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与平衡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平衡功能的评定
(二)平衡功能分级 根据平衡活动的完成情况,可将平衡功能分为4级。 Ⅰ级:能正确地完成活动; Ⅱ级:能完成活动,仅需要较小的帮助来维持平衡; Ⅲ级:能完成活动,但需要较大的帮助来维持平衡; Ⅳ级:不能完成活动。
第二节 平衡功能的评定
(三)适应症 任何引起平衡功能障碍的疾患都有必要评定平衡功能。 主要为: 1.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如脑外伤、脑血管意外、帕金森病、多发 性硬化、小脑疾患、脑肿瘤、脑瘫、脊髓损伤等。 2.耳鼻喉科疾患 如各种眩晕症。 3.骨关节疾患与损伤 如骨折及骨关节疾患、截肢、关节置换、影 响姿势与姿势控制的颈部与背部损伤以及各种运动损伤、肌肉疾患 及周围神经损伤受试者等。 4.其它人群 如老年人、运动员、飞行员及宇航员。
第二节 平衡功能的评定
三、平衡评定的目的、分级与适应症
平衡评定是评定受试者感受、控制或调节平衡的能力。 (一)评定目的 1.明确有无平衡障碍。 2.了解平衡障碍的程度、类型。 3.协助了解引起平衡障碍的原因。 4.协助康复计划的制订与实施。 5.评估治疗效果。 6.研制平衡障碍评定与训练的新设备。
第二节 平衡功能的评定
四、平衡评定的内容与指标
(一)评定内容 平衡能力的评定是运动功能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平衡功 能可以在坐位、跪位、双腿站立位、单腿站立位下进行测定。 1.静止状态 2.运动状态 3.动态支撑面 4.姿势反射 (二)评定指标 1.稳定性:指维持身体姿势在最小的摆动范围,摆动范围越小,稳 定性越好。 2.对称性:指身体的质量平均分布,在站立位,身体质量平均分布 在两下肢,坐位下平均分布在两臀。 3.动态稳定性:指维持身体在运动中的稳定性。
三、协调评定方法
(一)观察法 1.协调功能正常的依据 2.观察受试者的日常生活活动 并通过与健康人比较,判断受试者是 否存在协调功能障碍。 (二)协调试验 协调试验分平衡性与非平衡性协调试验两类。 1.平衡性协调试验 平衡性协调试验是评估身体在直立位时的姿势、平衡以及静和动 的成分。 2.非平衡性协调试验 平衡性协调试验是评估身体不在直立位时静止和运动的成分。
协调试验的选择
评定方法
在静止时观察受试者 在活动时观察受试者,活动时缺陷减轻或消失 观察正常的站立姿势 走路中观察手的摆动 变换速度和方向行走
Ⅵ.姿势性震颤
Ⅶ.运动徐缓
பைடு நூலகம்突然停止后再走 观察受试者功能活动 上、下肢固定或保持在某一位置 在坐或站位上出其不意地使之脱离平衡 改变站姿(双足正常站位变换为一足在另一足前方) 单足站 直线走 侧方走、倒退走 正步走 变速走 环形走
第二节 平衡功能的评定
(三)协调试验的选择 可根据运动缺陷,选择相应的协调试验方法。 (四)东京大学康复部的平衡试验 适用于上肢协调功能障碍者。 (五)上下肢协调性试验 (六)上田氏协调试验
适用于躯干下肢协调功能障碍者。
不同运动缺陷时的协调试验方法
运动缺陷 指鼻试验 交替指鼻和指指试验 Ⅰ.轮替运动障碍 前臂旋转试验 膝关节屈伸试验 变速走 指示准确 绘圆或横8字试验 Ⅱ.辨距不良 跟膝胫试验 走标记物 指鼻试验 指-他人指试验 Ⅲ.动作分解 交替地跟-膝、跟-趾试验 趾-他人指试验 在功能活动中观察,接近靶时缺陷加重 交替指鼻和指指试验 IV.意向震颤 对指试验 指-他人指试验 趾-他人指试验 Ⅸ.步态紊乱 Ⅷ.姿势紊乱 V.静止震颤 评定方法 运动缺陷
第一节 协调功能的评定
(三)协调评定的内容 在协调功能评定时,应依次检测以下内容: 1.完成动作的时间是否正常。 2.运动是否精确、直接、容易反向做。 3.加快速度是否影响运动质量。 4.进行活动时有无身体无关的运动。 5.不看自己运动时是否影响运动的质量。 6.受试者是否很快感到疲劳。
第一节 协调功能的评定
第二节 平衡功能的评定
