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环锭纺纱新技术

合集下载

新型纺纱与环锭纺新技术—转杯纺工艺设计

新型纺纱与环锭纺新技术—转杯纺工艺设计

(省去粗纱和络筒工序)
⑥对原料的要求低 ⑦适纺中、低支纱
转杯纺属于自由端纺纱
转杯纺的原料
转杯纺纱
①天然纤维:棉、亚麻 ②再生纤维素纤维:粘胶、莫代尔、天丝 ③合成纤维(短纤维):涤纶、腈纶、维纶等 ④棉纺厂再用棉:精梳落棉、清花落棉、梳棉落棉
各种短纤维原料
适纺纱支范围
国内:10~36英支,国际:6~50英支
纺纱工艺设计与实施
4 新型纺纱与新型纱线 4.1 转杯纺特点
转杯纺纱机是什么? 转杯纺纱机
转杯纺纱
牵伸、加捻、 卷绕成形…..
制成筒子
并条机加
工好的熟条 转杯纺纱机,可以等同环锭纺的粗纱、细纱、络筒的工作
环锭纺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特点:
①加捻和卷绕不分 (同时由锭子、钢领、钢丝圈完成) ②成纱结构紧密,强度较高。 ③适纺不同线密度的纱线(细纱机牵伸范围大). 存在的问题: ①受钢丝圈和纱线张力的制约 ②气圈稳定性的影响。 ③产量很难大幅度提高。
纺纱器 纺纱器
纺纱器元件
纺纱器
分梳辊 转杯
转杯纺纱机工艺
转杯纺纱机工艺
1、喂入条子定量
根据所纺原料品种、纤维线密度和长度以及纺纱线密 度来决定。
2、转杯规格和速度
转杯规格:转杯直径、转杯形式、凝聚槽形状
(1)转杯直径:28mm~66mm (2)转杯速度:40000~150000r/min ▪速度高时配置小直径转杯,速度低时配置大直径转杯。 ▪纤维长度长时,采用大直径转杯,纤维长度短时,采用小直 径转杯。
①喂给喇叭口作用:使棉条在进入握持机构之前受到必要的 整理和压缩。
②喂给罗拉、喂给板作用:握持并积极向前输送纤维条。
纺纱器的重要组成--分梳辊

环锭纺纱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环锭纺纱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论 文PAPER纺纱是纺织产业链的第一道工序,其产品质量档次、生产效率与加工成本在整个产业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随着纺织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在纺纱生产中普遍采用两类纺纱技术,一种是环锭纺文|赵亮 厉勇 李杰 张剑锋 王丽丽环锭纺纱技术的发展与创新近几年来,环锭纺纱技术通过不断改进与技术创新,在多种纺纱技术共同发展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紧密纺纱与复合纺纱技术显著提升了环锭纺纱线品质档次,并扩宽了环锭纺纱线的应用领域,是对环锭纺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采用带自动落纱的环锭细纱长机与细络联合机是环锭纺技术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要使环锭细纱机实现优质高产、效益最佳,选好主机是基础,配好器材专件是关键。

关键词:环锭纺 紧密纺 复合纺 低扭矩纺 发展 创新纱技术,从发明到应用已有100多年历史。

另一种是新型纺纱技术,如转杯纺、喷气纺、喷气涡流纺等,由于其成纱机理、成纱结构不同于环锭纺,并在纺纱工序缩短、劳动用工减少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故近期得到快速发展,用新型纺纱技术生产的各类纱线比重逐年有较大增加。

但从总体分析,目前用环锭纺纱机生产的纱线仍占主导地位,国内外90%短纤纱线是在环锭纺纱机上加工生产的。

前言1环锭纺纱技术的发展跨入2l 世纪以来,随着纺纱技术的不断进步,环锭纺纱技术不但在纺纱方法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与改进,而且在纺纱技术装备上运用高科技手段在智能化、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等方面也有重大创新,环锭纺纱技术正以崭新的面貌展示在纺纱领域,主要反映在以下5个方面。

(1)紧密纺技术(又称集聚纺)的研发成功与投入生产,标志着环锭纺纱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用紧密纺技术生产的纱线在可纺支数与品质方面比传统环锭纺及新型纺纱均具有明显优势。

(2)在环锭细纱机上采用多种形式复合纺纱技术,使环锭纺纱线不仅呈现原料、色泽多元化,而且形态结构多样化,进一步拓宽了环锭纺生产纱线的应用领域。

(3)围绕减少纺纱用工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环锭细纱机上广泛应用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新技术,在国外带自动落纱细纱长车及细络联已得到广泛应用,在国内带集体络纱的细纱长机也取得长足进步,正在逐步推广应用,并正在向细络联与粗细联延伸,实现纺纱工序的连续化。

环锭细纱机的技术进步

环锭细纱机的技术进步

环锭细纱机的技术进步内容摘要:当代环锭细纱机在牵伸加压形式、卷捻技术、传动方式、长车和细络联以及紧密纺纱技术等有了很大的发展,已形成了高科技的环锭纺纱机。

本文对上述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关键词伸形式钢领钢丝圈高速锭子变频调速紧密纺纱技术目前全世界约有1.7亿枚棉纺环锭细纱机,800万头转杯纺,其它新型纺纱如喷气纺、涡流纺等容量很少。

但转杯纱产量占全部纱线市场的42%,环锭纱占56%,其它如喷气纺占2%。

环锭纺是传统纺纱方法,工艺技术十分成熟,是纺纱生产中占比例最大、又十分重要的纺纱方式。

新型纺纱技术虽然生产效率高、工艺流程短,品种、纱支适应性好,但成纱结构及性能不如环锭纱,所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能完全取代环锭纱,因此,环锭纺仍然是现代纺纱生产中最主要的纺纱方式。

在20世纪后半期,环锭纺纱技术有很大进步,细纱机锭速达到25000转/分,一台细纱机锭数已发展到1400锭,牵伸倍数230倍左右,在牵伸形式、加压、锭子、钢领钢丝圈、吸棉、纱管、胶辊、胶圈、传动技术等方面都有了很大发展,在细纱与自动络纱联合技术上也有了新的突破,有不少机型都形成了细络联。

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机型有瑞士立达公司、德国绪森公司、意大利马佐里公司及以德国青泽公司生产的各种新型环锭细纱机,在高速、高效、节能、机电一体化及自动控制自动化方面都已达到很高水平。

