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马嘎尔尼的预言——大清帝国衰亡的前奏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朝代是哪一个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朝代是哪一个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大国,在古代的时候纷争不断,国家分裂成好几个板块。
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朝代是哪一个,欢迎阅读!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朝代元朝(公元1206年~1368年,一说1271年建立,定国号为元),又称大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并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
1279年统一全国。
元朝的疆域空前广阔,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统治范围内。
1368年被朱元璋建立的明朝灭亡。
北迁的元政权退居漠北,仍沿用大元国号,与明朝对峙,史称“北元”。
元朝自成吉思汗起历经十五帝163年,自忽必烈定国号起,历十一帝98年。
蒙古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一直过着以游牧为主的生活。
大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时,蒙古族出现了一位杰出的领袖--铁木真。
它作为部落首领,于公元1206年被各部推为大汗,称为成吉思汗。
在铁木真的领导下,蒙古族逐渐强大起来,成为中国北方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
它于公元1227年消灭西夏、1234年消灭金朝,为统一全中国作好了准备。
此时,成吉思汗已死,窝阔台、蒙哥、忽必烈先后继任大汗。
公元1271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在大都(今北京)建立起元王朝,从此,北京才逐渐成为中国此后近七百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公元1276年,元朝发兵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统一了中国全境。
元世祖忽必烈在统一中国之后,并没有停止对外的军事行动。
此后,元朝曾两征日本、两征安南(今越南北部)、两征缅甸,先后使高丽、缅甸、台城、安南等地成为元的属国。
在国内,为了统治汉族人民,元朝统治者将国民分为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西夏、回回、西域等地人口)、北方汉人、南方汉人。
在这种制度下,汉人的地位极底。
成为了蒙古人与色目人驱使的对象。
故而,在元朝统治初年,曾发生过多次汉族与南方各少数民族反抗蒙古暴政的起义,但都未能成功。
马戛尔尼的访清之路资料
马戛尔尼的访清之路为了扭转逆差,还在乾隆朝时,英国就派马戛尔尼到中国来了。
没想到,双方发生了一场争执,乾隆说,天朝应有尽有,无需贸易。
为什么会起争执?是英国人不懂礼,他们没有向大清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礼。
马戛尔尼的副使斯当东,回英国后,写了《英使谒见乾隆纪实》,谈到“礼仪之争”时,说:中国人称这个礼为“叩头”,它包括双膝下跪,前额碰地九次,还有什么礼节比它更下贱呢?是不是世界已经进入了“外交”时代,而中国还停滞在天朝体系中呢?有人说,当时的英国也没有进入“外交”时代,因为,过了三年以后,英国思想家伯克谈起“管理或处理国际关系”,才开始用“外交”一词,使“主权平等”的“外交”原则在英国确立起来。
也就是说,马戛尔尼来中国时,并没有带着主权立场和外交原则来,所以,“礼仪之争”,还不能算作主权国家与天朝体系的冲突,亦非一般意义上的文化误解,而是“两个扩张性帝国”的霸权之争。
此为一说。
然而,果真如此吗?我们知道,早在1648年,欧洲为了结束三十年战争,交战各国聚集在今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明斯特市和奥斯纳布吕克市召开国际会议,签订并确认了一系列条约,这些条约,统称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形成了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国际法体系。
虽然均势并不巩固,但和约确定的“主权平等”的国际关系准则却很牢固。
此后,欧洲战乱频仍,但战争的性质已改变,各国不再以宗教名义以神圣原则发动战争,而是为了国家利益而战,无论各国如何纵横捭阖,却无不自称忠于国家主权,奉行各国平等。
构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体系的基本原则,现在看来,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国家主权至上,教皇神权退出,民族国家以国际法替代了神权。
二是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
和约涉及领土划分、战争赔款等复杂问题,各国以国际会议方式有效地处理了这些问题,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范例,从此召开国际会议成为解决国际争端的主要模式。
三是关注人权问题。
和约对信仰自由和宗教平等以及为战争受难者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等,也提出了国际化的解决方案,为后来的日内瓦公约作了准备。
纪录电影圆明园观后感
纪录电影圆明园观后感圆明园,一个东方文化的集大成者,一个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艺术的结晶,就这样在我的眼前由小慢慢开展壮大,到达顶峰,然后极速的消灭。
强留在脑海的是这座旷世皇家园林带来的震撼和褪不去的浓烟滚滚。
下面带来的是纪录电影圆明园,希望对你有帮助。
谁也不会想到曾经那座小小的牡丹园会成为日后震惊世界的的圆明园,让国人魂牵梦萦,为失之而痛心不已。
圆明园历时一个半世纪之久,规模之大,建筑之多。
