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南票区张相公九年一贯制学校
梁杨
2017年5月25日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味法、竞赛法,合作探讨。
教具准备:PPT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课:教师讲苏轼“吟诗赴宴”的故事导入新课。
总结: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文——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
苏辙曾巩王安石
词——苏辛:苏轼辛弃疾
诗——苏黄:苏轼黄庭坚
书法——宋四家: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
今天,我们学习他被贬滴黄州时写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二)学生听读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三)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四)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要求: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名的含义,男女生分组竞赛。(生译读,教师巡回质疑)
抢答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月色入户( 门)
(2)欣然(愉快高兴的样子)起行
(3)念( 想)无与乐者
(4)遂(于是、就)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怀民亦未寝( 睡)
(6)相与(一同,共同)步( 散步)于中庭( 庭院)
(7)庭下如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8)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
(9)盖(原来是,表示推测)竹柏影也
(10)但(只,只是)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罢了)
抢答题(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的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竹子和松柏枝叶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 罢了。
师:通过精彩的比赛,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接下来给大家2分钟准备,下一回我们举行译文比赛。
(五)、男生、女生译文对抗赛(学生准备)
要求:语句通顺,重点字词要准确,符合原文大意。
(男、女各一名,其他学生根据要求,作点评。)
(六)、引导学生概括段落大意并能说明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三、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抢答题(三):先思考,后分组讨论,再抢答。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生成答案预设: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写作背景链接: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产生了新党和旧党之争。苏轼反对变法,站在旧党一边。新党李定等人就找出蛛丝马迹来惩治苏轼,说他所作诗文有诽谤新法之意,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性命。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人的营救,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不得“签书公事”,而且没有薪俸,近乎于流放。
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说说名句的好处?生成答案预设:“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赏语言,品修辞
赏析句子的方法: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明确用了什么修辞,给人什么感受?写了什么:描写月光;
比喻修辞:“积水空明”,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扑朔迷离,亦真亦幻。
效果与感受:皎洁、空灵、清丽、淡雅;扑朔迷离,亦真亦幻。
用自己美丽的语言表达出来: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2)添一添,品意境
原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改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预设参考答案:添上语句后感觉不好,原文以如积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不仅创设了一个恬静悠闲、清丽淡雅的意境,而且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与空灵。然而添加语则写夏夜的嘈杂之声,既不符合时间,也破坏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
四、探寻“闲人”之魅力
1.面对如此清幽淡雅之境,苏轼抒发了内心怎样的感慨?(原文回答)
明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追问:对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美丽的风景时时处处与我们相伴,只是缺少像我和怀民这样的闲人来欣赏,真是可惜啊!
3.解读“闲人”之“闲”。
①这里的“闲”到底是什么意思?课文下的解释是“有名无实,清闲的”,你有何看法?预设准备:
①清闲的:苏轼当时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张怀民也是被贬谪到黄州,挂了一个闲职。他们“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所以清闲。按理说作者是不愿以闲者自居的,但却能够洒脱的面对,可见这里有自嘲的意味。
②有闲情雅致的:并不是所有清闲的人,都会有如此雅兴。现代生活中有很多闲人,他们宁愿把时间掷在搓麻将、玩游戏之上,是想不到安静喜悦地赏月的。可见,这里的闲还是“闲适”的闲、“闲情雅致”的闲。
(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只要言之有理。但更多的要学生理解到闲情雅致的闲。)
4、有参考书说这个“闲”除了上面说到的两层意思外,还有对自己被贬谪的牢骚不平,有愤激,有悲慨。你的看法如何?
预设准备:“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因此说作者内心的不平和悲愤还是有的。赏月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自解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