生物滤池中菌落的组成, 使生物滤池的生物处理能力下降。过度的冲洗生物滤池也将促使填料表面的菌膜脱落, 影响到生物滤池的水处理能力。通常, 一个生物滤池从开始培养到成熟需要1~ 2个月的时间, 并且经过NH3—N 和NO2—N 积累的2 个高峰期。应在水体进入生物滤池前, 加强物理过滤, 尽量控制有机物进入生物滤池, 防止由于异养细菌与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竞争生存空间, 引起生物滤池硝化能力的下降。

刘长发, 綦志仁, 何洁, 张俊新[4]在《环境友好的水产养殖业—零污水排放循环水产养殖系统》中提到目前的水产养殖业正逐步向集约化、农牧化并以提高产量、质量和生态效益的方向发展, 渔业生态环境受到高度重视。综述了与水产养殖有关的一些环境问题, 以及可用于集约式工厂化养殖的水产养殖环境工程与技术, 并介绍了以发展环境友好的水产养殖业为目标, 运用水生生态学原理从工程、工艺角度出发开发零污水排放的水产养殖模式系统。最后提出了集约化水产养殖中有待关注的一些问题。

陈耀璋,张丽明[5]在《固定藻去除氨氮的研究》中指出:氮和磷被认为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水体中氨氮的耗氧性及其对鱼类等水生生物的毒性影响促使人们开展脱氮的研究一, 环境保护管理部门也开始制订和实施地面水质量的总氮总磷参考标准,氨氮去除可用吹脱、加氯、离子交换、加臭氧、反渗

透、电渗析等物化方法, 也可利用微生物等生化方法, 还提出将固定藻代替悬浮藻以解决氧化塘中藻类流失问题, 从而完善这个低能耗处理氨氮的途径。

岳维忠, 黄小平, 黄良民, 谭烨辉, 殷健强[6]在《大型藻类净化养殖水体的初步研究》中说到:随着海水养殖业的迅猛发展, 养殖对象的排泄、残饵的腐化分解及水流状况的不佳, 导致了养殖水体营养盐的不断累积, 严重威胁到近海的生态环境。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混养大型藻类是吸收、利用营养物质和延缓水质富营养化的有效措施之一。国外也有一些报告报道了利用大型海藻吸收水中营养盐净化废水的试验, 而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尚少。利用大型海藻吸收水中的营养盐,既可以改善水质, 又可以为提取藻胶、制取沼气或肥料提供宝贵的生物来源。针对7 种大型海藻吸收营养盐进行了初步研究, 并探索用大型海藻净化养殖水体, 为今后建立鱼藻混养的自净养殖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梁程超,宫春光,陈少鹏,赵海鹰[2]在《循坏水养殖水处理的原理及分析》中说:循环水养鱼系统的核心是养殖水处理系统, 并且围绕水处理系统,建立适合循环水养殖情况下的鱼病防御和治疗系统。所有水处理都是在模仿大自然中水体自净的过程。所谓水体的自净, 是指天然水体在受到污染后, 在无人为处理的条件下, 借水体自身的能力使之得到净化的过程。自净过程包括稀释、沉降、扩散等物理化学作用和生物降解作用。水中大部分有机物是经生物氧化分解作用得到降解和去除的。在养殖水中, 污染物质来源于鱼类分泌排泄物、饵料残留, 包含碳、氮、磷、硫4 种主要元素。碳、磷、硫3种元素在物质循环过程中的各种产物, 在工厂化养殖、溶解氧充分的条件下, 对于鱼类影响不大, 且伴随氮循环, 它们也在各种微生物作用下, 不断转化成为对于鱼类无毒或者毒性较低的物质形态, 不是养殖水处理主要针对和检测的目标。所以循环水养殖最关注的是氮循环。

茅树杰[9]在《中华鳖生态养殖过程中的健康管理》中指出:中华鳖的人工养殖经历了从大量进行野生暂养到粗放养殖,进而发展到集约化、产业化养殖方式。由于部分集约化养鳖场存在着水质严重污染和滥用药的问题, 导致产品品质下降;加上人们消费理念的变化,市场出现了严重的供大于求的现象, 至使产品价格急剧下滑。随着人们对无公害、绿色食品的需求意识不断加强, 市场对生态养殖的中华鳖需求量急剧增加, 生态鳖的价格也在不断上升。为作者从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