1999年巴黎展览会上,瑞士立达、德国绪森等公司展出了紧密纺环锭细纱机,这是环锭纺纱技术新的突破,紧密环锭纺纱技术是在细纱牵伸区以外,增加了凝聚细纱须条的机构,消除了加捻三角区,成纱质量更为优越:减少了细纱毛羽,提高细纱强力,改善了细纱条干,为下游工序提高织物质量,减少上浆负担、取消烧毛等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细纱制成率提高,飞花减少,对提高经济效益及改善生产环境都有明显作用。

我国FA500系列环锭细纱机,在贯彻重加压,强控制、大牵伸的工艺路线上,吸收了国外先进环锭细纱机的经验及特点,结合我国国情进行较大改进,结构比较合理,制造精度有所提高,设备运转可靠性、稳定性也有进一步提高,适纺性能强,纺纱质量进一步提高。

环锭纺纱——精选推荐

环锭纺纱——精选推荐

环锭纺纱新技术——紧密纺(上)秦贞俊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棉纺织专业委员会当代环锭纺纱在短纤维纺纱体系中占有十分主要的地位,即使在20世纪后20年许多新型纺纱技术已有了很大发展,像转杯纺、喷气枋等新型纺纱体系统具有速度高,产量高及生产费用少的特点。

比环锭纱好,如毛羽、纱疵及条干均匀度等,但所生产纱线的特性在一些方面远不如环锭纱如单纱强力,手感等方面。

一、近期紧密纱环锭纱的研究与开发,使纱线质量得到很大改进,紧密环锭纱的毛羽显著减少,细纱强力进一步提高,断裂伸长率也得到改进,十分有利於生态环境的改进(飞花少),耐磨度提高,手感好及具有理想的纱线结构等。

紧密纺环锭纺纱技术展示了许多优势。

在传统的环锭纺中,从前罗拉钳口线引出的纤维受到加捻,加捻点与前罗拉钳口之间形成纺纱加捻三角区,加捻三角区的外侧纤维承受较大的张力,中间的纤维承受的张力较小。

大部分纤维会加捻成纱,而部分纤维会形成纱线毛羽及飞花。

新型紧密纺环锭纺纱体系,使处於罗拉钳口与加捻点之间三角区的纤维受到控制,从前罗拉钳口引出的纤维束在牵伸区完成牵伸后,受到设在三角区负压的凝聚,在负压凝聚力的作用下,使纤维受控到达加捻点进行加捻,因此,纺纱三角区基本不存在,使所有纺纱三角区中的纤维被凝聚全部被纺成纱。

在普通环锭细纱机中,如图1所示,在离开前罗拉钳口线之前,牵伸区中的纤维束宽度为B,它取决许多因素如纺纱支数,粗纱捻度及牵伸状况。

假如纤维须条离开前罗拉钳口线即开始加捻,对於特定的纱线即一定的纱支并伸直的纤维束,纺纱三角区宽度大小主要取决於卷绕张力P,纺纱三角区b与卷绕张力P成反比,这个关系表明:纺纱三角区的宽度小於喂入须条的宽度,三角区边缘的纤维与纱体连接差的纤维,一端伸在纱体外而另一端被捻入纱体中或者出现不被捻入纱体的情况,由此会产生飞花及纱线毛羽。

与普通环锭纺相反,在紧密环锭纺中,纤维受负压气流的作用,在离开主牵伸区前罗拉钳口的会出现凝聚现象。

《新型纺纱技术》ppt课件

《新型纺纱技术》ppt课件

的强力高于同细度单纱,甚至优于同细度股线;另外由于短纤维须条被长丝
较好地包缠,使得纱线外表的毛羽较少著提高。
2、经济效益的提高
赛络菲尔纺纱技术是将牵伸、并合、加捻、卷绕成形在细纱机上一次完成,
与传统股线消费工艺流程相比,省去了并线和捻线工序,缩短了纺纱所用的
.
塞络菲尔纺
四、赛络菲尔纺的运用
多用于消费轻薄毛型织物,特别是在职业装的 消费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可以提高职业装的外表 平整度,改善其易护理和免烫抗皱性能,甚至实 现毛纺面料的机可洗。
.
嵌入式复合纺纱
一、嵌入式复合纺纱的原理
该技术中心的创新原理是建立了3个加 捻三角区。与原环锭纺纱技术只需一个三 角区有极大的不同,它可以大大缩短浮游 纤维的握持间隔。经过对环锭纺纱中各个 纱线做受力分析发现,在现有的环锭纺纱 过程中,只需一个加捻三角区,各根纤维 都必需可以接受较大的力量 ,纺纱过程才 可以进展。建立3个加捻三角区,在三角区 中建立长丝嵌入式系统定位的运转方式 , 在加捻区内用长丝来提供成纱的足够强力, 其他的纤维那么几乎不用受力 (图l所 示)。
.
嵌入式复合纺纱
嵌入式复合纺纱经过系统定位技术合理配置两根长丝与 两束短纤维须条在前钳口线的位置,使纺纱过程中长丝不 仅对成纱有加强作用,而且可以稳定有效地对加捻成纱过 程中的纤维须条进展加强。长丝首先对短纤维须条进展包 缠加强,然后再与另一包缠加强的纱线须条进展包缠,所 以短纤维在成纱过程中被有效地嵌入到成纱主体中。并且 长丝分布在最外围,有效地分担了大部分纺纱张力,使纤 维须条分担的纺纱张力大幅度降低,因此提高了短纤维须条 的纺纱性能。
.
赛络纺
二、赛络纺处置的问题
1、条干的改善 赛络纺由双根粗纱喂入,在牵伸区并合,所以条干粗细节均有 不同程度的改善 2、毛羽的改善 在纺纱三角区单纱先细微加捻,并和后再加捻须条在主加捻点 处已变成圆柱体,有利于纤维端缠入纱体 3、强力的添加 须条在前罗拉输出处有个三角形加捻区,须条受张力作用捻合 在一同,构成类似股线的双中心纱条,在受力时,两个须条相 互挤压,使纤维间不易滑脱,且毛羽低,纤维利用率高,因此 强力大

纺纱新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纺纱新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纺纱新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摘要探讨纺纱新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分析了近年来环锭纺纱新技术和新型纺纱新技术的发展现状,综述了环锭纺、转杯纺和喷气涡流纺在纺纱方法、自动化智能化以及器材与专件等方面的进展,展望了纺纱新技术在全流程连续化、短流程、节能降耗、提高纺纱速度等方面的发展趋势,介绍了梳并联、细纱自动接头、超大牵伸、节能集聚纺、多级气圈、双分梳转杯纺和离心纺等新技术,并给出了对未来纺纱技术的预期。

