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岁以上人群肥胖指标与高血压的关系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5岁以上人群肥胖指标与高血压的关系研究
姜德超冯丹魏予辰吴少龙*
(公共卫生学院,中山大学,广东广州,510080)
摘要:目的研究浙江与甘肃两省45岁以上人群肥胖指标(体质指数、腰围)与高血压患病情况的关系。

方法采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浙江与甘肃两省45岁以上人群2012年调查数据,选取其中接受2012年完整调查(高血压患病情况、体质指数、腰围、年龄等)的1350位受访者的截面数据进行分析;采用F检验、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以及ROC 曲线,分析BMI和WC对高血压患病情况的影响。

结果(1)浙江甘肃两省45岁以上人群中,女性人群不同BMI与WC等级间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男女性人群不同BMI与WC等级间高血压患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高血压患病率均高于正常组;男性人群高血压前期患病率差异在不同BMI 与WC等级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控制人群特征,男女性居民BMI和WC等级情况与高血压患病情况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性居民高血压患病率随着BMI和WC等级的升高而升高。

(4)ROC曲线表明,男女性WC曲线下面积均高于BMI曲线下面积,说明WC是反映肥胖对高血压影响的较好测量指标。

结论在浙江与甘肃两省45岁以上人群中,居民高血压患病率随BMI或WC等级升高而升高,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是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关键词:高血压;肥胖;体质指数;腰围
Association between Adiposity Indicators and Hypertension in 45-Years-Old or above
Populations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iposity indicators and hypertension in 45-years-old or above populations in Zhejiang and Gansu provinces.Methods Totally 1350 residents aged 45-years-old or above were selected from 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 (CHARLS)2012 pilot survey, according to available data of indicators such as blood pressure, body mass index (BMI), waist circumference(WC), age, etc. F test, χ2 test, logistic regressions and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iposity indicators and hypertension. Results 1.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 and BMI, WC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mong female populations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BMI and (WC) (P<0.05).
2.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ypertension morbidity and BMI, WC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mong male and female populations and the morbidity of adiposity group is higher than normal grou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hypertension morbidity and BMI, WC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mong male populations (p<0,05).
3.Control variables such as area, age, etc., logistic regressions reveale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ypertension morbidity and BMI, WC is still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mong male and female populations and the higher level of BMI, WC, and the higher hypertension morbidity.
4.The areas under the ROC of WC was higher than BMI, WC was a better adiposity indicator to predict for hypertension. Conclusion The promotion of BMI
*吴少龙(1976-),男,管理学博士,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讲师,通讯作者;姜德超(1991-),男,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本科生;冯丹(1978-),女,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讲师,魏予辰(1992-),女,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本科生;
level and WC level is a key factor in hypertension morbidity of 45-years-old or above populations in Zhejiang and Gansu provinces. Adiposity, especially waist adiposity, is one of high risk factors in hypertension..
Key words: Hypertension; Adiposity; BMI; WC;
肥胖和超重是高血压及其他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1]。

评价超重及肥胖的指标主要有体质指数(BMI)、腰围(WC),BMI可避免身高对体重质量的影响,WC可进一步反映体内脂肪分布状况[2]。

为探索高血压患者患病情况与肥胖指标的关系,本研究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项目针对浙江与甘肃45岁以上人群2012年的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评估。

1.数据与方法
1.1数据来源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针对浙江与甘肃两省45岁以上人群,
采用多阶段抽样,在县/区和村居抽样阶段采取PPS抽样方法,于2012年在甘肃和浙江两省进行了人群调查,共得到1570个家庭中的2658份个体样本,本文选取其中接受2012年完整调查的1350位受访者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

1.2相关指标包括受访者的血压、身高、体重、腰围以及2012年高血压患病情况。

按照
CHARLS体检确定受访者血压值,按照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来计算体质指数(BMI),根据测量结果确定腰围(WC)。

BMI分级:BMI<18.5kg/m2为体质量偏低组,
18.5≤BMI<24.0kg/m2为体质量正常组,24.0≤BMI<28.0kg/m2为超重组,BMI≥
28.0kg/m2为肥胖组;WC分级:男<85cm或女<80cm为正常腰围组,男≥85cm或女
≥80cm为腹型肥胖组[2]。

1.3统计学方法数据资料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连续型变量采用F检验,用 ±s
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通过比较ROC曲线下面积(AUG)以评价不同指标的诊断效能。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居民人口学特征
表1 居民人口学特征
Table1 Demographic background of the citizens
特征人数比率(%) 城乡农村1154 85.5
城镇196 14.5 地区浙江702 52.0
甘肃648 48.0 性别男644 47.7
女706 52.3 年龄<50岁109 8.1
50~60岁469 34.7
60~70岁464 34.4
70~80岁245 18.1
≥80岁63 4.7 婚姻已婚或同居1107 82.0
单身243 18.0
教育无600 44.4
小学511 37.9
初中154 11.4
高中或中专78 5.8
大专及以上7 0.5 饮酒现饮酒401 29.7
曾饮酒162 12.0
从不787 58.3 吸烟现吸烟382 28.3
曾吸烟128 9.5
从不840 62.2 社交活动几乎每天182 13.5
几乎每周120 8.9
不经常245 18.1
无783 58.0
不详20 1.5
2.2BMI、WC分级与血压的关系浙江甘肃两省45岁以上人群中,男性人群不同BMI
及WC等级间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3)。

