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应如何树立个人理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发展指导
第一讲理想篇
加里宁说:“无论哪个时代,青年的特点总是怀抱着各种理想和幻想。”什么是理想?理想是人们对未来想要达到的目的、目标或状态的合理的、有依据的现象。如何进行合理的、有依据的想象,以达到目的,常常困扰着中学生。现就中学生应怎样确立自己的理想,略述本人浅见。
一、要明确理想的类别
1、理想按其内容可分为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社会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社会制度和社会面貌的预见和希望。个人理想包括每个人的道德理想、学习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等。道德理想是对做人的标准和道德境界的向往和追求。即人们对道德人格的向往。学习理想是对学习文化和社会知识的追求。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工作的向往和追求。生活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的吃、穿、住、行、爱情、婚姻、家庭等具体目标的追求。社会理想贯穿于其他理想之中,又是每个人全部理想的基础和归宿。中学生应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理想。革命家陶铸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里,一个人的理想,是为了多数人的利益,为了社会的进步,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也就是说,合乎社会发展规律,就是伟大的理想”。同时中学生应有符合社会规范及自身实际的个人理想。
理想按奋斗的时间长短可分为长期的远大理想和近期的具体理想,远
大理想是指人们在某一方面或各个方面的远大追求,往往需要人们通过较长的时间乃至终生的努力奋斗才能实现。近期理想是人们在当前一段时间内更为明确具体的追求,通过较短时间就能达到的目标。远大理想是近期理想的集合。中学生既要树立远大理想,更要确定近期目标。通过不断奋斗达到一个个近期目标,逐步实现远大理想,犹如“积小流而成江海”。
二、要注意理想的特点
1、理想具有能动性。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是人生航程的指南针;理想是人类发展的动力源泉,是人生奋斗的精神支柱,正如列夫.托匀斯泰所言“理想是指路明星。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理想的能动作用对于中学生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2、理想具有可变性。世界在不停地运动,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人们的理想不能一成不变,应随着社会历史条件及个人实际活动的广度、深度不同而变化。当理想脱离了社会及自身现实而难以实现。就应当作相应的调整、修正。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当实现不了这个理想就应有新的理想。
3、理想具有稳定性。社会环境和个人条件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所以人们的理想也应维持一定的稳定。有了稳定的理想,才能坚定的追求,毫不动摇地为之奋斗。如果理想处于随时摇摆的装态,它就不成为理想,而是空想、幻想,人们将无所适从。英国著名学者培根曾说:“毫无理想而又优柔寡断是一种可悲的心理”。为了既定的理想,就有了前进的方向。
三、要切合现实的条件
1、确立理想要符合客观条件。客观条件是人们确立理想的外部环境。任何理想都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和其他社会条件的产物,不可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中学生确立理想,应与我国当前的社会制度、国家法律、伦理道德、经济水平、家庭条件、学校环境等客观条件相适应。从发展的角度看,可以高于现实,但不能脱离现实,就像列宁所说的那样:“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人的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
2、确立理想要切合主观条件。主观条件是人们确立理想的内在依据。每个人的理想不尽相同,主要是因为各自的条件有别。中学生在确立个人理想时,应切合自身的基础、现状、潜能、兴趣、意志、性格、情感等条件。对自我有比较全面适当的评估,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依据自身的条件,确立最适合自我的理想。
综合主客观条件,即有了“天时、地利、人和”。只要不懈地努力,生活的理想就能成为理想的生活。居里夫人说得好:“如果能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正直自由的精神,勇敢直前的毅力,诚实不自欺的思想而行,则定能臻于至美至善的境地”。
第二讲心理健康篇
目前,我们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如何呢?根据已有知识和实践经验,我认为我们学校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一)适应问题。
适应的本意是指人们对来自外界和内部的刺激在持续不断的影响个体时,所产生的感受能力。如果适应不良,它将会降低人们对刺激的承受心理,使人与周围环境不能相对平衡。适应不良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初一和高一年级,尤其是初一。
因为,进入中学后,他们会发现中学的学习生活与小学是完全不同的:
其一,由一个学校到另一个新学校,环境发生了变化,许多地方都相对陌生。其二,中学的学习内容明显大增,课业负担重,难度也加大了,而且学习方式肯定与前一阶段的不同,所以,刚上初中或高中的学生在这方面也可能不适应。其三,人际关系的变化,新的人际圈需要自己去建立,对于不善交际的人来说,又会感到困难。
因此,适应不仅是指要适应新学校的新环境,它还包括适应完全不同于小学的学习方式、方法、内容,更包括人际关系的适应。新生往往会被这一问题困扰,而感到烦恼,要么是学习跟不上,要么是人际关系处理不好。
但是,这样的问题大多在第一学期后会得以解决。而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有严重的心理压力,导致情绪失调,重则会诱发为心理疾病。
(二)情感问题。
情感是和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一种较高级而稳定的体验。对于中学生而言,情感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亲子沟通和异性交往。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这个年龄段正是主观需求欲望比较多、比较强烈的时期,而家庭、学校和社会又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欲望和要求,于是必然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抑郁、暴躁等。
他们的这种不满往往直接指向父母。进入中学后,他们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等各方面都得以发展,自认为自己已长大成人了,不想让父母过多地管教,最易产生逆反心理,往往采取与积极向上相对立的行为方式,带着偏激、盲目的色彩,或以极端方式发泄。
久而久之与父母在感情上出现裂痕,不愿与父母沟通等,这必然会给他们带来苦恼,带来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在情感上,中学生难以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异性交往。13、14到17、18岁的少年正是情窦初开的时期,他们对情爱都充满美好的向往。因此,这个时期,容易出现令老师和家长害怕的“早恋”问题。
其实异性吸引以致于异性间的单独交往也属正常,只是交往双方,无论他们是不是真的在恋爱,都会遭到教师、家长以及周围人的压力和反对。而他们自己也面临着以学业为重,还是以感情为重的选择,于是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困惑、矛盾和痛苦,出现问题在所难免。
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同学表现出强烈的逆反心理,你不让我谈,我偏要谈给你们看看,从而把自己逼上了绝路,荒废了学业,耽误了一生。有的同学为此很烦恼,整天闷闷不乐,郁郁寡欢,心理十分压抑。