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选修一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后期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停滞:
70年代起,苏联的经济改革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大的改革措施不多。
1975年后,经济增长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 滞时期。其原因:一是经济改革基本停滞,斯大林模 式弊端日益暴露;二、美苏争霸,军备竞赛加重经济 负担。
7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滞胀”时期。
2、特点:
(1)改革的重点在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2)前期认真改革,后期放慢改革; (3)对赫鲁晓夫改革遗产有肯定,有否定。
国营农场:国家投资建立的农业经济组织。 以往下达的生产计划指标280项,现改为农产品收购指标一 项,可自行安排生产。
(3)大规模开垦荒地,大种玉米(页98导言及“历 史纵横”)。
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目睹了美国辽阔大 平原一望无际的玉米丰收景象,回国后大规模种植, 面积几乎超过美国,但因气候不适,生长期短,积 温不足,80%的玉米不能成熟。此政策失败,是其下 台的重要原因。
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②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如国家下达给企业的指令性计划指标逐渐减少。
③运用经济手段,刺激改进经营管理。
如在不降低计划指标的前提下,推行裁员,鼓励工人兼职, 把裁员节省的工资的50%留给工厂支配,提高劳动生产率。规定 工人的工资、奖金与利润、质量挂钩,利润多、质量好,多分配。
(2)开创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之先河
赫鲁晓夫改革有经济改革,也有政治改革。
赫鲁晓夫的“三和理论”:即和平共处、和平竞争、 和平过渡。与西方国家和平共处,在和平竞赛中超过 美国;强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可以通过议 会道路和平取得政权。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 1、历程: (1)初期的改革和调整(1964—70年代初)
在企业工资总额范围内有权调整职工的工资;提高工程技 术人员的工资和奖金。
3、特点:
(1)改革的起点、重点在农业(农业问题最多,类 似中国农村改革);
(2)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类似1992年前的 中国经济改革)。
4、影响: (1)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人民生活水平 有所提高。
1950年代留学苏联的复旦大学历史系金重远教授说:“我这 里不吹捧他,实事求是地讲,在苏共二十大之后,我有两个感受, 第一个是苏联的物质生活水平在改善,过去排长队的现象越来越 少,你可以在商店任意买到你想要的东西;1958年的苏联,吃饭 是不要钱的,食堂里面包都摆在那里,任你挑选;苏联实行了全 民免费医疗,去医院看病不仅不要钱,连伙食费都是医院供应的。 疗养所是遍布全国的,每个人都有休养的机会。文化生活是比较 丰富的。有歌剧、戏剧、芭蕾舞。苏联经济光景上世纪五六十年 代(赫鲁晓夫)比较好,但到了七八十年代(勃列日涅夫)就停 滞了。第二个是人民心态放松了很多,以前克格勃控制得很厉害, 现在大家敢讲讲话了。”
1953年斯去世,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开始改革。
2、内容:
农业上, (1)取消农副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增加 农民收入;
义务交售制属于强制贸易,且价格低于成本; 收购制以市场为主渠道,属于自由贸易,采购价高于成本。
(2)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 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6—1964年) 1、背景:
(1)体制弊端日益暴露,特别是农业生产严重下降, 出现了粮食短缺,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后,俄国成为世界粮食最大出口国。
(2)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统治地位逐渐巩固;
(3)苏共二十大召开(页98“历史纵横”)。
1976年毛去世,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始改 革。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周明学 2012.6.7
Baidu Nhomakorabea
导言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准战时体制,是在帝国 主义封锁包围之下建立起来的集权体制。二战 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其弊端日益 暴露。在斯大林去世后不久,苏联就进入了改 革时期。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6—1964年)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 四、苏联经济改革的总结与反思
赫鲁晓夫外号“古古鲁沙”,俄文“玉米棒 子”。
墨西哥学者著有《玉米与资本主义》一书,书中 玉米三种形象:
一是物种进化的胜利者,这是印第安人的发明和 功劳;
二是苦难的见证者,玉米具有成本低(耐瘠)、 产量高、容易储存、不容腐烂的优点,曾经是奴隶贸 易中的主要食物,同时玉米所含高维生素能够防止越 洋航行中常见的坏血病;
工业上, (1)裁撤部分管理机构,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 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各加盟共和国;
中央撤销200个管理总局和处,地方撤销93个管理局。 把中央企业移交各共和国管理。
(2)扩大企业权限,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 物质利益。
如在不影响国家的产品计划前提下,企业可自由接受其他 企业和组织的订货(部分生产自主权);有权规定部分产品的 价格。
三是现代可再生资源:乙醇汽油。
玉米传到中国是在明朝。中国玉米有两次大的扩张:
一在乾嘉盛世,因为人口增多,大规模垦荒种植, 大约在道光年间已居六谷之一(五谷之一);
二在大跃进(1958—1960年)时,与苏联玉米运 动时间相近,大规模从丘陵旱地扩展到平原地区。
玉米利用总的情况:
在工业发达国家用作饲料的比例大;在发展中国 家用作口粮的比例大。
3、影响:
(1)军事实力大为增长,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超级 大国,美苏争霸中一度处于优势;
迫使尼克松总统调整对外政策,如改善对华关系,实现中 美关系正常化。
(2)后期经济增长逐年下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 1、背景:
赫鲁晓夫“玉米运动”说明了什么问题?
玉米是耐旱、耐涝、耐瘠的高产农作物,大面积 种植玉米,出发点是希望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
玉米运动反映了俄罗斯人的民族性格,事先没有 细致的周密的考虑与计划,随意性强,不试点即盲目 大面积种植;
玉米运动反映了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权力高 度集中,个人独裁严重;
违背自然规律,会造成严重后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