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目录
1 前言 (3)
1.1工程概述 (3)
1.2勘察目的、任务及要求 (3)
1.3勘察依据 (4)
1.4工作方法及工作量 (5)
2 场地岩土工程条件 (5)
2.1地形、地貌 (5)
2.2场区岩土的构成与特征 (5)
2.3场地地下水条件 (6)
2.4场地地层的地震效应 (7)
3 岩土参数的统计、分析和选用 (8)
3.1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8)
3.2地基土承载力基本容许值的综合确定 (9)
4 岩土分析与评价 (9)
4.1场地稳定性与适宜性评价 (9)
4.2各岩土层工程性能评价 (10)
4.3场地岩溶评价 (10)
4.4路基持力层选择 (10)
4.5地下水对拟建工程的影响及处理建议 (12)
5 结论与建议及说明 (12)
附图:
1、勘探点与工程地质平面图
2、工程地质剖面图
3、钻孔柱状图
附表:
1、勘探点一览表
2、土工试验成果汇总表
3、土样腐蚀性测试报告
4、岩石试验成果表
5、标准贯入试验统计表
6、地层统计表
附件:
1、X X X市X X X市政道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2、勘察委托书
X X 市X X 镇X X 小区市政道路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 前言
1.1 工程概述
受X X 市X X 镇人民政府委托,我公司承担了拟建X X 市X X 镇X X 小区市政道路场地的岩土工程详细勘察工作。

本项目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见下表。

道路主要技术指标表
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值备注
1 道路里程一号路K0+000~K0+485 二号路K0+000~K0+116.25
2 道路总长度米约601.25
3 面设计高程一号路916.10~929.00 道路宽度:18m 二号路925.30~928.1
4 道路宽度:16m
4 道路等级城市支路
5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g 0.05
6 路面结构水泥
6 路面荷载BZZ-100KN
本项目由X X 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该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三级,场地复杂等级为三级,岩土条件复杂等级为二级,本次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1.2 勘察目的、任务及要求
1.2.1勘察目的
查明拟修筑道路范围内的岩土工程地质条件,对沿线各段路基的稳定性和岩土性质并做出工程地质评价,并为路基设计提供工程地质依据和必要的设计参数。

1.2.2任务及要求
(1)查明沿线各地段的地形、地貌特征,划分地貌单元。

(2)查明沿线地段的地质、岩土的类型、性质及其分布。

(3)查明沿线各地段路基的湿度状况。

(4)查明沿线各地段的地下水类型、地表水的来源、水位和积水时间,以及排水条件。

(5)调查了解地下埋设物回填土的土类、厚度及其密实度。

(6)查明沿线地段不良地质现象的成因、类型、性质、空间分布、发生和诱发条件、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论证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并提出计算参数及整治措施的建议。

1.3 勘察依据
本次勘察按设计方提供的工程规划图、地形图和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要求,以及下列规范、规程: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GB50021-2001)
(2)《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2)
(3)《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
(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5)《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42/242-2013)
(6)《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
(7)《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
(8)《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
(9)《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规程》(DB42/169-2003)
(10)《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JB02-2013)。

1.4 工作方法及工作量
本次勘察根据国家现行规范,主要采用钻探取样室内试验结合原位测试的方法进行。

勘探点的布设结合道路的特点,主要沿道路中心线布设(见勘探点与工程地质平面图),勘探点的位置及高程由我公司测量人员根据设计方提供的总平面图测量。

现场勘察工作始于2019年5月10日,止于2019年5月21日,共完成野外工作量如下:
(1)勘探点14个,进尺131.40m,进行标准贯入试验11次,简易水文观测28次/14孔。

