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国际分工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促进作用: • (1) 建立超国家的经济组织,调节相 互的经济贸易政策,促进国际分工的发展; • (2) 制定自由贸易政策、法令,推行 自由贸易,加快国际分工的步伐; • (3) 通过殖民统治,强迫殖民地建立 符合国际分工的经济结构
• (4) 发动商业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 使战败国接受自由贸易政策; • (5) 宣扬比较利益学说,抹煞国际分 工的生产关系 • 延缓作用:制定保护贸易政策,闭关锁国, 会阻碍国际分工的发展;另外,通过建立 关税同盟、共同市场和经济联盟等经济集 团,加强内部分工的做法,也在不同程度 上延缓国际分工的发展。
• (二)比较成本说的主要内容 • 1. 继承和发展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 • 2. 主要观点: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所 有产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 或者不利较小的产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 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 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 都有利。
• 3. 例子(P57) • 4. 李嘉图认为,在资本与劳动力在国际 间不能自由流动的情况下,按照比较成本 理论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可使劳动力配 置更加合理,可增加生产总额,对贸易各 国都有利。其前提是完全的自由贸易。
• 三 赫克谢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说 • 1. 人物介绍 • 2. 对比较利益的发展:①多生产要素代 替单一生产要素;②把国内价值理论扩大 到区域贸易和国际贸易;③古典学派认为 各国劳动生产率及其差异是固定不变的, 而俄林则假定各国的劳动生产率是一样的。
ຫໍສະໝຸດ Baidu
• 3. 三个主要结论: • ① 每个区域或者国家利用它的相对丰富的生产 要素从事商品生产,就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 利用它的相对稀少的生产要素从事商品生产,就 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每个国家在国际分工和 国际贸易体系中生产和输出前面那些种类的商品, 输入后面哪些种类的商品; • ② 区域贸易和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差别, 即各个地区间或者国家间的商品价格不同 • ③ 商品贸易一般趋向于消除工资、地租、利润 等生产要素收入的国际差别,导致国际间商品价 格和要素价格的均等化
• 根据"绝对优势"理论,各国由于存在生产技 术上的差别,以及由此造成的劳动生产率 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这是国际贸易和 国际分工的基础。各国应该集中力量生产 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进口其 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生 产所有产品更有利。
• 4. 例子(P55) • 5. 总结:自由贸易会引起国际分工,国 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者后 天的有利生产条件,他们都可以使一国在 生产上和对外贸易方面处于比其他国家有 利的地位。如果各国按照各自的有利的生 产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 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 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
社会主义国家参与国际分工 区域经济集团出现 垂直型国际分工向水平型国际分工过
从商品领域向服务业领域过渡 分工仍然是资本主义性质
• 总之,战后国际分工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从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已逐步让位于 以现代化工艺、科技为基础的分工;以工 业部门之间的分工逐步让位于工业内部分 工;以非经济集团国家间等省产品的分工 转向以经济集团内部的分工;以工业国与 农矿业间的分工逐步转向不同层次工业部 门的分工;以纵向垂直型分工逐步过渡到 水平型的分工。
• 二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学说 • 1. 亚当斯密简介 • 2. 关于分工利益的论述,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 动生产率 • ① 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熟练程度 • ② 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作业,可以节约 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 • ③ 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工具 • 3. 适用于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 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
• 三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 • (一)比较成本说的产生 • 1815年,“谷物法”出台。《谷物法》所依据的 是重商主义理论,这种理论认为,限制、甚至禁 止外国产品进口、而鼓励本国产品出口,可以增 加本国的收入,保证本国粮食供应。实际的影响 则是: • -谷物法使英国粮价上涨,工人工资提高,生产成 本增加,利润减少,从而工业品竞争力下降; • -导致本国对工业品的有效需求下降,市场萎缩
• (四) 深化阶段(二次大战后) • 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新兴产业出 现、非殖民化过程开始、跨国公司发展,资本输 出发生变化、社会主义国家出现 • 特点: • 1. 分工格局:工业国之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 2. 工业部门内部分工增强 • ① 不同型号、规格产品的专业分工 • ② 零配件和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分工 • ③ 工艺过程的专业化分工
• 二、 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 础 •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然条件对国际分工 的作用正在逐渐减弱。因此,自然条件只 提供国际分工的可能性,不提供现实性, 要把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需要一定的生产 力条件
• 三、 人口、劳动规模和市场制约着国际分工的发展 • (一) 人口分布的不均衡,会使分工和贸易成为一种需 要 • (二) 劳动规模或生产规模,也制约和影响国际分工 • (三) 国际分工的实现还要受制于国际商品市场的规模 • 国际商品交换市场的规模取决于:投入交换的商品数量; 有支付能力的人口密度;交换距离 • 四、 资本国际化是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重要条件 • 五、 国际生产关系决定了国际分工的发展 • 六、 上层建筑可以推进和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 第三节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国际分工和国 际贸易学说介评 •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重商主义、比较利益 学说 •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列昂 惕夫反论
• 一、 重商主义: • 重商主义是资产阶级最初的经济学说。重商主义 者从商业资本的运动出发,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 一形式,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金钱。 认为除了开采金银矿藏以外,只有通过对外贸易 才能增加国内的财富。而国内贸易虽有益处,但 不能增加国内的货币量。他们认为国家为了致富 和防止贫困,必须发展对外贸易,主张国家必须 积极干预经济生活,以保证货币尽量多流入国内 而少流出国外。
• 3.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工,不同 层次的工业部门分工在逐步发展,以工业 国与农业国、矿业国的分工在逐步削弱 • ① 高新加工工业与简单的加工工业分工 • ② 资本技术密集型制成品与劳动密集型 制成品分工 • ③ 资本技术密集型零部件与劳动密集型 零部件分工
• 4. • 5. • 6. 渡 • 7. • 8.
