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重点整理精简版
请列举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内容。
![请列举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51ea0c49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30.png)
请列举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基于社会、经济、环境等综合因素的考虑,
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安排,以达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内容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土地分类和分区:根据土地的不同性质、用途和特点,将土
地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和区域。
常见的土地分类包括农用地、建设用地、工业用地、生态保护用地等。
分区则是在不同的区域内确定不
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和限制条件。
2. 土地利用总体布局:根据综合因素的考虑,确定土地利用的
总体布局方案。
该方案应包括不同类别土地的总量控制、空间布局、功能分区等内容,以引导合理的土地利用。
3. 土地利用指标和政策措施:根据土地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的
需要,制定和完善土地利用指标和政策措施。
土地利用指标可包括
不同类型土地的数量、面积比例等要求。
政策措施则可以涉及土地
利用的优先级、保护措施、激励政策等方面。
4.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和管理:确定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机制和管理方式。
包括组织编制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实施方案、监督检查等措施,保证土地利用规划的有效实施和监管。
总之,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内容涉及土地的分类、分区、总体布局、指标与政策、实施和管理等方面。
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土地资源,可以实现土地的合理利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土地利用规划(精选)
![土地利用规划(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545e1a54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a7.png)
土地利用规划(精选)土地利用规划一、背景介绍土地是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对于保障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利用规划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旨在科学合理地安排土地的开发和利用,确保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1.优化土地结构:通过调整和合理布局,使土地利用结构更加合理和优化,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2.保障粮食安全:确保农田面积稳定,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3.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安排生态保护用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4.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合理安排不同类型的土地,消除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5.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通过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
三、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1.可持续发展原则:兼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平衡。
2.科学决策原则:依据科学数据和可行性研究,制定科学的规划方案,确保规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3.人民主体地位原则:注重听取群众的意见和需求,充分考虑社会公众的利益和意愿。
4.综合协调原则:充分协调和统筹各类土地的开发利用,在满足各类需求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5.分类指导原则:根据不同地域、不同功能和不同用途,采用分类指导的方式推进土地利用规划工作。
四、土地利用规划的程序1.调查研究阶段:开展土地资源调查,了解土地利用现状及问题,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
2.目标确定阶段: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确定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和任务。
3.规划编制阶段: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包括土地利用总体布局、各类土地用途区的界定和规划要求。
4.评审批准阶段:对土地利用规划方案进行专家评审和公众参与,最终由相关部门进行批准。
5.实施落地阶段:根据规划方案,组织具体的土地开发和利用活动,并进行监督和管理。
五、土地利用规划的挑战和对策1.城市扩张压力增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用地需求不断增加,面临着土地资源的有限和保护的压力。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要点总结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要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577c4d56529647d272852de.png)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要点总结1.土地的概念1)人们通常把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由泥土和砂石堆成的固体场所称为土地2)土地的平面观认为土地指整个地球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3)土地包括影响土地用途潜力的自然环境,如气候、地貌、土壤、水文、植被,还包括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成果4)立体的广义的土地概念可近似于环境、资源、国土2.土地的功能1)养育功能2)承载功能3)仓储功能4)景观功能3.土地的特性1)土地的物质自然性2)土地的数量有限性3)土地的沃度差异性4)土地利用的持续性5)土地位置的空间性6)土地属性的两重性4.土地利用的概念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5.土地利用途径1)从土地利用广度扩展2)从土地利用深度挖潜6.土地利用规划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实质:人类对未来土地利用及其发展趋势所作的预先估算的过程目的:维持人类生存,优化组织土地利用,保护整个人类的利益职责:土地供需预测、协调供需矛盾、追求满意效益、引导持续利用记叙土地规划最早的是汉代的《尔雅》7.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1)首要任务:土地供需综合平衡2)核心容:土地利用结构优化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3)土地利用微观设计8.土地利用规划分类1)按对象不同划分: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乡村土地利用规划2)按围划分:区域性土地利用规划、用地单位土地利用规划3)按任务划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9.土地利用规划的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2)土地利用潜力分析3)土地供给与需求量预测4)土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化5)土地利用规划分区或重点用地项目布局6)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7)交通运输用地规划8)水利工程用地规划9)农业用地规划10)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11)土地利用专项规划12)土地利用费用效益分析和规划实施10.我国一般按行政区划单位分为全国-省-市-县-乡五级土地利用规划11.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理论为地租和地价理论级差地租:利用较好生产条件土地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存在的条件: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土地的差别性级差地租Ⅰ: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土地位置的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Ⅱ: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入等量资本所产生的生产率差别而形成的土地价格:地租的资本化土地价格=地租/利息率12.区位理论:1)杜能的农业区位论2)韦伯的工业区位论3)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4)廖什的市场区位论13、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1)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2)因地制宜原则3)综合效益原则4)逐级控制原则5)动态平衡原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区域,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和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考前复习资料(详解版)