宝物之丰是世界上其他皇家园林加起来都无法与之相比的,联军中的一位牧师看到圆明园情不自禁的说:"这是《一千零一夜》中才能出现的幻境",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圆明园的旷世之美;她几乎囊括了世界上所有的美景,人工的,自然的,东方的,西方的,大清帝国的缩影,甚至神话中的仙境都能在其中看到。
她集东方所有想象力、建筑智慧、政治思想,园林艺术和庞大的财富于一体。
雨果曾经这样形容过她:"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梦想的一切都聚集于圆明园。
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
假定有一座集人类想象之大成的灿烂宝窟,以宫殿庙宇的形象,那就是圆明园。
如果不能亲自目睹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她…"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十二生肖喷水池。
之前属于我国的珍宝,现在却要国人花费巨资买回。
当我得知我们以高价从外国买回铜牛头、铜猴头和铜虎头的时候,我不知道我是该欣慰,该羞愧还是该愤怒。
当大清还在以两千年前的模式运转,当乾隆下令废弃西方的提水机械,当大清还在自诩为天朝上国,不屑与西方蛮夷互通有无,当西方列强在如火如荼的进展工业革命。
殖民地扩张时,这个制度僵化,政治x败,闭关锁国,科技的大清帝国注定要为自己的保守和自大付出沉重的代价,这样悲剧性的历史是无法防止的!马嘎尔尼爵士说的很准确:大清帝国就像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她之所以在过去的一百五十年没有漂浮,仅仅是由于它的体积和外表。
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平安了。
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
军事力量
思想文化
闭关锁国、限制贸易(不 在全球殖民侵略,扩大国 对外政策 是禁止),脱离世界潮流 际贸易,成为世界霸主
综合国力
日趋衰落
世界强国
英 国 强 工 业 民 主 开 放 创 新
中英易位
中 国 重 农 耕 专 制 闭 关 守 旧
蒸 蒸 日 上
每 况 愈 下
综合探究五 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
1793年,马戛尔尼作为第一个正式访华的英国公 使,曾两次觐见乾隆皇帝。此后,他扬言,“中 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 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间没有沉没。 它那巨大的躯壳使周围的邻国见了害怕,假如来 了个无能之辈掌舵,那船上的纪律与安全就都完 了”。船“将不会立即沉没”,但“它将永远不 能修复”。马戛尔尼何以会透过乾隆盛世辉煌的 表象发出如此预言?让我们重温这段历史,反思 乾隆盛世中潜藏的危机,进一步探讨中国近代前 夜落伍的原因。
马戛尔尼留下的资料
马戛尔尼说:“广东一处地近海洋,洋人到中国者 必在此间登岸,中国为防御洋人起见,特设重兵镇 之……此辈宽衣大袖之兵队,既未受过军事教育,而所 用军器又不过刀、枪、弓、矢之属,一旦不幸,洋兵长 驱而来,此辈果能抵抗与否?尚属一不易置答之疑问 也。”(马戛尔尼《乾隆英使觐见记》) 马戛尔尼认为中国军队不能抵抗洋兵的依据是什么?
资料3 乾隆二十年(1755)以后,连年出现文字狱, 文字狱不断,禁锢思想。 延续二十多年,办案七十多起、时间之长、范围之广都 是前朝所未有,也是世界历史上所少见。 资料4 如果按人口计算的工业化水平来看,1750年中 英两国相差并不太远,与整个欧洲比较则处于相等水平。 而到乾隆末年,也就是 18世纪末,中英之间的差距开始 中国工业化水平与世界差距拉大。 拉开。 以上资料反映了乾隆时期哪些方面的危机?你认为, 这些危机中,哪种危机的后果最为严重?说说你的理由。 因为此时世界工业文明迅速发展,欧洲开始向近代 化迈进,而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却还在竭力维护专制统治, 对外闭关锁国,对内重农抑商,工业化水平依旧保持在 清政府使清朝与西方国家的力量对比发生逆转 农业社会的水平。
帝国即将溃败
对于历史研究者来说,它提供了丰富而独特的素材。
作者显然做了大量的工作,提供的内容和角度大都是前所未见的。
在这一点上,它超越了所有那些只是在翻译故纸堆的伪历史作品。
对于一般读者来说,这本书也完全可以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书中的故事可以挑动你的谈论对象的兴奋的神经。
这本书的写作方式有些像欧美历史论文的风格,也有些像日本历史书籍的风格,对极度尊重信息的来源,无论是历史事件还是其他人的相关评述,必定会指明出处。
当然,这种做法在提高作品的可信性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可读性。
相比之下,作者的另一本书《蒙古帝国》在这方面似乎做得更好些。
但是,从史料价值来说,这本书肯定要超越《蒙古帝国》。
马嘎尔尼的预言准确了一次,恐怕还会继续准确下去。
在一群前赴后继的疯狂的舵手的掌控下,巨轮的沉没是它的宿命。
按照书中结尾的引述,马嘎尔尼在两百年前是这么说的:“中华帝国(The Empire of China)是一艘破旧而疯狂的军舰。
在过去一百五十年中,幸而接连有几位能干而谨慎的船长,才能使它继续漂浮在水面上。
她仅凭巨大的外观就足以震慑邻国。
但是,只要碰巧由一位不称职的人来掌舵,这艘船的纪律和安全就将荡然无存。
她可能不会马上沉没。
她可能会像一艘失事船那样在海上漂浮一段时间,然后冲向海岸,撞得粉身碎骨。
她绝不可能在原来的基础上被重建。
”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作者提供了多少有趣的故事,而在于通过西方人的叙述以及发生的历史故事让后人信服地了解信息封闭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是封锁信息和言论的信息审核制度——将导致一个国家溃败的简单的道理。
可悲的中国的历史还在重演。
全书以1793年英国外交大臣马噶尔尼访华开篇,全书通过西方视角讲述了西方人造访中国、鸦片输入、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革命党人的救国图存等重大事件,西方人眼中的清朝皇室、慈禧的传说、皇帝大婚在本书中亦有深刻描述。