第三章
国际分工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 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史就是一部社会分工 产生、发展的历史。分工是指劳动分工, 即劳动者从事各种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工 作 •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 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是国 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 四、 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 • 分工的发展和深化,带来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如 下变化: • 1. 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超过初级产 品 • 2. 发展中国家出口中的工业制成品增长 • 3. 跨国公司的发展,是中间机械产品的比重提 高 • 4. 服务贸易迅速发展
• 五、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利益 • 整体利益:世界范围内资源合理配置,充分享受分工利 益,福利增加,提高国际社会生产力。 • 当前国际贸易利益的分配 • 六、 国际分工与对外贸易依存度 • 对外贸易依存度: • 国际分工的发展,使各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 • 1. 整个世界的贸易依存度提高 • 2. 国际分工成为各个国家经济运行的必需条件 • 3. 贸易方式多样化
3. 静态分析法(9个假设) ① 两个国家,两种产品 ② 劳动同质 ③ 生产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进行 ④ 没有运输费用 ⑤ 生产要素充分就业,在国内自由流动,在国际上不 能流动 ⑥ 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完全竞争 ⑦ 收入分配没有变化 ⑧ 贸易的方式是易货贸易 ⑨ 技术不变
• 4. 只提出了国际分工的一个依据,未能 揭示出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即,没有考虑影响国际分工的其他要素 • 5. 未能揭示出国际商品交换所依据的规 律,即价值规律的国际内容(混淆了价值 和交换价值,用交换价值代替价值)
• 认为国际贸易的产生就像裁缝不会做靴子, 鞋匠不会缝衣服,而都用自己的产品去交 换自己不擅长生产的东西一样。一个国家 之所以要进口别国的产品,是因为该国的 生产技术处于劣势,自己生产成本太高, 不如购买别国的产品来的便宜。而一国之 所以能向别国出口产品,是因为该国在这 一产品的生产技术上具有绝对优势。
• 二、国际分工发展的阶段 • (一) 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 • 技术:地理大发现、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 过渡 • 分工形式:宗主国和殖民地
• (二) 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 • 技术: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 业;现代工厂制度,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 • 分工特点: • 1. 大机器工业的建立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 (1) 大机器生产使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 (2) 使商品成为征服国外市场的武器 • (3) 运输方式 • (4) 工业本身成为重炮 • 2. 以英国为中心 • 3. 世界市场上交换的商品种类发生了变化
• (三)对比较成本说的评价 • 1. 为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推 动了当时英国资本积累和生产力的发展。 在其影响下,1846年,谷物法被废除了 • 2. 静态均衡的假设,没有考虑经济发展 和制度的变迁(只要能适应一段时间就行 了,干吗要寻找终极真理????)
• • • • • • • • • •
第三节: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 响
• 一、 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发展速度 • 国际分工是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主动力。国际分 工与国际贸易同步发展。 • 二、 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地区分布 • 国际分工处于中心地位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也 占据主要的地位 • 三、 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 19世纪分工的形式和分工的类型以及相应的贸易 地理方向;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分工形式、类型和 贸易地理方向
• (三) 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到二次世界 大战) • 技术:第二次产业革命:电器、运输(巴 拿马运河1913和苏伊士运河1869)、通讯; 垄断代替竞争,资本输出,亚非拉被卷入
• 特点: • 1. 亚非拉国家变为畸形的片面的单一经济,造 成依赖性:一是经济生活对少数几种产品的依赖 性;二是对世界市场,特别是对工业发达国家市 场的高度依赖 • 2. 分工的中心由英国变为一组国家,它们之间 形成了互为市场、在经济部门之间的国际分工关 系 • 3. 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都有许多生产部门首先 为世界市场而生产
第二节
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
• 一、 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 因素 • (一) 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 (二) 各国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其在国际分工 中的地位 • (三) 生产力的发展对国际分工形式、广度和 深度起着决定性作用 • (四)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国际分工的产品内 容
• 早期重商主义是直接利用国家立法和行政措施来 保证对每个国家和每笔交易都实现顺差,绝对禁 止金银外流。晚期重商主义则并不单纯地直接依 赖立法和行政手段来取得和保存货币,更多地要 求通过国家干涉来促进本国的生产和出口,允许 对个别国家有贸易逆差,只要有利于实现国家总 的贸易顺差。 重商主义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起了进步 的作用。但它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探索只限于流通 领域,而未深入到生产领域,没有认识到劳动才 是真正创造财富的源泉,这是其根本性的错误。
• -国外用对英国工业品报复性的征收高关税 • -社会的混乱(狄更斯的小说);1836年,一场来 势凶猛的涨价浪潮席卷整个英国,随着物价上涨, 失业增加,整个社会陷入混乱。这种混乱的颠峰 是爱尔兰大饥荒,单是1847年冬天,就有25万人 被饿死。 • -开历史倒车 • 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大卫李嘉图在与代表贵 族利益的学者论战的过程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