![土地利用规划考前复习资料(详解版)](https://img.taocdn.com/s3/m/8db51bef856a561252d36f9c.png)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大纲第一章绪论1. 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与层次(P29-31)1)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是指土地利用规划的种类、类型、项目和不同时序所构成的纵横交错、相互联系的系统。
在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包括(按等级层次划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①按区域性质可分为行政区土地利用规划、自然区土地利用规划、经济区土地利用规划、跨区域土地利用规划;②按规划期限划分为长期土地利用规划、中期土地利用规划和短期土地利用规划;③按行政区划分为全国、省、市、县、乡五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④按目的可划分为经营型土地利用规划、研究型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型土地利用规划;⑤按规划的空间范围可划分为区域性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土地利用规划;⑥按规划深度分为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设计和土地利用施工。
2)土地利用规划层次(见P30 图1-1)图1-1 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为全国、省、市、县、乡5个层次,不同层次规划的任务、内容有所不同,决定了不同层次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的类型和特征各不相同,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时空尺度、详细程度和定量化水平上也存在差异。
[ 补充: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相关内容,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由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等组成的比较完整的规划层次。
②不同层次的规划由不同等级的行政主体组织编制,并由不同等级的审批机关进行审批。
在实际工作中还涉及到总体规划纲要、近期建设规划等内容。
③上层次的规划为下层次的规划提出强制性框架,并给出指导性意见,并通过下层次规划的编制落实和深化上层次规划的内容和要求,从而使下层次规划成为上层次规划实施的工具和途径。
以规划推进城市的建设,发挥引导城市建设的作用。
]2. 各种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和任务(P27-28)1)土地利用规划(概念):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进行空间布局上的优化组合,及其保障手段和措施的超前性计划与安排。
土地利用规划重点
![土地利用规划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958f18b71a37f111f1855bf4.png)
1.土地利用是人类为了某种目的,对土地进行的干预活动,也指在特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人类依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进行有目的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活动。
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是以一定土地利用系统的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将一定数量的土地分配到各个用地部门,使土地在时间上得到合理安排、在空间上得到最佳落实。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的区域内,根据国民经济建设发展需要以及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从空间上、时间上进行总体性的布局和安排,协调各业间的用地矛盾,促使土地利用取得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4.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指为了某一种土地利用措施或某一特定的用地类编制的规划。
土地利用的措施有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保护和土地整治等;特定的用地类有农用地中的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面,建设用地中的城镇、农村居民点、独立工矿、交通水利设施等地类。
5.土地利用规划设计是依据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安排土地利用开发、整理、复垦和整治等具体项目规划,是指为了发展生产,提高土地生产能力,以乡镇或村庄为单位,对辖区范围土地利用统一进行科学组织、合理布局,并提出实施步骤的完整方案,其中包括为提高土地利用率而必须采取的工程措施、布局的设计。
6.土地利用的内涵潜力是指已利用的土地中由于利用不合理,达不到土地应有的生产能力;或由于利用方式不当,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生产效益差;或建设用地超过国家用地标准,造成土地利用浪费。
7.土地利用的理论潜力是针对某一地区在光、热、水、土等主要自然要素达到优化组合时生产的的理论产量与现实产量的差值。
也就是说,从理论上,应达到某种优化组合,而实际中往往很难达到理想状态。
8.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通过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等手段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查、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成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土规的详细重点
![土规的详细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bcb65169011ca300a6c39083.png)
土地利用规划1、土地的功能:养育功能/承栽功能/仓储功能/景观功能2、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3、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1)政策性2)整体性3)兼容性4)折中性5)动态性4、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和存在问题1).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少2).土地垦殖系数低,地区分布不平衡3).林地面积极少,森林覆盖率极低4).农业用地质量退化,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1)耕地质量下降(2)水土流失严重(3)土地沙漠化严重5).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面积逐渐减少5、土地利用规划任务(一)土地供需综合平衡(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三)土地利用宏观布局(四)土地利用微观设计6、土地利用规划应包含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2.土地利用潜力分析3.土地供给与需求预测4.土地供需平衡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5.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和重点用地项目布局6.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7.交通运输用地规划8.水利工程用地规划9.农业用地规划10.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11.土地专项规划12.