认为:加强纺纱理论研究是纺纱新技术发展的基础,多学科特别是信息学科与纺纱结合将为纺织行业进步提供强大动力,螺旋式发展模式是纺纱新技术进步的特征。

关键词纺纱新技术;环锭纺;新型纺纱;智能化;短流程;节能纺纱活动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推进而发展。

回顾纺纱技术的发展历程,离不开开松、梳理、牵伸和加捻四大原理,目前纺纱技术也基本没有完全突破这些原理,只是在实现方式上有所区别或者在细节方面有所丰富。

从动力驱动和控制技术的角度来看,由于蒸汽机、电动机、变频技术和伺服电机等的应用,极大提高了纺纱效率和成纱质量的稳定性。

当前的纺纱产业界,环锭纺仍占主导地位,而转杯纺和喷气涡流纺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新型纺纱中的主力军。

环锭纺的发展出现了集聚纺、低扭矩纺、全聚纺、聚纤纺、赛络纺和数码纺等,而新型纺纱技术中出现了静电纺、转杯纺、摩擦纺、喷气涡流纺、自捻纺和离心纺等新方法。

本文分别就环锭纺纱与新型纺纱两种体系来分析近年来纺纱新技术的进展,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1纺纱新技术的进展1.1环锭纺纱新技术的发展现状迄今为止,环锭纺依然是纺纱技术应用的主体,其优点和不足均非常明显。

环锭纺的优势体现在成纱结构合理、适纺号数范围广等方面,尤其是在特细号纱领域。

其缺点是工序长、纺纱速度受限、卷装尺寸受限、用工相对较多。

以下从3方面阐述环锭纺新技术的发展。

1.1.1环锭纺的改良技术近年来,集聚纺、低扭矩纺(假捻纺)、柔洁纺、复合纺和数码纺等技术的涌现和应用,使环锭纺纱技术得以进步与改良,成纱质量得到提高与改善。

第六章环锭纺纱新技术

第六章环锭纺纱新技术
3. 特点 (5) 吸风槽和须条运动方向成一倾斜角 度,这样被集聚的须条可以绕其自身轴 线转动,保证纤维头端完全卷入须条。 (6) 集聚作用直抵输出罗拉钳口线,加 捻三角区可减至最小。
第四节 集聚纺纱
二. 集聚纺纱工艺原理与类型 (二)B型集聚纺纱
1. 代表 德国青泽(Zinser)公司
COMPACT3 2. 集聚装置 带孔皮圈、一对输出罗拉
A型集聚纺中纤维束的集聚
A型集聚纺原理示意图
A型集聚纺滚筒罗拉
A型集聚纺滚筒罗拉
第四节 集聚纺纱
二. 集聚纺纱工艺原理与类型 (一)A型集聚纺纱
3. 特点 (1) 在31至32区域内滚筒罗拉借助空气 负压对纤维进行集聚。 (2) 可纺纤维的最短长度,即皮圈控制 钳口线R到前罗拉钳口线3-31之间的距离, 受到滚筒罗拉直径的限制。
成纱断裂强度高,耐磨性好,毛羽少。
第四节 集聚纺纱
一. 集聚纺纱技术的产生背景 (一)传统环锭纺纱技术的缺陷
加捻三角区不可能聚拢喂给的所有纤 维,许多边缘纤维或者散失掉,或者以 毛羽形式从纱体中突出,对成纱强度贡 献很小,而且影响成纱条干。
传统环锭纺纱线的形成
第四节 集聚纺纱
一. 集聚纺纱技术的产生背景 (二)集聚纺纱技术的产生
第四节 集聚纺纱
三. 成纱结构与性能 (二)成纱性能
5. 加工性能 (3) 比同规格普通环锭纱节省化学浆料 50%。 (4) 整经断头率比同规格普通环锭纱低 30%。
The End
距离平行喂入,在前罗拉钳口下游汇合, 加捻成纱。
赛络菲尔纺纱工艺原理
第二节 赛络菲尔纺纱
二. 成纱结构与性能 (一)成纱结构
短纤维须条与长丝抗弯刚度和抗扭刚 度不同,造成两者在成纱结构中位置分 布有差异,长丝呈螺旋状包覆在短纤维 须条外。

采用环锭纺纱新技术开发新颖色纺纱

采用环锭纺纱新技术开发新颖色纺纱

采用环锭纺纱新技术开发新颖色纺纱吴爱儿;程四新;王利清【摘要】采用环锭纺纱新技术开发色纺纱新产品.改变传统色纺纱仅仅依靠颜色、原料变化,更多的是色纺纱纱线结构变化、组合.文章分析了色纺AB纱、色纺ab 纱、紧密赛络纺技术生产色纺纱、色纺竹节纱、粉尘纱、点子纱、色纺段彩纺、色纺隆纹纱等8种纱生产的原理、纱线风格及应用,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对色、质量控制等注意事项.【期刊名称】《现代纺织技术》【年(卷),期】2014(022)002【总页数】3页(P22-24)【关键词】色纺纱;环锭纺;新技术;纺纱原理;纱线风格;应用【作者】吴爱儿;程四新;王利清【作者单位】百隆东方股份公司,浙江宁波315040;百隆东方股份公司,浙江宁波315040;百隆东方股份公司,浙江宁波315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104.70 引言目前,虽然新型纺纱技术发展较快,但环锭纺纱仍占主导地位,80%以上的纱线在环锭纺上生产,色纺纱也不例外[1-4],利用环锭纺新技术开发新型色纺纱线,提高产品附加值。

下面介绍百隆东方股份公司近几年来用环锭纺技术开发生产的新色纺型纱线。

1 产品介绍1.1 赛络纺技术生产的色纺AB纱1.1.1 纺纱方法:由两根粗纱间隔一定距离喂入同一细纱牵伸区域,在细纱前罗拉输出,在钢丝圈的带动下对合股的须条进行加捻[5]。

由于捻度的传递使单纱须条也有少量的同捻向捻度,但主要的捻度还是分布在合股的纱线上,这与常规两根纱线并线加捻的捻向有本质的区别。

1.1.2 纱线风格及应用用赛络纺技术生产的色纺AB纱织成布面呈现细致、均匀、整洁且平整的外观。

由于其强力、条干和毛羽等核心指标优于传统环锭色纺纱线,可用于某些高品质面料的生产用纱。

1.1.3 生产要点a)细纱机的导纱横动装置改为固定导纱;b)质量控制:两根粗纱之间的距离影响成纱的毛羽、强力,距离过大易引起前钳口须条的断头;故要控制在6mm以内,此外操作工需注意纺制过程中单根粗纱断裂后仍在纺纱的现象;c)对色要求:如两根不同颜色粗纱喂入,要注意色差控制。