(二)人体平衡的维持机制 一般认为,人体平衡的维持需要三个环节的参与:感觉输入、中 枢整合和运动控制。前庭系统、视觉调节系统、身体本体感觉系统、 大脑平衡反射调节系统、小脑共济协调系统以及肌群的力量在维持人 体平衡方面亦起着重要作用。 1.感觉输入 (1)视觉系统:由视网膜收 集经视通路传入视中枢,提供 周围环境、身体运动和方向信息。 这也是视觉障碍者或老年人平衡 能力降低的原因之一。 (2)躯体感觉:平衡的躯体感觉 包括皮肤感觉(触、压觉)和本体感觉。 (3)前庭系统:包括三个半规管。
协调与平衡能力评定
第一节 协调功能的评定 第二节 平衡功能的评定
第一节 协调功能的评定
协调(coordination)是指人体产生平衡、准确、 有控制的运动能力。正常的随意运动需要有若干肌肉的 共同协作运动,当主动肌收缩时,必有拮抗肌松弛、固 定肌的支持固定和协同肌的协同收缩,才能准确地完成 一个动作,肌肉之间的这种配合运动称为协调运动。
第二节 平衡功能的评定
二、平衡反应及其表现方式
(一)平衡反应 平衡反应是指平衡状态改变时,人体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新平 衡的过程,包括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 (二)特殊平衡反应 1.保护性伸展反应 当身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偏离支撑点时所发生的一种平衡反应, 表现为上肢和(或)下肢的伸展。其作用在于支持身体,防止摔倒。 2.跨步及跳跃反应 当外力使身体偏离支撑点或在意外情况下,为了避免摔倒或受 到损伤,身体顺着外力的方向快速跨出或跳跃一步,以改变支撑点, 建立新平衡的过程。其作用是通过重新获取新的平衡,来保护自己 避免受到伤害。 (三)平衡反应的形成规律 通常在出生6个月时形成俯卧位平衡反应,7~8个月形成仰卧 位和坐位平衡反应,9~12个月形成蹲起反应,12~21个月形成站 立反应。
第一节 协调功能的评定
(三)常见表现 1.协同不良:是在运动中主动肌、协同肌、拮抗肌的协同不佳而导 致失去了对躯干、四肢和言语肌的正常控制。 2.辨距不良:是由于小脑丧失将来自周围的运动信息和来自大脑的 运动命令相比较并发出修正信号的能力引起,由于难于判断运动 的距离、速度、力量和范围,结果不是越过靶就是达不到它。 3.眼震:多属小脑病变继发脑干损害,影响到前庭神经核所致。 4.意向震颤:中脑结合臂病变使主动肌和拮抗肌不能协调地完成有 目的的动作。手和手指的精细动作受累,在随意运动中当接近靶 时颤动更明显。 5.失平衡:小脑、前庭、迷路损害均可引起。平衡反应延迟、加剧 或不恰当,影响坐、站和走路。
平衡性协调试验
评定方法 1)双足站立(正常舒适位); 2)双足站立(两足并拢站立); 3)双足站立(一足在另一足前方); 4)单足站立; 5)站立位,上肢交替地放在身旁、头上方或腰部; 6)在保护下,出其不意地让受试者失去平衡; 7)弯腰,返回直立位; 8)身体侧弯; 9)直线走,一足跟在另一足尖之前; 10)侧方走和倒退走; 11)正步走; 12)变换速度走; 13)突然停止后再走; 14)环形走和变换方向走; 15)足跟或足尖着地走; 16)站立位睁眼和闭眼; 评分标准:4分:能完成活动,3分:能完成活动,需要较少帮助;2分:能完成 活动,需要较大帮助;1分:不能完成活动。
非平衡性协调试验
评定方法 1)指鼻试验: 2)指-他人指试验: 3)指指试验: 4)指鼻和指-他人指试验: 5)对指试验: 6)抓握试验: 7)前臂旋转试验: 8)反跳试验: 9)轻叩手: 10)轻叩足: 11)指示准确: 12)交替地跟-膝、跟-趾试验: 13)趾-他人指试验: 14)跟-胫试验: 15)绘圆或横“8”字试验: 16)肢体保持试验: 评分标准:5分:正常;4分:轻度障碍:能完成指定的活动,但速度和熟练程度 比正常稍差;3分:中度障碍:能完成指定的活动,但协调缺陷极明显,动作 慢、笨拙和不稳定;2分:重度障碍:只能发起运动而不能完成;1分:不能 活动。
第一节 协调功能的评定
二、协调评定的目的、分级与内容