本工程所有钻孔均按规范要求进行了封孔。

(2)本场地采取岩样6件,土样8件。

2 场地岩土工程条件
2.1地形、地貌
项目所在区域X X 镇地处X X 省X X 市东北,集镇距X X 城区68公里。

场区总体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平坦开阔。

场地所处区域地貌为构造、剥蚀山地,微地貌为山间平地。

线路最高点位于拟建一号路K0+000,高程为936.40m;线路最低点位于拟建一号路K0+485.00,高程为916.05m。

工程区具体位置、勘探点位置、道路中线标高请见《X X 市X X 镇X X 小区市政道路勘探点与工程地质平面图》及《工程地质剖面图》、《柱状图》。

2.2场区岩土的构成与特征
根据地调、钻探及室内试验结果,在勘探深度范围内,从上至下将岩土层分为两层,具体工程地质特征描述如下:
第①层粉质粘土(Q4el):黄褐色,可塑,稍湿,局部含少量碎石,粒径0.5cm
左右,约占5%左右,无摇振反应,土质不均匀,成层性较差,表层含较多植物根系。

本层层厚0.00-12.30m,整个场地均有分布,土、石工程分级为Ⅱ级。

第②层石灰岩,三叠系,灰白色,较硬岩,锤击声较清脆,有轻微回弹,稍震手,较难击碎,主要结构面为裂隙、节理,厚层状构造,结构类型为裂隙块状,岩面不平整,该层分布于整个场地,溶蚀现象稍发育,岩体较破碎,节长10-25cm,岩芯采取率85%左右,RQD=78%。

本层为次坚石,土、石工程分级为Ⅴ级。

2.3场地地下水条件
2.3.1地下水类型及其特征
区内地下水按其赋存条件、水理性质、水力特征划分为基岩裂隙水。

三叠系系石灰岩裂隙含水层:该层风化带裂隙较发育,为弱富水裂隙含水层;深部岩石裂隙不发育,为含水微弱的含水层或相对隔水层。

2.3.2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及动态特征
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

区内大气降水主要以面流的形式顺坡而下最终排入市政管道,少量下渗至基岩裂隙中。

下伏基岩三叠系石灰岩富水性较弱,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

据调查,拟建场区及周围无强污染腐蚀源。

勘察期间,各钻孔均为干孔。

根据场地所取土的土样腐蚀性测试报告,场地土的PH值为6.82~6.85,参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查表12.2.2判断,场地土对混凝土具有微腐蚀性,对混凝土中的钢筋等建筑材料具有微腐蚀性。

2.4场地地层的地震效应
2.4.1地质构造
场区位于红岩-宣恩向斜南东翼,场地基岩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石灰岩,岩层产状为195°∠26°。

即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现场踏勘情况:场地不存在有与场地稳定性有关的断裂构造。

2.4.2抗震设防烈度
场地未见新构造运动,表明现今地壳稳定性好。

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01),场区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对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JB02-2013)第3.2.5条规定“四级公路上的一般工程,可仅采用简易的抗震措施”。

2.4.3场地土类型和建筑场地类别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计算场地土的等效剪切波速,各土层的剪切波速根据原位测试的N值的平均值依据《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规程》(DB42/169-2003)取值(石灰岩Vse大于500m/s),具体计算见表1,判定拟建场地一号路K0+000-K0+035m的场地土类型为岩石,建筑场地类别为Ⅰ1(覆盖层厚度小于5m);判定拟建场地一号路K0+035-K0+150m、K0+250-K0+390m,二号路K0+000-K0+030m、K0+100-K0+116.25m的场地土类型为中软场地土,建筑场地类别为Ⅱ(覆盖层厚度3-50m);判定拟建场地一号路K0+150-K0+200m、K0+390-K0+485, 二号路K0+030-K0+100m的场地土类型为中软场地土,建筑场地类别为Ⅰ1(覆盖层厚度小于3m)。

综合考虑,拟建一号路、二号路的场地土类型为中软场地土,建筑场地
类别为Ⅱ。

表1 各土层剪切波速及等效剪切波速估算表地层编号①②
等效剪切波速计算
深度(m) 等效剪切波速
vse(m/s)
建筑场地
类别
场地土
类别
地层名称粉质粘

石灰岩
岩土状态可塑柱状
各岩
土层
平均波速(m/s) 及
层厚(m)一号

1#/ 750/未揭
穿
0 750 Ⅰ1类岩石
2#180/4.30 750/未揭
穿
4.30 180 Ⅱ类中软土
5#180/1.90 750/未揭
穿
1.90 180 Ⅰ1类中软土
6#180/12.30 750/未揭
穿
12.30 180 Ⅱ类中软土
11#180/2.60 750/未揭
穿
2.60 180 Ⅰ1类中软土
二号

