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模型与电路定律(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向关联,受控源相当于电阻
RCS
=
U 0.2U
= 5Ω
而
Rab
=
20× 5 20 + 5
Ω
=
4Ω
(2)题 7 图(b)中,受控源两端电压为U ,电流 2I 与U 方向关联,故
RCS
=
U 2I
=
20I 2I
= 10Ω
Rab
=
10× 20 10 +10
Ω
=
6.667Ω
(3)题 7 图(c)中,受控电压源的电压为 5I ,但与电压源中的电流方向非关联,因此 CCVS
5. 题 5 图各元件的电流 I 均为 2A,
(1) 求各图中支路电压; (2) 求各图中电源,电阻及支路的功率,并讨论功率平衡关系。
I
I
I
I
2Ω
2Ω
2Ω
2Ω
U
U
U
U
12V
12V
12V
12V
解:(1)从 KVL 可以得到各图的电压方程并计算出电压。
题 5 图(a)中,U = 12 + 2I = 16V 。 题 5 图(b)中,U = 12 − 2I = 8V 。 题 5 图(c)中,U = −12 + 2I = −8V 。 题 5 图(d)中,U = −12 − 2I = −16V (2)将电压方程两端均乘以 I ,就可得到功率方程。
(1)图(a)中, i1 与 uab ; (2)图(b)中, ucb 。
i1 6Ω a
5Ω
10V
i
us
4Ω
0.9i
b
5Ω a 20Ω c
u1
2A 3V
0.05u1
b
解:(1)如题 8 图(a)所示,CCCS 中的电流根据题意有
0.9i1
=
i
=
10 5
A
=
2A
因而 i1
=
2 0.9
A
=
2.222 A
再应用 KVL,有
为 15V,与激励电流 2A 为非关联参考方向,2A 电流源发出功率 PIS发 = 15× 2W = 30W 。
电阻消耗功率 PR
= 152 W 5
=
45W
。电路中 PIS发
=
PUs吸
+ PR ,功率平衡。
题 3 图(c)中,电压源中电流 IUS
=
⎛ ⎜⎝
2
+
15 5
⎞ ⎟⎠
A
=
5
A
,方向与
15V
激励电压非关联,电压
件及支路的电压、电流关系(仅画第一象限)。
+I
+I
+
+
U
Us -
UR
U
-
-
-
题4图
I/A
2.0
U =10−5I
+ 1.5
U = 10V U = 5I
1.0
- 0.5
U /V
0 2 4 6 8 10
题解4图
(1)US = 10V 的电压源,如题 4 图(a)所示;
(2) R = 5Ω 线性电阻,如题 4 图(b)所示;
以上各题中求 Rab 时,也可直接从Uab 与输入电流的比值一次求出 Rab 。另一方面,也
可通过观察来求出受控源相当的电阻。例如在题 7 图(b)中,处于同样电压下, 20Ω 流过 的电流为 I ,而 CCCS 元件电流为其 2 倍,其相当的电阻是 20Ω 的一半。即10Ω 。
8. 电路如题 8 图所示,试求:
(3)U S 、 R 的串联组合,如题 4 图(c)所示。
解:(1)题 4 图(a)中电压源的伏安特性为U = 10V ; (2)题 4 图(b)中电阻的伏安特性为U = 5I ; (3)题 4 图(c)中支路的伏安特性为U = 10 − 5I 。
现将作图标尺取为 mu = 2V / cm , mi = 0.5A / cm 。伏安特性示于题解 4 图之中。
(1) 题 6 图 ( a ) 中 , U = 2 × (2 + 6)V = 16V 。 U 、 I 方 向 关 联 , 支 路 吸 收 功 率
P支吸 = UI = 16 × 2W = 32W ; 电 流 源 两 端 电 压 与 激 励 电 流 非 关 联 , 电 流 源 发 出 功 率
PI S 发
= 16× 6W
=
96W
;电阻功率
PR
=
162 2
W
= 128W
。可见
P支吸
=
PR
−
PI S 发
。功率方程
也可从电流方程 I = U − 6 两端乘以U 后得到。 2
(2) 题 6 图(b)中,U = (6 − 2) × 2V = 8V 。 P支发 = UI = 8× 2W = 16W ,电流源发出功