土地利用费用效益分析与规划实施7、土地利用规划原则一、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二、因地制宜原则三、综合效益原则四、逐级控制原则五、动态平衡原则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一)整体性:对象包括全部的土地资源(二)长期性:一般以十年或更长时间为期限(三)战略性:研究问题的战略性/总量平衡问题、用地布局调整问题、土地利用方式变化问题(四)控制性:1.上级规划是下级规划的指导与控制,下级又是上级的反馈2.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土地利用起到宏观控制作用1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一)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土地宏观管理体系的基础(二)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对各类用地合理布局,以充分、合理、科学、有效的利用土地资源,防止土地资源盲目开发(三)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法律效力,是监督各部门土地利用的依据1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二)土地供给量预测(三)土地需求量预测(四)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五)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六)土地利用分区(七)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1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编制阶段程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是完成土地利用控制目标的确定、土地利用分区、重点工程项目布局及用地概算、拟定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和规划实施政策等规划项目。
土地规划重点整理
![土地规划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00533105f12d2af90242e6bc.png)
第一章: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自然综合体、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土地是一种历史综合体,土地是一个受自然条件及人类影响的历史综合体。
2、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包括可以利用而且尚未利用的土地和已经开垦利用的土地的总称。
3、土地资源的属性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1)土地数量的有限性2)土地位置或空间的固定性3)土地的不可替代性4)土地的持久性5)土地的生产性土地资源的经济属性1)土地供给的稀缺性2)土地的可垄断性3)土地用途的可转换性4)土地的可改良性5)土地利用的相互依赖和外部性4、土地资源的功能1)养育功能2)承载功能3)仓储功能4)景观功能5、土地资源管理的主体是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
土地资源管理的客体是土地和土地利用中产生的人与人、人与地、地与地之间的关系土地资源管理的目标是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
土地资源管理的任务是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监督土地利用。
6、我国土地资源状况的介绍(了解就好,p15)7、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管理的战略1)粮食安全战略:一方面要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强化重点区域的耕地保护。
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耕地保护新机制。
2)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战略:必须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首先应保障国家水利、交通、能源等重点项目的建设用地。
3)土地综合整治战略:第一应加强土地生态环境建设,防止土地退化。
第二,对过度开垦、围垦的地区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大江大河两岸及其生态脆弱地区的陡坡耕地要尽快全部退耕。
第三,因地制宜。
第四,土地开发必须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为前提,因地制宜,适度开发。
第五,应制定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经济扶持政策,包括土地置换、新增耕地指标的折抵政策、异地开发政策、产业化运行机制。
土地利用规划重点
![土地利用规划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91dafa7e10a6f524ccbf8592.png)
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基础上,针对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的要求,合理地确定土地利用战略目标和基本方针。
确定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和基本方针的依据:1、区域土地及其相关资源状况;2、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要;3、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区域生产力的布局;4、保障人民生活与社会安定的需要等。
土地质量评价: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将土地按质量差异划分为若干相对等级或类别,以表明在一定的科学技术下,被评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生产能力和价值大小。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
评价原则:1、针对性原则2、永续利用原则3、效益原则4、因地制宜原则5、综合性原则6、当前适宜性与潜在适宜性兼顾原则土地生产潜力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投入条件下,土地所具有的潜在生产能力和提供效用的能力。
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表现为在一定土地资源总量约束条件下,依据既定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调整和转换,最终达到土地资源在地区间和部门间的有效分配和再分配。
土地利用分区: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地区划分出不同的用地区域。
土地利用分区与土地利用布局:相似:它们都是在某一区域内,对工业、农业、城镇、交通运输线路等各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利用方式在空间上进行安排;都是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并确定土地的不同功能和区域分工。
不同:土地利用分区主要任务是划分各种用地区,规定各种用地区土地的基本用途或主导功能,土地利用原则和管理措施,而土地利用布局主要任务是确定各类用地的比例、规模、空间位置和界限。
它们紧密相关,互为依据,互相联系。
分区方法(1)综合分析法(2)主导因素法(3)叠置法(4)聚类法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主要内容:(1)分析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2)城乡居民点体系的基础条件分析;(3)人口和城镇化水平预测;(4)城乡居民点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5)城乡居民点体系职能结构;(6)城乡居民点体系空间结构;(7)农村居民点体系的结构与布局居民点规模:居民点规模依据不同的目的可以有不同的衡量标准,一般来讲,居民点规模具有人口规模、用地规模、活动规模和辐射规模。
(完整版)土地利用规划
![(完整版)土地利用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3ee0a4b6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76.png)
(完整版)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
简介
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在城乡建设中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配置
和利用的一项重要工作。
它是国家对土地利用进行管理和规划的基础,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护环境生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具有
重要作用。
目的
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目的包括:
1. 确定土地用途:规划确定不同地区土地的适宜用途,如农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等,以确保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发展。