13#180/1.60 750/未揭
穿
1.60 180 Ⅰ1类中软土
14#180/1.50 750/未揭
穿
1.50 180 Ⅰ1类中软土
2.4.4场地地基土的地震液化判别
勘探结果显示,场地地面下不存在易液化的饱和砂土、粉土层,因此该
工程中不存在地基土地震液化问题。

3岩土参数的统计、分析和选用
3.1 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本次勘察采用钻探取样室内试验结合原位测试的方法进行,以获取场地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各项指标分别统计如下:
表2 标准贯入试验分层统计表
地层编号岩土
名称
统计数
n
基本值标准差
σ
变异系数δ修正系数Ψ
标准值
N(击) max min μ
①粉质粘土11 6 4 5.20 0.75 0.15 0.92 5 表3 第①层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统计表
地层编号岩








w%
重度
γ
kN/m3
干重
度γd
kN/m3


G S



e



S r


w L


w p




I l




I p




a1-2




E s



C




φ





n 6 6 6 6 6 6 6 6 6 6 6 6 6 6 max 30.6 17.8 13.9 2.72 1.000 84 35.3 22.6 0.71 14.5 0.38 7.0 42 12 min 27.5 17.4 13.3 2.71 0.910 81 34.0 20.6 0.49 11.4 0.27 5.2 28 10 μ29.3 17.5 13.6 2.71 0.958 83 34.6 21.5 0.60 13.1 0.33 6.0 36 11 σ 1.10 0.16 0.23 0.01 0.03 1.03 0.48 0.72 0.08 1.14 0.04 0.64 4.76 0.94 δ0.03 0.01 0.01 0.00 0.03 0.01 0.01 0.03 0.11 0.07 0.10 0.09 0.11 0.07 φ0.97 0.99 0.99 1.00 1.03 0.99 0.99 0.97 1.11 0.93 0.90 0.91 0.89 0.93 标准值3210 表4 岩石饱和单轴抗压试验统计表
地层
编号
岩土
名称
统计
次数
n
基本值标准

σ
变异
系数
δ
统计修
正系数
γs
标准值
φk
max min Xm
②石灰岩 6 64.2 46.5 55.9 6.88 0.12 0.90 50.1
3.2 地基土承载力基本容许值的综合确定
地基土承载力基本容许值由室内试验及原位测试经统计分析,再结合《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综合确定,见下表:
表5 地基土承载力基本容许值建议表




岩土
名称
土工试验标贯试验建议值
[f ao]
(kPa)
Es
(MPa)
N
(击)
f ao
(kPa)
Es
(MPa)
[f ao]
(kPa)
Es(Eo)
(MPa)
①粉质粘土130.4 5.5 5 120 8.0 120 5.5
②石灰岩2500 2500 视为不可压缩
4 岩土分析与评价
4.1 场地稳定性与适宜性评价
拟建道路场地已基本整平,平坦开阔,未发现有其它不利于工程建设的
如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地裂缝、活动断裂等不良地质作用,也
未发现如滨沟、防空洞及临空面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区域地质相对稳定,属简单复杂场地,中等复杂岩土条件,区域稳定性较好,道路场地地基稳定性一般,适宜拟建市政道路的建设。