元件 B 发出功率为 PB吸 = 60 ×1W = 60W 元件 C 发出功率为 PC吸 = 60 × 2W = 120W 元件 D 发出功率为 PD吸 = 40 × 2W = 80W 元件 E 发出功率为 PE吸 = 20× 2W = 40W 不难验证: PA发 = PB吸 + PC吸 + PD吸 + PE吸 。因此整个电路的功率是平衡的。
源发出功率 PUs发 = 15× 5W = 75W 。电流源两端电压U A = 15V ,方向与 2A 激励电流关联,
电流源吸收功率 PIS吸
= 15× 2W
= 30W
。电阻消耗功率 PR
=
152 5
W
=
45W
。
电路中 PUs发 = PIS吸 + PR ,功率平衡。
4. 以电压U 为横轴,电流 I 为纵轴,取适当的电压,电流标尺,在同一座标上画出以下元
9. 题 9 图所示电路中,已知 u12 = 2V , u23 = 3V , u25 = 5V , u37 = 3V , u67 = 1V ,尽可
能多地确定其他各元件的电压,
2V
3V
5V
3V
1V
解:为求解方便起见,现将给定的各电压值及参考方向在图上标出。利用 KVL 两点的电压 值与所取的路径无关的性质,可得各元件的电压分别为
5Ω
2A
15V
5Ω
15V 2A
5Ω
2A
15V
解:题 3 图(a)中,流过 15V 电压源的 2A 电流与激励电压 15V 为非关联参考方向,因此,
电压源发出功率 PUs发 = 15× 2W = 30W ;2A 电流元的端电压U A = (−5× 2 +15)V = 5V ,
此电压与激励电流为关联参考方向,因此,电流源吸收功率 PIS吸 = 5× 2W = 10W 。电阻消
uab
=
4(i1
− i)
=
4(i1
− 0.9i1)
=
4× 0.1i1
=
4× 0.1× 2 V 0.9
=
0.889V
(2)题 8 图(b)中,有 u1 = 5× 2V = 10V
故 ucb = uca + uab = −20× 0.05u1 − 3 = (−20× 0.05×10 − 3)V = −13V
题 2 图(d)中 u 与电压源的激励电压方向相反, u = −5V 题 2 图(e)中 i 与电流源的激励电流方向相同, i = 10×10−3 A 题 2 图(f)中 i 与电流源的激励电流方向相反, i = −10×10−3 A
3. 试求题 3 图中各电路中电压源、电流源及电阻的功率(须说明是吸收还是发出)。
电流源吸收功率
PIS吸 = 8× 3W = 24W
,电阻消耗功率
PR
=
82 4
W
= 16W
。
P支吸 = PIS吸 + PR 。
7. 题 7 各图中受控源是否可看为电阻?并求各图中 a、b 端钮的等效电阻。
a+
a
u
20Ω
−
0.2u
b
b
a
20Ω
I
2I
b
+-
5I a
10Ω I
b
+ 10U1 -
+ 20Ω U1
第一章 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
1. 求解电路以后,校核所得结果的方法之一是核对电路中所有元件的功率平衡,即一部分 元件发出的总功率应等于其它元件吸收的总功率。试校核题 1-3 图中电路所得解答是否正 确。
5A
1A
60V
2A 40V Fra Baidu bibliotekA
60V
60V 20V
解:元件 A 上, u 、 i 为非关联参考方向;原件 B、C、D 与 E 上, u 、 i 为关联参考方向。 因而有:元件 A 发出功率为 PA发 = 60 × 5W = 300W
−
(a)
(b)
(c)
(d )
题7图 解:如果一个受控源可求得其两端的电压与受控源的电流成正比,该受控源就可看为一个电 阻,其阻值为受控源上电压云关联方向电流的比值。如果这个比值是一个正数,受控源就相 当于一个正电阻;如果比值是负数,受控源就相当于一个负电阻。
(1)题 7 图(a)中,受控源中的电流 ICS = 0.2U ;U 为受控源两端的电压,方向与电流
耗功率 PR = I 2R = 22 × 5W = 20W 。电路中 PUs发 = PIS吸 + PR ,功率平衡。
题
3
图(b)中,电压源的电流 IUS
=
⎛ ⎜⎝
2
−
15 5
⎞ ⎟⎠
A
=
−1A
,其方与激励电压关联,15V
电压
源吸收功率 PUs吸 = 15× (−1)W = −15W ,电压源实际发出功率 15W。2A 电流源两端的电压
的情况相同。 支路的功率情况,仅为三种,第一种:支路吸收,电源吸收;第二种,支路发出,电源发
出;第三种:支路吸收,电源发出。电阻总为耗能。