2. 促进经济发展:通过规划合理布局各类用地,促进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经济发展。
3. 保护生态环境:规划通过保护生态功能区和环境敏感区等措施,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4.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过科学规划和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确保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利用。
主要内容
1. 土地资源调查:对所辖地区的土地资源进行详细调查研究,包括土地面积、质量、利用现状等。
2.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针对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综合分析,了解存在的问题和潜力。
3. 宏观布局和总体规划: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和发展需求,制定宏观布局和总体规划,包括确定各类用地分布和空间布局。
4. 专项规划编制:根据总体规划,制定专项规划,如农田保护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
5. 规划实施和监督:对土地利用规划进行跟踪、监督和评估,确保规划的科学实施和持续有效。
总结
土地利用规划是城市和乡村发展的重要基础。
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可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重点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49312c7c27d3240c8447ef5b.png)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重点1.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进一步讲:1、一定区域范围内,一定时段内。
2、在数量上,对区域所有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预测。
3、在空间上,对区域内所有土地做出合理布局。
4、在实施上,根据数量优化、空间优化配置,合理安排实施时段与管理措施。
5、实质是:土地利用规划是人类对未来土地利用及其发展趋势所作的预先估算,在供给与需求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2.居名点用地的选址要求1.组织生产与生活的要求:a.位置适中,对外联系方便,b.与高等级公路保持距离(150m),c.水源水质条件好2.建筑要求:a.地形朝向b.水文地质条件c.土质条件d.安全条件e.节约用地条件3.卫生保健要求:a.通风舒适的环境b.位置较高c.上风上游d.处理好与其他建筑的关系4.兽医防疫要求:畜牧场和居民点位置保持适当的距离3.县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程序县级规划编制应依照一下程序:1、准备工作2、现行规划实施评价3、基础研究4、编制规划大纲5、编制规划成果6、征求公众意见7、规划报批8、规划成果应用4.农村居民点布局形式卫星式、带状式、多边式、自由式5.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地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劳动,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的土地上获得高额产量和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
6.土地整治土地整治:指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动。
土地整治是盘活存量土地、强化节约集约用地、适时补充耕地和提升土地产能的重要手段。
在我国将土地整治与农村发展,特别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是保障发展、保护耕地、统筹城乡土地配置的重大战略。
7.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结构: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的集合。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重点整理精简版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重点整理精简版](https://img.taocdn.com/s3/m/120654f1770bf78a65295429.png)
第一部分1土地:地球陆地表层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地质、动物、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组成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特性:物质的自然性、数量有限性、质量的差异性、利用的可持续性、位置空间性、属性的两重性。
功能:养育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景观功能。
土地利用: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进行干预的活动。
包括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
途径:广度扩展(粗放型开发利用)深度挖潜(集约利用)。
4规划: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5土地利用规划:对特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特性:政策性:政府利用法律和政策进行干预。
整体性:着眼点是整个国民经济和全部的土地资源.兼容性:规划对于土地利用系统各目标而言应该是兼容的。
折中性:各部门在保证利益的同时制定的折中方案。
动态性:具有时效性6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一)主要任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的要求,结合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具体条件,寻求符合区域特点的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要求的土地利用优化体系。
(二)具体任务: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协调土地的供需矛盾是首要任务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是土地利用系统的核心内容,结构决定功能,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内容是资源约束条件下最优的土地利用结构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4)土地利用微观规划(内部规划或详细规划)。
7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对象)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乡村土地利用规划。
(范围)区域性土地利用规划;用地单位土地利用规划。
(任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8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1)动态平衡原则(常表现为比例关系)2)逐级控制原则(先进行关系到全局的具有控制作用项目的规划,再进行土地利用细部规划)3)集约利用原则4)公众参与原则(途径:让公众参与了解规划的性质、内容和职能吸取广泛的社会公众意见;参与规划编制和监督过程之中)5)综合效益原则(社会效益:合理利用土地,协调人口增长与耕地资源稀缺之间的矛盾;经济效益:从深度挖掘土地的生产潜力;生态效益:土地利用过程中自然资源与环境质量的消耗)6)因地制宜原则(体现为土地特性与用地要求的协调上)9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不同种类、类型和级别的各类土地利用规划组成的相互联系的系统.我国的分类:(等级层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土地资源利用知识点总结
![土地资源利用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c435461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16.png)
土地资源利用知识点总结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是保障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城市化进程、土地保护、土地整治和土地节约利用等四个方面,总结土地资源利用的相关知识点。
一、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集中转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城市化进程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具体而言,城市化进程对土地资源利用的知识点包括:1. 城市扩张对农田的影响:城市不断扩张会占用大量的农田资源,导致农田减少。
因此,在城市扩张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保护农田的重要性,合理规划城市用地。