环锭纺纱新技术

环锭纺纱新技术
露芯 。
1 A
2 赛络纺
和传统的纺纱不同的是 ,赛络纺是双粗纱平
行 喂 入 ,两 股 须 条 在 细 纱 机 上牵 伸 区 内互 不 干
涉,一直到出前箝 口后才汇合一起 。见罔二() 1。
在 汇 合 之 前 两 股 须 条 分 别 在加 捻 力 的 作 用 下 捻 。 当两 股带有 一 定捻 度 的纤 维 束 汇合 后将在 纺
包 芯纱 6 。
说说 我 的看 法 。

环 锭 纺 纱 新 技 术
1包 芯纱
在环 锭 细 纱 机 上生 产 包 : ,大都 是 囚弹 芷纱 .
性纱 而起 的。让 纱线 有 弹性 的力‘ 有好 多 。但不 法
很 明显采用 这样 的装 置虽 然可 以达到 包芯 的 效 果 ,但 要 有 良好 的包 芯 效 果 还 需 1艺 的 配
调 整 长 丝 和 纤 维 须 条 的位 置 和 张 力 .可 以
产 生 不 同 的包缠 方 法 ,或长 丝 和 纤 维相 互包 缠 ,
打破 ,在纺 纱 张 力的作 用下 B O须 条纱 线将 向右 偏移 到 B E位 置 _ ,在移 动过程 中 ,具 有一 定 张 _ I
或长 丝包缠纤 维 ,或 者纤 维包 缠长 丝 。在纺 制纤
间有 一个 _角 区( 『 ) 随着纺 纱 的进 行 ,长 二 见冬 1 。
囤 二 | 群络 纺 1 ) 1粗纱须条 2 前集合器
丝呈螺旋 状地包 复在羊 毛纤 维的外 1 。长丝乖 j 6 = 『 ¨毛
3 前罗拉
4 纱 线
纤 维 都 有… 定 的 捻 度 。 m于 纱 线 中有 长丝 的存 一 在 ,纱线 的强力和仲 长明显增加 ,还有 闪色效. 。

新型纺纱 考试必备 吐血整理 第六章题库

新型纺纱 考试必备 吐血整理 第六章题库

一单选题1. 目前常用紧密纺纱机主要有A.纺纱杯B.尘笼C.钢丝圈D.气流2. 紧密纺技术消除了()这个传统环锭纺纱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A.加捻三角区B.罗拉牵伸C.皮辊加压D.气圈(A六127)3. 紧密纺可以使纤维先紧密集聚,再加捻卷绕,并使()传递直接延伸到前钳口线,消灭了无控制区,显著提高了纱线的品质和性能。

(A,六127)A.加捻B.牵伸C.卷绕D.喂入4. 紧密纺可以使纤维先紧密集聚,再加捻卷绕,并使加捻传递直接延伸到(),消灭了无控制区,显著提高了纱线的品质和性能。

(B,六127)A.筒管B.前钳口线C.钢丝圈D.喂入喇叭5. 紧密纺纱基本消除了传统环锭纺纱的加捻三角区,因此所纺纱线表面光洁,()大幅度减少。

A. 毛羽B.纱疵C. 粗节D. 细节(A六127)6. 紧密纺技术的另一个特点是纱线强力()A.不变B.减少C. 稳定D. 增加(D六127)5. 赛络纺纱是在细纱机上喂入两根保持()的粗纱,经牵伸后由前罗拉输出。

A. 垂直B.一定间距C. 重合D. 一定角度(B六131)6. 赛络复合纱结构紧密、表面纤维排列整齐,外观光洁,()大幅度减少。

A. 毛羽B.纱疵C. 粗节D. 细节(A六132)7. 与常规环锭纺纱工艺相比,赛络纺纱粗纱定量()。

A.偏重掌握B.偏轻掌握C. 保持一致D. 关系不大(B六132)8. 与常规环锭纺纱工艺相比,赛络纺纱粗纱捻度要()。

A.偏大掌握B.偏小掌握C. 相同D. 关系不大(A六132)9. 赛络纺细纱工序的工艺原则是()加压、大隔距、低速度、中钳口隔距、适当捻度、大后区牵伸等。

A. 重B. 轻C. 零D. 交替(A六132)10. 赛络纺细纱工序的工艺原则是重加压、()隔距、低速度、中钳口隔距、适当捻度、大后区牵伸等。

A. 大B. 小C. 零D. 中(A六132)11. 赛络纺细纱工序的工艺原则是重加压、大隔距、()速度、中钳口隔距、适当捻度、大后区牵伸等。

新型纺纱技术的发展与传统环锭纺纱技术的进步

新型纺纱技术的发展与传统环锭纺纱技术的进步
纺 赛 络 纺 (S i r o
、 、
在 纺 纱 过 程 中进

涡流纺

摩 擦 纺 等 均 已 投 入 工 业 化生 产
目前
欧美国家

长 丝 与 短 纤 复 合 纺 纱 等技 术
n

如 包芯
把 发 展 新 型 纺 纱 视 为 纺 纱加 工 技 术进 步 的 重 要 标 志 如 美
国从 2 0 世 纪 9 0 年 代 起 就 大 幅 度 压 缩 环 锭 纺 杯纺
工省 、成本 低的 优势 。
( )纱 线的 耐摩性 优 于环锭 纱 5
因为喷 气纱 、 气涡 流纱 均有 纱芯和 外 包纤维 两部 分 喷 组成 , 条表 面包 有 不规 则的缠 绕纤 维 ,不 易解体 , 纱 纱 且 线表 面摩擦 系数大 , 在织 物 中纱 与纱之 间的 抱合 良好 ,不
装科枝 有 限 公 司
主要从 事纺织
艺 设 备 研 究 与产 品 开 发