6. 试求题 6 图中各电路的电压U ,并分表讨论其功率平衡。
2A
U
6 A 2Ω
2A
U
6 A 2Ω
2A
U
3Ω 4A
5A
U
4Ω 3A
解:图中各电路从电阻两端求支路电压。
题 5 图(a)中功率方程为UI = 12I + 2I 2 ,根据电压、电流方向的关联关系,UI 为支路的 吸收功率 P支吸 ,12I 为电压源吸收的功率 PUs吸 , 2I 2 为电阻吸收的功率 PR 。功率平衡关系 为 P支吸 = PUs吸 + PR 。这是一条用电支路:支路吸收 32W,电压源吸收 24W。电阻消耗 8W。 题 5 图(b)中功率方程为UI = −12I − 2I 2 。其中UI 为支路发出功率,即 P支发 = UI = 16W , 12I 为电压源发出功率,即 PUs发 = 12I = 24W , PR 为电阻消耗功率, PR = 2I 2 = 8W ,现 P支发 = PUs发 − PR 。这是一条放电支路。 题 5 图(c)中功率方程为UI = −12I + 2I 2 。就功率表达式来说,UI 是支路吸收功率 P支吸 , 12I 为电压源发出功率 PUs发 ,2I 2 为电阻吸收的功率 PR ,功率平衡方程为 P支吸 = PR − PUs吸 ,
相当于电阻
Req
=
−5I I
Ω
=
−5Ω
Rab = 10 + Req = (10 − 5)Ω = 5Ω
(4)题 7
图(d)中,受控源两端电压为10U1 ,其中的电流 I
方向与之关联,且有 I
= U1 , 20
因此,受控源相当于电阻
Req
=
10U1 I
=
10U1 U1 20
=
200Ω
而 Rab = (20 + 200)Ω = 220Ω
2. 在指定的电压 u 和电流 i 的参考方向下,写出题 2 图所示各元件的 u 和 i 的约束方程(即
VCR)。
1K Ω
10Ω
10V
u
u
u
5V
10mA
10mA
u
u
u
解:(1)题 2 图(a)中 u 、 i 为非关联参考方向, u =10×103i
(2)题 2 图(b)中 u 、 i 为非关联参考方向, u = −10i 题 2 图(c)中 u 与电压源的激励电压方向相同, u = 10V
率
PIS发 = U × 6 = 8× 6W = 48W
,电阻功率
PR
=
82 2
W
=
32W
。功率平衡为
P支发 = PIs发 − PR 。
(3) 题 6 图 ( c ) 中 。 U = (2 − 4) × 3V = −6V 。 支 路 吸 收 功 率
P支吸 = UI = (−6) × 2W = −12W , 电 流 源 吸 收 功 率 PIS发 = U × 4 = −24W , 电 阻 功 率
ua = ub + uc = (2 + 5)V = 7V ub = 2V uc = 5V ud = 3V ue = u37 + u76 = (3 −1)V = 2V u f = −uc + ud + ue = (−5 + 3 + 2)V = 0V ug + uh = u37 = 3V ,但 ug 、 uh 仍为未知 ui = u f + u j = u f + u67 = (0 +1)V = 1V u j = 1V uk = ub + ud = (2 + 3)V = 5V
PR
=
62 3
W
= 12W
。功率平衡式本为 P支吸
=
PIS吸
+
PR ,但现在由于U
< 0 ,故 P支吸 、 PIS吸
均 < 0 ,功率关系可将上式两端乘以负号,得到 P支发 = PIs发 − PR ,这是一条放电支路。
(4)题 6 图(d)中,U = (5 − 3) × 4V = 8V 。支路吸收功率 P支吸 = UI = 8× 5W = 40W ,
电阻消耗功率一部分来自支路外,另一部份由支路中的电压源供给。这还应是一条用电支路。
但是现在U < 0 , P支吸 < 0 ,考虑到 P支吸 = −P支发 ,故上式应改为 P支发 = PUs发 − PR ,这与
放电支路(b)的情况相同。
题 5 图(d)中功率方程为UI = −2I 2 −12I ,意味着 P支发 = −PUs吸 − PR 。从此代数式可看 出: P支发 、 PR 与 PUs吸 三者不可能同时为正,其中至少有一项功率为负(三项功率也不可能 同时为负)。现在由于U < 0 ,因此 P支发 < 0 ,上式可改写为 P支吸 = PUs吸 + PR ,这和图(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