100多年的西方史料和照片,悉心挖掘出一段别样的晚清历史,深入剖析了专制独裁的清国政府如何因“闭关锁国”的天朝心理、“欺上瞒下”的官场文化而不断决策失误,最终导致不可收拾的历史悲剧。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同步练习综合探究五 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
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一、单选题1.马嘎尔尼认为,中国好比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只需几艘三桅战船就能摧毁其海岸舰队。
可是当时的中国政府丝毫没有察觉自己与西方列强的力量对比已经发生逆转。
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是()A. “文景之治”B. “乾隆盛世”C. “贞观之治”D. “开元盛世”2.在盛世繁荣中,社会危机隐隐浮现,给盛世投下阴影。
其主要表现有( )①人口增长过快②官场风气腐败,官员不为民办实事③工业化总体水平与英国相差很大④统治者大兴文字狱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3.在近代世博会上,中国的丝绸、茶叶、景泰蓝等农耕文明的经典之作,在蒸汽机、电灯、电话机等工业文明的杰作面前,犹如“明日黄花”。
造成这一差距的政治体制方面的原因是( )A. 自然经济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B. 专制皇权严格控制着人们的思想C. 盲目自大的心态使国家闭关自守D. 商品经济大大促进了商业的发展4.以下历史时期采取“闭关锁国”政策的是()A. 唐朝B. 宋朝C. 元朝D. 清朝5.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两百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
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 )A. “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B. 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C. 由于鸦片大量输入导致白银大量外流D. 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6.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
“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A. 重视塞防忽视海防B. 积极培育国内市场C. 奉行“闭关锁国”政策D. 加强发展陆路交通7.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
”造成“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主要原因有( )①西方国家不断的侵华行为②清政府政治统治腐败黑暗③推行闭关政策导致国家闭塞④文化专制束缚人们的思想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8.马戛尔尼使华的真正目的是( )A. 为乾隆帝祝寿B. 带战船攻打中国C. 扩大英国的海外市场D. 与中国进行平等贸易9.马戛尔尼说:“广东一处地近海洋,洋人到中国者必在此间登岸。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中国古代史:公元前8000年——1840年 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怎样的历史?应当如何 评价中国近代史? 1.屈辱史 2.仁人志士救亡图存史 3.中华民族追求独立自主的艰苦奋斗史。
关键人物与事件
风云人物: 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慈禧、光绪帝、 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袁世凯、蒋介石、 毛泽东 重要事件: 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洋务运动、 甲午战争、百日维新、庚子事变、辛亥革命、 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国共内战、和谐建国。
“ 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 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 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 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林则徐
1838年,道光帝任命湖广总督林则徐为 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
1785年—1850,汉 族,福建侯官人,字少 穆,是清朝后期政治家、 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 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 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 功绩是虎门销烟。官至 一品,曾任江苏巡抚、 两广总督,两次受命为 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 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 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 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中国人的敬仰。
第一单元 天朝的危机