的位 置

欧 美 国 家快 速 发 展 各 类 新 型 纺 纱

是 因为 与
72
纺织导报
C h in
a
T e x t ile L e
a
de
r

2 0 0 8 No

6
重庆维普
传统的环 锭纺 纱 比较具 有工 序短 、 产效率 高 、 生 质量优 、 用
2

并 已形 成 以 下特 点


新 型 纺 纱 的技 术 优 势 和 产 品 的 发展
发展新 型 纺纱是近

( 1 ) 以高 的 纺纱 速 度
效率

纺纱工艺与装备ch7

纺纱工艺与装备ch7

粗纱喂入
2. 筒管支持器
• 老机:上支下托式塑料支持器, 回转灵活,但易磨损、轧煞。 • 新机:吊锭器
芯杆4被弹簧5压着而保持与转位齿圈3接触; 推动滑盘1上移,即推动了撑牙2和齿圈上移。 当齿圈3滑出导条时,撑牙圈2的锯齿继续滑入 3的齿间而推动齿圈转动45º ;滑盘1在弹簧力 和重力作用下复位,齿圈3因其定位齿间与齿 槽已作交替,使芯杆4有高、低两个位置。当 芯杆4处于低位时,撑爪7搁在圆销8上;当芯 杆4处于高位时,撑杆7脱离圆销8,并因自重 而收拢,粗纱管失去支撑而可卸下。
机架结构紧凑、稳固、机械运转平稳,能适应多种升降动程; 牵伸部件采用高精度罗拉和细齿中罗拉,以适应纺制高支纱和提高 成纱质量;车头传动系统采用高强度平皮带传动主轴,传入车头的 高速部分用同步带传动,噪音低,齿轮采用滴油润滑;采用可编程 控技术和变频技术,锭子转速可根据需要任意数字设定十段速度, 以满足纺纱过程中大中小的变速的要求。
压掌压在粗纱面上,阻止筒管超转。
3. 横动装置
• 内齿轮行星式横动装置 • 横动长杆上装着导纱喇叭 口,引导粗纱作缓慢横向 往复移动,以分散粗纱在 皮辊上的接触位置,防止 皮辊(皮圈)表面磨损集 中在一处。
二、牵伸机构
组成:牵伸装置、加压装置、牵伸齿轮传 动系统 • 影响纱强、条干、断头率 • 从效率、经济性要求:牵伸比大 • 从纱线质量要求:牵伸比小
第六章 细纱机
Chapter 6 Ring Spinning Frame
6-1 概述
一、细纱机的任务
• 牵伸:将粗纱抽长拉细成所需细度的须条
• 加捻:将须条加捻成有一定捻度的细纱
• 卷绕:将细纱绕成一定卷装,供贮存、运 输和进一步加工之用。
Rieter 环锭纺纱机

环锭细纱机的技术进步与创新

环锭细纱机的技术进步与创新

环锭细纱机的技术进步与创新章友鹤;赵连英【摘要】文章从4个方面简析环锭纺技术进步的特点,指出在今后纺纱领域中环锭纺与各种新型纺纱技术将处于长期共存、优势互补的格局。

%The paper briefly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ring-spinning technology from four aspects and points out that in future spinning production, ring-spinning technology and other new spinning technologies will co-exist and complement with each other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期刊名称】《纺织导报》【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6页(P52-57)【关键词】环锭纺;优势;弊端;技术进步;亮点【作者】章友鹤;赵连英【作者单位】浙江省新型纺织品研发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纺织工程学会棉纺专业委员会【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103.231纺纱是纺织产业链的第一道工序,其产品质量档次、生产效率与加工成本在整个产业链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故国内外对纺纱技术的发展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都十分重视。

随着纺纱技术的进步与创新,目前在纺纱生产中已用了两种纺纱技术,一种是环锭纺纱技术,另一种是新型纺纱技术,已普遍应用的主要是转杯纺、喷气纺与喷气涡流纺技术等。

新型纺纱与环锭纺纱相比具有纺纱工序短、自动化程度高、劳动用工及能耗省等优势,故近年来在国内得到一定发展。

但从总体分析:目前纱线总产量中环锭纺纱仍居主导地位,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全国纱线产量中环锭纺纱占85%,新型纺纱只占15%份额。

在浙江省虽然近几年来新型纺纱产能发展速度较快,但从纺纱生产量中环锭纺纱线仍占80%以上,新型纺纱线占20%左右。

新型纺纱技术

新型纺纱技术
具有较低的运行费用。
b
6
(3)品种适应广
涡流一般可纺10 tex以下的纯棉纱,涤/棉及 化纤混纺纱,并可纺包芯纱、彩色纱、花式纱。
b
7
(4)产品有特色
涡流纺其纱线是由包缠纤维和芯纤维所组成 的一种双重结构纱,外观光洁,纱线的毛羽可 减少3/4,3mm以上的近乎为0;具有优越的吸汗、 速干、透气性,因而其产品抗起毛起球性好 (可提高30%);耐磨性、染色性佳,可广泛用
b
24
从以上紧密纱的特点可以看出它是一种与 众不同的高品质纱。由于它的优良特性给纺 纱、准备、织造、印染等一系列后道加工带 来了工艺创新,降低了后加工流程和成本, 尤其是减少了浆纱和烧毛对环境造成的工业 污染。
b
25
总之,紧密纺纱技术是目前环锭细纱机关键的重 要技术进步。纱线质量及生产费用等方面的优势,将 使紧密环锭纺纱技术不但本身具有高档产品的特征, 而且将逐步取代传统环锭纺纱技术,使纺织工业及时 装工业具有更开阔的产品开发空间,使服装设计可以 从紧密纱纺纱到最终产品进行一系列的设计,这种独 特的生产优势,一方面提高了产品档次,另一方面也 考虑了产品的经济性、生态环境特性、创新性及独特 性等。现在,紧密纱在市场上的售价比传统环锭纱每公 斤高1-3.5美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更重要的是消费 者非常欢迎。因此,紧密纺纱技术将得到快速发展。
▪ 采用“多梳少打,以梳代打,少落快喂” 的工艺路线,尽量减少开松对纤维的损伤。 适当降低各打手速度,一般A036打手速度 不高于550r/min,A076C打手速度不高于 950 r/min。同时增加风扇速度与打手速度 之比,保证棉流顺利输送,减少棉结。
b
10
(2)梳棉工艺
▪ 为减少纤维损伤,梳棉采用:“轻定量、低速度、 大隔距、小张力”工艺原则,以使纤维得到充分 梳理和良好转移。针布的选用应考虑强化梳理、 转移、减少棉结和纤维损伤,达到提高针布间的 分梳、转移能力,使纤维在梳理过程中获得最佳 的梳理质量。适当提高刺辊速度,增强刺辊和开 松梳理作用,同时提高刺辊纤维向锡林的转移能 力,达到减少棉结和改善成纱条干的效果。适当 增加锡林与道夫间速比,实现快转移,可明显提 高生条的纤维伸直度,减少纤维弯钩的产生,改 善涡流纺纱质量。