女性人群不同BMI及WC等级间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超重组与正常组D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肥胖组与正常组SBP及DB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腹型肥胖组与正常组SBP及DB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以上结果提示BMI与WC的增大对人群血压升高存在一定影响,同时在男女性人群中存在差异性。

表2 45岁以上居民BMI与血压关系( ±s, mmHg)
Table2 Relationship between BMI and blood pressure over 45 years old adults
男女
例数SBP DBP 例数SBP DBP 体质量偏低组42 125±22 70±12 39 121±43 68±24 体质量正常组391 126±24 74±15 346 125±28 71±16 超重组175 130±25 76±15 229 127±30 74±18* 肥胖组36 126±34 75±22 92 135±24* 79±13* F值 1.03 2.40 3.45 7.07
P值0.3802 0.0667 0.0163 0.0001 注:与体质量正常组比较,* P<0.05。

表3 45岁以上居民WC与血压关系( ±s, mmHg)
Table3 Relationship between WC and blood pressure over 45 years old adults
男女
例数SBP DBP 例数SBP DBP 正常体型组548 127±24 74±15 455 124±29 71±16 腹型肥胖组96 129±28 76±17 251 130±30* 76±18* F值0.41 0.86 5.85 11.63
P值0.5241 0.3545 0.0158 0.0007 注:与正常体型组比较,* P<0.05。

2.345岁以上居民BMI、WC分组与高血压、高血压前期患病率的关系男女性人群不同
BMI与WC等级间高血压患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肥胖组及腹型肥胖组高血压患病率均高于正常组,提示BMI与WC的增大是高血压患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男性人群高血压前期患病率差异在不同BMI与WC等级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及腹型肥胖组高血压前期患病率高于正常组,女性人群高血压前期患病率差异在不同BMI与WC等级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BMI与WC的增大对高血压前期患病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男女性人群的影响存在差异性。

表4 45岁以上居民BMI、WC分组与高血压、高血压前期患病率的关系
Table4 Relation between adiposity indicators and prevalence of hypertension or
prehypertension over 45 years old adults
高血压高血压前期
男女男女
例数患病率
(%)例数患病率
(%)
例数患病率
(%)
例数患病率
(%)
BMI
体质量偏低组17 40.48 19 48.72 14 33.33 15 38.46 体质量正常组155 39.64 146 42.20 172 43.99 156 45.09 超重组96 54.86* 143 62.45* 88 50.29* 98 42.79 肥胖组22 61.11* 69 75.00* 25 69.44* 44 47.83 WC
正常体型组235 42.88 203 44.62 242 44.16 200 43.96 腹型肥胖组55 57.29* 174 69.32* 57 59.38* 113 45.02 注:与体质量正常组或正常体型组比较,*P<0.05。

2.4Logistic回归分析在控制城乡、地区、年龄等高血压人群特征等变量之后,分别对
BMI及WC等级与高血压患病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OR值和95%CI(P<0.05,见表5)。

回归分析结果明确了BMI与WC的增大对高血压患病情况的影响,意味着BMI 与WC的增大均是高血压患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表5 不同肥胖指数预测高血压风险的OR值和95%CI Table5 Odds ratios and 95% CI for association of hypertension with different adiposity
indicators
男女
变量OR值95%CI OR值95%CI
BMI 1.660 (1.292 2.132) 2.048 (1.647 2.546) WC 1.884 (1.200 2.958) 2.655 (1.887 3.735)
2.5不同指标预测高血压患病情况比较男女性人群中均为WC曲线下面积较大(见表6、
图1),说明WC作为预测高血压患病情况指标效果优于BMI。

表6 不同肥胖指数预测高血压的切点、曲线下面积及95%CI
Table6 The cut-off points, area under ROC curve and 95% confidence interval of diffenrent
adiposity indicators
男性
女性
变量 切点 曲线下 面积 95%CI 切点 曲线下 面积 95%CI BMI 21.43 0.603 (0.560 0.647) 23.92 0.637 (0.586 0.678) WC
83.55
0.623
(0.580 0.666)
83.70
0.672
(0.632 0.711)
图1 不同肥胖指数诊断男女高血压的ROC 曲线图
Figure1 ROC curves of different adiposity indicators in diagnosis of hypertension in men
and women 3. 讨论
在肥胖与高血压患病情况研究中观察到,超重、肥胖与高血压病的发病率有明显的相关性,而腰围与高血压的发生同样有明显的相关性[3]。