2. 城市化对住房需求的影响: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人口向城市集中,住房需求也相应增加。
因此,城市规划者需要根据人口规模和需求合理规划住房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二、土地保护土地保护是指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和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任务。
土地保护的知识点包括:1. 生态保护:土地不仅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基础,也是众多生物的栖息地。
因此,保护土地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是土地保护的重要内容。
2. 土地整治:土地整治是指对土地的改良和维护,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农业、工业和城市建设等需求。
土地整治包括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等方面的措施。
三、土地整治土地整治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通过改良土地质量,减少土地损耗,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
土地整治的知识点包括:1. 河湖湿地的治理:河湖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对水质净化和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对于河湖湿地的治理需要注重保护其生态功能,合理利用其资源。
2. 土地沙化治理:土地沙化是一种严重的土地退化现象,对农田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因此,需要采取措施进行土地沙化治理,恢复受损土地的肥力和植被覆盖。
四、土地节约利用土地节约利用是指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降低土地消耗。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36b18121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93.png)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家用来指导和管理土地利用的重要法规性文件,是我国国土空间利用管理的基本制度。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规划制定的目的和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制定目的是为了保障国家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促进国土空间的整体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还要为城市建设、农业发展、生态保护、土地利用和管理等相关领域提供合理有序的指导。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制定依据主要是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划和政策。
如宪法,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法等。
二、规划内容和范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和评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地块开发利用和土地资源保护等方面。
本文将针对每个方面做出详细介绍。
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和评价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和评价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主要内容包括国土空间利用现状、土地利用压力和土地利用结构等。
国土空间利用现状是指目前我国国土空间资源利用现状,包括陆地和海洋。
其中陆地包括城镇建设用地、农业用地、林业用地、牧业用地、水利用地、矿业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自然保护用地等,海洋则包括海洋经济区、渔业区、保护区等。
评价依据主要包括土地利用效益评估、资源利用效率评估、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城市社会发展效益评估等。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的核心和主要部分。
其中主要内容包括城镇用地总体规划、农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自然生态保护总体规划等。
城镇用地总体规划主要是为城市繁荣发展提供土地支持,以及按照不同城市发展阶段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差异,合理调整和规划城市土地资源。
其制定的主要依据是城市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
农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是为保障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应,推进新型农村建设,合理配置农村土地和农村指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其制定的主要依据是农村规划、农村总体规划等。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826ecc98fe4733687f21aa4d.png)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内容第一章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第一节落实耕地保护责任严格保护耕地,从控制耕地流失和加大补充耕地力度两方面强化耕地保护,确保耕地保有量不低于上级规划下达指标。
规划期内,全县因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自然灾害损毁等原因减少耕地595.0公顷,开发整理复垦、农业结构调整补充耕地2029.9公顷。
到2020年,全县耕地保有量为41726.3公顷。
其中至2010年,全县耕地因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自然灾害损毁等原因减少170.0公顷,开发复垦整理、农业结构调整补充耕地1778.6公顷,全县耕地保有量为41900.0公顷。
第二节严格控制耕地减少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建设发展应积极挖掘存量用地潜力,非农业建设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
到2020年,全县新增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350.0公顷以内,其中到2010年,全县新增建设占用耕地面积控制在155.0公顷以内。
切实落实国家生态退耕政策。
除已纳入生态退耕规划的项目外,规划期内原则上不安排新的生态退耕用地。
严防耕地灾毁。
加强耕地承包责任制度建设,禁止耕地闲置与荒芜,积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严禁耕地重用轻养,提高抵抗自然灾害能力,防止耕地灾毁。
适度调整农业结构。
合理引导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协调各行业发展供给与需求,确保不因农业结构调整降低耕地保有量。
规划期内,全县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控制在1903.0公顷以内,且不得破坏耕作层。
第三节加大补充耕地力度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
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先补后占”的原则,在占用耕地前先补充与占用耕地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
建立土地开发复垦专项基金,加强对开发整理补充耕地的管理,确保补充耕地质量与数量。
规划期间,全县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补充耕地803.0公顷以上,规划近期,全县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补充耕地643.6公顷以上。
土地利用规划重点整理
![土地利用规划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1ac7d37afad6195f312ba69d.png)
一、名词解释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在一定的区域内,根据国民经济建设发展需要以及当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从空间上、时间上进行总体性的布局和安排,协调各业间的用地矛盾,促使土地利用取得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评述,阐明土地属性所具有的生产潜力,以及对农、林、牧等各业适宜性及其程度差异的评定。
3.土地人口承载力又称土地承载力或资源承载力。