4.2 各岩土层工程性能评价
4.2.2第①层粉质粘土:力学性质一般,为中等压缩性土,出露地表,可作为拟建道路路基基础持力层或下卧层。

4.2.3第②石灰岩:承载力高,可视为不可压缩层,可作为拟建道路基础持力层或下卧层。

4.3场地岩溶评价
建场区属于岩溶发育地区,本次勘察共布置14个钻孔,未见溶洞,钻孔溶洞见洞率为0 ,场区岩溶发育程度等级为岩溶微发育。

4.4 路基持力层选择
根据拟建道路工程特征及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拟建一号道路K0+060-K0+100m、K0+K200-K0+265、K0+388-K0+485m,二号道路全线为一般路基,一号道路K0+000-K0+060m、K0+100-K0+200m为挖方路基,一号道路K0+265-K0+388m为填方路基,路基方案分析如下:
4.4.1一号道路K0+060-K0+100m、K0+K200-K0+265、K0+388-K0+485m,二号道路全线,直接以粉质粘土层作为路基持力层。

4.4.2一号道路K0+000-K0+060m、K0+100-K0+200m为挖方路基,根据勘察结果,结合对应道路设计标高,K0+000-K0+060m路段中的石灰岩将全部挖除左右两侧将形成高度约8m的石灰岩边坡(场地边坡岩体类型为Ⅲ类),K0+100-K0+200m路段中的上覆土层挖除,道路两侧形成高度约2.00m左右的
土质边坡。

建议根据岩土性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及边坡高度等因素并结合路堑排水及植被附着条件进行综合设计,不论是岩质挖方或者土质挖方,都应首先清表,即覆盖土层,避免其混入填料中。

边坡水和路面水通过路基边沟排至路基以外的沟渠,对具有一定汇水面积的挖方路段,在挖方边坡坡顶5m以外设置梯形截水沟,以拦截地表径流,将水集中引出路基以外。

建议挖方土质边坡坡率采用1:1.5,岩质边坡坡率为1:0.50-0.75,采用分级放坡。

4.4.3一号道路K0+265-K0+388m为填方路基,可清除上部植物等杂质的基础上直接以天然地基作路基持力层。

填方材料应选用级配较好的砂类土等粗粒土作为填料,路线外取土应根据各地段所需土方结合路基排水、地形、土质设集中取土,取土坑的设置应符合规范要求。

一般填方路堤基底视地形、土质、地下水位、填方边坡高度等不同进行相应处理。

在填土高度小于1.5米路段设置排水沟,将路面水排入路基以外的沟渠中,填土高度大于1.5米路段路面水则通过地面自然横坡排出。

根据调查,拟建道路沿线无地下管网分布。

4.4.4根据地质调查,岩层产状为195°∠26°,原始坡面产状为195°∠36°。

一组裂隙倾向215°,倾角88°,连通性好,裂隙张开度小于3mm,裂面光滑平直,有充填,结合一般。

边坡支护参数请见表6
岩土名称
岩石的
重力密度
γ(KN/m3)
粘聚力
Ck(kPa)
内摩擦角
φk0
墙底与地基土摩
擦系数
①粉质粘土17.5 32 10 0.20
②石灰岩25.0 90 27 0.65
4.5 地下水对拟建工程的影响及处理建议
拟建道路沿线的主要地下水为深层岩溶裂隙水,水位很深,对道路施工
影响较小。

本项目设计路面标高相对较高,在雨季施工时,应采取适当排水
措施进行排水,以防止降水对路基浸泡造成持力层强度降低。

5 结论与建议及说明
5.1项目区地形简单,地层岩性较简单、地质构造及水文条件简单,区
域稳定性较好,路线场区地基稳定性较好,适宜本项目建设。

5.2拟建道路基础方案及边坡设计参数请见3.2地基土承载力基本容许
值的综合确定、4.4路基持力层选择及表6。

5.3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小于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设
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JB02-2013)第 3.2.5
条规定“四级公路上的一般工程,可仅采用简易的抗震措施”。

5.4 场地地下水不发育。

地下水和土对砼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砼中
的钢筋等建筑材料具微腐蚀性。

5.5拟建道路沿线无地下管网分布。

5.6 勘探点坐标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高程为1985年黄海高程系。

5.7 工程基础施工时,应通知勘察部门验槽。

X X 省地质勘察基础工程公司
2019.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