BMI 、WC 作为肥胖简易诊断指标已得到广泛应用,其中WC 与腹内脂肪含量相关性最大[4]。

ROC 曲线表明,AUG 均介于0.6~0.7之间,BMI 及WC 与高血压患病情况关系密切,可以用来作为简易的诊断指标。

BMI 作为诊断指标优点为通过身高对体重进行了校正,避免因身高过高导致体重过大的偏移,缺点是无法准确反映腹型肥胖的严重程度;WC 则可以较好地反映人群腹型肥胖的严重程度。

本文采用BMI 与WC 作为肥胖简易诊断指标,通过二者互补,可以较为准确地对人群体质状况进行评估。

已有相关文献表明,18~69岁成年人中心性肥胖人群高血压患病率高于正常腰围人群,并提示现有腰围参考值可以在不同体重状况的人群中,尤其是BMI 正常的人群中有效的鉴别高血压高危人群[5],本研究所得结论与前人文献一致,肥胖组与腹型肥胖组高血压患病率均高于体质量正常组与正常体型组,同时,本研究还观察了高血压前期患病率在不同组间的差异情况,发现男性肥胖组和腹型肥胖组高血压前期患病率均高于体质量正常组和正常体型组,女性人群中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

有研究表明,中老年维吾尔族人群中,随着BMI 和WC 值升高血压呈上升趋势[6],本研究只观察到女性肥胖组与腹型肥胖组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高于体质量正常组和正常体型组,在男性人群中各组间血压值无明显差异。

通过查阅文献,我们了解到不同性别人群血压水平组间差异及高血压前期患病率组间差异的不同可能与男女性人群的生活方式、高血压知晓率以及血压水平和调节机制有关。

① 生活方式:男性吸烟、中度及重度饮酒率高于女性,女性被动吸烟率高、静态活动时间
过多、超重和肥胖的比例高、体育锻炼率低[7]。

这样导致女性人群受到超重和肥胖的威胁更大,故而在不同BMI及WC分组间女性人群肥胖组血压值升高更易产生差异性。

②高血压知晓率:有文献表明,随着BMI的增加,男女性人群高血压知晓治疗率均逐渐
增加,但在同一组内,男性要高于女性[7]。

这说明随着超重情况的加重,男性在高血压控制方面要优于女性,从而导致随着BMI及WC等级的升高,男性肥胖组血压值较之于正常组较难显示出差异性,而女性则肥胖组血压值较之于正常组则出现显著升高。

同时较多男性高血压潜在患者可能通过早期的治疗,降血压维持在高血压前期患病水平,从而是我们在分析时产生男性肥胖组高血压前期患病率较之于正常组具有显著差异性的现象。

③血压水平及调节机制:性激素是造成血压性别差异的主要调节因素之一,许多研究认为
女性发生心血管疾病平均比男性晚10~15年。

女性因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在更年期前发生冠心病等性血管事件的危险性远小于男性[8]。

但血压调控存在性别差异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故在此只做出推测,相关结论须待更多有关研究完成后方可得出。

在控制地域分布、年龄等人去特征之后,分别对男女性居民BMI和WC变化情况与高血压患病情况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求随着BMI或WC等级的升高(体形变胖),高血压患病变化情况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表明,男女性居民BMI与WC等级的升高与高血压患病率的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BMI预测男女性居民高血压风险的OR值及95%CI分别为1.660、(1.292 2.132)与2.048、
(1.200 2.958)与2.655、(1.647 2.546);WC预测高血压风险的OR值及95%CI分别为1.884、
(1.887 3.735)。

二者均可作为高血压患病率的预测指标,表明高血压患病随着BMI及WC 的升高而升高。

本组数据分析表明,在浙江、甘肃两省45岁以上人群中,随着BMI与WC等级的升高,高血压患病率也随之升高,超重和腹型肥胖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体型者,提示超重和肥胖可能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4.结论
在浙江与甘肃两省45岁以上人群中,高血压的患病率随BMI与WC等级升高而升高,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之一,控制BMI和WC对于改善高血压人群肥胖体征及人群高血压患者数量上升现状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武阳丰,周北凡,陶寿淇,等.我国中年人群超重率和肥胖率的现状级发展趋势[J].中华流行病杂志, 2002,
25: 11-15.
[2]钟赟,田朝伟,刘本荣,等.35岁以上人群肥胖指标与高血压的关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12B):
4064-4067.
[3]谢爱霞,吴胜利,李农,等.肥胖与糖尿病、高血压病的相关性探讨[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07, 15(9): 556-557.
[4]广东省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协作组.腰围/身高比值:预测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有效地腹型肥胖指标[J].中华
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4, 20(6): 272-275.
[5]张梅,姜勇,汪媛,等.中国成人腰围、体质指数与高血压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 2009, 25(6):693-695.
[6]陈晓霞,张月明,孙高峰,等.中老年维吾尔族人群体质指数和腰围与血糖、血压的关系[J].新疆医科大学学
报, 2009, 32(1):15-17.
[7]李慧.山东省农村居民高血压患病与血压控制的性别差异分析[D].山东省:山东大学, 2009.
[8]刘英华,郑子新,于晓明,等.中长链脂肪酸食用油对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脂代谢的影响—性别反映差异[J].
营养学报, 2008, 30(6):551-5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