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挟坚船利炮,连续 对中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了 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一 步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苦难深渊。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不断激化,催生了 强烈的救亡图存意识。洪秀全发动农民起义, 率领太平军,纵横十数年,横扫大清王朝的半 壁江山。 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刺激下,洋务派以“自 强”、“求富”相号召,开展了历史30多年的 洋务运动,使中国走上了步履蹒跚的现代化之 路。
长期以来,中国对英国的贸易 一直处于出超(贸易顺差)地位
马嘎尔尼第一次来到了清朝,一眼就看出了之后的中国?
马嘎尔尼第一次来到了清朝,一眼就看出了之后的中国?本文导读:公元1793年,正值清朝乾隆年间,一支浩大的外国使团来到了中国。
这支慕名而来英国使团,为了这次造访精心筹备了六百多箱礼物,同时携带了大量的科研人员,欲与他们心中强盛的中国“互通有无”。
马戛尔尼是这支700多人使团的团长,作为当时英国最顶尖的外交家,英国对他的这次出使寄予厚望。
乾隆时期,清廷全力贯彻闭关锁国政策,只开设广州一处通商口岸。
为了多往中国输入商品,包括英国在内的各个国家商人不得不上下打点通商口岸的官员,以求多加“照顾”。
但是,即便如此,对于英国这样的海上强国、贸易输出大国,一个被驻地官员加以“利用”的岸口,依然不能满足其强大的输出能力,所以,英国希望借助这次乾隆寿辰的机会,通过使团来访,好让大清对其多开放几个口岸,扩大贸易。
83岁的乾隆在承德避暑山庄接见了使团。
然而初次的接洽并不算愉快,因为马戛尔尼拒绝双膝下跪叩头膜拜,只对乾陵行驶了英国人所用的单膝下跪的礼节,这在当时大清统治者的眼里是非常大逆不道的。
虽然开场不愉快,但是英国使团准备的礼物还是相当有诚意的。
在六百件箱礼物当中,有包括蒸汽机、绵纺机、迫击炮、连发手枪等当时英国最先进的科技产品。
对于这些当时最先进的东西,在场的清朝众官员看后却一脸不懈,甚至当马戛尔尼想给福康安表演一下欧洲最先进的火器装备时,作为乾隆最器重的将军,福康安却轻蔑地回了一句:“看不看都行,没什么稀罕!”据记载,英国人带来的这些礼物,最后都被堆放在一间厕所里。
在展示完自己所带礼物后,马戛尔尼趁机表达了“希望中英两国贸易可以自由”的意愿,但乾隆听后,只说了一句话:不需要!乾隆的意思很简单:朕的万里沃土,地大物博,要啥有啥,需要和你们搞贸易?我们天朝的物品,你们小国都想要,但是你们的东西,我天朝一个都不需要。
乾隆送了英国使团回家,还写了敕谕带给英国国王。
请注意,不是写信,而是敕谕。
信是两个平等的人之间写的,敕谕是天朝皇帝给你海外藩国的圣旨。
王亚军 当满清认输的时候 一切都迟了
王亚军:当满清认输的时候,一切都迟了成功天空2020-03-201860年10月7日,当英法联军的士兵冲进圆明园进行劫掠时,在一处皇家库房里,他们发现了当年(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王乔治三世精心挑选委托马戛尔尼送给乾隆的相当于当时的“核武器”的礼品:两门先进的榴弹炮、牵引车以及炮弹。
乔治三世希望用这种婉转的方式提醒乾隆,英国所具备的军事技术和工业潜力。
可惜,马戛尔尼却发现乾隆皇帝对这种在当时如同“核武器”一样的先进科技产物,没有震惊,没有惊讶,甚至连看都没看就吩咐奴仆当作一件普通的工艺品一样扔进了库房。
在回程的船上,马戛尔尼的日记中写道:中华帝国是一艘陈旧的破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加上它那庞大的躯体使得邻国望而生畏,才使得它在近150年的时间里没有沉没,假如不幸由一位无能之辈掌舵,那它的厄运就降临了。
两次鸦片战争,打破了满清帝国封闭百年的国门,同时也把这艘巨轮的残破和腐朽赤裸裸暴露在全世界面前。
赔款、割地、开租界、最惠国待遇、治外法权、通商口岸,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新名词,让国人在惊魂稍定之余,终于开始对这个全新的世界进行更加认真和实际的思考。
同时也让满腔热血一心救国的血性青年心中爆发出无限的动力,自强不息,强国强种。
中国三千年帝制,鸦片战争之前,“百代皆行秦制度”,历代中国政治的变迁,实质上只局限于一朝一代、一家一姓的变化,而并不是政治秩序的变迁。
所有的行政权力,最后皆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政治制度一直没有推陈出新的质变过程,依旧遵循商鞅书“愚民”“弱民”“疲民”“辱民”“贫民”的遗毒。
无论朝野上下,但凡有出格的思想和行为,便会无一例外的会被扣上“反动”“叛逆”的罪名,轻则牢狱之灾,重则人头落地。
但两次鸦片战争给国人带来的视觉冲击和心理冲击实在太大了,前面数百年“天下万方唯我独尊,千年传承大国上邦”的自豪与骄傲被打击得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自卑与愤恨。
于是改革、改良的呼声日渐高涨,国人无不希望大清帝国能够尽快强盛起来,可以征讨蛮夷,一雪前耻。
马戛尔尼
案例:马戛尔尼的“诅咒”[案例文本]马戛尔尼是出生于爱尔兰苏格兰贵族。
1792年9月26日,英国政府任命他为正使,乔治·斯当东为副使,以贺乾隆帝80大寿为名出使中国,这是西欧各国政府首次向中国派出正式使节。
1793年8月5日(清乾隆五十九年六月廿三),英国使团乘坐一艘60门炮舰“狮子”号和两艘英国东印度公司提供的随行船只抵达天津白河口,之后换小船入大沽。
8月9日,使团离大沽赴北京。
9月2日,又离北京赴承德避暑山庄晋见乾隆帝。
9月13日,使团抵达热河,向清政府代表和珅递交了国书。
9月14日(八月初十),乾隆帝正式接见使团。
根据马戛尔尼自己的记载,他只是向乾隆帝行单膝下跪礼,没有叩头。
但据马戛尔尼随行人员回忆,迫于压力,尽管很别扭,马戛尔尼还是在中国官员的指导下完成三跪九叩之礼。
马戛尔尼向乾隆皇帝赠送了一批国礼,其中包括毛瑟枪等武器、望远镜、地球仪等天文学仪器、钟表和一艘英国最先进的110门炮舰模型。
同时,他代表英国政府向其提出了七个请求:第一,开放宁波、舟山、天津、广州之中一地或数地为贸易口岸;第二,允许英国商人比照俄国之例在北京设一仓库以收贮发卖货物,在北京设立常设使馆;第三,允许英国在舟山附近一岛屿修建设施,作存货及商人居住;第四,允许选择广州城附近一处地方作英商居留地,并允许澳门英商自由出入广东;第五,允许英国商船出入广州与澳门水道,并能减免货物课税;第六,允许广东及其他贸易港公表税率,不得随意乱收杂费;第七,允许英国圣公会教士到中国传教。
乾隆帝以无先例为由拒绝了英国的这些要求。
9月21日,使团回到北京。
10月7日,和珅向使团交呈了乾隆帝的回信和回礼。
使团离开北京,经京杭大运河往杭州等地参观。