现代环锭细纱机的技术创新

现代环锭细纱机的技术创新

更多锭数的长车.集体落纱,紧密纺 细络联等技
术 的应 用 . 使环 锭细 纱机 的装备 技术 在高 速 效 , 高
节能 、 电一 体化 及控 制 自动化 方面达 到 空前 的水 机 平 。从 2 0 0 6年 1 0月在 北京 举办 的 中国 国际纺 机展 上就 可 以看 出 . 国产新 型环 锭细 纱机在 新产 品研 发
提 高 .环 锭细 纱机 的纺纱 工艺 速度 已达 到锭 速 2万
1 模块化的环锭细纱机
传统环 锭细 纱机 的设计 和制造 装配 , 限定 了设
mn i 以上 . 纱质 量 细 纱断 头 . 成 毛羽 与用 工均达 到 较高水 平 。随着科 学技 术 的 日新 月异 . 自动化 在
技 术 、微 电子技术 、智能化 技术 ,模 块 化技 术等领
12 0
纺 织 导 报 C i e t e d r 2 0 o 9 h aT x l L a e . 0 7N . n i e
维普资讯
纺 纱 技 7 f t

技 术创 新和 进步 , 为用 户 的个 性 化需 求和 产 品的升 级 换代 创造 了条 件 。
细纱 机 同时要 提供 报 警和联 机 网络接 口控 制 。
1 h ri l nay e elts e eo me t f ] ea t ea l z st e t v l p n so c h a d mod r n p nnn e hn l g r f o u a e nr g s i ig tc o o yi t mso d lr i ne m d sg d ii g y tm, o e s ci na s mb i ga da t e in, rvn s se wh l— e t s e ln uomai o to da s ic s e ef tr o n tcc n r l n l a od s u s st uu e h d v l p n r n f ngs i n n r me e eo i gte do r i p n i gfa .

环锭纺纱的原理

环锭纺纱的原理

环锭纺纱的原理环锭纺纱是目前应用广泛的纺纱技术之一。

它采用了一种独特的结构,可以高效生产纤维成纱。

本文将详细介绍环锭纺纱的工作原理。

概述环锭纺纱是一种摩擦纺纱技术,它不需要拉伸纤维。

相反,它的绳环旋转并将纤维拉进锭上,形成纱线。

该技术的优点是可以处理各种纤维类型,并且生产过程非常高效。

由于它的简单性和可靠性,环锭纺纱被广泛应用于纺织工业。

下面将详细介绍环锭纺纱的原理。

工作原理环锭纺纱机的主要构成部分包括纱锭、绳环、供纱器、卷绕器和马达。

纱锭是一根金属棒,上面有一个圆形的凸轮,称为锭头。

绳环则是一个光滑的小金属圆环,用于将纤维拉入锭头。

供纱器具有进给和张力系统,用于把纤维从纱锭上提供到绳环中。

卷绕器则收集绳环中形成的纱线。

马达提供动力,配合其他系统协同工作。

纺纱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进料、拉伸、细化和卷绕。

下面将详细说明这些阶段的工作原理。

阶段一:进料进料是将纤维送入供纱器的过程。

这通常是从纱锭上引导纤维的过程。

在此阶段,绳环保持相对静止,纤维则进入绳环,之后流入纱锭上的空槽中。

阶段二:拉伸一旦纤维进入槽中,绳环就开始旋转并拉伸纤维。

它的加速度和速度可以根据所使用纤维的类型和特性进行调整。

拉伸的长度通常是根据纤维类型和细度确定的。

这个过程产生了相当高的摩擦力,这有助于将纤维牢固地拉入锭上。

阶段三:细化在第二阶段,拉伸后的纤维被送到了锭头的等离子体。

这个过程继续拉伸纤维,直到它达到所需的细度和强度。

细化过程也涉及调整马达的速度,以便在不同的纤维长度和细度下达到最佳效果。

阶段四:卷绕最后一个阶段是将纱线从纱锭上缠绕到卷绕器中。

这个过程需要在绳环和卷绕器之间设置一个张力控制系统。

通过控制这个张力系统,可以保证纱线的牢固性,并防止出现断纱情况。

结论环锭纺纱技术非常简单,可以高效生产各种类型的纤维。

这是一个基于摩擦原理的技术,不需要拉伸纤维,因此不会对纤维造成损害。

尽管它有一些限制,例如它的工作速度较慢,但环锭纺纱技术仍然被纺织行业广泛应用,可以生产出高品质的织物。

环锭纺纱技术的发展

环锭纺纱技术的发展

环锭纺纱技术的发展在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之后,环锭纺纱的生产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于产品品种的适应能力也越来越好,应用范围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生产纱支从5-300tex都可以在环锭纺纱机上进行加工。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环锭纺纱技术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通过与高科技的结合,使得环锭纺纱技术在自动化、智能化等方面也有了重要的创新突破,环锭纺纱技术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众人面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引入复合纺纱技术,将其与环锭细纱机相结合,使得产品呈现原料和色泽的多元化,通过复合纺纱技术,产品品种和形态结构变化多样,大大增加了环锭纺纱技术的应用范畴如赛络纺、缎彩纱、包芯纱等。

(2)紧密纺纱,也被叫做集聚纺,这项纺纱技术的研发和投入生产将环锭纺纱技术推上到一个新的阶段,紧密纺是在环锭细纱机牵引装置前增加了一个纤维凝聚区,基本消除了前罗拉至加捻点之间的纺纱加捻三角区。

纤维须条从前罗拉前口输出后,经过各类纤维集聚装置使须条集聚、转动,逐步从扁平带状转为圆柱体,纤维的端头均捻入纱线内,因此成纱非常紧密,纱线外观光洁、毛羽少,所纺纱线无论是在可纺支数还是在产品的质量上都要大大的优于其他的纺纱技术。

(3)为了进一步提高环锭纺纱技术的生产效率,提高纺纱速度,将低纺纱张力技术引入到环锭纺纱中,通过使用新型的高速锭子和小直径刚领来提高环锭纺纱机的速度。

在国外,细纱锭速已经可以达到2.5万r/min,在国内,通过技术改进措施,环锭纺纱机的速度可以提升15%—20%。

(4)为了有效的减少纺纱用工,通过将自动化、智能化的新型技术因素引入到环锭纺纱机中来解决用工的问题,以此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我国目前带自动落沙长车已经达到1800万锭,粗细联达到了90万锭,细络联达到了60万锭。

