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的东西方饮食文化交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结: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是明显的,而且各有长处.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交换的加快,中西方饮食文化将会相互交融,取长补短.人们将会享受到更美味,更快捷,更营养的食品,最终受益。
从东方到西方:
中餐最早开始相全球的扩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是由于中国向西方国家移民,尤其是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中国社团也相继在这些国家建立。移民的中国人主要从事淘金和其他手工业,由于从事家务的妇女短缺,一些人开始干起厨师的行当。随着中国人的热情好客,来唐人街参观的旅游者越来越多,一些餐馆也随之开张。那的餐馆主要供应咖喱饭菜,炒杂碎,酱汁炖肉等。反华法案的通过和限制中国移民的政策实施以来,1890年至1920年间,在美国的华人由数十万减少到六万。随着在美华人的逐渐与当地人同化,白人对华人的态度也有所改变,中餐在一战后逐渐被美国人接受。于此同时中餐馆也开始推出接近西方人口味的改进菜肴。在1933年禁酒令解除后,餐饮业开始复苏,年轻一代的华人开始投身旅游以及相关产业,促进了中餐的进一步普及。到1940年,中餐在美国显然被广泛接受,在1941年仅在纽约一地,就有近700家中餐馆。二战以后,中美之间的盟友关系使得美国人对中国以及中餐的态度发生改变---即使不是十分彻底,但也是实质性的转变。于此同时,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饮食文化交流:从西方到东方,从东方到西方。
从西方到东方:
在中华饮食史上,一向都是善于吸收外来饮食文化,并把它融入到中华饮食文化中,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一部分,其中如对西亚、中亚、美洲地区农作物的移植,对佛教饮食文化的吸收等等。早在汉代就引进的葡萄无疑是其中最著名的,在南北朝以前,核桃,芝麻,黄瓜,胡椒等耳熟能详的作物相继引入我国。明清以后,大规模的美洲作物的引入改变了中国人的餐桌。16世纪后期,西班牙人进而在南亚的菲律宾建立殖民地,一些美洲农作物开始传入菲律宾,再由菲律宾传到南洋各地,并进一步传到中国。这一期间传入中国的美洲作物计有玉米、番薯、豆薯、马铃薯、木薯、南瓜、花生、向日葵、辣椒、番茄、菜豆、利马豆、西洋苹果、菠萝、番荔枝、番石榴、油梨、腰果、可可、西洋参、番木瓜、陆地棉、烟草等近30种。其中多种作物在今天成为中华美食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料,其中比较知名的如辣椒,辣椒传人中国约400年,但这种洋辛香料很快红遍全中国,将传统的花椒、姜、茱萸的地位抢占,茱萸则几乎完全退出中国饮食辛香用料的舞台,姜的地位也从饮食中大量退出。并最终影响了川菜,湘菜两大菜系的形成,以茱萸为主要调味品的旧式川菜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总结:中餐之所以在西方国家得以普及不仅仅由于中餐馆和外卖店在这些国家遍地开花,还因为西方人开始尝试亲自动手做中餐,随着介绍中餐的出版物和广播电视对中餐烹饪手法的介绍以及在超市更容易买到的中餐食材,为西方人自己做中餐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
【参考文献】
[1]来自百度文库东食西渐: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饮食文化》---J·A·G·罗伯茨
鸦片战争之后,面对着奶酪黄油味的西方饮食文化,中国人抱着一种复杂且相互矛盾的心理:一方面,当看到西方人吃着半生不熟的牛排、带着腥膻味的牛奶乳酪、喝着冰冷还要加冰的饮料、手持杀气腾腾的刀叉时,一种蔑视的心理油然而生,再加上饮食本身的固有惯性,国人在对待西式饮食的态度上,表现出的是鄙视与排斥;另一方面,当看到西方人体格比我们强壮、身体比我们健康时,也认为饮食方面一定也有胜过我们的地方。因此,也有人主张吸收西方饮食文化中的“先进”成分,强壮国人的体格、振奋国人的精神,以达到与西方人并驾齐驱的目的。
中餐在英国的发展比美国慢,到1908年伦敦仅有几家中餐馆。二战以后,中国人逐渐关注餐饮业,由于香港等地的华人大量移民英国,50到60年代中餐馆进入繁荣期,英国人对中餐态度的转变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1965年斯梅瑟斯特《国家饮食咨询报告》显示:经常外出吃饭的英国人有30%会选择中餐馆,选择印度餐馆的比例是8%,法国菜和意大利菜均占5%。与此同时中餐馆信息开始出现在《美食指南》上。70至80年代英国人进入对中餐的适应习惯期,90年代以后进入了大规模资金投入知名老店时期。
跨文化交际中的东西方饮食文化交流
学院系姓名学号
【摘要】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具有强烈的地域性。随着东西方交流的不断发展和深化,中西饮食文化也不断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补。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流融合的过程,理解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增进了解,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今天,中国饮食文化总体与以前无太大区别。近代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逐渐有一些面包,蛋糕等进入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但其总体特点并无太大改变.但是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后,随着技术的革新,人的生活速度加快,营养而简单的食品逐渐成为人们的新宠,而西方饮食文化也在发生较大变化,向着高热量,简单,便于携带的方向发展。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中国人对有着快捷,方便,营养等特点的西方饮食文化逐渐认可。洋快餐在中国内地的普及与在年轻人群中所受到的广泛欢迎说明随着时间的变化,中国人开始逐步接受西方饮食文化了。
在西方饮食集大成的法国,一战后仅有几家营业的中餐馆,1954年至1975年间中餐馆数量缓慢增长,同英国中餐馆的发展不同,由于移民因素,法国的华人总数较少,没有英国那么大的市场空间,直到1975年至1987年,中餐馆才大量发展起来,因为这段时期大约145000带有50%到60%华人血统的印度支那人移民法国,到1992年,巴黎的中餐馆达到728家,餐饮业成为华人在巴黎从事的主要支柱产业。
[2]《辣椒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蒋慕东 王思明
[3]《近代国人对西方饮食文化的认识》--池月山云
[4]《美洲作物的传播对中国饮食原料生产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