它指一定地区的土地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4.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以一年为周期,根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国家产业政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建设用地和土地利用的实际状况编制的,是中期土地利用计划的具体化。
5.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为了某一种土地利用措施或某一特定的用地类编制的规划。
6.土地复垦是指对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7.生态旅游狭义的生态旅游主要指到较原始的、人类影响较小的、偏僻的自然生态环境中进行探索、考察、回归自然和观赏植物等项旅游活动。
广义的生态旅游包括回归、亲近自然等旅游活动、又包括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土地退化生态旅游等。
8.基本农田是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耕地。
9.土地整理广义的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规划或城市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综合整治和调整改造,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包括农地整理和市地整理。
狭义的土地整理主要指的是农村土地整理10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指在一个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下,对区域各种土地的利用类型、不同的利用方式及其质量、结构与布局,土地生产力和土地利用率等方面所做的分析。
二、简答1.土地的特性答:1.土地是自然的产物 2.土地的有限性 3.土地的永久性 4.土地位置的固定性 5.土地的两重性2.土地利用规划的宏观理念答: 1)保护耕地的理念 2)合理利用土地的理念 3)集约用地的理念 4)保障需求的理念 5)可持续发展的理念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特性答:特点:规划实施评价具有独立性、可信性、建设性、透明性和反馈性。
土地利用规划知识点
![土地利用规划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64b0d04bb68a98271fefac3.png)
土地利用规划知识点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龙头.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土地利用规划主要是通过政府事先的调节和控制,引导、限制或鼓励人们的土地利用行为,以弥补市场的缺陷和不足,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研究起步较晚,同国际进展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研究和借鉴国外先进成熟的土地利用规划理念和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目的:探讨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的理念更新及在修编中的实现.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研究结果:对规划的理念更新及修编中如何体现提出了设想.研究结论:新的规划修编应强调市场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绿色规划理念、目标有限性理念和规划调控法律化理念,规划修编时应注意运用市场理念预测用地需求量,确定用地指标;规划控制指标的刚性与弹性结合,增加人居环境指标、土地质量指标和生态指标等指导性指标;体现土地利用"绿色规划"的特色;提出了规划编制与实施应制度化,通过建立规划行政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和提高违法用地惩处的力度,提高规划的法律效力,建立促进农地保护激励机制等制度建设的建议.利用文献资料分析法,在分析我国土地利用规划所面临的形势和总结了1997-2010年轮次土地利用规划决策实施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地利用规划理论、方法和实施制度创新的设想,指出规划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目标有限性理念和刚性与弹性规划结合等理念,注重绿色规划;规划分区应在建立新的土地分类基础上,按照土地利用规划控制方向的一致性划分土地利用区,以适用规划管理的要求;注重规划编制修改制度的规范化,提出了规划实施制度创新的设想.土地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自然物质,也是人类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之后最先接触到的客观对象。
当土地被投入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之后,就成为任何社会物质生产部门(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所必需且不可替代的物质条件。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和土地需求的增长性之间的矛盾就构成了土地利用及其规划的永恒主题,其间的相互不协调性愈加凸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制定思路与执行要点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制定思路与执行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d5010f18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f2.png)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制定思路与执行要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地利用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土地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土地的利用方式则决定了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制定思路与执行要点。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思路1.确定规划范围和目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明确规划的范围和目标,从而制定出具体的规划方案。
2.开展调研在规划工作开始时,需要对土地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
通过获取土地的自然、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等方面的信息,才能对土地利用现状有一个准确的了解,从而制定规划方案。
3.制定规划方案制定规划方案是整个规划工作的核心任务。
在这个阶段,需要通过全面调查和分析,结合各种社会、经济、政策因素,来确定土地的各种用途和开发方式。
4.评估规划方案的实施效果在制定规划方案之后,需要对规划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分析。
通过评估和分析,可以确定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并且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方案。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要点1.严格执行规划规划是指导未来发展的蓝图,它的实施需要严格执行。
土地规划应该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并明确各部门的责任与义务,定期检查评估规划执行的效果。
2.强化政策支持土地规划的实施需要政策支持。
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土地规划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同时,政府还要制定税收、财政、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规划实施。
3.加强监管力度土地规划实施需要严格监管。
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土地规划的监督和评估,及时纠正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同时,公众也应该积极参与监管活动,形成合力。
4.提高规划参与度土地利用规划应该广泛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公开征求意见、听取专家建议等方式,让公众更好地参与规划过程,从而制定出更加合理的规划方案。
5.注重环境保护土地开发中的环境保护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环保政策,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普及。
城市建设与土地利用规划知识点
![城市建设与土地利用规划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5f130c7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7e.png)