随着并条等工序链接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全流程自动化将很快出现。

(5)为了进一步提高环锭纺纱机的产品质量,减少生产有瑕疵的纱线,环锭纺纱技术通过积极引入高效优质的纺纱器材,比如罗拉、摇架、钢丝圈等,来提高纺纱的稳定性,减少纱线的不一致性带来的质量问题。

新型纺纱技术的发展与传统环锭纺纱技术的进步

新型纺纱技术的发展与传统环锭纺纱技术的进步

纺纱技术|应用技术Suessen(绪森)公司的依丽纺(Elite)、瑞士Rieter(立达)公司的卡摩纺(Com4)、德国Zinser(青泽)公司(现并入Oerlikon Schlafhorst) — Tex700集聚纺等。

在国内外已批量生产的紧密纺细纱机及紧密纺装置还有:经纬纺机榆次公司生产的1530型、上海二纺机生产的138JCB型、东台马佐里生产的139型、海军4806工厂生产的ZJ1298型、日本Toyota(丰田)EST紧密纺以及瑞士RoCos磁紧密纺等紧密纺细纱机以及宁波韵升集团德昌纺机自主研发的紧密纺装置与江阴华方科技公司生产的紧密纺装置等。

其中经纬纺机榆次公司紧密纺细纱机配置Suessen公司依丽纺装置。

东台马佐里紧密纺细纱机多数是配德昌的紧密纺装置。

纵观已在生产中使用的紧密纺细纱机,虽其型号不一,形式多样,除RoCos磁性紧密纺装置外,都是在加捻三角区采用负压集聚原理,即在前罗拉加装一套控制元件来加强对纤维的控制,其中下罗拉有吸风集聚作用,使须条较紧密地排列,大大减少了传统细纱机中加捻三角区中须条宽度,以利于将须条中的纤维捻卷到纱条中,从而可较大幅度减少成纱中尤其是3 mm以上的有害毛羽。

同时,负压吸风也有利于纤维在加捻卷绕时有一次的伸直机会,使纱线强力得以提高。

从众多使用厂实践证实,在同样半制品的条件下,采用紧密纺细纱比原环锭细纱机成纱毛羽减少80 %左右,强力可提高5 % ~ 10 %。

同时,因纱的条干均匀度改善,纱疵减少,纺纱时断头率降低,使生产效率也可提高10 %左右。

由于紧密纺纱线强力提高,毛羽减少,在后续工序中,整经时断头率可降低30 %,浆纱时可减少上浆率,织造时经纬纱断头率可分别降低50 %与30 %,从而提高布机生产效率。