协调评定是评定肌肉或肌群共同完成一种作业或功能活动的能力。 (一)协调评定的目的 明确有无协调功能障碍,评估肌肉或肌群共同完成一种作业或 功能活动的能力;帮助了解协调障碍的程度、类型及引起协调障碍 的原因;为康复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依据;对训练疗效进行评估; 协助研制协调评定与训练的新设备。 (二)协调功能分级 根据协调活动的完成情况,可将协调功能分为5级。 I级:正常完成。 II级:轻度残损,能完成活动,但较正常速度和技巧稍有差异。 III级:中度残损,能完成活动,但动作慢、笨拙、明显不稳定。 IV级:重度残损:仅能启动动作,不能完成。 V级:不能完成活动。
(二)人体平衡的维持机制
2.中枢整合 三种感觉信息在包括脊髓、前庭核、内侧纵束、脑干网状结 构、小脑及大脑皮层等多级平衡觉神经中枢中进行整合加工,并 形成运动的方案。 3.运动控制 当平衡发生变化时,人体通过三种调节机制或姿势性协同 运动模式来应变,包括踝调节机制、髋调节机制及跨步调节机制。 (1)踝调节机制 (2)髋调节机制 (3)跨步调节机制
第二节 平衡功能的评定
五、平衡种类与评定方法
(一)平衡种类 1.静态平衡(一级平衡) 2.自我动态平衡(二级平衡) 3.他人动态平衡(三级平衡)
第二节 平衡功能的评定
(二)平衡评定方法 平衡评定分主观评定和客观评定两个方面。主观评定以观察 法和量表测试法为主,客观评定需借助设备如平衡测试仪等进行 评定。 1.观察法: (1)在静止状态下能否保持平衡。 (2)在运动状态下能否保持平衡。 (3)侧方走,倒退走,环行走等。
第一节 协调功能的评定 一、概述
(一)协调障碍的概念 协调运动的产生需要有功能完整的深感觉、前庭、 小脑和锥体外系的参与,协调障碍是指以笨拙的、不平 衡的和不准确的运动为特点的异常运动。协调功能障碍 又称为共济失调(dystaxia)。
第一节 协调功能的评定
(二)协调障碍产生的因素及常见类型 协调性运动障碍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小脑、基底 节、脊髓后索)的病变所致。分为小脑共济失调、基底节共济失 调、脊髓后索共济失调3种。 1.小脑共济失调 2.基底节共济失调 (1)震颤 (2)舞蹈病 (3)手足徐动症 (4)抽搐 (5)肌张力障碍症 3.脊髓后索共济失调
第二节 平衡功能的评定
2.量表法:属于主观评定后的记录方法。优点是不需要专门的设 备,结果量化,评分简单,应用方便。信度和效度较好的量表 有Fugl-Meyer平衡反应测试、Lindmark平衡反应测试、Berg平 衡量表测试、MAS平衡测试和Semans平衡障碍分级等。 3.平衡仪测试法 平衡测试仪,也称为计算机动态姿势图(Computerized Dynamic Posturography,CDP),是近年来国际上发展较快的 定量评定平衡能力的一种测试方法,其中包括Balance Performance Monitor(BPM),Balance Master,Smart Balance,Equitest等。 姿势图能精确地测量人体质心的位置、移动的面积和形 态,可以评定平衡功能障碍或病变的部位和程度,评价康复治 疗的效果,同时,平衡测试仪本身也可以用作平衡训练。
第二节 平衡功能的评定
平衡(balance,equilibrium)是动作的基本保 证,要使活动中的身体保持平稳、准确,就必须有良 好的平衡与协调功能。平衡与协调功能关系密切,互 相联系,互相影响,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的活动。
第二节 平衡功能的评定
一、概述
(一)平衡的定义 人体平衡(balance,equilibrium)是指身体重心偏离稳定 位置时,通过自发的、无意识的或反射性的活动,以恢复质心 稳定的能力。 支撑面(base of support)是指人体在各种体位下(卧、坐、 站立、行走)所依靠的接触面。 人体站立时的支撑面为两足及两足之间的面积。当身体的 质心落在支撑面内,人体就保持平衡;当身体的质心落在支撑 面以外时,人体就失去平衡。支撑面大小与人体平衡的维持能 力密切相关。支撑面大,体位稳定性好,容易维持平衡;支撑 面小,身体质心提高,体位的稳定就需要较强的平衡能力来维 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