城市建设与土地利用规划知识点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建设和土地利用规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城市建设是指通过建筑、交通、水源、能源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为城市提供一个宜居、宜工、宜商的生活环境和资源保障。
而土地利用规划则是指对城市土地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进行规划,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及目标城市建设不仅关系到人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更关乎着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
合理的城市建设目标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创造宜居环境:城市建设应注重提高人民的居住条件,包括良好的居住环境、医疗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等。
2.促进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应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城市的竞争力。
3.保护环境:城市建设要注重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
4.增加公共设施:城市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到城市居民对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设施的需求。
二、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性及目标土地利用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它涉及到土地资源的科学利用和合理配置。
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包括:1.优化土地利用结构:通过合理规划土地用途和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提升城市的整体建设水平。
2.合理分配土地资源: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分配城市土地资源,科学规划城市用地布局,避免土地过度闲置或浪费。
3.保障农村土地利益:土地利用规划应注重保护和发展农村土地资源,创造良好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4.推动经济增长:土地利用规划要与城市经济发展相结合,通过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促进经济增长。
5.实现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规划应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城市建设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城市建设和土地利用规划是相辅相成的。
城市建设需要依赖土地资源进行规划和建设,而土地利用规划则为城市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保障。
1.土地利用规划为城市建设提供了空间布局和土地指标的依据,确保城市建设的各项工程和项目都在合理的用地范围内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利用规划重点整理精简版第一部分1 土地:地球陆地表层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地质、动物、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组成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 土地的特性:物质的自然性、数量有限性、质量的差异性、利用的可持续性、位置空间性、属性的两重性。
功能:养育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景观功能。
土地利用: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进行干预的活动。
包括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
途径:广度扩展(粗放型开发利用)深度挖潜(集约利用)。
4 规划: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5 土地利用规划:对特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特性:政策性:政府利用法律和政策进行干预。
整体性:着眼点是整个国民经济和全部的土地资源.兼容性:规划对于土地利用系统各目标而言应该是兼容的。
折中性:各部门在保证利益的同时制定的折中方案。
动态性:具有时效性6 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一)主要任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的要求,结合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具体条件,寻求符合区域特点的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要求的土地利用优化体系。
(二)具体任务: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协调土地的供需矛盾是首要任务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是土地利用系统的核心内容,结构决定功能,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内容是资源约束条件下最优的土地利用结构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4)土地利用微观规划(内部规划或详细规划)。
7 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对象)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乡村土地利用规划。
(范围)区域性土地利用规划;用地单位土地利用规划。
(任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8 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1)动态平衡原则(常表现为比例关系)2)逐级控制原则(先进行关系到全局的具有控制作用项目的规划,再进行土地利用细部规划)3)集约利用原则4)公众参与原则(途径:让公众参与了解规划的性质、内容和职能吸取广泛的社会公众意见;参与规划编制和监督过程之中)5)综合效益原则(社会效益:合理利用土地,协调人口增长与耕地资源稀缺之间的矛盾;经济效益:从深度挖掘土地的生产潜力;生态效益:土地利用过程中自然资源与环境质量的消耗)6)因地制宜原则(体现为土地特性与用地要求的协调上)9 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不同种类、类型和级别的各类土地利用规划组成的相互联系的系统.我国的分类:(等级层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规划深度)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设计;土地利用施工。
(区域性质)行政区土地利用规划;自然区土地利用规划;经济区土地利用规划;跨区域土地利用规划。
评价指标体系选择的原则:完全性原则:指标要全面反映各方面特性,不能有轻重之分;非相容性原则:指标不存在重复;简捷性原则:尽量选这简捷指标,但要全面反映,概况方案;客观性原则:实事求是,不存在主观因素。
评价指标体系组成:社会、经济、生态。
10 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综合评价的目的和内容:(目的)对方案加以全面审查和论证,判别方案的综合效果优劣,并在多方案中选择综合效果最佳的方案,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内容)包括政治、国防、社、会、技术、经济、环境和资源等七个方面。
第二部分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的规划区域内,根据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土地自身的适宜性以及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和农业生产各业之间的用地矛盾,寻求最佳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进行统筹安排的战略性部署和措施。
核心: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
作用:宏观调控和均衡各业用地。
实质: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部门间的合理配置。
即土地资源的部门时空分配),具体借助于土地利用结构加以实现;编制主体:各级人民政府。
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1)整体性:主要表现在规划对象、资源配置、分配等方面都具有整体的特性。
规划对象:规划区域内全部土地资源,而不是某一块用地;资源配置:规划过程中全面考虑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把时间结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与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进行统筹安排,合理布局。