紧密纺纱线在针织机上加工时,可免去上蜡,减少布面的起毛起球,提高针织物质量。

紧密纺纱技术虽然在国内推广应用时间还较短,但以其独特的纺纱机理、优良的成纱性能、较好的经济回报受到纺纱企业的高度重视,其发展速度将会加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 集聚纺纱
三. 成纱结构与性能 (二)成纱性能 3. 毛羽 与同规格普通环锭纱相比,最多可 减少80%。
第四节 集聚纺纱
三. 成纱结构与性能 (二)成纱性能 4. 条干均匀度 优于同规格普通环锭纱。
第四节 集聚纺纱
三. 成纱结构与性能 (二)成纱性能 5. 加工性能 (1) 细纱断头率比同规格普通环锭纱低 50%。 (2) 同一强度比同规格普通环锭纱捻度 低20% ~ 25%。
第四节 集聚纺纱
代表 德国青泽(Zinser)公司 COMPACT3 2. 集聚装置 带孔皮圈、一对输出罗拉
B型集聚纺中纤维束的集聚
B型集聚纺原理示意图
第四节 集聚纺纱
二. 集聚纺纱工艺原理与类型 (二)B型集聚纺纱 3. 特点 (1) 在H1-H2之间,具有珍珠项链般孔 眼的传送带(皮圈)借助气流的负压对 须条进行集聚。 (2) 集聚纺的牵伸、集聚装置符合目前 的标准,对可加工的纤维没有任何限制。
第六章 环锭纺纱新技术
第一节 赛络纺纱 第二节 赛络菲尔纺纱 第三节 缆型纺纱 第四节 集聚纺纱
第一节 赛络纺纱
一. 工艺过程 将两根粗纱须条保持一定距离平行喂 入同一牵伸机构,在前罗拉钳口下游汇 合,加捻成纱。
赛络纺纱工艺原理
第一节 赛络纺纱
二. 成纱结构与性能 (一)成纱结构 成纱表面纤维排列整齐,纱线结构紧 密,外观光洁。
第四节 集聚纺纱
三. 成纱结构与性能 (一)成纱结构 纱中纤维高度平行,排列紧密,毛羽 大量减少,加螺旋形轻捻时截面呈圆形。
环锭纱与集聚纱
第四节 集聚纺纱
三. 成纱结构与性能 (二)成纱性能 1. 断裂强度 与同规格其他纺纱系统加工的纱线 相比,提高15%。
第四节 集聚纺纱
三. 成纱结构与性能 (二)成纱性能 2. 断裂伸长率 与同规格其他纺纱系统加工的纱线 相比,提高15%。
缆型纺纱工艺原理
缆型纺纱沟槽罗拉
第三节 缆型纺纱
二. 成纱结构与性能 (一)成纱结构 纱中纤维被沟槽罗拉随机分成若干小 股纤维束,这些纤维束带有真捻,捻向 与成纱相同。经加捻的纤维束交替缠绕, 每根纤维都被邻近的纤维束所束缚,使 得纱纤维结合紧密,摩擦力大。
缆型纱与环锭纱
第三节 缆型纺纱
二. 成纱结构与性能 (二)成纱性能 成纱断裂强度高,耐磨性好,毛羽少。
第四节 集聚纺纱
二. 集聚纺纱工艺原理与类型 (一)A型集聚纺纱 3. 特点 (3) 单纤维必须有足够的硬度以防过多 的纤维在集聚过程中被吸风吸走。 (4) 由于上罗拉31和32由滚筒罗拉驱动, 在3-31和3-32之间的须条没有张力牵伸。
第四节 集聚纺纱
二. 集聚纺纱工艺原理与类型 (一)A型集聚纺纱 3. 特点 (5) 吸风槽和须条运动方向成一倾斜角 度,这样被集聚的须条可以绕其自身轴 线转动,保证纤维头端完全卷入须条。 (6) 集聚作用直抵输出罗拉钳口线,加 捻三角区可减至最小。
第四节 集聚纺纱
一. 集聚纺纱技术的产生背景 (一)传统环锭纺纱技术的缺陷 加捻三角区不可能聚拢喂给的所有纤 维,许多边缘纤维或者散失掉,或者以 毛羽形式从纱体中突出,对成纱强度贡 献很小,而且影响成纱条干。
传统环锭纺纱线的形成
第四节 集聚纺纱
一. 集聚纺纱技术的产生背景 (二)集聚纺纱技术的产生 1988年,Ernst Fehrer博士提出使用 柔和的空气作为动力,在牵伸之后、加 捻以前将须条集聚起来,减小加捻三角 区。
第四节 集聚纺纱
三. 成纱结构与性能 (二)成纱性能 5. 加工性能 (3) 比同规格普通环锭纱节省化学浆料 50%。 (4) 整经断头率比同规格普通环锭纱低 30%。
The End
第三节 缆型纺纱
一. 工艺过程 在环锭细纱机上加装一对沟槽罗拉。 粗纱须从前罗拉钳口出来后,沟槽罗拉 将其分割成两股以上的纤维束;这些纤 维束在纺纱加捻力作用下,在沟槽内围 绕自身轴线回转,加上一定的捻度;纤 维束脱离沟槽罗拉后,在结合点处并合, 再加强捻后形成一根类似缆绳的单纱; 最后卷绕纱管上。
第四节 集聚纺纱
二. 集聚纺纱工艺原理与类型 (二)B型集聚纺纱 3. 特点 (5) 在钳口线3-31与4-41之间,可对须 条施以张力牵伸。
第四节 集聚纺纱
二. 集聚纺纱工艺原理与类型 (三)C型集聚纺纱 1. 代表 德国绪森(Suessen)公司 Elite 2. 集聚装置 异形截面吸管、网格套圈、输出加 压皮辊
赛络菲尔纺纱工艺原理
第二节 赛络菲尔纺纱
二. 成纱结构与性能 (一)成纱结构 短纤维须条与长丝抗弯刚度和抗扭刚 度不同,造成两者在成纱结构中位置分 布有差异,长丝呈螺旋状包覆在短纤维 须条外。
第二节 赛络菲尔纺纱
二. 成纱结构与性能 (二)成纱性能 成纱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优于同规 格股线,条干均匀度优于同规格单纱, 毛羽明显减少。
第四节 集聚纺纱
二. 集聚纺纱工艺原理与类型 (三)C型集聚纺纱 3. 特点 (5) 异形管上的倾斜狭槽能够保证集聚 区内的须条绕其自身轴线回转,使纤维 头端完全嵌入须条内。
三种类型集聚纺比较
序号 1 2 3 4 5 6 7 8 集聚作用直达输出钳口 集聚能以倾斜于须条前进的方向进行 集聚和张力牵伸可同时进行 牵伸装置的几何结构允许加工短纤、长纤、生条、熟条、合成纤维及混纺纤维 纤维传送部件 (如带孔眼的钢制滚筒罗拉、 带有珍珠项链般孔眼的皮圈或网格 皮圈)允许加工最小弯曲刚度的合成纤维。 集聚纺纱系统可转换成传统的环锭纺纱系统(反之亦然) 须条的集聚长度(或集聚时间)可以较长 粗纱条有较大的横动位移 特 点 A型 是 是 否 否 否 否 否 是 B型 否 否 是 是 否 是 是 否 C型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第一节 赛络纺纱
二. 成纱结构与性能 (二)成纱性能 成纱断裂强度较高,断裂伸长率较大, 毛羽大幅度减少。
第一节 赛络纺纱
二. 成纱结构与性能 (三)织物性能 与股线织物相比,手感柔软,表面光 洁,透气性好,悬垂性好。
赛络纱与环锭纱质量对比
赛络纱与环锭纱
第二节 赛络菲尔纺纱
一. 工艺过程 将一根粗纱须条与一根长丝保持一定 距离平行喂入,在前罗拉钳口下游汇合, 加捻成纱。
传统环锭纺与集聚纺纱线的形成对比
第四节 集聚纺纱
二. 集聚纺纱工艺原理与类型 (一)A型集聚纺纱 1. 代表 瑞士立达(Rieter)公司 COM4 2. 集聚装置 带孔钢制罗拉
A型集聚纺中纤维束的集聚
A型集聚纺原理示意图
A型集聚纺滚筒罗拉
A型集聚纺滚筒罗拉
第四节 集聚纺纱
二. 集聚纺纱工艺原理与类型 (一)A型集聚纺纱 3. 特点 (1) 在31至32区域内滚筒罗拉借助空气 负压对纤维进行集聚。 (2) 可纺纤维的最短长度,即皮圈控制 钳口线R到前罗拉钳口线3-31之间的距离, 受到滚筒罗拉直径的限制。
C型集聚纺中纤维束的集聚
C型集聚纺原理示意图
第四节 集聚纺纱
二. 集聚纺纱工艺原理与类型 (三)C型集聚纺纱 3. 特点 (1) 在异形管的S1-S4区域,网格皮圈G 借助空气负压对须条进行集聚。 (2) 牵伸、集聚装置符合目前的标准, 对可加工的纤维没有任何限制。
第四节 集聚纺纱
二. 集聚纺纱工艺原理与类型 (三)C型集聚纺纱 3. 特点 (3) 由于集聚效果直达输出罗拉钳口线 S4,加捻三角区可减至最小。 (4)在钳口线3-31和S4之间的集聚区内, 张力牵伸使纤维获得适当的伸直与平行 取向,利于加捻三角区的消除。
第四节 集聚纺纱
二. 集聚纺纱工艺原理与类型 (二)B型集聚纺纱 3. 特点 (3) 加捻三角区没有减小到最理想的程 度,因为在H2与4—41钳口线之间的区 域,已集聚的须条又重新失去了束缚, 从而失去一部分先前已集聚的效果;纤 维越短,不理想的加捻三角区就越严重。
第四节 集聚纺纱
二. 集聚纺纱工艺原理与类型 (二)B型集聚纺纱 3. 特点 (4) 吸风槽不能和须条前进的方向成一 倾斜角度,集聚时须条不能绕其自身轴 线回转,纤维头端不能完全嵌人须条内, 从而影响成纱的毛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