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选读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雪婷英语093 090602320

英美文学论文

作为学语言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不应该拘泥于课本,而英美文学选读这门课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熟悉国外文化的环境。

就如苏老师所说:若一个学习英语专业的学生竟不知道国外的文学著作,就太土鳖了。最重要的是这门课上的比较轻松,通过电影和PPT给我们展示英美文学比较栩栩如生,并不是单纯的给我们看书或者读书,我感觉比上学期的那个英美概况学到的多很多,这些归功于老师!对于这门课程,若在别的老师教授可能又是无聊的读读,但是苏老师教的时候,即使有事也不想错过这门精彩的一课,不是只为了看点电影,更重要的是觉得自己充实了,或许有些同学觉得看电影丝毫补充不了多少,但是我认为电影不光可以鲜明的展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而且情节衔接紧凑,引人入胜。我想,不止我,我们班的所有同学都喜欢苏老师的上课方式,一点都不夸张啊。

老师需要我们对这门课的建议,用辩证的角度看问题。其实有一小点,在轻松愉快了解英美文学史的同时,我们也希望吸收点名家的语录。就像那次苏老师让我们抄的《简·爱》(Jane Eyre)中简对罗切斯特说的那段话,我希望就是可以多学一点。不一定让我们抄,可以推荐让我们课后自己搜,然后汲取精华。

通过这期课程的学习,《英美文学通论》通过展示异地文化使从原来的我们只模糊的知道莎士比亚到现在却可以对英美文化整体概况有了大致理解。这门课程整体上增进我们对英美文学的了解,了解了各种文学思想、题材、写作方式等,提高了我们的艺术修养,整体激发我们对外国文学的兴趣和热情,进一步陶冶了我们欣赏艺术的情操。本书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整体概括英国文学史,而另一部分是进一步精确阐述各个时期阶段,每个典型作家的特点,风格等。其实每一本文学史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而这本文学通论也不例外。它从不同的历史阶段阐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形态。从中古世纪的民族史诗到现实主义文学时期的浪漫主义小说,从杰弗里·乔叟(Geoffrey

Chaucer )的《坎特伯雷故事》(The Canterbury Tales)到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的《德伯家苔丝》(Tess of the D’Urbervilles),每一位作家,每一部作品都透露着作者的的情怀。我欣赏士比亚的挑战喜剧爆满时代的才华;我钦佩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的现实主义的始创之作——《鲁宾逊漂流记》(Robinson Crusoe)的时代精神;我感慨拜伦和雪莱的英年早逝;我赞扬简·爱的追求个性自由、主张人生平等、不向人生低头的坚强性格;我悲伤苔丝的悲惨命运……我相信每个国家都有自己一段辉煌的文学史,并不只有中国的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学史。这本英美文学通论就像一枚发着光的玉,将英美文学的历史隧道栩栩如生的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边走边观光着,或感慨,或唏嘘,或赞叹……

下面三篇是对《简·爱》(Jane Eyre)、《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和《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的观后感。

《简·爱》(Jane Eyre)观后感

《简爱》这本小说主要通过描写简·爱与罗切斯特的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塑造了出身低微、生活道路曲折、受尽欺侮和白眼,却从不低头,坚持维护独立自由、追求个性、主张自由、平等、不向人生低头的坚强女性形象。它阐述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生的价值=尊严+爱。简·爱是个孤儿,从小寄居篱下,受尽委屈,承受着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也许就是因为这些,使她拥有顽强的和百折不屈的精神,一种不可战胜的人格魅力。在罗切斯特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出身卑微而感到卑贱,相反,她觉得人是平等的,也应该受到尊重,也许正是因为这种自尊、高尚的心灵,使得罗切斯特觉得他们是精神上可以与他平等交谈,而且无可自拔的爱上她。但是她们结婚的时候,当简·爱得知他已有妻子时,并没有受到金钱的诱惑而屈尊做他的情妇,而是选择离开。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她多么纠结的离开,在她内心深处她是那么爱罗切斯特,但她依旧选择离开。这种精神需要给现在这个社会浮躁的人,在这个“小三”泛滥的社会,尤其是女士们,在美好,富裕的生活诱导下,坚持自己的个人尊严,这是简·爱教给我们的。我想这种思想对于我们来说真的很重要,它就像导航灯一样,让我们

在这个灯红酒绿的社会不要迷失自己,时刻掌握自己的方向。作者赋予了小说一个圆满的结局,虽然过于完美,甚至有点不切实际的浪漫,但是我依然尊重作者这种对美好的生活的向往。当今社会人的理想常常离不开金钱的帮助,人们都疯狂地为了金钱和地位欺骗自己,宁可抛弃自己爱的人,抛弃自尊,来寻找所谓物质上的富足,而最后变成了没有灵魂,只有漂亮躯壳的外表。故事完美的结局也告诉我们生活并不是一直昏暗,相信明天肯定是美好的,同时也告诉我们要像简·爱一样坚持真爱,时刻保持善良。

《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观后感

其实我并不是很喜欢呼啸山庄的故事情节,就像老师说的一样,呼啸山庄的故事甚至有点变态,都是在相互的报复。但是,我们这是从普通生活的角度看待,从艺术的角度来说,这部小说展示的是畸形的生活画面。其实每个人都有过极端的内心想法藏在心底角落,正常人都不会做,一旦表现出来就变成了畸形扭曲的人性。就像这部小说一样,作者艾米丽·勃朗特古怪、孤僻的性格,感觉也比较怪异。但是她是内容:旷野,西风,杂草,苍凉的落日,崎岖的地形……这一切都似乎是一幅完美沧桑的画。故事一开始描写了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朝暮相处的童年生活,高潮就是凯瑟琳因为虚荣、无知和林顿结婚,而希斯克利夫出走,终于在发达之后开始回来复仇。最后一阶段希斯克利夫的死亡,而哈里顿和凯蒂的相爱最终恢复了正常的人性。希斯克利夫的感情变化;爱—恨—复仇是贯穿整个小说的始终。艾米丽将所有的感情都赋予了这个受苦的弃儿身上,或爱,或恨。最后希斯克利夫临死前放弃了下一代身上报复的念头,表明了他的本性还是善良的,只是由于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天性,迫使他变得残酷无情。我之所以一样的欣赏这部小说,不仅因为作者独特的思想性格,还有哥特式的渲染气息。有些场景看起来气氛压抑,令人恐惧。窗外是凹凸不平的荒野,光线很昏暗,风呼呼的把窗帘吹起来,枯枝忽然伸进窗内……整个画面多少有点怪异,回想起来都有点不寒而栗,但是我就喜欢那种感觉。所以我也喜欢这种电影,像《暮光之城》,《吸血鬼日记》等,但是《呼啸山庄》是这类文学的鼻祖,因此我特别钦佩艾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