在游历了东部中国之后,于1794年3月17日从广州离开中国,9月6日回到英国朴次茅斯军港。
马戛尔尼在中国东部和南部游历参观的过程中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状况多有了解。
回国后,他写了《马戛尔尼使华记》一书,后来刘半农将其翻译成中文,译名为《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
从“遍地黄金”的憧憬到“饥饿”的现实:马嘎尔尼眼中乾隆盛世
从“遍地黄金”的憧憬到“饥饿”的现实:马嘎尔尼眼中乾隆盛世(1)“乾隆盛世”是真正的盛世吗?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几个公认的盛世。
汉有“文景之治”、唐有“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清有“康乾盛世”。
其中清朝的“康乾盛世”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在各种历史记载和影视绘画作品中,都有着大量的描写,读起来非常的熟悉。
尤其是在乾隆统治下的中国,达到了封建历史上的顶点。
从纵向上来比较,乾隆时期的中国,是几千年历史上人口最多,国力最强盛的时代;从横向上来比较,清朝当时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据史料记载,GDP占到了全世界的30%以上。
就是这么一个富强的国家,在乾隆盛世之后却急剧向下,大清帝国滑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而乾隆自己,也在百年后遭遇尸骨无存的惨状,让后人徒增感慨,“十全天子骨难全”。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状况?“乾隆盛世”到底是不是一个真正的盛世?张宏杰从各个方面进行考证,写出了《饥饿的盛世》这本书,让我们真正的认识到“乾隆盛世”在历史上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2)世界上最发达,经济总量最高:乾隆盛世的阳面从历史上来看,乾隆朝大清国的发展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在世界上也是最高等级的存在。
康乾时期,继扫荡南明残余势力之后,又平定了三藩之乱和边疆地区的数次叛乱,收复台湾,打败了沙俄的入侵,战功达于巅峰,国家益愈强盛,幅员辽阔,社会安定,边疆平靖,国家的巩固和统一达到空前的程度,国土面积达到现在面积的1.5倍之多。
朝廷藏富于民,“仅乾隆一朝便蠲免全国的丁粮钱和糟粮总数达白银二亿多两”,数量空前,当时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经济总量居世界之首。
在对外贸易方面,尽管乾隆时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口岸只有广州一口,但对外贸易仍有较大的发展。
这从粤海关每年收入的税金数额的变化可以看出。
乾隆六年(1741年)税银二十九万余两;乾隆七年(1742年)税银三十一万七千余两;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税银一百零八万两;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税银一百一十七万二千余两;嘉庆八年(1803年)税银一百六十九万五千余两。
再谈饥饿的盛世:从马嘎尔尼游记看清朝百姓的悲惨生活
再谈饥饿的盛世:从马嘎尔尼游记看清朝百姓的悲惨生活原创2019-08-18 09:26·沉思的托克维尔乾隆盛世,号称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盛世,但这表面的繁华之下,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阴暗。
当英国使节马嘎尔尼带着好奇而忐忑的心情踏上中华大地时,他看到的不是马可波罗描绘的黄金之国,而是一个贫富差距悬殊,小民命贱如土的虚妄盛世。
最让马嘎尔尼震惊的是,一方面,皇帝的赏赐如此慷慨,多到战列舰狮子号都装不下的地步。
一方面,清朝的平民生活却如此困苦,一点残羹剩饭都能引起他们的哄抢。
一边是至高无上,所有人都必须顶礼膜拜的皇帝。
一边是随意可以被鞭笞的小民。
这样悬殊的对比,在当时的英国,绝对难以见到。
马嘎尔尼回忆:“在中国农民脸上,绝难见到英国农民那样的啤酒肚和红扑扑的脸庞。
”这盛世之下,大部分人全生活在饥饿的边缘,这是何等的讽刺。
通过马嘎尔尼这个局外人的角度,我们得以一窥所谓的乾隆盛世,到底有多么的名不副实。
一、饥民遍地的盛世,中国百姓的贫穷让马嘎尔尼震惊由于马可波罗的影响,在西方人的印象中,中国一直是富裕发达的象征,就连马嘎尔尼也不例外,1786年,他就在一首诗中写下了自己对中国的向往,他写道:“仿佛我游览中国幸福的海滨,攀登他无比自豪的杰作万里长城,眺望他波涛汹涌的长河……。
”马嘎尔尼像就连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也认为中国是一个由哲学家统治的理想国度:他在《哲学辞典》中更是赞扬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
”当时欧洲的思想界普遍将中国视为完美的国度,只有孟德斯鸠和卢梭对此表示质疑,孟德斯鸠认为中国只是个毫无美德,人民皆为奴仆的专制国家,而卢梭则疑问“如果中国文化真的如此辉煌,怎么会数次被异族统治?”当马嘎尔尼到达中国后,他终于证实,伏尔泰和大多数欧洲思想家都错了,而孟德斯鸠和卢梭对了,清朝只是一个毫无美德的专制国家,人民生活在极度的贫穷之中,欧洲对中国的想象皆为臆想。
首先震惊马嘎尔尼的就是中国人口的稠密和激烈的人地矛盾。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文档大全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文档大全(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工作计划、心得体会、讲话致辞、教育教学、书信文档、述职报告、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reflections, speeche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letter documents, job report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文档大全圆明园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皇家园林,是中华民族几代人的结晶,但1860年的那场战争,使艺术界的瑰宝,使人民的汗水,化为了一片灰烬。