分配:综合各部门对土地的需求,协调部门间的用地矛盾,对土地利用结构、方式做出调整。
2)长期性:主要表现在规划的时限具有长期性,规划的影响具有长期性,规划的实施具有长期性。
时间性:一般已十年或更长时间为时段;具体规划工作:对土地利用做远景预测;制定长远的土地利用方针、政策、措施。
3)战略性:主要在研究问题具有战略意义,对土地利用的战略调节控制,以及其宏观指导性:各部门用地总供给、总需求的平衡问题;土地利用结构与用地布局的调整问题;土地利用方式的重大变化。
4)控制性:体现在纵向(上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横向(区域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作用:纵向上:下一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受上一级的指导、控制;下一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又是对上一级的反馈,互相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
横向上:一个区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本区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土地利用起到宏观控制作用。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在土地利用结构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土地资源的供给状况、土地人口承载潜力和土地利用战略的研究成果,提出规划年所应实现的土地利用目标。
任务:1、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是土地利用宏观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土地利用宏观控制的主要依据。
2、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时空上对各类用地进行合理布局,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引导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以保证充分、合理、科学、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防止对土地资源的盲目开发。
3、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法律效力,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随意变更规划方案,各项用地必须依据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监督各部门土地利用的重要依据。
3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为查清土地利用现状而进行的全面性普查工作,通过调查,可以查清一定区域内各类用地数量及分布、利用结构、开发程度、利用水平、利用效果、利用的自然经济条件、存在问题等,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基础和依据。
(关键:保持资料的现势性(动态监测))4 土地质量:土地相对于某种特定用途表现(或可能表现)出的效果优良程度。
5 土地质量评价: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将土地质量差异划分为若干相对等级或类别,以表明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被评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生产能力和价值大小。
6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对规划区域现时土地资源的特点、利用结构、布局、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目的:通过对规划区域内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布局以及开发利用情况等分析,找出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充分发挥土地的各项功能。
土地质量评价的分类: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的经济评价;内容:1)适宜性评价2)土地生产潜力评价3)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内容:土地资源数量分析;土地资源质量分析;土地利用开发程度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土地利用效益分析等。
7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的指标体系:土地开发利用程度指标A(12)土地节约经营程度指标B(11)土地利用综合效果指标C(7)。
1)土地开发利用程度:①土地利用率:已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②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耕地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总面积×100。
2)土地集约经营程度:①用地单位产值:土地产出价值/用地面积;②交通密度:交通线总长度/土地总面积;3)土地利用综合效益:①单位农用地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农用地总面积。
土地需求量预测:对一定地区、一定时期各类用地规模及其动态所做的测算,是协调各类用地矛盾、实施土地供需平衡、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重要依据。
8 人口预测:根据规划区域或单位现有人口状况和可以预计到的未来发展趋势,测算未来某个时点人口的状况,包括人口数量、性别和年龄构成等。
1)部门预测法:预测数据可靠且易于获得。
用计划生育主管部门预测的总人口数量作为总控制指标,在一定时期的总城市化水平下,对城镇非农业人口进行预测,总人口控制指标减去城镇非农业人口,即为农业人口。
2)自然增长法:以现有总人口为基数,通过预测期内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确定预测末期的总人口数,n P=N(1+R) +G。
P:预测人口数;N:人口现状数字;R:人口增长率;n:预测年限;G:人口机械增长数(迁入与迁出之间的差数)。
人口增长率R 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增长数与人口总数之比。
R= 总数;N0:某一阶段初人口总数;m:该阶段的年数。
3)人口性别构成预测4)劳动平衡法:P:规划年人口数;A:基本人口数;B:服务人口数占总人口的-1 式中:P0:某一阶段末人口比重;C:被抚养人口数占总人口的比重。
城市化:指人类社会逐步向城市方式的生存状态不断推进的过程,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9 城市化水平预测衡量指标:1)主要指标法①人口比例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②土地利用指标(非城市用地转为城市用地的比例)、2)复合指标法:①规划区域的城市人口占其所在区域总人口的百分比;②人口密度(单位城市土地面积的人口数);③城市的大小;④城市之间的距离(与城市化水平呈反比)10 城市化水平预测方法:商品粮供应率预测法B 国民生产总值预测法C 基建投资规模预测法D 农业人口转化预测A 法E 多指标综合预测法。
综合预测应用:某地2001 年末总人口为116 万,预测规划期内人口年自然增长率4.5‰、机械增长率为16‰,人均粮食占有量420kg,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10 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m2,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m2,规划期内由外地调入粮食15 万t,调出蔬菜10 万t,该地区的粮食复种指数为200%,蔬菜复种指数为350%,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2%,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7:3,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25m2 和96m2,测算该地规划年:答:1)该地规划期末总人口、城镇人口和村镇人口:总人口P=116*(1+0.0045)9+116*0.016=122.64 万城镇人口=P*62%=76 万农村人口=122.64-76=46.6 万(2)耕地需求量:需粮食总量:122.64*420kg=51508.8 万kg=51.51 万t 需蔬菜总量:122.64*160kg=19622.4 万kg=19.62 万t 需该地生产粮食:51.51+15=66.51 万t 需该地生产蔬菜:19.62-10=9.62 万t 粮食用地=66.51/(15000*2)=2.217 万HM2=22170HM2 蔬菜用地=9.62/(30000*3.5)=96.62hm2 耕地需要量=22170+96.62hm2=22266.62hm2(3)居民点用地需求量:居民点用地=76*96+46.6*125=13121m2(4)规划年人均土地和人均耕地指标:土地总面积=耕地面积+居民点面积=22266.62+13121 人均土地面积=35387.62hm2/122.64 万人人均耕地面积=22266.62hm2/46.6 万(农村人口)土地供给:自然界赋予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土地数量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