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美育教学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学
高中语文新课标规定: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语文教材不乏名家名篇之作,蕴含着很大的审美价值,为我们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注意挖掘美育因素,寻找规律,就不难完成审美教育任务。
一、挖掘教材审美因素,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文中都蕴含着丰富的美,我们在教学中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学生感受出作品中的真、善、美,加深对作品的认识,得到教育。
1、设计导语,创设美的氛围
在导入新课时,要创造一个美的氛围。
新课伊始,切忌一上课就板书课题、阅读分析,不妨精心设计三五句导语,创造一个和谐、新奇的气氛,从而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追求美感的欲望。
如教学《长江三峡》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你们去过三峡吗?那里不仅有激流险滩,也有名胜古迹,更有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三峡水电站,现在就让我们学习刘白羽的《长江三峡》,领略一下三峡旖旎险峻的美丽风光吧!”这样就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情景交融的境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随
之而来了。
在讲授散文,小说等作品时,还可以引用诗词作为导语。
如吟咏杜甫的《望岱》引出学习《雨中登泰山》,吟咏鲁迅的《自嘲》引出学习《琐忆》,引咏苏轼的《引湖上初晴后雨》引出学习《西湖漫笔》等,这样由此及彼、由诗到文,学生一开始上课就能感受到熟悉的诗词所表现出来的美的情趣,激发他们对陌生课文的求知欲望,从而达到创设意境,引发兴趣的效果。
2、朗读教学,获得音韵美的享受
朗读是一种语言艺术,它可以使枯燥的视觉文字转化为生动的听觉声音。
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仅可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而且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索和联想,从而更好的理解、领悟文章内容和所体现的美的意境。
有些文学作品,诸如优美的诗歌、散文,动人的小说、戏剧等,教师富有魅力的朗读,通过声情并茂的节奏、韵律等,会更好地直观再现文章的声感美。
教师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流畅的、自然的、娓娓动听的声音气息,使学生借助声觉形象进入文章意境,会有助于对全文形成一个完整新鲜的总体形象。
这不仅为下一步分析推敲和欣赏词句段落打下良好基础,而且使学生感到语文学习是一种美的欣赏,美的享受,从而发自内心地产生一种渲染美的良好手段。
如朗读《风景谈》,就要把握住作品热情、乐观、欣喜的格调,朗读时声音要由低到高,要读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革命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的磅礴气势。
3、分析形象,体验形象美、景物美、意境美
通过对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的分析,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欣赏
体会文章中所描述的人物的形象之美、景物之美与意境之美。
高中语文课本中,描写了众多的人物,这些人物形象,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都集中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反映了作者的某种文学观念。
语文教师应通过对课文字词句篇和人物形象的分析,引导学生感知人物形象所蕴藏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
如《孔雀东南飞》,全诗通过叙述焦仲卿、刘兰芝与封建家长的矛盾冲突和焦、刘二人的感情纠葛,成功地塑造了焦仲卿、刘兰芝这一对恩爱夫妻的形象,歌颂了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有力地攻击了那些破坏婚姻自由的恶势力,暴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罪恶。
通过分析,学生对焦、刘二人所体现的崇高形象就有了具体的感受和理解,从而感受到美的教育和熏陶。
二、创设感染性强的情境,增强学生审美意识
精心设计恰当的教学情境,对实现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具有重要的作用。
1、利用课堂加强诵读,由读引情入境
诵读是对课文语言和课文内容最直接和最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最有效途径。
诵读不仅要求读出声、韵、情,还要反复吟诵,才能入境。
诵读的方法可以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还可以个别读、小组读,还可以通过配乐朗诵磁带,学生听读。
教学中指导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象、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就会收到美的效果。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审美情境
在激发学生爱美情趣中,电教手段在教学中作用显著。
播放配乐的朗读录音可以加强语言文字表现力的感染力,诱发学生朗读文字教材的趣味。
例如我在讲《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头曲及赤壁大战的画面,选用电视剧片头作为导入,使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奠定了鉴赏的基调。
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就集中到课文上,为学习这篇课文,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三、启迪学生想象,提高创造美的能力
叶圣陶说:“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
”语文课就是将教材中的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字转换为主体形象画图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这个过程需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作品的艺术世界,与作者共同遨游。
1﹑启迪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
《天上的街市》是作者在想象的天国中抒写自己的理想。
教学中宜引导学生和作者一起进行畅达的联想:由天黑时亮起的街灯,联想起天上的明星,又联想到天上的街灯;由天上的街灯,自然联想到天上也有街市,进而想象着天上的生活和牛郎织女的解放。
实际上,作者由于同情当时人民大众的苦难,在诗中运用了巧妙的构思、神奇的想象,努力地引导着读者一起憧憬自由幸福的理想境界,这就是参与想象的过程,就是浪漫的美的过程。
再如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就会想到“江山多娇”图,想到列祖列宗的英雄像,想到抗日军民“风流人物”以及文武兼备、千古难逢的诗人主人公的形象,从而组合成一幅动态的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图画。
2﹑在作文教学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利用中学语文教材中具有思考价值的课文,充分展开想象,通过续写或补写等方式,培养想象能力,如在学习《诗经静女》一诗时,指导学生通过大胆想象,把这首诗改写或扩写成一篇小说或一部短剧;又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我让学生把自己想像成是当时在场的围观群众,让学生以目击者的身份写一篇当时见闻、感受的文章等等。
让他们驰骋想象,展示自己才华。
总之,语文教学和美育固然不能相互取代,但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完全应该,而且可以有意识地进行美育渗透,寓美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以达到《高中语文新课标》所要求的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