《圆明园》电影观后感精选篇500字五篇.docx
《圆明园》电影观后感精选篇500 字五篇《圆明园》电影描述了清朝皇家园林圆明园从初建到大规模扩建成旷世园林,再到英法联军对这座人间仙境的破坏、焚烧的发展历史。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圆明园》电影观后感精选篇 500 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圆明园》电影观后感精选篇500 字今天,老师给我们看了圆明园的纪录片。
灯熄灭了,我斜斜地靠着椅背,一副悠然的模样。
看着一个奇迹,一点点成形,一点点成长,直至毁灭。
灯重新打开的时候,我猛然间发现,自己的右手竟一直是呈握拳状的。
不很长的指甲,早已在掌心留下了五个深深的红印。
有一些仇恨,我们真的不应该忘记。
有一些仇恨,我们必须放在心底,以另一种骄傲,另一种自豪,去宣泄我们心中这一份传承的仇恨。
仇恨是无法用血液来记忆的,真实的画面给人的印象会异常的深刻。
圆明园不应该被重建,有一个地方寄存着,一个名族的仇恨与屈辱,不是很好吗 ?这一部纪录片所投入的巨资很值得。
他若唤醒了中华名族心中的仇恨。
这无法被血液所传承的仇恨。
怎样的巨资都是物超所值的。
只是我不知道,在看见画面里的毁灭那么残酷的进行的时候,我为什么可以听见笑声,不是一声,是一小片带着令人心痛的爽朗的笑声。
那一刻心莫名地觉得好冷。
原来,这就是鲁迅当时的感受啊 ! 他们对这个国真的会爱吗 ?多少人信誓旦旦地宣誓着自己对祖国的爱。
成年礼的那一天,我清楚地记得我无法念下“热爱祖国”这一句话。
因为我不知道我能否一直一直,一刻不忘地深深爱下去。
这一句话的承诺,有着一生必须付诸行动的重量。
爱是否可以放弃,那时仇恨是否也一起消失了 ?仇恨不再被记得,爱也是否就此中断了 ?若是我无法做到,我不愿轻易许下承诺。
我无法说爱,因为我无法保证我可以把这份爱永远放在心里,永远记住这一份不可遗忘的重量与承诺。
仇恨不应当被遗忘,以往的同时多少耻辱也一并被淡化,被遗忘?也许以德抱怨被所有人所推崇,但这又是否是对与你有恩之人的不公?遗忘仇恨的同时,难道不是也遗忘了感恩吗 ?没有对比的世界是虚无的空洞。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雨果。
圆明园纪录片1篇“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放上神像,饰以琉璃,饰以黄金,饰以脂粉。
请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宫殿,是神庙。
”维克多·雨果 1861年11月25日于高成居这段话是纪录片《圆明园》的开场白,电影的内容由导演利用3D数字技术把这座由康熙年间曾经开始建造的皇家园林又复活了过来,让观众在电影里回忆这座曾经让西方列强都认为它是精美绝妙、美仑美焕、叹为观止的人间仙境。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老师组织我们在电脑机房里观看《火烧圆明园》。
但那时我对它的印象并不太深,只知道它是我们国家清末鸦片战争中的屈辱历史,曾经在清朝建造后来八国联军作为对清朝皇帝的处罚而毁于大火的皇家园林。
而在今年的双十一国庆假期中,我有幸来到这座世人皆知的皇家园林。
在游览的过程中我看到有许多的建筑都是建国以后近几十年来由国家文物局重建的。
当得知在这之前从圆明园被八国联军被毁到当时的国民政府,这里都是一片建筑废墟。
当大家都在圆明园中嬉笑游玩时,我自己却没有在笑,而是攥紧自己的拳头。
暗暗发誓:总有一天中国人民会把这个仇还回到那些曾经欺辱中国的西方列强的。
我和朋友走到当年乾隆时期命当时的宫廷画师意大利人郎世宁主持设计的远瀛观和大水法,看到这片废墟时我的心都在痛。
有许多游人明知告示牌写着“保护文物,禁止攀爬”却都爬到建筑上摄影留念。
这部电影以意大利人郎世宁的角度拍摄的纪录片,以他绝无仅有的机遇见证了这个清帝国的辉煌。
而片中导演完整的把当年郎世宁在圆明园里由初始设计到落成完工再到鸦片战争时期被八国联军毁灭的历史记录利用数字技术展现给观众。
清王朝覆灭的七大征兆 康熙预言清朝灭亡
清王朝覆灭的七大征兆康熙预言清朝灭亡清王朝覆灭的七大征兆康熙预言清朝灭亡。
清朝是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早在鼎盛时期,就出现过一些暗示其灭亡的预言,其中,最出名的是曾国藩的预言,康熙无意中的举动也预言了清朝灭亡。
大凡一个社会走向崩溃、灭亡,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征兆,这种征兆其实是一个社会预测,并没有什么神秘。
征兆一:多尔衮算命当年,清王朝开始问鼎中原,挥师入关时,摄政王多尔衮护卫年仅六岁的顺治皇帝福临进入北京。
走到京郊的青龙桥,遇到了一个算卦的瞎子老头,只见他的卦摊高悬一幅对联,“眼瞎能明古往今来事,手残善断痴男怨女情”,多尔衮一看,这不是我正要问的吗?反正他看不见,不知道我是谁。
于是,便上前问到:“听说,关外的军队开进来了,不知他们能不能坐天下?”“能坐天下。
”算命瞎子不假思索地肯定回答。
多尔衮暗喜,又问道:“能坐多久?”算命瞎子没有正面回答,却说出了让多尔衮且惊且喜的两句话:“得之于摄政王,失之于摄政王;得之于孤儿寡母,失之于孤儿寡母。
”得之者,摄政王即多尔衮,孤儿寡母即孝庄及其子福临。
(顺治帝);失之者,摄政王即宣统皇帝溥仪的父亲载沣,孤儿寡母即隆裕太后及宣统皇帝溥仪。
前者,清军入关这样改朝换代的大事,纵是瞎子,看不见,也该听见,明与金长期对峙,其宫廷内幕自然会成为谈资,瞎子所言不足为奇。
后者,所言,似有先见之明,其实,也只是说出了王朝衰败的一般规律。
试看历史上的王朝,灭亡之际,那个不是皇权暗弱,权臣当权,孤儿寡母临朝吗? 征兆二:顺治问国运当顺治称帝时,蒙古高僧哲布尊丹巴从恰克图前来祝贺,顺治问清朝的国运,他说:“十帝在位九帝囚,还有一帝在幽州。
”十帝即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九帝即第九个皇帝光绪,囚当指他被囚禁于瀛台。
一帝在幽州,当指宣统,他在幽州北当满洲国儿皇帝。
如果此语真是这位蒙古高僧当时所言,那就真的有些神奇了。
他的依据究竟是什么呢? 征兆三:康熙预言清朝灭亡康熙帝曾觉得,天下无不亡之朝,便为自己制作了30多枚玺用来传给子孙后代,这些玺传到后代手里,最后一枚传下去后,清朝已步入灭亡之期。
圆明园观后感1000字
