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让研读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的思考(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读教材,更好地用教材教
庄河市教师进修学校中教部唐春杰
教材是课程编订的物化,是课程标准的体现,是学科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的“对象”,是教师教学的“工具”。《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后,人教版新教材随之改版发行。然而,在下乡听课和调研的过程中,却发现老师们用教材的情况参差不齐:有的老师根本不阅读教材,凭以往的经验,因循守旧组织教学;有的老师读教材不求甚解,没读懂曲解教材的意思;有的老师读教材浅尝辄止,浮在表面,把握不住教学重点难点关键;只有少数优秀的老师,能认真阅读教材,根据编写者的意图进行教学设计,能因材施教,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只有深入研读教材,才能把握教材、感悟教材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下面是我带领庄河初中数学骨干团队研读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的一些思考和体会。
一、用欣赏的眼光研读教材
1、教学要依“纲”靠“本”
教师必须站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去审视和处理教材。“纲”就是国家课程标准,“本”就是教材。教材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进行施教的依据,同时它也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业成绩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教材编写的原则: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提供帮助;具有良好的普适性和选择性;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协调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生心
理结构之间的平衡性。所以教师要重视课标教材,要依“纲”据“本进行教学。
2、以编者的视角研读教材
有些时候,教师不能从编写者的角度研读教材,不能领会教材的深层思想和编写意图,而往往又根据自己个人的好恶来评判教材。比如七(上)教材《有理数乘法》一节,很多老师觉得教材的叙述很不顺手,远不如按旧教材,按自己的方式教给学生,教学的效果可能还要好。“负负得正”这件事,不讲道理,学生只要记住,解决问题不是事。新教材煞费苦心讲这件事,就是要培养初一的孩子能懂点理,能讲点理,会思考。如果教师不能体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就会觉得很麻烦,就会曲解教材的意思。在这节的教学中,经常看到老师不尊重教材的意思,凭主观和经验教学,很典型。
3、关于“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深度研读教材是骨干教师基本功的底线,是创造性教学的基石。教材内容并不等同于教学内容,教师要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起点,考虑学生知识结构差异性的基础上确立“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胆的对教材进行“删调增”,删除“不太适合学生的学习内容”,依据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调整教材的先后顺序,根据实际需要增加新的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例如,在学习《11.2.1三角形的内角》一节,甲教师按教材的内容原原本本的教,教学效果表现为学生掌握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会用定理解决问题,个别学生会进行定理证明。同样的课,
乙教师是这样上的。在充分挖掘了教材之后,乙教师明确本节教材“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是学生已经知道的东西,重点是探索和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激发学生的兴趣,体会数学的严谨性。乙教师通过操作在追问中让学生体会了辅助线的做法,获得了证明思路,感悟了转化思想,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进一步体会辅助线的做法,丰富了学生的解题经验,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这样,学习了一个知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收获了一个办法“做辅助线证明几何问题”,体会了一种思想“转化的数学思想”,教学效果表现为学生不仅会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问题,还能说出定理的证明思路、解决办法、思想方法。显然,乙教师是在“用教材”而不是在“教教材”。
4、关于“淡化概念”
新教材提出一些概念要淡化,但要明确:越是对学生要淡化的概念,越不能对教师淡化,而是要深化,必须追根溯源,弄清楚概念的来龙去脉,弄清楚为什么要淡化。例如:中学的方程概念,教材的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课标要求了解即可,但教师却要知道的更多。张殿宙——方程是为了求未知数,在未知数和已知数之间建立的一种等式关系。高夯——中学方程的定义应改为:含有未知数的条件等式。史宁中——方程是什么?方程就是讲故事。众家之唱皆有道理,教师知道的越多,越有利于给学生讲清楚。
5、要用整体联系的观点读教材
比如每一册都有统计教学,那统计在每一册的目标是什么?要教
到哪个程度,每一册之间有什么联系,这都是我们要读懂的。正如,朱德江说:“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读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
二、要用对比的眼光研读教材
现行教材版本很多,每一套教材的编排都有共同的特点,但又有各自编排的意图与特色。教师要用对比的眼光研读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理念和编写意图, 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对教材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生活动的科学内涵认真分析。同时多问几个为什么, 如教材为什么这样写、 本课和前后所学的知识有什么联系、 与旧教材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例题可不可以删改……
1、横向对比
(1)不同出版社教材之间的对比
如分式概念的对比。【人教版】一般地,如果A,B 表示两个整式,并且B 中含有字母,那么式子B A 叫做分式(fraction),分式B A 中,A 叫做分子,B 叫做分母。【华师版】形如B
A (A,
B 是整式,且B 中含有字母,B 0)的式子,叫做分式(fraction ).其中A 叫做分式的分子(numerator),B 叫做分式的分母(denominator)。
(2)与国外教材之间的对比
资料来源(国内一些杂志及互联网)如:两个国外教材的函数概念。美国2002年一个初中教材的函数概念:……,身高的减少量依赖于一个人的年龄,像这样一个量依赖于另一个量的关系称为函数关系.……牛津《中学数学》:函数是变一个数为另一个数的法则.(上
海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68页)
2、纵向对比
教师可以研读同一出版社不同时期的教材,比如对比人教社修订前、后的两版本;还可以考虑同一内容在不同学段的处理,如小学教材的函数内容与中学教材的函数对比。
三、用学生的眼光研读教材
“用学生的眼光读教材”并非是要求我们数学教师降低思维含量和阅读的高标,而是要求教师在读教材的时候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地位,思考学生会读出什么?存在什么问题?会有怎样的读法等。学生们如此读与之会有怎样的距离,我们如何引导等。
新教材图文并茂,联系实际,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机会,提出了大量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启发性的问题,充分让学生参与、合作、主动探究,使学生增长知识面,提到数学素养,这是广大教师和专家智慧的结晶。“用学生的眼光读教材”需要我们教师有真正的生本思想,处于我们注意力的中心,不是教材本身而是学生;进入我们思想空间的不是我们读出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而是学生读的过程中的各种细节,要关注的是学生会读的怎么样?可见,“用学生的眼光读教材”强调的不仅是观念意识,更强调教学实践行为。从备课时的“读”到课堂上的“教”要做到完全的统一。没有备课时的“用学生的眼光读教材”就没有实在有效的课堂实施。“用学生的眼光读教材”才能因材施教,实现低起点接地气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