圆明园观后感1000字相信所有人看过《圆明园》之后都会有一种无法诉说的震惊感,悲痛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圆明园观后感1000字,希望大家喜欢!圆明园观后感1000字篇一在以前的一节中国近代史纲要课上,老师让我们观看了电影《圆明园》。
其实与其把它归到一部电影,我更愿意把它归到记录片一类,因为在观看一般电影的时候,我总是关注电影场面的宏大,情节的跌宕,画面的精美,而这部片子给我带来的心理上的冲击与震撼,对历史的剖析与清晰地呈现,却使我无暇关注其作为电影而应具有的视觉听觉上的要素,反而产生了对历史与当下的深思。
首先还是简要介绍一下圆明园吧。
圆明园,坐落于北京西郊的海淀区,于颐和园相连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三园构成,占地超过16万平方米,它始建于1709年,当时也是清王朝的第三任帝王,康熙在位的时间。
众所周知,清王朝在入关打败大明王朝之前是一直游离在关外的游牧民族,对于凉爽的天气十分习惯,而对于北京炎热的夏天实在是难以忍受,同时由于不能时常离开都城去江南以及帝国的各地享受美景,因此清王朝的统治者一直对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由江南园林风格的避暑山庄渴望不已,由此,圆明园的建造也就顺理成章了。
而圆明园的美景想必也不用我多叙述了,在电影中,我们已经饱享了它的美丽,无论是小桥流水的江南园林风格,还是富有异国情调的建筑理念,圆明园怎么看也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建筑奇迹,难怪法国的大作家雨果把圆明园和雅典的巴黛农神庙分别比作东方艺术和西方艺术的代表,称前者为梦幻艺术,后者为理念艺术,并盛赞圆明园不但是一个绝无仅有,举世无双的杰作,而且堪称梦幻艺术的崇高典范!可就是这样一座完美的园林建筑,最后还是逃脱不了被一把火烧毁的命运,不得不令人为之扼腕!究竟是什么使清王朝由当时的世界第一大帝国堕落到了人见人欺,任人宰割的地步?究竟是什么使清王朝看似无坚不摧的军事与财政基础在短短几十年间烟消云散?究竟是什么使中华民族随后陷落如水深火热的险境之中?!首当其冲的是清王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圆明园的毁灭的电影观后感
圆明园的毁灭的电影观后感圆明园的毁灭的电影观后感圆明园的毁灭的电影观后感篇一——观《圆明园》有感“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历史如同一辆急着前行的车,辘辘而过,留下深深的印记,引得无数的后人驻足相望、定神深思、感悟过往、反省现在。
纵观中国这一泱泱大国,莽莽五千年,胜败百千朝,但最后十之八九逃不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局,圆明园的繁华落败、满清的兴衰存亡即使最好的证明。
素有“万园之园”美称的圆明园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占地五千二百余亩,共有一百五十余景。
圆明园最初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禛的花园,在康熙时期已初具规模。
雍正皇帝即位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值房,御以“避喧听政”。
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对圆明园岁岁营构,日日修华,浚水移石,费银千万,并向东新、长春园,东南并入绮春园;至乾隆三十五年,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
嘉庆朝,主要对绮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
道光朝时,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
五朝更建,使得圆明园成为一座热闹繁盛的艺术宫殿。
园中有金碧辉煌的宫殿,有玲珑剔透的楼阁亭台;有象征热闹街市的“买卖街”,有象征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有仿照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有仿照苏州狮子林的风景名胜;还有仿照古代诗人、画家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梦场景,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等。
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的胜景,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的园林建筑,可谓集中方园林之大成,融西方建筑之精华。
不仅如此,圆明园内还珍藏了无数的各种式样的无价之宝,极为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历代书画、金银珠宝、宋元瓷器等,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之一,是实至名归的“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馆”。
从满清政府对圆明园的巨资扩建和圆明园的繁华壮观,我们不难看出,清政府满盛时期的强大,统治者生活安逸、消费奢侈,享尽天朝之所有,坐揽天下之奇物。
但是安逸的`生活让他们忘记了思考、忘记了发展、忘记了祖代的教诲,让他们看不到世界的另一端有无数双邪恶的眼睛正盯着这片东方土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ord]马嘎尔尼的预言——大清帝国衰亡的前奏1793年7月,马嘎尔尼勋爵率领的一支庞大的英国访华使团经过长达数个月的颠簸之后,终于抵达了位于大清帝国直隶境内的天津大沽港口,并就此拉开了大清帝国与西方政府间交流的序幕。
自此之前,欧洲文明一直对于遥远的东方文明向往有加,这不仅仅得益于诸多出访东方的使者、传教士的游记记录,更受到了欧洲哲学家、文学家如伏尔泰的宣扬影响。
在西方人眼中,这个庞大的东方帝国不但拥有大量的财富,还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优秀体制:统治者温和而精明,官员廉洁而高效,民众纯朴而富有道德意识,这一切,再加上距离的因素,都使得大清帝国在西方人眼里是那么的神秘而优雅。
很可惜的是,我们下面要讲述的故事,大概不是按照这个轨道运行的了,并且,历史也将永久的偏离这个轨道。
(一)
1793,这个年份对于当时大清帝国的统治者,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而言,是有着非常意义的一年:这位老人已经到了八十岁的寿辰。
不过除此之外,我们似乎无法发现任何有关于整个帝国的事件的发生。
清朝的闭关锁国已经持续了多年,这一命令是在清朝初年就得到了严厉的贯彻和执行的。
对于乾隆而言,他对于外来的科学技术和器械的重视程度远远达不到当年康熙的重视程度。
如果说康熙尚且对于西洋的天文与几何学科深感兴趣的话,那么乾隆皇帝就已经完全跳入了“外来无用论”的极端之中,当然,这种前提是他对于自己帝国的高度自信。
生活在圆明园中,自认为天下事无所不晓的皇帝哪里知道,远在105年前,他眼中的蛮夷们就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从农业迈入了工业文明时代,而这个古老的帝国仍然延续的,是欧洲已经摒弃的农业发展模式和传统封建制度。
皇帝的八十大寿不但是帝国的大事,更是世界各个希望与大清国展开贸易的国家不可多得的良机,基于此,马嘎尔尼勋爵的任务不可谓不重大。
乔治三世希望的
是他能够办成一些“取得以往各国未能用计谋或武力获取的商务利益与外交权利”的事,而这对于正在全球开展轰轰烈烈殖民和发展活动,急需工业原料与贸易伙伴的大英帝国而言,实在是重要。
为了能够博得这位帝国统治者的认可,马嘎尔尼使团精心挑选了送给皇帝的礼物,其中几乎囊括了欧洲工业文明时代所有技术的结晶,例如望远镜、自鸣钟、乐器、天文仪器,甚至于还包括了热气球和镀铜榴弹炮,为了能够演示热气球的真实作用,马嘎尔尼还在使团中加上了一名热气球驾驶员。
对于任何一个渴望着技术与科学的国家而言,这些礼物的价值可以被无限的发挥和利用,但是对于清朝的统治者而言,除了游戏作用,这些礼物丝毫无用。
当然,这是后话。
于是,满载着礼品和不列颠通商贸易的期盼,1793年,马嘎尔尼使团起航,驶向了遥远的东方帝国,没有人会想到,这一次航行,几乎改变了历史。
(二)
英国人的观念开始逐渐的坍塌了,这发生在使团乘坐的“狮子号“靠岸之后的每一分每一秒之中。
由于不被允许乘坐军舰进入河道继续行程,因此根据皇帝的旨意,使团一行换乘中方船只经白河一直抵达北京城。
在这过程之中,英国的使团财务总管巴罗写道,我们所见到的一切,与富庶和繁荣几乎毫无关系,触目所及,无非就是落后与贫穷的景象。
对于这个帝国最中心的部分,使团的成员们甚感诧异,认为作为首都,应有的秩序和相称的环境至少应当存在,但是他们很快就失去了对此的期望——对于诸多英国人而言,经济上的落后算不得什么,他们所见到的极为黑暗的专制制度才是最根本的思想意识的打击。
马嘎尔尼认为,他代表的,是一个主权国家对于另一个主权国家的访问,而清朝的官员们自始至终虽然很客气也很有礼貌,但是沿途到处都挂着的“红夷进贡”很明显说明了大清帝国对于外来文明的轻视。
不但如此,巴罗所记录的一些令欧洲人匪夷所思的事件也使得使团成员们对
于清朝的基本认识更加深刻和反面。
就这样英国人开始渐渐的了解中国了,而中国人那方面呢,
1793年9月14日清晨,马嘎尔尼作为特使见到了乾隆皇帝,不过地点既不是位于首都
城内的皇宫紫禁城,也不是圆明园富丽堂皇的行宫,会面地点只是临时的帐篷,尽管这是为了庆祝乾隆皇帝70大寿而建造的,但是会见的轻率就表明了这次见面的无足轻重。
乾隆皇帝认为英国人所带来的礼品几乎毫无用途,而他在给乔治三世的回信中也是盲目优越而自负地写道了这一点。
对此,我们现在已经不能够再用道德或者狭窄的历史观念去解读,或者抨击清朝统治者们在过去几十年中错误而又荒唐的决定了——能够说明一代又一代皇帝陛下对于外来科学技术轻视甚至于蔑视的唯一解释就是满清对于他们在明朝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庞大的农业官僚制帝国的过度信任:自从1763年乾隆登基以来,大清帝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富庶、人口最多的国家,在这位皇帝的统治之下,大清帝国的疆域已经扩大了一倍以上,包括了中亚、外蒙古甚至还有俄国的一部分。
只不过,人口的增长和官僚机构的保守陈旧性,使得这个大帝国逐渐开始如同他的统治者一样——慢慢衰老,直到濒临破产和死亡。
马嘎尔尼对于乾隆皇帝还是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赞赏的——尽管乾隆皇帝强迫他履行叩头这一在欧洲人看来是无比屈辱的礼节之后,马嘎尔尼也表示,“乾隆皇帝在接待我们的过程之中非常亲切有礼,我们都十分满意。
尽管他实际上已经衰老,但是优雅和健康都是得这位老人看上去不过60多岁。
”这句话的确是马嘎尔尼作为英国的贵族以自己的修养和素质做出的实质评论,不过这也只是限于马嘎尔尼对于乾隆皇帝本人的好感而已。
说回到叩头的问题上,马嘎尔尼为了不辱使命,愿意向这位皇帝陛下叩头,但是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海权国家之一,马嘎尔尼要求乾隆的官员也对乔治三世叩头
以表示平等——这位深思熟虑的大使考虑到乔治三世无法亲临,因此随身带了乔治三世的一副等身画像。
很显然,官员们不愿意对除了他们的统治者以外的人叩头,更不愿意为一副油画上的人叩头,因此会谈就此不欢而散,在其后的会谈之中,双方也基本都是鸡同鸭讲,互不理解,清朝官员还屡次显示出对于使团成员们的轻视,因此在离开中国的时候,使团两手空空,除了花费掉东印度公司的8万英镑之外毫无收获,就此,第一次中英之间政府的正式交往宣告结束,或者说,宣告失败,英国希望得到的使馆建设、入港地点增加和结束鸦片的贸易都没有被通过,连提及也没来得及。
(三)
马嘎尔尼的访问已经过去了许多年,清朝的官员们都几乎已经忘记,最初那位大使带来的到底是什么礼物,说了些什么话。
但是,英国人和欧洲人都没有忘记,在三番五次的外交努力失败之后,他们最终选择了和大清帝国打一仗以解决自己长久以来通过任何途径都解决不了的贸易问题,这场战争名叫鸦片战争。
但是实际上,不应该这么叫,因为我们可以发现,战后签订的《南京条约》中所规定的条款,几乎都是当年马嘎尔尼谈判时提出要获得的利益,我们被侵略了,感到委屈,但是被侵略之前,我们却连看都不正眼看欧洲人一眼,这也正应了蒋教授的一句话:,鸦片战争之前,我们不给他们平等待遇;鸦片战争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一切的一切,几乎都是历史开的玩笑。
马嘎尔尼的访问已经远去,但是中国随之面临的灾难性命运却并没有远去,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连西方谚语也曾说过,“魔鬼藏在细节里”,就是一次又一次的中西方的交流,使得欧洲人最终认清了大清帝国的真实面目,随即便展开了对大清帝国的全面围剿。
历史最终会决定于细节,这次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